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广东农村信用社新业务发展述评

发展是硬道理——广东农村信用社新业务发展述评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拓展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姜军[1](2013)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已成为山东省金融服务体系一支不可或缺、快速发展的金融服务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山东邮政储蓄银行尚未摆脱传统邮政体制的束缚,管理机制改革缓慢;WTO背景下,对中国金融业(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带来较大的冲击;与其它专业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山东邮政储蓄银行处于明显的劣势;转存款利率下调,邮政储蓄利差收入开始下降;储蓄余额增幅下降,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比,市场占有率低,用户群狭窄等等。因此,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究竟该如何定位,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保障其改革发展有序进行,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在山东省的金融体系中发挥服务地方、服务“三农”的作用,目前成为了山东邮政储蓄银行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相关的战略理论为指导,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继而分析了其内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资源条件和能力因素。其次,在对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的战略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目标规划、总体战略方向、具体战略发展思路及战略实施的措施建议,其中包括山东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中会面临的多重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梳理,明确了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方向,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重视和做出的相应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山东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的机遇及应对措施。

陈志强[2](2013)在《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有厘清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为福建省农业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决策操作依据。研究意义:有利于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政府和科技管理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的业务拓展;有利于政府和科技管理机构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的合理定位。目前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特殊的经济区域如何根据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科技创新能力绩效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绩效的判定和综合评价,设计出符合福建省实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科技创新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研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变动趋势为研究主题从而提出高效率、规范化的政策制度体系框架,无疑对全国其它地区推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提升具有借鉴作用。本研究以现代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发展为研究背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机理为研究主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动态模型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Malmquist指数研究法、问卷调查分析法、序数回归模型分析法、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法、重点调查法等,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内在动力机制模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测度评价模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评价模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变动的序数回归分析模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变动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模型,综合利用实地调查数据与统计数据,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动力机制的成因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及实施途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研究观点评述、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界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内在动力机制,主要论证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内在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是进一步提升政府调控政策选择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管理优化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3、4、5、6章,着重对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福建省54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测度评价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评价分析;基于福建省1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序数回归分析模型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效率变动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主要构建三方博弈模型对促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变动的均衡性。第五部分包括第8、9章,提出提升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实施途径,归纳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的动力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决策偏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转化率目标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规模效率目标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优化目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带动新产品产值增长效率提升目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差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扶持力度变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状态、农业科技体制的规范化制度化状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变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变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变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产品产值变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利申请及行业标准数增长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产品发展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团队健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经费变动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产品质量认证提升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信息获得能力提升状态、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力提升状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科技研发人员的激励措施变动状态等等要素之间的有相互促进关系并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决策偏好上。(2)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测度评价分析表明2006-2011年福建省5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的平均值仅为0.630,与DEA有效值1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表明从整体上看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提升的潜力还相当巨大。在5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仅有27家的科技创新效率高于0.630,达到平均水平,即达到半数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处于整体领先水平。而从纯技术效率上来看,54家龙头企业行业平均水平为0.681,距离有效值也有较大差距,说明实施科技创新过程中对企业自身科技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最优。(3)根据历年Malmquist指数结果可得2006-2011年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6.4%,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仅在2008-2009年间实现了负增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来自于单纯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升,在此期间纯技术效率总体增长了5.7%,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提升,综合效率提升的另一小部分来自于规模效率的贡献,在此期间规模效率增长了0.7%。根据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可得技术进步指数年平均增长率为-21.2%,每年的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率为负值,各年的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率分别为-21.1%、-14.1%、-19%、-29.9%、-20.8%,总体技术进步指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阻碍作用,说明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没有很好的利用技术进步要素。