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县千里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湖南省郴县千里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一、湖南郴县千里山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瑞,吕志成,韩志锐,杜泽忠,张晓梅,王虎[1](2021)在《湖南大义山晚侏罗世富硼型成锡矿A型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位于南岭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简称钦-杭带)交汇部位的湖南大义山锡矿是南岭地区典型的富硼型锡多金属矿床。为厘清大义山锡矿成矿动力学背景,深化南岭地区钨锡矿成矿机制,本文以大义山成锡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发现,大义山锡矿具有富硼的特征,成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发育电气石"囊包",电气石在蚀变矿物中广泛发育,并与锡矿化紧密共生,这些特征表明成矿花岗岩具有富硼的特征,并发生了岩浆热液流体出溶。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含量的Al2O3 (13.67%~14.00%)、Na20(3.65%~3.90%)、K2O(3.49%~4.24%)以及较高的FeOT/(FeOT+MgO)比值(0.95~0.97)、FeOT/MgO 比值(18.75~32.69)、A/CNK 比值(1.15~1.26)和 10000 × Ga/Al 比值(3.48~4.08),较低的CaO(0.54%~0.59%)、P2O5(0.04%~0.06%)含量和锆饱和温度(716~725℃)。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强烈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U、Ta和Nd等元素,亏损Ba、Nb、Sr、Eu等元素。表明成矿花岗岩具有高分异的特征,与A2型花岗岩特征相近。Nd-Hf同位素分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南岭地区成锡矿花岗岩及钦-杭带A型花岗岩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壳源物质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本文及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南岭地区燕山期伸展作用与Izanagi俯冲板块开天窗或撕裂有关,在此背景下,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了富硼的壳幔源混合型花岗质岩浆。岩浆中较高的硼含量促使岩浆发生强烈的结晶分异,并有利于晚期锡矿的形成。

盛海琴[2](2021)在《南岭金鸡岭岩体成因与构造属性》文中研究说明南岭地区以大规模成岩成矿为特征,花岗质岩石和与之相关的金属矿床广泛发育。虽然近年来对该区成岩成矿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目前对燕山期以来的构造属性、动力学机制和演化过程等问题仍争议不断。基于此,本文以位于南岭构造岩浆带西段的金鸡岭岩体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探讨金鸡岭岩体的成因与构造属性,进而为区域燕山期岩体的演化与成矿潜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补体)成岩时代较粗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主体)花岗岩晚,形成时代分别为156.4±0.66Ma、153.0±2.2Ma,均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电子探针(EPMA)结果显示金鸡岭岩体中黑云母为铁叶云母和黑鳞云母,属于原生成因;绢云母为铁锂云母,属于热液成因;粗中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中黑云母结晶压力为2.77~4.52kbar,估算其侵位深度>10km,形成温度为530-680℃;氧逸度落入QFM-HM之间,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母则落入NNO-HM范围,暗示补体氧逸度升高利于锡石的结晶与成矿。金鸡岭岩体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岩体整体具有富硅、碱,贫钙、镁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弱过铝质花岗岩;高Zr+Nb+Ce+Y含量、高锆石饱和温度、高Ga/Al(×104)和Fe O*/Mg O比值,亏损高场强元素Ba、Sr、P、Ti等和Eu负异常等。主体花岗岩较补体花岗岩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LREE/HREE比值和(La/Yb)N比值;两类花岗岩分异指数(DI)分别为88.76~94.39、90.68~95.87,δEu值为0.049~0.063、0.003~0.007,其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样品铕亏损十分剧烈,无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且具有明显四分组效应。Sr同位素初始值介于0.71258~0.73251之间,εNd(t)值均为负值,集中于-5.83~-11.63之间,εHf(t)值介于-3.6~-7.3,暗示金鸡岭岩体源区为地壳泥质岩和杂砂岩;二阶段钕、铪模式年龄分别为1084~1556Ma、1427~1661Ma,暗示其源岩从地幔储库中脱离的时间为中元古代。结合南岭地区地质演化史,大地构造背景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引起的陆内伸展环境。

