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

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

一、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史凯凯[1](2021)在《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矿热炉生产中,电极作为核心设备,其内部电极糊介质和石墨化电极介质的长度智能实时测量仍处于空白,目前大多数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对电极长度进行测量。在工业生产改进中可以利用智能化仪器设备代替人工测量,因此设计了一种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它是基于超声波技术,目的是对电石生产中自焙电极多层介质长度进行测量。本文主要设计了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由于被测的矿热炉介质的多孔隙及多层介质的不同形态,使声波衰减。首先利用超声波磁致伸缩换能器设计了一种可提高发射系统声波声压的超声波发射系统。在该系统中对磁致伸缩换能伸缩材料的振动模型,可知磁致伸缩材的振动位移与激励电流成正比;并设计凸凹型谐振腔体、可变焦调焦的组合聚焦装置。其次在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的硬件电路系统中,主要设计了声波激励信号的功率放大电路和阻抗匹配电路、装置主要的电源电路和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等。最后设计了信号的自动增益放大调节算法和解调方法并给出了解调信号的识别方法。该超声波测量系统装置在激励源为1.3A时,所发射声波信号的声压理论值高达230d B。本系统所设计的测量系统装置可对复杂的电极进行测量,能够测量10-15m。

王珂琦[2](2018)在《多余物微小信号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多余物微小信号自动检测系统不仅被应用在航天领域进行多余物器件的筛选,保证航天电气系统的可靠运行,同样也为继电器企业以及其它密封器件生产企业提供质检依据。目前国内多余物检测设备在闭环控制,检测精度以及信号识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给需要进行多余物微小信号精确检测的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多余物检测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由于振动台冲击闭环控制系统加速度调节非线性,且系统动态指标不符合相关标准,导致无法精确控制试验条件,影响信号的检测结果。本文重新设计了振动台闭环控制系统,保证了冲击加速度的线性度和稳定性,使振动台的调节时间,超调量,加速度目标值精度以及闭环校准次数符合相关试验标准。然后,针对多余物检测设备对于微小信号检测精度差的问题,从提高声音通路信噪比以及改善设备电磁兼容性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了声音调理电路和信号滤波环节,进行了电路降噪处理,并完善了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使得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增强,提高了微小信号的检出率。最后,为解决脉冲提取不准确的问题,改进了脉冲信号的提取算法。并结合聚类分析的思想,重新设计了组件信号和多余物信号的识别算法,通过MFC技术实现了算法的程序化。解决了目前现有信号识别算法存在的组件信号误判为多余物信号的问题,提高了检测设备信号判别的准确度。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考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保证了多余物检测设备相关参数符合试验要求标准,提高了设备对于微小信号的检测精度,同时降低了多余物信号和组件信号识别的误判率。

冯瑶[3](2016)在《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人机相互交流已经成为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让机器听懂人的语音指令并完成一系列控制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国内外对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的发展,甚至一些科技公司也加入到对语音识别的研究领域中。而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的普及和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语音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智能机器。实际应用也已经遍布于工业生产、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家居的智能化等方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结合远程控技术的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孤立词语音识别技术。论文首先对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框架结构进行介绍,包括语音信号的预处理过程、端点检测算法、特征参数提取、模板的训练和识别这五个环节。其中在端点检测算法中,分析了单独采用时域或者频域参数时的效果并不理想,从而本文采用时频参数结合来确定语音信号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在特征参数提取中重点分析了MFCC特征参数;在最后孤立词的语音识别算法中,重点分析本文采用的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并针对传统算法计算量过大这一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在硬件方面中,本文对基于DSP芯片的语音识别手持端以及基于STC80C52的远程控制终端进行设计,并使用GSM模块实现通信,形成完整的远程语音识别控制端的硬件系统。在软件方面,通过对语音信号采集流程、语音信号预处理及端点检测算法流程和语音识别算法等各子程序的设计,给出流程。并通过AT指令对远程控制模块进行编程设计。最后论文通过对GSM模块发送指令的测试,系统端点检测效果的测试,以及在PC端和系统中识别率的测试这三个实验充分说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邢豪杰[4](2015)在《导航接收机射频通道拟合均衡技术研究及设计》文中提出为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接收信号质量,地面导航中心通常采用阵列天线和多通道射频前端来接收卫星导航信号。