SAN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SAN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SAN技术在金融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肖京,王磊,杨余久,李娜,赵盟盟,陈又新,谭韬[1](2021)在《感知认知技术在金融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风险全球溢出效应与国内金融业态创新发展中的伴生风险相叠加,使得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及内生性金融风险形势非常严峻。针对传统风险预警技术因缺乏有效、及时的关键因子导致实践中对金融风险预警难度极大的技术难题,本文重点总结了如何利用感知认知技术从海量非结构化信息提取有效、及时的金融风险预警关键因子,并在回顾现有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难点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研究内容可为我国研发自主可控的金融风险预警技术提供必要参考。

陈冠廷,盛倚天,石靖鹏,黄炜喆[2](2021)在《敏捷SAN网络在金融数据中心的应用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作为金融行业IT基础设施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区域网络(SAN)以其稳定和高速的传输特性保障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结合某大型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敏捷SAN网络的架构设计方案和智能化部署模式,探讨通过逻辑分区和网络切换等功能实现数据安全传输和配置灵活切换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性能测试基础环境的快速部署提供有力支撑。

孙哲南,赫然,王亮,阚美娜,冯建江,郑方,郑伟诗,左旺孟,康文雄,邓伟洪,张杰,韩琥,山世光,王云龙,茹一伟,朱宇豪,刘云帆,何勇[3](2021)在《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提出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到餐厅吃饭、超市收银,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人脸、虹膜和指纹等生物特征已成为人们进入万物互联世界的数字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赋予机器自动探测、捕获、处理、分析和识别数字化生理或行为信号的高级智能,是一个典型而又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一直处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涉及公众利益攸关的隐私、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近期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现状、新兴方向、存在问题和可行思路,深入梳理了人脸、虹膜、指纹、掌纹、静脉、声纹、步态、行人重识别以及多模态融合识别的研究进展,以人脸为例重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近些年受到关注的新方向——对抗攻击和防御、深度伪造和反伪造,最后剖析总结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存在的3大挑战问题——"感知盲区"、"决策误区"和"安全红区"。本文认为必须变革和创新生物特征的传感、认知和安全机制,才有可能取得复杂场景生物识别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根本性突破,破除现有生物识别技术的弊端,朝着"可感"、"可知"和"可信"的新一代生物特征识别总体目标发展。

李青[4](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刘欣博[5](2020)在《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国际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与升级,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其发展必须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新技术的创新便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同时,鉴于湾区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依托海湾、港口形成的特殊生产地理单元,往往会产生资源、技术、文化和人才等要素充分集聚的融合效应,这就使得湾区经济具有了开放型经济体系、持续科技创新活力、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达的交通网络等优势条件,成为最具有科技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经济,而旧金山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选取被誉为“世界科技湾区”的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前提下,以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从分析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征、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和问题入手,探讨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提供借鉴意义。回顾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期。该时期旧金山湾区的制造业逐渐形成后并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个时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期。该时期湾区的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进行转型。第三时期是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该时期旧金山湾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金融业、制造业为辅的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旧金山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湾区的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是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体系的合理有效运行将会进一步推动湾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下,旧金山湾区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本文通过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指出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包括了高科技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的动力则是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创新的活力来自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本文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细分成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成果转换体系、支持保障体系以及政府调控体系等五个方面。