向样[3](2021)在《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岗岩是大陆地壳广泛分布的岩石类型,携带了大量的地球深部信息,亦为诸多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其演化特征常被用于反演大陆地壳成熟度,这些重要性质使其成为地学研究中重要的对象。滇东南老君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锡-锌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地质作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分布于其中的南秧田大型钨矿床和都龙超大型锡-锌多金属矿床便是是与老君山花岗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代表性矿床。本文选取老君山地区都龙、南捞、南温河、南秧田矿区周围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花岗(斑)岩样品,对其中的云母、长石以及绿泥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并运用EPMA和LA-ICPMS对上述矿物进行了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探讨了花岗岩岩浆性质、起源、演化趋势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造岩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周缘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根据岩石学中矿物类型和含量的显着差异,本文将都龙花岗岩分为DL-I、DL-II花岗岩;岩相学观察表明南温河花岗岩中存在两期白云母,即NWH-I和NWH-II类白云母。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研究区大部分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其余为铁质云母;白云母为含有钠云母分子和绿鳞石分子的非纯白云母;斜长石主要为钠长石;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绿泥石)。本研究测试的黑云母、白云母均为直接从岩浆直接晶出的原生云母。(2)结合EPMA测试结果和理论计算表明黑云母、白云母和绿泥石的结晶温度、结晶压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黑云母、白云母和绿泥石结晶温度分别为529~669℃、208~503℃、238~255℃;黑云母、白云母结晶压力分别为:381~522 MPa和127~477 MPa,应对的结晶深度分别为14~20 km和4.62-17.37km。黑云母结晶氧逸度变化于-18.3~-15.5之间。(3)利用黑云母与白云母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本研究认为自南秧田花岗斑岩→DL-I花岗岩→南捞花岗岩→南温河→DL-II花岗岩其演化程度逐渐增强。随着岩浆演化程度的增强,Li、Rb、Cs、Cr、Zn、Nb等元素在演化晚期黑云母中富集,Ga、Sc等元素则富集于演化晚期白云母中;但是而W、Sn既可能富集于演化早期的白云母中,也在演化晚期的白云母中富集;Pb随岩浆演化程度的增强,趋于富集在演化晚期的碱性长石中。

刘风雷[4](2021)在《广西姑婆山花岗岩暗色包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暗色包体广泛发育在花岗质岩石中,其蕴含着丰富的壳-幔相互作用信息,对暗色包体及其寄主围岩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和地球化学研究,能够有效示踪深部岩浆作用过程,为揭示花岗岩的起源、演化规律及成因机制等提供帮助,因而暗色包体成为花岗质岩石的重点研究对象。姑婆山复式岩体分布于广西东北部,主要位于钟山、富川、贺州区域内,是华南十万大山-杭州花岗岩带(十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复式岩体规模较大且与有色和稀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在南岭地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探讨桂东北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桂东北姑婆山复式岩体及其暗色包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姑婆山复式岩体中的闪长质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为142±1 Ma,寄主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41±2 Ma、142±2 Ma和141±2 Ma,为首次在本区系统识别出了早白垩世闪长质暗色包体。2.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闪长质暗色包体的SiO2含量为55.66%~56.72%,MgO为2.26%~2.30%,Fe2O3T为10.43%~10.77%;寄主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8.33%~68.67%,Fe2O3T为3.73%~3.89%,MgO为0.60%~0.64%,样品具有较高的10000Ga/Al比值和Zr+Nb+Ce+Y含量,整体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寄主岩石和暗色包体均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3.暗色包体εNd(t)为-1.5~+1.4,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为(TDM2)为0.82 Ga~1.06 Ga,寄主花岗岩的εNd(t)为-2.9,TDM2为1.17 Ga。4.综合研究表明,闪长质暗色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与华南晚中生代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结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华南中生代时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呈幕式发生,从而导致华南发育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成矿作用。

王波[5](2021)在《福建迪口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福建迪口地区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南平宁化构造带的交界处,区内大量断裂分布,沿断裂出露大量侵位于建瓯混杂岩中的中酸性火成岩岩体。本文针对迪口地区闪长玢岩脉岩、石英闪长岩岩体、正长花岗岩岩体、花岗斑岩岩体及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系统的研究,并且结合前人资料,探讨了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成因及构造背景演化规律。通过锆石U-Pb定年,迪口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石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其中迪口镇闪长玢岩及朱坑石英闪长岩等中性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78±2 Ma,158±2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混合源区,迪口闪长玢岩来源相对较亏损,而石英闪长岩相对富集。迪口镇正长花岗岩形成于146±2 Ma,地化学特征表明其起源于变质火成岩及变质沉积岩共同部分熔融形成。构造判别图解表明迪口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以及正长花岗岩形成于岛弧或同碰撞挤压环境中,与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挤压相关。前坑村花岗斑岩和罗村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其年龄分别为141±2 Ma,132±2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都起源于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混合源区。由于两者εHf(t)范围都比较广,说明不同时期地壳组分及壳幔作用的差异性。构造判别图解表明前坑村花岗斑岩及罗村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中,可能是由太平洋板块挤压高峰期后的岩石圈伸展引起的。综合上述中酸性侵入岩研究结果,结合前人的资料,本文认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旋回:早侏罗世(195~175 Ma)、中-晚侏罗世(173~146 Ma)、早白垩世早期(145~115 Ma)及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113~82 Ma),分别对应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4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迪口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的构造演化过程: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侵入岩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环境;而早白垩世侵入岩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环境。