但无线信道的不确定性、由温度和湿度引起的各射频通道电路参数的漂移等因素很容易导致通道不一致性,也即通道失配问题,射频通道失配会严重影响阵列性能。本文重点对卫星导航接收机通道失配的机理、通道特性拟合、失配通道均衡以及射频通道设计实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建立射频通道不一致性的理论模型,并对阵列信号处理性能受射频通道不一致性影响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其次,研究基于实测数据和基于失配模型的通道拟合方法。提出基于新的分段策略和最小二乘法的射频通道失配特性拟合方法,为下一步的通道均衡奠定基础;基于频带分解和滤波器组技术,建立基于频带分解的失配模型,并根据指标要求将宽带通道划分为若干子通道,再根据各子通道的幅频特性设计滤波器,以达成降低滤波器阶数、精细描述通道失配特性的目的。第三,从信号层面对射频通道间不一致性的通道均衡方法进行研究。在频带分解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子通道变步长均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宽带信号分解为若干窄带信号,用窄带信号处理算法即可完成对宽带信号的处理,相对于传统LMS均衡而言,既能减少了均衡器权系数长度,又能降低算法复杂度。最后,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射频通道实现方案。对射频通道带通滤波器、射频通道各子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和实现,并对设计出的射频通道性能进行了验证。

张亮[5](2014)在《双通道数字化仪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仪是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对接的重要手段,并同时具有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具备双通道高速信号采集和处理功能的数字化仪通过与接收机模块和工控机模块的互联,可以完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无线通信分析仪、无线电测向仪等系统。高速的双通道数字化仪可以同时对两个模拟目标进行分析,在实时频谱分析仪中即可以完成所覆盖频率范围内任意两个频点的实时分析,也可以分别对基带信号的I、Q两路同步采集完成基带I/Q调制分析;在无线电测向系统中可以一路采集参考通道,另一路轮流采集各接收通道,完成测向定位的功能。本文主要基于PXI总线双通道数字化仪项目运用背景,提出了PXI总线双通道数字化仪的设计方案,重点对双通道数字化仪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关键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实现了具体电路。其中双路ADC与FPGA之间交互数据位宽和时钟频率都很高(采用DDR传输模式),为了保证每次完成布局布线数据与时钟(DCO)不因在FPGA内部产生相对延迟而造成读数错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能完成数据时钟自动同步的DLL电路,提高了开发效率;而多档位数字下变频单元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分数倍抽取滤波器组架构(CIC抽取+CIC补偿+CIC插值),核心的分数倍抽取滤波电路都采用高效结构实现,节省资源的同时使得双通道数字化仪的RTBW(实时分辨率带宽)达到了42个,从而满足了更灵活的分析需求;针对为了节省或高效利用片内资源而减小处理位宽所引起的动态范围损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范围补偿的高效增益控制电路结构,并避免了除法运算操作,在减小位宽和资源消耗的同时也保证了动态范围;为了满足用户对I/Q基带信号调制分析的需求,本文充分利用双通道数字化仪可以完成双路信号并行采集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能对051.2Msps范围内任意码率的QPSK和4256QAM基带信号完成调制分析的硬件处理架构。本论文所论述的双通道数字化仪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各个功能单元能够正常可靠工作,达到预定指标和工程运用要求,在大量实践与测试中性能稳定,该数字化仪可运用于常见的通信测试系统或仪器。

王冬生[6](2013)在《基于光纤光栅系统的流量测量研究》文中指出流量测量在当今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光纤系统的流量测量方法已成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当光在光纤中传输时,光的特性如强度、相位、频率等会受到被测量的调制,利用适当的光检测方法可以把调制量转换成电信号。光纤光栅传感器是一种能测量多种参数的传感器,其中心波长漂移量可用于检测流量,具有结构简单、测量精确、量程宽等诸多优点,正逐渐成为流量测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以其优异的抗电磁干扰、抗腐蚀、灵敏度高、小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监测。论文将光纤光栅传感理论与流量测量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流量测量装置。通过对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流量传感器原理分析和研究,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光纤光栅流量传感系统,其设计包括光源选择、光电探测器设计、解调装置、信号分离滤波电路、前置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在分析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原理及信号解调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圆形靶结合粘贴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悬臂梁式流量检测装置;研究了传感光栅中心反射波长的变化量与参考光栅中心反射波长变化量的关系式;建立了基于圆形靶流量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步进电机调控的等强度悬臂梁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信号解调方案;步进电机