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医院感染监测情况

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医院感染监测情况

一、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苏东敏[1](2016)在《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流行频繁,研究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公共卫生体系与疫灾的互动及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查阅民国时期重要的报纸、两省的新方志资料,运用文献整理、时空分析的方法,以年度为纲,疫灾要素为目,建立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的疫灾序列,以此揭示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闽浙一年四季均有疫灾流行,夏秋季节是多发季,与闽浙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象灾害繁多,水旱灾频繁发生有关。民国前期闽浙地区年年受灾,疫灾频度为100%,疫灾广度为72.46%;民国中期,闽浙地区疫灾频度均达到100%,疫灾广度为89.86%;民国后期,闽浙地区疫灾频度仍为100%,疫灾广度高达96.38%,波及县数呈上升趋势。福建省疫情以闽南、闽东各县最为严重;浙江省疫情以钱塘江中下游地区的浙东北最为严重。在闽浙地区涉及的十一种疫灾种类中,鼠疫、霍乱、天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流行最广的传染病。在民国后期闽浙逐步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卫生行政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制度。省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市卫生行政机构、县卫生院、区(乡,镇)卫生所逐步建立行使卫生行政职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除省立医院后,1938年以后闽浙各县逐步建立起了县卫生院、区卫生分院、乡镇卫生所,除了公立卫生部门逐渐完善外,私人诊所、教会医院、华侨医院也构成了闽浙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卫生防疫体系方面,对环境卫生、饮水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检疫防疫体制不断完善;中公私立高等医科院校和护士、助产等中等医学校不断建立,同时一些民间社团组织也是重要的防疫力量。公共卫生体系从无到有,契机正是疫灾对其的影响,疫灾的流行客观上促进了闽浙地区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虽然疫灾流行对卫生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如导致政府官员罹难,工作系统崩溃,难以有效应对疫灾,医院人满为患,经费短缺,导致人口大规模死亡,环境更加恶化,疫病继续流行。但是疫灾流行促使人类积极去应对这种生命攸关的挑战,对政府部门来说,疫灾流行不仅仅是责任,更是需要履行的义务,政府通过不断扩充卫生行政机构,制定卫生行政制度,建立传染病防治业务机构,建立善后救助机构,组建临时性防疫机构等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应对。疫灾和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矛盾体。同时在疫灾与公共卫生体系的相互作用下,民众的防疫意识、政府防疫制度、精英防疫思想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民众防疫观念从毫无防疫思想到对传染病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精英人群逐渐认识到瘟疫的传播主要由病源体、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三方面组成,所以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控;政府逐渐对法定传染病的预防、上报、隔离、诊治、善后制定了专门防疫制度条例,并且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治理、陆路和海陆交通防疫、特殊人群保护的制度。

杨翠玥[2](2012)在《福建省婚前保健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立足于免费依法婚检政策,从供需双方角度对福建省婚前保健服务结构、过程、结果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探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对策与建议。研究方法参考美国学者多那比第安(Avedis Donabedian)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医疗服务质量三维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公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1.结构质量:在免费依法婚检政策的推行下,全省婚前保健服务网络已基本建立,但仍存在各地婚检补贴标准悬殊、婚检医师数量和结构分配不均、无专用卫生咨询室和卫生宣教室等问题。2.过程质量:大多数婚检机构虽然按照规范要求开展了婚检服务,但仍存在诸如服务流程不合理、转诊机制不健全、婚检“只检不治”、卫生指导与咨询受忽视和相关宣传不到位等问题。3.结果质量:2010年福建省婚前率为高达97.31%,居全国首位,但供方满意度不高,婚检医师工作满意度量表中各项指标平均分为3.55,其中得分最低的五项依次为报酬(2.88+1.05)、晋升(3.02+0.98)、工作自主性(3.35+0.92)、做不同事的机会(3.39+0.91)和医院政策(3.43+0.9),同时45岁以上、中级职称为主的婚检医师满意度低于35岁以下、低级职称为主的医师;婚检对象满意度量表中各指标平均分为4.51分,其中评分最低的五项依次为交通便利(4.21+0.95)、候诊条件(4.43+0.81)、候诊时间(4.47+0.81)、宣教40min(4.49+0.78)和及时出报告(4.51+0.79),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的婚检对象满意度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在免费依法婚检政策推行下,福建省婚前保健服务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婚检率、检出疾病人数上升,医学指导意见充分尊重公民自主权,婚检对象满意度较高等,但仍存在上述列举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婚前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以下建议:制定补贴最低标准、加大婚前保健宣传、强化机构规范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完善转诊机制、开展个性化指导与咨询、加强医师培训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

