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

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薛思宇[2](2020)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规范分析》文中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所有权归属于农村村民集体的非农用途土地,村民集体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享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权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村村民集体所有权的表达,是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收益权能的实现。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投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为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提供收益性保障。相对完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立法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增强人民财产性权益的必要保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在我国虽然初具规模,并在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正式予以确认,但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缺少对“入市”予以确认后的可操作性规程指引。我国现存法律体系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无完善的系统性立法,因此在立法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所涉主体存在入市所涉职能部门职责界定不清,具体为政府职能主导部门内部权责以及主导部门与协同部门权责界定不明、成员权认定标准和成员权的行使以及撤销权的标准不统一、缺失独立技术第三方主体的必要规定等问题;所涉资金层面存在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收益用途限制标准不统一、各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格规制制度普遍残缺不全、政府定价无统一标准、其他相关制度设定不全面等问题;所涉运作程序存在权益保障性不足,具体为程序环节设置未能充分彰显农民权益必要保障以及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入市过于重视政府职能和公众参与相关规定不足、一级市场构建出让方式设定不完整、二级市场构建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以及归责机制方面仍然存在条款过于零散缺乏高位阶法规指引,具体为中央层面归责机制条款设定不明晰和地方层面规范设定差异较大、配套制度及其责任的规定较少等问题。阐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规范内涵是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提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矫正路径的重要前提。以法释义学范式及体系思维范式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进行阐释,通过内涵界定、条款罗列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责任以及救济机制。通过运用规范分析法,对各位阶法律法规中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专门条款以及各位阶法律法规中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具有一定关联程度的相关条款进行归纳整合并分析,通过明晰问题以提供矫正路径。明确界定政府职能主导部门职责,具体为明确政府职能主导部门内部权责界定和明确政府职能主导部门与入市相关辅助部门权责界定、完善集体成员权资格设定具体为统一成员权资格认定标准、完善成员权行使相关规范和完善集体成员撤销权相关规定、补足第三方主体相关条款,具体为补足地价评估主体相关条款和健全价格规制主体相关条款设定。完善程序环节设置,具体为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和统一收益用途限制相关规定、完整设定中央层面价格规制制度以为地区条款设定提供依据。健全入市程序设计,重点考量农民利益、弱化“政府管理”,增强“公众参与”、补全流转方式相关规定。提供归责机制规范设定高位阶法律法规指引、健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的法律保障。通过以上方式建立相对完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条款体系。

刘哲[3](2020)在《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口治理,人口既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而中国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国家的人口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户籍制度不仅涉及人口信息的收集、登记以及对人口迁徙和流动的限制,还涉及与人口的生命过程有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内容。国家正是运用户籍制度来对人的居住、迁移、工作、生活进行干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目标。户籍制度作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用以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守法程序,它首先是一种话语实践,即在国家治理场域中产生的一类话语陈述。本文从话语实践的视角入手,梳理1949-2019年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出现的户籍话语。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从两个层面对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进行分析:一是从认知实践的层面,分析每一个时期的户籍话语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建构话语和认知话语。即在每个时期户籍话语建构了怎样的“人口类型”或“户口类型”,又发展了什么样的认知话语来对人口现象进行认知的。二是从治理实践的层面,探讨户籍话语发展了哪些治理策略,这些治理策略又蕴含着怎么样的治理权力。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试图勾勒出一幅国家通过户籍话语实践来建构人口概念,认知人口现象,干预人口生命历程的治理图景。本文将我国户籍话语实践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秩序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户籍话语发展出“重点人口”这一人口类型,并发展出一系列人口认知策略。第二个时期是重工业资本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户籍话语发展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样一种人口区分,并通过一系列治理策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第三个时期是发展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成为户籍话语实践新的主体,并且在户籍话语中,围绕着“流动人口”产生了一系列的人口治理策略。第四个时期是新型城镇化时期,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户籍话语中,它不再被视作会为城市带来负担的“外来人口”,而是被视为一种“人口资源”。这一时期的户籍治理策略的目标也是推动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每一个时期的户籍话语,都是基于人口治理的需要而被陈述出来的。而当前的户籍制度是作用在人口之上的一种更审慎、更复杂、更精密的权力机制。这种权力不再通过一种强制的手段来制约个体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而是通过更加科学的认知手段对人口现象进行认知,认知作为人口组成部分的行动者的行为、偏好、意愿,进而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对人口的生命过程进行影响和干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目标。

李晓晨,李胜超[4](2019)在《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研究——基于2004—2018年的文本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民就业创业是一个突出而敏感的话题。而政府出台农民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扶持,是国家正确引导并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我国2004—2018年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进行文本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就业创业政策工具结构分布不均;农民就业创业政策对农民就业和创业进行了全面干预,但更加关注农民创业的成长;农民就业创业存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部门协调性不足等问题。为此,建立动态优化的政策工具体系、加快农民就业创业立法、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将助力农民就业创业的快速发展。

