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承顺的“风格论”

论孟承顺的“风格论”

一、论孟称舜的“风格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璐[1](2021)在《杨慎词学及《词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许林菁[2](2021)在《《尊前集》考论》文中研究指明

荆毅[3](2020)在《论孟称舜的早期戏曲创作与理论主张》文中研究说明孟称舜是十七世纪中国剧坛上的一位着名的戏曲剧作家、理论家,继汤显祖之后,在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称舜早期主要以杂剧创作为主,后期转而进行传奇的创作。孟称舜的杂剧作品所传递出的创作思想在我国戏曲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孟称舜的生平、交友及杂剧创作、戏曲评点等几个方面对其早期的创作理论与思想作了总结梳理,力图从孟称舜的创作思想上挖掘其在戏曲创作上的成就和价值,并总结归纳孟称舜作为晚明优秀戏曲剧作家为戏曲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文章第一部分对孟称舜的生平经历、早期创作的杂剧作品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力求深入地研究分析孟称舜的杂剧创作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究孟称舜对至情的追求与歌颂,并通过他的杂剧作品来分析其以情释理的传情创作观。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孟称舜杂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其杂剧创作的人物论。第四部分主要是从曲辞和宾白两方面入手,对孟称舜戏曲语言提炼的雅俗问题进行探讨。第五部分主要围绕孟称舜杂剧创作风格展开研究,包括对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评点风格的研究,以及对他独具一格的“气味说”的研究。在思想方面,孟称舜继承了汤显祖推崇“至情”的戏曲创作理念,肯定了男女间的美好爱情并抨击了黑暗的封建势力。在曲辞和宾白方面,孟称舜展示出其非凡的驾驭戏曲语言的才能。他强调剧作家在塑造戏曲人物时,要着重把握对人物心理的描摹,积极从生活中寻找创作原型,孟称舜在其杂剧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神兼备的戏曲人物,为推动古典戏曲人物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孟称舜的戏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并且展现出独树一帜的理论观点,推动了古代中国戏曲理论的进步。

程滢[4](2020)在《孟称舜戏曲评点研究》文中指出孟称舜是晚明重要的戏曲家,不仅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其对元明杂剧的评点在明代戏曲评点中尤为独特。本文以“评点家—评点本”结合的视角,一方面以孟称舜为中心,在综合现有材料基础上多方面探讨其生平思想、文学活动、评点家与剧作家的双重身份;另一方面从《古今名剧合选》入手,梳理其评点数量和形态,探讨评点的内容,分析评点中所蕴含的戏曲思想,并结合明代戏曲环境对其评点进行评价。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绪论,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简要概述孟称舜以及戏曲评点的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孟称舜戏曲评点综论。对评点主体孟称舜、评点对象《古今名剧合选》、评点形态及其批评功能进行分析。第二章,孟称舜戏曲评点内容探析。从作者、作品、方法三个角度,对创作主体、作品鉴赏、写作方法、文本校改等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研究。第三章,孟称舜评点的戏曲观念。孟称舜戏曲评点所体现的曲学思想,整体上以“传情”为审美倾向,在戏曲外在功能方面体现出情理并重之特点,在戏曲创作上崇尚本色当行,并坚持以元为尊的批评观念。第四章,孟称舜戏曲评点之评价。从评点与孟氏自身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批评以及孟氏戏曲评点的价值三个角度,来评价孟称舜的戏曲评点。结语,对全文进行简要归纳。附录,辑录《古今名剧合选》中的评语,并梳理其他评点本中的同名剧目之评语。要之,全文以“孟称舜的戏曲评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评点主体孟称舜、评点内容和戏曲观念的分析研究,重新探讨孟称舜的文学史意义,并对孟称舜戏曲评点的价值和不足进行总结。

