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中介机构合谋金融欺诈的博弈模型及实证分析

企业与中介机构合谋金融欺诈的博弈模型及实证分析

一、企业与中介机构串谋财务舞弊的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一直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2020年,我国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瑞幸咖啡因存在涉案金额高达21.2亿元的财务造假行为而被强制退市。本文关注中概股公司的财务造假现象,选取瑞幸咖啡事件为研究案例从手段、动因和影响等方面深入分析其财务造假行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证券监管部门而言,有利于其转变对中概股公司的监管方式并提高监管效率;对审计人员而言,有助于提升其执业素养和独立性水平;对公司自身而言,能够督促其恪守职业道德并严守道德底线。首先,针对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主要从行业分布、股票市场分布、财务造假年度分布、财务造假金额分布和财务造假类型与手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针对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从手段、动因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在财务造假手段方面,瑞幸咖啡主要采取了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广告费用和伪造关联方交易的手段进行造假。在财务造假动因方面,基于GONE理论分别从原始性动因(贪婪因子)、压力性动因(需要因子)、内源性动因(机会因子)和外源性动因(暴露因子)四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中贪婪因子主要体现为大股东诚信品质缺失和管理层职业道德低下;需要因子体现在商业模式欠佳、规避退市风险和满足融资需求三方面;机会因子主要表现为股权集中度高和内部控制薄弱;暴露因子则体现在VIE架构存在监管漏洞和中概股公司跨境监管难。在财务造假影响方面,主要从市场反应、公司治理的和公司经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市场反应的影响方面,财务造假使瑞幸咖啡的超额收益率在70%的交易日中呈现负值且累计超额收益率的降幅较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方面,财务造假引发了瑞幸咖啡的控制权之争,对公司的声誉和稳定性造成了不良后果;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方面,财务造假倒逼瑞幸咖啡转变原有的经营方式,采取战略调整、缩减门店规模的经营策略。最后,案例的启示在于从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公司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治理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就监管部门而言,应完善中概股公司境内监管体系并加强对中概股公司的境内日常监管;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不断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就公司自身而言,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公司职业道德建设、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并完善公司内部控制。

路峥[2](2020)在《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进一步助力了我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但发展的同时,财务舞弊问题仍旧不断滋生,导致了错误的市场信息传递,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使公平的市场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有序、高速发展。论文旨在通过对康美药业财务舞弊行为的研究,以点到面,总结舞弊手段,分析出舞弊主要动因,并进一步补充新的研究理论内容,为防范财务舞弊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推动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论文以GONE理论为基础并加以补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企业财务舞弊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开展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按照“现状描述-理论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进行写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财务舞弊的现状,归纳了相关前人研究,简要叙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总结了财务舞弊相关的理论研究,体现出不同阶段对舞弊问题的研究变化,并具体解释了新的理论框架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案例选取对象康美药业,对其公司经营、舞弊经过、舞弊特点和影响等进行了描述,并与其他舞弊企业进行对比,使整个案例背景更加清晰。第四部分围绕修正的GONE理论,从贪婪因子、机会因子、需求因子、暴露因子和伦理道德因子五个方面对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部分依据前述研究分析的基础,总结得出研究结论,结合可行性,针对各个因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建议。研究结论表明:首先,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是管理层有意进行的舞弊行为,具有造假数额巨大,造假过程有组织、有预谋,造假事件长期系统,后果影响广泛恶劣等特点。其次,康美药业舞弊的主要内在驱动是管理层道德水平低下,心存贪婪,外在驱动是中介机构的帮助。同时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内控制度未有效运行等内部因素和监管落实不彻底,事后处罚力度低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康美药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后,对于企业财务舞弊的防范,除了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外,还应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和提升。

周香芸[3](2020)在《基于评级选购模型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激励约束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日益扩大,信用评级在维持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评级企业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说明我国企业债券评级“虚高”现象较严重。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评级机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评级不准确等问题。同时,经济周期波动也会影响评级准确性。如果不考虑经济周期波动因素,可能导致评级偏差,削弱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从监管的角度出发,如何解决评级“虚高”的问题,提高评级准确度成为学术界与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评级机构监管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以评级机构有效监管理论为基础,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监管制度相融合,优化设计评级机构监管机制。引入双声誉激励、惩罚约束成本、经济周期波动因素、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等,拓展评级选购模型的应用范围。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探讨双评级激励机制、非对称性惩罚约束机制、对称性惩罚约束机制的适用条件与监管效果。短期视角考虑经济周期波动对评级造成的偏差,仿真评级机构串谋激励约束机制的监管效果。长期视角引入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研究国内外双评级激励约束机制和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监管机制的长期有效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根据评级监管法案《指引》中的条例,结合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行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公众声誉和评级机构声誉刻画双声誉激励,构建评级选购双声誉模型。