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

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琰喆,李原[1](2020)在《基于人格特质视角的员工建言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员工的建言行为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影响建言行为的各种因素中,员工的人格特质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员工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研究,发现大五人格因素中,除开放性和宜人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尽责性、外倾性正向预测而神经质负向预测建言行为;非大五人格特质中,主动性人格、追求与回避取向、核心自我评价等能正向预测员工的建言行为,权力距离倾向、羞怯等负向预测建言行为。同时,人格特质对建言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人际关系和情绪机制起作用,而领导者的个人特征、群体氛围等因素也会调节这些关系。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最终提出了员工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关系的研究框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研究提供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思路和建议,同时,有助于实践中的管理者从人格特质角度更好地引导、激发和促进员工的建言行为。

刘伟[2](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周琳[3](2020)在《日记训练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以语文阅读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全球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学习已经不再是教师主导的单向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调节学习作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在阅读领域,学生们往往缺乏运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意识与能力,以至于难以成为一名独立的、积极的阅读者。为了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本研究聚焦于语文学科的阅读学习,尝试使用日记这一训练方式,对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和语文阅读成绩进行干预。通过文献梳理,将社会认知视角下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阅读教学理论和自我监控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确立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关于语文阅读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框架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涉及了不同的自我调节学习环节,为训练过程中的教师指导和具体的日记设计提供了依据。本研究运用准实验研究法,选取上海市某高中两个班级56名高一学生,依托语文学科的阅读学习,通过持续七周的日记训练对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进行干预。将实验组班级与控制组班级进行对照,以探究日记训练对于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具体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我报告问卷、日记和访谈多种调查工具,以了解和跟踪训练过程中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和阅读成绩的变化。研究表明:(1)日记训练显着提升了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水平;(2)日记训练显着提升了高中生的阅读成绩;(3)不同自我调节学习水平的高中生进行日记训练之后,阅读成绩变化程度不同。其中,自我调节学习水平较低和一般的高中生进行日记训练后,阅读成绩显着提升。

崔月[4](2020)在《成败情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和自我肯定对自我设限影响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指个体在面临可能到来的失败或者危险情境下,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和自身形象不受到影响,采用一系列自我保护策略,避免将失败原因归结于个人能力缺乏的一种防御性策略。国外关于自我设限的研究比较丰富,国内这几年虽然围绕着自我设限研究数量在增长,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选取不同的推理测试题目和结果反馈,设置了不同的情境,结合自我肯定、自恋人格因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设限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他们自我设限的行为表现、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从而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设限的研究提供新的、更全面的视角,同时期待研究结果能够有效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去。本研究包括两个分实验,实验一是采用成败情境设置和自我肯定问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设限行为展开调查;实验二通过设置成败情境以及自恋人格问卷来探究他们与自我设限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自我肯定的大学生在自我设限上得分差异显着(p<0.05):独立自我肯定>无自我肯定>互依自我肯定。自我设限和自恋人格总分、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01)。自恋人格总分、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和独立自我肯定、无自我肯定和互依自我肯定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2)自我肯定主效应显着,不同类型自我肯定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对自我设限具有不同影响:独立自我肯定的被试在中性情景下自我设限得分显着高于失败情境和成功情境;无论何种自我肯定类型,中性情境得分总是最高的,其次是失败情境,成功情境的自我设限得分始终是三者中最低的,F=3.337,p<0.05。(3)情境因素主效应显着,不同的情境(中性、成功、失败)作用下不同水平的自恋人格/不同类型自我肯定均可以对自我设限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自我肯定中性情境下,独立自我肯定得分显着高于互依自我肯定。在中性和失败情境下,独立自我肯定的自我设限得分都是最高的;同时,在所有情境下,互依自我肯定的自我设限得分都是最低的。第二、自恋人格在中性情境下,不同自恋人格水平差异表现在自恋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成功情境下,自恋高分组得分显着高于低分组,中间组得分显着高于低分组;失败情境下,高分组得分显着高于低分组和中间组,F=4.668,p<0.001。在三种情境下,自恋高分组在自我设限上得分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中间组,低分组得分是最低的。(4)自恋人格主效应显着,能够对自我设限产生显着影响,即不同自恋人格水平的被试对自我设限的作用具有显着差异;在自恋高分组,失败情境自我设限得分显着高于成功情境。在三种不同水平的自恋人格中,失败情境自我设限的得分始终是最高的,成功情境得分除了在自恋中间水平略高于中性情境,其他情况下自我设限得分都是最低的。

