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测温中的应用

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测温中的应用

一、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温度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1](2013)在《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系统辨识在回转窑窑温建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复杂多变量工业过程,如何建立其合适的数学模型一直是控制领域研究的一个难题。子空间辨识方法作为系统辨识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的系统辨识方法,它有着许多的优点,也更适合用于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回转窑烧结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热工过程,具有多变量、大延迟、非线性等特点。由于该过程建模困难,先进的控制技术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它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节能减排。本文从子空间辨识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回转窑建模的需要进行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的概述了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包括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及数据矩阵的构成,子空间辨识的空间投影理论等分析工具,经典的子空间辨识算法以和子空间辨识算法的基本步骤。目前大多数子空间辨识方法都是针对开环系统,考虑对闭环系统回转窑的窑温建模需要,在经典辨识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子空间辨识方法,同时引入不同于经典子空间辨识的模型阶次的判断方法AIC准则,最后通过实例证明其有效性。将经典子空间辨识方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子空间辨识方法分别应用于回转窑烧结过程建模。针对回转窑烧结过程特点,从采集自现场的多变量的数据中选出相应的输入输出量,设计了数据预处理和建模的框架,通过上述辨识算法实现了对烧结模型参数的辨识。基于现场数据的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直接利用现场热工数据有效辨识出窑内主要温度参数,具有较好实用价值。

王恭[2](2013)在《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回转干馏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化石资源日益枯竭所引起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油页岩资源储量丰富,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的重要补充能源。大力发展油页岩工业,不仅可以为全球的能源供应保驾护航,而且对于原油不能满足本国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其开发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油页岩资源属于贫矿,存在开发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高效、清洁、大规模综合利用尚未完全实现。本文设计了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实验台,对回转装置测温、回转炉内颗粒运动过程、固体热载体与油页岩颗粒间传热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无线测温监控装置应用于回转干馏炉是可行的;通过对桦甸油页岩基本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铝甑测定的含油率与在回转干馏炉内干馏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一步验证了采用回转式系统有益于提高颗粒状油页岩干馏效果的结论。1、以带有直角抄板的回转式干馏炉为研究平台,在炉体倾角、转速两种变量的影响下,研究了油页岩和固体热载体(灰)的不同配比、干馏炉的不同转向对混合物料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影响。炉体转向的不同造成了抄板工作模式的不同,当灰分占有更大比例份额以及工作在直角抄板模式下,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较长。2、采用由散体动力学出发的颗粒轨迹模型推导了炉内颗粒停留时间物理模型。通过模型得出的颗粒停留时间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较为吻合,预测误差<15%;而高转速、大倾角及高填充率时,模型的适用性降低。3、以离散元素法为理论基础,在炉体转速为10r/min、逆时针旋转(作用在直角抄板模式)、填充率为30%,炉体倾角分别为2.160,3.24°,4.330时,仿真分析了炉体3种倾角时的颗粒停留时间。结果表明,颗粒在炉内抛落轨迹类似抛物线,不同倾角时颗粒停留时间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4、单颗粒及颗粒群的运行轨迹仿真表明,颗粒间的碰撞会造成卸落轨迹的偏离和分散。在相同的炉体转速时,填充率的变化对于颗粒运行轨迹无明显影响;而在相同填充率下,随着炉体转速加大,颗粒卸落时具有更高的横向速度,但因其同时受到抄板的影响,所以颗粒的携带距离并不一定更远。对于整个颗粒群,当填充率较小时,抄板的携带作用明显,颗粒群的卸落过程中抛落明显;而当填充率较高时,大部分颗粒的运动形式为滚落及滑落。炉体转速的提高,可以明显加快抄板的卸料速度,并提高颗粒的横向位移速度。5、模拟研究了干馏炉转速和物料填充率对于油页岩与固体热载体间混合时间以及颗粒间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填充率一定时,炉体转速越快,达到500℃时所需的混合时间也越长,两者基本呈线性关系;转速一定时,填充率越大,所需的混合时间就越短。油页岩颗粒的平均温度在传热初期变化较快,随着油页岩颗粒与固体热载体间温差的减小,油页岩颗粒的平均温升速度变缓。填充率较低时,提高转速有利于颗粒的混合,减少颗粒间的温差,使传热更均匀。但填充率较高时,增加转速不会明显提高颗粒间传热的均匀程度。转速一定时,总体上可以认为填充率越小,油页岩颗粒的温度方差越小,即此时油页岩颗粒受热更均匀。6、以页岩灰作为固体热载体,利用回转干馏炉针对两种粒径分布条件下的油页岩颗粒进行了干馏实验,以出油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干馏过程的影响。当油页岩粒径分布为0-3mm,油页岩与固体热载体混合比例为1:4,固体热载体初温为750℃,回转干馏炉转速为19r/min寸,油页岩出油率可以达到95.02%;油页岩的出油率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加,但到一定值后(转速ω>19r/min),出油率则显着下降。过快或过慢的转速都不利于油页岩与固体热载体间的换热,从而影响到出油率;较高的固体热载体初始温度有利于提高出油率,但过高则会造成页岩油蒸汽在高温区的二次裂解,减少出油率;油页岩与固体热载体的混合比在1:4时达到最佳的经济性。过少的固体热载体有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而过多则会造成热能的浪费和油页岩干馏处理量的降低;较小粒径的油页岩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其与固体热载体的换热,所以干馏效果较好。