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并编写了步进电机及单片机的运行程序;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精度较高,成本低等特点;提出了小波变换用于信号的处理、多尺度平滑去噪的思想以及线性模板与多尺度平滑去噪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流量信号的消噪,效果明显;设计了一种基于悬臂梁调谐和匹配光栅解调技术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信号解调方法;设计了基于匹配FBG可调滤波检测法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大大改善了系统的使用成本、复杂度及信噪比,并根据以上原理设计了系统的各个部分;匹配光纤布拉格光栅可调滤波检测法可以按照自身要求,在需要测量的点装配传感光栅,而只需要制作与其中心反射波长等性质相同的匹配参考光栅,形成测量阵列,匹配参考光栅的波长漂移就可以反映传感光栅的变化;通过对几种常见的流量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实验测试,由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结论,验证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精度。

张莉莉[7](2012)在《多速率多模式中频数字化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通信技术地高速发展使得模拟化到数字化成为趋势。传统数字接收机系统模式单一,结构固定,系统间不能有效地互通互联。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的数字化接收机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它的结构特点是硬件平台固定,只采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实现各项功能,符合现代通信通用性的要求。因此,采用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多模式,多通道,多速率中频数字接收机问题成为现在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许多相应地接收及信号处理技术也应运而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为此,本文依托科研项目,围绕中频数字化接收机中的多模式信道分离和多速率信号处理问题展开研究与设计,重点对高效优化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首先,阐述多速率多模式接收机技术相关基本原理,从节省资源的角度,着重研究了适合多速率信号处理的高效滤波器结构。其次,结合项目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系统结构框架。在此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系统各个模块,并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限定。再次,根据系统设计,对多通道信号分离和多速率信号处理模块进行了研究、设计与仿真。针对多通道不同通带内信号的分离,采用基于数字下变频的信道分离结构进行设计并用MATLAB仿真;针对多速率信号处理,提出了一种通过软件编程进行参数设置与控制,改变信号速率连续可变的结构方案,并用MATLAB进行仿真与测试。最后,针对中频数字化接收机性能要求,对FPGA开发板关键器件做选择。在硬件平台固定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软件编程,针对信道分离结构,CIC, HB,FIR以及内插滤波器模块,分别在FPGA上进行了设计,结果证明所选择结构具有很好的性能,具有实用价值。

张立平[8](2010)在《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超声波探伤技术是无损探伤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冶金领域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是钢材出厂前最重要的检验环节。在轧钢领域中,超声波探伤在低成本的基础上,为快速、准确的判断缺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声波探伤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超声波探伤的重要意义。简要叙述了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针对中厚板快速无损检测,提出了中厚板探伤的方法。本文设计的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硬件系统由电源模块、超声波发射电路、发射电路与控制电路的隔离电路、回波信号的调理电路、系统控制电路以及USB通讯模块组成。软件系统分为主单片机软件系统、从单片机软件系统、上位机软件系统。其中,主单片机负责发出超声波信号,液晶面板的控制,回波信号的放大增益控制,探伤通道的选通以及与上位机的数据交换;从单片机负责采集回波信号,将回波数据上传给上位机储存起来;上位机系统采用VC6.0开发超声波无损检测信号分析系统,实现了对超声波波形的实时数据采集、显示和有效评估。本文论述了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举出了几种常用的小波,论述了如何选取小波,小波变换的步骤,给出了小波变换的结果,阐述了小波变换对于超声波探伤的意义。最后,本文利用目前已有的条件,对目前设计出的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试块的探测和对实验数据的计算,本系统对试块的缺陷位置和缺陷大小能够做到精确判断,基本满足了超声波探伤系统的要求。同时,本文在设计系统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提高了系统的易维护性。采用了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中文菜单化的操作界面等,实现了良好的人机界面。同时,该仪器具有检测精度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吕涛[9](2009)在《基于DSP的语音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语音识别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嵌入式系统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它使得原本需要手工操作的工作,用语音就可以方便地完成。