李若莹[5](2020)在《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公开课)作为一种远程学习形式,使用户可以借助网络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但是,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要求用户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搜寻行为能力,也需要MOOC公开课平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因此,本文针对MOOC公开课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展开调研,探究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帮助MOOC公开课用户提高信息搜寻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为MOOC公开课平台优化服务提供合理化建议。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MOOC公开课与信息搜寻行为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基础,结合MOOC公开课这一特定情境,然后经过整理归纳将本文的变量总结为用户个人因素(问题认知程度、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心理状态、电子资源搜索经验)、搜寻平台因素(平台信赖度、平台系统功能、移动终端的可选择性)、情境因素(搜索任务、学习环境)、信息因素(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时效价值),并建立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接着,本文以MOOC公开课用户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调查结果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又运用SPSS25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了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得出结论。最后,本文基于前述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提出提高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能力及优化MOOC公开课平台信息服务等建议。

程婷婷[6](2019)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微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社交媒介,促使人们在网络社会建立了新的社会交往场域。微信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平台,尤其是微信的“朋友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和交往方式,创造了新型的社交文化。在这个以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朋友圈中,不同群体的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印象整饰,微信朋友圈就像一个虚拟的舞台剧场,网民们在这个舞台上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在朋友圈构建出理想的自我形象。在这个新型社交场域中,网民在朋友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印象整饰,形成不同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那么网民在朋友圈中使用哪些策略进行印象整饰,网民在朋友圈中的印象整饰策略的使用现状如何,以及影响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因素又是什么,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印象整饰理论和自我监控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分析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的使用现状以及影响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因素。首先,在CNKI中文数据库和Wiley等相关的外文数据库中搜索和下载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宜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其次,本研究通过委托与微信使用年龄群体和职业群体相近的拥有260万样本的问卷星系统根据问卷设定的对应条件向符合要求的特定群体发放问卷,共计发放528份问卷,并访谈13名微信朋友圈的习惯性使用者;再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并结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对影响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印象整饰的相关理论的分析和梳理,笔者总结出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儿种策略,分别是:主动积极策略,中庸平和策略和隐匿伪装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包括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现状的研究;另一方面,包括影响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因素研究。使用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主观粘度和客观粘度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从人口学变量、使用动机、主观粘度、客观粘度和自我监控水平等方面分析影响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因素。研究发现: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的使用现状部分,在性别、文化程度和使用粘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性别因素对于积极主动策略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女性在积极主动策略的得分均值高于男性,表明女性更倾向于使用积极主动策略;文化程度因素对于积极主动策略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主观粘度因素对积极主动策略呈现出显着性差异;职业因素对三策略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影响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使用粘度、使用动机、自我监控水平等因素。主观粘度因素和高自我监控因素会促使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印象整饰时使用积极主动策略,客观粘度因素和自我导向因素则会抑制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印象整饰时使用积极主动策略;获取信息因素会促使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印象整饰时使用中庸平和策略,从众动机因素则会抑制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印象整饰时使用中庸平和策略;他人导向因素会促使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印象整饰时使用隐匿伪装策略,从众动机因素和获取盈利因素则会抑制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印象整饰时使用隐匿伪装策略。

雷星晖,王曦[7](2019)在《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基于"认知超载"的观点,采用了消费者行为实验的研究方法,探究了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并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了产品类型和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消极情绪在社会排斥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社会排斥会增加消费者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其冲动性购买行为;产品类型在社会排斥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相比实用性产品,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冲动性地购买享乐性产品有更强的影响。

蒋昀洁,李燕丽[8](2018)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智能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基于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潜能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探索。研究发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创业潜能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情绪智能正向调节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创业潜能的关系;大学生情绪智能越高,自我监控能力越强;自我监控能力在核心自我评价和创业潜能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能中介情绪智能对核心自我评价和创业潜能关系的调节效应。

