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机械方法

一种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机械方法

一、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一种力学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水源[1](2021)在《气动挤出3D打印制备多功能复合HA骨支架研究》文中提出传统骨组织工程的骨缺损治疗中,骨植入支架孔隙难以控制,支架样式单一,以及支架功能性不足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因此,制备具有细致结构和多功能性的植入支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快速成型技术(也称3D打印技术)成为了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作为直写技术代表的挤出沉积技术拥有广泛的材料适用性,在纳米材料成形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为支架的成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多样材料和多种方式结合羟基磷灰石形成复合材料弥补了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不足,为实现支架材料的多功能性提供了研究思路。为了实现不同骨缺损类型的修复,同时满足骨植入材料的多元化功能。本文以商用纳米羟基磷灰石(n HA)为原料,创新性使用了本实验改进的气动挤出3D打印技术、离子凝胶化法制备得到形态均匀、孔隙良好的两种形态的HA植入支架,解决了传统方式中支架不均匀和孔隙不可控的缺陷。通过材料学和生物学测试和实验探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对HA支架的优化作用。采用间断挤出方式,探究了不同成型工艺参数对微球支架宏观形貌的影响,总结得到了一组较好的浆料配制方案(1%SA和20%HA);批量打印的微球平均直径为2.08±0.32 mm,范围在1.7~2.3 mm之间。采用不同金属阳离子结合离子凝胶化法制备了不同阳离子掺杂的HA微球,并使用梯度温度进行烧结处理,探究不同离子和温度下HA微球的性能变化。分析表明,Cu、Zn离子掺杂微球可以使HA微球产生第二相,其晶粒尺寸也略大于Ca、Sr离子掺杂的HA微球。体外降解表明,双相微球4周的降解率可达21.21%,显着高于单一HA相微球,这有利于在新骨成型时提供生长空间。抗菌实验结果表明,HA结合功能化金属离子(Cu、Zn),赋予微球支架良好的抗菌性能。采用连续挤出方式,制备了自组装的丝素蛋白(SF)-HA多孔支架。该支架具有良好的孔径结构(300-400μm),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物质交换,表面的粗糙结构使细胞更容易附着,SF结合HA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本文研究表明,以气动挤出3D打印技术可以制备多种形态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通过离子掺杂和物理混合得到不同功能化的HA植入支架。为临床骨修复的多样化提供了实验基础,丰富了生物制造方法。

贾凌璐[2](2021)在《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牙周病等都可能造成口腔骨组织缺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年来,口腔骨组织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它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尽量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痛苦大、疗程长、治疗效果有限等弊端,促使已丧失的口腔骨组织进行修复与再生,是极具潜力的骨组织再生新方法。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主要候选细胞。近年来,口腔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如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ingivalmesenchymal stemcells,GMSCs)等,因可以在医疗废物中获取、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而备受关注。特别是PDLSCs,被证实具有优良的增殖、成骨分化、抗凋亡、免疫调控等能力,且在组织来源上与牙槽骨、颌骨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在口腔骨组织工程中更具有应用优势。目前,基于PDLSCs开展的骨再生研究已经在犬、猪、鼠等动物的口腔骨缺损模型及人牙槽骨缺损病例中取得了一定的新骨形成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距临床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进一步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提高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阐明PDLSCs成骨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可以为深入理解干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征、靶向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提供理论基础。除了经典的成骨分化调控因子外,越来越多的新蛋白、长链非编码RNA、microRNA等被证实参与了成骨分化调控网络;还有学者指出口腔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由于其发育的特殊性,可能存在与其他部位来源的干细胞不同的成骨分化调控机制。总之,目前人们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网络的了解依然有限,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从而为靶向增强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提供新思路。为此,本研究前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比较,再经过初步的功能验证后,筛选出可能在PDLSCs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基因 PSAT1。基因PSAT1编码的蛋白为磷酸丝氨酸转氨酶1(phosphoserinetransaminase 1,PSAT1),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催化丝氨酸的生物合成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影响丝氨酸合成外,PSAT1还参与了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调控,如影响小鼠体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肺细胞的胶原合成、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等。近期的几项研究证实了 PSAT1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时机调控和小鼠成骨细胞的生物矿化有关,这提示PSAT1可能对干细胞这一特殊细胞类群有调控作用。然而,目前关于PSAT1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作用及机制的报道寥寥无几。基于以上事实及前期基因芯片的结果,本研究推测PSAT1可能对PDLSCs的成骨分化有调节作用,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及验证。综上所述,本研究前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筛选可能参与口腔来源的PDLSCs、DPSCs、GMSCs的成骨分化调控的基因;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PSAT1对PDLSCs的增殖、迁移、成骨分化等与骨组织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重点阐释PSAT1对PDL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调控机制,以期为阐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靶向提升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离、培养、鉴定PDLSCs、DPSCs及GMSCs;收集经普通培养基培养7 d及成骨诱导液培养7d的PDLSCs、DPSCs及GMSCs(每种细胞三个样本重复)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利用qRT-PCR技术验证基因芯片结果;使用GO分析、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的潜在功能及相互关系;基于所有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多个可能调控成骨分化的候选基因;使用siRNA在PDLSCs中沉默候选基因的表达,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以初步选择最有可能调控成骨分化的基因用于后续研究。2、探究PSAT1对PDLSCs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在PDLSCs中稳定过表达及敲减PSAT1,并检测过表达及敲减效率;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等分析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PDLSCs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划痕实验分析PDLSCs的迁移能力;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COL1、ALP、RUNX2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分析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及成脂相关因子表达检测分析PDLSCs的成脂分化能力。3、探究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构建大鼠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将过表达及敲减PSAT1的PDLSCs与Bio-Oss骨粉混合后移植于骨缺损处,覆盖屏障膜;8w后,通过micro-CT分析骨缺损处新骨生成情况,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新生骨组织形态学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新生骨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情况。