张岩[5](2019)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1984-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形成并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中央政府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决心在“十三五”期间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作为污染防治的三大战役之一,水污染防治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水污染防治历程的一个缩影。因此,梳理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变迁脉络,反思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构建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政策演变的特征和规律,对于夺取“碧水”保卫战的胜利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范式,构建水污染防治政策的综合分析框架,对1984-2017年以来的117项中央层面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进行量化分析。首先,从发文时间、政策类型、发文部门、政策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政策文本的外部属性分析。接着,从政策工具的基本类型、多元主体、作用机制三个维度进行政策文本的内部语义挖掘。在全面呈现政策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对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为完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策制定方面存在迟滞现象;政策的发文部门间协作程度偏低;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有待优化;政策工具的适用主体间关系失衡;在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方面,事中监督不足,事后问责乏力。本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在政策作用领域方面,未来政策应更多地着眼于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水污染的事前预防提供技术支撑。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各机构或部门间应相互配合,提高政策的权威。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应构建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模式,以实现整体最优的政策效果;完善市场机制,明确社会参与的具体规定,激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潜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

马洁华[6](2018)在《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社会政策学研究 ——以H省J煤业集团契约化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年释放了社会生产的巨大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绩,实现了中国国民财富的突破性创造与积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也从无到有呈现出累积性增长,它们不仅表现为人们财富的损失和天然资源的提前耗竭,如国企股份化改革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改革后人们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情况;还表现为较不确实的价值损害,如下岗职工的生存、发展困境,及单位福利解体后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福利市场化所导致的社会消费品及公共服务所出现的普遍涨价现象。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不仅严重降低并损害了普通百姓的福利,更加恶化了社会公平。回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意味着经济绩效的提升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第三者或社会公众的福利,即社会成本问题无法根除;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国有企业改革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虽然无法根除但是可以通过政府与时俱进的建立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不断寻找适宜的政策组合予以解决。从理论起源和发展来讲,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命题。从“工资侵蚀利润”到“国企政策性负担”,从张维迎到林毅夫,因为学者们对“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机制的推崇及对“看得见的手”的干预机制的排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在既有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按照稀缺资源配置的问题来处理,被视为企业经济绩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暗伤。但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问题从来没有因此而消失。本文继承了社会政策学家蒂特马斯对社会成本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之上跳出既有的经济学解决框架,明确将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置于社会体系中来衡量。聚焦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解读,围绕“只有社会政策才能有效管控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可能带来的损害”这一核心观点,对社会成本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解释。根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发展特点,将其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逐渐孵化(1978-1991年);第二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全面爆发(1992-2002年);第三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渐趋稳定(2003年至今)。在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孵化阶段,从社会变迁来看,国家政权稳定、经济文化开始自由化、社会资源开始自由流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了不断给企业赋权、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经济政策。这些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经济政策为社会成本提供了孵化的温床——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开始出现分化。同时期的社会政策直到80年代末才出台,属于滞后且严重不健全的补偿性社会政策。这种滞后性无法妥善应对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大规模爆发,第二阶段经济社会变迁的市场化则直接导致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爆发性出现。一方面,在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产权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规范操作,各种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另一方面,企业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逃避应尽的责任。不仅直接解雇在岗职工降低其劳动力成本,而且很多企业虽然推行了职工聘用制,却并未按照法律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导致了国内贫富分化的加大,中国的基尼系数攀升至0.4以上,而且城市出现了新的社会贫困群体——下岗职工。同时,城市社会消费品涨价和公共服务的欠缺又间接巩固了收入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制定各项针对性的社会政策,诸如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针对公共服务的欠缺和社会服务市场的空白积极将原有企业的社会服务机构推向市场。