孟舒婷[5](2015)在《《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文中研究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目录着作,由四库馆臣历经16年编撰而成。《四库全书总目》基本上收录了清乾隆以前的重要古籍文献,对2000多年的传统学术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总结,是乾嘉学术的代表之作,鲜明的反映出编撰者四库馆臣的文学思想和治学理念,结合提要的具体内容可分析出四库馆臣的文学批评观念。《四库全书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词曲类位于集部的末类,本身规模并不大,又分为别集、总集、词话、词选、词韵等五类,其分类是十分细致的。宋代以来关于词的目录学着作十分繁多,选录标准也十分复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一定程度上校正了这种情况,较为细致的梳理了词发展规律,同时对具体词人词作进行了品评,形成了独特的词学观。本文将以具体提要为文本基础,分析《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本文共分四章,分别从词体观、词史观、词学批评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对常州词派的影响来分析《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念。引言部分将对《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词体观、词史观、风格流派及批评观四方面入手,进行《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分析。第一章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词体观进行分析。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对词体这一文学形式的根本性看法,对词性质、作用、地位的认识与评价。一方面,《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词是“倚声末技”,是用来娱宾遣兴的消遣之作,是“小道”、“诗余”。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词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四库馆臣的身份和传统的文学观念密不可分。第二章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史观进行分析。运用定量分析与具体提要相结合的方法,勾勒出《四库全书总目》对于词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认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从文体形式上看,词起源于《诗经》和古乐府;从音乐上看,起源于燕乐。五代出现了最早的词集,宋代达到全盛,金元明三代词不断衰落,至清代出现词学理论兴盛。第三章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批评观进行分析。通过词与音律的关系,重要词人在词发展中的作用,词的正与变,对雅趣之词的推崇以及作家作品论等方面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批评观,这也是《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第四章分析《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对常州词派的影响。以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寄托比兴”、“浑化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对其的影响。本文将从上这五个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力求每个结论都言之有据,希望对日后的有关《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有所帮助。

金艳霞[6](2014)在《《古今名剧合选》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古今名剧合选》是孟称舜选编的一部元明杂剧集,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原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据以影印。现存《古今名剧合选》共20册,依入选剧作风格的不同分为《柳枝集》与《酹江集》两部分,共收录元、明两代杂剧56种。《柳枝集》全名《新镌古今名剧柳枝集》,取柳永《雨霖铃》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意,入选剧本风格以婉丽为主,共收

王苏生[7](2014)在《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文中认为本文从“戏曲学”问题基点出发,考辨其理论缺乏的原因所在,以为戏曲观的模糊是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戏曲观研究。因为,一个戏曲学家选择什么戏曲历史材料,采取什么叙述结构,确立什么逻辑推理,得出什么结论看法,“戏曲观”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怎样进行戏曲观究呢?必须从古代戏曲观念史的考察入手。只有在“以史为鉴”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戏曲的当下和未来。然而,要描述中国古代戏曲观,实非易事。一方面由于古人的戏曲观已成过去,实难捕捉还原;另一方面即使有文献存在,也纷繁庞杂而很难整体呈现。怎么办?我们以为,“古代学人”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古代学人”既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又常居于被统治阶级之首,具有连接上下层的天然功能。