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塑料袋内食用菌菌感染率的技术要点及质量评价标准

控制塑料袋内食用菌菌感染率的技术要点及质量评价标准

一、控制塑料袋蘑菇菌种染菌率的技术要点及菌种质量评定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初占宇[1](2021)在《新疆地区白灵菇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广耀[2](2020)在《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渣改良盐碱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农林用的土地资源,但目前我国滨海盐碱土由于土壤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利用率低;快速有效的改良及优化滨海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及补充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利用食用菌的出菇后残留的栽培基质(即菌渣)改良土壤一种低成本高效益重要措施。本研究采用在滨海盐碱地大球盖菇(s 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进行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渣还田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对滨海盐碱地的利用与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5种不同含盐量(2‰8‰)的滨海盐碱土,通过设施桶栽试验栽培大球盖菇,出菇结束之后,在桶内将菌渣以120g(干重)·kg-1的比例与盐碱土混匀。同时选用3种不同含盐量(2‰5‰)的滨海盐碱地,通过林地试验栽培大球盖菇,出菇结束之后,将菌渣以6*104kg(干重)·hm-2的比例与盐碱土翻耕混匀。通过研究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探讨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渣改良盐碱土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滨海盐碱土对栽培大球盖菇的影响(1)滨海盐碱土设施桶栽和林地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的结果均表明,含盐量(背景值)<3‰的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无显着影响,含盐量<8‰的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的品质无显着影响;滨海盐碱土的含盐量与大球盖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显着负相关,与I级菇比例、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2)滨海盐碱土设施桶栽大球盖菇试验的结果表明,含盐量<8‰的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栽培料的EC、pH及菌丝的营养生长均无显着影响。含盐量>3‰的滨海盐碱土导致覆土材料的EC、pH显着增加,从而导致大球盖菇的原基数目显着减少。2.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的影响(1)大球盖菇菌渣改良滨海盐碱土的桶内与林地试验的结果均表明,施加大球盖菇菌渣后,土壤EC、含盐量及土壤容重均显着降低;土壤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含量、脱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生物量碳含量均显着提高。(2)大球盖菇菌渣改良滨海盐碱土林地试验的结果表明,施加大球盖菇菌渣后,滨海盐碱土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富度显着降低;中度盐化地(iM1s)的木霉菌属(Trichoderma)、节丛孢属(Arthrobotrys)显着增加,强度盐化地(iZ2s)的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菌属(Trichoderma)显着增加,中度盐化地(iM1s)、强度盐化地(iZ1s)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均显着降低。土壤真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显着改变;强度盐化地(wZ2s)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及其Alpha多样性显着提高。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滨海盐碱土的理化性质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显着相关(P<0.05)。研究证明,在本试验的栽培模式下,可利用含盐量<3‰的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若利用含盐量>3‰的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应选用含盐量<3‰的的滨海盐碱土作为覆土材料。大球盖菇出菇结束之后,将菌渣就地还田,可显着降低其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优化滨海盐碱土的理化性质,丰富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是一种利用和改良同时进行的高效措施。本研究可为滨海盐碱地栽培大球盖菇及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孙晓燕[3](2019)在《微生物快速发酵中药渣制备无抗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医药产品生产量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中药渣的大量产生。药渣来源于多种中药材,成分复杂,含水量大,极易腐败变质,难储存。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利用方法和解决途径,大部分生产企业只是将这些中药渣简单填埋,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本课题研究了利用微生物快速发酵中药渣制备无抗饲料添加剂,并通过用发酵后中药渣替代部分饲料饲喂生猪实验,测定了生猪饲喂的生产性能、屠宰指标、肉品质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进一步论证其替代饲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微生物快速发酵中药渣工艺的优化。筛选出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1:1)为最适发酵菌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为:外源添加15%20%蔗糖;按照0.5‰5‰的混合菌剂接种,酵母固定为0.25‰;搅拌均匀后于常温下密闭发酵1-2d即可开始使用。(2)用发酵后的中药渣配合饲料饲喂生猪,考察发酵中药渣对生猪养殖效果的影响。设计分组养殖的试验,共4组:阳性对照组(有抗全价饲料)、阴性对照组(自配料)、低剂量试验组(发酵药渣10%替代的自配料);高剂量试验组(发酵药渣20%替代的自配料),饲喂周期200天。通过测定实验猪的生长性能、猪肉品质及安全指标,发现饲喂发酵中药渣对生猪养殖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对生长性能的影响:与阴阳对照组相比,外观上饲喂发酵中药渣的高、低剂量组试验猪毛发皆光亮、顺直;腹泻率仅为0.07%和0.09%,低于对照组;料重比也明显降低。对猪肉品质猪的影响:低剂量组和高剂量两组与阴性组瘦肉率对比,分别提高了11.31%和10.9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阳性组瘦肉率对比,分别提高了6.05%和5.71%。低剂量组,具有显着的低失水率(6.02±0.28)%,高、低剂量组的肉色分之均达到4分以上(5分制)显着区别对照组(p<0.05)。对肉质安全性能的影响:重金属镉、汞、铅、无机砷等未检出;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等常用兽用抗生素在新鲜猪肉中未检出;六六六、滴滴涕及敌敌畏等农药成分均未检出;沙门氏菌未检出,菌落总数等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本课题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中药渣微生物发酵工艺,实现了中药渣的快捷处理和长期保存,而且发酵后的产物应用于生猪的养殖,还具有降低料重比、提高猪肉品质和抗病力、减少抗生素使用等效果,可以作为无抗饲料添加剂在养殖行业中应用。本课题建立的技术路线为中药渣的资源化与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所制备的发酵产物作为无抗饲料添加剂也为养殖行业在后抗生素时代生态养殖的实现提供了一个低价量大增效的饲料来源。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陈璋[4](2017)在《双孢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及熟料栽培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作物秸秆栽培双孢菇,是秸秆资源化利用重要方式之一。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能够有效减少发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发酵料栽培双孢菇,堆肥发酵步骤繁琐、时间长,且发酵质量不易控制,而熟料栽培不受季节限制,污染率低,产量稳定,易操作。本文利用响应面法对双孢菇辽A液体菌种培养中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优培养条件,对不同时期料堆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使用液体菌种熟料栽培双孢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辽A菌种的生理特性、ITS测定序列及GenBank序列相似性分析,确定辽A菌种为双孢菇(Agaricusbisporus)。通过Bavendamm显色反应、苯胺蓝脱色反应及Ander和Eriksson变色圈试验,明确了辽A菌株具有一定的木质素降解能力。