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球磨法制备锡基复合氧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

高能球磨法制备锡基复合氧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

一、锡基复合氧化物的高能球磨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陆振宝[1](2021)在《气电混纺制备新型锂/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化石等不可再生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锂/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电源,其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负极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成为近年来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锡基氧化物的高理论容量和木质素的高环保、低成本和较高的含碳量等优点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兴趣。本论文以二氯化锡二水合物为前驱体,利用自建的气电混纺装置获得纳米纤维布,之后空气中煅烧和水热处理,制备出一种氮掺杂二氧化锡的电池负极材料,并探究不同掺氮量对锡基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气电混纺制备出的纤维结构有效抑制了SnO2在循环时的体积膨胀/收缩,并一定的掺氮量和石墨烯的存在使SnO2/NG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当二氧化锡与掺氮量比例为1:100(即SnO2/NG-100)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用在锂离子电池中,234 m A/g电流密度下,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728.9 m Ah/g,库伦效率为49.92%,循环100次后仍能保持在677.7 m Ah/g;当用在钠离子电池中,100 m A/g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57.3 m Ah/g,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保持在169.7 m Ah/g,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还选用木质素作为碳的前驱体,PVP为纺丝剂,Mg(NO3)2·6H2O为造孔剂,同0.1 g的石墨烯和16 g的DMF进行气电混纺。将混纺好的纳米纤维经过预氧化、碳化-活化、酸洗、干燥得到掺石墨烯的多孔木质素碳纳米纤维。探究电化学性能最好的掺Mg(NO3)2·6H2O的比例。发现多孔木质素碳纳米纤维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自支撑结构,无需任何的导电剂和粘结剂,直接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结果显示,当木质素与Mg(NO3)2·6H2O比例为1:2(即LCNF/G-2)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用在锂离子电池中,200 m A/g电流密度下,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783.8 m Ah/g,库伦效率为54.09%;循环50次后比容量为1429.7 m Ah/g,库伦效率为96.32%,可逆容量保持率为80.1%。在大电流密度2 A/g下,其首次循环表现出1135.4 m Ah/g的出色可逆比容量,循环100次后仍保持在1064.7 m Ah/g;当用在钠离子电池中,100 m A/g电流密度下,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511 m Ah/g,库伦效率为24.35%;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为375 m Ah/g,库伦效率为97.2%,可逆容量保持率为73.4%,均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倍率性能。这与LCNF/G-2高比表面积(628.09 m2/g)和孔体积(0.4302 cm3/g)有关。

易祖月[2](2021)在《锡基复合材料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宇[3](2021)在《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在钠离子电池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敬萱[4](2021)在《碳包覆氧化锡负极材料的制备与预锂化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李欣[5](2021)在《Cu@Gr@陶瓷多层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的层片状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并作为增强相在复合材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关于石墨烯作为增强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很多,然而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在金属材料中容易发生团聚,并不能充分发挥石墨烯的性能优势。当前发展的核壳结构因其特殊的包覆结构,同时兼具核心和外壳两者的性能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光子晶体、药物医疗、电化学储能等领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且作为增强相已被应用于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中。但目前关于含石墨烯的核壳结构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热化学镀法制备多层核壳结构颗粒,将石墨烯包覆在陶瓷核心表面,再包覆一层铜外壳。然后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出了 Cu@Gr@陶瓷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对Cu@Gr@SiO2和Cu@Gr@Al2O3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分别进行显微组织的观察分析以及力学性能的检测分析,探究不同Cu@Gr@陶瓷含量对铜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以平均粒径为1~5 μm的球形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作为核壳结构的核心,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制备出石墨烯包覆二氧化硅和氧化铝(Gr@陶瓷)的双层核壳结构。石墨烯均匀地包覆在陶瓷颗粒的表面,没有出现石墨烯褶皱的现象。再用热化学镀的方法成功制备出铜包覆Gr@陶瓷的多层核壳结构。致密的铜壳将双层核壳结构包覆的很完整,颗粒表面的粗糙度明显增加。多层核壳结构界面之间没有空隙,呈致密的球形状,石墨烯的层数为8~15层,铜壳层的厚度大约为0.1 μm~0.3 μm。(2)将Cu@Gr@陶瓷颗粒与铜粉混合后,采用粉末冶金法于300 MPa的压力下压制成坯,850℃烧结制备核多层核壳结构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核壳在基体中分布均匀,当核壳结构的含量为5wt.%时,局部区域出现核壳颗粒的团聚,且随核壳颗粒含量的增加,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先增加后下降。(3)当Cu@Gr@SiO2的含量为2%时,增强颗粒在铜基体中的分散较为理想,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达到94.65%,电导率为83.1%IACS,维氏硬度为56.8 HV,压缩强度为395 MPa,抗拉强度为140.11 MPa,综合性能最佳。当Cu@Gr@Al2O3的含量为1%时,增强颗粒在铜基体中的分散较为理想,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达到91.79%,电导率为73.7%IACS,维氏硬度为47.5 HV,压缩强度为398 MPa,综合性能最佳。(4)核壳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是位错强化,SiO2和Al2O3是高熔点硬质相,与石墨烯和金属铜基体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引起位错增量,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断裂机制是韧性断裂,核壳结构的存在,提供了微孔的成核源,在应力作用下便与基体脱离开裂形成微孔。