邢大伟[3](2013)在《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分布监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火焰参数的精确测量是实现燃烧优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基于光谱吸收的气体参数测量技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时间快,测量系统简单,能实现实时监测,对恶劣条件下气体参数测量有良好的适应性等优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首先利用近红外拓展频带R带2.3um处CO谱线R(30),对CO浓度进行了实时在线测量研究。测量实验包含三方面内容:实验室高温马弗炉CO浓度谐波标定实验;平面火焰炉CH4和Air预混火焰不同工况以及火焰不同位置处CO浓度实时监测;在小型燃油炉上模拟现场火焰环境,对不同工况下CO浓度进行了谐波监测研究,并基于马弗炉标定对燃油炉火焰CO实时监测浓度进行估计计算。在模拟现场测量环境中,利用测量的CO浓度结果对燃烧器进行最优化配风调整,最优配风比与燃烧器额定值吻合。单光路光束测量只能得到光路方向上的浓度平均值,对于气体参数二维分布测量需要得到多个方向上的吸收投影值,在实验室设计了气体浓度二维分布重建系统。将单路可调谐激光分为24路,交叉穿过目标区域,得到24组直接吸收信号,并采用代数迭代法计算得到目标区域气体浓度二维分布。搭建了二维气体浓度分布测量试验台,利用中心波长在1.653um的DFB激光器作为光源,选取HITRAN数据库CH4的2v3带R(3)线作为计算谱线,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同时以平面火焰中H20为测量对象,选取1.397um处的谱线对作为吸收谱线,对不同燃烧工况以及不同火焰分布形态进行重建测量研究。

曹琳,王阿川[4](2013)在《回转式油页岩干馏炉测温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油页岩低温干馏制油气的过程和工艺,阐明了干馏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传热和化学热解的过程,是整个页岩炼油中最关键的工艺,并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关于低温干馏反应炉的技术,其中包括Galoter技术、ToscoⅡ技术、LR技术以及ATP技术。分析了在油页岩反应炉中温度对产油率的影响,表明温度对整个反应炉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对干馏所造成影响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温度测量的重要性与技术方法。对回转式油页岩干馏炉的测温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一些回转炉测温方法,针对回转式油页岩反应炉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温度控制、系统检测、红外测温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赵晶晶[5](2011)在《基于时序趋势特征的回转窑喂煤SVM分类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燃煤窑炉生产领域,回转窑烧结是一类典型的复杂工业过程,具有大滞后、强耦合、多干扰、时变、非线性等特点。在近年来工业回转窑烧结过程的测控研究中,烧结带温度的测量和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基于火焰图像的烧结温度软测量易受现场粉尘和烟雾干扰,对烧结带温度的过分依赖使得控制器的投运范围较窄。现有利用现场信号的建模方法,都是基于单个样本点的预测,容易忽视热工信号动态变化趋势之间的规律。论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序趋势特征的回转窑喂煤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方法,通过对一定时间段内热工数据的趋势特征的提取,用多个样本点的趋势值代替单个样本点值,在窑前数据的趋势特征基础上,建立回转窑喂煤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避免了单一依赖烧结带温度信号的控制,提高了窑前控制的鲁棒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基于线性拟合的回转窑热工数据的趋势特征提取。将回转窑数据视为时间序列样本,通过基于关键点和等间距滑窗的方法将时间序列样本分段线性化表示,并提取相应的趋势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去除关联不紧密的样本点,基于粗糙集理论对特征化的样本进行属性约简,形成最终训练样本。其次,在支持向量机分类预测过程中,采用粒子群和遗传算法两种启发式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学习过程中的惩罚参数和核函数方差,有效提高了分类预测准确率。最后,利用工业现场数据仿真实验,通过对基于单个样本点和基于关键点趋势特征的喂煤趋势分类对比,验证了基于趋势特征的分类方法有更高的准确率。仿真实验还对比研究了两种分段线性化方法、时间窗口长度等参数选取对SVM分类器精度的影响。利用上述方法对某氧化铝回转窑现场7小时以上实际喂煤趋势进行分类预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70%左右,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丁艳军[6](2010)在《基于回转窑数字图像特征信息提取与窑况判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转窑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烧成带的温度测量和监控在整个工业生产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回转窑内熟料烧结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具有强干扰、非线性、大滞后等特点,难以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传统控制方法效果往往不理想。实际生产中常采用人工看火的方式,监测结果有相当大的随机性。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从回转窑烧成带内采集到的火焰图像中包含了大量烧成带的温度信息,可以用来判别回转窑的燃烧状况。因此,本文旨在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模拟人工看火,从回转窑火焰图像中提取窑内的燃烧图像特征信息,根据特征信息建立窑内燃烧的判别模型,是一种更有效的智能控制方法。本文首先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对所采集的回转窑视频图像进行滤除大量干扰信息,得到较为清晰地便于图像后续分割和特征提取的图像。接着对滤除后的图像采用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算法对彩色图像进行分割,得到烧成带的火焰区、物料区、物料高度区的燃烧图像,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分割处理过的连续两幅图像的火焰区、物料区、物料高度区分别采用基于小波变换改进的HSI光流算法,得到三个区域的光流特征。在光流运算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光流法的基本假设和原理,研究了已有的算法种类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HSI颜色模型的改进加权彩色图像序列光流算法,用该方法对图像序列进行运算,可以提高对运动物体的识别精度。