刘影[3](2012)在《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文中研究表明疾病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麻风是—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它与人类的文明史是共存的,麻风病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是以福建为着眼点,从史学层面运用公共卫生等相关理论研究麻风病的防治问题。本文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档案数据、实地访谈等真实资料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注重观点和材料的结合,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病理学、哲学等跨学科、多角度出发,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并截取1912年—2010年这一时段,对福建省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和麻风病防治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回溯性对比研究,并着重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麻风病在福建省的防治历程以及防治成果,进而从不同层面梳理出在此历程中党和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加强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和对麻风病弱势群体的关注,明确反映出彻底消灭麻风病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解除人民群众疾苦的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这也是党和政府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胡荣[4](2011)在《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来源及漱口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近年来,随着大剂量化疗的广泛应用,血液肿瘤患者治疗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真菌感染,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最多见,并日益成为血液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并发IPFI的危险因素,及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是临床控制IPFI的关键,亦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对IPFI的预防研究绝大多数为抗真菌药物口服或静脉全身用药预防研究,但对其预防效果评价不一致,同时存在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耐药和花费增加等问题。寻找一种有效且廉价、方便、副作用小的方法预防IPFI将具有重要意义。血液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能力低下,放化疗等多种因素,定植在口腔内的真菌易进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因而从理论上推测,IPFI患者肺部真菌与口咽部真菌具有同源性,应用有效的漱口水含漱能减少口咽部真菌,减少发生IPFI的机会。但对IPFI患者肺部真菌与口咽部真菌是否具有同源性,未见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报道。我国少数学者报道了应用碳酸氢钠水作漱口液或人工气道湿化液,来预防呼吸道真菌,但临床效果评价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探讨。制霉菌素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不易耐药且费用低,局部用药不吸收,配制成漱口水含漱安全性好。目前临床上有经验性用1%制霉菌素溶液含漱来预防或治疗IPFI,但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回顾性研究检索及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入院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断为血液肿瘤但住院期间非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且并发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PFI的发病情况及病原学分布;以确诊及临床诊断IPFI患者为观察组,并分别以肺部细菌感染组及无肺部感染组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2.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留取血液肿瘤并发IPFI患者咽部、肺部、鼻腔及消化道等部位临床样本进行真菌培养及形态学鉴定后,应用玻璃珠法提取真菌DNA,经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真菌26S rDNA ITS区序列多态性,鉴定真菌菌种及菌株,从而分析患者不同部位真菌是否有同源性,探讨患者肺部真菌来源。3.临床前瞻性研究探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漱口液及制霉菌素漱口液含漱对血液肿瘤患者IPFI的预防效果。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如下:1. IPFI总体发生率及菌种分布:2008至2009年,血液肿瘤IPFI总体发生率为3.5%。白色念珠菌占50.7%,居首位;曲霉菌占37.3%,居第二位。2. IPFI危险因素:以单纯肺部细菌感染组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IPFI(OR 6.721,95%CI 1.733~26.062)、住院天数(OR 5.582, 95%CI 2.792~11.159)、并发低蛋白血症(OR 4.686,95%CI 2.103~10.440)、并发细菌败血症(OR 4.545,95%CI 1.058~19.525)、粒缺持续10天以上(OR 3.310,95%CI 1.408~7.781)及年龄(OR 1.618,95%CI 1.023~2.559)等6个因素为血液肿瘤IPFI患者的危险因素,制霉菌素溶液含漱为IPFI的保护因素(OR 0.202,95%CI 0.122~0.334)。以无肺部感染组为对照组,同样进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亦得出6个危险因素及1个保护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 15.862,95%CI 4.351~57.830)、既往有IPFI(OR 13.292,95%CI 1.768~99.917)、抗菌素种类数(OR 11.212,95%CI 3.585~35.071)、并发低蛋白血症(OR 7.505,95%CI 1.887~29.851)、粒缺持续10天以上(OR 6.885,95%CI 1.342~35.321)、年龄(OR 2.303,95%CI 1.145~4.632),及制霉菌素含漱(OR0.075,95% 0.027~0.210)。采用两种不同对照组,共发现7个危险因素及1个保护因素。而性别、血液肿瘤类别及疾病状况,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肝病等基础疾病,口腔真菌感染,肠道真菌感染、静脉营养、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素天数等因素未列入血液肿瘤非HSCT患者IPFI的危险因素。3. 96.7%(29/30)IPFI患者咽部与肺部真菌的菌株26S rDNA ITS区序列完全相同,即同一患者咽部与肺部的菌株相同。此29例患者中,25例鉴定出白色念珠菌(来自8株不同菌株),其余4例患者分别鉴定出克柔、光滑、热带及葡萄牙念珠菌。另有1例患者咽及粪样本检测出白色念珠菌,但痰及鼻腔分泌物样本为黄曲霉菌,后两样本26S rDNA ITS完全相同,为同一菌株。84.6%(11/13)患者咽部与消化道的真菌菌株相同;76.9%(10/13)患者肺部与消化道的真菌菌株相同。4. 1%制霉菌素溶液含漱组IPFI发生率为1.6%,显着低于生理盐水含漱组27.7%及碳酸氢钠含漱组16.3%(P<0.05);2.5%碳酸氢钠溶液含漱组IPFI发生率亦显着低于生理盐水含漱组(P<0.05)。主要结论:1.白色念珠菌依然是血液肿瘤非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PFI最常见的真菌。