崔洪览[6](2021)在《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锂资源日渐匮乏的局限性促进了钠/钾离子电池的广泛研究,但钠/钾离子电池反应动力学差、比容量较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为此,本文合成了高钠离子扩散系数的Li1.3Al0.3Ti1.7(PO4)3(LATP)和高理论比容量的NiCo2O4/NiCo2Se4,并研究了其储钠/钾性能:(1)LATP电子导电率低的缺点不利于法拉第反应进行,基本不具备电化学活性,在其表面包覆碳可显着克服这一局限性,LATP@C复合材料的电子导电率提升,可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在LATP@C复合材料中,碳包覆量7.8%的复合材料室温下钠离子扩散系数3.32×10-8cm2s-1,钠离子扩散激活能0.179 eV,电化学性能最佳:在5C、10 C、20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9.56%、99.4%、99.4%。在20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约108.9 mAh g-1,从1C到20 C不同倍率下容量基本保持不变。(3)研究了核壳结构、花状球型、三维花状结构的NiCo2O4及衍生物NiCo2Se4,花状球形结构可显着提高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利用率和放电比容量。Se取代O可增加负极材料的电子导电能力及化学反应动力学。花状球形的NiCo2Se4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751 mAh g-1。

秦雪明[7](2021)在《锂离子电池锡基金属薄膜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志法[8](2021)在《新型层状金属磷化物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文敏[9](2021)在《碳化钨基复合材料于电催化及硬质合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具有丰富的钨资源,钨矿储量为世界总储量的第一位。相对而言,我国其他稀有金属储量却并不充裕,工业所需十分依赖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我国相关工业产业发展。因此,假如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国丰富的钨资源来调解或代替贵金属的紧缺问题,或者提升我国钨资源在传统行业中的生产工艺和利用效率,这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碳化钨(WC)因独特的杂化轨道,具有类铂(Pt)性能,可部分替代贵金属Pt催化剂,常应用于电催化领域。此外,WC因其具有高硬度,常应用于硬质合金领域。但其脆性较大,所以需要以具有较高屈服强度且能与WC保持良好润湿性的过渡金属(Fe、Co、Ni等)作为粘结相。因此对纳米WC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热模板法制备了WC前驱体,以实验室制备WC工艺为基础,对制备的前驱体进行碳化处理,得到碳包覆碳化钨(WC@C)粉末,并对WC@C进行微波载Pt。得到较分散小纳米片(10-20 nm)组成的花簇状(尺寸为200-500 nm)前驱体。其中柠檬酸(C6H8O7·H2O)作为前驱体形貌尺寸调节剂,氧化石墨烯(GO)作为分散剂。H2WO4形貌尺寸与GO在反应体系中的分布状态有关。经热处理所得氧化钨(WO3)具有分布均匀的单片层状结构(厚度约10 nm,直径约100 nm)。采用小分子混合醇类作为碳源,得到由片状WC和表面石墨化碳层组成的核壳结构WC@C复合材料。无明显团聚,片层厚度约10-50 nm,长、宽约0.5-1μm。析氢反应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5%Pt-WC@C)在酸性溶液中性能明显优于10%Pt-WC@C和1%Pt-WC@C,最优10 m A cm-1电流密度对应的过电位为87.6 m V,塔菲尔斜率为51.59 m V decade-1。接近于商业催化剂20%Pt-C的催化性能,这一结果证明该方法合成的复合催化剂在低Pt催化剂的合成上具有可行性。针对传统方法所需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复杂,能源耗费大,制备过程也相对困难,制备的复合粉容易出现组元分布不均、晶粒大小分布不匀、形貌难以控制、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选择可溶性钨盐、钴盐、有机碳源等作为关键原材料,通过液相分子水平混合碳化钨-钴(WC-Co)前驱体,有效控制WC-Co前驱体的形态尺寸。WC-Co复合粉的形貌尺寸变化的主要转变中间体WO2和Co O2的颗粒大小均匀,尺寸平均都在100 nm以下。纳米级的中间产物为碳化后的产物WC-Co粉末的纳米化提供了保障,最终样品的平均粒径为150 nm,C、W、Co元素分布均匀,样品保持着纯WC相和Co相。碳含量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粉末的总碳含量处于5.63%左右,游离碳含量为0.08%,符合WC-8Co(YG8)的碳含量标准范围。经SPS烧结工艺探究,WC-Co复合粉末表面原位生长的石墨化碳层,可以有效减缓WC-Co复合粉末在烧结过程中晶粒的异常长大现象,显着降低烧结温度(1100-1250℃)。研究结果将为构建超薄碳包覆的WC-Co硬质合金生产工艺控制体系,最终实现超薄石墨化碳层助力提升高强度、高硬度WC-Co硬质合金奠定理论基础。