他们的戏曲观交织着庙堂之上与民间之下的各种情缘。所以,通过“古代学人”来考察古代戏曲观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文基本内容是,以“古代学人戏曲观”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古代戏曲学着作为平台,以“戏何谓”(本质、本源论)和“戏曲何为”(功能、作用论)为焦点,在诗学与戏论两个层面上,梳理中国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力求描绘出一幅从两汉到晚清的“古代戏曲观”的谱系。一共由九章、导论和余论组成。导论《寻找“戏曲学”的问题基点》,主要对论题缘起、研究现状、基本方法、思路框架和创新意义等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古代学人戏曲观”之界定》,主要对“古代学人戏曲观”这一概念做学理上的规范,以确定我们的论题的研究边界;第二章《“戏”“乐”先在:“伎艺”之“泛戏剧观”》,主要对从两汉到唐宋的“泛戏剧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三章《“歌”“舞”接续:“声色”之表演戏曲观》,主要对元代部分学人的技艺一体、声色唯尚的表演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诗”“教”转向:“尊体”之诗学戏曲观》,主要对元代、明初部分学人的诗曲一体、教化为主的诗学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五章《“辞”“律”摇摆:“辨体”之曲学戏曲观》,主要对有明一代大部分学人的诗曲之辨、音律双美的曲学戏曲观进行梳理与研究;第六章《“风”“月”回归:“得体”之剧学戏曲观》,主要对晚明学人剧戏一体、登场为本的剧学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七章《“案”“场”并行:“总结”之综合戏曲观》,主要对清初期、中期学人的诗学、曲学、剧学一体、总结为上的综合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八章《“花”“雅”较量:“乱弹”之民间化戏曲观》,主要对清中晚期学的舞台表演为主、花部“乱弹”唯尚的“民间化”戏曲观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九章《“戏”“曲”一体:“会通”之现代戏曲观》,主要对晚清学人的中西会通为本的现代戏曲观进行梳理与研究。余论《“戏曲观”研究之续想》,主要思考“戏曲观”研究的学理价值和历史意义等问题。总之,观念史是人类思想的历史,古代戏曲观念史也是中国古人感受和反思戏曲艺术的历史。一旦把中国古代戏曲观念的嬗变进程勾勒清晰,无疑会为整个现代戏曲理论研究注入生机,成为戏曲学中新的学术增长点。种种事实表明戏曲观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戏曲本质、本源和存在方式的认知,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戏曲的美学特征与形体规范,对戏曲舞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戏曲欣赏、接受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戏曲“夕阳西下”的今天,更具有其他戏曲研究不可替代的超越意义。

袁丽丽[8](2014)在《孟称舜戏曲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孟称舜是晚明时代着名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关心民生疾苦,具有济世的情怀,积极地创作戏曲作品来讽喻世事。其戏曲剧作流传下来的有五种杂剧和三种传奇,无论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他的戏曲理论,散见于其题词、序言、以及评点中,虽然没有理论专着留存下来,但也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将对孟称舜的戏曲剧作以及戏曲理论予以整体的把握和研究。本文绪论部分,笔者对孟称舜的戏曲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一章是对孟称舜的生平、交游与思想进行比较细致地考述,真实地展现出他的人生经历、交游记录以及思想状况,为我们更准确深入地探索孟称舜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主要是对孟称舜的杂剧进行研究。杂剧有五种,分别是:《桃花人面》、《花前一笑》、《眼儿媚》、《英雄成败》以及《死里逃生》。前三种是爱情杂剧,《英雄成败》属于英雄杂剧,《死里逃生》属于社会公案剧。其杂剧的主要内容是对于爱情的歌颂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在艺术上,抒情色彩浓厚,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曲辞蕴藉旖旎,宾白通俗易懂,科介生动活泼,情节结构精致严谨。另外,作者还巧妙地塑造出众多声口不一的人物形象。总之,孟称舜的杂剧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第三章主要是对孟称舜的传奇进行研究。传奇共有三部:《娇红记》、《二胥记》和《贞文记》。第一节主要是对《娇红记》进行研究。王娇娘“同心子”恋爱观的提出,不仅对当时封建礼教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而且对几百年后的现代男女的婚恋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笔者还详细地分析了王娇娘、飞红以及申生的性格特点。