(2)在单因素基础上,利用P1ackett-Burman筛选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对辽A液体菌种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将主要影响因素整数化,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L):玉米粉 15g、豆饼粉 10g、KH2P043g、MgSO42g、维生素B1 20mg,初始 pH 为 7.0、5%的接种量、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77mL、培养温度26℃、摇床转速120r/min,液体菌种的培养周期为7天,此时菌丝干重最大为1.112g/100mL,较优化前增加12.72%。(3)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堆肥不同时期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测定,发现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在堆肥过程中均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利用葱酮、考马斯亮蓝G250等方法对料堆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pH值等指标进行研究,发现料堆中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H值均为上升趋势,而料堆水分含量则呈下降趋势。(4)熟料栽培试验设计了 100%秸秆、5%发酵料+95%秸秆、10%发酵料+90%秸秆、15%发酵料+85%秸秆、20%发酵料+80%秸秆、25%发酵料+75%秸秆6种熟料配方,以全熟发酵料为对照,接种8%液体菌种,进行熟料栽培试验,发现辽A菌株在由20%发酵料+80%秸秆配方的熟料栽培中,出菇效果最好,产量为全熟发酵料的90.2%左右;而采用只由秸秆构成的熟料栽培出菇效果不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史易明[5](2017)在《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禽流感肆虐,屠宰后胴体温度迅速降到04℃,并在该温度下贮藏、运输的冰鲜鸡逐步代替活鸡进入消费市场。冰鲜鸡肉在屠宰过程容易污染微生物,使之存在安全隐患且货架期较短。本实验研究了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的无害减菌以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实验结果如下:1.肉鸡胴体预冷前分别用一定浓度的乳酸、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二氧化氯四种消毒剂浸泡处理30 s。各处理均可以显着降低鸡胴体表面微生物数量(P<0.05),浓度为0.3%和0.4%乳酸杀灭微生物效果最好,可降低肉鸡表面微生物菌落数约0.81 lg CFU/cm2;处理后24h的鸡皮L*值、a*值均呈上升趋势,b*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乳酸处理后b*值上升,乳酸、磷酸三钠处理前后ΔE值小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两组感官评分均高于85分。0.3%浓度乳酸预冷减菌效果最好。2.冰鲜鸡包装前,采用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UV)照射肉鸡胴体表面14min。各处理均可降低肉鸡表面菌落总数,但照射1 min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均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3、4 min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min内UV照射对肉鸡表面色差值和感官评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鸡皮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随UV照射时间延长而增加,3 min以内TBARS值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照射3 min杀菌效果最优,可降低菌落总数约0.82 lg CFU/cm2。3.测定冰鲜鸡贮藏过程08 d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定的变化情况。贮藏过程中,冰鲜鸡菌落总数(TVC)不断增加,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远少于革兰氏阴性菌(G-)。G-平均增长速度为0.50 lg CFU/cm2·d,仅与TVC相差小于1.00 lg CFU/cm2,为冰鲜鸡表面优势菌,大肠菌群的整体趋势与G-的变化一致。冰鲜鸡胸肉pH值从5.70左右上升至6.20左右,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与TBARS值在08 d贮藏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鸡皮过氧化值(POV)变化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VB-N值第8天未达到15 mg/100g,TBARS值贮藏6 d后超过0.50 mg/kg;POV最高为1.9 mmol/kg。菌落总数、TVB-N值、pH值、TBARS值和感官评分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4.研究了多种天然抑菌剂对四种鸡肉常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复配优化。复合保鲜剂的优化结果为:Nisin浓度为0.015%,鱼精蛋白浓度为0.60%,壳寡糖浓度为0.40%,乳酸钠浓度为1.00%,同时添加0.20%甘氨酸。复合保鲜剂对四种受试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达11.14 mm,对鸡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为10.74 mm,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圈直径为11.52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6.58 mm。5.选择天然可食性涂层进行冰鲜鸡的涂膜保鲜,比较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燕麦β‐葡聚糖、大豆蛋白和明胶五种材料粘度、透光率、隔氧性及被微生物利用情况等,选择CMC-Na材料。对比0.40%、0.60%、0.80%浓度CMC-Na膜保水性等得到:0.60%CMC-Na溶液粘度适中,约为10.80 mPa·s,500 nm处透光率约为97%,且具有良好隔氧性,TBARS值较对照组小且差异显着(P<0.05),材料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综合保水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6.冰鲜鸡进行乳酸无害减菌,辅助UV杀菌、抑菌涂层处理进行保鲜效果测定。冰鲜鸡贮藏至第8d时,TVC约为5.01 CFU/cm2,G-和G+均相应减少,p H值仅为6.01,TVB-N值为11.85 mg/100 g,TBARS值为0.397 mg/kg,感官评分仍有60分。GC-MS分析确定保鲜处理不会给冰鲜鸡风味产生明显影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保鲜处理下冰鲜鸡保质期约10 d,较对照组延长了5d。

王琛[6](2016)在《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对黑木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对尚志市整体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木耳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尚志市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的收益。尚志市黑木耳产量逐年增加,但仍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为促进黑龙江省尚志市黑木耳产业的良好发展,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调查研究法、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通过了解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定量分析尚志市黑木耳产业效益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因此,本研究将对尚志市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尚志市作为“中国黑木耳之乡”,具有发展黑木耳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改革开放后,尚志市黑木耳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黑木耳的产量和收益逐年增加;黑木耳价格呈波动变化,但呈增加趋势;黑木耳的销售方式呈现多元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大;黑木耳深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政府对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本研究在了解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逻辑斯蒂模型对尚志市黑木耳产业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生产的原材料、黑木耳的销售价格、成本和销售渠道对尚志市黑木耳产业效益的影响显着。然后探讨了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产原料供应不足、市场价格波动、栽培技术不规范、木耳种植者文化素质较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黑木耳生产废弃物污染环境等问题。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促进黑龙江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合理利用现有原材料和开发替代料、依靠科技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加强黑木耳大市场的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黑木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政府的宣传和扶持力度等。