构建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将过表达及敲减PSAT1的PDLSCs与骨粉混合后移植于裸鼠皮下;6 w后,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移植组织的形态学特征。4、探究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从两个角度探究PSAT1调控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1)探究PSAT1是否通过影响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成骨分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变化;使用抑制剂LY294002处理过表达PSAT1的细胞,或用激活剂SC79处理敲减PSAT1的细胞,而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变化,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方法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2)探究PSAT1是否通过影响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下游产物丝氨酸或α酮戊二酸调控成骨分化:使用siRNA分别沉默丝氨酸生物合成反应中的上游酶PHGDH和下游酶PSPH,或用丝氨酸处理敲减PSAT1的细胞,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的ALP活性;检测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通过CCK-8实验分析一定浓度梯度的外源性α酮戊二酸二甲酯(dm-αKG)处理对PDLSCs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方法分析一定浓度梯度的dm-αKG对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使用dm-αKG处理敲减PSAT1的PDLSCs,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m-αKG对PDLSCs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的影响。5、探究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ATF4对PSAT1的调控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TF4及PSAT1在PDLSCs成骨分化后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构建过表达质粒及siRNA,对PDLSCs中的ATF4进行过表达及沉默,而后检测PSAT1的表达变化;使用JASPAR数据库、GTRD数据库分析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使用Ch1P-PCR实验,验证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预测位点的结合。结果1、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分离、培养及鉴定PDLSCs、DPSCs及GMSCs;基因芯片分析获得了成骨诱导后113个在PDLSCs、DPSCs及GMSCs三种细胞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及188、94、144个分别仅在PDLSCs、DPSCs、GMSCs中差异表达的基因;qRT-PCR实验证实基因芯片结果可信;通过GO分析及KEGG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使用siRNA沉默初步选出的8个候选基因,证实沉默基因PSAT1导致成骨诱导后PDLSCs的ALP活性下降最显着,因而确定PSAT1为后续实验的研究对象。2、PSAT1对体外培养环境中PDLSCs在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使用慢病毒成功在PDLSCs中稳定过表达及敲减PSAT1;CCK-8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促进PDLSCs的增殖,而敲减PSAT1抑制PDLSCs的增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及敲减PSAT1对PDLSCs的迁移能力没有显着影响;成骨分化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PSAT1促进了 PDLSCs的成骨分化,而敲减PSAT1抑制了 PDLSCs的成骨分化;成脂分化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促进了 PDLSCs的成脂分化,而敲减PSAT1抑制了 PDLSCs的成脂分化。3、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构建大鼠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后,micro-CT结果显示过表达PSAT1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新骨的骨量更多,而敲减PSAT1组的新骨骨量减少、骨小梁相对稀疏;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过表达PSAT1组形成的新骨比对照组骨量多、矿化程度高,敲减PSAT1组的新骨骨量少、矿化程度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组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量更高,而敲减PSAT1组的表达量降低。构建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后,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DLSCs在裸鼠皮下形成了类牙周膜/骨样组织,过表达PSAT1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胶原更致密、局部骨基质沉积增加,而敲减PSAT1组形成的胶原变得稀疏、局部骨基质沉积减少。4、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实验结果显示PSAT1通过两条途径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第一,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PDLSCs中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激活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LY294002抑制了 Akt的磷酸化激活,并逆转了过表达PSAT1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且逆转了过表达PSAT1对PDLSCs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激活剂SC79促进了 Akt的磷酸化激活,逆转了敲减PSAT1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挽救了敲减PSAT1造成的PDLSCs成骨分化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PSAT1可以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第二,siRNA沉默PHGDH后PDLSCs的ALP活性下降,而沉默PSPH后PDLSCs的ALP活性不变;向培养基中添加丝氨酸没有逆转敲减PSAT1造成的PDLSCs的ALP活性下降,如此初步排除了丝氨酸的调控作用;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浓度小于等于3mM的dm-αKG对PDLSCs的增殖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对PDLSCs的成骨分化有显着促进作用;3 mM dm-αKG处理挽救了敲减PSAT1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降低;3 mM dm-αKG对PDLSCs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PSAT1可以通过影响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下游产物α酮戊二酸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5、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LSCs成骨分化后ATF4和PS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皆下降;在PDLSCs中过表达及沉默ATF4后,PS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过表达ATF4后,成骨诱导后原本降低的PSAT1表达水平被提升;JASPAR数据库预测了 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为Ch9:78296092-78296101;ChIP-PCR实验表明ATF4可以与预测位点结合;GTRD数据库分析验证了 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峰。结论1、PSAT1可以正向调控PDLSCs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并促进PDLSCs在体内环境中介导的骨组织再生。2、PSAT1可能通过两条途径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一是PSAT1可以影响成骨相关信号通路Akt-GSK3β-β-catenin活性,二是PSAT1通过影响细胞中重要化合物α酮戊二酸的水平来调控成骨分化。3、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

