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渗透性预测混凝土耐久性

从渗透性预测混凝土耐久性

一、从混凝土的渗透性预测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庞远[1](2021)在《重载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渗透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铁路混凝土结构在服役年限内往往出现混凝土开裂、钢筋腐蚀等耐久性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影响铁路混凝土耐久性的外部因素是无法消除的,因此从源头上提高铁路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显得十分重要,此外,用于评价铁路混凝土渗透性的电通量法和RCM法存在诸多缺点,特别是针对重载铁路等重大工程,难以达到混凝土质量预控的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全计算法应用于重载铁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并提出了以电阻率表征混凝土渗透性的测试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全计算法完成C60重载预应力轨枕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设计,并通过电通量法和RCM法分析了矿物掺合料种类和掺量(0、10%、20%、30%)、掺入方式及养护龄期变化(28d、56d)对混凝土电通量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电通量及氯离子扩散系数随养护龄期的延长及粉煤灰、矿粉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粉煤灰和矿粉以2:1比例复掺时,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最强。(2)介绍了四电极法测试原理,推导电阻率计算公式,在借鉴AASHTO TP 95-14规范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电阻率具体测试流程进行规定,研究分析水胶比、矿物掺合料种类、掺量及龄期变化对混凝土电阻率演化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多因素电阻率演化模型,通过COMSOL软件求解标准立方体混凝土试件的电阻率形状修正系数K,并建立了三维随机骨料模型,分析了骨料含量变化对电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阻率与水胶比呈负相关,粉煤灰、矿粉的掺入能够显着提高混凝土电阻率,且复掺效果明显好于单掺,混凝土电阻率随骨料含量的提升而增加。(3)对28d及56d养护龄期下的混凝土电阻率、电通量、氯离子扩散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电阻率与氯离子扩散系数两者间具备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R2为0.875,电阻率与电通量具备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R2为0.896,以电阻率评价混凝土的渗透性是切实可行的,并提出了基于电阻率法的铁路混凝士抗渗评价标准。

张洪发[2](2021)在《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的内外协同养护研究》文中提出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在现场浇筑后,面临早期开裂风险大、后期耐久性差等问题,如兰新铁路中的桥梁、轨道系统整体道床等结构混凝土,养护早期就会出现低湿度、多风引起的开裂情况,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在干旱多风环境下传统的洒水养护失水速率较快,覆膜养护包裹不严、大风易吹破失效,高墩操作困难,养护效果欠佳,因此本文提出内外协同养护技术。本文首先研究沸石粉内养护材料的吸附解吸规律,建立内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理论模型,分析温度、风速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规律;并针对干旱多风环境,研究内外协同养护技术对混凝土强度、抗裂性能的影响;最后对内外协同养护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的建设及其他工程实际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三种平均粒径(250、180、75μm)沸石粉在不同温度(10、20、30℃)、环境相对湿度(100、90、80、70%)下的吸附解吸规律;建立了沸石粉吸附解吸理论模型。随着沸石粉平均粒径的减小,其饱和吸水率和释水率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粒径的沸石粉与水之间的粘附性降低,吸附、解吸水量逐渐减少;随着相对湿度的下降,不同粒径沸石粉在湿度差的作用下解吸水量逐渐增加。沸石粉的饱和吸水量和不同湿度下的解吸水量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2)研究了不同养护环境(温度、风速)下不同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内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理论模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湿度饱和期和湿度下降期;不同条件下,距离干燥面越近,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下降速率越快;在风速为5m/s条件下,内外协同养护效果最好,其28d龄期时的内部相对湿度相比基准混凝土提高了19%;混凝土的内部相对湿度试验值与理论模型计算值吻合良好。利用内部相对湿度理论模型分析了温度、风速变化时混凝土的内部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风速增大或温度升高时,混凝土内湿度饱和期缩短,内部相对湿度下降期下降速率加快。(3)研究了干旱多风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内外协同养护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干旱多风环境下,采用内外协同养护技术,提高了内养护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了混凝土的早期膨胀和后期收缩,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基于沸石粉的特性和养护剂的成分,分析了内外协同养护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

马永刚[3](2021)在《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地天然砂的供应的减少,机制砂的使用必将覆盖更广阔的建筑施工领域,对各种工况下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有助于为机制砂的推广使用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了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孔结构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石粉对以上性能的调控作用;(2)建立了基于恒温时间和成熟度理论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和抗渗性回归模型;(3)给出了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影响的评价。本文的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不同石粉掺量的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2)蒸汽养护方案的设计和不同恒温温度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恒温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3)标准养护和蒸汽养护方式下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对比研究;(4)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方式下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性能的对比研究;(5)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6)建立了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回归模型。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在相同水胶比的情况下,天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明显优于机制砂混凝土,相同水泥(或胶凝材料)用量时,若要配置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同流动性的机制砂混凝土,应适当增加拌合用水量或减水剂用量。(2)蒸汽养护恒温过程中,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随恒温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且恒温温度越高,其各个恒温时段的抗压强度越高,达到混凝土设计养护强度所需要的恒温时间越短。(3)蒸汽养护方式下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与标准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基本相同;但其动弹性模量、抗氯离子渗透性、孔隙率均劣于标准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且蒸汽养护阶段恒温温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明显。(4)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两种方式下,配合比较合理的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孔结构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均相差较小,即在合理配合比下,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5)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可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孔结构,提高其动弹性模量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中,四种机制砂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孔结构和抗渗性从优到劣依次是:A2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5%)>A3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10%)>A1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0%)>A4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15%),也即C50机制砂混凝土中,5%石粉掺量的混凝土各项性能最好。(6)基于恒温时间和成熟度理论建立的蒸汽养护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能较好的反映蒸汽养护过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蒸汽养护时间的关系;同时考虑骨料和汽养护温度影响建立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回归模型,也能很好的契合试验结果。