徐高双[9](2018)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我监控对面试作伪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面试是企业人才招聘的重要方式,也是被运用最广泛的方式,但面试的效度却一直受到质疑,学者们已经对其展开讨论。一开始,学者认为影响面试效度的主要因素是面试官,随着学术成果的深化,学者们开始关注求职者在面试中的虚假反应即面试作伪行为。面试作伪行为的概念提出后,学者们认为面试作伪行为主要受作伪动机、作伪能力、作伪机会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个人与情境的交互效应对作伪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个体与环境交互影响理论和决策理论,提出面试作伪行为的直接影响来源于作伪动机,主要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上,求职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和面试题目类型会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53名具备面试经验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AMOS软件分析数据。其次,通过实验法,对107位大四毕业生进行两次实验,第一次探索在行为描述面试下的面试作伪行为,第二次探索情景性面试下的面试作伪行为。通过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调节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分析结果表明:(1)求职者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显着预测面试作伪行为及四个维度;(2)自我监控能力显着正向调节马基雅维利水平和适合度提升之间的关系;自我监控能力显着正向调节马基雅维利水平和面试官讨好之间的关系;(3)行为描述面试显着负向调节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与良好形象创造和面试官讨好之间的关系;情景性面试显着正向调节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与良好形象创造和面试官讨好之间的关系;(4)良好形象创造在面试次数上存在差异;经历篡改在面试次数和工作经验上存在差异;面试官讨好行为在学历上存在差异。理论贡献方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面试作伪行为的研究,从个人和环境的交互视角,解释了自我监控能力和面试题目类型在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和面试作伪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此外,面试作伪行为是负面的话题,问卷调查法难以获得真实的数据,本研究引入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方法。实践贡献方面,本研究通过实证法探索面试作伪行为的影响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加深入的了解面试作伪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策略应对面试作伪行为,提高面试效度。