梁建涛[3](2021)在《自组织构建有序仿骨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骨缺损修复支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交叉研究发掘植物纤维原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巨大潜力,从而实现其高值化利用,是制浆造纸科学的新研究热点。我国骨缺损患者年逾百万,骨缺损修复支架的研制对减少患者的治疗痛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骨组织工程有诸多类型材料可进行选取及设计,有多种技术可用以制备成形,但现有支架材料均有各自存在局限。建立理想的复合支架制备策略,从而模拟骨组织的多级复杂有序结构与功能,是研制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发展趋势。目前,各类制备策略通常是对骨结构的解析和模仿;而通过模拟骨形成机理,进而形成仿骨有序结构的研究较少。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形成复杂有序结构的重要手段,且与生物组织形成具有同源性。因此,本课题采用“自组织”机理独特的策略,结合仿骨结构设计,从成分和结构双重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复杂有序仿骨结构的骨缺损修复支架。首先,利用绿色环保的碱-脲溶剂体系制备高强度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作为整体支架的结构性框架。所得复合材料为纯物理交联,避免引入生物毒性或损害天然高分子本征优良特性。探究了纳米纤维素在碱-脲溶剂体系中的行为状态;优化了壳聚糖-纳米纤维素碱-脲体系复合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了纳米纤维素的引入对凝胶强度与结构的影响。其次,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壳聚糖,通过与生物组织形成机理具有同源性的“自组织”过程,形成类似密质骨中哈弗斯系统中央管的有序排列结构,达到常规致孔方法难以达成的仿生效果。探索了仿骨孔道结构的产生条件以及引入纳米纤维素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壳聚糖-纳米纤维素酸性体系复合凝胶的微观结构以及力学性能,并通过与碱性体系复合凝胶对比分析其中机理。进一步地,在自组织形成复杂有序结构的同时复合钙磷无机物。采用共混和原位矿化的方法在有序仿骨支架中引入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以提高生物活性,使支架更利于诱导种子细胞生长、分化、保持生化功能。研究了两类方法所得钙矿物的晶型结构、微观形貌和尺寸、分布状态与保留率,以及矿化支架整体结构,探究了不同调控因素对复合支架的影响。最终,利用凝胶化过程进行界面融合,使功能性部分与结构性框架两部分共同经历氢键和晶区的重构,从而建立高强度界面结合,保障支架以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研究了结合面融合情况;探究了机械性能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并设计了不同结合面形状的仿骨环状结合凝胶,为进一步功能设计奠定基础。本论文通过仿生设计与自组织,构建了具有复杂有序结构的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骨缺损修复支架,为骨缺损修复治疗做出有益探索;促进了天然大分子材料的应用,有利于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高值化利用。

赵杰[4](2020)在《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保肢术已成为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的主流方式。然而使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肱骨干恶性骨肿瘤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改良的骨强度评分系统选择个性化重建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骨缺损的保关节术式策略。同时评估中药治疗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病人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使用保关节术式治疗的28例肱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岁(8-82岁)。使用骨强度评分系统评估肿瘤骨的强度。根据骨强度评分、病人年龄、肿瘤类型等因素使用四种不同的保关节术式重建瘤段切除后的节段性骨缺损。使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肢体功能。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生物重建组和非生物重建组的骨强度及术后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使用VAS评分、KPS评分评估转移癌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月(15-66月),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亡,其余6例患者(6/7,85.7%)无瘤生存。21例骨转移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8月(9–48月),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生物重建组与非生物重建组的平均骨强度评分分别是9.7±1.3和12.9±1.2,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术后平均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为26.7±1.4和26.1±1.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8)。非肿瘤学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1例无菌性松动、1例桡神经损伤。中药治疗的转移癌患者在减轻术后残余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00)。结论:肱骨干原发恶性骨肿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选择酒精灭活回植的方式治疗;肱骨干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或转移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采用原位微波灭活的方式治疗;肱骨干转移瘤骨皮质不完整,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节段性假体更为合适。中药联合止痛药可以减轻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周诚[5](2020)在《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分化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1.1目的本研究验证潜在成骨诱导因子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优良的支架材料P3HB4HB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骨缺损这个假说,首先评价BMSCs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1.2材料和方法分离并培养2周龄SD大鼠BMSCs,诱导分化脂肪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诱导程度。也进行成骨分化诱导,采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分化情况。将大鼠BMSCs(rBMSCs)在P3HB4HB共培养,观察rBMSCs在P3HB4HB材料表面生长的情况、形态变化,以及与材料的相容性,CCK8检测P3HB4HB材料对rBMSCs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P3HB4HB材料对r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1.3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rBMSCs原代细胞。采用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处理细胞7天可见脂滴生成,为油红O染色结果所证实,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此现象。采用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处理细胞21天可见钙结节生成,并为茜素红染色确证,ALP染色可见蓝紫色染色面积较大、颜色较深,而正常细胞对照组几乎没有钙结节和蓝紫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各时间点rBMSCs与P3HB4HB材料联合培养情况结果显示,rBMSCs可于P3HB4HB材料上稳定附着,细胞形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生长明显增快,处于G1期和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降低和升高较明显,而处于G2期的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单独培养的正常细胞组无此变化。1.4结论rBMSCs具有成脂肪细胞和成骨诱导分化特性,rBMSCs与P3HB4HB材料相容性良好,后者促进rBMSCs稳定增殖与G1/S过渡。第二部分BMP9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1.1目的本部分的研究评估BMP9诱导rBMSCs成骨分化及其对rBMSCs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的作用。1.2材料和方法将BMP9腺病毒感染rBMSCs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通过观察荧光强度检测感染效率,QPCR检测BMP9 m RNA表达水平,检测BMP9腺病毒感染且行成骨诱导的rBMSCs细胞中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 m RNA表达水平,采用茜素红和ALP染色评估成骨分化程度。将过表达BMP9的rBMSCs与P3HB4HB共培养,行骨分化诱导后,检测同样指标,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表达。1.3结果成功构建了BMP9腺病毒,其感染效率较高,感染的rBMSCs其BMP9 m RNA相对水平是空载体转染的rBMSCs中BMP9 m RNA相对水平的10倍。BMP9腺病毒感染rBMSCs后,CCK8检测结果显示rBMSCs生长增加,茜素红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有较多、较大的红色钙化结节沉积,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测显示蓝紫色染色面积较大、颜色较深,提示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升高,Q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内RUNX2、OCN、OPN、OSX m RNA水平在感染第一天就分别增加4、7、7、4倍,至第7天,其水平一直维持在4-7倍。而病毒空载对照组均无此明显变化。