最后,笔者还对《娇红记》悲剧性的原因予以探讨。第二节是对《二胥记》的研究。笔者主要分析了申包胥和伍子胥的性格特征,还对《二胥记》采用的双线并行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第三节是对《贞文记》进行研究。作者精心塑造出了既贞且烈的张玉娘的形象,其目的在于“表扬幽贞,风励末俗。”可见,作者十分重视“情”的功效。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孟称舜的戏曲理论。虽然作者没有留下专门的戏曲论着,但散见于其序言、题词和评点中的理论观点也自成体系。戏曲理论主要有“本色当行论”、“传情论”、“风格论”。其戏曲理论思想深刻,很有见地。总之,孟称舜为人为文皆为楷模,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教育世人,讽刺世事,起到了净化不良社会风气的作用。他的理论在前辈们的理论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玉雄[9](2013)在《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之演进及指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嘉靖至崇祯朝指的是明代嘉靖皇帝即位至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一段历史时期,共历时一百二十二年。这里以明嘉靖至崇祯朝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此历史时期在明词发展史上特殊的地位。此时期词人词作增多,词坛活动频繁,词学理论着作繁多,具有明朝特色的词风也在此时期定型。从文学与词学的角度来看,诗、词、曲、文创作开始冲击台阁体笼罩的局面,词坛也涌现出数位有影响力的词家及创作了许多词作的词人,且他们的词作孕育并呈现着明词的各种特色,特别是万历之后的天启、崇祯两朝,词的创作背景及词人创作心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词坛呈现出新的风貌、词学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前的走向,可谓“清词中兴”前的蜕变。李康化先生认为明词中兴始于嘉靖,张仲谋先生则把此期视为明词的兴盛期,所以说在明末清初词坛上这确实是一段特殊而有待挖掘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词坛充斥的主要是“小道末枝”、“言情艳俗”等词学观念,如文坛大家王世贞视词为“言情之作”并表现明显的“扬婉抑豪”倾向,以曲家名世的汤显祖在言词过程中也表现出“近情”趋向,明末大家陈子龙在创作前期亦持“近婉约”的态度。与此同时,推尊词体、崇尚真性情的词学思想也在词坛凸现传播,他们对词坛弥漫的旖旎艳冶风格表示不满,正如孟称舜等人对以婉约为本色论的抨击批判一样,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对传统词学的反思和批判。而反思批判的结果就是在明末清初词坛出现了诸如词之正变的论争、尚南崇北之争、词体特性辨析之争等等,可以看出词学观念在明末清初词坛不断演进和变化,这为词学中兴于清做了必要铺垫。明嘉靖至崇祯朝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词家是王世贞、俞彦、汤显祖、陈子龙,这些词人在词学上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有些词学观念相通、相近甚至带有明显的承袭迹象。如在对待婉约词和豪放词的态度上,王世贞和陈子龙就表现出相同的倾向,他们不约而同认为词以婉约为正,但是在对待词应“近俗”或“尚雅”的问题上,他们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不但在论述过程中表现出近俗的观点,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有俗化之作面世;后者,特别是在经历了易代之变以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崇雅尚雅的态势,在词学审美上也显示出了不同于前期的态度。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词学观念有着明显的承传和沿袭,但也伴随着论争与新变,表现出了词坛的活跃和不平静。本文将分为五部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词学观念的演变及其指向进行探讨: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介绍了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介绍了嘉靖至崇祯朝的词坛概况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第二章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词坛上影响较大、比较流行的词学观念。第三章为个案研究,介绍了嘉靖朝以来的影响力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王世贞、俞彦、汤显祖和陈子龙)以及他们的词学主张。第四章介绍了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对明末清初词坛的指向和影响,考察了词学观念对清初词坛、词派和词风的影响,以期找出“清词中兴”的原因和动力。全文以详尽的材料为依据,点线面相结合,既有对词学观念的总体把握,也有对个案的具体分析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的演变研究进行补益。