从评级机构期望收益和监管成本两个角度,探讨单评级机制和双评级激励机制的适用条件与效果;利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激励机制的监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评级机制和双评级激励机制都能提高评级质量。与单评级机制和多评级机制相比,双评级激励机制能发挥较好的监管作用,有效地提高评级机构努力程度和企业债券评级准确性。第二,根据评级监管法案《规则》中的条例,引入投资者惩罚率、监管者惩罚率和评级机构惩罚成本,构建评级选购约束模型。从理论上,研究无监管、非对称性约束机制和对称性约束机制对评级准确性的影响。从评级高估和评级低估两个方面,探讨非对称性约束机制和对称性约束机制的适用条件与效果;采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约束机制的监管有效性。利用我国企业债券评级数据实证表明:加强评级机构惩罚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评级“虚高”的问题。非对称性约束机制能有效地解决评级高估问题,对称性约束机制能较好地解决评级低估问题。评级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机制时,可以将非对称性约束机制和对称性约束机制相结合,提高企业债券评级准确性。第三,考虑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下的评级偏差,引入经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构建马尔科夫评级选购双声誉模型。从理论角度,探讨双评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预防评级机构串谋的适用条件和效果。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不同国家的经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结合实证结果,利用数值仿真方法,比较双评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监管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评级监管者在实施双评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时,需要分离短期经济周期变动对评级信息的影响。双评级激励机制在一定条件下能预防评级机构串谋。当双评级激励机制监管效果不显着时,采用约束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评级机构串谋提供“虚高”评级的问题。第四,以我国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政策为背景,研究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对我国企业债券评级准确性的长期影响。引入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惩罚成本、评级成本和评级准确度等指标,构建差异性Hotelling评级选购模型。从理论角度,探讨国内外双评级激励约束机制和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机制的效果;采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比较国内外双评级激励约束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机制的监管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视角来看,国内外双评级机制不能引导本土评级和中外合资评级达到趋同,而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机制能够促进本土评级和中外合资评级的变化趋势相同。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本土评级准确性,最终实现国内外评级机构长期协调发展。

金缦[4](2020)在《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文中指出公司丑闻是伴生在现代公司经营的每个时段的一种信息的激发性传递,且丑闻发生及持续时间的随机性使得该信息传递无法进行预先控制,发生后对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投资利益造成的影响也有巨大的差异。本文通过聚焦公司丑闻从制造、窖藏、披露、被媒体监督、引发外部、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用手投票”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综述、案例分析、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公司丑闻作为外部冲击如何形成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的效率影响,并得出结论:不仅外部投资人可通过“用脚投票”行为来标记和甄别在丑闻信息披露当期的公司短期和长期价值,控股股东作为内部投资人也会在丑闻披露当期显着减持,但高管(团队)则无法形成独立减持行动。公司声誉在丑闻信息中体现特殊的公司治理路径,一方面,丑闻的溢出效应较媒体负面报道更大,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成本在窖藏丑闻期间体现不同治理主体的不同成本状态,高管丑闻引发的治理成本在丑闻窖藏中较无丑闻公司高而控股股东丑闻则相反。在对公司的丑闻披露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会因丑闻披露——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披露——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通过监管进行的丑闻强制披露更多体现的是对信息劣势的中小股东的公平交易而非整体效率的提高。

张立卓[5](2019)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中企业的差异逐渐缩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加剧。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流不足的问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必须保证自身有充足的资金流。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的投资是其融资的重要来源。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渠道,投资者会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来作出是否投资的判断。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出现财务造假的事件,扰乱了投资者的投资判断,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并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本文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者行为这一因素,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因素。首先,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分析了目前的主流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并挖掘出目前尚待研究的内容,从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财务造假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财务造假和风险控制的概念,欺诈三角形、GONE、“圈钱”、委托代理、代理成本等理论,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现状,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对投资者的影响;再次,对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确定了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监事会会议次数、换手率等12个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最后,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8年因财务报告造假而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的结论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报告造假显着正相关,独立董事占比与财务报告造假显着正相关,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财务造假显着正相关,监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显着负相关,两职设置状态与财务报告造假显着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财务造假显着正相关,换手率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显着正相关,股权集中度、监事会规模和两权分离度、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影响并不显着。