最后,根据光流场建立矢量直方图,统计矢量信息分布情况,提供给控制工人做出控制动作。因此,本文对回转窑彩色图像进行了处理并且提取了运动图像的光流失量场,进而建立了统计矢量直方图。对回转窑图像进行分割和光流场特征提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赵飞[7](2009)在《回转窑烧成带图像测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转窑是一种用于物料烧结的大型热工设备,广泛应用于水泥、造纸、环保、冶金等行业。在回转窑的生产过程中,烧成带的熟料烧结是最为关键的工序,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烧成带的温度测量和监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熟料烧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强干扰、大滞后、非线性等特点,难以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传统控制方法效果往往不理想。实际生产中常采用人工看火的方式,但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监测结果也有相当大的随机性。从回转窑窑头采集到的火焰图像中包含了大量烧成带的温度信息,本文旨在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模拟人工看火,从回转窑火焰图像中提取反映物料烧结状态和烧成带燃烧状况的图像特征,得到回转窑烧成带的温度信息以便操作人员采取进一步控制动作。本文首先采用改进的自适应寻找初始生长种子的区域生长算法对彩色图像进行分割,得到烧成带物料区的燃烧图像,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分割处理过的连续两幅图像进行光流运算,在物料的运动状态下分析物料的烧结状态。在光流运算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光流法的基本假设和原理,研究了已有的算法种类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HSI颜色模型的加权彩色图像序列光流算法,用该方法对图像序列进行运算,可以提高对运动物体的识别精度。在对多幅实际采集到的回转窑火焰彩色图像应用本方法后,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即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检测烧成带的温度是有效的。

李宁[8](2008)在《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在线检测及二维分布重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以及出于保证工业生产安全高效进行的需要,光学非接触式的气体检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的气体测量技术具有无需预处理,响应快速,数据准确,多参数同时检测等优势,成为了当前气体实时在线检测的代表性技术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针对于燃烧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气态物质进行在线检测,并同时对气体温度,以及气体分布的二维重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工作波长位于1.53μm波段的可调谐激光二极管,针对于利用SCR技术脱除燃烧产生烟气中NOx的工作环境,对其中的NH3浓度进行了在线测量。实验室内借助于波长位于1527nm的NH3特征气体吸收谱线,在常温常压下利用直接吸收测量的方法达到10ppm-m的浓度测量下限。在小型燃烧试验台上,通过对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喷洒NH3,以模拟现场测量工况,实现对烟气中NH3的实时在线检测。其次,利用工作波长位于1.58μm处的可调谐激光二极管,针对于泛频区内的CO2与CO气体吸收谱线,分别利用直接吸收测量技术以及波长调制技术对其浓度检测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常温下实验室内达到的浓度测量下限分别为0.14%-m与400ppm-m。讨论了环境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时线宽对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影响,采用二次谐波峰谷比值的方法来对其进行修正,大大提高了利用波长调制方法进行浓度测量的精度。设计加工了适合于现场安装和在线检测使用的测枪,对不同工况下燃油炉燃烧产生烟气中的CO2进行了连续测量。其次,通过利用高精度分子光谱数据库,在1.58μm波段内选择两条CO2特征吸收谱线,利用其线强比值来实现对于光路中均匀气体温度的测量研究。在373K至773K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测量误差均方值为17K。针对于光路中存在明显温度梯度的测量环境,通过扫描多条CO2气体吸收谱线,借助于离散化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来进行求解。在实验室内对两段温度分布重建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针对于焦炉煤气中O2的在线检测,在实验室内采用工作波长位于763nm处的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在不同的气体组分,温度,压力,激光透射率等工况下对其浓度检测进行了测量试验,验证了浓度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在O2超标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从而确保工业生产安全。另外,对波长调制过程中颗粒对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采用180μm与800μm两种不同粒径的石英沙颗粒,对颗粒存在环境下的气体浓度测量进行试验研究。并结合基于Mie理论上的消光法,进行了颗粒物浓度的测量试验。搭建了小型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台,利用固定浓度的CO2气体吹动石英沙颗粒进行流化,实现了对于不同流化位置处的气体浓度与颗粒物浓度的同时在线测量。最后,将CT断层重建技术与TDLAS技术相结合,在实验室内搭建了高速CT重建测量系统,以实现对于气体二维分布的重建。通过利用四个高速旋转台进行重建断面的扫描,使得扫描时间控制在100ms。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测量的准确性与精度。借助于NH3气体吸收谱线,通过采用ART代数重建算法,成功实现了对于气体浓度分布的快速二维重建。并通过采用扫描两条特征谱线的方法,利用变量轮换的最优化策略,对气体浓度与温度场同时重建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为今后针对于燃烧环境中的气体重建工作提供借鉴。