年龄、住院天数、既往有IPFI史、并发低蛋白血症、粒缺持续10天以上、并发细菌败血症及抗菌素种类数等为血液肿瘤患者并发IPFI的危险因素,其中,住院天数与既往有IPFI史危险度最高。2.血液肿瘤IPFI患者的咽部、肺部及消化道真菌具有高度同源性;肺部念珠菌主要来源于咽部,而曲霉菌可能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吸入。提示加强口腔护理干预可能对预防肺部念珠菌感染有效。3.应用1%制霉菌素溶液及2.5%碳酸氢钠溶液含漱均能有效预防IPFI,但1%制霉菌素溶液对IPFI的预防效果优于2.5%碳酸氢钠溶液。此外,1%制霉菌素溶液含漱能显着降低肠道真菌感染发生率,且成本价格低廉,未发现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李肖红[5](2009)在《郑州市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就诊流向调查》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调查地区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和流行特征,为今后腹泻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资料。(2)了解当前腹泻病例的就诊率及就诊机构,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郑州市随机抽取1个市辖区和1个县。每个市辖区随机抽取2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居委会;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在城市共抽取4个社区居委会,农村共抽取6个行政村,均以户为单位开展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分别在2006年12月、2007年3、6、9月做4次横断面调查。(2)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使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由培训后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调查被随机抽取的住户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及腹泻病的发病情况,填写“人群调查登记表”。被调查者若近期发生过腹泻,则详细调查其腹泻病的相关情况,填写“人群腹泻病例个案调查表”。若同一患者间隔7天再次腹泻,视为发生另外一次腹泻。(3)数据资料采用EpiData3.02双份录入,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逻辑检查。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主要进行描述性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调查人群情况:分别在2006年12月、2007年3、6、9月做四次调查,共调查22540人次,其中城市10458人,占调查总人次的46.4%,农村12082人,占53.6%;男性11437人,占调查总人次的50.7%,女性11103人,占调查总人次的49.3%,;汉族21749人,占调查总人次的96.9%,仅有少数民族691人次,占3.1%。(2)腹泻病发生情况:在被调查人群中,从调查之日起前3个月内有腹泻者共578例,用腹泻发生的人次数来计算,则被调查人群2周、1个月和3个月内腹泻发生人次数分别是241人次、443人次、714人次;发病率分别是1.069%、1.965%、3.168%;2周、1个月和3个月腹泻发病率的95%CI分别是0.935%~1.203%、1.784%~2.147%、2.939%~3.396%。其中:城市腹泻病2周、1个月和3个月发病率分别是0.679%、1.224%、2.257%,农村腹泻病2周、1个月和3个月发病率分别是1.407%、2.607%、3.956%。,用两样本率的正态近似法进行城市和农村腹泻发病率的比较,均为p<0.05,城市和农村腹泻病2周、1个月和3个月发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农村的腹泻发病率高于城市;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的两周腹泻发病率分别为0.69%、1.84%、1.05%、0.70%,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的1个月腹泻发病率分别为1.23%、3.29%、2.12%、1.22%,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的3个月腹泻发病率分别为2.04%、4.60%、4.37%、1.65%,分别比较腹泻发病率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不同时间的腹泻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0岁组者的2周、1个月和3个月的腹泻发病率均最高,分别是1.53%,2.60%,4.70%。其次是40~岁年龄组,腹泻发病率也较高,而年龄在10~20岁者腹泻发病率均为最低;在各种职业中,学龄前儿童的腹泻发病率均为最高,与其他职业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其次是农民;而发病率最低的职业是学生,其次是个体经营者。腹泻病的2周、1个月和3个月发病率在不同职业间有统计学差异;三个期间发病率在学龄前儿童和文盲半文盲中发病率均最高,而在大专及以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中发病率均最低,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腹泻发病率逐渐降低。(3)就诊情况及医疗费:城市和农村腹泻病人就诊率分别是42.13%和82.25%,住院率分别是1.12%和1.25%。经卡方检验农村的就诊率高于城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住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季节的腹泻病就诊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63,p=0.003),第4季度和第2季度就诊率较高(77.22%和75.00%)。不同年龄的腹泻病就诊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x2=32.914,p<0.05),小于5岁组的儿童就诊率最高(91.59%),其次是大于等于65岁组(75.44%),而5-65岁组就诊率最低(63.44%)。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3.166,p=0.075),而小于5岁组与其他两组的就诊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加腹泻病人就诊的因素有:农村、治疗花费高、治疗转归为痊愈、职业是学生和离退休和学龄前儿童。在就诊的腹泻病人中,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治疗费的中位数分别是60.00元和6.00元人民币,有统计学差异(p<0.05),城市高于农村;在未就诊的腹泻病人中,城市与农村的治疗费用的中位数均是1.00元人民币,无统计学差异(p=0.078)。在城市中,就诊的医疗机构级别较分散,各级机构均有分布,但以街道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比例最低(6.67%);在农村,就诊机构集中,有93.90%的就诊病人集中在村卫生所。(4)未就诊病人的主要处理方式和原因:在城市,未就诊病人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药店自行购药、自备药和不处理,均为百分之三十多;在农村,有52.20%的未就诊病人选择了不处理。在城市,有72.8%的病人认为症状轻无需治疗,65%的病人认为可以自我处理;在农村,74.6%的病人认为症状轻无需治疗,23.9%的病人可以自我处理。结论:调查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目前城乡腹泻病例就诊模式不同,城市腹泻病例就诊率低于农村,城乡的腹泻病例就诊率较20年前有所提高;改善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环境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并且,学龄前儿童是腹泻病的高发人群,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因此,应该重视腹泻病的监测,以及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卫生干预措施来降低腹泻病的发生,腹泻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在农村和学龄前儿童。