柳佳志[7](2016)在《青贮微生物及其在包膜青贮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于制作青贮饲料的微生物添加剂主要包括产乳酸能力的乳杆菌、肠球菌、片球菌等,它们具有多种促进青贮饲料发酵的作用。这类产乳酸的微生物能够作为青贮发酵促进剂添加到青贮饲料中,它能够有效提高青贮饲料品质,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本文从优质玉米秸秆青贮窖和市售的玉米秸秆青贮剂中初步分离筛选出15株乳酸菌,经鉴定他们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并选用其中产酸能力最强的戊糖片球菌菌株和纤维素酶产生菌(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制成混合菌剂,后和市售的台湾亚芯青贮剂和青宝II号青贮剂一起作为添加菌剂,运用圆捆包膜法制备全株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经30天青贮后即可开始饲喂反刍动物。对青贮饲料各种成分进行了检测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分别采用以上三种菌剂发酵后的青贮饲料其感官评定都达到了80分以上,气味酸香,色泽保持黄绿,动物适口性好,达到优级青贮饲料。添加台湾亚芯青贮剂、青宝II号青贮剂和混合菌剂比不加青贮剂的对照组(pH3.81)低了0.2-0.3个pH等级,乳酸含量分别高出了1.67%,1.49%和1.85%,丁酸比例分别降低了75%、100%、50%。添加青贮剂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使青贮料蛋白质分解减少,增加了青贮料的营养价值。是否添加青贮菌剂对青贮饲料干物质的回收率和粗蛋白含量影响不大,但混合菌剂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了14.6%。青贮饲料中总砷、铅、汞和镉四种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本文最后用青贮饲料饲喂罗平黄山羊进行了应用研究,饲喂未加菌的玉米青贮饲料、饲喂添加台湾亚芯青贮剂的玉米青贮饲料、饲喂添加混合菌剂的玉米青贮饲料。结果表明,加入青贮剂的青贮饲料可提高生长性能和山羊的增长速度。

郑瑞生[8](2013)在《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盐度、低含水率的传统即食鲍产品由于口味偏咸、偏硬,整体感官欠佳,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要求;而高温高压杀菌容易导致即食鲍产品出现流汁、质地发绵,影响鲍鱼的整体口感及营养价值。因此,本文研究高含水率、低盐度、适口性强的即食鲍产品安全控制及品质保存技术。首先研究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再应用T-RFLP技术研究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微生物变化趋势,揭示加工过程的易污染环节及残留的特定腐败菌。并通过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即食鲍产品的特定腐败菌及其气味成因。然后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最后利用复合生物抑菌剂结合栅栏因子设置来延长即食鲍产品贮藏期限。主要内容及结果分述如下。1.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20℃和-80℃两种冻藏温度下,鲍鱼的生化特性、物理特性、菌落指标、感官指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80℃下冻藏鲍鱼的含水率、盐溶性蛋白、ATPase活性、解冻及水煮后的各项感官指标均要优于-20℃冻藏。而TBA值、pH值、TVB-N、菌落总数均低于-20℃冻藏。-80℃冻藏鲍鱼的硬度、凝聚性及咀嚼性均好于-20℃处理,色泽更接近新鲜鲍鱼的颜色。总之,-80℃冻藏条件可以更好地延缓鲍鱼的品质下降,减缓蛋白质分解变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证冻藏鲍鱼的感官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为保证即食鲍产品的原料品质,本研究在后续加工中所用鲍鱼原料均采用-80℃冻藏保鲜。2.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菌群变化规律研究应用T-RFLP技术分析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及残留的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常温腌制容易助长鲍鱼中腐败菌的生长;而流水清洗、低温腌制及高温烘烤有助于降低加工过程的微生物污染。高温烘烤可以杀死大部分非耐热菌,但仍残留一些耐热性强的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等。经过真空包装,抑制住好氧或需氧菌的生长。但对于厌氧菌而言,恰恰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宜生长的环境,如梭菌、解糖肠球菌等。腐败鲍鱼中残留的主要菌群是梭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尤其是以梭菌属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对于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而言,梭菌是其最主要的腐败菌群,而芽孢杆菌也是其最重要的残留菌之一。有必要针对梭菌及芽孢杆菌采取后续杀菌或抑菌处理,以防止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的腐败变质。3.即食鲍产品挥发性成分变化及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根据GC-MS分析,不同处理的鲍鱼挥发性成分差异显着,主要成分有醇、醛、酮、烃、酸、酯、芳香族、含氮含硫化合物等物质。解冻鲍鱼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苯甲醛及1-辛烯-3-醇。而高温烘烤鲍鱼的烤肉香味显着增强,醇类物质、含氮含硫和酯类化合物是其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腐败鲍鱼出现极恶劣的粪臭及酸败气味,具有明显的黑变、流汁等现象,主要的挥发性特征成分为吲哚、苯酚和丁酸。生孢梭菌感染的鲍鱼出现类似于腐败鲍鱼的变质现象,也有强烈的粪臭及酸败味道,这也验证梭菌是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重要的微生物污染源之一。枯草芽孢杆菌感染的鲍鱼未出现明显的恶臭、黑变症状,但仍出现部分酸败、流汁现象,其分泌的酶类物质可能成为即食鲍产品变质的重要因素。生孢梭菌耐盐性和耐酸性较差,枯草芽孢杆菌耐盐性和耐酸性较强。虽在强酸(pH<4)、高盐分(NaCl>10%)的条件下,两株芽孢菌的生长均能被有效抑制。但是高盐、强酸会严重影响即食鲍产品的感官及食用品质,有必要寻找其它高效、安全的杀菌方式。4.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尽量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选取影响即食鲍产品安全品质的关键因素:NaCl添加量(X1),腌制时间(X2),热泵干燥时间(X3)、烘烤时间(X4)为自变量,感官评价(Y)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最终获得即食鲍产品加工的动力学模型:Y=-21.38+1.59X1+0.08X2+0.13X3+2.26X4-X1X2—X1X3+0.03X1X4+X2X3—X2X4—X3X4—0.39X12—X22—X32—0.09X42。确定 了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0.80%NaCl,4℃腌制130min,40±3℃热泵干燥125min,上温、下温分别为150℃和180℃,烘烤11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即食鲍产品实际感官评价值达到4.90,感官品质达到最优状态。5.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保存研究首先以ε-PL(A)、Nisin(B)和溶菌酶(C)等生物抑菌剂为自变量,以生孢梭菌抑制率(R1)、枯草芽孢杆菌抑制率(R2)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分别得到这两种菌的抑制率的动力学模型:R1 = 124.20-401.24A-670.90B+56.70(C-1470.59AB-2873.45AC-5959.75BC + 2225.62A2 + 795 8.20B2+ 15554.86C2;R2=195.43-1469.78A-953.10B-1604.30C-2027.86AB+5872.68AC+7797.99BC+5877.71A2+7721.36B2+7009.48C2。由动力学模型得出最佳复配参数为:0.20 g/L ε-PL,0.05 g/LNisin,0.05 g/L溶菌酶,测得该参数下生孢梭菌实际抑制率为99.34%、枯草芽孢杆菌实际抑制率为99.28%。然后将复合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的研究,分析在4℃和25℃环境下,鲍鱼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25℃贮藏条件下,未添加主添加生物抑菌剂的即食鲍产品保质期只有3d和6d。而在4℃贮藏条件下,未添加及添加生物抑菌剂的即食鲍产品保质期分别达到30 d和90 d。说明在4℃贮藏条件下,添加生物抑菌剂更有利于保持即食鲍产品品质及安全性,延缓即食鲍产品腐败变质。