刘玉长,刘志明[9](2007)在《氧化铝回转窑监督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回转窑的台时产能、降低煤粉消耗,应用热工过程在线计算和图像测温结果,建立了以料浆流量、烧成带长度、熟料高度和熟料温度为输入的氧化铝回转窑给煤量优化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的给煤优化监督控制系统用于某铝业公司大型回转窑的控制,使回转窑的自动控制熟料容重比合格率提高8.51%,台时产量提高2.5 t/h,煤耗降低2.5 kg/t,回转窑的自动控制运行率达70%;工业实践证明了该优化模型及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同类回转窑自动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易正明[10](2007)在《氧化铝回转窑热工分析与控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熟料在回转窑中的煅烧是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中的关键工序,对氧化铝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氧化铝工业产量不断增加,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深入了解熟料烧结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实现回转窑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对提高氧化铝产量与质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生产节能降耗,促进氧化铝工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回转窑生产过程具有大惯性、大时滞、非线性、时变、多干扰等特征,且窑体处于旋转状态,温度在线测量困难,参数检测严重滞后。目前氧化铝回转窑生产过程控制中所应用的集散控制系统仅能起到监测以及一些常规控制作用,没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这些问题影响了回转窑生产过程优化与智能控制的实现。在现有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在线仿真、图像处理、模糊控制、软测量等先进过程控制技术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在对回转窑热平衡和传热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窑筒体非稳态传热过程以及窑内物料流动和传热过程的研究,证明了窑筒体传热过程在一个蓄热、放热周期内可以简化为稳态换热以及窑内同一横截面上物料内部温度分布基本趋于一致,为建立回转窑一维传热数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导出了回转窑内物料自然堆角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物料与被覆盖窑壁间热传导的物理数学模型,并求出了物料与被覆盖窑壁间的热传导综合传热系数,推导了窑内各辐射换热量的计算公式和变导热系数多层筒壁的温度表达式,并结合煤粉燃烧、物料热解、窑壁散热和窑内传热传质方程,最终建立了回转窑传热综合数学模型。结合回转窑实际生产过程,开发了回转窑尾部烟气流量检测仪和窑中弧形滑环测温仪,实现了回转窑尾部烟气流量和窑中温度的在线检测,并针对回转窑窑内衬和窑皮形状复杂的特点,采用红外线测温仪进行筒体表面温度测量,结合数字滤波补偿技术实现了回转窑状态监测,有效地改善了回转窑的操作,提高了设备运转率。以“全息仿真”理论为基础,以现场在线检测参数为边界或初始条件,通过综合运用炉窑热工及反应动力学原理,首次开发了回转窑在线仿真优化模型及软件。该系统能实时计算回转窑各带长度及窑内温度分布,并由计算机在线显示,记录运行历史曲线,为现场的考核和管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回转窑工艺的特点与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操作工人的经验,建立了回转窑状态预报系统,实现了回转窑的数据输入、自动报警和故障显示等功能,为生产运行和操作提供了在线指导。基于图像的连通性和相关性原理,结合邻域平均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梯度倒数加权平滑算法,更好的实现了图像的预处理,并深入比较和研究了C均值、模糊C均值和快速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在回转窑火焰图像分割中的应用。在预处理滤波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快速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回转窑图像进行了准确的分割,实时提取了物料高度、火焰温度和物料温度等特征值,以量化的形式较全面反映了窑内的热工信息,为回转窑的操作优化和自动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完善相关硬件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首次将回转窑在线仿真、状态预报、图像处理与优化控制结合起来,开发了氧化铝回转窑模糊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回转窑火焰温度、物料高度和窑尾温度作为控制的输入量,以燃煤量和排烟机风门开度作为控制的输出量,首次实现了回转窑下煤量和进风量的统一调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氧化铝回转窑热工分析与智能控制系统投运一年多以来,较好地实现了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自动控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运转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现场生产数据统计,实现回转窑自动控制后,每吨熟料煤粉单耗节约1.5kg以上,每小时熟料产能提高2t以上,达到了增产降耗的目的。

二、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温度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温度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系统辨识在回转窑窑温建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子空间辨识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2.1 过程形式描述
        2.2.2 前向新息形式描述
    2.3 子空间方法数据矩阵的构造
        2.3.1 系统相关的矩阵
        2.3.2 数据分块Hankel矩阵
    2.4 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分析工具
        2.4.1 正交投影
        2.4.2 斜向投影
        2.4.3 QR分解和SVD分解
        2.4.4 统计工具
    2.5 经典子空间辨识方法
        2.5.1 经典算法
        2.5.2 经典算法的统一
    2.6 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基本步骤
        2.6.1 使用状态序列X i方法的步骤
        2.6.2 使用广义可观测矩阵Γ_i方法的步骤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子空间辨识方法
    3.1 主成分分析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子空间辨识方法
        3.2.1 Γ_f和H_(f1)~d的估计
        3.2.2 系统矩阵的求解
    3.3 系统阶次的估计
    3.4 主成分分析子空间辨识方法的基本步骤
    3.5 仿真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转窑烧结动态模型的子空间辨识应用
    4.1 氧化铝回转窑烧结过程概述
    4.2 氧化铝回转窑生产技术现状
    4.3 子空间辨识方法在回转窑上的应用
        4.3.1 数据的选取
        4.3.2 回转窑热工数据预处理