(4)基于11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按影响的显着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科研投入因素,涉及的3个自变量为“仪器设备等级”、“科技信息渠道”、“科研经费来源”;科研产出因素,涉及的3个自变量为“产品销售比重”、“科技创新种类”、“科技创新成效”;科研政策因素,涉及的4个自变量为“研发机构类型”、“获取服务形式”、“政府政策支持”、“行政主管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正态分布,科研投入因素排在第1位,强调科研投入对于改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科研产出因素排在第2位,应该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成效的导向作用,从采用新设备、采用新加工工艺、采用新材料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种类所具有的导向作用,从全省(直辖市)销售情况、全国销售情况、国际销售情况等视角分析产品销售比重所具有的导向作用。科研政策因素排在第3位,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制定、政策实施层面应该较大程度地参照原有的成功模式,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5)基于11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按显着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科研产品因素,涉及的4个自变量为“产品出口渠道”、“科研领域范围”、“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团队因素,涉及的4个自变量为“研发机构类型”、“仪器设备等级”、“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组织形式”;科研经费因素,涉及的4个自变量为“科研经费来源”、“科研经费用途”、“科研阻碍因素”、“政府政策支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应强调科研产品的市场需求,重视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关注科研经费的来源动向,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执行,促进企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6)促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表明要提高政府和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科技研发项目的概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而如果需要政府和农业科技管理部门投入过多的资源来支持科技研发项目,就会降低政府和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研发项目扶持的积极性。要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意发展科技研发项目的概率,政府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源的投入,同时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意发展科技研发项目支持的积极性。(7)提升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实施途径:提升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金融支持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组织的有效性和竞争力、规范科技创新利益分配制度和科研创新项目研发风险分担机制、培育高效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创新项目研发管理团队、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关注新产品研发技术方向和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转化率、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资源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力、有效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规模和层次。

本报记者 耿晓筠[3](2008)在《珠海农信:八年铸辉煌》文中指出●2003年12月,珠海农信经国家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总中心验收合格,成为全国金融系统第一家法人机构全面导入1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银行,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今年4月2日,珠海农信在全国率先推出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手机银行卡,成为国内第一家向银行

王文才[4](2006)在《金融稳定结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稳定在国内外金融界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论课题,也有较高的实践价值。金融稳定是相对于金融不稳定而言的,金融不稳定往往是由各种金融风险造成的,而金融风险主要是由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活动所产生的。由于经济和金融机构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联系性和复杂性,导致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多样性、联系性和复杂性,也使得金融稳定成为一种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又是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包括法律环境、产业环境、政府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等,共同构成了类似人体生命的运行系统。金融稳定结构体系就是以整体的、结构性的、相互联系的和动态性的方法,对金融稳定现象进行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期提供有效的金融稳定实现路径和方式。本文以“金融稳定”为核心,按金融系统要素对金融稳定影响的重要性逻辑关系,依次为基础递进式构建金融稳定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即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结构体系、银行体系稳定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稳定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金融法律制度与金融稳定,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金融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金融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与金融稳定,并分别展开论述:1)第一章主要对金融要素的演变和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概览,以便于正确和深刻理解“金融”的内涵;同时,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对金融活动在整体上和根本上的制约作用。2)第二章集中论述了银行系统的稳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四个对银行体系稳定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银行制度、银行竞争力、银行风险识别和预警、银行风险处置,并对四个因素的构成、功能、风险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了中国相应的完善对策和政策建议。3)第三章分析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关系。重点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结构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的缺陷及其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外汇市场、游资和反洗钱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并对中国如何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提出了对策建议。4)第四章主要对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对银行监管,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对金融市场监管进行了国际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如何规范监管并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制度缺陷和改革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5)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等内容。在国际视界范围内对以上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是第五章的主要内容。6)第六章对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法律制度,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对金融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对金融犯罪处罚法律制度等进行了国际比较,并从完善性、渐进性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可逆转性等方面对中国金融法律建设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7)第七章对社会诚信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数据在金融诚信体系中的作用、政府政策对金融诚信体系的影响、金融诚信体系的有关法律问题等内容进行了探析。特别是分析了如何建立健全个人和公共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防范作用和对维护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8)第八章认为,政治经济制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是金融稳定结构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对部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比较,以分析经济政治制度因素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方式的适当性和措施的有效性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9)作为对金融稳定结构体系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和实践进行国际比较,对其资金筹集、应用等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深度分析,也有相当强的政策含义和实践功效。这是第九章的主要内容。以上九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区别、彼此渗透和影响的共同体,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生命共生体关系。由于功能不同,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绝不存在熟轻熟重的区别。任何一个方面出现比较大的问题,都可能使得整体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苏宝玉[5](2003)在《农村信用社如何与时俱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日益改善。经营环境的改善,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如何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将对农信社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广东实际,在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苏宝玉[6](2003)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日益改善。经营环境的改善,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如何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将对农信社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广东实际,在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陈金明[7](2002)在《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指出自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提出的用金融自由化政策来促进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主张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一些金融专家、发展经济学家和各国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一个突出课题。