富世伯[10](2021)在《酚醛树脂炭包覆亚微米硅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二、锡基复合氧化物的高能球磨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基复合氧化物的高能球磨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气电混纺制备新型锂/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简述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述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钠离子电池简述
        1.3.1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简述
        1.3.2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4 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1 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
        1.4.2 碳基负极材料
        1.4.3 锡基负极材料
        1.4.4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1.5 木质素概述
    1.6 气电混纺技术概述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研究方法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气电混纺设备
    2.2 结构与形貌表征
        2.2.1 拉曼光谱测试分析
        2.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2.4 热失重(TG)分析
        2.2.5 氮气吸脱附(BET)分析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2.3 电化学测试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电池的组装
        2.3.3 恒流充放电测试
        2.3.4 循环伏安测试(CV)
        2.3.5 交流阻抗测试(EIS)
第三章 氮掺杂改性二氧化锡纤维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二氧化锡纤维的制备
        3.2.2 氮掺杂SnO_2材料的制备
    3.3 氮掺杂SnO_2材料的结构形貌表征
    3.4 氮掺杂Sn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4.1 氮掺杂SnO_2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电化学性能
        3.4.2 氮掺杂SnO_2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造孔改性柔性碳纤维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Mg(NO_3)_2·6H_2O造孔柔性碳纤维的结构形貌表征
    4.4 Mg(NO_3)_2·6H_2O造孔柔性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4.1 Mg(NO_3)_2·6H_2O造孔柔性碳纤维在锂离子电池中电化学性能
        4.4.2 Mg(NO_3)_2·6H_2O造孔柔性碳纤维在锂离子电池中电化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Cu@Gr@陶瓷多层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增强铜基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壳结构
        1.1.1 核壳结构的概述
        1.1.2 常见的核壳结构及分类
        1.1.3 核壳结构的制备技术
        1.1.4 核壳结构的表征方法
        1.1.5 核壳结构的应用
    1.2 石墨烯及其包覆的研究
        1.2.1 石墨烯的简介
        1.2.2 石墨烯包覆颗粒的制备
        1.2.3 石墨烯包覆颗粒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案及方法
    2.1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2.3 多层核壳颗粒的制备
        2.3.1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包覆陶瓷
        2.3.2 热化学镀法制备Cu@Gr@陶瓷
    2.4 核壳颗粒增强铜复合材料的制备
        2.4.1 机械球磨混粉
        2.4.2 压制成型
        2.4.3 烧结
    2.5 多层核壳结构的表征
        2.5.1 宏观形貌观察
        2.5.2 X射线衍射(XRD)
        2.5.3 激光粒度仪
        2.5.4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
        2.5.5 红外光谱仪(FT-IR)
        2.5.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5.7 拉曼光谱仪(Raman)
        2.5.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聚焦离子束(FIB)
    2.6 核壳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表征
        2.6.1 显微组织观察
        2.6.2 XRD分析
        2.6.3 致密度检测
        2.6.4 硬度检测
        2.6.5 电导率检测
        2.6.6 压缩强度检测
        2.6.7 拉伸强度检测
3 多层核壳结构颗粒的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
    3.1 核心粉末的微观组织
        3.1.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1.2 核心粉末的微观形貌
        3.1.3 核心粉末的粒径分布
    3.2 石墨烯包覆陶瓷的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
        3.2.1 不同流速下石墨烯包覆颗粒的宏观形貌
        3.2.2 石墨烯包覆陶瓷粉末的形貌组织
        3.2.3 石墨烯包覆陶瓷粉末的红外光谱分析
        3.2.4 石墨烯包覆陶瓷粉末的XRD图
        3.2.5 石墨烯包覆陶瓷粉末的拉曼分析
        3.2.6 石墨烯包覆陶瓷粉末的XPS分析
    3.3 多层核壳结构的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
        3.3.1 Cu@Gr@陶瓷的宏观分析
        3.3.2 Cu@Gr@陶瓷的粒径分析
        3.3.3 Cu@Gr@陶瓷的XRD分析
        3.3.4 Cu@Gr@陶瓷的SEM分析
        3.3.5 多层核壳Cu@Gr@SiO_2的TEM分析
    3.4 多层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多层核壳结构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4.1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4.1.1 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1.2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4.2 导电性分析
        4.2.1 Cu@Gr@SiO_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分析
        4.2.2 Cu@Gr@SiO_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分析
    4.3 密度与致密度检测结果与分析
        4.3.1 Cu@Gr@SiO_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密度及致密度
        4.3.2 Cu@Gr@Al2O_3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密度及致密度
    4.4 硬度检测结果与分析
        4.4.1 Cu@Gr@SiO_2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硬度
        4.4.2 Cu@Gr@Al_2O_3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