        4.3.3 基于现场数据的回转窑窑温模型辨识
        4.3.4 辨识结果的检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清单)

(2)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回转干馏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页岩开发的2个主流方向
    1.2 干馏炉技术的发展情况
    1.3 回转式干馏炉相关技术的研究
        1.3.1 油页岩颗粒物料特性研究
        1.3.2 干馏炉内内构件研究
        1.3.3 干馏炉内颗粒运动建模研究
        1.3.4 干馏炉工作参数的测量
    1.4 干馏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油页岩综合利用研究情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油页岩综合利用系统研究与设计
    2.1 油页岩开发利用的发展情况
    2.2 油页岩综合利用集成技术
    2.3 “集成技术”实验设备的设计
        2.3.1 喷动床半焦燃烧系统及热灰收集
        2.3.2 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系统
    2.4 全系统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转干馏炉无线检测技术研究
    3.1 回转式系统参数的测量
    3.2 短距离无线技术
        3.2.1 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3.2.2 ZigBee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3.2.3 ZigBee无线传输系统的典型结构
    3.3 回转干馏炉无线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3.1 总体方案
        3.3.2 终端节点设计
        3.3.3 协调器节点设计
    3.4 回转干馏炉无线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3.4.1 下位机程序
        3.4.2 上位机程序
    3.5 系统测试结果
        3.5.1 工况设置
        3.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转干馏炉内颗粒停留时间研究
    4.1 油页岩颗粒基础物性
        4.1.1 桦甸油页岩粒径分布
        4.1.2 油页岩滑动角
        4.1.3 油页岩安息角
        4.1.4 油页岩堆积密度
        4.1.5 油页岩球形度分布
        4.1.6 油页岩含油率
    4.2 炉内颗粒停留时间实验研究
        4.2.1 停留时间的测量方法
        4.2.2 颗粒物性参数
        4.2.3 实验工况
        4.2.4 实验结果
        4.2.5 炉体转动方向对MRT的影响
        4.2.6 颗粒混合比例对MRT的影响
    4.3 炉内物料停留时间模型研究
        4.3.1 颗粒运动理论模型
        4.3.2 炉体参数定义
        4.3.3 基于散体动力学的颗粒停留时间计算模型
        4.3.4 实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转干馏炉内颗粒运动模拟研究
    5.1 炉内过程模拟研究现状
    5.2 离散元素法的运动模型
    5.3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1 假设条件
        5.3.2 参数设置
        5.3.3 系统建模
        5.3.4 工况设置
    5.4 颗粒停留时间模拟分析
        5.4.1 模拟结果
        5.4.2 颗粒停留时间分布
    5.5 单颗粒运行轨迹模拟
        5.5.1 单颗粒运行轨迹
        5.5.2 单颗粒运行特点分析
    5.6 颗粒群运行轨迹模拟
        5.6.1 填充率为7.4%时模拟结果
        5.6.2 填充率为11.6%时模拟结果
        5.6.3 填充率为15.8%时模拟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转干馏炉传热仿真研究
    6.1 炉内传热过程研究情况
    6.2 实体模型及考察指标
        6.2.1 混合时间
        6.2.2 颗粒温度分布均匀度
    6.3 颗粒传热数学模型
    6.4 传热仿真模型的建立
        6.4.1 仿真条件
        6.4.2 炉体横断面几何模型
        6.4.3 参数工况
    6.5 结果分析
        6.5.1 混合时间分析
        6.5.2 转速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6.5.3 填充率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回转干馏炉干馏油页岩实验研究
    7.1 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
        7.1.1 实验装置
        7.1.2 实验流程
    7.2 实验准备
        7.2.1 实验物料
        7.2.2 干馏出油率评定方法
    7.3 影响出油率的因素
        7.3.1 转速对出油率的影响
        7.3.2 固体热载体初始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7.3.3 混合比对出油率的影响
        7.3.4 油页岩粒径对出油率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分布监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气体浓度与温度监测方法
        1.2.1 常用气体浓度与温度监测研究方法
        1.2.2 TDLAS技术进行气体浓度与温度监测特点
        1.2.3 气体浓度与温度分布监测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光谱吸收原理与基础
    2.1 Beer-Lambert定律
        2.1.1 谱线线型函数
        2.1.2 谱线线强
    2.2 波长扫描直接吸收
        2.2.1 气体浓度测量
        2.2.2 气体温度测量
        2.2.3 时域频域转换
    2.3 波长调制测量技术
    2.4 基于HITRAN数据库的谱线选择原则
        2.4.1 HITRAN光谱数据计算软件
        2.4.2 谱线选择原则
    2.5 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
3 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火焰CO浓度在线监测
    3.1 CO检测背景与意义
    3.2 CO测量谱线选择
    3.3 CO高温马弗炉谐波测量标定试验
    3.4 平面炉火焰CO在线测量研究
    3.5 燃油炉火焰CO在线测量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光束TDLAS浓度重建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4.1 背景与意义
    4.2 基于TDLAS技术重建系统设计
        4.2.1 可调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原理
        4.2.2 重建系统设计