国际债务危机和许多欠发达国家国内经济的相对停滞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上成长的道路(例如中国)的经验突山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大规模动员国内金融资源和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功能缺乏走向功能完善、从低效走向高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的过程。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经验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只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金融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是与实质经济发展规模相对应的金融工具的发行规模与结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从该指标的变化规律中去探询。对于金融发展而言,金融发展的宏微观条件是什么?怎样设计和组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怎样设计金融改革的路线与步伐?怎样维持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金融工具发行规模的上限在哪里?下限在哪里?各种金融工具发行价值结构边界在哪里?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相互依存关系?其决定因素与微观经济基础是什么?对于经济增长而言,金融体系怎样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作用的渠道与机制是什么?实质经济如何支持与推动虚拟经济运行?维持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边界在那里?决定因素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倍受关注的问题。因为如果把这些关系搞清楚了,在实践中有利于金融管理机构依据一些实质经济指标主动调整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相对结构与地位,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规模和各种金融工具发行规模的管理与控制,从而维持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共同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在前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在要求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共同处于稳定状态的基本原则与限制条件的约束下,进一步研究了金融发展的核心—不同金融工具在经济体系中的渗透与扩张的机制与制约因素。在理论上探讨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金融工具发行规模上限、下限的约束因素,各种金融工具发行规模与结构约束因素的微观经济基础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质经济支持虚拟经济途径与机制。而后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状况,来探讨和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决定中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中国以金融组织、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支付体系为核心内涵的中国金融发展的主要演变轨迹。最后依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中国长期金融发展的政策性建议,特别是关于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支付体系的具体发展目标、途径和手段的政策性建议。 本文共分八章。在第一章,我简述了本文选题的意义、本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理论依托与分析方法及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在第二章,我重点研究了关于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工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共同构成的金融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与优化的过程,论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金融发展的主要支持因素、主要度量指标、及金融发展的核心—金融工具正经济体系中扩张与渗透的约束因素,提出了在经济体系中各种金融资产存量的内在结构性参数。在第三章,我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模刑。阐述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在储蓄率的高低决定着资本积累、当经济增长达到均衡水平时提高储蓄率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必要条件等已有认识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均衡与非均衡特征。这些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与路径提供了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的具体路径及具体模型约束条件。在第四章,我全面论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机制。指出了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促进资本形成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实质经济主要是提供未来的收益流量来维持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共同稳定。在这一章,我构造了经济与金融体系共同稳定性模型。在第五章,我论述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包括中国金融组织体系、支 中冈针士科学院州穴生院博07学位论义付体系、金融」I具与金融市场发展道路与发展水平。对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的宏观总体水平的指标(中国货币扩张系数、非货币金融资产发行系数、金融相关系数、经济虚拟化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发展的部门结构、金融发展的区域结构。对中国支付体系效率、中国金融市场效率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在第六章,我简要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区域与所有制特征。在第七章,我在前面金融发展理论与经济增K理论的支持下

苏宝玉[8](2001)在《用发展的办法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李建平[9](2000)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拓展述评》文中提出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拓展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拓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2.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银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2.1 银行之间的竞争
        2.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2.2.3 替代产品的分流效应
        2.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2.6 分析汇总
第3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现状
        3.1.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概况
        3.1.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现状
    3.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3.2.1 制度环境分析
        3.2.2 资源条件分析
        3.2.3 能力因素分析
第4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战略
    4.1 SWOT分析
        4.1.1 外部机会和威胁分析
        4.1.2 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
        4.1.3 SWOT分析汇总
        4.1.4 组合战略匹配
    4.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战略分析
        4.2.1 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
        4.2.2 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目标规划
        4.2.3 山东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战略探讨
第5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5.1 多种业务组合战略实施措施
    5.2 差异化经营战略实施措施
    5.3 品牌战略实施措施
    5.4 “依托资源,服务“三农””战略实施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研究进展
        1.2.1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
        1.2.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相关研究
        1.2.3 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相关研究
        1.2.5 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6 农业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1.2.7 国外研究现状
        1.2.8 已有研究的启发和本研究项目的重要价值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4.3 论文的研究创新点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模型表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1.2 科技创新能力
        2.1.3 科技创新效率
        2.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内在动力机制界定
    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的内在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2.2.1 内在动力机制模型假设
        2.2.2 内在动力机制模型表述
    2.3 主要结论及相关启示
3 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福建九地市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3.1.1 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总体发展水平分析
        3.1.2 福建省九地市龙头企业2006-2011年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3.1.2.1 九地市158家不同行业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分析
    3.2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3.2.1 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制约创新能力提升
        3.2.2 面临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发展困难
        3.2.3 面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部金融环境欠佳
        3.2.4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3.2.5 科技创新产出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均衡