冯佳伟[6](2020)在《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湖南南部千里山-骑田岭钨锡多金属矿集区,近年发现的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就位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的南部,前人对骑田岭花岗岩基的研究已积累较多成果,但仍有部分争议存在。因此,本文以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区域地质背景为基础,以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方法及手段,对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同时,对芙蓉锡矿田内白腊水、山门口锡矿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对岩体和矿体进行了较系统的样品采集,运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方法,对岩矿石样品开展了深入、细致地宏观地质特征、显微镜下特征、矿石学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较准确掌握了骑田岭花岗岩基岩石的岩石谱系,初步探讨了岩浆演化序列及其成矿专属性,从而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较系统阐述了湘南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基本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侵入就位的大地构造背景,划分了不同锡矿床的成因类型,建立了芙蓉锡矿田综合成矿模式,初步探讨了花岗岩类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本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由菜岭、芙蓉两个超单元组成,菜岭超单元由枫树下、樟溪水、两口塘、青山里四个单元组成;而芙蓉超单元则由礼家洞、五里桥、南溪、将军寨、荒塘岭、回头湾六个单元组成。在花岗岩单元的周围有一些较分散存在的小规模花岗斑岩及细粒花岗岩岩脉。2.通过对岩石的宏观地质特征和显微镜下特征研究发现,复式岩体中花岗质岩石类型相对较为简单,菜岭超单元以中粗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常见有浑圆状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和石英二长质暗色包体。芙蓉超单元的早期单元属于二长花岗岩,晚期单元均属正长花岗岩。岩体中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和角闪石,其中黑云母占绝大部分,角闪石仅在早期单元中有部分存在。随着花岗岩成岩时代由早及晚,岩石中暗色矿物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骑田岭花岗岩石的SiO2含量在6676%之间,随时代由早到晚逐渐升高,表明该区岩浆的演化从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的趋势。从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图解发现,岩体内岩石成分以富钾、富碱为基本特点,均为钙碱性系列,且岩石主体部分多为偏铝质,仅有晚期形成的细粒花岗岩属于过铝质岩石。利用CIPW标准矿物计算法换算的矿物体积百分含量,计算出复式岩体各单元花岗岩的岩浆分异指数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特点,越到晚期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进行的越彻底。由骑田岭花岗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可知,其尤为富含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Ba、Nb、Sr、Ti元素亏损,也显示出越到晚期岩浆演化结晶分异程度越高的趋势。从岩石地球化学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点来看,早期形成的菜岭超单元与芙蓉超单元当中的礼家洞、五里桥、南溪三个单元的岩浆演化程度基本相似,并按侵入时代的早晚有分异程度越高的趋势。而将军寨、荒塘岭、回头湾三个晚期形成单元则更倾向于具有酸性程度趋强的岩浆演化后期的特点。4.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各单元总体上经历了四次主要的超动型岩浆侵入作用,其侵入就位时代在147163Ma之间,即岩体主要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之间就位。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及其相关图解推断,骑田岭花岗岩体各岩石单元普遍高钾钙碱性偏铝质,具有后造山型花岗岩的特点,推论其形成构造环境为挤压向伸展拉张的状态开始转变时期,很可能是在燕山早期华南地壳开始拉张减薄的构造背景下侵入就位的,壳幔相互作用对本区域大陆地壳的重熔和花岗岩浆的形成和演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导致骑田岭花岗岩基的侵入和定位。5.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成岩作用于岩基内钨锡多金属矿床(芙蓉锡矿田、新田岭钨矿)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本论文重点通过对岩基南部芙蓉锡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相学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较系统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研究,初步探讨了花岗岩基的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的关系。骑田岭花岗岩基的锡矿化,主要分布于外接触带矽卡岩及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充填的断裂破碎带中,而细粒花岗岩与矿化在空间上密切伴生。骑田岭花岗岩基显示出成矿花岗岩的诸多特征,特别是晚期细粒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锡矿化的成矿物质来源与骑田岭花岗岩的亲缘关系。骑田岭花岗岩基的蚀变分布较广泛,特别是存在高温自交代蚀变钠长石化和条纹长石的微斜长石化。花岗岩基内各单元花岗岩体冷却及高K、U、Th含量导致高的热产率、岩体内及围岩中发育的深大断裂和小裂隙、围岩中丰富的水,都非常有利于岩浆侵位后数百万年的热流对流循环,形成广泛的蚀变和成矿作用。