徐妍[6](2019)在《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研究 ——以九好集团舞弊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经济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前有美国安然、世通等舞弊案件,后有我国近些年来的万福生科、皖江物流、胜景山河等舞弊事件,都在不断给予我们警醒。然而,舞弊事件还是在发生。它就像破坏着血小板的白细胞,如果不及时得到监管与制止,它将会长期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我国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经济直接体现了一国的强大。然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使得投资者们遭受损失,而且破坏了我国良好的经济运行,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就本文对于监管的现实意义来讲,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优化监管并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建立政府监管部门与发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发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监管部门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在对相关参数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求得纳什均衡。得出结论:监管机构提升监管力度和监管效率、增强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再监管、加大媒体的再监督作用、优化及控制监管成本、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发行企业的处罚力度是优化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监管及博弈论相关理论进行介绍,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从不完全信息静态监督博弈的角度,构建博弈模型,并结合浙江九好集团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分析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即证监会、中介部门即会计师事务所三者之间的混合博弈关系并揭示出他们的行为关系,然后求出均衡解并进行模型检验,得到博弈分析的结论,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提出改进建议。

李莹[7](2019)在《基于博弈论的IPO审计质量分析 ——以登云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审计有时并没有发挥其鉴证的功能,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上市公司经常在上市后业绩“变脸”,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自中国经济迈入新时期,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以及投资者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审计报告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作出决策,保证信息含量的可靠性。提高审计质量,尤其是IPO审计质量,有利于降低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IPO审计质量的复杂性产生于审计过程中参与方的博弈力量。本文是结合IPO审计内涵、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基于博弈的视角分析IPO审计质量。假设不同参与方的期望效用并设定相关参数,借鉴“监督博弈”这一模型,对三个参与者(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构)构建博弈模型并且分析均衡解。在信永中和对登云股份IPO审计以及后续审计这一事件背景下,在不同节点分析登云股份、信永中和、证监会的行为策略与IPO审计质量,特别是宏观环境变化后对参与人行为策略和IPO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基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参数的变化找到有效提升IPO审计质量的措施。影响事务所提供高IPO审计质量的概率,从政府部门角度来说是政府监管部门详查的概率,从企业角度则是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概率。所以本文根据模型以及相关参数提出对策,希望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引领至理想的均衡状态,提高IPO审计质量,提升资本市场效率。

赵亚轲[8](2018)在《“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证监会监管的核心,然而我国债市起步晚,信息披露制度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违规的事件屡有发生,给投资者和市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选取“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事件作为案例,围绕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影响和违规成因两大主题展开分析。对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影响的理论分析,本文分别从公司、债券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披露违规一是会影响公司的企业形象并降低公司的价值;二是会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增大信用风险并引发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三是会影响中机机构的声誉。对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成因的理论分析,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舞弊三角理论和博弈论入手,认为公司债券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和相互博弈以及内外部环境是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出现的原因所在。对“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案例分析,本文通过梳理“11超日债”发行前后的信息披露情况,发现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存在多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在明确了这些违规行为对债券发行人、债券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带来的不良影响后,本文分别从发行人、中介机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四个方面分析信息披露违规发生的原因,结果发现发行人的巨大财务压力和内控缺失、中介机构与发行人的串谋和履职不充分、监管机构的监管漏洞和处罚不严厉、债券投资者的信息劣势和专业能力的不足都会导致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发生。最后,本文基于前述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案例启示。对公司债券市场而言,要想提高公司债券信息披露的质量,减少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发生,需要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发债公司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信用评级机构应提高独立性和评级质量,监管机构应推进统一监管标准的制定并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投资者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风险意识并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叶钦[9](2018)在《IPO财务舞弊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PO财务舞弊一直困扰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红光事件”到“万福生科”再到如今的“欣泰电气”,许多名词的背后都与IPO财务舞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案件的发生,使得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变得真假难辨,市场的信号机制失灵,投资方的资金资源发生错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交易陷入混乱和无序。为此,治理IPO财务舞弊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目前,我国法律已针对IPO财务舞弊行为作出不少规定,进行了一定的规制。