刘振东[9](2013)在《西藏林芝地区优良野生黑木耳菌种的选育》文中认为西藏林芝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平均海拔3100m以上,是我国第三大林区。由于近年来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当地依靠采伐林木的传统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为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在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开发林下产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林芝地区的农牧民很早就有椴木栽培黑木耳的经验,但椴木栽培对资源浪费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为改变当地的传统栽培观念和大力发展现代黑木耳产业的需求,本文主要从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优化,优良菌种的筛选和分子鉴定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对黑木耳栽培技术优化的研究中,首先对高海拔地区黑木耳栽培种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得到青冈木屑78%、麸皮22%、石灰1%、石膏1%,含水量62%的最佳培养基组分和20℃的最佳培养温度。确定了高原灭菌的最佳灭菌时间为9h以及在栽培管理阶段的最适下地时间在4月上旬,同时确定了最佳口形“∣”、最佳口数140个的划口组合。适合高原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试验中,对在林芝地区不同地点采集到的10株优良野生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和细胞亲和性试验,得到8株独立菌株,并对8个菌株进行逐级扩培和出耳栽培试验,通过对各级菌种的长势、长速以及栽培种子实体的商品性能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确定西藏6号和西藏7号为最优菌株。在对优良菌株的鉴定中,采用了ITS序列分析法,对得到的优良菌株西藏6号、西藏7号进行分子鉴定。使用CTAB法提取了两个菌株的基因组。使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成功克隆其ITS序列。通过与NCBI nr数据库的在线比对,并使用MEGA5.0绘制NJ分子进化树。结果表明西藏6号、西藏7号均为木耳属黑木耳种。本文优化得到了一种适合林芝地区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并运用该方法筛选得到了2株适合林芝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并通过分子鉴定确定为黑木耳种。本项目的完成,对发展林芝地区黑木耳产业,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国宇[10](2012)在《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宁地区夏季平菇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栽培品种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夏季温度过高,昼夜温差小,缺乏优良的高温型平菇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技术掌握的片面,导致夏季平菇生产频频出现失败,特别是辽宁地区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初期,市场上平菇数量紧缺,且品质不好,因此高温型平菇菌株的筛选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论文针对引进的11个平菇菌株进行筛选。通过一级种、二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对菌丝在高温条件下的长势、生长速度及污染率做了记录、测量和分析,同时结合高温出菇试验对菌丝长势、污染率及现蕾期、转潮期、子实体产量、品质、色泽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9(LN-3)菌丝耐高温性强,在32℃的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颜色浓白,抗杂菌能力强;生物学性状表现为子实体菌盖平均直径达到8.45cm,平均厚度1.52cm,呈灰色,菌褶细密洁白。以筛选出的产量高、质量优的耐高温平菇菌株“LN-3”为试验菌株,研究了高温条件下关键栽培技术。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42%、棉籽壳20%、木屑20%、麦麸10%、稻糠5%、豆饼粉3%,另加适量石灰和石膏,分别占主料总重量的3%和1%;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65-70%;确定了最佳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当灭菌时间达到12h,菌袋成功率接近100%,用煤量为321kg,而灭菌时间再延长,菌袋成功率没有变化,但用煤量增多,浪费能源;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夏季高温期菌袋摆放密度,即摆放四层、袋袋间距为1cm、垛垛间距为60cm,同时结合适时的通风,加大空气流动,能够在有效利用空间面积和成功率上找到平衡点;结合大量的栽培试验确定最佳的环境因子指标,平菇发菌期的最适宜温度为21-25℃、空间相对湿度60-70%,菌丝在长至菌袋1/3后,通过扎眼透气的方法来增加菌袋内的氧气含量,通过试验,菌袋扎眼数量最适宜的是20个。子实体生长期的温差刺激达到8-10℃以上,空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在高温期平菇生产中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平菇的成败、产量和质量。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随时发现病虫害和杂菌随时处理,避免传播扩散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在管理中注意适时的通风,适当控温控湿,保持菇房室内外的卫生等,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避免产生药物残留,保证食品安全。

二、控制塑料袋蘑菇菌种染菌率的技术要点及菌种质量评定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塑料袋蘑菇菌种染菌率的技术要点及菌种质量评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2)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渣改良盐碱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盐碱土概况
        1.1.1 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
        1.1.2 盐碱土的特性与危害
    1.2 盐碱土治理研究进展
        1.2.1 工程改良措施
        1.2.2 化学改良措施
        1.2.3 生物改良措施
        1.2.4 菌渣改良措施
    1.3 盐碱土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1.4 大球盖菇栽培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2.1 供试菌种
        2.2.2 供试基质
        2.2.3 供试土壤
        2.2.4 供试菌渣
    2.3 试验设计
        2.3.1 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试验
        2.3.2 大球盖菇菌渣改良滨海盐碱土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试验
        2.4.2 大球盖菇菌渣改良滨海盐碱土试验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滨海盐碱土对栽培大球盖菇的影响
        3.1.1 滨海盐碱土对桶内栽培大球盖菇的影响
        3.1.2 滨海盐碱土对林地栽培大球盖菇的影响
    3.2 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的影响
        3.2.1 大球盖菇菌渣对桶内滨海盐碱土的影响
        3.2.2 大球盖菇菌渣对林地滨海盐碱土的影响
4 讨论
    4.1 滨海盐碱土对栽培大球盖菇的影响
        4.1.1 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2 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栽培料及菌丝的影响
        4.1.3 滨海盐碱土对大球盖菇覆土材料及原基的影响
    4.2 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的影响
        4.2.1 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真菌群落的影响
5 结论
    5.1 滨海盐碱土对栽培大球盖菇的影响
    5.2 大球盖菇菌渣对滨海盐碱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微生物快速发酵中药渣制备无抗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药渣研究概况
        1.1.1 中药渣的主要来源与化学成分
        1.1.2 中药渣的应用
        1.1.3 中药渣对动物的功效
        1.1.4 中药渣在动物养殖上的应用
    1.2 发酵中草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草药发酵概念的提出
        1.2.2 发酵对中药渣的功能影响
        1.2.3 发酵中药渣应用于动物饲料的研究进展
        1.2.4 发酵中药渣应用于动物饲料的研究进展
    1.3 生猪养殖现状
        1.3.1
        1.3.2 影响猪肉安全的因素
        1.3.3 抗生素在生猪养殖的应用现状
        1.3.4 发酵中药渣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快速发酵中药渣工艺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中药渣的发酵工艺设计及操作要点
        2.3.2 菌种的筛选
        2.3.3 高湿药渣发酵工艺单因素确定
        2.3.4 统计结果与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发酵用菌种的筛选
        2.4.2 混合菌种接种量对药渣的影响
        2.4.3 碳源添加量对中药渣的影响
        2.4.4 发酵温度对药渣发酵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渣发酵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
    3.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中药渣生化指标的测定
        3.3.2 统计结果与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中药渣发酵过程中的pH变化
        3.4.2 发酵对中药渣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情况
        3.4.3 中药渣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浓度变化
        3.4.4 发酵中药渣贮存过程中霉菌生长情况
        3.4.5 中药渣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对比
        3.4.6 发酵中药渣的安全性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中药渣生猪养殖性能的研究
    4.1 材抖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选择与实验设计