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科技人才的保障,科技研发体系促进了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则是将科学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品化,支持保障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政府调控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政产学研的协同发展。通过对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大学参与到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中;第二,为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以及突破科研的瓶颈,高校积极地鼓励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第三,大学之间通过共同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方式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第四,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实验室。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包括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激励机制、融资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每种机制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为湾区创新体系提供了资金、人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要素,对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大幅度提高湾区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旧金山湾区的经济产出,改善了湾区的就业情况;但同时,湾区的创新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面临科研经费投入的制约等。分析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协会的区域协调功能,合理而有效地协调跨区域存在的问题;第三,构建专业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湾区的高科技产出提供专业的服务;第四,营造充满包容性的外部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是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良好的金融基础、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和高度集聚的创新主体,但也存在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受到制约、创新人才比重较低、缺少合理健全的金融体系、产学研协同效应低等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借鉴旧金山湾区的经验教训加以积极应对。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海燕[7](2018)在《普洱电信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中国电信利用自身覆盖广泛的宽带网络,将独立、分散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监控、统一管理、统一存储、资源共享,将“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融入到平安城市项目建设中,为“全球眼”业务的推广树立了标杆。为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和谐文明普洱”,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强警”战略,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2008年普洱市公安局、市电信公司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对“平安城市”监控和报警系统进行规划,完成了680个监控点的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对社会治安动态、城市管理的全面掌握和有效控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资金、网络条件,“平安普洱”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在系统设计、平台架构、网络组网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论文首先通过对在用“平安普洱”城市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一期的组网、架构、系统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总结出每一个方面的不足;其次针对这些不足,通过采用网络监控平台系统替代硬盘录像机管理系统来解决平台接入、管理能力不足;通过网络数字摄像机的应用解决图像清晰度不足;通过使用IP-SAN存储解决存储容量不足、图像高速存储调用、存储数据安全的问题;通过GPON接入技术的应用解决传输网络占用城域网光纤资源耗费太大的问题。论文阐述的是中国电信普洱分公司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解决以前老旧系统的缺陷,提升系统实战、实用效果的真实应用案例。

王延明[8](2019)在《虚拟化技术在商业银行异地容灾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数据逐渐成为企业的运营核心,用户对承载数据的存储设备的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企业可以配置稳定性极高的存储设备,但是任然无法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对生产系统造成无法恢复的损坏。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能够应对大规模自然灾害对本地备份数据的破坏,基于异地灾备中心的主备容灾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和认可。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IBM虚拟化技术和存储远程复制技术的异地容灾架构设计。首先对基于IBM PowerVM技术的虚拟化架构进行研究和设计,接着对基于存储阵列的远程数据复制技术进行研究和设计。然后以银行总账业务系统作为基础,通过存储阵列异步远程复制技术进行数据备份,通过PowerVM虚拟化技术进行应用系统异地部署,实现主备容灾架构。对银行总账系统数据进行有效容灾保护,并利用存储快照技术在不影响生产业务的情况下,对异地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及一致性进行测试验证。