使用语音作为人机交互的途径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很方便、很自然的方式,同时设备的小型化也要求省略以节省体积。本文通过分析语音识别的国内外动态及研究水平,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语音识别产品准确率低、实时性差以及抗噪性弱等缺陷,提出了以高速DSP为平台的改进的语音识别算法。本文实现的语音识别主要由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算法组成。硬件采用TI公司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TMS320VC5416作为系统的平台,通过麦克风实现语音信号的采集,然后由A/D转换芯片接收,并将采集的信号传送至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存储器,按照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输出的时序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识别结果。论文重点介绍了算法的改进及调试:主要由语音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算法、美尔倒谱参数提取、两极端点检测等组成。先将编写的算法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仿真,然后将算法用C/C++和汇编语言编写移植到DSP开发软件CCS平台上进行调试,最终烧写到DSP,并用VC++编写人机交互界面来实现与DSP的串行通信。提出并采用的改进算法,使系统的适时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噪杂环境的情况下识别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论文最后对课题的研究作了总结,并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出了系统设计中几个可能的改进方向。

边红昌[10](2007)在《基于DSP和ZigBee的智能设备无线语音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SP和ZigBee的智能设备无线语音控制系统。系统分为两个模块:一模块是以DSP为核心独立运行的语音命令识别模块,另一模块以ZigBee无线收发协议为核心并利用PIC单片机和CC2420实现ZigBee协议栈及应用程序。两模块间通过中断方式进行命令或数据发送,且相互独立。因此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针对特定的任务可以更改任一模块的功能设置。语音控制模块针对DSP系统对语音识别算法进行优化,并集成FLASH可以保存模板信息也可实现在线训练及保存。在PIC单片机上完成对ZigBee协议的实现及精简,ZigBee节点分为全功能设备主节点和精简功能从节点。主节点需要频繁的检测从节点的加入或接收数据等功能,侧重于功能实现。从节点主要实现非频繁的任务执行,在保证传输正确性的同时侧重于在程序上设置如休眠等功能以降低功耗。最后对本系统进行了测试及演示说明,实现无线语音控制功能。

二、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方案设计
    2.1 矿热炉电极系统
    2.2 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系统需求分析
    2.3 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硬件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发射和接收系统设计
    3.1 常见的超声波换能器
        3.1.1 压电换能器
        3.1.2 磁致伸缩换能器
        3.1.3 两种常用换能器的性能比较
    3.2 超声波发射系统总体设计
        3.2.1 磁致伸缩换能器总体结构设计
        3.2.2 锥形变幅杆的研究
        3.2.3 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动位移研究
    3.3 超声波发声装置谐振腔体设计
        3.3.1 声波辐射板和反射板设计
        3.3.2 声波谐振腔体设计
        3.3.3 抛物体直角锥体组合聚焦设计
    3.4 超声波发声装置激励源研究
        3.4.1 激励源的参数设计
        3.4.2 超声波发射装置声压的设计
    3.5 超声波接收系统总体设计
        3.5.1 超声波接收传感器的概述及选型
        3.5.2 超声波接收传感器布局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硬件设计
    4.1 磁致伸缩换能器驱动电源的设计
        4.1.1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4.1.2 阻抗匹配电路的设计
    4.2 电源模块设计
        4.2.1 +24V转+5V DC-DC电源设计
        4.2.2 ±15V DC电源的产生设计
        4.2.3 +5V转+3.3V电源设计
    4.3 主控制模块设计
        4.3.1 微控制器的选型
        4.3.2 基于MSP430F5359的主控制电路设计
    4.4 声波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4.1 窄带滤波电路设计
        4.4.2 程控增益放大电路设计
        4.4.3 程控增益调节算法设计
        4.4.4 信号的解调及识别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仿真
    5.1 声波发射装置激励源测试实验分析
    5.2 声波接收系统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多余物微小信号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多余物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余物微小信号检测研究现状
        1.2.2 多余物信号和组件信号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振动台控制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振动台闭环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 振动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3.1 振动加速度检测电路设计