2006年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政策”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在社会政策的调控下渐趋稳定。本轮国企去产能改革主要是在煤炭和钢铁行业进行,仅煤炭行业就涉及约150万个从业人员岗位,占现有煤炭行业总就业人数的26%。在改革伊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分别设立专项资金和配套政策来管控相关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成本。如中央政府拿出了1000亿元来安置职工,而地方政府对煤炭钢铁行业企业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通过内部分流方式安置职工,而实现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给予稳岗补贴;同时对依法参加失业保险、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企业,按不超过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等。可以说,该阶段的社会政策是在第二阶段社会政策基础上的进化,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提前出台社会政策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进行预先防控。本文通过对H省J煤业集团K公司契约化改革社会成本典型案例的分析,将劳工利益损害纳入社会成本考察与管控的范畴。深入分析了调研中出现的内退员工、一线员工、年轻员工与企业经济绩效发生的现实利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及其社会政策应对,试图提供社会政策的解决方法和实用的认知逻辑。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不仅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社会政策学科研究,而且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和社会政策应对的发展历史再次论证了:“只有社会政策才能有效管控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可能带来的损害”。而对K公司契约化改革社会成本的分析则是试图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典型案例提供社会政策建议并展望适宜的社会成本管控之道,即构建能够妥善解决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社会政策。这样的社会政策,从主体来看应该是能够充分动员并发挥各方力量,从管控效果来看应该是能够融合企业(市场)、政府、社会的不同利益。只有这样的社会政策才能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靳晓娟[7](2018)在《基于角色参与的当前中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聚焦的热点,国家出台大量的政策法规扶持乡村发展,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乡村建设中;同时,村民权力意识的觉醒,对利益诉求的关注,使得乡村内生力量得到恢复,农民逐渐成为建设主体。乡村建设参与角色逐渐增多,由于专业背景及目标诉求不同,使得各参与主体的建设途径、建设内容不一,形成各自的建设模式,乡村建设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因此以参与角色视角研究乡村建设模式至关重要。本论文以参与角色为视角,按照专业背景、角色特征不同,将乡村建设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社会推动型、内生力量型,并结合当前国内相关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三种模式的参与机制、建设内容等,为乡村建设可持续路径提供借鉴。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方法与路线、对象与时间、研究视角;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政府政策引导,村民自主性,社会配合的重要性。第二章:介绍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模式的内涵,参与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规划先行、示范推进的方式推进国内的乡村建设,并结合相关实践分析建设中的成效与问题,最后对该模式进行总结。第三章:介绍社会推动型乡村建设模式,并分为社会精英、企业、NGO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推动三种类型。社会推动型模式通过局部改建、资本与乡村资源结合、牵线搭桥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乡村建设,不仅局限在空间建设层面上,更是带来农村文化的复兴、社区精神的营造、产业经济的发展等。第四章:介绍内生力量型乡村建设模式,分析模式内涵,参与机制,并分为村民自发建设型和集体组织推动型。结合当前实践,介绍内生力量推动乡村建设的方式以及建设内容。村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自发进行建设,在有集体组织的带领下通过成立合作社或者开发公司进行组织建设。最后,在三种模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指出外部力量以及自下而上建设方式的重要性,最后展望未来乡村建设,提出可持续乡村建设路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03)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2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一、切实加强对饲料工作的领导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02)在《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2号)转发给你们,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发展饲料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关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各地要以省兽药与饲料监察总所为主体,地、县级饲料监测机构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我省饲料监测体系建设;要迅速对本地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其生产不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以及未取得生产许

本刊编辑部[10](2001)在《《贵州政报》2001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规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 研究路径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规范内涵
    (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概念阐释
    (二)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范畴要素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 整全性缺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条款存在的问题
    (三) 构建完善体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条款的完善进路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资金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资金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 利益表达缺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资金条款存在的问题
    (三) 凸显利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资金条款的完善进路
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运作程序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运作程序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 保障性缺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运作程序条款存在的问题_
    (三)增强保障力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运作程序条款的完善进路
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归责机制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归责机制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 可操作性不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归责机制条款存在的问题