袁晓蕾[10](2012)在《孟称舜戏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孟称舜,作为明末剧坛的一位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虽然生不逢时、仕途不畅,但他关心民生疾苦,具有淑世情怀,以笔为刀,积极创作极具讽喻功效的戏曲作品,立言以救世。他的戏曲理论,散见于题词、序言以及《古今名剧合选》的眉批、行间夹批中,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本论文主要以《古今名剧合选》为源本,对其中的评点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结合其创作实践,对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做出详细阐述:引言主要论述近年来关于孟称舜戏曲理论的研究概况,指出其成绩与不足。正文分五章:第一章论述了孟称舜戏曲理论的思想基础,认为受传统儒学及时代思潮的影响,其思想较为复杂,表现为以匡时救世的传统儒学思想为主流,兼具自觉启蒙的心学思想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从传情论、人物论、语言论、风格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孟称舜戏曲理论的独到见解:传情论师承汤显祖却自具特色,情与理由对立迈向和谐统一;人物论由表及里,从描绘人物的外貌、神态,到关注人物的身份和处境,直至深入人物内心,凸显出人物形象在叙事性文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论不与俗伍,首次提出重视宾白的作用,具有开创之功,对于曲文的要求则是本色当行雅俗共赏,工词谐律尽善尽美;风格论以作品为主体划分风格,提倡风格多样化,并深入探究了风格的成因,提出否定模仿、崇尚创新的艺术主张。最后得出结论:孟称舜为人为文堪称楷模,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主张教化世人,他无愧于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他代表了那个乱世的道德良心。其理论观点在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人,为我国的古典剧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推动戏曲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论孟称舜的“风格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孟称舜的“风格说”(论文提纲范文)

(3)论孟称舜的早期戏曲创作与理论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孟称舜的生平思想及其早期创作
    第一节 孟称舜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孟称舜文学创作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孟称舜早期杂剧作品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章 孟称舜杂剧作品的传情创作观
    第一节 对至情的追求与歌颂
    第二节 以情释理的情理观
    第三节 对汤显祖“至情”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孟称舜杂剧创作的人物论
    第一节 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志趣各异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孟称舜剧作的人物论
        一、人物创作个性论
        二、化身为曲中之人
        三、因事以造型随物而赋象
第四章 孟称舜戏曲语言的雅俗论
    第一节 描刻人物心理且寓情于景的曲辞风格
    第二节 突出本色且诙谐有趣的宾白风格
        一、宾白的丰富内涵
        二、重视戏曲语言的“趣”
        三、宾白的作用
第五章 孟称舜的戏曲创作风格论
    第一节 重视对作品整体审美的评价
    第二节 主张作家独创性的“气味说”
    第三节 推崇元杂剧的创作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孟称舜戏曲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孟称舜戏曲评点综论
    第一节 评点主体:孟称舜
        一、“方正之士”与“有情之人”
        二、“众体兼备”的多面手
        三、“创作者”与“评点者”的双重身份
    第二节 评点对象:《古今名剧合选》
        一、《古今名剧合选》之编选情况
        二、《古今名剧合选》之着录与版本
        三、《古今名剧合选》之作家与剧目
    第三节 评点的数量和形态
        一、评点数量
        二、评点形态
第二章 孟称舜戏曲评点内容探析
    第一节 创作主体论
        一、生平考订与介绍
        二、创作背景的考察
        三、风格分析与比较
        四、作家评论
    第二节 作品的解读
        一、人物形象
        二、曲词宾白
        三、作品风格及音律
        四、作品评论