刘建新[10](2017)在《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物产越来越丰富,我国绝大多数产品已经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发展成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厂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变得越来越困难。面对市场性质的转变和销售困难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采用稀缺营销策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例如饥渴营销、会员专供、排队购买、团购、秒杀等等,并且赢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某些厂商甚至把稀缺营销策略上升为主导的营销战略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众多的稀缺营销策略中,通过广告、货架、口碑、脱销、限量版、奢侈性或炫耀性等途径向潜在消费者传播产品稀缺诉求是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传播限量性稀缺诉求或限时性稀缺诉求、供应性产品稀缺诉求或需求性产品稀缺诉求、销量稀缺诉求或存量稀缺诉求等,并且会对消费者的信息加工、价值判断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已有研究表明,产品稀缺诉求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稀缺性、支付意愿、消费数量、感知质量、感知流行性、想法加工、想法效价、竞争性唤醒、冲动购买、交易态度、产品态度、交易意愿、感知价值、购买行为、购买意愿、感知专有性、预期后悔、口碑传播、购买延迟等反应,甚至有时消费者会将稀缺性视为高质量或高价值的启发式线索。在众多的产品稀缺诉求中,供应性稀缺诉求与需求性产品稀缺诉求是被厂商经常采用的产品稀缺诉求策略。由于这两种稀缺诉求传播的稀缺原因不一样,前者是由于供应不足,而后者是由于需求过量,因此会给潜在消费者传递不同的信号,前者更容易被消费者视为“独特性”线索,而后者更容易被消费者视为“流行性”线索,因此会影响消费者的不同的消费偏好和购买选择。当然,消费者也并非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会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能动性的信息加工,例如会唤醒消费者对厂商稀缺诉求操作意图的欺骗性感知和说服知识,并进而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所有权和心理抗拒感,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面对厂商传播的产品稀缺诉求,消费者会存在复杂的认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并进而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愿。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的研究要么局限于稀缺性视角而对欺骗性视角重视不够,要么局限于单一中介机制而对多层多重中介研究不足,因此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系统性或差异性影响并未得到有效的洞察。为此,本文构建并列多重中介模型深入地探查供应性产品稀缺诉求与需求性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差异,以及它的边界条件,这不仅对于深化和完善产品稀缺效应、产品虚位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厂商正确操作稀缺营销、提升营销效果和帮助消费者理性看待稀缺诉求、提高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甚至对于行业监管机构加强稀缺营销监管、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产品稀缺诉求的研究背景和主要问题,以及论文的研究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和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主要评述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基础,具体包括产品稀缺诉求的内涵、主要类型、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和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商品理论、说服知识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和心理抗拒感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第四部分主要发展了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假设,包括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作用等研究假设;第五部分主要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行了定性实证检验,具体包括对各15位大学生样本和社会公众样本进行深度访谈;第六部分主要是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行了实验实证检验,通过五个实验有效检验了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第七部分主要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和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通过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文献综述、理论介绍、假设推演、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稀缺诉求确实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但具体影响取决于消费者信息加工的占优路径;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并列多重中介机制,例如感知稀缺性、感知欺骗性、心理所有权、心理抗拒感和购买意愿等;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并列多重中介机制会受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即独立型自我建构更敏感于供应性产品稀缺诉求并进而产生购买意愿,而依存型自我建构更敏感于需求性产品稀缺诉求并进而产生购买意愿。定性检验和定量研究结果均表明,产品稀缺诉求促发的消费者感知稀缺性并不会引发消费者的心理抗拒感,但消费者对产品稀缺诉求操作意图感知引发的感知欺骗性会增强消费者的心理抗拒感。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产品稀缺诉求会引发消费者对稀缺产品不同的心理所有权,即消费者“感觉到目标物或目标物的一部分是我的”,感知稀缺性会促进消费者的心理所有权,而感知欺骗性会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所有权;二是产品稀缺诉求促发的感知稀缺性并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心理抗拒感,但它引起的感知欺骗性会增强消费者的心理抗拒感;三是对以往有关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发现存在并列多重中介机制,以及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和创新贡献是对产品稀缺效应理论的重要深化和边界拓展。当然,受制于研究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本文也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手段局限和研究效度有限等不足,这都是未来需要不断改善和深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格特质视角的员工建言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建言的概念界定
3 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的关系机理
    3.1 大五人格与员工建言
        3.1.1 宽泛因素
        3.1.2 狭窄方面
    3.2 非大五人格与员工建言
        3.2.1 品质
        3.2.2 价值观
        3.2.3 行动导向
        3.2.4 人际
        3.2.5 个体内部
    3.3 各人格特质与员工建言相关关系梳理
    3.4 影响机制
        3.4.1 动机机制
        3.4.2 人际关系机制
        3.4.3 情绪机制
4 情境因素在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4.1 上司的个人特点
        4.1.1 上司的人格特质
        4.1.2 领导风格
        4.1.3 上司的认知因素
    4.2 人际因素
        4.2.1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
        4.2.2 领导委托
        4.2.3 建言角色期待
    4.3 群体因素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2)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3)日记训练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以语文阅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
        三、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自我调节学习相关研究
        二、阅读领域中自我调节学习相关研究
        三、日记与自我调节学习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整体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第二节 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阅读教学理论
    第三节 自我监控理论
    第四节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准实验研究法
        二、实验变量的确定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工具
        一、学习动机策略问卷
        二、日记
        三、访谈提纲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实验前
        二、实验实施
        三、实验后
    第四节 研究信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效度
        二、研究信度
        三、研究伦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训练前后自我调节学习水平及阅读成绩的变化分析
        二、每周日记和阅读任务的过程变化分析
        三、日记训练的感受分析
    第二节 结果讨论
        一、日记训练对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水平的影响
        二、日记训练对高中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三、日记训练对处于不同自我调节学习水平高中生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利用日记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二、提供符合学生个性的自我调节学习指导
        三、加强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中的教师角色
    第三节 研究局限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习动机策略问卷(前后测)
    附录二 阅读日记纸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后记