谢小利[4](2020)在《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和分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氯离子扩散进入混凝土中并引起钢筋的锈蚀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最主要的问题,研究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和分布规律,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状况评价及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了自然浸泡和电场加速两种方式来实现氯离子向混凝土中的扩散,研究不同扩散方式对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行为和分布规律的影响,进而研究氯离子进入混凝土后各种存在形态的氯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条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及掺量、龄期、碳化)对氯离子扩散和分布规律的影响,并基于粉体颗粒RRB(Rosin-Rammler-Bennet)分布原理及四棱台骨料人为的设定界面过渡区ITZ(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来进一步研究孔隙结构及ITZ特性对氯离子扩散行为和分布的影响,为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制备、施工和维护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有:(1)通过对比自然浸泡和电场加速两种氯离子扩散方式,研究电场对不同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行为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基本上没有改变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分布,特别是总氯离子与自由氯离子及固化氯离子之间的关系;此外,总氯离子是影响自由氯离子和固化氯离子的最重要因素,而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及掺量、龄期等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来改变进入混凝土中的总氯离子,从而改变自由氯离子和固化氯离子;基于线性等温吸附原理和化学反应平衡原理建立了各种存在形态的氯离子(自由氯离子、固化氯离子、物理吸附氯离子、化学固化氯离子和有害氯离子)和总氯离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其中物理吸附氯离子和化学固化氯离子分别占固化氯离子的29%和71%,通过简单测定总氯离子浓度,可通过模型计算出其它各种存在形态的氯离子浓度,为各种存在形态的氯离子浓度的确定提供了便捷的计算方法。(2)采用电场来实现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加速扩散,用于研究不同碳化程度的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行为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早期碳化促进了混凝土孔隙的细化并提高了对氯离子的固化能力,从而降低了进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且提高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扩散的能力;相反,碳化后期则导致混凝土孔隙粗化和氯离子固化能力的降低,从而提高了进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且降低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扩散能力;在碳化后期但未完全碳化的混凝土内部,存在完全碳化区、早期碳化区和非碳化区三个区域,使得在完全碳化区和早期碳化区之间形成一个孔隙结构完全不同的界面,而界面早期碳化区一侧孔隙结构较完全碳化区密实,使氯离子在界面处的扩散受阻,且在界面的早期碳化区一侧由于毛细孔吸附和氯离子固化能力的提高,使氯离子在扩散路径上出现了浓度峰值。(3)通过不同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和龄期来调控混凝土的孔结构,从而研究孔结构分布对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的活性越高,孔隙的细化程度越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扩散能力越高,且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的孔径分布均可采用改进的粉体颗粒RRB模型进行拟合,获得的孔径分布模型参数并结合孔隙率、孔表面分形维数和孔轴线分形维数建立的孔结构参数模型,与氯离子扩散系数具有很好的指数关系,揭示了混凝土孔结构参数与氯离子扩散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4)通过不同活性的矿物掺合料来调控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速率,以产生不同的ITZ特性和孔结构,并通过四棱台骨料来人为的设定ITZ作为氯离子扩散的快速通道,从而定量研究各混凝土的ITZ特性及其对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决定了ITZ的特性,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不同活性的矿物掺合料,活性越高,水化反应程度越大,孔隙结构越密实,ITZ的氢氧化钙晶体取向性指数及ITZ厚度越小,且ITZ孔隙结构和氯离子扩散系数越接近于砂浆内部;ITZ厚度在20~42μm之间,其氯离子扩散速率是砂浆基体的30~70倍,为氯离子的扩散提供了快速通道,但ITZ所占的体积远远小于砂浆基体,因此仍是较大体积分数的砂浆基体决定了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速率,所以改善砂浆基体孔隙结构是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扩散性能的最有效的方法。

秦毓雯[5](2020)在《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耐久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作为适用于海底隧道衬砌结构的高性能混凝土,明确其高温后的力学性能、抗碳化和抗离子渗透能力等材料性能,是确定结构火灾后耐久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常温和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试验,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的改善作用,并推导了高温后碳化发展模型和氯离子扩散系数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测试不同掺量(0、0.05%0.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发现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掺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微观扫描发现,适量玄武岩纤维能够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承担部分荷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而过多的玄武岩纤维会集聚重叠,导致混凝土基质与纤维粘结不充分,出现初始缺陷。测试不同高温(常温、100℃600℃)后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发现玄武岩纤维的掺入显着提高了混凝土高温后的抗压和抗拉强度。通过微观分析揭示了玄武岩纤维与混凝土基质协同作用机理在不同温度下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不同高温(常温、100℃600℃)后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碳化试验研究发现:混凝土的高温烧损层深度随受热温度上升显着增大;高温后混凝土碳化深度随受热温度上升呈线性增大,应重视高温对混凝土碳化发展的加速效果;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烧损层和碳化深度始终小于普通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优越。提出了高温后混凝土碳化发展深度预测模型,对新服役即受火灾的海底隧道衬砌结构进行100年内碳化深度预测,并预测了结构服役寿命。通过对不同高温(常温、200℃、400℃、600℃)后和不同压应力水平(0、0.1、0.2、0.3)下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氯离子侵蚀试验研究发现:混凝土内氯离子含量随着受热温度上升呈线性增大;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渗性优于普通混凝土;常温和200℃后压应力能够抑制氯离子进入混凝土,400℃后混凝土内氯离子含量随压应力增长先减小后增大,即压应力阈值应力在0.10.2之间,600℃后压应力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均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受热温度、压应力比和侵蚀时间等参数的影响,提出高温后环境-荷载耦合侵蚀下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模型。该论文有图100幅,表42个,参考文献108篇。

陈凡星[6](2020)在《基于改进后水泥基传感器对混凝土电阻率影响因素及性能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阻率是混凝土的重要特性,它代表了混凝土某个截面单位长度抵抗电流流过的能力。电阻率是一个和耐久性密切关联的材料特性,表征了孔结构的数量和迂曲度以及水饱和度。电阻率在钢筋锈蚀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都是一个重要参数,提供了关于钢筋腐蚀的相关信息。电阻率大小与混凝土渗透性紧密相关,而混凝土渗透性又和混凝土耐久性紧密相关,电阻率在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电阻率作为反应混凝土内部健康状况的关键参数再合适不过。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利用原位监测技术研制的传感器,通过接收电阻率信号,来实时监测反馈混凝结构耐久性健康状况。本文研制的水泥基传感器是利用wenner四电极法原理所研制的一种新型传感器,电极由石墨粉碳纤维改性砂浆包裹不锈钢螺栓制作而成,与传统的金属电极相比,水泥基电极寿命更长且与被测混凝土结构相容性更好。水泥基传感器半埋入混凝土内部,通过接收所测结构或构件的电信号(电阻率),实时监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状况。本文基于混凝土电阻率特性所研制的水泥基传感器电阻率测试系统,对结构实行从混凝土浇筑开始到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利用截尾平均法进行测量数据处理,解决了混凝土的电容充放电对测量的影响问题。在实际测量中,针对于混凝土早龄期测试结果波动较大这一现象,提出“特性吸附”对测量影响,在每次测量数据前,采用PLC控制系统对传感器内侧两电极进行短路的方式,达到消除两端电势差的目的,消除了电极“特性吸附”的作用,从而使早龄期电阻率值变化稳定。研究了水泥基电极与金属电极在早龄期和长期情况下的对比。研究了水灰比、氯盐含量、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分析了水灰比与氯盐双重作用下电阻率的变化,最终建立了电阻率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运用水泥基传感器,进行凝结时间表征、3天抗压强度表征以及氯离子入侵预警。在改进系统早龄期测量精度后,探究了水泥基电极与金属电极在早龄期(24h)与长期(56天)所测的电阻率值对比,体现了水泥基电极在混凝土早龄期测量的稳定性优势。通过对水泥基传感器所测电阻率曲线进行微分,得到了微分曲线上第一峰值点与混凝土终凝的关系,并运用该关系预测初凝时间,最终通过预测的初凝时间与贯入阻力法所测得初凝时间对比,佐证了混凝土电阻率表征凝结时间的可行性。得到了混凝土在没有外加剂情况下,3天龄期电阻率与3天抗压强度呈线性关系。通过预埋的水泥基传感器对氯盐浸泡下的混凝土进行监测,当电阻率值发生突变时,对混凝土电极深度位置进行氯离子含量测定,佐证了电阻率值的突变代表着氯离子已经扩散到了电极附近,起到了预警作用。