李超[7](2019)在《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指出骑田岭岩体是南岭中段北缘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岩基之一,处在着名的千里山-骑田岭钨锡多金属矿集区内。对骑田岭岩体南部的芙蓉超大型锡矿床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岩体各单元之间岩浆演化关系研究不足,并且不同学者对燕山早期华南的大地构造背景尚有一些争议。最近一二十年,随着花岗岩原地重熔-壳内对流成因说的提出与完善,对花岗岩的源区与定位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收到了很多赞誉,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采用这一新的学说体系对一些知名岩体进行重新解读。因此,本文以花岗岩原地重熔说为基础,从岩体侵入关系探讨不同单元的结晶时间,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入手,分析了不同单元的差异与岩浆演化特征,研究骑田岭岩体岩浆来源、定位机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湘东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与大地构造背景,取得了以下认识:1.骑田岭岩体可分为中侏罗世的菜岭超单元和芙蓉超单元以及零星分布的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岩脉,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早期单元含有一定的角闪石。岩体形成年代为147163Ma,可分为4个形成阶段,至少体现了3期原地重熔作用。岩石从老到新酸性程度、岩浆分异指数逐渐升高,角闪石含量、暗色矿物含量减少,基本反映了偏中酸性→酸性→超酸性的岩浆演化序列。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说明菜岭超单元与礼家洞、五里桥、南溪单元岩浆演化程度相近,从早到晚稍有升高,将军寨和荒塘岭、回头湾单元更趋于岩浆演化晚期特征,与花岗岩原地重熔演化趋势相符。2.岩体深部总体倾向南东,造成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地球化学成分等分带具有从外围向中心,从北西向南东的规律变化。骑田岭岩体是区域古原岩重熔界面的凸起处,受到炎陵-蓝山深大断裂构造体系的控制,岩浆层顶蚀作用在此特别发育。岩体的岩浆来源,大部分应该是其下的花岗岩浆层(可能为元古代基底熔融),部分是岩体所侵入的古生代-中生代所有地层,岩体中的暗色包体是围岩熔融的残余物,在岩体边缘部位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较强,岩体剥蚀深度小。3.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骑田岭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偏铝质花岗岩,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判别为后造山型花岗岩,生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构造环境。从中侏罗世开始,华南即已属于古太平洋板块构造域,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式俯冲带来的软流圈上涌、局部伸展拉张、区域地壳升温影响,产生了区域性的重熔岩浆层,软流圈上涌具有随时间从内陆向沿海逐渐迁移的规律。湘东南地区的岩浆活动基本集中在燕山早期,白垩纪时,强烈岩浆活动已迁移到沿海的狭长地带,造成广大内陆重熔岩浆层降温而逐渐固结。4.骑田岭花岗岩属于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的岩体,岩体南北两边分别产出芙蓉超大型锡矿田和新田岭大型钨矿田,成矿时代与岩浆期基本一致,为中晚侏罗世。菜岭超单元具有形成稀土矿的潜力,芙蓉超单元具有钨、锡、钼、铋多金属成矿性,可能有磁铁矿、铀、铜矿化,晚期的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具有铌钽、锡成矿性,重点可能的矿化位置是断裂破碎带、热液蚀变带、围岩接触带。