BMP9过表达的rBMSCs细胞与P3HB4HB联合培养后,钙化结节沉积增大、增多,碱性磷酸酶蓝紫色染色面积增大、颜色变深,RUNX2、OCN m RNA表达在感染第7天分别增加3.5、1.8倍,在第14天和第21天RUNX2水平m RNA一直维持在1.5倍以上,OCN m RNA水平在第21天也明显比空载体感染组高。RUNX2、OCN、OPN、OSX蛋白水平表达在感染第7、14、21天均持续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均比空载体感染组细胞的变化程度高。1.4结论BMP9在BMP9腺病毒感染rBMSCs中稳定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钙沉积、ALP活性升高以及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高表达。BMP9腺病毒感染促进rBMSCs在P3HB4HB复合材料上钙沉积、ALP高表达、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水平持续升高。结果表明,BMP9腺病毒感染促进rBMSCs成骨分化以及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第三部分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1.1目的本部分采用动物模型来评估BMP9-r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效果和机制。1.2材料和方法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a:假手术组;b:模型组;c:空病毒感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d:BMP9病毒感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每组4只。a组动物只打开头皮,不进行缺损造模。b组动物制作颅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缝合伤口。c组和d组分别将空病毒感染细胞、BMP9病毒感染细胞细胞接种于P3HB4HB复合材料,然后将材料植入颅骨创面处;术后4周用micro-CT观察缺损部位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检测观察各组缺损部位的病理变化情况,Masson染色检测观察各组缺损部位的胶原纤维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的成骨因子OSX、OCN、OPN、RUNX2的表达变化情况。1.3结果micro-CT观察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无缺损,模型组有明显的缺损,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缺损修复明显,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缺损减少更多,新生骨及材料整合后已基本完整地修复缺损。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组织形态,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骨缺损修复具有更好的组织形态。Masson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胶原纤维含量有一定的增加,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胶原纤维增加更明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RUNX2、OCN、OPN、OSX蛋白水平有一定的增加,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RUNX2、OCN、OPN、OSX蛋白水平增加更明显。1.4结论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修复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形态、修复部位胶原纤维增加、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蛋白表达升高。因此,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骨缺损修复工具/手段。全文总结本项目通过评价BMSCs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评价BMP9诱导BMSCs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评价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效果,发现rBMSCs可成功进行体外培养、成脂肪细胞和成骨诱导分化,BMSCs与P3HB4HB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P3HB4HB材料促进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BMP9诱导BMSCs成骨分化,BMP9促进BMSCs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表明,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系统可首先在体外培养、成骨分化塑形,然后移植到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可用于修复骨缺损。

沈诚纯[6](2020)在《膜诱导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骨髓炎病例共28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膜诱导技术组16例(A组),男12人,女4人,年龄2255岁,随访时间23.15±8.45个月,骨缺损长度49 cm。骨搬运技术组12例(B组),男9人,女3人,年龄2749岁;随访时间28.49±10.14个月,骨缺损长度510cm。所有患者行彻底清创治疗后,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费用、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Maryland足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膜诱导技术组和骨搬运技术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膜诱导技术组在治愈时间、住院总费用、x线次数、完全负重时间均优于骨搬运技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诱导技术组在并发症总发生率小于骨搬运技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诱导技术组在本研究中末次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Maryland足评分优于骨搬运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末次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Maryland足评分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Maryland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目前的研究表明,膜诱导技术对于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在肢体功能评分和结果的满意度中优于骨搬运组。膜诱导技术有着并发症少,x线检查次数少,愈合时间短,功能评分高的优点。而骨搬运技术治疗过程较长,固定时间及愈合时间长,钉道感染、松动,关节黏连僵硬,神经损伤等诸多并发症。

柏慧[7](2020)在《全喉、全下咽及食道切除管状胃修补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析局部晚期下咽癌或颈段食道癌累及下咽,行全喉、全下咽、全食道切除管状胃修补术的术后效果,分析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因局晚期下咽癌侵袭食道或颈段食道癌累及下咽,行全喉、全下咽、全食道切除后,用管状胃修补重建上消化道的治疗效果和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对有完整治疗资料的25例患者,进行术后死亡原因分析、术后并发症分析、术后生存分析。结果:所有25例患者均无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14例,胸腔积液为主要术后并发症(8例,占57.14%)。术后共计死亡1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转移(9例,占56.25%)。生存分析显示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6%、40%和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判断有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转移或复发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转移或复发是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Ⅳ期下咽癌累及颈段食道,或颈段食道癌累及下咽,没有突破食道肌层可行全喉、全下咽及食道切除管状胃修补术,术后没有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2、术后死亡原因主要是术后肿瘤转移,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6%、40%和36%;3、生存分析显示术前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转移或复发3个危险因素为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转移或复发是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买买艾力·玉山[8](2020)在《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一个合理的可重复的大鼠负重长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模型,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促进牵张成骨区骨再生与矿化的方法以及分子机制奠定基础;2)建立稳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获取和体外培养体系,并进一步扩增,纯化及鉴定。