许鸽龙[7](2020)在《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普通混凝土过度强调工作性,虽然高流动性混凝土方便了施工,节约了劳动成本,但导致了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混凝土水化热增大,体积稳定性变差,而且骨料沉降离析的风险加大,不利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及服役性能。骨料是普通混凝土中具有最为优越力学性能及化学稳定性的组分,然而由于新拌混凝土必须首先满足工作性指标,其在混凝土中远远达不到相互嵌锁的水平。抛填骨料工艺克服了新拌混凝土工作性与骨料体积分数之间的矛盾,并且能制备出一种具备良好性能的骨料嵌锁型混凝土。本文以抛填骨料工艺所制备粗骨料嵌锁型混凝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探明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理,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研究了砂浆和混凝土力学性能与骨料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因素对抛填骨料混凝土的影响,将图像分析方法与已有数学模型相结合,提出更为精确的混凝土细观结构定量模型,并分析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细观结构间的定量关系。粗骨料相比细骨料具有更为显着的嵌锁作用;粗骨料体积分数增加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表现出提升作用,而较高粗骨料体积分数不利于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抛填骨料工艺有效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劈裂抗拉强度,而且对抛填骨料进行合适的表面处理可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改进了混凝土细观结构与粗骨料体积分数间的定量关系,并量化了粗骨料的嵌锁作用。(2)开展了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混凝土渗透性、干燥收缩及抗冻性的试验研究,阐明了粗骨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作用机理。粗骨料的稀释作用是改善混凝土抗渗性和体积稳定性的直接因素;粗骨料体积分数增加增强了界面过渡区的逾渗作用,而且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中表现得更为显着;粗骨料的约束作用随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呈增强趋势;混凝土抗冻性随粗骨料体积分数增加呈下降趋势,延长养护龄期和加入引气剂使骨料嵌锁型混凝土抗冻性得到明显改善,并提出了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冻性的作用机理模型。(3)为验证骨料嵌锁混凝土理论的适用性,开展了抛填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抛填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渗性及体积稳定性均优于普通混凝土,其抗冻性也与普通混凝土相当;抛填骨料工艺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均质性,而且对粗骨料-浆体界面粘结具有增强作用。(4)为阐明骨料嵌锁型混凝土强度提升机理,开展了基于随机骨料模型的有限元力学模拟研究。提出了混凝土对单轴拉压应力响应的正负骨料效应以及混凝土均质性随骨料体积分数增加的演变模型;验证了抛填骨料工艺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粗骨料-浆体界面粘结的基础上。综上所述,本文对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以及性能提升机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苗连娟[8](2019)在《混凝土微观孔结构与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文中提出随着已有混凝土建筑结构物服役龄期的增长,混凝土结构物的性能劣化导致了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渗透率是表征混凝土材料耐久性能的重要参数。渗透率预测模型建立了材料孔隙结构特征与渗透率的函数关系,孔结构特征参数的表征和选择是渗透率模型建立的基础。除了孔隙率、特征孔径和比表面积这些常用的孔结构特征参数外,曲折度和孔形特征决定了孔隙结构的网络连通情况和液体滞留程度,是对渗透率同样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孔结构特征参数。已有的单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适用于砂浆基体这一单相介质,未考虑骨料-砂浆界面区对渗透率的贡献而不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研究混凝土材料砂浆基体和界面区的微观孔结构特征,提出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对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环境中存在的水蒸气直接或间接引发冻融破坏、离子侵蚀和钢筋锈蚀等耐久性问题。水蒸气可以作为气体吸附法的吸附质用于分析混凝土材料的孔结构,对水蒸气吸附过程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混凝土材料孔结构对环境湿度的吸附作用机理。本文通过水蒸气吸附法建立等温吸附曲线模型,分析混凝土材料的孔结构,并与压汞法和气体吸脱附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选择能够表征渗透率的特征参数;根据水蒸气的吸脱附滞回曲线,得到混凝土材料的解吸特性和孔形特征;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混凝土材料界面区的孔结构特征,基于混凝土砂浆基体与界面区的双相介质特性提出双重孔隙介质的渗透率预测模型。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混凝土材料的水蒸气吸附特性。基于混凝土材料的水蒸气吸附试验,根据已有的参数经验公式,计算吸附过程的各项热动力学参数。通过参数分析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材料水蒸气吸附特性的影响,并从热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对于完全干燥的混凝土材料,水胶比越小,材料吸湿量越大。环境湿度为80%条件下,0.3水胶比混凝土的吸湿量比0.4水胶比的高5%-10%,0.4水胶比混凝土的吸湿量比0.5水胶比的高17%-28%。(2)提出混凝土材料水蒸气等温吸附模型,分析确定表征渗透特性的孔结构参数。通过对干燥状态混凝土材料的水蒸气吸附试验得到了混凝土材料的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结合传统GAB模型和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等温式的幂函数关系模型,建立了适用于整个相对湿度区间的水蒸气吸附模型。比较水蒸气吸附法、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确定适用于不同区间孔径的测孔技术,得到了混凝土材料渗透孔隙率、特征孔径、曲折度等孔结构参数。对于混凝土材料,孔径100nm以下的孔隙可用水蒸气吸附法进行分析,渗透孔隙率可用压汞法大孔径区间的数据计算得出。由压汞法测得了渗透孔隙率,范围在2.68%-5.22%之间;平均孔径可以用来表征渗透率的特征孔径,分布范围在26.6-43.3nm之间;由CPSM模型结合压汞试验得出了混凝土材料孔结构的曲折度,范围在4到9之间。(3)确定混凝土材料孔隙中不同孔形的比率。根据混凝土材料的水蒸气脱附试验得到的脱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确定了脱附速率;将脱附等温曲线与吸附等温曲线结合,分析了水蒸气吸/脱附过程的滞回量曲线,定量研究毛细孔和小孔喉大孔容类孔的含量,并分析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两类孔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混凝土材料水蒸气脱附速率是时间的幂函数;不同配比混凝土材料的毛细孔含量在22%-43%之间,小孔喉大孔容类孔隙含量在15%-25%之间。对于水胶比一定的混凝土材料,粉煤灰掺量越多,毛细孔体积占比越大。对于相同粉煤灰掺量的混凝土材料,水胶比的降低提高了小孔喉大孔容类孔隙和毛细孔隙的占比。(4)提出适用于混凝土材料的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预测模型。结合压汞测试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12组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材料的界面区微观结构特征,采用骨料-砂浆界面区简化计算模型,确定了界面区孔隙率。综合砂浆基体孔结构和界面区孔结构特征,提出了混凝土材料的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常数。与试验测试的渗透率对比分析表明,提出的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混凝土材料的渗透率,其预测值与试验值相符。双重孔隙渗透率模型的模型常数随混凝土材料水胶比的增大线性增长。