吴炜炜[6](2009)在《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心脏移植受者术后居家期间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康复状况。(2)了解心脏移植受者社会支持水平、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状况。(3)分析影响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的相关因素。(4)探讨心脏移植受者居家护理对策,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护理干预体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在资料的收集、分析过程中使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合众法。(1)采用滚雪球式抽样法,抽取心脏移植受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各30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问卷》收集受者的一般资料及测定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状况;采用《健康行为量表》测定受者的健康相关行为;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测定受者社会支持水平;采用自制《心脏移植受者家庭护理状况及护理需求问卷》测定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护理能力及护理需求。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学方法,描述分析心脏移植居家受者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2)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其中8例心脏移植受者及照顾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非结构访谈法,以面对面深入会谈的形式,了解心脏移植受者及其家属术后生活变化及心理体验。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结果:(1)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躯体功能方面:平均15.27±4.49分,得分指标69.41%。心理功能方面:焦虑情绪得分6.20±4.79分,可疑或存在焦虑情绪者占36.6%;抑郁情绪得分6.37±4.46分,可疑或存在抑郁情绪者占43.4%。社会功能方面:社会功能缺陷得分1.93±1.74分,50%受者存在社会功能缺陷。(2)居家心脏移植受者健康相关行为得分94.60±16.34分,平均得分指标为59.13%。社会支持得分33.00±6.44分,与常模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移植受者家庭主要照顾者所需护理知识排序前五位依次为:用药指导、饮食护理、作息安排指导、运动指导、常见症状及缓解方法。(3)居家心脏移植受者躯体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月医疗费用支出、是否重返工作;心理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月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付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健康相关行为;社会功能康复影响因素为:是否重返工作。结论:(1)心脏移植受者居家期间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康复状况居于中等水平。部分移植受者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半数以上受者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尤其是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及社会性退缩方面的功能缺陷最为明显。因此,应充分重视移植受者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康复问题。(2)心脏移植受者健康相关行为水平中等,其中运动行为最差;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人。(3)提高移植受者社会支持水平、增强健康相关行为有利于其躯体及心理功能康复;应鼓励移植受者重返工作岗位,提高其社会适应性。(4)建立、完善“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护理干预体系,充分利用社区护理资源,鼓励移植受者亲属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心脏移植受者全面康复。