    第三节 论作文之法
        一、人物塑造
        二、结构布局
        三、关目设计
    第四节 文本的校改
        一、评点中的版本考辨
        二、剧目的改订情况
        三、改订原因及标准
第三章 孟称舜评点的戏曲观念
    第一节 以“传情”为核心
        一、“传情”与选剧标准
        二、“传情”与戏曲风格
        三、“妙在叙事中绘出情景”
    第二节 情理并重
        一、对“主情说”的推崇
        二、对戏曲“教化”功用的认同
        三、“情”与“理”的统一
    第三节 崇尚本色当行
        一、创作者:“化其身为曲中之人”
        二、重视作品的真实性
        三、创作效果:案头场上双美
    第四节 以元为尊
        一、“美逊于元”的成因
        二、“美逊于元”之具体表现
        三、“今人不及古人,气味厚薄不同”
第四章 孟称舜戏曲评点之评价
    第一节 孟称舜评点与其戏曲创作
        一、对情理关系的思考
        二、向元杂剧模仿与回归
        三、创作风格与技巧
    第二节 评点与戏曲理论批评
        一、对杂剧评点的推动
        二、对明代曲坛的回应
        三、与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共鸣
    第三节 孟氏戏曲评点的价值
        一、文本价值
        二、传播价值
        三、社会文化批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古今名剧合选》评语辑录
    附录2 :《古今名剧合选》与同名剧目评点本评语之梳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研究综述
        (一)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
        (二) 从词史流变的角度
        (三) 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
        (四) 从词学批评研究角度
    二 写作构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词体观
    第一节 词是“倚声末技”
        一 词是“小道”、“倚声技末”
        二 词是用来消遣娱乐的
    第二节 矛盾的词体观:既贬斥词,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词的价值
        一 对词的审美价值进行肯定
        二 对词的学术价值进行肯定
第二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史观
    第一节 词的起源
        一 词的文体形式起源于《诗经》与古乐府
        二 词的音乐成分起源于燕乐
    第二节 词的发展
        一 五代:出现了最早的词集
        二 宋代:词的全盛时代
        三 金元:词开始衰落
        四 明代:词的学术价值不高
        五 清代:词学理论繁盛
第三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批评观
    第一节 词要合乎音律
    第二节 词的“正变”问题
        一 词以婉约为正宗
        二 词以豪放为变体
    第三节 对重要词人的评价
        一 柳永将词变“雅”为“俗”
        二 苏轼拓展了词的形式和内容,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三 辛弃疾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第四节 打破清初各派的宗宋之争,推崇“雅趣”之词
        一 吸收了云间派“崇南唐、北宋,尚婉丽当行”的词学理论
        二 吸收阳羡派“倡豪放词风,反对孱弱词风”的词学理论
        三 吸引浙西派的“雅”的词学理论,推崇“雅趣”之词
    第五节 对作家作品的评论
        一 欣赏有“风骨”,有“气格”的词人词作
        二 极力遵照史实着录,不因人品而废词
        三 在词选的评价上,认为善于作词者更会选词
第四章 《四库全书总目》词学观对常州词派的启迪与影响
    第一节 对常州词派词论的核心“寄托比兴”的影响。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对周济“浑化”说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寻找“戏曲学”问题的基点
    一、 论题缘起
        1、戏曲理论的缺憾
        2、舞台实践的危机
    二、 研究现状
        1、有关着作的梳理
        2、有关论文的评述
        3、有关研究的反思
    三、 基本方法
        1、“观念史”方法
        2、“概念史”方法
        3、“关键词”方法
        4、“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
    四、 思路框架
        1、从“古代学人”入手
        2、以戏曲理论文献为阐释平台
        3、以“生成与演进”为追问主轴
        4、建构“古代戏曲观”的历史之链
第一章 “古代学人戏曲观”之界定
    一、 “戏曲观”
        1、何谓“观”?
        2、何谓“戏曲”?
        3、何谓“戏曲观”?