丁小平[9](2019)在《基于多孔颗粒内养护的低收缩混凝土设计及相关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常用预吸水轻骨料、高吸水树脂作为混凝土内养护剂的收缩调控方法对中低强混凝土收缩调控作用有限,对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有不利影响。本研究采用煅烧沸石作为内养护剂,以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模型计算。内容包括:沸石选材及预处理工艺研究、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收缩调控及配合比优化设计、煅烧沸石内养护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基于含水量变化的混凝土湿度场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通过试验确定了沸石粒径、煅烧预处理工艺及沸石品种,基于所选沸石,先设计了与已有陶粒内养护混凝土完全一致的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初始配合比,对比研究了收缩与湿度调控效果和抗裂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氮气脱吸附试验选择的孔隙率较大的沸石,采用煅烧法进行预处理可提高沸石吸水率。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初始配合比收缩、湿度调控效果和抗裂性能与陶粒内养护效果接近,但对中低强混凝土收缩、湿度调控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优化。根据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收缩发展规律,分别对高强混凝土和中低强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对高强混凝土,采用煅烧沸石替代部分水泥和细骨料,设计了不同替代量方案。对中低强混凝土,先设计不同胶材用量和水胶比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再针对密封试件与干燥试件湿度差值较小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采用煅烧沸石内养护,设计中低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结果表明,通过煅烧沸石替代部分水泥,在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可有效提升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收缩调控效果和抗裂性能。力学性能试验和压汞试验结果表明,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潜力要高于普通混凝土和陶粒内养护混凝土。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煅烧沸石内部孔隙逐渐被填充,煅烧沸石对水泥石孔隙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小,煅烧沸石能克服采用陶粒作为混凝土内养护剂时引发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折减的问题。采用水泥水化耗水和水分扩散失水耦合方式计算总含水量变化,建立了基于含水量变化的混凝土湿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水泥石自身干燥引发湿度下降的理论计算,结合湿度场试验验证了水泥水化产生的化学减缩在湿度下降阶段才形成毛细孔空腔这一假设。所建立模型可以模拟任意养护条件,以及任意内养护剂引水量的混凝土湿度场计算,可为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指导。

吴林键[10](2018)在《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扩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环境下,由于氯盐侵蚀所诱发的混凝土内钢筋锈蚀是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生耐久性失效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侵蚀过程现已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细观层面上,通常可认为钢筋混凝土是由水泥砂浆、粗骨料、钢筋以及界面过渡区(ITZ)共同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混凝土材料的不均匀性(粗骨料的含量及随机分布)会显着影响其内氯离子的扩散特性。钢筋存在对氯离子扩散的阻滞效应会明显提高其前沿位置处氯离子的浓度,缩短结构物的耐久性服役寿命。此外,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边角点部位处,由于氯离子的二维扩散行为会导致钢筋的初始锈蚀时间较氯离子一维扩散时更短,这更加不利于结构物的安全使用。然而,就当前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考虑粗骨料或单独考虑钢筋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一维扩散特性的影响。对于氯离子的二维扩散问题,大部分学者将混凝土概化为一种材料均匀的宏观数值模型,并致力于开发不同的数值算法来研究其内氯离子的二维扩散规律。同时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对氯离子扩散的共同影响,尤其是对氯离子二维扩散特性的影响,这仍然是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物理试验、理论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来共同探讨以上问题。具体工作如下:(1)在已有研究中通常采用将试件在暴露周期的半数时间内完全保持干燥状态和半数时间内完全处于湿润状态的干-湿循环试验方法(干湿比为1:1)来近似模拟海洋潮汐循环。然而,在真实海洋潮汐环境下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影响程度并不是当干湿循环比为1:1时最不利。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海洋潮汐循环自动化模拟装置实现了在室内模拟真实海洋潮汐环境下的实时潮位涨落过程,并将该装置用以室内开展暴露于潮汐区内不同试验试件(不同粗骨料体积分数和钢筋直径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试件)中氯离子自然扩散的物理试验研究,探究不同试验试件在实时涨落的潮汐循环作用下其内氯离子的扩散特性,尤其分析了氯离子的二维扩散特性。(2)通过对不同试验试件内氯离子一维、二维扩散物理试验所实测得到的氯离子浓度值进行分析,提出了粗骨料体积分数影响系数以及钢筋的间接、直接阻滞效应系数来分别量化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以及钢筋阻滞效应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结合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在海洋潮汐环境下同时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一维、二维扩散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良好,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正确性。(3)已有研究中通常取骨料与水泥砂浆之间界面过渡区(ITZ)的厚度为10~100μm,相对应的ITZ内氯离子扩散系数取水泥砂浆的几十倍或上百倍,该范围较大,且这些重要参数的取值尚需依赖于试验方法来确定。本文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同时考虑ITZ厚度、粗骨料体积分数和钢筋直径共同影响的无因次化ITZ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模型。当水泥砂浆中的氯离子扩散系数确定之后,便可通过该模型来直接计算得到ITZ内氯离子的扩散系数,为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细观模型中氯离子扩散的数值模拟奠定基础。(4)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非均匀多相复合材料,采用考虑材料均匀的宏观数值模型来评估其内氯离子的扩散规律,其合理性应值得探讨。本文提出了三维球形粗骨料的随机生成和随机投放算法并用以建立考虑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多相复合材料特性以及钢筋存在对其周围某区域范围内粗骨料分布影响的三维细观数值模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探究了其内氯离子的一维、二维扩散特性。采用试验实测值验证了本文细观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5)开展混凝土内氯离子长期扩散物理试验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起来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已有的大部分物理试验研究所选取的暴露周期相对较短。基于短期试验建立的氯离子扩散模型来预测氯离子长期扩散规律的正确性应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将细观数值模拟中氯离子的长期扩散浓度计算值与最长暴露时间为20年的现场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可采用细观数值模拟方法来替代部分物理试验探究混凝土内氯离子的长期扩散特性。随后,采用细观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根据室内短期试验建立的氯离子扩散模型来预测混凝土内氯离子长期扩散浓度分布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本文提出的氯离子扩散模型来进一步预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服役寿命。

二、从混凝土的渗透性预测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混凝土的渗透性预测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提纲范文)

(1)重载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性能混凝土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3.2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研究
        1.3.3 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重载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细骨料
        2.1.4 粗骨料
        2.1.5 减水剂
        2.1.6 拌合水
    2.2 试验方法
        2.2.1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2.2.2 抗压强度试验
        2.2.3 电通量法
        2.2.4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法)
    2.3 基于全计算法重载铁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1 全计算法原理及步骤
        2.3.4 C60 重载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四电极法测试混凝土电阻率原理
    3.2 电阻率测试方法
    3.3 试验配合比及测试结果
    3.4 水胶比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3.5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3.5.1 单掺粉煤灰对混凝土电阻的影响
        3.5.2 单掺矿粉对混凝土电阻的影响
        3.5.3 双掺粉煤灰和矿粉对混凝土电阻的影响
    3.6 混凝土电阻率演化模型建立
    3.7 混凝土电阻率细观数值模拟
        3.7.1 电阻率形状修正系数
        3.7.2 三维随机骨料模型建立
        3.7.3 骨料含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电阻率铁路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
    4.1 矿物掺合料对重载铁路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4.1.1 单掺粉煤灰对渗透性的影响
        4.1.2 单掺矿粉对渗透性的影响
        4.1.3 双掺粉煤灰和矿粉对渗透性的影响
    4.2 电阻率法与抗氯离子渗透性测试方法相关性研究
        4.2.1 电阻率与RCM法的相关性
        4.2.2 电阻率法与电通量法的相关性