    4.5 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4.6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4.7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概述
        1.2.1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2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 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简介
        1.3.1 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2 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 LATP的研究现状
        1.4.1 LATP的结构和性质
        1.4.2 LATP的的合成方法
    1.5 NiCo_2O_4的研究现状
        1.5.1 NiCo_2O_4的结构和性质
        1.5.2 NiCo_2O_4的制备工艺
        1.5.3 NiCo_2O_4的硒化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LATP的合成及改性
        2.1.1 LATP的合成
        2.1.2 LATP颗粒细化
        2.1.3 LATP@C复合材料制备
    2.2 不同形貌的NiCo_2O_4和Ni Co_2Se_4的合成制备
        2.2.1 NiCo_2O_4的合成
        2.2.2 NiCo_2Se_4的合成
        2.2.3 电池的组装
    2.3 实验试剂
    2.4 试验设备
    2.5 材料的表征测试
        2.5.1 X射线衍射(XRD)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3 热重分析-差热分析(TG-DTA)
        2.5.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6 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
        2.6.1 恒流充放电测试
        2.6.2 倍率性能测试
        2.6.3 循环伏安测试(CV)
        2.6.4 交流阻抗测试(EIS)
3 LATP正极材料的改性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形貌结构和物相分析
        3.2.1 LATP及颗粒细化后的物理表征
        3.2.2 N-LATP@C的物理表征
    3.3 LATP及改性后电化学性能表征
        3.3.1 颗粒大小和碳包覆对LATP储钠性能的影响
        3.3.2 碳包覆量对N-LATP@C电化学性能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形貌的NiCo_2O_4和NiCo_2Se_4可控合成及储钾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形貌结构及物相分析
        4.2.1 NiCo_2O_4的形貌结构和物相分析
        4.2.2 NiCo_2Se_4的形貌结构和物相分析
    4.3 电化学性能表征
        4.3.1 NiCo_2O_4的形貌对储钾性能的影响
        4.3.2 NiCo_2Se_4的形貌对储钾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碳化钨基复合材料于电催化及硬质合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WC-Pt催化剂的制备及概述
        1.2.1 WC的结构及性质
        1.2.2 WC的制备
        1.2.3 WC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1.3 WC-Co粉末的制备及应用概述
        1.3.1 WC-Co纳米复合粉末研究现状
        1.3.2 WC-Co纳米复合粉末的制备方法
        1.3.3 WC-Co硬质合金的瓶颈问题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测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测试设备
    2.3 测试及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 热重-示差扫描量分析
        2.3.5 碳含量测定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
        2.3.7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8 硬质合金的性能测试
第三章 WC形貌调控及其载铂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模板法制备前驱体
        3.2.2 前驱体的脱水及原位碳化
        3.2.3 Pt-WC@C催化剂的制备
        3.2.4 Pt-WC@C电催化电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前驱体的微观结构表征
        3.3.2 前驱体脱水产物的微观结构表征
        3.3.3 前驱体碳化的微观结构表征
        3.3.4 Pt-WC@C的析氢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Co的快速复合及其烧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WC-Co前驱体的制备过程
        4.2.2 WC-Co前驱体粉末的原位还原碳化
        4.2.3 WC-Co复合粉碳化工艺因素调控
        4.2.4 WC-Co硬质合金的SPS烧结工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源流速和碳化时间对碳化产物影响(乙醇/甲醇体积比10:90)
        4.3.2 碳源比例对碳化产物影响(乙醇/甲醇体积比5:95)
        4.3.3 碳化温度和碳化时间对碳化产物影响(甲醇)
        4.3.4 WC-Co复合粉产出扩大化探索
        4.3.5 WC-Co硬质合金的烧结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锡基复合氧化物的高能球磨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电混纺制备新型锂/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陆振宝.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锡基复合材料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 易祖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在钠离子电池中的性能研究[D]. 孙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碳包覆氧化锡负极材料的制备与预锂化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李敬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Cu@Gr@陶瓷多层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增强铜基复合材料[D]. 李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崔洪览.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7]锂离子电池锡基金属薄膜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秦雪明.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8]新型层状金属磷化物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D]. 李志法.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9]碳化钨基复合材料于电催化及硬质合金中的应用[D]. 文敏.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10]酚醛树脂炭包覆亚微米硅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D]. 富世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标签:;  ;  ;  ;  ;  

高能球磨法制备锡基复合氧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