    二、 “古代学人”
        1、做学问之人
        2、文士
        3、立言戏曲
    三、 “古代学人戏曲观”:一个“中国式”的问题
        1、“多元”与“一元”
        2、客观存在的主观呈现
第二章 “戏”“乐”先在:“伎艺”之泛戏剧观
    一、 从“泛戏剧”说起
    二、 “散乐”“百戏”“杂剧”的命名
        1、“散乐”
        2、“百戏”
        3、“杂剧”
    三、 唐《教坊记》与宋“五书”
        1、唐《教坊记》的“百戏”观
        2、宋“五书”的“杂剧”观
    四、 “伎”与“乐”:“泛戏剧观”之本
        1、“伎”之统领
        2、“乐”之取向
第三章 “歌”“舞”接续:“声色”之表演戏曲观
    一、 从“伎艺”到“声色”
        1、“声色”大开:张炎的萌芽意义
        2、“女乐”舞台地位的突显
        3、宋代娱乐风气的延续
    二、 “色”之把握:胡祗遹“九美说”
    三、 “声”之总结:燕南芝庵的《唱论》
    四、 “声色”立传:夏庭芝的《青楼集》
第四章 “诗”“教”转向:“尊体”之诗学戏曲观
    一、戏曲的“文人化”
        1、“化俗为雅”
        2、“化俗为雅”之于戏曲
        3、“仕”“隐”之梦的破碎
    二、当务之急在“尊体”
        1、“尊体”即“尊严”
        2、“诗曲一体”
        3、“厚人伦、美教化”
    三、 “文律兼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四、 辞韵立传:钟嗣成的《录鬼簿》
    五、 “正音”大成: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1、“太和正音”
        2、词律一统
        3、“辨体”之萌芽
第五章 “词”“律”摇摆:“辨体”之曲学戏曲观
    一、 从“尊体”到“辨体”
        1、曲体之“辨”与“曲胜于诗”
        2、李开先的意义
    二、 本色之辨
        1、“本色”概念之历史演变
        2、“本色”意义之语言转向
        3、在雅与俗、意与法之间的摇摆
    三、 名剧之辨
        1、问题的缘起
        2、重《琵琶记》的文辞派
        3、重《拜月亭》的音律派
    四、 意法之辨
        1、论辨的缘起
        2、“众声喧哗”
        3、原因在于“互文性”
        4、“观念史”视域下的重新考量
    五、 终归“双美”:“曲学”之规范
        1、王骥德的“两擅其极”
        2、吕天成的“合之双美”
        3、祁彪佳的“赏音律而兼收词华”
第六章 “风”“月”回归:“得体”之剧学戏曲观
    一、 重归“嘲风弄月”的生活
        1、“隐”与“色”
        2、“色”与“戏”
        3、“戏”与“剧”
    二、 王骥德“剧戏”说
        1、“现成本子”之“虚实”
        2、“现成本子”之“结构”
        3、“现成本子”之“扮演”
        4、“剧戏”说的历史价值
    三、 “传奇皆是寓言”
        1、“传奇”之义的历史演变
        2、“寓言”观的提出
        3、“传奇”与“寓言”的切合
    四、 “当行”论
        1、“当行”之曲学意义
        2、“当行”之剧学意义
        3、溢出“当行”的话语
第七章 “案”“场”并行:“总结”之综合戏曲观
    一、 清代文治策略
        1、“询唤”:愚化与奴化
        2、以“复古”为“解放”
        3、戏曲也是一种策略
    二、 “总结”唯尚
        1、诗学“尊体”、曲学“辨体”之承继
        2、剧学“得体”之接受
    三、 “综合”大成:李渔的《闲情偶寄》
        1、“取长补短,别出瑕瑜”
        2、“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3、“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
第八章 “花”“雅”较量:“乱弹”之民间化戏曲观
    一、 “花雅之争”
        1、声腔之源
        2、板腔之本
    二、 “乱弹”之勃兴
        1、从南昆到东柳、北弋、西梆再到皮黄
        2、京剧“名角制”
    三、 回归“演员本位”的理论视角
        1、始于艺人,止于艺人
        2、《审音鉴古录》的“氍毹之上”
        3、《梨园原》的“技艺之道”
    四、 “尊”“辨”之中:焦循的《花部农谭》
        1、《剧说》的“优之为技”
        2、“谬悠”说中戏曲思想的渐变
        3、民间化戏曲观的初立
第九章 “戏”“曲”一体:“会通”之现代戏曲观
    一、 器物与观念:“西学东渐”与晚清戏曲
        1、“西学东渐”
        2、晚清戏曲
    二、 救亡与溯源:梁启超们和刘师培
        1、“向西看齐”
        2、“援西入中”
    三、 移植和创化:王国维的“会通”之桥
        1、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史》
        2、《宋元戏曲史》中的“会通”
    四、 终结与开启:王国维的现代戏曲观
        1、“以歌舞演故事”
        2、是故事,还是歌舞?
        3、“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4、是文学,还是戏剧?