    4.3 基于电阻率法铁路混凝土抗渗评价标准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的内外协同养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多风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2.2 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3 内外协同养护
    1.4 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原材料
    2.2 配合比选定
    2.3 试件成型与养护
        2.3.1 成型试件
        2.3.2 养护制度
    2.4 试验方案
        2.4.1 沸石粉吸水率试验
        2.4.2 沸石粉释水率试验
        2.4.3 化学结合水试验
        2.4.4 内部相对湿度试验
        2.4.5 约束圆环开裂试验
        2.4.6 强度试验
3 沸石粉材料吸附解吸规律分析
    3.1 沸石粉粒径的影响
    3.2 沸石粉吸附解吸理论模型
        3.2.1 水和沸石粉粘附性能
        3.2.2 沸石粉吸附解吸模型
    3.3 吸附解吸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沸石粉吸水率
        3.3.2 沸石粉释水率
    3.4 吸附解吸模型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
        3.4.1 吸附理论计算
        3.4.2 解吸理论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养护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分析
    4.1 水泥水化规律分析
        4.1.1 水化度
        4.1.2 水化耗水量
    4.2 水分扩散失水规律
        4.2.1 混凝土干燥面失水
        4.2.2 混凝土内部水分扩散
    4.3 沸石粉释水量
    4.4 内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理论模型
    4.5 内部相对湿度试验结果与相对湿度模型验证
        4.5.1 混凝土不同深度内部相对湿度试验结果
        4.5.2 内外协同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试验结果
        4.5.3 内部相对湿度模型验证
    4.6 干旱多风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预测
        4.6.1 不同沸石粉粒径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影响
        4.6.2 风速变化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影响
        4.6.3 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干旱多风模拟环境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协同养护机理研究
    5.1 力学性能
        5.1.1 抗压强度
        5.1.2 劈裂抗拉强度
    5.2 抗裂性能
    5.3 内外协同养护机理研究
        5.3.1 内养护机理
        5.3.2 内外协同养护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蒸汽养护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2 配合比设计
    2.3 蒸汽养护方案设计
    2.4 试验测试方法及结果评价指标
        2.4.1 试验测试方法
        2.4.2 试验结果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1 蒸汽养护温度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2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3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3.4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1 蒸汽养护温度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2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4.3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4.4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5.2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2.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2.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5.3.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5.3.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5.4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5.4.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5.4.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5.5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5.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5.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回归模型
    6.1 基于恒温时间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
    6.2 基于成熟度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
    6.3 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回归模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和分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现状
        1.1.2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机理
    1.2 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与分布的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试验方法
        1.2.2 氯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扩散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1.2.3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特性及分布规律
    1.3 氯离子扩散和分布与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关系现状
        1.3.1 氯离子扩散和分布行为与混凝土孔径的关系
        1.3.2 混凝土孔径分布模型研究
    1.4 氯离子扩散和分布与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特性关系现状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1.5.4 主要研究内容
        1.5.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电场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及分布行为
    2.1 引言
    2.2 原材料
        2.2.1 水泥
        2.2.2 矿物掺合料
        2.2.3 细骨料
        2.2.4 粗骨料
        2.2.5 拌和用水
    2.3 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制备
        2.3.1 配合比
        2.3.2 含四棱台骨料的混凝土的制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实验
        2.4.2 混凝土样品的提取及保存
        2.4.3 氯离子浓度测定
        2.4.4 压汞实验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
        2.4.6 X-射线衍射分析
        2.4.7 热重实验
    2.5 外加电场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规律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2.5.1 不同扩散方式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分布
        2.5.2 外加电场对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特性的影响
        2.5.3 外加电场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2.5.4 电场对混凝土中水化产物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及分布规律
    3.1 引言
    3.2 原材料
        3.2.1 水泥
        3.2.2 矿物掺合料
        3.2.3 细骨料
        3.2.4 粗骨料
        3.2.5 拌合用水
        3.2.6 减水剂
    3.3 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制备
        3.3.1 配合比
        3.3.2 混凝土的制备
    3.4 实验方法
    3.5 混凝土中各种存在形态的氯离子之间的分布
        3.5.1 混凝土中总氯离子与自由氯离子及固化氯离子的关系
        3.5.2 自由氯离子及物理吸附氯离子与化学固化氯离子之间的反应平衡关系
    3.6 小结
第四章 碳化条件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行为及分布规律
    4.1 引言
    4.2 原材料和配合比
    4.3 混凝土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4.3.1 混凝土的制备
        4.3.2 混凝土碳化实验及碳化深度测试
        4.3.3 氯离子的扩散和浓度测定
        4.3.4 热分析
        4.3.5 压汞实验
    4.4 不同碳化程度下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行为和分布规律
        4.4.1 各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强度
        4.4.2 各配合比下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4.4.3 碳化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4.4.4 碳化对混凝土中总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4.4.5 碳化对混凝土中氯离子固化能力的影响