(4)成败情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和自我肯定对自我设限影响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我设限
        1.1.1 自我设限的概念
        1.1.2 自我设限的分类
        1.1.3 影响自我设限的因素
    1.2 自恋人格
        1.2.1 自恋人格的概念
        1.2.2 自恋人格的结构
    1.3 自我肯定
    1.4 自恋人格和自我肯定
        1.4.1 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1.4.2 自恋人格和自我肯定的关系
        1.4.3 自恋人格和自我肯定的研究意义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及实验设计
        3.2.1 仪器设备
        3.2.2 技术路线
    3.3 创新点
4 预实验:成败情境题目筛选
    4.1 实验目的
    4.2 被试
    4.3 实验工具
    4.4 实验结果
5 自我设限、自我肯定和自恋人格的关系
    5.1 实验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自我肯定与自我设限、自恋人格和自我设限的关系
        5.4.2 自恋人格与自我肯定的关系
    5.5 结论
6 实验一:成败情境下自我肯定对自我设限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验方法
        6.4.1 被试
        6.4.2 实验材料
        6.4.3 实验步骤
    6.5 实验结果
    6.6 结论
7 实验二:成败情境下不同自恋人格对自我设限影响的实验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4 实验方法
        7.4.1 被试
        7.4.2 实验工具
        7.4.3 实验步骤
    7.5 数据分析
    7.6 结论
8 总讨论与结论
    8.1 总讨论
        8.1.1 自我肯定与自我设限
        8.1.2 自恋人格与自我设限
        8.1.3 自恋人格与自我肯定
        8.1.4 成败情境下不同因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设限的影响
    8.2 总结论
    8.3 研究不足与启示
        8.3.1 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可推论性
        8.3.2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8.3.3 缺乏针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干预训练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2.1 MOOC公开课的基本理论问题
        2.1.1 MOOC公开课的含义
        2.1.2 MOOC公开课的发展现状
    2.2 用户信息行为的基本理论问题
        2.2.1 用户信息行为的基本概念
        2.2.2 用户信息行为的类型
    2.3 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基本理论问题
        2.3.1 用户信息搜寻行为
        2.3.2 MOOC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2.4 相关理论及模型
        2.4.1 Wilson信息行为模型
        2.4.2 社会认知理论
        2.4.3 意义构建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因素分析与概念模型构建
    3.1 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用户个人因素
        3.1.2 搜寻平台因素
        3.1.3 情境因素
        3.1.4 信息因素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1 研究假设
        3.2.2 概念模型
    3.3 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3.3.1 变量的定义
        3.3.2 变量的测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2.1 问卷的信度分析
        4.2.2 问卷的效度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3 问卷的形成与数据采集
        4.3.1 最终问卷的形成
        4.3.2 数据采集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建议
    5.1 人口特征统计分析
        5.1.1 调查对象人口特征
        5.1.2 信息搜寻内容
    5.2 研究假设检验
        5.2.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2 各影响因素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回归分析
        5.2.3 各影响因素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假设验证
    5.3 对策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MOOC 公开课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6)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印象整饰的概念
        1.2.2 印象整饰的策略
        1.2.3 印象整饰的影响因素
        1.2.4 印象整饰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2.5 简要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的理论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印象整饰理论
        2.1.2 自我监控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印象整饰
        2.2.2 印象整饰策略
        2.2.3 自我监控
    2.3 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的操作化
        2.3.1 维度划分
        2.3.2 指标设计与赋值
    2.4 研究假设
第3章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现状
    3.1 问卷设计与变量选择
        3.1.1 问卷设计
        3.1.2 变量选择
        3.1.3 因变量的因子分析
    3.2 样本情况与信、效度分析
        3.2.1 样本情况
        3.2.2 信度分析
        3.2.3 效度分析
    3.3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总体情况分析
    3.4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具体情况分析
        3.4.1 性别差异比较
        3.4.2 职业差异比较
        3.4.3 文化程度差异比较
        3.4.4 主观粘度差异比较
        3.4.5 客观粘度差异比较
第4章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影响因素
    4.1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相关分析
        4.1.1 使用动机与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相关分析
        4.1.2 使用粘度与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相关分析
        4.1.3 自我监控水平与印象整饰策略使用的相关分析
    4.2 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印象整饰策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2.1 积极主动策略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2.2 中庸平和策略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2.3 隐匿伪装策略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2.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样例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案例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认知超载”的理论观点
    2. 社会排斥与冲动性购买行为
    3. 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4. 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
    5. 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与实验设计
    2. 实验过程与刺激物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 结果分析
    1. 研究结论
    2. 研究贡献
    3. 营销实践意义
    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智能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及假设
    2.1 核心自我评价与创业潜能
    2.2 情绪智能的调节作用
    2.3 情绪智能与自我监控能力
    2.4 自我监控能力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
    3.2 测量
4 结果分析
    4.1 信度及效度
    4.2 相关性分析
    4.3 假设检验
5 结论与启示
    5.1 简要结论
    5.2 实践启示