    (三) 细化操作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归责机制条款的完善进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3)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福柯话语理论及相关研究
        二、福柯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三、户籍制度相关研究
        四、对文献综述的总结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视角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资料分析方法
第二章 秩序重建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49-1957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49-1957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话语主体:户口与人口
        二、区分实践:户口类型与重点人口
        三、人口知识:户口资料与统计资料
        四、认知策略:户口登记制度与人口普查制度
第三章 重工业资本积累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58-1983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58-198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区分实践: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形成与异化
        二、人口知识: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统计
    第三节 治理实践:1958-198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一、户口迁移治理:人口治理的常规模式
        二、人口动员:人口治理的非常规模式
第四章 发展主义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84-2013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84-201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话语主体:流动人口
        二、人口知识:以流动人口为中心的认知与统计
    第三节 治理实践:1984-201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一、流动人口治理:暂住证与居民身份证
        二、户口迁移治理:地方发展主义的实践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2014-2019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2014-2019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话语主体:“农业转移人口”与“人才”
        二、人口知识:以城镇化为中心的人口统计
    第三节 治理实践:2014-2019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一、流动人口治理:居住证制度
        二、户口迁移治理:市民化与人才争夺战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总结
    二、进一步的讨论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研究——基于2004—2018年的文本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框架构建
    (一) 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框架构建
        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2. Y维度:农民就业创业体系
    (二) 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1. 政策文本选择
        2. 政策文本编码
二、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文本维度分析
    (一) 政策文本维度分析
    (二) 农民就业创业体系维度分析
三、完善我国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 建立动态优化的政策工具体系
    (二) 加快农民就业创业立法
    (三)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四、总结

(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1984-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水污染防治政策的研究文献述评
        1.2.2 政策量化分析的研究文献梳理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数据基础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外部属性研究
    2.1 政策发文时间分析
    2.2 政策类型分析
    2.3 政策发文部门分析
        2.3.1 部门发文数量情况统计
        2.3.2 发文部门合作网络分析
    2.4 政策主题分析
        2.4.1 1984 -1994 年政策作用领域分析
        2.4.2 1995 -2004 年政策作用领域分析
        2.4.3 2005 -2013 年政策作用领域分析
        2.4.4 2014 -2017 年政策作用领域分析
第三章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内部语义挖掘
    3.1 政策工具研究的样本选择
    3.2 政策工具研究的分析框架
        3.2.1 政策工具的基本类型
        3.2.2 政策工具的适用主体
        3.2.3 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
    3.3 分析单元定义与编码
    3.4 政策工具的多维解构
        3.4.1 政策工具的基本类型分析
        3.4.2 政策工具的适用主体分析
        3.4.3 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四章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现存问题
    4.1 政策制定存在迟滞现象
    4.2 发文部门间协同程度低
    4.3 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有待优化
    4.4 政策工具的适用主体间关系失衡
    4.5 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不合理
第五章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优化建议
    5.1 加强事前预防
    5.2 促进部门合作
    5.3 构建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模式
    5.4 发掘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潜力
    5.5 强化事中监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社会政策学研究 ——以H省J煤业集团契约化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主题与范围
        1.2.1 研究主题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2 国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政策应对的理论分析
    2.2 国内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相关研究
        2.2.1 国营企业股份化社会成本研究
        2.2.2 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研究
        2.2.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
        2.2.4 有关经济转轨社会代价的研究
    2.3 评价与发现
第3章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历史发展及社会政策应对
    3.1 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逐渐孵化(1978-1991年)
        3.1.1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孵化的社会背景
        3.1.2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孵化的政策温床
        3.1.3 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雏形及社会政策应对
    3.2 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全面爆发(1992-2002年)
        3.2.1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全面爆发的社会背景
        3.2.2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全面爆发的直接原因及后果
        3.2.3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全面爆发的特点