例如,在《证券法》中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发行人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并且赋予受损害的投资者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发行人的相关发行文件需要经过审计师、律师、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的核查和鉴证,以确保发行阶段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但是,实际上A股市场上的舞弊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财务舞弊行为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隐蔽性,很难被外部人所察觉,另一方面也突显出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了对IPO财务舞弊行为规制的乏力。在理论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财务舞弊手法的探析、财务舞弊成因的探究上,很少有学者能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财务舞弊发生的制度成因,对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进行梳理,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希望另辟蹊径,从如何完善目前IPO财务舞弊相关法律制度的角度进行研究,拟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的成果上,结合中国实际,分析A股市场上IPO财务舞弊多发的制度成因,并结合目前已有法律制度来谈一谈完善之道。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章主要向读者介绍我国证券市场IPO财务舞弊的情况,并据此引出论点:IPO财务舞弊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首先对财务舞弊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而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对我国IPO制度中的财务门槛进行介绍,说明IPO财务门槛的高企及不利因素。再次,对IPO财务舞弊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对1998年至今的IPO财务舞弊案件数量、IPO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法、因财务舞弊受罚的公司与中介机构情况等进行评介,由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IPO财务舞弊作出一个一般性描述。然后,论述了规制IPO财务舞弊的制度价值,包括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避免资源发生错配以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秩序。最后,表明了本文的观点:应该从舞弊行为出发寻找其成因,并分析其背后所凸显的法律制度问题,以为完善相关制度提供方向。第二章则从IPO财务舞弊行为本身出发,从公司、市场、法律责任三个层面来探究我国证券市场IPO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公司内部人员道德扭曲、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失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中介机构的角色冲突、违法成本的低廉是导致我国证券市场IPO财务舞弊屡禁不止的成因。因此,防范和治理IPO财务舞弊应该从上述这几个方面入手,对症下药,方能有所成效。第三章主要介绍美国在治理财务舞弊方面的经验,以期为矫正我国证券市场IPO财务舞弊提供经验。在21世纪初,美国证券市场曝光了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安然、世通、美国在线等公司纷纷涉案其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也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热烈讨论,并最终促使国会通过了着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在惩罚证券欺诈、规范公司治理、提高中介机构独立性、保护投资者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我国证券市场在治理IPO财务舞弊时所遇到的问题与当时美国证券市场上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此对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将有助于我们解决今日之难题。第四章主要探讨我国IPO财务舞弊规制体系的完善之道。这一章以前文所述问题为方向,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IPO财务舞弊的法律制度完善提出一些浅薄的设想,希望能为防范和治理我国证券市场上的IPO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一些帮助。

郑雪[10](2018)在《IPO财务造假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欣泰电气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IPO财务造假愈演愈烈,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2016年7月欣泰电气因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文件中存在虚假记载而被证监会给予罚款832万元及退市的处罚,辅导公司上市的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会做出没收业务收入322.44万元,并处以967.32万元罚款的决定。本文以欣泰电气为案例对IPO财务造假的动机、手段、造假识别方法及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中小投资者来说,为其提供财务造假识别的方法,保护其自身利益;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强化其执业素养、降低执业风险;对证券监管部门来说,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造假进行有效识别,进而提高监管质量。首先,运用GONE理论分析了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可以从贪心因素、机会因素、需求因素和暴露因素加以反映。其中高管对资金的占用以及巨额的分红所得是贪心动机的主要表现;机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股权过于集中和公司内部监管缺失,外部因素主要是地方政府寻租因素;需求因素则表现为公司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暴露因素主要指被发现的概率低以及违规成本低。运用串谋理论对公司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以及大股东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串谋进行分析。对公司大股东而言,公司顺利上市能够为公司募集巨额资金,公司股东也因此而“一夜暴富”;对公司管理层而言,由于实施了股权激励,一方面可以获得分红,另一方面其所获得的薪酬也有较大增长;就会计事务所而言,辅导存在重大审计风险的公司上市能够获得高额审计费,同时被查处的成本远低于所获取的收益。三方的利益串谋使得欣泰电气走上了欺诈发行的道路。其次,在进行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造假的手段进行概括,具体包括以下三种:记录根本不存在的收入交易、伪造单据虚构应收账款收回以及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将欣泰电气财务报表中存在异常变动的毛利率、资产增长率、应付账款、现金周转期与行业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欣泰电气的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资产增长率相对于行业均值较高,主要表现在存货、应收账款的异常;应付账款与存货、营业收入的增长不匹配,应付账款变动异常;现金周转期与毛利率变化不匹配,现金周转期同样也存在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各造假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串谋。从而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利用公司财务资料识别财务造假的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于IPO财务造假主体之间的利益分析主要从大股东与注册会计师串谋以及大股东与管理层的串谋两个角度,分析了三个主体的目标、串谋收益以及串谋损失。因串谋收益远高于串谋损失,且被惩罚的可能性较低,使得三个主体之间目标一致:都希望公司能够顺利上市。三方的利益串谋使得欣泰电气走上了欺诈发行的道路。通过分析提出防范串谋的举措:防范串谋可以从提高代理收益、加大惩罚的力度与密度、制造各串谋主体之间的目标分歧、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等四个方面着手。最后,案例的启示在于从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自身给出治理IPO财务造假的措施。具体包括:就证券监管部门而言,应当完善退市制度、完善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制定提高违法成本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当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就企业自身而言,应当增强企业自身持续盈利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二、企业与中介机构串谋财务舞弊的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与中介机构串谋财务舞弊的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财务造假的动因研究