        4.4.6 碳化混凝土中氢氧化钙含量分布
        4.4.7 碳化和非碳化混凝土的孔隙分布
    4.5 小结
第五章 氯离子扩散行为与混凝土孔径分布的关系
    5.1 引言
    5.2 原材料和配合比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
    5.3 混凝土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5.3.1 混凝土的制备
        5.3.2 实验方法
    5.4 各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行为
        5.4.1 各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浓度分布
        5.4.2 各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系数
    5.5 混凝土的孔结构特性
        5.5.1 混凝土的孔径分布微分曲线
        5.5.2 混凝土的孔隙率
        5.5.3 混凝土的孔径连续分布模型
        5.5.4 混凝土孔表面分形维数和孔轴线分形维数
    5.6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关系
        5.6.1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关系建立
        5.6.2 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关系的验证
        5.6.3 自然浸泡条件下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氯离子扩散行为与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特性的关系
    6.1 引言
    6.2 原材料和配合比
    6.3 实验方法
    6.4 界面过渡区特性分析
        6.4.1 界面过渡区CH晶体取向性
        6.4.2 界面过渡区形貌及孔结构分析
        6.4.3 界面过渡区厚度
    6.5 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分析
        6.5.1 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
        6.5.2 界面过渡区特性对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纤维掺量确定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现象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不同掺量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性能微观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损伤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微观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碳化发展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高温后碳化试验设计
    4.3 高温后碳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高温后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的确定
    4.5 典型海底隧道环境下新服役衬砌混凝土结构碳化深度及寿命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环境-荷载耦合侵蚀下氯离子传输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高温后轴压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试验设计
    5.3 高温后轴压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高温后环境-荷载耦合侵蚀下BFRC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改进后水泥基传感器对混凝土电阻率影响因素及性能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概况
        1.2.1 混凝土水化、凝结与电阻率的关系
        1.2.2 混凝土电阻率与质量控制
        1.2.3 混凝土电阻率与抗压强度
        1.2.4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影响因素
        1.2.5 电阻率测试方法
        1.2.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泥基传感器电阻率测试系统
    2.1 电阻率测试系统设计
    2.2 实验过程及设备
    2.3 测量数据采集及处理
    2.4 实验参数和试件编号
    2.5 早龄期混凝土电阻率测量结果对比
第3章 水泥基传感器早龄期电阻率测试精度研究
    3.1 水泥基传感器系统的改进
        3.1.1 “特性吸附”作用
        3.1.2 “特性吸附”的消除
    3.2 电极对比
        3.2.1 电极长期对比
        3.2.2 电极短期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用水泥基传感器测试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
        4.1.1 水灰比
        4.1.2 氯盐影响
        4.1.3 水灰比、氯盐双重影响
        4.1.4 温度影响
        4.1.5 试块厚度与电极间距的影响
    4.2 基于影响因素的电阻率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基电阻率测试仪对混凝土早期性能及耐久性性能的表征
    5.1 凝结时间
    5.2 抗压强度
    5.3 氯盐入侵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7)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2.1 新拌混凝土
        1.2.2 硬化混凝土
    1.3 骨料嵌锁型混凝土
        1.3.1 碾压混凝土
        1.3.2 预置骨料混凝土
        1.3.3 堆石混凝土
        1.3.4 分次投料工艺骨料嵌锁型混凝土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创新点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细骨料
        2.1.3 粗骨料
    2.2 配合比设计
        2.2.1 砂浆配合比设计
        2.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3 抛填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力学性能
        2.3.2 耐久性
        2.3.3 孔结构分析
        2.3.4 界面处显微硬度
        2.3.5 图像处理
        2.3.6 有限元模拟分析
3 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学模型
        3.2.1 弹性模量两相模型
        3.2.2 抗压强度与组成的关系
    3.3 细骨料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3.4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抗压强度
        3.4.2 抗折强度
        3.4.3 轴心抗压强度
        3.4.4 静压弹性模量
        3.4.5 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3.5 不同因素对抛填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5.1 抛填骨料类型及基准混凝土配合比
        3.5.2 骨料表面状态
        3.5.3 引气剂
        3.5.4 养护龄期
    3.6 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细观结构的关系
        3.6.1 混凝土细观模型
        3.6.2 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形及分布特征定量分析
        3.6.3 不同骨料间距计算模型的比较
        3.6.4 骨料嵌锁作用
    3.7 本章小结
4 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耐久性
    4.1 引言
    4.2 混凝土耐久性相关机理
        4.2.1 侵蚀介质传输机理
        4.2.2 干燥收缩形成机理
        4.2.3 冻融破坏机理
    4.3 抗渗性
        4.3.1 吸水率
        4.3.2 电通量
    4.4 干燥收缩
    4.5 抗冻性
        4.5.1 表观质量变化
        4.5.2 剥落物质量
        4.5.3 表观吸水率
        4.5.4 相对动弹模量
        4.5.5 浆体剥落形式
        4.5.6 单位砂浆面积剥落物质量与吸水量
        4.5.7 冻融作用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4.6 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的抗冻性
        4.6.1 动弹性模量
        4.6.2 裹浆法对骨料嵌锁型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4.6.3 长龄期抛填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
    4.7 引气剂对抛填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4.7.1 抗渗性
        4.7.2 干燥收缩
        4.7.3 抗冻性
    4.8 微细观结构与混凝土耐久性的关系
        4.8.1 孔结构
        4.8.2 干燥收缩和抗冻性的机理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骨料嵌锁型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再生混凝土设计及制备方法
        5.2.1 二次拌合工艺(TSMA)
        5.2.2 等量砂浆法(EMV)
        5.2.3 紧密堆积设计(PPM)
        5.2.4 抛填骨料工艺在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
    5.3 骨料嵌锁型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3.1 抗压强度
        5.3.2 弹性模量
    5.4 骨料嵌锁型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
        5.4.1 干燥收缩
        5.4.2 渗透性
        5.4.3 抗冻性
    5.5 骨料嵌锁型再生混凝土的微细观结构
        5.5.1 混凝土均质性
        5.5.2 粗骨料-浆体界面特性
    5.6 本章小结
6 骨料嵌锁型混凝土力学性能提升机理
    6.1 引言