        3.2.6 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3.2.7 农业科技体制相对滞后
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测度评价分析---基于54家龙头企业的面板数据
    4.1 数据包络分析原理
        4.1.1 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
        4.1.2 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
    4.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3 样本数据选取
    4.4 投入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4.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4.5.1 测算结果的行业总体评价分析
        4.5.2 测算结果的个体企业总体评价分析
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
    5.1 MALMQUIST指数研究方法
    5.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科技创新效率变动分析
    5.3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率拉动型增长
    5.4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阻力源于技术进步滞后
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11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
    6.1 1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6.2 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样本对象
        6.2.2 变量选取
        6.2.3 模型选择
        6.2.4 模型构建与分析
        6.2.5 主要结论概述
        6.2.6 实证分析的若干启示
    6.3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6.2.1 样本对象
        6.2.2 变量选取
        6.2.3 模型选择
        6.2.4 模型构建与分析
        6.2.5 主要分析结论
        6.2.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结论
    6.4 实证分析启示
        6.4.1 关于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的量化研究较少
        6.4.2 问卷调查数据在量化研究过程中的利与弊
        6.4.3 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
7 促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1 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动机
        7.1.1 政府的一般行为动机
        7.1.2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一般行为动机
        7.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为分析
    7.2 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用函数
    7.3 博弈分析模型的假设及支付矩阵说明
    7.4 博弈模型的求解
    7.5 模型均衡解分析
8 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实施途径
    8.1 提升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能力
    8.2 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金融支持机制
    8.3 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组织的有效性
    8.4 规范科技创新利益分配和科研创新项目研发风险分担机制
    8.5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创新项目研发管理团队
    8.6 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
    8.7 关注新产品研发技术方向和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转化率
    8.8 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资源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力
    8.9 有效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规模和层次
9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研究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4)金融稳定结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对金融稳定研究的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和不足
    四、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第一章 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稳定结构体系
    第一节 金融的基本内容、发展脉络和概念界定
        一、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
        二、金融概念的辨析和界定
    第二节 金融发展的理论演变简述
        一、西方早期货币金融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
        三、新剑桥学派理论的金融理论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
        五、弗莱堡学派关于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关系的理论
        六、当代学者关于金融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结构体系
        一、有关金融风险的若干问题
        二、金融稳定结构体系的构成、功能和作用
    第四节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
        一、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
        二、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金融战争
        三、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压力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第二章 银行体系稳定与金融稳定
    第一节 银行业发展及其危机的简要考察
        一、银行业发展阶段和现状
        二、银行业危机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的发展借鉴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制度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制度
        五、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制度
        六、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制度
    第三节 银行业的金融服务和竞争力
        一、国际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
        二、高科技对金融业的冲击和影响
    第四节 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和预警机制
        一、银行风险的种类、成因和识别
        二、银行风险的计量
        三、银行风险的评估
        四、银行风险的预警
    第五节 银行系统风险的管理和处置
        一、系统性银行风险、原因和影响
        二、系统性银行危机管理的一般原则
        三、系统性银行危机处置的案例比较
        四、中国应对银行危机的措施
第三章 金融市场的健全性及其效率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基础要素和结构
        一、金融市场的支付结算和交易技术系统
        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金融工具及其活跃程度
        三、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内容和立法
        四、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运用
    第二节 金融市场结构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评析
        一、金融市场的结构、缺陷和成因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进程
        三、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四、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
    第三节 外汇市场、游资和反洗钱
        一、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外汇市场的有效性
        二、应对“热钱”的侵入和攻击,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
        三、加快构筑中国“反洗钱”的机制和制度
第四章 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概述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二、金融监管的对象、内容和目的
        三、金融监管的方法、方式和手段
        四、金融监管的支持和保障
        五、金融监管的国别比较和总体评价
    第二节 银行业监管与金融稳定
        一、对银行监管的原因的讨论
        二、银行监管的目的和内容
        三、对银行监管的评析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与金融稳定
        一、对投资银行的监管框架和内容
        二、对投资基金的监管框架和内容
        三、对保险机构的监管及其内容
        四、对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节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二、对共同基金市场的监管
        三、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
        四、对外汇市场的监管
        五、对国际游资的监管
    第五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实践和改革
        一、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二、中国到底需要建立什么样的金融监管制度
第五章 金融调控系统和金融稳定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宏观调控目标选定依据及其手段
        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和目标选择趋势
        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和改革
    第二节 财政政策对宏观金融的调控和影响
        一、财政政策调节供求总量平衡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的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及其改革
    第三节 政府对宏观金融的其他调控方式
        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宏观调控关系
        二、政府产业政策对宏观金融变量的影响
第六章 金融法律与金融稳定
    第一节 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一、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
        二、中央银行的公共服务职能制度
        三、中央银行的信用控制职能制度
        四、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
        五、中央银行的国家金融数据统计和发布职能