章荣清[8](2015)在《湘南含钨和含锡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 ——以王仙岭和新田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南岭地区以富集有色和稀有金属矿床以及与此有关的多旋回、多成因的花岗岩着称。王仙岭地区位于南岭中部。本文利用原位锆石和锡石U-Pb、辉钼矿Re-Os和白云母40Ar-39Ar定年技术来限定该地区的花岗岩以及W-Sn矿的形成年龄。对一个王仙岭岩体的中心相中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和三个边缘相的中粒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王仙岭岩体侵位于约224 Ma。水源山钨矿和野鸡窝钨矿含钨石英脉中的辉钼矿Re-Os定年给出等时线年龄为224 Ma,与王仙岭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表明钨矿化与晚三叠世王仙岭花岗岩有关。水源山钨矿云英岩中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4.3 Ma,表明王仙岭岩体冷却了约10 My。荷花坪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6 Ma,花岗斑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56 Ma。打鼓岭含锡矽卡岩和野鸡窝含锡云英岩的原位锡石U-Pb定年给出平均等时线年龄为156 Ma,表明荷花坪矿区的锡矿化与晚侏罗世的花岗岩类有关。在王仙岭地区可以识别出两期W-Sn矿化事件。钨矿化事件主要和晚三叠世的王仙岭花岗岩有关,而锡矿化事件则和荷花坪黑云母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脉有关。晚三叠世的王仙岭含钨花岗岩具有相对较高的P2O5(0.22 wt%)和A1203(14.37 wt%),低的Zr+Nb+Ce+Y(118.3 ppm)和REE(65.6ppm)含量。它们的初始8786Sr比值、εNd(t)和εHf(t)值分别为0.7172~0.7305,-7.1~-9.5,-10.2~-11.5。对应的Nd和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83~1.95 Ga和1.5~2.0 Ga。晚侏罗世的荷花坪含锡黑云母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脉具有较低的low P205(0.04 wt%)和Al2O3(12.91和12.25 wt%),高的 Zr+Nb+Ce+Y(334 和 385 ppm)and REE(287 和 303 ppm)含量。与王仙岭花岗岩相比,它们具有相对较低的初始87Sr86Sr 比值(<0.7200),高的εNd(t)和εHf(t)值(-8),以及年轻的Nd和Hf两阶段模式年龄(~1.5 Ga)。王仙岭花岗岩和荷花坪花岗岩类具有分别类似于S型和A2型花岗岩的特征。王仙岭花岗岩来自于古元古代变质基底的部分熔融,而荷花坪两类花岗岩则形成于麻粒岩化的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部分熔融。新田岭钨矿位于南岭中部,储量为80.9 Mt@0.36%W03,为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之一。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新田岭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侵位在165 Ma、164 Ma和147.5 Ma。这与南岭地区区域构造岩浆事件活动年龄一致。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中具有U-Pb年龄为205~210 Ma的继承锆石,可能暗示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卷入了晚三叠世花岗岩。新田岭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磁铁矿含量,高的全岩Fe2O3/FeO比值和磁化率,高的锆石Ce4+/Ce3+比值和黑云母Fe3+/Fe2+比值,明显不同于南岭地区其他含钨花岗岩。这些特征表明新田岭花岗岩为磁铁矿系列花岗岩(氧化性),花岗质熔体的氧逸度不影响钨的富集与成矿,解释了该岩体缺少锡矿化。岩石地球化学、矿物成分、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表明新田岭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类似于S型和铝质A型花岗岩。氧化性的新田岭含钨花岗岩明显不同于骑田岭花岗岩,表明其为一独立的岩体。新田岭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起源于古元古代低成熟度的变质瓦克岩和中元古代麻粒岩化变质沉积岩的重熔。这些过程受控于华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上涌机制。新田岭白钨矿矽卡岩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1.8 Ma,表明矿化与新田岭花岗岩有关。矽卡岩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阶段,白钨矿-普通角闪石-阳起石-钙铁榴石阶段,白钨矿-电气石-绿帘石-萤石-石英脉阶段,硫化物-锰铝榴石阶段。矽卡岩经历了氧逸度升高然后降低的过程。钨矿化主要发生在氧逸度最高的阳起石和钙铁榴石阶段。C-O同位素表明,矽卡岩形成时碳的来源为地层碳和岩浆碳的混合。石英H-O同位素表明,新田岭矽卡岩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混入了少量大气水。硫化物的硫同位素表明,矿石中硫的来源为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Pb同位素表明矽卡岩钨矿成矿物质为地壳来源。

黄凡,王登红,陈振宇,王成辉,刘善宝,陈郑辉[9](2014)在《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岭地区钼成矿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钼"岩体常呈小岩株或岩瘤状产出,出露面积多数<3.5 km2,以钾长石花岗岩/普通花岗岩类-二长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系列为主。根据近年来南岭地区钼矿及其相关花岗岩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总结了"成钼"岩体的成矿专属性。结果表明,南岭地区"成钼"岩体具有以下特征:(1)极强的时代专属性和地域差异性,即成矿岩体集中形成于燕山期的150171 Ma、129140 Ma和90105 Ma 3个主要阶段。其中,高峰期为150171 Ma,主要分布在南岭中东段的赣南、粤北和湘南地区。早白垩世岩体以南岭东段的闽西南地区为主(90140 Ma),其次为南岭西段(90105 Ma);(2)化学成分专属性不显着,SiO2含量范围较广(58.04%78.68%),呈双峰式分布(峰值分别为62%70%和72%78%),但当岩体具有不同矿化组合时,其SiO2含量、碱含量(K2O+Na2O)、K2O/Na2O比值和分异指数(DI)具有不同的特征范围,表现出一定的专属性:一般具不太高的SiO2含量(65%71%)、高碱(6%9%)、高K2O/Na2O比值(>6)、高氧化态(磁铁矿系列)和适度演化(70<DI<90)的岩体对形成较大规模的(独立)钼矿最为有利;(3)富集Rb、Th、U、K、Pb、Nd等元素,亏损Ba、Sr、P、Ti、Nb、Zr、LREE等,具不同矿化组合的岩体稀土元素组成差异比较大:当与铜矿有关时,各时代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具有不明显的Eu负异常(0.6<δEu<1);独立钼矿与含铜矿化岩体特征相似,但Eu负异常更不明显(0.8<δEu<1);与钨、铅、锌、锡矿等相关的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卧海鸥状,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5);(4)岩石成因类型可以是I型、A型和S型,以后两者为主,当岩体为I型花岗岩时,往往发育铜矿化,当有幔源物质参与成岩时往往对成钼矿十分有利。