        4.1.2 实验日粮
        4.1.3 饲养管理
        4.1.4 实验记录
    4.2 猪肉性能指标测定与方法
        4.2.1 屠宰指标的测定
        4.2.2 猪肉一般营养成分的比较
        4.2.3 猪肉食用品质的测定
        4.2.4 猪肉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4.2.5 脏器相对重量的测定
        4.2.6 安全性指标
        4.2.7 粪便中常见菌群指标
        4.2.8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中药渣饲喂过程中生猪体态特征、腹泻与食欲情况的变化
        4.3.2 猪的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4.3.3 猪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
        4.3.4 猪肉品质测定结果
        4.3.5 猪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4.3.6 猪肉中氨基酸的含量检测
        4.3.7 猪肉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
        4.3.8 猪肉肉质安全性指标检测
        4.3.9 发酵药渣对猪内脏相对重量的影响
        4.3.10 猪粪便中常规典型微生物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发酵药渣安全性检测报告
    附录2 猪肉安全性检测报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双孢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及熟料栽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食用菌现状
    1.2 双孢菇
        1.2.1 国外双孢菇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双孢菇的研究进展
        1.2.3 双孢菇的发展前景
    1.3 食用菌的液体培养
        1.3.1 国内外食用菌液体培养研究进展
        1.3.2 液体菌种的优点
        1.3.3 液体培养的优化
    1.4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
        1.4.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
        1.4.2 农作物秸秆堆肥发酵
        1.4.3 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
    1.5 熟料栽培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孢菇辽A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辽A菌种的活化
        2.2.2 辽A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菌种鉴定
        2.2.3 辽A菌株木质素降解能力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辽A菌种活化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2.3.2 辽A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菌种鉴定结果
        2.3.3 辽A菌株的木质素降解能力的鉴定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双孢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响应面法优化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
        3.2.2 碳氮源的筛选
        3.2.3 培养周期的测定
        3.2.4 单因素试验
        3.2.5 显着因素的筛选
        3.2.6 响应面试验设计
        3.2.7 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碳氮源的确定
        3.3.2 培养周期的确定
        3.3.3 单因素分析
        3.3.4 Placket-Burman试验分析
        3.3.5 响应面(RSM)试验结果
        3.3.6 验证试验的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堆肥过程微生物的变化趋势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培养基
        4.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平板计数
        4.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4.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2.4 pH测定
        4.2.5 水分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堆肥不同时期微生物的变化趋势
        4.3.2 堆肥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
        4.3.3 堆肥过程pH值和水分的变化趋势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双孢菇辽A菌株熟料栽培探索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试验栽培料及容器
        5.1.3 主要药品
    5.2 试验方法
        5.2.1 液体菌种菌丝球的测定
        5.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5.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5.2.4 水分测定
        5.2.5 液体种接种量的确定
        5.2.6 熟料栽培配方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液体种菌丝球的测量结果
        5.3.2 最适接种量的确定结果
        5.3.3 熟料栽培试验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1.1.1 肉鸡产业发展概况
        1.1.2 肉鸡产业加工概况
        1.1.3 黄羽肉鸡的品种优势
        1.1.4 冰鲜鸡肉的发展趋势及优势
        1.1.5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1.2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减菌研究现状
        1.2.1 冰鲜鸡肉主要污染微生物分析
        1.2.2 屠宰加工过程常用化学减菌剂研究
        1.2.3 物理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1.3 冰鲜鸡贮藏过程防腐保鲜剂研究现状
        1.3.1 化学防腐保鲜剂
        1.3.2 生物保鲜剂
        1.3.2.1 植物来源的保鲜剂
        1.3.2.2 动物来源的保鲜剂
        1.3.2.3 微生物来源的保鲜剂
    1.4 天然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类可食用膜
        1.4.2 蛋白类可食用膜
        1.4.3 其他可食用膜
    1.5 食品保鲜栅栏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试剂、溶液的配制
        2.2.1.1 培养基的配制
        2.2.1.2 菌悬液的制备
        2.2.1.3 抑菌保鲜剂的配制
        2.2.1.4 可食性膜液的配制
        2.2.1.5 生物源复合抑菌保鲜膜液的配制
        2.2.2 指标测定
        2.2.2.1 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的测定
        2.2.2.2 革兰氏阴性菌数(Gram negative, G-)的测定
        2.2.2.3 革兰氏阳性菌数(Gram positive, G+)的测定
        2.2.2.4 大肠菌群(Coliforms)的测定
        2.2.2.5 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值的测定
        2.2.2.6 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的测定
        2.2.2.7 过氧化值(Peroxidation value, POV)的测定
        2.2.2.8 色泽的测定
        2.2.2.9 pH值的测定
        2.2.2.10 透光率的测定
        2.2.2.11 粘度的测定
        2.2.2.12 消毒剂处理肉鸡的感官评定
        2.2.2.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定
        2.2.3 冰鲜鸡加工过程消毒减菌
        2.2.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2.2.3.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评定影响
        2.2.4 冰鲜鸡加工后期紫外线杀菌
        2.2.4.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2.2.4.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影响
        2.2.4.3 紫外线照射对鸡皮TBARS值影响
        2.2.5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2.2.6 生物源抑菌剂对冰鲜鸡表面主要腐败致病菌抑制实验
        2.2.6.1 酶标微量比浊法测定抑菌剂的抑菌活力
        2.2.6.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2.2.6.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2.2.6.4 正交实验结果最优组合的选取
        2.2.7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2.2.7.1 膜液透光率、粘度的测定