黄淑娥[7](2000)在《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文中指出 医院内感染及其控制已被人们所关注与重视。为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按照卫生部1991年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我院院内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一般材料 每月定期由各科室监控人员及每季度院部总监控员到各科室采集到的标本。

二、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2 民国时期闽浙地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政区沿革
    2.3 社会概况
3 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
    3.1 疫灾时间特征
        3.1.1 季节变化特征
        3.1.2 年际波动特征
    3.2 疫灾空间分布
        3.2.1 疫灾总体分布特征
        3.2.2 单个疫种分布特征
    3.3 小结
4 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4.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4.1.1 卫生行政机构
        4.1.2 卫生行政制度
    4.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4.2.1 公立卫生部门
        4.2.2 私立医疗机构
    4.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4.3.1 公共卫生管理
        4.3.2 检疫防疫体制
        4.3.3 医学教育体系
        4.3.4 民间社团组织
    4.4 小结
5 民国时期闽浙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和疫灾的互动
    5.1 疫灾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
        5.1.1 对公共卫生行政体系的冲击
        5.1.2 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冲击
        5.1.3 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冲击
    5.2 公共卫生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5.2.1 扩充卫生行政机构,制定卫生行政制度
        5.2.2 建立传染病防治业务机构
        5.2.3 建立善后救助机构
        5.2.4 组建临时性防疫机构
        5.2.5 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举办卫生运动
        5.2.6 设立临时防疫医院
        5.2.7 管制交通,隔离患者
        5.2.8 发放疫苗,强制注射
    5.3 小结
6 民国时期闽浙地区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1 民众防疫观念的嬗变
    6.2 精英防疫思想的嬗变
        6.2.1 传染源防控
        6.2.2 传播途径防控
        6.2.3 易感人群防控
    6.3 政府防疫制度的变迁
        6.3.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3.2 清洁卫生法规
        6.3.3 交通防疫法规
        6.3.4 学生防疫法规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2)福建省婚前保健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内容
        1.2.1 结构质量
        1.2.2 过程质量
        1.2.3 结果质量
        1.2.4 质量改进建议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
        1.3.2 观察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半结构式访谈
    1.4 资料处理
2 结果
    2.1 结构质量
        2.1.1 婚检机构分布
        2.1.2 婚检经费
        2.1.3 业务用房
        2.1.4 设施与设备
        2.1.5 人力资源
    2.2 过程质量
        2.2.1 服务范围
        2.2.2 服务流程
        2.2.3 服务项目
        2.2.4 服务对象认知与需求的情况
    2.3 结果质量
        2.3.1 服务利用情况
        2.3.2 检出疾病情况
        2.3.3 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指导意见情况
        2.3.4 对异常者的转诊情况
        2.3.5 婚检医师工作满意度情况
        2.3.6 婚检对象满意度情况
3 讨论
    3.1 取得成绩
        3.1.1 免费依法婚检政策进一步提高服务利用率
        3.1.2 医学指导意见充分尊重公民自主权
        3.1.3 服务对象对婚检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3.2 存在不足
        3.2.1 婚检费用的补贴有待标准化
        3.2.2 婚前保健的相关宣传不到位
        3.2.3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规范化
        3.2.4 婚前保健服务流程有待优化
        3.2.5 婚前保健转诊机制不完善
        3.2.6 卫生指导与卫生咨询受忽视
        3.2.7 婚检医师的结构和素质有待提高
        3.2.8 婚检医师对工作外在满意度低
    3.3 建议
        3.3.1 制定补贴最低标准,保证免费项目落实
        3.3.2 加大婚前保健宣传,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3.3.3 强化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3.3.4 优化婚检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3.3.5 完善转诊机制,充分实现婚检目的
        3.3.6 针对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与咨询
        3.3.7 加强婚检医师培训,提高婚检医师技能
        3.3.8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婚检医师积极性
4 结论
    4.1 福建省婚前保健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4.2 福建省婚前保健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4.3 针对服务中不足,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调查表 1:婚前保健服务对象调查表
调查表 2:婚前保健医师调查表
调查表 3:婚前保健服务对象访谈提纲
致谢
婚前保健服务的发展模式与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