        1.2.2 财务造假的识别研究
        1.2.3 财务造假的治理研究
        1.2.4 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财务造假
        2.1.2 中概股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财务造假动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分析
    3.1 中概股公司发展概况
        3.1.1 中概股海外上市热潮阶段
        3.1.2 中概股财务造假危机阶段
    3.2 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基本特征分析
        3.2.1 行业分布特征
        3.2.2 股票市场分布
        3.2.3 财务造假发生年度
        3.2.4 财务造假金额分布
        3.2.5 财务造假类型与手段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4.1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介绍
        4.1.1 案例选择原因
        4.1.2 案例公司简介
        4.1.3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经过
    4.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4.2.1 虚增销售收入
        4.2.2 虚增广告费用
        4.2.3 伪造关联方交易
    4.3 基于GONE理论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4.3.1 财务造假的原始性动因——贪婪因子
        4.3.2 财务造假的压力性动因——需要因子
        4.3.3 财务造假的内源性动因——机会因子
        4.3.4 财务造假的外源性动因——暴露因子
    4.4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影响分析
        4.4.1 基于市场反应的影响
        4.4.2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4.4.3 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对策
    5.1 监管部门
        5.1.1 完善中概股公司境内监管体系
        5.1.2 加强中概股公司跨境监管合作
    5.2 会计师事务所
        5.2.1 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5.2.2 不断提高审计执业质量
    5.3 公司自身
        5.3.1 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
        5.3.2 合理选择公司商业模式
        5.3.3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5.3.4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财务舞弊识别信号研究
        1.2.2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1.2.3 财务舞弊手段研究
        1.2.4 财务舞弊治理研究
        1.2.5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财务舞弊
    2.2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
        2.2.1 舞弊冰山理论
        2.2.2 舞弊三角理论
        2.2.3 舞弊GONE理论
        2.2.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2.3 修正的GONE理论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犯罪心理学理论
        2.4.2 博弈论
        2.4.3 公司治理理论
3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3.1 康美药业公司概况
    3.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情回顾
    3.3 康美药业舞弊特点和对比分析
        3.3.1 康美药业舞弊过程及特点分析
        3.3.2 康美药业与其他舞弊公司对比
    3.4 康美药业舞弊后果影响分析
4 基于修正GONE理论的舞弊动因分析
    4.1 贪婪因子
        4.1.1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股权结构不合理
        4.1.2 管理层攫取上市公司利益
        4.1.3 贪婪程度逐渐加深
    4.2 机会因子
        4.2.1 公司治理机构未充分尽职
        4.2.2 内部控制失效
        4.2.3 会计师事务所未尽职审计
        4.2.4 与广发证券深度绑定
    4.3 需求因子
        4.3.1 维护形象需求
        4.3.2 企业融资需求
        4.3.3 政府绩效需求
    4.4 暴露因子
        4.4.1 行业特性使舞弊具有操作空间
        4.4.2 事后惩罚力度不够
        4.4.3 基于博弈论的舞弊暴露分析
    4.5 伦理道德因子
        4.5.1 个人层面道德缺失表现分析
        4.5.2 企业层面道德缺失表现分析
        4.5.3 制度层面道德缺失表现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文化建设,遏制贪婪因子
        5.2.2 完善内部治理,减少舞弊机会
        5.2.3 积极推动变革,降低不良需求
        5.2.4 加大惩处力度,增加暴露成本
        5.2.5 注重思想建设,强化伦理道德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评级选购模型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激励约束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研究
        1.3.2 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1.3.3 金融监管周期性研究
        1.3.4 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监管机制研究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相关理论
    2.1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相关概念
        2.1.1 信用评级概念及分类
        2.1.2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概念
    2.2 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理论
        2.2.1 负外部性
        2.2.2 信息不对称
        2.2.3 利益冲突
    2.3 有效评级机构监管理论
        2.3.1 评级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估
        2.3.2 声誉激励机制理论
        2.3.3 约束机制理论
    2.4 短期经济周期评级机构监管
        2.4.1 顺周期评级机构监管
        2.4.2 逆周期评级机构监管
        2.4.3 经济周期评级机构监管方法
    2.5 长期评级机构竞争监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级选购双声誉模型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激励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评级选购双声誉模型建立
        3.2.1 模型假设
        3.2.2 评级选购模型
        3.2.3 单评级机制下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3.2.4 双评级激励机制下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3.3 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激励机制的监管有效性
        3.3.1 面板有序Logit模型
        3.3.2 数据选取及处理
        3.3.3 单评级机制与双评级激励机制的监管效果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级选购约束模型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约束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评级选购约束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假设