张蕾,崔勇,刘静,江勇,吴建平[9](2018)在《机器学习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数以亿计的网络接入点、联网设备以及网络应用产生的海量数据,给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安全问题解决方案面对海量数据变得效率低下.机器学习以其强大的自适应性、自学习能力为安全领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决策工具,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为此,该文以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为指导,围绕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流程;然后从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三个层面,着重介绍了机器学习在芯片及系统硬件安全、系统软件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安全检测、应用软件安全、社会网络安全等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中的解决方案,重点分析、归纳了这些解决方案中的安全特征及常用机器学习算法.最后总结了现有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陈洁[10](2012)在《存储虚拟化技术在金融数据灾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数据中心建设的推进,金融行业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灾备技术已成为保证金融业务连续性及防御信息系统风险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性能,切实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保障关键业务及数据的安全并能够及时恢复系统,已成为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金融数据安全中的灾备问题,从数据存储入手,围绕如何提高金融信息灾备系统安全性能,应用存储虚拟化技术设计一种有效的金融数据灾备方案,实现备份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及一致性,从而保障在灾难突发的情况下关键业务及数据的安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金融信息系统灾备问题的需求分析。分析了灾备的基本原理、等级及衡量指标,详细论述了灾备常用的技术方法,重点分析了存储虚拟化技术在金融灾备中的应用现状,结合金融信息系统的特点,从灾备系统必要性、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角度,详细分析了金融数据异地灾备的需求;(2)基于存储虚拟化的异步远程镜像容灾。给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存储区域网络的基于存储虚拟化的异步远程镜像容灾方法,该方法采用SV-ARMM(Asynchr-onous Remote Mirror Module Based on Storage Virtualization)体系结构,以镜像逻辑卷为数据存储容器,在不间断服务协议支持下,通过设计基于锁的镜像卷访问控制机制,实现数据存储的异步远程镜像容灾。(3)存储虚拟化在金融数据灾备中的应用实现。基于存储虚拟化技术,设计了一种融合SV-ARMM和IBM SVC(IBM SAN Volume Controller)的异地灾备系统,并从存储资源整合、数据异地备份和数据加密机制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系统的实现技术;最后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给出了数据远程备份情况下的备份数据有效性和一致性的验证方法及过程。结果表明,存储虚拟化灾备解决方案,对自然灾难及单点故障等突发事件,能够有效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实时备份及恢复,较好地满足了业务连续性要求。

二、SAN技术在金融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N技术在金融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敏捷SAN网络在金融数据中心的应用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能测试基础环境的敏捷部署策略
二、敏捷SAN网络的设计思路
    1. 敏捷SAN网络设计的优点
    2. 敏捷SAN网络的配置调度设计
    3. 多平台场景下敏捷SAN网络的设计
三、敏捷SAN网络的智能化部署方案

(3)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特征识别总体发展态势
    1)学术研究欣欣向荣。
    2)产业应用如火如荼。
    3)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4)生物识别隐私、道德、伦理等问题引起广泛社会关注。
2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
    2.1 人脸检测
    2.2 面部关键点检测
    2.3 2D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
    2.4 三维人脸识别
    2.5 人脸活体检测
    2.6 基于人脸视频的生理信号测量
3 虹膜识别研究现状
    1) 唯一性。
    2) 稳定性。
    3) 非接触。
    4) 便于信号处理。
    5) 防伪性好。
        3.1 虹膜图像获取
        3.2 虹膜分割和定位
        3.3 虹膜活体检测
        3.4 虹膜图像质量评价
        3.5 虹膜特征提取
        3.6 异质虹膜识别
        3.7 虹膜与其他模态融合
        3.8 虹膜识别系统安全性问题
        3.9 虹膜识别发展趋势
4 指纹识别研究现状
    4.1 现场指纹识别
    4.2 活体指纹检测
    4.3 变形指纹处理
    4.4 三维指纹采集
    4.5 问题与趋势
        1)通过指纹合成克服数据共享难的问题。
        2)活体指纹检测技术的泛化能力有待提高。
        3)非接触指纹采集的图像质量有待提高。
        4)指纹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5 掌纹识别研究现状
    1)低质量图像的掌纹识别。
    2)低资源掌纹识别。
    3)多模态掌纹识别。
    4)移动端掌纹识别。
6 静脉识别研究现状
    6.1 指静脉认证研究
    6.2 手背静脉认证研究
    6.3 掌静脉认证研究
    6.4 静脉认证的问题和趋势
7 步态识别研究现状
    7.1 基于人体模型的方法
        7.1.1 2D人体模型
        7.1.2 3D人体模型
    7.2 基于非模型的方法
        7.2.1 基于特征模型的方法
        7.2.2 基于直接从视频提取特征的方法
        7.2.3 基于步态剪影序列集合提取特征的方法
    7.3 数据库与评价标准
    7.4 步态识别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1)基于弱监督或无监督的步态识别。
        2)基于身体模型(model-based)和非模型(model-free)步态识别方法的融合。
        3)大规模和多信息的公开数据集。
8 行人重识别研究现状
    8.1 行人重识别研究总体态势
    8.2 行人重识别主要研究方向
        8.2.1 监督学习
        8.2.2 无监督与弱监督
        8.2.3 行人换装
        8.2.4 虚拟化
        8.2.5 生成模型
        8.2.6 黑衣人行人重识别
        8.2.7 遮挡条件下行人重识别
    8.3 行人重识别常用数据集
        1) Market-1501:
        2) DukeMTMC:
        3) CUHK03:
        4) MSMT17:
    8.4 行人重识别未来发展思路
9 声纹识别研究现状
    9.1 声纹识别发展历史
        9.1.1 基于知识驱动的特征提取方法设计
        9.1.2 基于线性高斯混合的统计模型方法
        9.1.3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9.2 声纹识别的鲁棒性研究
    9.3 声纹识别的攻与防
        9.3.1 合成音攻击与防御
        9.3.2 录音重放攻击与防御
        9.3.3 对抗样本攻击与防御
    9.4 声纹识别数据库
    9.5 问题和趋势
10 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研究现状
    10.1 基于不同操作方式的融合
    10.2 基于不同层面的融合
    10.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融合
        1)对特征分布的讨论。
        2)对多模态这一概念的扩展。
    10.4 问题和趋势
11 生物识别安全领域的新方向
    11.1 生物特征识别对抗攻防方法
    11.2 人脸编辑与深度伪造
