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

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

一、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栋[1](2021)在《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吴旭教授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ASD)儿童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针刺疗效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调肠治神法针刺治疗ASD的可能的临床机制。同时,基于菌-脑轴,初步观察电针足三里单纯调肠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的影响,以期为调肠治神法针刺通过菌-脑轴治疗A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6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康复组(常规教育康复融合训练),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及香港协康会《PEP-3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量表评估疗效;②肠道微生物研究:采用16S rDNA技术分析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ASD儿童针刺干预前后或康复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针刺前后各肠道菌群与PEP-3总分的相关关系,筛选与针刺疗效相关的肠道菌群。③实验研究:采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孕鼠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SD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足三里组,治疗4周后处死小鼠。以三箱社交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水迷宫试验等为行为学效应指标,以ASD小鼠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为肠道菌群观察指标,以外周的炎性因子TNF-α、IL-17a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为中枢炎症的观察指标,以探讨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①PEP-3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统计发现两组均能改善ASD儿童认知,语言的理解及表达,大小肌肉及视觉动作模仿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社交互动、非语言行和语言行为为特征(均P<0.05)。但与康复组相比,针刺组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模仿,情感表达及语言行为特征等改善程度较优(均P<0.05)。②ABC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ASD儿童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均P<0.05)。但针刺组在患儿的感觉、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③CARS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ASD患儿各项能力(均P<0.05)。而针刺组在调肠治神法针刺介入后患儿在情感反应、听觉反应、语言交流、总的印象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肠道菌群研究:①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在正常儿童组中,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及脆弱类杆菌丰度均较多;而在ASD儿童组,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粪杆菌种、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较多。②针刺干预前后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与针刺干预前相比,针刺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变形菌(门、纲)、交替单胞菌目、海原杆菌(科、属)丰度增多;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减少。其中拟杆菌分别在门、纲、目、科、属丰度水平在针刺干预后发生显着变化,并趋向于正常儿童的菌群丰度水平。此外,针刺干预后,乳酸杆菌、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瘤胃球菌科、罕见小球菌属丰度减少。③共筛选出五种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的菌群,分别为拟杆菌门、拟杆菌属、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其中拟杆菌与针刺疗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与针刺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实验研究:①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提示ASD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社交能力障碍、新鲜事物偏好障碍、探索能力障碍、刻板运动、空间记忆能力下降。电针足三里或百会均可改善上述功能障碍,同时,电针足三里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运功能力,电针百会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②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水平均显着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下调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水平,同时,电针足三里组的外周抗炎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③AS D模型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抑制ASD模型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同时,电针足三里组抑制中枢炎症的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④小鼠肠道菌群实验结果表明:1)在正常组小鼠中,拟杆菌(门、纲、目)、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多;而在模型组小鼠中,则表现为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瘤胃球菌科等丰度增多。2)电针足三里组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疣微菌(门、纲、目、科、属)、艾克曼菌属等菌群丰度水平增多。而电针百会穴则主要以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加为主。结论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ASD儿童的临床症状,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语言行为特征,模仿,情感表达等方面优于单纯教育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是孤独症医教综合治疗可行、可推广的方案。ASD儿童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调肠治神法针刺可良性调节ASD儿童肠道菌群。电针足三里可改善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紊乱、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