        2.3.2 冲击加速度检测电路设计
        2.3.3 控制器与反馈求和电路设计
        2.3.4 控制器参数整定
    2.4 闭环控制系统迭代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余物微小信号调理电路研究
    3.1 引言
    3.2 信号传输线选择
    3.3 多余物微小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1 信号放大环节设计
        3.3.2 信号滤波器环节设计
        3.3.3 脉冲信号硬件判断电路
    3.4 电磁兼容设计
        3.4.1 电磁兼容结构设计
        3.4.2 电磁兼容屏蔽设计
        3.4.3 电磁兼容接地设计
        3.4.4 信号接口电路设计
        3.4.5 PCB电路板设计
    3.5 检测效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余物和组件识别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信号特征
        4.2.1 多余物信号
        4.2.2 组件信号
    4.3 基于聚类分析的多余物和组件识别算法设计
        4.3.1 滤除直流分量
        4.3.2 改进的三门限脉冲提取算法
        4.3.3 快速傅里叶变换
        4.3.4 标准差系数矩阵计算
        4.3.5 脉冲聚类
    4.4 聚类结果分析
    4.5 多余物检测算法的软件设计
        4.5.1 多余物检测算法的软件界面设计
        4.5.2 聚类分析算法的软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
        1.2.2 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语音识别算法
    2.1 语音识别系统的基础结构
    2.2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2.3 基于能熵比的端点检测算法
        2.3.1 短时能量
        2.3.2 子带谱熵
        2.3.3 端点检测算法
    2.4 语音特征参数提取
    2.5 DTW语音识别算法
        2.5.1 动态规划原理
        2.5.2 DTW的基本原理
        2.5.3 DTW算法的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实现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概述
    3.2 DSP核心电路
    3.3 音频采集模块
    3.4 存储模块
        3.4.1 FLASH模块
        3.4.2 SDRAM模块
    3.5 远程控制模块
        3.5.1 GSM模块概况
        3.5.2 远端单片机控制模块
    3.6 系统其他模块
        3.6.1 JTAG调试模块
        3.6.2 系统时钟模块
        3.6.3 系统的复位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4.1 软件总体模块设计
    4.2 软件开发平台与配置
        4.2.1 CCS4集中开发环境
        4.2.2 基于CSL芯片库的使用
    4.3 语音采集模块
        4.3.1 语音模块寄存器设置
        4.3.2 语音采集的实现
    4.4 语音预处理与端点检测的实现
        4.4.1 语音预处理
        4.4.2 端点检测
    4.5 语音识别算法的实现
        4.5.1 MFCC特征参数提取
        4.5.2 DTW距离的计算
    4.6 GSM与远端控制模块
        4.6.1 AT指令
        4.6.2 GSM模块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以及系统测试
    5.1 GSM模块实验
    5.2 端点检测实验
    5.3 语音识别率实验
        5.3.1 计算机端识别率实验
        5.3.2 系统识别率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导航接收机射频通道拟合均衡技术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道拟合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通道均衡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射频通道特性分析
    2.1 接收机结构
    2.2 通道不一致信号模型
    2.3 通道不一致性对阵列性能的影响
        2.3.1 影响主副瓣电平与对消比
        2.3.2 影响阵列输出信干噪比
    2.4 频带分解技术原理
    2.5 小结
第3章 通道特性拟合
    3.1 基于实测数据的通道特性拟合方法
        3.1.1 分段策略建立
        3.1.2 数据仿真验证
    3.2 基于失配模型的通道特性拟合方法
        3.2.1 基于系统频率响应函数的模型
        3.2.2 基于滤波器零极点扰动的模型
        3.2.3 基于滤波器级联控制的模型
    3.3 基于频带分解失配模型的通道特性拟合方法
        3.3.1 基于频带分解的失配模型设计
        3.3.2 基于频带分解的失配模型仿真
    3.4 小结
第4章 通道均衡技术研究
    4.1 通道均衡技术
        4.1.1 时域均衡算法
        4.1.2 LMS均衡算法收敛条件
        4.1.3 频域均衡算法
    4.2 基于频带分解的子带均衡方法
        4.2.1 频带分解方式设计
        4.2.2 子带自适应均衡方法设计
        4.2.3 子带自适应均衡方法仿真
    4.3 通道均衡性能的影响因素
    4.4 小结
第5章 射频通道设计实现
    5.1 射频通道设计方案
    5.2 射频通道滤波器优化设计
        5.2.1 射频滤波器设计参数
        5.2.2 滤波器设计方法
    5.3 射频通道模块总体设计
        5.3.1 射频通道子模块设计
        5.3.2 射频通道优化验证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科研活动)

(5)双通道数字化仪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PXI总线多通道数字化仪
        1.2.2 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及数字解调