    6.2 单轴荷载下骨料对混凝土应力响应的影响
        6.2.1 骨料体积分数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普遍关系
        6.2.2 骨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6.3 粗骨料嵌锁型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6.3.1 抛填骨料工艺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6.3.2 界面过渡区对抛填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骨料嵌锁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试验研究
        7.1.2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骨料嵌锁型混凝土力学性能形成机理分析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8)混凝土微观孔结构与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渗透率模型研究概述
        1.2.1 国外渗透率模型研究现状
        1.2.2 国内渗透率模型研究现状
        1.2.3 Katz-Thompson模型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1.3 混凝土材料的孔结构研究概述
        1.3.1 混凝土材料孔结构特征
        1.3.2 孔隙测试技术
        1.3.3 水蒸气吸脱附法在混凝土材料孔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3.4 Katz-Thompson模型预测混凝土材料渗透率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材料吸湿性能的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配比
    2.3 试件准备及试验过程
        2.3.1 试件准备
        2.3.2 试验过程
    2.4 吸湿量随时间和环境湿度的变化
        2.4.1 吸湿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4.2 等温吸附曲线
        2.4.3 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等温吸附曲线的影响
    2.5 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2.5.1 首层饱和吸附量Vm
        2.5.2 吸附能量参数C
        2.5.3首层吸附能Q_1
        2.5.4 吸附层数n
        2.5.5 二层吸附能量系数k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材料孔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测孔原理
        3.2.1 水蒸气吸附法(WVSI)
        3.2.2 压汞法(MIP)
        3.2.3 氮气吸脱附法(NAD)
        3.2.4 饱水称重法(GM)
    3.3 试件准备和试验过程
        3.3.1 水蒸气吸附法
        3.3.2 压汞法
        3.3.3 氮气吸附法
        3.3.4 饱水称重法
    3.4 水蒸气等温吸附模型
        3.4.1 GAB模型
        3.4.2 模型修正
    3.5 水蒸气吸附法测孔径分布
        3.5.1 水蒸气吸附t-曲线
        3.5.2 水蒸气等温吸附模型确定孔径分布
    3.6 混凝土材料孔径分布
        3.6.1 水蒸气吸附法与压汞法
        3.6.2 水蒸气吸附法与氮气吸附法
        3.6.3 孔径分布小结
    3.7 孔结构参数分析及对比
        3.7.1 比表面积与总孔隙率
        3.7.2 区间孔隙率
        3.7.3 特征孔径与曲折度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材料孔结构与脱附特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验
        4.2.1 脱附所用材料和试件
        4.2.2 试验步骤
    4.3 脱附过程饱和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4.4 等温脱附曲线及脱附参数
        4.4.1 等温脱附曲线
        4.4.2 脱附参数
    4.5 脱附速率
        4.5.1 气体脱附速率计算公式
        4.5.2 混凝土材料水蒸气脱附速率
        4.5.3 混凝土材料的脱附速率特征
    4.6 吸脱附滞回曲线
        4.6.1 滞回环种类与孔形
        4.6.2 吸脱附完整曲线
    4.7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滞回量
    4.8 毛细孔和小孔喉大孔容类孔隙含量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材料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
    5.1 引言
    5.2 渗透率试验测试原理
    5.3 材料和试验
        5.3.1 材料与试件
        5.3.2 试验过程
    5.4 界面区微观结构研究
        5.4.1 界面区形成机理
        5.4.2 试验研究界面区微裂缝宽度
        5.4.3 界面区体积占比的简化计算模型
    5.5 混凝土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
        5.5.1 单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
        5.5.2 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
    5.6 混凝土材料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的验证
        5.6.1 混凝土材料的表观渗透率
        5.6.2 混凝土材料本征渗透率
        5.6.3 渗透率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5.7 模型常数的确定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多孔颗粒内养护的低收缩混凝土设计及相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收缩调控方法
        1.2.2 混凝土内部湿度场计算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选用及相关参数
    2.1 沸石选用与预处理工艺
    2.2 其他试验原材料相关参数
第3章 煅烧沸石与陶粒内养护混凝土收缩调控对比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配合比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收缩温湿度一体化试验方法
        3.3.2 钢环约束试验方法
    3.4 混凝土收缩温湿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收缩温湿度试验结果
        3.4.2 混凝土收缩与湿度随龄期发展一般规律
        3.4.3 煅烧沸石与陶粒内养护对混凝土收缩与湿度的影响
        3.4.4 内养护对收缩与湿度调控机理分析
    3.5 钢环约束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密封试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3.5.2 干燥试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4.1 本章引言
    4.2 高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4.2.1 高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4.2.2 高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收缩与湿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高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抗裂性评价
    4.3 中低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4.3.1 中低强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2 中低强普通混凝土收缩与湿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中低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4.3.4 中低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收缩与湿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中低强煅烧沸石内养护混凝土抗裂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煅烧沸石内养护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5.1 本章引言
    5.2 试验方法
        5.2.1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测试方法
        5.2.2 抗弯性能测试方法
        5.2.3 孔隙结构测试方法
        5.2.4 抗氯离子渗透性测试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煅烧沸石内养护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煅烧沸石内养护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5.3.3 煅烧沸石内养护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5.3.4 煅烧沸石内养护对水泥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5.3.5 煅烧沸石内养护对渗透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含水量变化的混凝土湿度场计算模型
    6.1 本章引言
    6.2 基于含水量变化的混凝土湿度场计算模型
        6.2.1 水泥水化度计算
        6.2.2 水泥水化耗水量计算
        6.2.3 水分扩散失水量计算
        6.2.4 毛细孔含水量与相对湿度关系计算模型
        6.2.5 内养护混凝土临界含水量计算
        6.2.6 内养护剂释水量计算
        6.2.7 模型计算流程
    6.3 模型验证与应用
        6.3.1 混凝土湿度场试验
        6.3.2 模型计算参数
        6.3.3 模型应用一:混凝土自身干燥计算
        6.3.4 模型应用二:逆推求解水分扩散系数
        6.3.5 模型应用三:不同龄期毛细孔含水量与相对湿度关系
        6.3.6 模型应用四:内养护水平对自身干燥的影响
        6.3.7 模型应用五:养护时长对混凝土湿度场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研究现状
        1.2.1 氯盐诱发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劣化机理