        4.2.2 评级选购约束模型构建
        4.2.3 无约束条件下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4.2.4 非对称性约束机制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4.2.5 对称性约束机制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4.3 企业债券评级机构约束机制的监管有效性
        4.3.1 数据选取及处理
        4.3.2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约束机制监管效果
        4.3.3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期经济周期分离的评级机构串谋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马尔科夫评级选购双声誉模型建立
        5.2.1 模型假设
        5.2.2 马尔科夫评级选购双声誉模型构建
        5.2.3 经济周期分离的双评级激励机制的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5.2.4 经济周期分离下约束机制的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5.3 经济周期分离下评级机构串谋激励约束机制的监管效果
        5.3.1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
        5.3.2 基于MS-VAR模型的经济周期转移概率矩阵估计
        5.3.3 评级机构串谋激励约束机制监管效果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内外评级机构长期竞争监管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差异性Hotelling评级选购模型建立
        6.2.1 模型假设
        6.2.2 差异性Hotelling评级选购模型构建
        6.2.3 国内外双评级机制下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6.2.4 国内外评级竞争机制下评级机构监管分析
    6.3 国内外双评级机制与评级机构竞争机制监管有效性
        6.3.1 数据选取及处理
        6.3.2 国内外双评级机制的监管效果
        6.3.3 国内外评级机构竞争机制的监管效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及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公司丑闻的研究综述
        (一)公司丑闻的概念
        (二)公司丑闻的制造和窖藏
        (三)公司丑闻的披露
    二、关于媒体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研究综述
        (一)媒体治理有效论
        (二)媒体治理失效论
        (三)新技术与媒体监督
    三、关于公司治理在公司丑闻层面的理论综述
        (一)公司丑闻与“用脚投票”
        (二)公司丑闻与“用手投票”
    四、文献评述
        (一)研究评述
        (二)不足与改进
第三章 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二、案例概况
        (一)康美药业丑闻事件分析
        (二)康得新丑闻事件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一)丑闻生产和窖藏特征
        (二)媒体监督特征
        (三)丑闻披露引发“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后果
    四、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第四章 公司丑闻的“用脚投票”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总样本选择
        (二)变量指标定义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丑闻与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的行动集
        (三)丑闻与内部投资人用脚投票
        (四)丑闻与股权结构
        (五)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丑闻的“用手投票”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总样本选择
        (二)变量指标定义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展示
        (三)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定义
        (一)丑闻披露分类变量
        (二)其他解释和被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展示
        (三)稳健型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司负面风险事件分类表
附录二 媒体变量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流程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欺诈三角理论
    2.3 GONE理论
    2.4 “圈钱”理论
    2.5 委托代理理论
    2.6 代理成本理论
    2.7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
    3.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特点
    3.3 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3.4 财务造假对投资者的影响
4 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因素分析
    4.1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分析
    4.2 基于公司财务状况因素分析
    4.3 基于投资者行为因素分析
    4.4 研究假设
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
    5.2 模型构建
    5.3 回归分析
    5.4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5.5 实证结论
    5.6 政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研究 ——以九好集团舞弊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财务舞弊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会计监管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博弈论在财务舞弊监管上的运用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财务舞弊监管治理建议的研究现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财务舞弊概念
        2.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2.1.2 财务舞弊的动因
        2.1.3 财务舞弊的手段
    2.2 会计监管概述
    2.3 博弈论概述
    2.4 相关理论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盈余管理理论
第3章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描述
    3.1 案件背景
        3.1.1 借壳方九好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3.1.2 被借壳方鞍重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3.2 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3.3 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3.3.1 九好集团虚增服务费收入
        3.3.2 九好集团虚增贸易收入
        3.3.3 九好集团虚构银行存款及未披露借款及银行存款质押
    3.4 财务舞弊原因及处理结果
        3.4.1 财务舞弊原因
        3.4.2 处理结果
第4章 财务舞弊监管博弈分析——以九好集团为例
    4.1 九好集团舞弊事件的监管情况分析
        4.1.1 监管情况描述
        4.1.2 发现的问题
    4.2 九好集团舞弊事件博弈主体及期望效用
    4.3 会计师事务所与发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
        4.3.1 基本假设
        4.3.2 模型变量设置
        4.3.3 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3.4 博弈模型的结论及模型检测