        11.2.1 基于人脸重演的深度伪造
        1) 表情与姿态重演。
        2) 唇形重演。
        11.2.2 基于人脸交换的深度伪造
        11.2.3 基于人脸属性编辑的深度伪造
        11.2.4 人脸编辑与深度伪造的问题与趋势
        1)基于样例的可控人脸生成。
        2)多属性联合驱动的人脸表情迁移。
        3)小样本或零样本下的对偶数据增广和生成。
    11.3 人脸深度伪造检测方法
        11.3.1 基于图像序列的检测方法
        1) 基于传统图像取证的检测技术。
        2) 基于真伪图像差异的检测技术。
        3) 基于GAN指纹特征的检测技术。
        11.3.2 基于视频序列的检测方法
        1) 基于单通道视频帧间连续性的检测技术。
        2) 基于多通道视频帧间连续性的检测技术。
        11.3.3 深伪检测公开数据库
12 生物识别挑战问题和发展思路
    12.1 生物识别的三大挑战问题
    12.2 生物识别的发展思路
        12.2.1 如何可感?——All-In-Focus的生物特征高通量计算成像系统
        12.2.2 如何可知?——Face 2.0精准身份识别
        12.2.3 如何可信?——生物识别安全防御进化智能SecureID
13 总结与展望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湾区
        2.1.2 湾区经济
        2.1.3 高新技术产业
        2.1.4 区域创新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3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与特征
    3.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1.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3.1.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
    3.3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成及其特征
    4.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
        4.1.1 人才培养体系
        4.1.2 科技研发体系
        4.1.3 成果转换体系
        4.1.4 支持保障体系
        4.1.5 政府调控体系
    4.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
        4.2.1 大学参与实验室的管理
        4.2.2 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4.2.3 大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
        4.2.4 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实验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5.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协同机制
        5.1.1 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协同创新
        5.1.2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5.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5.2.1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5.2.2 创新人才的吸收引进
    5.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5.3.1 推行股票期权激励
        5.3.2 创新风险投资家激励
        5.3.3 实施企业联盟机制激励
    5.4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融资机制
        5.4.1 天使投资者资金
        5.4.2 商业银行资金
        5.4.3 风险投资资金
        5.4.4 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资
    5.5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保障机制
        5.5.1 创新法律的保障
        5.5.2 创新政策的保障
        5.5.3 创新环境的保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与问题..
    6.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
        6.1.1 提高高新技术科技创新产出水平
        6.1.2 带动区域经济产出的增长
        6.1.3 改善湾区的就业情况
    6.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6.2.1 创新体系面临科研经费投入的制约
        6.2.2 高科技出口限制政策冲击创新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的经验
    7.1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
    7.2 发挥湾区政府协会区域协调功能
        7.2.1 推进区域联合协作机制的建立
        7.2.2 完善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
        7.2.3 制定和规划湾区经济发展方案
    7.3 构建高效专业的创新服务体系
        7.3.1 建立专业的中介服务体系
        7.3.2 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7.3.3 形成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7.4 营造多元化包容性的外部环境
        7.4.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7.4.2 形成容忍失败的湾区文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8.1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挑战
        8.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8.1.2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及其优势
        8.1.3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挑战
    8.2 对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8.2.1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8.2.2 大力培育引进人才,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8.2.3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合理分配区域资源
        8.2.4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激发湾区创新活力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普洱电信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一期“平安普洱”系统的组网和存在的问题
    2.1 一期系统的组网及工作原理
        2.1.1 系统组网图
        2.1.2 系统工作原理
    2.2 系统现状分析
        2.2.1 系统共享能力不足
        2.2.2 模拟视频矩阵部署成本高、扩容难、不利于多级部署
        2.2.3 存储、管理安全性不足