(9)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我监控对面试作伪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面试作伪行为研究综述
        2.1.1 面试作伪行为的概念
        2.1.2 面试作伪行为的理论模型
        2.1.3 面试作伪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综述
        2.2.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定义
        2.2.2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监控研究综述
        2.3.1 自我监控的概念及其理论
        2.3.2 自我监控的结果变量
    2.4 面试题目类型研究综述
        2.4.1 行为描述面试和情景性面试的定义
        2.4.2 行为描述面试和情景性面试的相关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理论
        2.5.2 决策理论
        2.5.3 动机理论
3 模型推理与研究假设
    3.1 模型推理
    3.2 研究假设
        3.2.1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面试作伪行为
        3.2.2 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
        3.2.3 面试题目类型的调节作用
        3.2.4 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3 假设汇总
4 研究实施和程序
    4.1 问卷调查法的实施和程序
        4.1.1 被试
        4.1.2 测量工具
        4.1.3 调查程序与统计方法
    4.2 实验法的实施和程序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程序与统计方法
5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5.1.1 量表信效度分析
        5.1.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1.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5.1.4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面试作伪行为
        5.1.5 自我监控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5.1.6 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2 实验法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5.2.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5.2.2 面试题目类型的调节效应
6 研究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6.1 主效应讨论
    6.2 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讨论
    6.3 面试题目类型的调节效应讨论
    6.4 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6.5 贡献和管理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10)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产品稀缺诉求的内涵与类型
        一、产品稀缺诉求的内涵
        二、产品稀缺诉求的类型
    第二节 产品稀缺诉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产品/品牌因素
        二、诉求信息因素
        三、消费者因素
        四、消费情境因素
    第三节 产品稀缺诉求的主要影响机制
        一、产品稀缺诉求的信息加工机制
        二、产品稀缺诉求的价值判断机制
        三、产品稀缺诉求的行为反应机制
    第四节 产品稀缺诉求的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章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商品理论及其研究
        一、商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商品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说服知识理论及其研究
        一、说服知识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说服知识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心理所有权理论及其研究
        一、心理所有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所有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心理抗拒感理论及其研究
        一、心理抗拒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抗拒感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假设
    第一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
        一、产品稀缺诉求及其主要类型
        二、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第二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介效应
        一、产品稀缺诉求对感知稀缺性的影响
        二、感知稀缺性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三、感知稀缺性对心理抗拒感的影响
        四、心理所有权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五、产品稀缺诉求对感知欺骗性的影响
        六、感知欺骗性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七、感知欺骗性对心理抗拒感的影响
        八、心理抗拒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第三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调节效应
        一、自我建构及其类型
        二、自我建构的调节效应
第五章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定性检验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基本概况与主要问题
        一、深度访谈的基本概况
        二、深度访谈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深度访谈的结果分析
        一、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二、产品稀缺诉求对感知稀缺性的影响
        三、感知稀缺性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四、知稀缺性对心理抗拒感的影响
        五、心理所有权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六、产品稀缺诉求对感知欺骗性的影响
        七、感知欺骗性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八、感知欺骗性对心理抗拒感的影响
        九、心理抗拒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十、自我建构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感知稀缺性和感知欺骗性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研究框架的定性修正
第六章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预实验检验
        一、实验商品选择
        二、实验情境创设
        三、实验信息检测
    第二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检验
        一、实验1A: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二、实验1B: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双中介路径
        三、实验1C:不同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双路径差异
    第三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介效应检验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论
    第四节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调节效应检验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结果
        三、研究结论
第七章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实践意义
        一、对厂商稀缺营销的实践意义
        二、对消费者稀缺消费的实践意义
        三、对行业稀缺营销管理的政策意义
    第四节 主要局限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格特质视角的员工建言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周琰喆,李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10)
  • [2]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3]日记训练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以语文阅读为例[D]. 周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成败情境下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和自我肯定对自我设限影响的差异研究[D]. 崔月.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9)
  • [5]MOOC公开课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李若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印象整饰策略研究[D]. 程婷婷.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7]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J]. 雷星晖,王曦.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8]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智能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作用机制[J]. 蒋昀洁,李燕丽. 软科学, 2018(11)
  • [9]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我监控对面试作伪行为的影响[D]. 徐高双.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10]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刘建新. 南开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情境因素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