        4.2.3 气体浓度重建系统算法
        4.2.4 气体浓度与温度同时重建系统
    4.3 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
        4.3.1 ART算法与LSQR算法数值模拟计算
        4.3.2 基于TDLAS技术的CH_4气体二维浓度分布重建实验研究
        4.3.3 基于TDLAS技术的平面火焰H_2O二维浓度与温度分布重建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6 附录
    1 数字信号发生器底层软件设计
    2 基于matlab的Viogt拟合计算程序
    3 基于matlab的ART算法程序
    4 基于Matlab的LSQR算法程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回转式油页岩干馏炉测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页岩的干馏过程及回转式反应炉
    1.1 油页岩的低温干馏过程
    1.2 回转式反应炉
    1.3 温度的重要性以及检测工作的必要性
2 回转炉测温研究现状
    2.1 接触式热电偶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
    2.2 改进的接触式热电偶完成温度测量工作的方法
        2.2.1 在红外通信技术中的温度传输过程
        2.2.2 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温度传输
        2.2.3 通过无线技术传输温度信号
        2.2.4 无线网技术传输温度数据
    2.3 非接触法温度测量方法的利用
        2.3.1 光学扫描结合图像分析法
        2.3.2 红外温度计的测温方法
        2.3.3 红外扫描测温方法
3 回转式油页岩干馏炉在测温技术过程中的技术改进
4 结论

(5)基于时序趋势特征的回转窑喂煤SVM分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回转窑控制研究现状
        1.1.1 工艺特点
        1.1.2 窑前测控技术现状
        1.1.3 存在的问题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1.2.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理论
        1.2.2 主要内容安排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统计学习理论
        2.1.1 机器学习问题
        2.1.2 经验风险最小化
        2.1.3 VC 维
        2.1.4 结构风险最小化
    2.2 支持向量机
        2.2.1 问题描述
        2.2.2 核函数
        2.2.3 优化问题求解
    2.3 支持向量机训练样本的约简方法
        2.3.1 聚类
        2.3.2 粗糙集理论
    2.4 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方法
        2.4.1 遗传算法
        2.4.2 粒子群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转窑热工数据趋势特征提取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
        3.1.1 数据预处理的基本内容
        3.1.2 回转窑热工数据预处理
    3.2 数据样本趋势特征提取
        3.2.1 传统的回转窑数据样本特征提取方法
        3.2.2 基于时间序列的趋势特征提取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转窑喂煤趋势预测
    4.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喂煤趋势预测模型
    4.2 支持向量机训练样本的形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基于单个样本点的训练样本集合
        4.2.3 基于时间序列趋势特征的训练样本集合
    4.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设计
        4.3.1 回转窑系统中的支持向量机
        4.3.2 分类器参数优化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喂煤预测
    4.4 基于单个样本点的预测和基于趋势特征预测的对比分析
        4.4.1 喂煤曲线关键变化点的提取
        4.4.2 基于单个样本点的喂煤变化情况预测
        4.4.3 基于关键点趋势特征的喂煤预测
    4.5 基于等间距滑窗的喂煤趋势特征预测方法
        4.5.1 等间距滑窗分段时间序列趋势特征提取
        4.5.2 回转窑分段趋势样本的进一步处理
        4.5.3 实验模型设计
        4.5.4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项目
致谢

(6)基于回转窑数字图像特征信息提取与窑况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回转窑测温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
第2章 字图像处理与分割技术
    2.1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2.1.1 图像的感知和获取
        2.1.2 数字图像处理的取样和量化
    2.2 数字图像噪声处理
        2.2.1 空间域滤波方法
        2.2.2 变换域滤波方法
    2.3 图像分割技术研究
        2.3.1 传统灰度图像分割
        2.3.2 彩色图像分割技术
        2.3.3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2.3.4 边缘检测的分割方法
        2.3.5 基于遗传算法的Otsu 分割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图像序列光流算法
    3.1 传统的光流算法
        3.1.1 视频图像的运动分析
        3.1.2 光流算法基本思想
        3.1.3 光流算法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
    3.2 彩色图像的光流算法
        3.2.1 色彩灰度一致性方法
        3.2.2 色彩自身一致性方法
    3.3 基于改进彩色视频图像光流算法
        3.3.1 RGB 彩色模型
        3.3.2 CMY 和CMYK 模型
        3.3.3 YIQ 和YUV 彩色模型
        3.3.4 HSI 彩色模型的光流场算法
        3.3.5 基于HSV 彩色模型的改进光流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转窑数字图像处理
    4.1 引言
    4.2 回转窑火焰烧成带图像处理
        4.2.1 回转窑图像滤波
        4.2.2 回转窑彩色图像分割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转窑火焰图像特征提取与窑况判别及实验结果
    5.1 基于回转窑火焰图像的光流场算法
        5.1.1 基于小波变换和改进的HSI 模型的光流场算法
        5.1.2 图像火焰区的光流场计算
        5.1.3 图像物料高度区域的光流场计算
        5.1.4 图像物料燃烧区的光流场计算
    5.2 建立运动矢量场直方图模型