通过人重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基因慢病毒体外转染BMSCs并观察对BMSCs的影响;3)以大鼠自体BMSCs作为载体,通过体外携带rhPDGF-BB基因的慢病毒转染后,将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导入大鼠股骨牵张间隙中,探讨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对大鼠股骨牵张间隙新生骨再生矿化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上应用牵张成骨技术(骨传送技术)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探讨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缩短治疗周期的治疗方法。方法:1)大鼠单侧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动物,<6月龄,350-400g。使用自行研制的延长型外固定器,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选择大鼠右侧股骨中段行截骨后用4枚螺钉固定延长型外固定器。术后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缓慢牵张,速度为0.5mm/天(分两次),连续牵张14天,共牵张延长7mm,牵张结束后固定牵张器。分别于牵张结束后第0周,2周,4周及8周四个时间点处死3只动物,处死前麻醉状态下行X线检查,处死后取出右侧股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HE染色及番红固绿染色观察;2)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rhPDGF-BB基因体外转染:大鼠自体BMSCs的培养和传代,通过细胞活性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方法进行细胞鉴定,通过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生长状态良好第3代大鼠BMSCs经上述方法鉴定后进一步应用基因转染和下一步的治疗。构建同时携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和rhPDGF-BB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后经体外扩增,纯化后转染大鼠BMSCs观察其体外对BMSCs的影响;3)rhPDGF-BB修饰的骨髓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效果的检测:应用自行研制的延长型外固定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于术后21天分别在牵张区局部注射等剂量rhPDGF-BB修饰的骨髓MSCs(实验组),骨髓MSCs(实验对照组),PBS(空白对照组),活体X线检查于DO牵张结束后不同时间点进行4次,检测时间点为牵张结束(术后天21天),矿化期2周(术后第35天),矿化期4周(术后第49天),矿化期8周(术后第77天)。矿化期第8周末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并小心剔除骨组织表面肌肉进行Micro-CT,生物力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结果:1)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实验动物活体观察提示所有入组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且顺利完成术后牵张成骨过程,观察期间所有实验动物的饮食及大小便均正常,牵张结束后延长侧股骨较对侧相比达到预定目标长度。通过标准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证实大鼠股骨牵张模型牵张间隙成骨良好;2)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了大鼠BMSCs,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提示细胞生长良好,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表达高水平的ALP活性,矿化细胞外基质,形成矿化结节。构建出的rhPDGF-BB基因体外转染鉴定过的大鼠BMSCs,转染后对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3)rhPDGF-BB基因修饰的大鼠BMSCs局部应用于大鼠股骨牵张模型。X线片显示,矿化期第8周实验组10只延长区均达到骨性愈合,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只和4只达到骨性愈合的标准。生物力学测试(三点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所有抗扭强度指标均显着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且实验组抗扭强度指标与自体对侧未牵张正常股骨的抗扭强度相当。Micro-CT扫描后获得的数据结果分析提示矿化期第8周实验组牵张区间隙内新生骨骨痂的主要构成结构由皮质骨构成而松质骨结构极为少见,此外牵张间隙新生骨矿化区可见骨髓腔部分或全部与牵张两骨端骨髓腔基本贯通,其构成和结构与自身长骨管状骨的结构基本类似,而其他两对照组牵张区间隙内新生的骨组织以松质骨结构为主且骨髓腔结构改建较差。矿化期第8周获取的股骨标本行组织学切片后HE和Safranin O染色结果提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痂内软骨组织残留较少而两个对照组牵张区间隙新生骨组织结构上仍有部分软组织结构,新生骨已经矿化,皮质骨已连续,骨髓腔开始重建,提示rhPDGF-BB基因修饰的大鼠BMSCs治疗处理后新生骨痂矿化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三组中实验组OPN、OCN、VEGF和CD31表达高于两对照组。结论:1)自制延长型外固定器能够满足大鼠单侧股骨牵张的要求,牵张成骨的潜伏期成骨与骨折愈合过程类似,但牵张成骨在其特有的牵张期和矿化期的时间段里牵张区间隙新骨再生具有其特有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本实验部分通过所获得的大鼠股骨参数,自制研发出适用于研究SD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微型单边可延长型外固定装置,并顺利构建出可重复性较高适合大批量SD大鼠DO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为今后利用DO动物实验模型并通过细胞或基因治疗缩短治疗周期或DO过程中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实验平台;2)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大鼠BMSCs体外培养结果提示其增殖活性较强,鉴定结果提示其可作为本次实验研究进行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目的基因靶细胞转染后在不同时间点通过不同倍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提示,脂质载体介导的瞬时转染可以使rhPDGF-BB基因在BMSCs中成功表达;3)X线,Micro-CT,生物力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都证实,与单纯BMSCs及PBS相比,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可较为有效的促进大鼠股骨牵张间隙区成骨过程中新骨的形成和矿化。应用rhPDGF-BB基因体外转染BMSCs于牵张结束后局部应用能够促进牵张成骨中的骨再生从而缩短DO治疗周期,为临床上应用牵张成骨(骨传送)技术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叶岚[9](2020)在《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骨缺损的修复依旧是临床一大重要问题,目前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材料种类较多,但这些材料均有各自的优缺点。牙本质作为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牙本质的处理方式有:煮沸、脱矿、煅烧、液氮冷冻等。经过处理的牙本质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促进新骨形成。而单独使用异种未脱矿牙本质能否达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否能够促进新骨形成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将异种未脱矿牙本质作为移植材料,与自体骨移植材料进行比较,以观察异种牙本质成骨效果。方法1.动物分组:雄性纯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约2.5kg,每只兔子颅骨制备四个骨缺损区,每只兔子骨缺损区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人牙本质组,B组为自体牙本质组,C组为自体骨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2.牙本质制备方法:将收集的人健康前磨牙(因正畸原因拔除)及拔除的兔中切牙清洗干净,去除表面软组织及髓腔内牙髓,磨除牙釉质及牙骨质。将其磨碎成直径为2-3mm的小块,使用0.2%氯已定溶液浸泡10min;3.动物实验:麻醉后,用手术刀片,在颅顶作约5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骨膜,暴露颅骨,用环形钻在颅骨区颅中缝两侧各制备两个直径8mm的骨缺损,术中将取出的兔颅骨骨质磨成2-3mm的骨块,快速将处理好的人牙本质块、自体牙本质块、自体骨各约0.3g随机放入骨缺损区,并留空白对照,覆盖Bio-Gide膜,创口分层严密缝合;4.观察方法:术后严密观察兔子精神状况、饮食情况,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各处死8只兔子得到术区标本,观察术区皮肤色、形、质的变化,是否存在炎症反应;骨缺损部位是否密实,是否有纤维包裹,采用Micro-CT观察并计算骨体积分数,组织学观察新骨形成面积及炎症细胞的数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饲养期间所有兔子无畏寒、发热征象,手术伤口无红肿、渗血现象,术区未见感染,毛发重新生长,无动物死亡。术后4周,可见骨缺损区表面有纤维包裹;术后8周,异种牙本质组、自体牙本质组与自体骨组骨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界限不明显,材料变得密实;术后12周,此三组骨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的界限更为模糊,材料密实,而空白组实验区域密实度较差;2.Micro-CT示:异种牙本质组、自体牙本质组与自体骨组相比成骨量相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三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4周,牙本质组均可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新生骨组织围绕移植材料周围分布,并可见少量炎症细胞,可见牙本质块位于骨缺损区,牙本质周围呈现虫蚀状吸收,随着时间增加,牙本质吸收增多,新骨形成更多,炎症细胞减少。