    4.4 监管机构与发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
        4.4.1 基本假设
        4.4.2 模型变量设置
        4.4.3 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4.4 博弈模型的结论及模型检测
    4.5 监管机构与中介机构的博弈模型
        4.5.1 基本假设
        4.5.2 模型变量设置
        4.5.3 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5.4 博弈模型的结论及模型检测
第5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财务舞弊监管建议
    5.1 给政府监管机构的建议
    5.2 给企业的建议
    5.3 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
        5.3.1 针对事务所的建议
        5.3.2 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博弈论的IPO审计质量分析 ——以登云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本市场发展日趋加速
        1.1.2 新经济发展环境下要求更加可靠的财务信息
        1.1.3 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依赖审计质量的高低
        1.1.4 IPO阶段财务舞弊事件频发折射审计质量的不足
        1.1.5 IPO从严审核要求中介机构提高审慎意识
        1.1.6 从博弈论视角研究IPO审计质量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审计质量
        2.1.2 IPO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2.1.3 审计博弈行为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IPO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2.2.2 审计博弈行为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IPO审计质量
        3.1.1 IPO审计定义及特点
        3.1.2 IPO审计的相关利益人
        3.1.3 IPO审计质量的内涵及衡量
    3.2 委托代理理论
        3.2.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3.2.2 代理成本
        3.2.3 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分析IPO审计质量
    3.3 不完全契约理论
        3.3.1 不完全契约理论概述
        3.3.2 从契约理论视角分析IPO审计质量
    3.4 博弈论
        3.4.1 博弈论概述
        3.4.2 博弈论的主要模型和应用
        3.4.3 本文关于博弈论的应用
4 IPO审计质量博弈分析
    4.1 博弈模型构建
        4.1.1 基本假设
        4.1.2 博弈主体的期望效用
    4.2 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之间IPO审计的博弈分析
        4.2.1 博弈过程及支付
        4.2.2 对均衡解分析
    4.3 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4.3.1 博弈过程及支付
        4.3.2 对均衡解分析
    4.4 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4.4.1 博弈过程及支付
        4.4.2 对纳什均衡解分析
    4.5 监管部门、企业和事务所IPO审计博弈模型及分析
        4.5.1 博弈过程及支付
        4.5.2 对IPO审计质量博弈均衡解分析
    4.6 IPO审计质量的博弈分析结论
        4.6.1 关于公司管理层提供虚假信息的概率
        4.6.2 关于政府监管详查的概率
        4.6.3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审计质量的概率
5 登云股份IPO审计案例分析
    5.1 登云股份概况
        5.1.1 企业发展历程
        5.1.2 企业基本信息
        5.1.3 企业股权结构
    5.2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
    5.3 事件回顾
        5.3.1 登云股份舞弊手段分析
        5.3.2 信永中和违规行为分析
        5.3.3 事件处理结果
    5.5 证监会、信永中和、登云股份三者博弈模型及分析
        5.5.0 参数提取
        5.5.1 申请IPO时点的均衡博弈分析
        5.5.2 宏观环境变化后的IPO审计质量博弈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提高IPO审计质量的对策探讨
    6.1 降低监管部门详查成本
    6.2 处罚力度稳定化
    6.3 规范IPO审计收费市场
        6.3.1 监管部门
        6.3.2 事务所
    6.4 降低企业上市收益
    6.5 提高媒体曝光概率
7 结束语
    7.1 本文的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关于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1.2.2 关于信息披露违规成因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信息披露及信息披露违规的概念
        2.1.1 信息披露
        2.1.2 信息披露违规
    2.2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
        2.2.1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2.2.2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过程
    2.3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影响的理论分析
        2.3.1 对公司的影响
        2.3.2 对投资者的影响
        2.3.3 对中介机构的影响
    2.4 公司债券信息披露违规成因的理论分析
        2.4.1 委托代理关系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
        2.4.2 委托代理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
        2.4.3 内外部环境形成舞弊三要素
        2.4.4 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3章 “11超日债”存在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3.1 “11超日债”发行概述
        3.1.1 超日公司简介
        3.1.2 “11超日债”基本情况
        3.1.3 “11超日债”信息披露情况
    3.2 “11超日债”发行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3.2.1 债券募集说明书披露不充分
        3.2.2 财务数据虚假记载
        3.2.3 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
        3.2.4 重大投资事项未披露
    3.3 “11超日债”中介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3.3.1 评级机构:初始信用评级虚高
        3.3.2 评级机构:跟踪评级报告披露不及时
        3.3.3 保荐人: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3.4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产生的影响
        3.4.1 对公司的影响
        3.4.2 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
        3.4.3 对中介机构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成因分析
    4.1 公司债券发行人方面
        4.1.1 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4.1.2 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
    4.2 中介机构方面
        4.2.1 与发行人串谋
        4.2.2 未充分尽职履责
    4.3 监管机构方面
        4.3.1 监管存在漏洞
        4.3.2 处罚力度不够
    4.4 公司债券投资者方面
        4.4.1 信息甄别能力弱
        4.4.2 监督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5章 “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案列启示
    5.1 对发债公司的启示
        5.1.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