        1.2.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主要输运过程
        1.2.3 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模型
        1.2.4 海洋环境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1.2.5 钢筋混凝土多相复合材料特性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1.2.6 氯离子扩散维度的影响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海洋潮汐环境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试件中氯离子自然扩散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试件设计
        2.2.1 原材料
        2.2.2 配合比
    2.3 试验试件的制备、养护和预处理
        2.3.1 试验试件的制备
        2.3.2 试验试件的养护
        2.3.3 试验试件的预处理
    2.4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试件中氯离子自然扩散试验过程
        2.4.1 人工海洋潮汐循环自动化模拟装置
        2.4.2 试验步骤
        2.4.3 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的氯离子扩散预测模型
    3.1 概述
    3.2 混凝土中氯离子一维扩散浓度分布实测值
    3.3 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的氯离子一维扩散预测模型
        3.3.1 表面氯离子浓度
        3.3.2 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
        3.3.3 参考氯离子扩散系数和龄期系数
        3.3.4 粗骨料体积分数影响系数
        3.3.5 混凝土中氯离子一维扩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4 混凝土中氯离子二维扩散浓度分布实测值
    3.5 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的氯离子二维扩散预测模型
        3.5.1 表面氯离子浓度
        3.5.2 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
        3.5.3 参考氯离子扩散系数和龄期系数
        3.5.4 粗骨料体积分数影响系数
        3.5.5 混凝土中氯离子二维扩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6 混凝土中氯离子一维、二维扩散结果对比
        3.6.1 氯离子浓度
        3.6.2 表面氯离子浓度
        3.6.3 龄期系数
        3.6.4 氯离子扩散系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扩散预测模型
    4.1 概述
    4.2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一维扩散浓度分布实测值
    4.3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一维扩散预测模型
    4.4 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一维扩散模型
        4.4.1 钢筋的间接阻滞效应
        4.4.2 钢筋的直接阻滞效应
        4.4.3 模型建立及结果验证
    4.5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二维扩散浓度分布实测值
    4.6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二维扩散预测模型
    4.7 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二维扩散模型
        4.7.1 钢筋的间接阻滞效应
        4.7.2 钢筋的直接阻滞效应
        4.7.3 模型建立及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模型
    5.1 概述
    5.2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细观结构
        5.2.1 水泥砂浆
        5.2.2 粗骨料和钢筋
        5.2.3 界面过渡区
    5.3 粗骨料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机理
        5.3.1 稀释效应
        5.3.2 曲折效应
        5.3.3 界面过渡区效应
        5.3.4 粗骨料的稀释、曲折和ITZ效应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5.4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模型
        5.4.1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求解过程
        5.4.2 模型建立及结果验证
    5.5 钢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模型
        5.5.1 钢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求解过程
        5.5.2 模型建立及结果验证
    5.6 界面过渡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多相复合材料内氯离子扩散细观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多相复合材料特性
    6.3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中粗骨料的随机生成和投放
        6.3.1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
        6.3.2 钢筋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
    6.4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细观模型中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
        6.4.1 建立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细观数值模型
        6.4.2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模型各组成相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6.4.3 模型网格划分
        6.4.4 计算结果及后处理
    6.5 细观数值模型验证
        6.5.1 ITZ效应对混凝土数值模型中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6.5.2 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的数模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对比
        6.5.3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的数模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对比
    6.6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中氯离子一维、二维扩散系数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长期扩散特性及耐久性服役寿命预测
    7.1 概述
    7.2 基于细观数值模拟方法评估混凝土中氯离子的长期扩散特性
        7.2.1 试验暴露周期内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分布对比
        7.2.2 混凝土中氯离子长期扩散细观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7.2.3 混凝土中氯离子长期扩散浓度分布
    7.3 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服役寿命预测
        7.3.1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服役寿命评估准则
        7.3.2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预测模型及临界氯离子浓度
        7.3.3 基于不同氯离子扩散模型来评估钢筋混凝土的服役寿命
        7.3.4 临界氯离子浓度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服役寿命的影响
        7.3.5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服役寿命的影响
        7.3.6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服役寿命的影响
        7.3.7 钢筋直径对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服役寿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从混凝土的渗透性预测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载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渗透性研究[D]. 赵庞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的内外协同养护研究[D]. 张洪发.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D]. 马永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和分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谢小利. 广西大学, 2020(03)
  • [5]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耐久性能研究[D]. 秦毓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改进后水泥基传感器对混凝土电阻率影响因素及性能表征研究[D]. 陈凡星. 深圳大学, 2020(10)
  • [7]骨料嵌锁型混凝土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许鸽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8]混凝土微观孔结构与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D]. 苗连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基于多孔颗粒内养护的低收缩混凝土设计及相关性能研究[D]. 丁小平. 清华大学, 2019(02)
  • [10]考虑混凝土材料不均匀性和钢筋阻滞效应的氯离子扩散研究[D]. 吴林键.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从渗透性预测混凝土耐久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