    第二节 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一、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形式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制度
    第三节 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第四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制度
        一、证券法律制度
        二、保险法律制度
        三、信托法律制度
        四、金融租赁法律制度
        五、其他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第五节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一般规范法律制度
        一、金融合同法律制度
        二、金融票据法律制度
        三、会计和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四、金融期货交易法律制度
    第六节 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一、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的成就
    第七节 金融犯罪处罚法律制度
第七章 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稳定
    第一节 社会征信体系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的国际考察
        一、企业对信用服务产品的庞大需求,带动信用服务业的高度发展
        二、信用信息的开放促进了信用服务的商业化程度
        三、商业化竞争使得信用信息服务业趋向集中
        四、政府的服务促进了征信服务的健康发展
        五、发达的信息化手段为信用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各类行业中介促进了信用服务的社会效能
    第二节 征信机构运行管理及信用服务
        一、征信机构及其管理
        二、信用信息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方式
        三、征信数据在金融系统中的运用
    第三节 社会征信系统的法律框架
        一、数据保护和征信法律
        二、信用数据使用的法律规范
        三、征信监管的公信力
    第四节 中国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一、有关征信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诚信问题、征信发展历程和政策取向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的发展
        四、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议
第八章 经济政治制度、资源配置和金融稳定
    第一节 经济政治制度和政府基础的国际比较
        一、社会、国家和政府的一般述评
        二、古代法国、中国和前苏联及美国的文化政治制度
        三、依法治国的模式和选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和改革开放
        一、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下的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经济战略和成就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三节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观察金融不稳定问题的切入点——不良贷款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与不良贷款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三、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第九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金融稳定
    第一节 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和实践
        一、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概述
        二、部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运用的实践
        三、不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实践的简要评析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及其国际比较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
        二、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三、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制度的简要比较
    第三节 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运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保障体系资金问题及其影响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三、社会保障资金的运用和保值增值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6)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部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一是宏观形势喜人,增长势头强劲。
        二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
    (二)市场环境。
    (三)政策环境。
        一是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推进较慢。
        二是政策任务重,政策扶持少。
        三是政策限制过多、过严。
二、内部环境分析
    1、体制不顺,管理不畅。
    2、历史包袱较重。
    3、结算手段落后,结算渠道不畅。
    4、人员素质较低,发展受限制。
    5、内控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
三、发展策略选择
    (一)内抓管理、苦练内功,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
        1、加快改革,健全体制、完善体系。
        2、以服务为导向,改善服务工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实力。
        3、以效益为导向,创新业务产品,实施资产多元化的经营机制。
        4、以人力资源为导向,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实施资产多元化的经营机制。
        5、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资产多元化的经营机制。
    (二)外补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争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消化不良贷款的扶持政策。
        2、争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保障政策。
        3、争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外部政策。

(7)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论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理论依托与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主要观点
第二章 金融发展
    第一节 金融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金融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金融发展的功能化
    第四节 金融发展的历史抽象
    第五节 金融发展的主要支持因素
    第六节 金融发展的主要度量指标
    第七节 金融工具在经济体系中的扩张与渗透
第三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内涵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决定与起飞
    第三节 基本经济增长模型
    第四节 均衡经济增长与非均衡经济增长
第四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纽带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支付体系
    第二节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要素流量
    第三节 实质经济对金融发展的支持—收益流量
    第四节 金融与经济体系稳定性模型
第五章 中国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金融发展基本轨迹
    第二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宏观总体水平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部门结构
    第四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结构
    第五节 中国支付体系建设
    第六节 中国金融市场效率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现状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概述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区域与所有制特征
第七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纽带
    第一节 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要素的促进
    第二节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要素相关分析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对长期经济增长影响率
    第四节 中国实质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支持
    第五节 中国金融与实质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第六节 基本分析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与金融发展的思路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第二节 中国金融体系现存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战略
    第四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五节 中国在长期金融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拓展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姜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2]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研究[D]. 陈志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8)
  • [3]珠海农信:八年铸辉煌[N]. 本报记者 耿晓筠. 珠海特区报, 2008
  • [4]金融稳定结构体系研究[D]. 王文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5]农村信用社如何与时俱进[J]. 苏宝玉. 广东经济, 2003(09)
  • [6]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分析及发展策略选择[J]. 苏宝玉. 南方金融, 2003(07)
  • [7]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D]. 陈金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8]用发展的办法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J]. 苏宝玉. 南方金融, 2001(01)
  • [9]发展才是硬道理──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业务拓展述评[J]. 李建平.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0(01)

标签:;  ;  ;  ;  ;  

发展是硬道理——广东农村信用社新业务发展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