        5.1.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2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启示
        5.2.1 提高评级水平
        5.2.2 改进评级方式
    5.3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5.3.1 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
        5.3.2 加大处罚力度
    5.4 对债券投资者的启示
        5.4.1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水平
        5.4.2 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IPO财务舞弊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IPO财务舞弊概述
    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内涵与外延
        一、财务舞弊的内涵
        二、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我国IPO制度中的财务门槛
    第三节 我国IPO财务舞弊现状
        一、舞弊公司数量
        二、主要舞弊手法
        三、公司与中介机构受罚情况
    第四节 法律规制的制度价值
        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避免资源发生错配
        三、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第二章 IPO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公司层面的成因分析
        一、公司内部人员道德扭曲
        二、股权融资的动机
        三、内部监督体系失效
    第二节 市场机制运行层面的成因分析
        一、IPO中介机构简介
        二、中介机构身陷角色冲突
    第三节 法律责任层面的成因分析
        一、IPO财务舞弊的法律责任体系概览
        二、适用中的问题
第三章 美国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面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安然事件及其揭示的美国会计审计监管问题
        一、安然事件回顾
        二、会计审计及其监管问题
    第二节 后安然时代美国公司财务编报的监管策略
        一、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改革
        二、强化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责任
        三、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改革
        四、加强对审计师的监管
        五、法律责任与追诉时效的改变
    第三节 美国经验对A股IPO财务舞弊规制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IPO财务舞弊法律规制的完善
    第一节 IPO财务门槛的反思
        一、IPO财务门槛存在的问题
        二、IPO财务门槛的优化与改革
    第二节 事前舞弊预防机制之完善
        一、改进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二、增强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三、提升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节 事中监督机制之完善
        一、会计监督层面
        二、中介机构监管层面
    第四节 事后舞弊处罚机制之完善
        一、提高舞弊行为的违法成本
        二、适当延长行政责任的追诉时效
        三、强化控股股东对IPO编报的诚信义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IPO财务造假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欣泰电气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财务造假动机
        1.2.2 财务造假手段
        1.2.3 财务造假识别
        1.2.4 财务造假治理对策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财务造假与财务舞弊
        2.1.2 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
        2.1.3 IPO财务造假与上市后财务造假的区别
    2.2 基本理论
        2.2.1 GONE理论
        2.2.2 串谋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简介
    3.1 欣泰电气简介
    3.2 事件回顾
    3.3 案例特征
        3.3.1 管理层主导
        3.3.2 造假具有持续性
        3.3.3 创业板退市第一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的理论分析
    4.1 基于GONE理论的动机分析
        4.1.1 贪心因素
        4.1.2 机会因素
        4.1.3 需求因素
        4.1.4 暴露因素
    4.2 基于串谋理论的IPO财务造假主体之间的利益分析
        4.2.1 欣泰电气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串谋
        4.2.2 注册会计师与欣泰电气股东之间的串谋
        4.2.3 串谋的防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财务造假的手段与识别
    5.1 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5.1.1 记录根本不存在的收入交易
        5.1.2 伪造单据,虚构应收账款收回
        5.1.3 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
    5.2 财务造假识别方式
        5.2.1 毛利率虚高
        5.2.2 资产增长率异常
        5.2.3 应付账款异常
        5.2.4 现金周转期异常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治理IPO财务造假的措施
    6.1 证券管理部门
        6.1.1 完善退市制度
        6.1.2 完善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6.1.3 制定提高违法成本的相关法规
    6.2 会计师事务所
        6.2.1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监督机制
        6.2.2 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6.3 公司自身
        6.3.1 增强企业自身持续盈利能力
        6.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3.3 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欣泰电气2009-2014年资产负债表
附录B:欣泰电气2009-2014年利润表
致谢

四、企业与中介机构串谋财务舞弊的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D]. 李楠.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D]. 路峥.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3]基于评级选购模型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激励约束监管机制研究[D]. 周香芸.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公司丑闻如何影响公司“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D]. 金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研究[D]. 张立卓.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监管研究 ——以九好集团舞弊案为例[D]. 徐妍.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博弈论的IPO审计质量分析 ——以登云股份为例[D]. 李莹. 苏州大学, 2019(04)
  • [8]“11超日债”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研究[D]. 赵亚轲. 湘潭大学, 2018(02)
  • [9]IPO财务舞弊的法律规制研究[D]. 叶钦.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10]IPO财务造假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欣泰电气案例分析[D]. 郑雪.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企业与中介机构合谋金融欺诈的博弈模型及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