余论 “戏曲观”研究之续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课题项目
后记

(8)孟称舜戏曲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孟称舜生平、交游与思想考
    (一) 孟称舜生平、家世考述
    (二) 孟称舜交游考述
    (三) 孟称舜的思想考述
二、 孟称舜的杂剧研究
    (一) 爱情杂剧
    (二) 英雄杂剧及社会公案剧
    (三) 杂剧的艺术特征
三、 孟称舜的传奇研究
    (一) 《娇红记》—对至情的歌咏和礼赞
    (二) 《二胥记》—对忠孝的赞扬和歌颂
    (三) 《贞文记》—对贞节的肯定和宣扬
四、 孟称舜的戏曲理论
    (一) 本色当行论
    (二) 传情论
    (三) 风格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之演进及指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立论依据
    二、 明嘉靖至崇祯朝词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明嘉靖到崇祯朝词坛概览
    一、 嘉靖至崇祯朝社会、文学思潮与词学
    二、 嘉靖至崇祯朝词选、词话与词学
    三、 明嘉靖至崇祯朝词人与词学
第二章 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概述
    一、 正体与变体的词学观念
    二、 近情与近俗的词学观
    三、 诗词一理与诗庄词媚的词学观念
        (一) 诗词一理的词学观念
        (二) 诗、词有别的词学观念
第三章 明嘉靖朝至崇祯朝代表性词人的词学观念
    一、 王世贞的“诗人之词”及词学观念
        (一) 词体观
        (二) 正变观
        (三) 尚俗、近情观
        (四) 诗人之词
    二、 俞彦的“词人之词”及词学观念
        (一) 词体观
        (二) 辨体观
        (三) 审美观
        (四) 词人之词
    三、 汤显祖“曲家之词”及词学观念
        (一) 词体观
        (二) 主情观
        (三) 审美观
        (四) 曲家之词
    四、 陈子龙的词学主张及其开创总结
        (一) 正变观
        (二) 辨体观
        (三) 尚雅观
        (四) 审美观
第四章 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之指向
    一、 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与清初词坛
        (一) 清初词坛新局面
        (二) 清初词坛新趋向
    二、 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与清初词派——云间词派
        (一) 云间词派概述
        (二) 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对云间词派的影响
    三、 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与清初词风
        (一) 词体观念的新变
        (二) 词学崇尚的新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孟称舜戏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孟称舜戏曲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匡时救世的传统儒学思想
    第二节 自觉启蒙的心学思想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第二章 情理统一的传情论
    第一节 孟称舜传情论的内涵
        1、情深且广
        2、情与理和谐统一
        3、“情与性咸本之乎诚”
    第二节 孟称舜传情论的特色
        1 情正
        2 情真
        3 情美
    第三节 孟称舜传情论的方法
        1、提出“就情写景”的创作方法
        2、抒情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情
        3、“妙在叙事中绘出情景”:传情于事
第三章 由表及里的人物论
    第一节 “为其人写照”:描绘人物的外貌、神态
    第二节 “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关注人物的身份和处境
    第三节 “化身为曲中之人”:深入人物内心
第四章 曲白兼重的语言论
    第一节 重视宾白的作用
    第二节 本色当行雅俗共赏
    第三节 工词协律尽善尽美
第五章 不媚时俗的风格论
    第一节 以作品为主体划分风格
    第二节 提倡风格多样化
    第三节 探究风格的成因崇尚风格创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论孟称舜的“风格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慎词学及《词品》研究[D]. 刘璐璐.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尊前集》考论[D]. 许林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论孟称舜的早期戏曲创作与理论主张[D]. 荆毅. 中国戏曲学院, 2020(12)
  • [4]孟称舜戏曲评点研究[D]. 程滢. 广西大学, 2020(07)
  • [5]《四库全书总目》的词学观[D]. 孟舒婷. 海南师范大学, 2015(06)
  • [6]《古今名剧合选》研究述评[J]. 金艳霞. 中华戏曲, 2014(01)
  • [7]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D]. 王苏生.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8]孟称舜戏曲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D]. 袁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9]明嘉靖至崇祯朝词学观念之演进及指向研究[D]. 唐玉雄.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2)
  • [10]孟称舜戏曲理论研究[D]. 袁晓蕾.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2(06)

标签:;  ;  ;  ;  ;  

论孟承顺的“风格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