        2.2.4 模拟摄像机图像不够清晰、夜间效果不好
        2.2.5 系统光纤资源占用过多
        2.2.6 硬盘录像机的瓶颈
        2.2.7 系统扩容难度大、不易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视频监控的关键技术
    3.1 视频编码技术——H.264
        3.1.1 H.264简介
        3.1.2 H.264的优势
    3.2 光纤接入技术——GPON
        3.2.1 GPON技术简介
        3.2.2 GPON的特点
    3.3 网络存储技术——IP-SAN
        3.3.1 IP-SAN技术简介
        3.3.2 IP-SAN技术的优势
    3.4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VCA
        3.4.1 VCA技术简介
        3.4.2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改造优化方案
    4.1 系统改造的总体思路
    4.2 总体建设目标
    4.3 总体建设原则
    4.4 中心管理平台设计方案
    4.5 存储系统解决方案
        4.5.1 存储系统改造总体概述
        4.5.2 存储改造解决方案
    4.6 前端设备改造
        4.6.1 前端系统的组成
        4.6.2 前端摄像机升级
    4.7 接入网络改造
    4.8 其它部分的改造
        4.8.1 中心网络设计
        4.8.2 监控中心改造
    4.9 系统遵循的规范和标
        4.9.1 系统设计依据
        4.9.2 系统引用的标准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与实现
    5.1 监控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功能
        5.1.1 监控管理
        5.1.2 报警管理
        5.1.3 存储管理
        5.1.4 智能监控业务
        5.1.5 网络与设备管理
        5.1.6 用户管理
        5.1.7 日志管理
        5.1.8 人机交互
    5.2 监控管理系统功能和应用
        5.2.1 实时图像点播
        5.2.2 云台控制
        5.2.3 图像检索和回放
        5.2.4 智能视频分析
        5.2.5 案件管理
        5.2.6 警用图侦
        5.2.7 视频诊断
        5.2.8 报警联动
        5.2.9 人机交互界面
        5.2.10 用户与权限管理
        5.2.11 日志管理
        5.2.12 轮切业务
        5.2.13 多画面业务
        5.2.14 终端注册认证
        5.2.15 分级授权、密码管理功能
        5.2.16 时间同步
        5.2.17 集中管理和批量配置
        5.2.18 系统容错功能
    5.3 监控管理系统平台主要性能
        5.3.1 网络带宽
        5.3.2 IP网络性能指标
        5.3.3 时间特性
    5.4 监控管理系统平台编码规则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虚拟化技术在商业银行异地容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灾备行业现状
        1.1.2 灾备行业趋势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PowerVM虚拟化技术
        2.1.1 微分区技术
        2.1.2 活动内存共享
        2.1.3 虚拟IO服务器
        2.1.4 虚拟光纤通道
        2.1.5 虚拟SCSI
        2.1.6 共享以太网卡
        2.1.7 动态分区迁移
    2.2 存储远程复制技术
        2.2.1 同步远程复制写操作
        2.2.2 异步远程复制写操作
第三章 虚拟化架构设计
    3.1 硬件设备选型
    3.2 虚拟化总体设计
    3.3 VIOS配置文件
        3.3.1 处理器模式
        3.3.2 处理器设置
        3.3.3 内存设置
        3.3.4 物理I/O卡
        3.3.5 虚拟I/O卡
    3.4 网卡高可用设计
    3.5 存储高可用设计
        3.5.1 物理光纤卡故障转移
        3.5.2 HBA和VIOS故障转移
第四章 远程复制架构设计
    4.1 存储设备选型
    4.2 复制模式选择
        4.2.1 复制方式选择
        4.2.2 复制路径选择
    4.3 远程复制实现
    4.4 远程复制配置
第五章 总账系统异地容灾部署
    5.1 需求分析
    5.2 分析结论
    5.3 设备规划
    5.4 部署流程
    5.5 数据复制配置
    5.6 FC交换机配置
    5.7 存储设备配置
    5.8 虚拟分区配置
    5.9 数据库软件安装
        5.9.1 安装前配置
        5.9.2 上传软件包
        5.9.3 安装Oracle Gird
        5.9.4 安装Oracle Database
第六章 灾备数据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原则
    6.3 测试方法
    6.4 测试步骤
        6.4.1 创建LUN快照
        6.4.2 映射LUN快照
        6.4.3 主机识别快照
        6.4.4 启动数据库
    6.5 测试结果分析
    6.6 测试数据清理
        6.6.1 关闭数据库
        6.6.2 删除LUN快照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机器学习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机器学习在网络空间安全中的应用流程
    2.1 安全问题抽象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预处理及特征提取
        (1) 数据预处理
        (2) 数据缺失处理及异常值的处理
        (3) 非平衡数据的处理
        (4) 数据集的分割
        (5) 特征提取
    2.4 模型构建
    2.5 模型验证
    2.6 效果评估
3 机器学习在系统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3.1 芯片安全
        3.1.1 劣质芯片检测
        3.1.2 硬件木马检测
        3.1.3 PUF攻击
    3.2 系统硬件及物理环境安全
        3.2.1 设备身份认证
        3.2.2 物理层边信道攻击
        3.2.3 伪基站检测
    3.3 系统软件安全
        3.3.1 漏洞分析与挖掘
        3.3.2 恶意代码分析
        3.3.3 用户身份认证
        3.3.4 虚拟化安全
    3.4 小结
4 机器学习在网络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4.1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4.1.1 BGP的异常检测
        4.1.2 恶意域名检测
    4.2 网络安全检测
        4.2.1 僵尸网络的检测
        4.2.2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4.2.3 恶意加密流量识别
    4.3 小结
5 机器学习在应用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5.1 应用软件安全
        5.1.1 垃圾邮件的检测
        5.1.2 基于URL的恶意网页识别
        5.1.3 恶意PDF的检测
    5.2 社会网络安全
        5.2.1 社交网络异常帐号检测
        5.2.2 信用卡欺诈检测
        5.2.3 取证分析
        5.2.4 网络舆情
    5.3 小结
6 研究展望与挑战
    (1) 基于机器学习的安全解决方案的可解释性与溯源性.