异种牙本质、自体牙本质和自体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异种牙本质和自体牙本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随着时间增加,新骨形成量增加;2.异种牙本质作为移植材料,并未见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牙本质的免疫原性较低;3.牙本质较易获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新骨形成,有望为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伍小沛[10](2019)在《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磷酸镁基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based cement,MPBC)因具有比磷酸钙水泥更优异的早期强度、固化性能、降解性能及生物活性等,已广泛用于骨科植入物的研究。MPBC的降解产物中的钙、镁及磷酸根离子是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原因。柠檬酸或柠檬酸盐通常作为缓凝剂加入到骨水泥中以调控水化反应,因此缓凝剂柠檬酸根对骨水泥的生物学效应可能存在影响。对MPBC的降解产物,如钙、镁及磷酸根,在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及生物学效应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是关于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本文首先研究了MPBC中柠檬酸根在骨组织再生方面的生物学效应,重点探讨了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在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成骨分化、成骨矿化及成血管化等;其次研究柠檬酸根对钙、磷酸根生物效应的调控;最后探讨了柠檬酸根及其改性聚合物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将柠檬酸溶液与水泥固相粉末混匀制备出含柠檬酸根的MPBC。通过FT-IR、XRD及XPS分析,研究了柠檬酸根对MPBC物相结构的影响。采用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型,研究了柠檬酸根对成骨分化、血管生成的作用,且在成骨细胞成骨矿化模型中探索了柠檬酸根对骨磷灰石晶体结构的调节。最后,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评估了柠檬酸根对MPBC的体内促成血管和成骨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柠檬酸根在骨水泥与骨组织界面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调控效果,在靠近材料附近的高浓度离子区域抑制钙、磷酸根介导的矿物沉积,促进血管生成,在远离材料的低浓度离子区域促进成骨分化和成骨矿化。采用合成的β-磷酸三钙(β-TCP)纳米粒子模拟钙、磷酸根的释放微环境,研究了钙、磷酸根介导的ATP合成与ERK1/2通路及BMP-2表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柠檬酸根对高钙和高磷酸根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活性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柠檬酸根在BMSCs培养过程中对钙、磷酸根生物效应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磷酸根通过转运到细胞内环境,影响ATP的合成和分泌,该生物过程对BMP-2的表达和ERK1/2的磷酸化异常重要,而钙直接上调BMP-2的表达和ERK1/2的磷酸化,该生物过程不依赖于ATP的合成和分泌。此外,维持恰当的柠檬酸根浓度可抑制过早矿物沉积,避免细胞死亡和凋亡,有利于细胞的成骨分化和矿化。采用DPPH、ABTS、脂质过氧化及铁离子螯合等化学试验,评估了柠檬酸根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双氧水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评估了柠檬酸根对BMSCs活性和凋亡的影响。采用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大鼠气囊模型,评估了柠檬酸根的体内抗炎症和抗氧化能力。以上研究表明,柠檬酸根具有稳定的分子结构,与氧化物无直接化学反应,对BMSCs具有保护和抗凋亡作用,能够抑制大鼠气囊模型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采用蛋白质组学鉴定和分析柠檬酸根在BMSCs中调控的蛋白质,鉴定了大量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发现柠檬酸根上调了171个蛋白。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发现柠檬酸根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上调多种自由基清除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各种促炎症反应的因子,揭示了柠檬酸根在调控细胞氧化还原信号中的作用以及PPARγ信号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合成柠檬酸根改性聚乙烯醇(PVA-C),旨在研究柠檬酸根对材料抗氧化和抗炎症的影响。采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评价结果显示,PVA-C浸提液在氧化应激下对BMSCs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活性氧(ROS)来增强干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免疫印迹结果表明,PVA-C浸提液可上调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γ(PPAR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2)。体内动物实验显示,PVA-C浸提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柠檬酸根改性聚合物可以通过从材料中释放柠檬酸根来调节干细胞和组织氧化还原信号。

二、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一种力学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一种力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气动挤出3D打印制备多功能复合HA骨支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骨组织工程
        1.2.1 骨组织工程概述
        1.2.2 骨组织工程支架特点
        1.2.3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2.4 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方法
    1.3 气动挤出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3.1 气动挤出3D打印技术原理
        1.3.2 气动挤出3D打印技术在支架制备中的应用
    1.4 羟基磷灰石支架性能优化
        1.4.1 微量元素掺杂
        1.4.2 聚合物复合成型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和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材料测试和表征方法
        2.3.1 宏观形貌
        2.3.2 X-射线衍射(XRD)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3.4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3.5 流变学测试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第3章 3D打印羟基磷灰石微球参数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最小正压力
        3.2.2 不同浆料配比和固化液浓度对微球形貌影响
        3.2.3 不同打印机参数下打印HA微球
        3.2.4 喷嘴尺寸对HA大小的影响
        3.2.5 不同干燥方式和烧结温度处理微球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最小正压力
        3.3.2 不同浆料配比和固化液浓度对微球影响
        3.3.3 不同打印参数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3.4 不同喷嘴对微球直径的影响
        3.3.5 干燥方式和烧结温度对微球收缩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属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微球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阳离子掺杂HA微球制备
        4.2.2 不同阳离子掺杂微球降解实验
        4.2.3 抗菌实验
        4.2.4 细胞实验
        4.2.5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离子掺杂微球的宏观、微观尺寸和形貌分析
        4.3.2 离子掺杂微球相成分分析
        4.3.3 离子掺杂微球官能团分析
        4.3.4 离子掺杂微球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4.3.5 离子掺杂HA微球生物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2.1 SF溶液制备
        5.2.2 支架打印
        5.2.3 力学性能测试
        5.2.4 生物实验
        5.2.5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支架结构分析
        5.3.2 SF-HA支架相成分分析
        5.3.3 SF-HA支架官能团分析
        5.3.4 支架力学性能分析
        5.3.5 细胞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骨组织工程技术是实现口腔骨组织再生的重要方法
    二、口腔来源的牙周膜千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研宄的优势种子细胞
    三、深入阐释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促进其介导的骨再生