    1.3 承担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双通道数字化仪原理与方案设计
    2.1 数字化仪总体功能及技术指标
    2.2 数字化仪总体硬件方案
    2.3 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方案设计
        2.3.1 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2.3.2 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关键技术及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通道模数转换及数字接.电路设计
    3.1 双通道模数转换及数字接.电路设计
        3.1.1 采样理论与中频选取
        3.1.2 基于AD9642的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2 ADC与FPGA数字接.电路设计
        3.2.1 数据时钟自动同步电路设计
        3.2.2 消除直流的数字陷波器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档位数字下变频及动态范围补偿电路研究
    4.1 双通道多档位数字下变频的方案设计
    4.2 数字混频理论和数字混频单元设计
        4.2.1 数字混频及正交分解理论
        4.2.2 数字混频单元电路设计及性能分析
    4.3 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研究
        4.3.1 整数倍抽取及其多项结构
        4.3.2 小数倍抽取
        4.3.3 双通道数字化仪中的变采样率结构设计
    4.4 小数倍多级抽取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4.1 CIC抽取及插值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4.2 CIC幅频特性补偿滤波器设计与实现
        4.4.3 HB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4.4 整形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4.5 动态范围补偿电路设计与实现
        4.5.1 截断及有限字长的影响分析
        4.5.2 动态范围补偿电路工作原理和方案设计
        4.5.3 动态范围补偿电路的实现及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带I/Q信号数字解调研究与硬件实现
    5.1 基带I/Q信号数字解调算法方案设计
    5.2 基带I/Q信号数字解调电路设计
        5.2.1 重采样理论研究
        5.2.2 重采样插值滤波器设计与实现
        5.2.3 Gardner同步误差检测电路设计
        5.2.4 数控振荡器设计
        5.2.5 变增益环路滤波器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优化与系统测试
    6.1 设计优化
        6.1.1 算法硬件实现的设计优化
        6.1.2 速度优化策略
        6.1.3 面积优化策略
        6.1.4 功耗优化策略
    6.2 系统测试
        6.2.1 测试方法
        6.2.2 模数转换及数字接.电路测试
        6.2.3 数字下变频器测试
        6.2.4 数字解调电路测试
        6.2.5 系统集成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光纤光栅系统的流量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纤传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
        1.2.1 光纤传感技术的特点
        1.2.2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量测量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常用流量计测量机理
    2.3 涡街流量计
    2.4 基于光纤光栅系统的涡街流量传感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光栅流量传感特性
    3.1 光纤及其传输特性
        3.1.1 光纤光敏特性
        3.1.2 光纤损耗特性
        3.1.3 光纤色散特性
    3.2 光纤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3.3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光学性质
        3.3.1 光纤光栅传感器机理
        3.3.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结构及其写入
        3.3.3 典型光栅的光学性质
        3.3.4 信号解调
        3.3.5 Bragg 光纤光栅传感器机理
    3.4 光纤光栅式流量传感器
        3.4.1 光纤光栅流量传感器光路解调
        3.4.2 测量系统结构
        3.4.3 光电探测器转换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光栅流量测量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光纤的选择、设计及相关损耗的计算
    4.3 光电探测器
    4.4 光源选择
    4.5 基于步进电机可调匹配参考光栅测量调谐装置
        4.5.1 悬臂梁结构
        4.5.2 信号解调
    4.6 流量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6.1 信号分离滤波器设计
        4.6.2 前置放大电路
        4.6.3 步进电机及单片机硬件电路
        4.6.4 系统软件
        4.6.5 分布式系统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流量信号处理研究
    5.1 小波变换
        5.1.1 Fourier 变换和 Gabor 变换
        5.1.2 小波变换
    5.2 小波变换的分析及算法研究
        5.2.1 小波基
        5.2.2 离散小波变换及小波包