(3)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公共卫生与麻风病
    第一节 公共卫生
        一、初步公共卫生的形成
        二、公共卫生定义阐释
    第二节 麻风病
        一、麻风的名称
        二、麻风的历史
        三、麻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麻风的传染
        五、麻风的防治概况
        (一) 治疗方面
        (二) 隔离方面
第二章 1912-1949年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救济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况
    第二节 麻风病救济纵览
        一、麻风病人的悲惨境遇
        二、麻风救济的总体概况
        三、各地情况及其相应救济措施
        (一) 福州市
        (二) 厦门市
        (三) 莆田市
        (四) 三明市
        (五) 泉州市
        (六) 漳州市
        (七) 南平市
        (八) 宁德市
        (九) 龙岩市
    第三节 从诸麻风病例案看旧制度下的公共卫生
        一、系列麻风病案
        二、小结
第三章 1949-2010年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历程
    第一节 公共卫生概况
    第二节 麻风病防治
        一、适时制订有关麻风病防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一) 处理建国前遗留的外资津贴医院和学校
        (二) 政策措施上的支持
        二、建立省级和各地麻风病防治机构
        三、加强麻风病防治队伍建设
        四、开展调查尽早发现麻风病人
        五、大力宣传推进健康教育
        六、妥善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七、加强管理促成健康生活氛围
        八、接轨国际加速麻风病防治进程
    第三节 麻风病防治总结
        一、建国初五年防治工作的奠基
        (一) 建国初麻风病分布情况
        (二) 防治情况
        (三) 奠基阶段防治成效总结
        (四) 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
        二、1955—2010年的防治成效总结
        (一) 患病动态
        (二) 患者情况
        (三) 现有皮防机构、麻风患者及治愈者状况
第四章 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中的以人为本
    第一节 “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事业中的体现
        一、“人本”与“民本”
        二、建国后麻风病防治事业中的“以人为本”
    第二节 文化层面解读公共卫生领域的麻风病防治问题
        一、社会文化影射下的麻风病防治
        二、个体所蕴含人文精神的渲染
结语
福建省麻风病防治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来源及漱口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血液肿瘤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肺部真菌来源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含漱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郑州市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就诊流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 调查表
    致谢

(6)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
个人简历

四、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闽浙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苏东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福建省婚前保健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D]. 杨翠玥.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2)
  • [3]福建:公共卫生与麻风病防治(1912-2010)[D]. 刘影.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4]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来源及漱口预防研究[D]. 胡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11(10)
  • [5]郑州市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就诊流向调查[D]. 李肖红. 郑州大学, 2009(03)
  • [6]心脏移植受者居家康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吴炜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7]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J]. 黄淑娥. 中国中医急症, 2000(S1)

标签:;  ;  ;  ;  ;  

1998-1999年霞浦县医院医院感染监测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