    四、PSAT1可能对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有调控作用
课题相关文献回顾
    一、现阶段常用口腔骨纲修复摊
    二、口腔杂织工触
    三、干细胞概述
    四、口腔组织来海干细胞在口腔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五、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基因及信号通路
    六、PSAT1研宄现状
第一部分 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PSAT1对体外培养环境中PDLSCs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
    2.1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
    3.1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4.1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
    5.1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自组织构建有序仿骨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骨缺损修复支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骨缺损修复
        1.1.1 骨的结构和功能
        1.1.2 骨缺损成因及治疗手段
        1.1.3 组织工程与人工骨支架材料
        1.1.4 骨缺损修复支架研究现状
    1.2 生物质高分子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2.1 纳米纤维素
        1.2.2 壳聚糖
        1.2.3 纳米纤维素与壳聚糖复合材料
    1.3 自组织现象与仿骨有序结构的构建
        1.3.1 自组织概念及其热力学解释
        1.3.2 凝胶化体系的自组织
        1.3.3 自组织现象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碱-脲溶剂体系高强度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复合凝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自制壳聚糖原料
        2.2.4 壳聚糖凝胶制备
        2.2.5 壳聚糖-纤维素复合水凝胶制备
        2.2.6 荧光标记壳聚糖与纳米纤维素
        2.2.7 纳米纤维素粒径检测
        2.2.8 纳米纤维素分散液透光率检测
        2.2.9 荧光光谱检测
        2.2.10 形貌观察
        2.2.11 力学性能检测
        2.2.12 能谱元素扫描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碱-脲体系壳聚糖水凝胶制备
        2.3.2 碱-脲体系及冻-融处理对纳米纤维素的影响
        2.3.3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2.3.4 纳米纤维素加入形式与加入位点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2.3.5 元素分布与微观形貌分析
        2.3.6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节
3 纳米纤维素-壳聚糖自组织形成有序仿骨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自制壳聚糖原料
        3.2.4 水凝胶的制备
        3.2.5 力学性能测试
        3.2.6 微观形貌观察
        3.2.7 X射线衍射测试
        3.2.8 流变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自组织产生有序孔道结构研究
        3.3.2 壳聚糖-纳米纤维素酸性体系凝胶力学性能
        3.3.3 结晶性分析
        3.3.4 拓扑结构分析
        3.3.5 酸/碱体系流变行为差异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羟基磷灰石与有序仿骨天然高分子支架的复合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壳聚糖凝胶共混掺杂羟基磷灰石
        4.2.4 壳聚糖凝胶原位矿化羟基磷灰石
        4.2.5 微观形貌观察
        4.2.6 晶型与结构分析
        4.2.7 热重分析
        4.2.8 能谱元素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混法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高添加量时共混法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3.3 共混法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无机物分布
        4.3.4 两步原位矿化法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4.3.5 一步原位矿化法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4.4 本章小结
5 结构性框架与有序仿骨结构的三维设计与界面融合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自制壳聚糖原料
        5.2.4 酸系凝胶与碱系凝胶的层状结合
        5.2.5 酸系凝胶与碱系凝胶的环状结合
        5.2.6 形貌观察
        5.2.7 力学性能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层状酸系-碱系凝胶结合
        5.3.2 环状酸系-碱系凝胶结合
        5.3.3 酸-碱体系结合凝胶的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
引言
病人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基础资料分析
    三.术前评估瘤段骨强度
    四.手术技术
        1 肱骨肿瘤切除
        2 节段性重建骨缺损
        2.1 酒精灭活回植技术
        2.2 原位微波灭活技术
        2.3 节段性假体重建
        2.4 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
    五.术后管理
    六.随访及结果评估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肿瘤学结果
    2 手术结果
    3 并发症及处理
    4 中药治疗转移癌术后疼痛疗效评价
        4.1 术后止痛效果评估
        4.2 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讨论
    1 肱骨恶性骨肿瘤
        1.1 肿瘤类型及分布
        1.2 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2 外科治疗原则
        2.1 肱骨原发恶性骨肿瘤
        2.2 肱骨转移性骨肿瘤
        2.3 改良骨强度评分系统
    3 重建技术
        3.1 体外酒精灭活回植术
        3.2 原位微波热消融技术
        3.3 节段性肱骨干假体
        3.4 髓内针或钢板骨水泥内固定术
    4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
        4.1 中医古籍对骨肿瘤的认识
        4.2 中西医治疗骨癌痛
        4.3 中医药防治原发恶性骨肿瘤化疗恶心呕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切除重建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分化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BMP9 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骨组织工程成骨诱导因子BMP9的生物医学功能与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膜诱导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病例资料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4.1膜诱导组
        2.4.2 骨搬运组
    2.5 术后治疗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膜诱导组和骨搬运组一般资料
    3.2 比较膜诱导组和骨搬运组的治疗结果
    3.3 比较膜诱导组和骨搬运组的并发症
    3.4 比较膜诱导组和骨搬运组的功能评分
4.讨论
    4.1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
    4.2 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的发生机制
    4.3 两种治疗方式的比较
        4.3.1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成骨特点
        4.3.2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局部的生物力学
        4.3.3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
        4.3.4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
    4.4 膜诱导技术的优势
        4.4.1 骨水泥在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中的作用
        4.4.2 诱导膜在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中的作用
5.结论
6.本次研究不足与展望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骨髓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全喉、全下咽及食道切除管状胃修补术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临床材料和方法
    2.1 基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术前检查评估
        2.1.3 全下咽、全喉及食道切除管状胃修补手术
    2.2 资料收集