        5.2.3 信号的分解与重构算法研究
    5.3 小波变换用于流量信号的消噪
        5.3.1 模极大值法
        5.3.2 阈值消噪及小波基测试研究
        5.3.3 多尺度平滑去噪仿真及软件运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流量测量系统实验研究
    6.1 超声波流量传感实验
    6.2 光纤光栅涡街流量传感实验
    6.3 光纤光栅靶式流量传感实验
        6.3.1 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特性测试实验
        6.3.2 光纤光栅靶式流量测试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速率多模式中频数字化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理论基础及优化算法
    2.1 信号采样定理
    2.2 正交变换原理
    2.3 信号的数学模型
    2.4 重采样基本原理
        2.4.1 整数倍抽取
        2.4.2 分数倍采样率变换
    2.5 高效重采样设计方法
        2.5.1 抽取滤波的多级优化结构
        2.5.2 特殊高效滤波器——积分梳状滤波器
        2.5.3 特殊高效滤波器——半带滤波器
        2.5.4 FIR滤波器设计
    2.6 任意实数倍采样率变换
    2.7 小结
第三章 多速率多模式中频数字接收机系统总体设计
    3.1 数字接收机结构方案选择
    3.2 采样率的确定
    3.3 数控振荡器的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中频数字化接收机技术仿真研究
    4.1 多模式信道分离的设计与仿真
        4.1.1 多模式信号分离结构的设计
        4.1.2 多模式信号分离结构的仿真
    4.2 多速率采样率变换的设计思路
    4.3 抽取滤波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3.1 抽取滤波模块的设计
        4.3.2 抽取滤波工作参数设置及控制
        4.3.3 抽取滤波模块的仿真
    4.4 分数倍采样率变换的设计与仿真
        4.4.1 多项式内插滤波器设计
        4.4.2 改进的内插滤波器设计
        4.4.3 仿真与测试
    4.5 小结
第五章 硬件平台及关键模块的FPGA设计
    5.1 接收机硬件平台的介绍
        5.1.1 系统处理板各部分功能
        5.1.2 处理板上关键器件的选择
    5.2 NCO混频模块的FPGA设计
    5.3 信道分离模块的FPGA设计
    5.4 重采样模块的FPGA设计
        5.4.1 CIC滤波器的FPGA设计
        5.4.2 HB滤波器的FPGA设计
        5.4.3 FIR滤波器的FPGA设计
        5.4.4 内插滤波器的FPGA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损检测概述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课题研究的论文结构
第2章 超声波探伤基本理论
    2.1 描述声场的物理量
    2.2 波的几何描述及波型
        2.2.1 波的几何描述
        2.2.2 波型
    2.3 超声波入射到平上时的反射和透射
    2.4 超声衰减
    2.5 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
        2.5.1 超声波探伤原理
        2.5.2 本课题中厚板探伤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硬件系统
    3.1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硬件系统概述
    3.2 电源模块的设计
    3.3 探伤模拟部分的性能要求
    3.4 超声波发射电路
        3.4.1 探头的激发
        3.4.2 超声波发射电路
        3.4.3 发射电路与控制电路的隔离
    3.5 超声波回波信号调理电路
        3.5.1 阻尼限幅电路设计
        3.5.2 信号滤波电路
        3.5.3 回波信号的放大电路
        3.5.4 模数转换电路
    3.6 系统控制电路
        3.6.1 PIC系列单片机概述
        3.6.2 PIC单片机的特点
        3.6.3 本设计中单片机的任务
    3.7 USB技术及其在本超声探伤系统中的实现
        3.7.1 USB概述
        3.7.2 USB技术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软件系统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PIC单片机开发环境简介
        4.1.2 主单片机软件设计
        4.1.3 从单片机软件设计
    4.2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人机界面的开发
        4.2.1 人机界面概述
        4.2.2 人机界面的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超声波探伤
    5.1 小波变换发展简史
    5.2 小波变换概述
        5.2.1 小波变换的定义
        5.2.2 几种常用的基本小波
        5.2.3 多分辨率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
        5.2.4 信号的离散
    5.3 利用小波变换实现超声波信号的噪声抑制
        5.3.1 杂波和缺陷回波的小波变换特性
        5.3.2 小波函数的选取
        5.3.3 小波信号分解
        5.3.4 闽值的选取和噪声抑制
        5.3.5 小波信号重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实验结果测试
    6.1 测试环境
        6.1.1 软件平台
        6.1.2 硬件平台
    6.2 缺陷的评定
        6.2.1 缺陷位置的判定
        6.2.2 缺陷尺寸的判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DSP的语音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语音识别技术研究概况