        3.2.4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全面爆发的社会政策应对
    3.3 第三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渐趋稳定(2003年至今)
        3.3.1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渐趋稳定的社会背景
        3.3.2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渐趋稳定的社会政策应对
第4章 现阶段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典型案例分析—以H省J煤业集团契约化改革为例
    4.1 J煤业集团发展概况及契约化改革背景
        4.1.1 J煤业集团发展概况
        4.1.2 J煤业集团契约化改革背景
    4.2 J煤业集团契约化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于K公司的调研
        4.2.1 K公司代表性及调研结果
        4.2.2 K公司契约化改革社会成本的成因分析
        4.2.3 K公司契约化改革社会成本的结果分析
        4.2.4 K公司契约化改革社会成本及其社会政策应对分析
        4.2.5 K公司契约化改革社会成本的社会政策应对建议
第5章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及社会政策应对的反思与启示
    5.1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及社会政策应对的反思
        5.1.1 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产生
        5.1.2 国有企业改革巩固并恶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
        5.1.3 政府的社会保护功能“缺位”导致社会政策保护缺失
    5.2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及其社会政策应对的启示
        5.2.1 发挥国有企业的主体力量
        5.2.2 深入挖掘社会各主体活力
        5.2.3 完善积极型社会政策体系
第6章 发达国家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经验
    6.1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借鉴意义
        6.1.1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对比
        6.1.2 社会政策学视野下发达国家的借鉴意义
    6.2 自由市场福利国家的美英企业社会责任模式
        6.2.1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6.2.2 企业社会责任在美国的实践
        6.2.3 企业社会责任在英国的实践
    6.3 国家福利的德瑞X+社会福利模式
        6.3.1 共同治理+法团主义社会政策的德国模式
        6.3.2 工会监督+普遍主义社会政策的瑞典模式
第7章 重构社会政策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必要性及具体路径
    7.1 重构社会政策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必要性
        7.1.1 合理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是政府公共服务升级的体现
        7.1.2 正确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备条件
        7.1.3 有效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的需要
    7.2 重构社会政策应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具体路径
        7.2.1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健全职业福利体系
        7.2.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7.2.3 巩固社会主义政体,发挥财政福利优势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角色参与的当前中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乡村建设的要求
        1.1.2 国内乡村发展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路线
    1.3 研究对象与视角
        1.3.1 乡村
        1.3.2 乡村建设
        1.3.3 研究视角
        1.3.4 研究时间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研究现状
        1.4.1 国外乡村建设研究
        1.4.2 国内乡村建设研究
        1.4.3 小结
2 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
    2.1 模式特征
        2.1.1 模式内涵
        2.1.2 参与机制
    2.2 政策引导
        2.2.1 中央政策
        2.2.2 各部委政策
        2.2.3 地方政策配套
        2.2.4 政策导向作用
    2.3 规划先行
        2.3.1 建设村庄规划体系
        2.3.2 建设村庄规划示范
        2.3.3 创建村镇规划师制度
    2.4 示范推进
        2.4.1 传统村落
        2.4.2 美宜居村镇
        2.4.3 特色小镇
        2.4.4 其他方面的建设
    2.5 本章小结
3 社会推动型乡村建设
    3.1 模式特征
        3.1.1 模式内涵
        3.1.2 参与机制
    3.2 社会精英推动型乡村建设
        3.2.1 以住宅改进改善居住环境
        3.2.2 以公共场所建设激活传统社区
        3.2.3 以发展休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3.2.4 以农副产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3.2.5 小结
    3.3 企业推动型乡村建设
        3.3.1 “政企合作”推动型
        3.3.2 “企业援助”推动型
        3.3.3 小结
    3.4 NGO和其他社会组织推动型乡村建设
        3.4.1 “造血式”强干预建设
        3.4.2 “参与式”协调建设
        3.4.3 小结
4 内生力量型乡村建设
    4.1 模式特征
        4.1.1 模式内涵
        4.1.2 参与机制
    4.2 村民自发建设型
        4.2.1 以生活需要自行建设
        4.2.2 以经营需要自行建设
        4.2.3 基于生产生活的村庄布局
    4.3 集体组织推动型
        4.3.1 建立合作社推动型
        4.3.2 成立开发公司推动型
        4.3.3 其他组织推动型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三种模式比较与分析
        5.1.1 从推动力量分析——外部力量的重要性
        5.1.2 从推动方式分析——自下而上的重要性
    5.2 总结
        5.2.1 总结
        5.2.2 创新与不足
        5.2.3 乡村建设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部委村镇建设政策汇总
附录B 村庄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款的规范分析[D]. 薛思宇. 西南大学, 2020(01)
  • [3]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D]. 刘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4]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农民就业创业政策研究——基于2004—2018年的文本量化分析[J]. 李晓晨,李胜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1984-2017)[D]. 张岩.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的社会政策学研究 ——以H省J煤业集团契约化改革为例[D]. 马洁华. 吉林大学, 2018(12)
  • [7]基于角色参与的当前中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D]. 靳晓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8]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J].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3(03)
  • [9]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J].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政报, 2002(33)
  • [10]《贵州政报》2001年目录索引[J]. 本刊编辑部. 贵州政报, 2001(24)

标签:;  ;  ;  ;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