    2.3 术后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资料
    3.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3 术后死亡情况
    3.4 术后生存率及生存曲线
    3.5 单因素卡方检验
    3.6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单侧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及伦理
        1.4 单边可延长式微型外固定架的设计与研制
        1.5 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1.6 观察与检测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介导RHPDGF-BB体外转染
    1 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rh PDGF-BB基因转染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矿化的作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动物及分组
        1.5 观察与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用品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放射学检查
    3.3 组织学检查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牙本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骨缺损与骨修复
        1.2.1 骨缺损
        1.2.2 骨修复
    1.3 可注射性骨修复材料
    1.4 磷酸镁基骨水泥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1.4.1 钙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4.2 镁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4.3 磷酸根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4.4 钙、镁及磷酸根协同介导的成骨效应
    1.5 柠檬酸根的生物学效应
        1.5.1 柠檬酸根增强材料的成骨能力
        1.5.2 柠檬酸根调控钙、磷酸根介导的成骨矿化
        1.5.3 柠檬酸根抑制钙、磷酸根诱导的血管钙化
        1.5.4 柠檬酸根的抗氧化和抗炎症效应
        1.5.5 柠檬酸根生物学效应的总结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柠檬酸根调控MPBC的成骨和成血管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使用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MPBC的制备和表征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胞活性检测
        2.3.4 免疫印迹试验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碱性磷酸酶染色
        2.3.7 茜素红S染色与四环素荧光标记
        2.3.8 矿物相的分析与表征
        2.3.9 免疫荧光染色
        2.3.10 体内动物实验
        2.3.11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
        2.3.12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PBC的表征
        2.4.2 柠檬酸根调控MPBC介导的成骨分化和矿化
        2.4.3 柠檬酸根调控MPBC介导的血管生成反应
        2.4.4 柠檬酸根调控MPBC介导的体内成骨和血管生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柠檬酸根调控钙、磷酸根的生物学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使用的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β-TCP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3.3.2 β-TCP纳米粒子浸提液的制备
        3.3.3 细胞培养
        3.3.4 细胞活力检测
        3.3.5 免疫荧光染色
        3.3.6 ATP含量分析
        3.3.7 免疫印迹试验
        3.3.8 茜素红S染色
        3.3.9 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检测
        3.3.10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11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β-TCP纳米粒子的表征
        3.4.2 钙、磷酸根对BMSCs活性的影响
        3.4.3 钙、磷酸根对细胞内ATP水平和BMP-2 表达的影响
        3.4.4 SLC20a1对钙、磷酸根调控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
        3.4.5 柠檬酸根对BMSCs活性和表型的影响
        3.4.6 柠檬酸根对钙、磷酸根调控的细胞功能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柠檬酸根调控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及信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
        4.3.2 细胞培养
        4.3.3 自由基清除试验
        4.3.4 β-胡萝卜素漂白试验
        4.3.5 铁离子螯合试验
        4.3.6 细胞活力检测
        4.3.7 细胞膜染色
        4.3.8 活性氧测量
        4.3.9 细胞凋亡评价
        4.3.10 动物实验
        4.3.11 组织学评价
        4.3.12 气囊中的氧化还原状态
        4.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14 蛋白质提取
        4.3.15 LC-MS/MS分析
        4.3.16 数据处理与蛋白质定量
        4.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18 蛋白印迹试验
        4.3.19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化学法评价柠檬酸根的抗氧化性能
        4.4.2 柠檬酸根对氧化应激环境中BMSCs的保护作用
        4.4.3 Na藕联的柠檬酸根转运蛋白对柠檬酸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4.4.4 柠檬酸根对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4.4.5 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柠檬酸调控的蛋白
        4.4.6 生物信息学分析柠檬酸根调控的蛋白
        4.4.7 PPARγ 对柠檬酸根抗氧化效应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柠檬酸根改性聚合物的抗氧化及抗炎症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
        5.3.2 细胞培养
        5.3.3 PVA-C的合成
        5.3.4 PVA-C的表征
        5.3.5 降解产物分析
        5.3.6 细胞活性
        5.3.7 活性氧测量
        5.3.8 细胞凋亡检测
        5.3.9 体内动物实验
        5.3.10 组织学评价
        5.3.11 气囊的氧化还原状态
        5.3.12 免疫印迹试验
        5.3.13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VA-C的表征
        5.4.2 PVA-C的降解产物
        5.4.3 PVA-C浸提液对氧化应激下BMSCs的保护作用
        5.4.4 PVA-C浸提液对BMSCs中PPARγ 和SOD2的调控
        5.4.5 PVA-C浸提液对气囊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与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与成果
致谢

四、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一种力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动挤出3D打印制备多功能复合HA骨支架研究[D]. 李水源. 南昌大学, 2021
  • [2]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贾凌璐. 山东大学, 2021(12)
  • [3]自组织构建有序仿骨纳米纤维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骨缺损修复支架[D]. 梁建涛.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D]. 赵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周诚.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6]膜诱导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疗效分析[D]. 沈诚纯.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全喉、全下咽及食道切除管状胃修补术后临床疗效分析[D]. 柏慧.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rhPDGF-BB基因修饰的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的研究[D]. 买买艾力·玉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叶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D]. 伍小沛.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一种评价颅底缺损移植膜的机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