甘秋玲[10](2014)在《湖南宝山、黄沙坪及柿竹园花岗质岩石岩石学特征及成矿研究》文中认为南岭地区及其相邻的区域发育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燕山期花岗岩与该地区丰富的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已知金属矿区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岩类岩体或其周围之中。本研究区域就选在宝山、黄沙坪及柿竹园主要的金属矿区,对燕山期花岗岩类对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含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形成的构造环境等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索花岗岩造成金属矿种差异研究。通过镜下观察并结合QAP图解,宝山地区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要类型;黄沙坪地区以花岗斑岩为主要岩石类型;柿竹园地区以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为主要岩石类型。通过A/CNK-A/NK图解判断,宝山花岗闪长斑岩为准铝质系列;黄沙坪花岗斑岩为准铝质-过铝质;柿竹园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为过铝质系列。岩石类型、铝饱和指数存在的差异,为探讨矿床规模和类型提供了岩石学方面的依据。根据样品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数据特征,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作出稀土元素的分配模式图和微量元素的蛛网图。根据不同微量元素作出的散点图的具有不同的指示意义,结合已知的岩相学和岩石学特征,综合的对研究区内花岗质岩石的成因机制、源岩、构造环境作出判断,为研究矿种差异铺垫。从成矿物质来源、花岗岩成分、结构、性质(氧化度、组成、演化程度、分离结晶)、围岩蚀变、深大断裂等角度可以判断出宝山地区Cu-Au-Pb-Zn-Ag矿床、黄沙坪地区Pb-Zn-W-Mo-Fe-Cu矿床、柿竹园地区W-Sn-Mo-Bi矿床造成不同金属的富集,从而造成矿床类型的不同。

二、湖南郴县千里山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郴县千里山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大义山晚侏罗世富硼型成锡矿A型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石特征
3 分析方法
    3.1 主量元素分析
    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3.3 全岩Sr-Nd同位素
    3.4 锆石Hf同位素
4 分析结果
    4.1 主量元素特征
    4.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4.3 全岩Sr-Nd同位素
    4.4 锆石Hf同位素
5 讨论
    5.1 成因类型
    5.2 岩石成因
    5.3 构造环境
6 结论