    (2)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攻击的防御难度.
    (3) 机器学习自身的安全问题.
7 结束语
Background

(10)存储虚拟化技术在金融数据灾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灾备与存储虚拟化技术
    2.1 灾备原理
    2.2 灾备的等级划分
    2.3 灾备的衡量指标
    2.4 灾备应用中的常用技术
        2.4.1 基于磁介质的灾备技术
        2.4.2 基于应用程序的灾备技术
        2.4.3 基于数据库的灾备技术
        2.4.4 基于存储逻辑卷复制软件的灾备技术
        2.4.5 通道延伸器技术
        2.4.6 存储虚拟化技术
    2.5 存储虚拟化的概念及特点
    2.6 存储虚拟化的分类
        2.6.1 对称式存储虚拟化
        2.6.2 非对称式存储虚拟化
    2.7 存储虚拟化的实现方式
        2.7.1 基于主机的存储虚拟化
        2.7.2 基于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
        2.7.3 基于网络的存储虚拟化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信息系统灾备需求分析
    3.1 金融信息系统的概况
        3.1.1 金融信息系统的特征
        3.1.2 金融信息系统的灾备要素
        3.1.3 国内金融业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现状
    3.2 金融信息系统灾备需求分析
        3.2.1 必要性分析
        3.2.2 系统可用性
        3.2.3 业务连续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存储虚拟化的异步远程镜像容灾
    4.1 引言
    4.2 SV-ARMM 体系结构
    4.3 技术实现
        4.3.1 异步镜像逻辑卷
        4.3.2 不间断服务协议
        4.3.3 访问控制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储虚拟化在金融数据灾备中的应用实现
    5.1 存储虚拟化的规划重点
    5.2 关键技术对比分析
        5.2.1 存储虚拟化实现方式的分析比对
        5.2.2 存储虚拟化及数据灾备平台的对比分析
        5.2.3 对比结果
    5.3 基于 SV-ARMM 和 IBM SVC 的异地灾备系统总体设计
        5.3.1 灾备设计总体概述
        5.3.2 灾备系统总体架构
    5.4 技术实现
        5.4.1 实现存储资源整合
        5.4.2 实现数据异地备份
        5.4.3 数据加密机制
    5.5 验证方法和结果
        5.5.1 SV-ARMM 的性能测试
        5.5.2 数据一致性的验证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SAN技术在金融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感知认知技术在金融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 肖京,王磊,杨余久,李娜,赵盟盟,陈又新,谭韬. 智能系统学报, 2021(05)
  • [2]敏捷SAN网络在金融数据中心的应用探索与实践[J]. 陈冠廷,盛倚天,石靖鹏,黄炜喆. 中国金融电脑, 2021(09)
  • [3]生物特征识别学科发展报告[J]. 孙哲南,赫然,王亮,阚美娜,冯建江,郑方,郑伟诗,左旺孟,康文雄,邓伟洪,张杰,韩琥,山世光,王云龙,茹一伟,朱宇豪,刘云帆,何勇.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21(06)
  •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5]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D]. 刘欣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普洱电信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海燕.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8]虚拟化技术在商业银行异地容灾中的应用[D]. 王延明. 苏州大学, 2019(02)
  • [9]机器学习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J]. 张蕾,崔勇,刘静,江勇,吴建平. 计算机学报, 2018(09)
  • [10]存储虚拟化技术在金融数据灾备中的应用研究[D]. 陈洁.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SAN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