        2.2.7.2 膜液隔氧性的测定
        2.2.7.3 可食性膜材料被微生物利用情况
        2.2.7.4 膜液的感官评定及玻璃板流延情况
        2.2.7.5 CMC-Na膜理化指标的测定
        2.2.8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2.2.8.1 不同保鲜方案下冰鲜鸡的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测定
        2.2.8.2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2.2.8.3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3.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3.1.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影响
        3.1.3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感官影响
    3.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加工后期肉鸡的影响
        3.2.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菌落总数影响
        3.2.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感官影响
        3.2.3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TBARS值影响
    3.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3.3.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3.3.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理化指标的影响
        3.3.2.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pH值和TVB-N的影响
        3.3.2.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TBARS值和POV值的影响
        3.3.3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感官评分影响
        3.3.4 冰鲜鸡贮藏过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冰鲜鸡天然抑菌保鲜剂的选择
        3.4.1 生物源抑菌剂对四种受试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3.4.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3.4.2.1 天然抑菌剂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2 天然抑菌剂对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3 天然抑菌剂对假单胞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4 天然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3.4.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3.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3.5.1 可食性膜材料的选择
        3.5.1.1 不同膜液透光率比较
        3.5.1.2 不同膜液粘度比较
        3.5.1.3 不同膜液隔氧性比较
        3.5.1.4 不同膜液被微生物利用情况比较
        3.5.1.5 膜液的感官评定
        3.5.1.6 膜液的玻璃板流延及成膜情况
        3.5.2 CMC-Na膜浓度的确定
        3.5.2.1 不同浓度CMC-Na膜液粘度的测定
        3.5.2.2 不同浓度CMC-Na膜液涂膜残留量比较
        3.5.2.3 不同浓度CMC-Na膜液保水性比较
        3.5.2.4 不同浓度CMC-Na膜液隔氧性比较
    3.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3.6.1 不同保鲜方案下肉鸡贮藏过程表面微生物分析
        3.6.1.1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菌落总数变化影响
        3.6.1.2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G-和G+影响
        3.6.2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pH值影响
        3.6.3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VB-N值影响
        3.6.4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BARS值影响
        3.6.5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感官指标影响
        3.6.6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保鲜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3.6.7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4.1.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肉鸡的影响
        4.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
        4.1.4 复合抑菌保鲜剂的优化及抑菌效果
        4.1.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4.1.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4.2 结论
5 论文创新之处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6)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5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3 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
    3.1 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3.2 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3.3 黑木耳生产现状
        3.3.1 黑木耳产量和收益逐年增加
        3.3.2 黑木耳生产成本呈增加趋势
    3.4 尚志市黑木耳销售现状
        3.4.1 黑木耳销售价格呈增加趋势
        3.4.2 黑木耳销售方式多样
    3.5 黑木耳生产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大
    3.6 黑木耳加工企业增加迅速并注重品牌建设
    3.7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4 尚志市黑木耳产业效益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4.1 样本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2.1 黑木耳生产的影响因素
        4.2.2 黑木耳销售的影响因素
        4.2.3 黑木耳质量的影响因素
    4.3 模型建立
        4.3.1 研究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4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
    4.5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论
5 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黑木耳生产原料供应不足
    5.2 黑木耳市场存在价格波动的风险
    5.3 栽培技术不规范
    5.4 耳种植者文化素质较低
    5.5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5.6 黑木耳生产废弃物污染环境
6 促进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利用现有原材料和开发替代料
    6.2 依靠科技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
    6.3 进一步加强黑木耳大市场的建设
    6.4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6.5 促进黑木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6.6 依靠科技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6.7 加大政府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青贮微生物及其在包膜青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的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贮饲料简述
        1.1.1 青贮饲料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1.1.2 青贮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2 青贮的原理及青贮发酵的基本过程
        1.2.1 青贮发酵的原理
        1.2.2 青贮发酵的基本过程
    1.3 微生物青贮剂
        1.3.1 微生物青贮剂的发酵类型
        1.3.2 微生物青贮剂的功能
    1.4 青贮饲料的贮存工艺简述
        1.4.1 青贮饲料的种类
        1.4.2 青贮饲料的贮存类型
    1.5 青贮剂的制备
        1.5.1 青贮菌的筛选分离
        1.5.2 青贮液体菌剂的制备
    1.6 青贮饲料质量的评定方法
        1.6.1 国外典型的青贮饲料质量的评定标准
        1.6.2 国内现行的青贮饲料质量的评定标准