        5.2.1 火焰区的光流失量直方图模型
        5.2.2 建立物料区的光流矢量直方图
        5.2.3 建立物料高度区的光流失量特征直方图模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回转窑烧成带图像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工看火温度监测
        1.3.2 接触式温度监测
        1.3.3 非接触式温度监测
    1.4 本文工作
第2章 图像预处理
    2.1 图像去噪方法综述
        2.1.1 图像噪声概述
        2.1.2 空间域滤波方法
        2.1.3 变换域滤波方法
    2.2 彩色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2.2.1 直方图阈值法
        2.2.2 色彩空间聚类
        2.2.3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2.2.4 边缘检测的分割方法
        2.2.5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方法
        2.2.6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2.2.7 基于模型的技术
        2.2.8 基于物理的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流算法
    3.1 光流基本方程
    3.2 孔径问题
    3.3 现有的光流算法
        3.3.1 基于梯度的方法
        3.3.2 基于区域的方法
        3.3.3 基于相位的方法
        3.3.4 基于能量的方法
    3.4 基于彩色图像的光流算法
        3.4.1 色彩灰度一致性方法
        3.4.2 色彩自身一致性方法
    3.5 彩色模型概述
        3.5.1 RGB 彩色模型
        3.5.2 CMY 和CMYK 模型
        3.5.3 YIQ 和YUV 彩色模型
        3.5.4 HSI 彩色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转窑火焰烧成带的图像处理
    4.1 引言
    4.2 图像滤波
    4.3 自适应的区域生长图像分割
    4.4 改进的光流算法
第5章 实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在线检测及二维分布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射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传统的气体测量技术
    1.3 TDLAS测量技术的主要特点
    1.4 TDLAS技术在气体浓度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TDLAS技术应用于温度及温度分布方面的研究现状
    1.6 气体浓度场分布的研究现状
    1.7 TDLAS的典型应用领域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量原理
    2.1 测量背景简介
    2.2 TDLAS测量的基本原理
        2.2.1 线强
        2.2.2 线型函数
        2.2.3 分子光谱数据库
    2.3 直接吸收测量法
    2.4 波长调制技术
    2.5 测量系统中的噪音
    2.6 测量灵敏度与精度
    2.7 TDLAS测量系统中相关仪器介绍
        2.7.1 激光器
        2.7.2 探测器
        2.7.3 标准具
        2.7.4 锁相放大器
    2.8 本章小结
3 近红外1.53μm处的NH_3在线测量
    3.1 测量背景
    3.2 NH_3测量的谱线选择
    3.3 利用直接吸收技术对于NH_3浓度的测量
        3.3.1 NH_3直接吸收测量系统
        3.3.2 不同工况下NH_3浓度的测量
    3.4 利用波长调制技术对于NH_3浓度的静态测量
        3.4.1 NH_3波长调制测量系统
        3.4.2 NH_3浓度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3.5 烟气中NH_3的动态在线测量
    3.6 本章小结
4 近红外1.58μm处CO_2与CO的浓度测量
    4.1 测量背景
    4.2 谱线选择分析
    4.3 利用直接吸收技术对CO_2浓度的测量
        4.3.1 CO_2直接吸收测量系统
        4.3.2 常温下CO_2浓度测量结果分析
        4.3.3 不同温度下CO_2浓度测量结果分析
    4.4 CO浓度的波长调制测量研究
        4.4.1 CO浓度波长调制测量系统
        4.4.2 利用相关分析消除波长漂移对于波长调制测量的影响
        4.4.3 CO浓度测量结果分析
    4.5 线宽变化对于波长调制测量的影响及其修正
        4.5.1 线宽变化对二次谐波峰值影响的修正方法
        4.5.2 线宽变化对二次谐波峰值影响修正的试验研究
    4.6 燃油燃烧炉中CO_2浓度的在线测量
        4.6.1 测枪的设计
        4.6.2 燃油燃烧炉现场测量试验台
        4.6.3 CO_2气体浓度的在线测量
    4.7 本章小结
5 利用Co_2谱线进行的温度及其光路温度分布测量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5.3 CO_2温度测量谱线的选择
    5.4 利用直接吸收技术对于CO_2气体温度的测量
        5.4.1 CO_2气体温度测量系统
        5.4.2 CO_2气体温度测量结果
    5.5 利用二次谐波信号对CO_2气体温度的测量研究
    5.6 光路中温度分布重建的测量研究
        5.6.1 单光路温度分布重建原理介绍
        5.6.2 两段温度分布重建的数值模拟
        5.6.3 两段温度分布重建测量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O_2气体浓度的在线测量
    6.1 测量背景
    6.2 O_2测量的谱线选择
    6.3 利用波长调制技术对O_2浓度的测量
        6.3.1 O_2测量试验系统
        6.3.2 常温常压下O_2气体的浓度测量
        6.3.3 压力波动对O_2气体浓度测量的影响
        6.3.4 温度变化对O_2气体浓度测量的影响
        6.3.5 颗粒物对于O_2气体浓度测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颗粒物对于TDLAS的影响及其颗粒物与气体浓度的同时测量
    7.1 背景介绍
    7.2 Mie散射理论及其消光法原理
    7.3 颗粒物对TDLAS测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7.4 颗粒物对TDLAS气体测量影响的试验验证
        7.4.1 气体浓度与颗粒物浓度同时测量试验台
        7.4.2 颗粒物对气体浓度测量影响试验结果
    7.5 利用消光法对颗粒物浓度的测量
    7.6 小型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台内的测量研究
    7.7 本章小结
8 基于TDLAS技术的CT系统及其气体分布二维重建试验研究
    8.1 背景介绍
    8.2 计算机断层重建技术简介
        8.2.1 CT扫描方式的发展
        8.2.2 计算机断层重建算法
    8.3 基于TDLAS技术的多源CT断层扫描测量系统
    8.4 气体浓度场二维重建试验研究
        8.4.1 气体浓度场重建的数值模拟计算
        8.4.2 常温下气体浓度二维重建测量试验
    8.5 气体温度与浓度分布的同时重建