(2)南岭金鸡岭岩体成因与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A型花岗岩研究现状
        1.2.3 南岭地区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3 分析测试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电子探针测试方法
    3.4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4 金鸡岭岩体特征
    4.1 金鸡岭岩体岩相学特征
    4.2 金鸡岭岩体矿物化学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4.4 Sr-Nd同位素特征
5 成岩年代学
    5.1 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
        5.1.1 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5.1.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 讨论
    6.1 云母分类与成因
    6.2 时代归属
    6.3 岩浆源区
    6.4 岩浆物理化学制约
    6.5 构造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华南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主要矿物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滇东南地区地质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古元古界
        2.3.2 新元古界
        2.3.3 寒武系
        2.3.4 奥陶系
        2.3.5 第四系
    2.4 区域岩浆活动
第三章 老君山花岗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3.1 老君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3.2 老君山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3.2.1 黑云母
        3.2.2 白云母
        3.2.3 长石
        3.2.4 绿泥石
第四章 老君山花岗岩主要矿物化学成分
    4.1 测试条件
        4.1.1 主量元素测试条件
        4.1.2 微量元素测试条件
    4.2 黑云母化学特征
        4.2.1 黑云母主量元素特征
        4.2.2 黑云母微量元素特征
    4.3 白云母化学特征
        4.3.1 白云母主量元素特征
        4.3.2 白云母微量元素特征
    4.4 长石化学特征
        4.4.1 长石主量元素特征
        4.4.2 长石微量元素特征
    4.5 绿泥石化学特征
        4.5.1 绿泥石主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成矿的指示意义
    5.1 主要矿物性质判别
        5.1.1 黑云母
        5.1.2 白云母
        5.1.3 长石
        5.1.4 绿泥石
    5.2 主要矿物对花岗岩物质来源及岩浆演化的指示意义
    5.3 主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环境指示意义
        5.3.1 结晶温度
        5.3.2 结晶压力与深度
        5.3.3 结晶氧逸度
    5.4 主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5.4.1 成矿元素的富集机制
        5.4.2 挥发份在成矿元素的富集过程中的作用
        5.4.3 氧逸度和温度对W、Sn成矿的指示意义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广西姑婆山花岗岩暗色包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科学问题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安排及进展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研究计划及实施情况
    1.6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交通及大地构造位置
        2.1.1 交通位置
        2.1.2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主要地层
    2.3 区域主要岩浆岩
        2.3.1 花山复式岩体
        2.3.2 姑婆山复式岩体
        2.3.3 里松岩体
        2.3.4 新路岩体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层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3.1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
        3.1.1 锆石分选和制靶
        3.1.2 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3.1.3 LA-ICP-MS锆石U-Pb测年
    3.2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3.2.1 全岩主量元素
        3.2.2 全岩微量元素
        3.2.3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
        3.2.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年代学特征
    4.1 采样位置和岩石学特征
        4.1.1 采样位置
        4.1.2 岩石学特征
    4.2 锆石U-Pb年龄结果
        4.2.1 样品HZ1515
        4.2.2 样品HZ1516
        4.2.3 样品HZ1517
        4.2.4 样品HZ1518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主量元素
    5.2 全岩微量元素
    5.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4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
第六章 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6.1 花山-姑婆山复式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
    6.2 寄主花岗岩岩石类型
    6.3 花岗岩岩石成因
    6.4 暗色包体岩石成因
    6.5 大地构造意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福建迪口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依托项目与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
        2.2.1 前中生代地层
        2.2.2 中生代地层
    2.3 区域地质构造
    2.4 研究区岩浆作用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测试方法
        3.2.1 磨片
        3.2.2 锆石U-Pb测年
        3.2.3 全岩主微量测试
        3.2.4 全岩Sr-Nd同位素
        3.2.5 锆石Hf同位素
第四章 中酸性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4.1 中性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4.2 酸性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第五章 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1 中性侵入岩年代学特征
    5.2 酸性侵入岩年代学特征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中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6.1.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6.1.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6.1.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6.1.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2 酸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6.2.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6.2.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6.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6.2.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第七章 中酸性侵入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7.1 中性侵入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
        7.1.1 成因类型
        7.1.2 源区性质
        7.1.3 分离结晶
        7.1.4 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7.2 酸性侵入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
        7.2.1 成因类型
        7.2.2 源区性质
        7.2.3 分离结晶
        7.2.4 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第八章 迪口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活动构造背景
    8.1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旋回
    8.2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8.3 迪口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6)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往期地质工作成果
        1.2.2 骑田岭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属性
        2.1.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2.1.2 古板块拼接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炎陵-蓝山构造岩浆岩带
        2.3.2 郴州-邵阳走滑型构造岩浆岩带
        2.3.3 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
        2.3.4 区域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花岗岩体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
        3.1.1 菜岭超单元岩石学特征
        3.1.2 芙蓉超单元岩石学特征
        3.1.3 花岗斑岩及细粒花岗岩
        3.1.4 暗色微粒包体
    3.2 年代学特点
    3.3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
        3.3.1 常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3.3 稀土元素
第4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4.1 矿物学及岩石学特征判别
    4.2 常量元素化学判别
    4.3 微量元素化学判别
    4.4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机制讨论
        4.4.1 岩体与围岩相互作用
        4.4.2 构造与岩体就位时空关系
        4.4.3 区域构造-岩浆作用
第5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典型锡矿-芙蓉锡矿田
    5.1 芙蓉锡矿田地层、构造、花岗质岩石
        5.1.1 地层
        5.1.2 构造
        5.1.3 岩浆岩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赋矿层位、矿体数量、产状、规模
        5.2.2 矿石组构
    5.3 成矿期、成矿阶段
    5.4 矿石流体包裹体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5.1 硫同位素
        5.5.2 铅同位素
    5.6 矿床成因模式
第6章 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与锡矿成矿作用
    6.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
        6.1.1 岩石结构特征变化
        6.1.2 暗色矿物含量变化
        6.1.3 岩浆演化序列
    6.2 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
        6.2.1 构造-岩浆活动
        6.2.2 岩浆作用与成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7)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以往地质工作
        1.2.2 骑田岭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4 原地重熔-壳内对流学说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7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属性
        2.1.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2.1.2 古板块拼接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炎陵-蓝山构造岩浆岩带
        2.3.2 郴州-邵阳走滑型构造岩浆岩带
        2.3.3 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
        2.3.4 区域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
        3.1.1 岩体地质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2 年代学特点
    3.3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
        3.3.1 常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3.3 稀土元素
        3.3.4 花岗岩成因类型
    3.4 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4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形成构造环境判别
    4.1 矿物学及岩石学特征判别
    4.2 常量元素化学判别
    4.3 微量元素化学判别
    4.4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机制讨论
        4.4.1 岩体侵位与围岩关系
        4.4.2 构造与岩体就位时空关系
        4.4.3 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作用
第5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作用
    5.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
        5.1.1 岩石结构特征变化
        5.1.2 主要矿物含量变化
        5.1.3 主量元素特征变化
        5.1.4 岩浆演化序列
    5.2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与矿化
        5.2.1 构造-岩浆作用控矿
        5.2.2 岩浆作用与成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说明