    1.7 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7.1 研究的背景
        1.7.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青贮微生物的筛选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样品处理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产酸菌的分离和筛选
        2.1.5 产酸菌菌株形态的初步研究
        2.1.6 菌株的菌种16srDNA测序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2.1.7 菌株产酸速度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的筛选分离
        2.2.2 系统进化分析和菌种鉴定
        2.2.3 产酸速度的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菌剂的制备及圆捆包膜法青贮饲料制作工艺流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微生物青贮剂的制备
        3.1.3 圆捆包膜法青贮饲料制作流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液体发酵过程中最大活菌数的测定及放罐时间的确定
        3.2.2 圆捆包膜法青贮的技术要点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青贮剂处理对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与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感官指标、干物率及pH的感官评分
        4.2.2 不同处理组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pH值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组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有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4.2.4 有机酸含量及氨态氮/总氮对不同处理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综合评分
        4.2.5 不同处理组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干物质回收率的影响
        4.2.6 不同处理组组对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NDF、ADF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处理组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2.8 钙磷含量、无机有毒元素、硝酸盐类物质及黄曲霉素B1含量的测定
        4.2.9 青贮饲料中霉菌的检测与鉴定
        4.2.10 不同处理组对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变化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在肉羊育肥中的应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粗饲料及添加剂
        5.1.2 饲料配方
        5.1.3 试验动物
        5.1.4 实验设计
        5.1.5 饲养管理
        5.1.6 测定指标
        5.1.7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日采食量及其变化
        5.2.2 日增重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T1菌株(ATCC 25745)的16sDNA基因序列
附录C 试验常用试剂及设备

(8)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鲍鱼概况
        1.1 鲍鱼生物学特性
        1.2 鲍鱼种类、分布及养殖概况
        1.3 鲍鱼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2 鲍鱼养殖及加工现状
        2.1 鲜活鲍鱼
        2.2 生鲍鱼片
        2.3 冷冻鲍鱼
        2.4 干制鲍鱼
        2.5 鲍鱼罐头
        2.6 即食鲍产品
        2.7 其它鲍鱼副产品开发
    3 水产品中特定腐败菌(SSO)种类
        3.1 水产鲜品SSO种类
        3.2 冷藏水产品SSO种类
        3.3 真空和气调包装水产品SSO种类
        3.4 加工水产品SSO种类
    4 T-RFLP技术应用的研究
        4.1 T-RFLP基本原理与方法
        4.2 T-RFLP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3 T-RFLP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
    5 生物冷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5.1 动物源生物杀菌剂
        5.2 植物源生物杀菌剂
        5.3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源生物杀菌剂
        5.4 酶法杀菌
    6 栅栏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
        7.1 立题依据、意义
        7.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冻藏温度对鲜鲍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鲜鲍鱼的基本成分
        2.2 鲍鱼冻藏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2.3 鲍鱼冻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2.4 鲍鱼冻藏过程中感官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菌群变化规律研究
    1 材料
    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
        2.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即食鲍产品加工基本工艺流程及取样方法
        3.2 鲍鱼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3.3 鲍鱼细菌总DNA的纯化
        3.4 PCR扩增
        3.5 电泳检测
        3.6 PCR产物的纯化
        3.7 扩增产物的酶切
        3.8 T-RFLP酶切条带的检测、比对及数据分析
        3.9 鲍鱼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10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鲍鱼中微生物总DNA的获得
        4.2 鲍鱼样品中细菌16S rDNA扩增产物的获得
        4.3 扩增PCR产物的酶切
        4.4 鲍鱼不同加工阶段细菌的T-RFLP图谱分析
        4.5 鲍鱼样品细菌T-RFs比对结果
        4.6 不同加工阶段鲍鱼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4.7 不同加工阶段鲍鱼细菌间相似性分析
    5 讨论
        5.1 T-RFLP技术的研究
        5.2 真空包装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微生物变化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即食鲍产品挥发性成分变化及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及感染实验
        2.2 两种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研究
        2.3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的鲍鱼感官分析
        3.2 不同处理鲍鱼挥发性成分总离子图谱
        3.3 不同处理鲍鱼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
        3.4 两种腐败菌生长特性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2 即食鲍产品加工基本工艺的调整
        1.3 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单因素实验研究
        1.4 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研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添加量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2 腌制条件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3 热泵干燥条件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4 烘烤温度对即食鲍产品品质的影响
        2.5 烘烤时间对即食鲍产品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
        2.6 响应面优化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保存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及菌种活化实验
        2.2 生物制剂对两种芽孢菌株的抑菌研究
        2.3 生物抑菌剂的响应面复合配方研究
        2.4 优化的即食鲍产品加工工艺流程
        2.5 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各指标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物制剂对两种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3.2 复合生物抑菌剂应用于即食鲍产品贮藏过程各指标的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9)西藏林芝地区优良野生黑木耳菌种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黑木耳生物学特性