        1.2.1 国外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语音识别系统存在的难点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硬件设计方案
    2.2 语音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
    2.3 语音识别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3.1 自增益控制和预滤波
        2.3.2 预加重
        2.3.3 分帧与加窗
        2.3.4 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
        2.3.5 特征向量的提取
        2.3.6 语音信号的模板匹配和训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音识别系统的软件设计
    3.1 语音识别系统的分类
    3.2 预处理
    3.3 语音信号的加窗
    3.4 语音信号的端点检测
        3.4.1 起点检测
        3.4.2 终点检测
    3.5 特征向量提取
    3.6 语音信号的训练和模式匹配
        3.6.1 改进的DTW 算法
        3.6.2 DTW 算法的实验结果
    3.7 语音去噪
    3.8 系统程序的开发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音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DSP 相关发展概况
        4.1.1 DSP 芯片的发展概况
        4.1.2 国内DSP 芯片的发展现状
        4.1.3 DSP 技术的发展趋势
    4.2 系统硬件设计
        4.2.1 DSP 系统的硬件概述
        4.2.2 音频采集模块
        4.2.3 内部存储器设置
        4.2.4 外部存储器扩展
        4.2.5 数据采集与传送模块
        4.2.6 CPLD 逻辑控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界面设计
    5.1 语音识别系统联调
        5.1.1 软件工具CCS(Code Composer Studio)2.2 简介
        5.1.2 DSP 软件的C 语音开发流程
        5.1.3 实验结果
    5.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2.1 Visual C++的介绍
        5.2.2 Matcom 的介绍
        5.2.3 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
    5.3 DSP 与PC 机的串口通信
    5.4 软件编程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5.4.1 系统上电时要注意的问题
        5.4.2 流水线冲突
        5.4.3 编译模式的选择
        5.4.4 存储器的使用和程序的模块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CMD 文件
附录B MFCC 的源代码
附录C TMS320VC5416 DSK 实物图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DSP和ZigBee的智能设备无线语音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语音识别
    1.2 无线通信技术
    1.3 智能设备功能特点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语音识别理论
    2.1 语音信号时域处理
    2.2 语音信号频谱分析
    2.3 语音信号参数提取
    2.4 语音识别算法
第三章 ZIGBEE 无线传输技术
    3.1 无线通信技术
    3.2 ZIGBEE技术
    3.3 ZIGBEE协议栈
    3.4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DSP 语音识别模块
    4.3 ZIGBEE无线传输模块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DSP 应用程序及优化
    5.2 ZIGBEE传输协议实现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6.1 语音识别及实时性测试
    6.2 ZIGBEE模块配置演示和性能测试
第七章 结论
    7.1 工作总结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热炉电极长度测量装置设计[D]. 史凯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多余物微小信号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D]. 王珂琦.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3]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冯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4]导航接收机射频通道拟合均衡技术研究及设计[D]. 邢豪杰. 湖南大学, 2015(03)
  • [5]双通道数字化仪中频及基带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张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基于光纤光栅系统的流量测量研究[D]. 王冬生. 燕山大学, 2013(08)
  • [7]多速率多模式中频数字化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张莉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8]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的设计[D]. 张立平. 东北大学, 2010(07)
  • [9]基于DSP的语音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D]. 吕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10]基于DSP和ZigBee的智能设备无线语音控制系统设计[D]. 边红昌. 吉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基于PIC单片机控制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