(8)湘南含钨和含锡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 ——以王仙岭和新田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钨锡矿概述
        1.1.1 锡矿床分布及锡的元素行为
        1.1.2 钨矿床分布及钨的元素行为
    1.2 花岗岩分类与成矿专属性
    1.3 矽卡岩型锡矿和钨矿及其对应的花岗岩特征
    1.4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5 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5.1 论文选题
        1.5.2 研究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主要岩浆岩
    2.4 区域成矿特征
第三章 分析与测试方法
    3.1 锆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3.1.1 锆石U-Pb年龄
        3.1.2 锆石Hf同位素
    3.2 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
    3.3 Sr-Nd-Pb同位素分析
    3.4 成矿年龄
        3.4.1 辉钼矿Re-Os测年
        3.4.2 原位锡石LA-ICPMS U-Pb定年
        3.4.3 白云母~(40)Ar-~(39)Ar测年
    3.5 电子探针
    3.6 稳定同位素
        3.6.1 C-O同位素分析
        3.6.2 H-O同位素分析
        3.6.3 S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王仙岭—荷花坪地区花岗岩成因及钨锡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研究概况
    4.2 含钨王仙岭花岗岩与含锡荷花坪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
        4.2.1 花岗岩产状与岩相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
        4.2.3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2.4 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4.2.5 讨论
    4.3 与王仙岭与荷花坪花岗岩有关的钨矿和锡矿的成矿年代学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成矿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第五章 新田岭氧化性S型花岗岩及矽卡岩型白钨矿成因
    5.1 研究概况
    5.2 新田岭氧化性S型花岗岩与还原性A型花岗斑岩成因
        5.2.1 花岗岩产状和岩相学
        5.2.2 锆石U-Pb定年
        5.2.3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5.2.4 Sr-Nd-Hf同位素组成
        5.2.5 矿物特征及成分
        5.2.6 岩石成因及指示意义
    5.3 新田岭白钨矿的矽卡岩成因、成矿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特征
        5.3.1 矽卡岩交代蚀变期次与矿物成分
        5.3.2 辉钼矿Re-Os定年
        5.3.3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示踪
        5.3.4 成矿年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探讨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已完成论文和参加会议

(9)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岭钼矿找矿进展及分布特征
2 南岭代表性“成钼”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 南岭“成钼”岩体的成矿专属性
    3.1 时代专属性
    3.2 空间专属性
    3.3 物质专属性
        3.3.1 岩石特征
        3.3.2 主量元素特征
        3.3.3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3.3.4 岩石成因类型及物质来源
4 结论

(10)湖南宝山、黄沙坪及柿竹园花岗质岩石岩石学特征及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2 研究区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工作时间安排及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宝山
    2.2 黄沙坪
    2.3 柿竹园
第三章 花岗质岩石岩石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1.1 宝山
        3.1.2 黄沙坪
        3.1.3 柿竹园
    3.2 岩石化学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稀土元素特征
        3.3.1.1 宝山
        3.3.1.2 黄沙坪
        3.3.1.3 柿竹园
        3.3.2 微量元素特征
        3.3.2.1 宝山
        3.3.2.2 黄沙坪
        3.3.2.3 柿竹园
第四章 花岗岩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4.1 花岗岩成因分析
        4.1.1 宝山
        4.1.2 黄沙坪
        4.1.3 柿竹园
    4.2 源岩的确定
    4.3 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
第五章 花岗岩及成矿
    5.1 成矿物质来源
    5.2 花岗岩成分、结构、性质
        5.2.1 氧化还原状态
        5.2.2 组成
        5.2.3 演化程度
        5.2.4 分离结晶
    5.3 围岩蚀变
    5.4 构造角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湖南郴县千里山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大义山晚侏罗世富硼型成锡矿A型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J]. 孙海瑞,吕志成,韩志锐,杜泽忠,张晓梅,王虎. 岩石学报, 2021(06)
  • [2]南岭金鸡岭岩体成因与构造属性[D]. 盛海琴.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研究[D]. 向样.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广西姑婆山花岗岩暗色包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刘风雷.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5]福建迪口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及地质意义[D]. 王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6]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冯佳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李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湘南含钨和含锡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 ——以王仙岭和新田岭为例[D]. 章荣清. 南京大学, 2015(05)
  • [9]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J]. 黄凡,王登红,陈振宇,王成辉,刘善宝,陈郑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02)
  • [10]湖南宝山、黄沙坪及柿竹园花岗质岩石岩石学特征及成矿研究[D]. 甘秋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标签:;  ;  ;  ;  

湖南省郴县千里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