        1.1.1 名称及分类地位
        1.1.2 形态结构
        1.1.3 生活史
        1.1.4 黑木耳生长所需的条件
    1.2 黑木耳的价值
        1.2.1 食用价值
        1.2.2 药用价值
        1.2.3 经济价值
    1.3 黑木耳人工栽培的历史及现状
    1.4 黑木耳菌种选育的概况
        1.4.1 人工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
        1.4.3 诱变育种
        1.4.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4.5 基因工程育种
    1.5 黑木耳菌种鉴定的概况
        1.5.1 经典鉴定方法
        1.5.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高原袋料地栽黑木耳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2.2.2 运用简易灭菌锅高原灭菌时间的选择
        2.2.3 菌丝体培育阶段最适温度的选择
        2.2.4 最适栽培时间的选择
        2.2.5 划口数量和划口形状与黑木耳产量和商品性能的关系
    2.3 试验过程
        2.3.1 栽培菌种的制备
        2.3.2 田间管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培养基优化结果
        2.4.2 不同灭菌时间菌袋染菌率对比分析
        2.4.3 不同养菌温度对栽培种污染和产量的影响
        2.4.5 不同栽培时间菌袋染菌率对比分析
        2.4.6 不同划口形状和不同划口数量对产量和商品性能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合林芝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培养基配方
        3.1.2 试验菌株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PDA 培养基的配置
        3.2.2 野生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3.2.3 拮抗试验
        3.2.4 菌丝长势、长速对比试验
        3.2.5 栽培出耳试验
        3.2.6 示范推广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优良野生菌株拮抗反应分析
        3.3.2 在各级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比较分析
        3.3.3 各菌株在三级培养基上长速比较
        3.3.4 出耳产量比较分析
        3.3.5 子实体商品性能比较分析
        3.3.6 示范栽培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良菌株的分子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所需仪器
        4.1.2 供试菌株
        4.1.3 试验所需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2.2 目的片段扩增与纯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西藏 6 号和西藏 7 号菌株基因组 DNA 提取
        4.3.2 西藏 6 号和西藏 7 号菌株扩增结果
        4.3.3 西藏 6 号和西藏 7 号菌株扩增后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4.3.4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林芝地区袋料地栽黑木耳的推广与效益分析
    5.1 举办培训班大力推广高原袋料地栽黑木耳技术
    5.2 项目实施与成果推广
    5.3 总体成效
        5.3.1 经济效益
        5.3.2 社会效益
        5.3.3 生态效益
第6章 讨论
    6.1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的优化
    6.2 适合林芝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筛选
    6.3 优良野生菌株的分子鉴定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平菇研究现状
        1.3.1 平菇发展状况
        1.3.2 平菇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丝复壮、活化菌种
        2.2.2 一级种(母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2.3 二级种(原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2.4 出菇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3.2 二级种菌丝耐高温试验
        2.3.3 各菌株高温条件下栽培试验比较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一级种菌丝耐高温情况
        2.4.2 二级种菌丝耐高温情况
        2.4.3 各菌株高温条件下栽培试验
        2.4.4 各菌株高温性的综合评定
第三章 平菇高温期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培养料
        3.1.2 场地
        3.1.3 供试菌株
        3.1.4 二级种生产
        3.1.5 栽培方式
    3.2 试验方法
        3.2.1 栽培季节的选择
        3.2.2 培养基配方
        3.2.3 含水量对比试验
        3.2.4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试验
        3.2.5 菌袋摆放密度的研究
        3.2.6 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3.2.7 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子实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3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平菇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3.3.4 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综合评定
        3.3.5 培养基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3.3.6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影响试验
        3.3.7 菌袋摆放密度的研究
        3.3.8 发菌阶段各环境因子对菌丝的影响
        3.3.9 出菇阶段环境因子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
        3.3.10 杂菌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培养基配方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4.2 培养基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3.4.3 灭菌时间对菌袋成功率和节能情况的综合分析
        3.4.4 菌袋摆放密度的综合分析
        3.4.5 发菌阶段各环境因子对菌丝的影响
        3.4.6 各环境因子对子实体生长阶段的影响
        3.4.7 病虫害及杂菌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控制塑料袋蘑菇菌种染菌率的技术要点及菌种质量评定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区白灵菇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D]. 初占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滨海盐碱土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渣改良盐碱土的研究[D]. 齐广耀.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微生物快速发酵中药渣制备无抗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D]. 孙晓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双孢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及熟料栽培的研究[D]. 陈璋.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5]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D]. 史易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尚志市黑木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王琛.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7]青贮微生物及其在包膜青贮中的应用[D]. 柳佳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即食鲍产品加工过程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郑瑞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 [9]西藏林芝地区优良野生黑木耳菌种的选育[D]. 刘振东.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耐高温型平菇菌株筛选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刘国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标签:;  ;  ;  ;  ;  

控制塑料袋内食用菌菌感染率的技术要点及质量评价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