        8.5.1 气体温度与浓度分布同时重建的基本原理
        8.5.2 重建过程中所采用的谱线对
        8.5.3 气体温度与浓度分布同时重建的数值模拟
        8.5.4 气体温度与浓度分布同时重建测量试验
    8.6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9.1 全文工作和总结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氧化铝回转窑监督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 给煤优化模型
    2.1 模型输入参数
        2.1.1 烧成带长度
        2.1.2 熟料温度和物料高度
    2.2 给煤最优化模型的确定
3 应用效果与结论

(10)氧化铝回转窑热工分析与控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氧化铝工业现状
    1.2 氧化铝生产方法概述
        1.2.1 氧化铝生产的基本方法
        1.2.2 拜耳法
        1.2.3 烧结法
        1.2.4 拜耳—烧结联合法
    1.3 熟料烧结
        1.3.1 熟料烧结过程概述
        1.3.2 熟料烧结过程的主要设备
        1.3.3 回转窑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有色冶金热工过程研究的发展与回转窑烧结技术的进步
        1.4.1 有色炉窑热工过程研究方法的发展
        1.4.2 回转窑烧结技术的进步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回转窑熟料烧结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熟料烧结过程的机理
    2.2 回转窑内物料运动规律的研究
        2.2.1 物料在窑内的运动方式
        2.2.2 物料移动速度和停留时间
        2.2.3 物料填充率、中心角与料床深度
    2.3 扬料段对流换热特征研究
    2.4 影响回转窑熟料烧结的主要因素
        2.4.1 生料成分变化的影响
        2.4.2 烧结带温度的影响
        2.4.3 煤粉质量的影响
        2.4.4 生料粒度的影响
        2.4.5 物料在烧结带停留时间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回转窑热平衡与传热过程研究
    3.1 回转窑热平衡分析
        3.1.1 回转窑热平衡测算基本原理
        3.1.2 回转窑热工分析
    3.2 回转窑内传热机理分析
    3.3 窑内横截面上筒体非稳态传热过程分析
    3.4 窑内横截面上物料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3.4.1 多相流动的理论基础
        3.4.2 回转窑设备及传输过程的抽象与简化
        3.4.3 解析区域及网格划分
        3.4.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4.5 窑内横截面物料温度数值模拟
    3.5 小结
第四章 回转窑传热综合数学模型与在线仿真研究
    4.1 回转窑传热综合数学模型
        4.1.1 气体和物料质量变化率方程
        4.1.2 窑内气体与物料传热模型
        4.1.3 筒体变导热系数的传热方程
        4.1.4 窑壁面传热方程
        4.1.5 煤粉燃烧反应方程
        4.1.6 物料反应方程
        4.1.7 模型耦合特性分析及数值算法
    4.2 模型在线仿真应用研究
        4.2.1 参数预处理
        4.2.2 回转窑热工参数检测
        4.2.3 计算方法
        4.2.4 模型计算结果与影响参数分析
    4.3 窑内在线仿真模型的校验与修正
    4.4 窑局部异常温度的特征提取
    4.5 仿真与预报系统功能集成
    4.6 小结
第五章 回转窑火焰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
    5.1 数字图像处理
        5.1.1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5.1.2 颜色表示及其换算
    5.2 回转窑图像采集与火焰监视
        5.2.1 火焰图像的采集
        5.2.2 回转窑火焰监视
    5.3 图像分割
        5.3.1 图像预处理
        5.3.2 聚类图像分割
    5.4 回转窑火焰图像特征
    5.5 火焰图像特征提取
        5.5.1 熟料带高的提取
        5.5.2 面积特征的提取
        5.5.3 温度特征的提取
    5.6 小结
第六章 回转窑模糊控制系统
    6.1 回转窑控制的现状与特点
    6.2 模糊控制
    6.3 回转窑模糊控制系统
    6.4 回转窑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6.4.1 模糊控制系统结构
        6.4.2 模糊控制系统控制算法
    6.5 小结
第七章 系统软硬件实现与功能
    7.1 系统软硬件实现
        7.1.1 系统硬件实现
        7.1.2 系统软件实现
    7.2 系统数据通讯
    7.3 系统启动与初始化
        7.3.1 系统启动方法
        7.3.2 系统初始化
    7.4 系统功能介绍
    7.5 系统应用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温度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系统辨识在回转窑窑温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 杨春. 湖南大学, 2013(09)
  • [2]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回转干馏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D]. 王恭.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3]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分布监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邢大伟. 浙江大学, 2013(08)
  • [4]回转式油页岩干馏炉测温技术研究进展[J]. 曹琳,王阿川. 化工进展, 2013(01)
  • [5]基于时序趋势特征的回转窑喂煤SVM分类方法[D]. 赵晶晶. 湖南大学, 2011(07)
  • [6]基于回转窑数字图像特征信息提取与窑况判别研究[D]. 丁艳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6)
  • [7]回转窑烧成带图像测温技术研究[D]. 赵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3)
  • [8]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气体在线检测及二维分布重建研究[D]. 李宁. 浙江大学, 2008(04)
  • [9]氧化铝回转窑监督控制系统研究[J]. 刘玉长,刘志明.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7(10)
  • [10]氧化铝回转窑热工分析与控制应用研究[D]. 易正明. 中南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红外通讯在回转窑测温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