张海娣[2](2021)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及BDNF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18-20岁的5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和BDNF水平的影响,揭示运动干预、工作记忆和BDNF的关系,为阐明运动干预、工作记忆和BDNF的关系提供新的科学证据,为开发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促进大学生工作记忆提供实践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以18-20岁5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N=26)和实验组(N=30)。实验组进行为期9周运动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日常生活。采用2-back任务评估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工作记忆的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外周血清BDNF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9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2-back反应时具有促进作用[F(1,54)=30.10,P=0.00,partial η2=0.36];工作记忆1-back反应时的时间×组别交互作用[F(1,54)=2.69,P=0.11,partial η2=0.05]不具有显着性;(2)9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外周 BDNF 水平[F(1,54)=7.36,P<0.01,partial η2=0.12]有明显提高作用;(3)9周运动干预后,大学生BDNF变化值与工作记忆2-back反应时变化值存在显着负相关(r=-0.44,P<0.001)(4)运动干预对工作记忆预测作用显着,(B=-1.24,P<0.001),运动干预对工作记忆的直接预测作用在放入中介变量后依旧显着(B=-1.03,P<0.001)。运动干预对工作记忆预测作用显着(B=-1.24,P<0.001),运动干预对BDNF的预测作用显着(B=0.65,P=0.01),BDNF和运动干预共同预测工作记忆时,BDNF的预测作用显着(B=-1.03,P<0.001);(5)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不含0,表明运动干预能通过BDNF预测工作记忆。运动干预预测工作记忆的直接效应占83.73%,通过BDNF预测工作记忆的中介效应占16.27%。研究结论:(1)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行为表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运动干预可以改变BDNF水平;(3)运动干预所致大学生工作记忆表现的提高与BDNF水平的提升相关,且BDNF在运动干预提高工作记忆过程中可以起到中介作用,提示运动干预促进大学生工作记忆的分子生物机制可能涉及BDNF水平的变化。

朱可[3](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选择足球与啦啦操运动改善初中生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弹性和改善心理健康提供实验依据和制定运动实践干预方案作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随机抽取镇江市某初中一年级的3个班共150名学生作为初始实验被试。最终确定138名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足球组(足球项目)45人;啦啦操组(啦啦操项目)45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48人。运动干预持续时间为12周,3次/周,每次进行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强度控制。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班级团体方式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经过为期6周的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干预后,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都得到显着的改善(P<0.05)。持续12周的运动干预效果均明显好于6周的干预效果,干预效果与时间呈现正相关,干预效果随之干预时间增加而增加。(2)12周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时间的主效应显着(P<0.05)。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时间与组别的主效应显着(P<0.05)。(3)心理弹性在足球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8.60%;心理弹性在啦啦操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9.45%;消极应对方式在足球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3.43%;消极应对方式在啦啦操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总效应的12.60%;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足球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序列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7.49%;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啦啦操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序列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1.13%;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啦啦操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序列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0.31%。研究结论:1.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干预时间和干预效果呈正比。2.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3.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4.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心理弹性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啦啦操运动通过心理弹性经增加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秦恺蔓[4](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探究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链式中介路径,通过实验分析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镇江市某中学初一年级1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足球组(实验1组)、啦啦操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进行每周3次、持续45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课,并连续干预12周的实验干预。在实验前、实验6周后和12周后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对3个组实施团体测量。研究结果:(1)12周的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组别的主效应(P<0.05)以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2)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具显着性,优于足球组和对照组;(3)锻炼动机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58%;锻炼动机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74.09%。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7.60%;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3.39%。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55.87%;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107.74%。研究结论:(1)持续参加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提高初中生锻炼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2)持续12周的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够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同干预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啦啦操运动在提高锻炼动机、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优于足球运动。(3)参加足球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可以通过社会性体格焦虑和锻炼动机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

林佳英[5](2021)在《汉语阅读障碍小学生正字法意识特点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梅[6](2021)在《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时期是发展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直接影响到其成长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发展。本文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索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效果。选取“特奥幼儿运动员计划”项目实施地:江西省信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中40名6~9岁智障儿童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特奥幼儿运动员活动指南”中的体育游戏对实验对象进行8周的干预训练(每周5次,每次40分钟),并使用《双溪课程评量表》对实验对象感知觉与运动能力进行实验干预前后的2次评估测试。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理,最终选取30个有效样本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智障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运动能力两大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前后干预效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领域中,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值=0.00<0.01;脑瘫、唐氏综合症以及智力迟缓儿童干预前后感知觉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领域中,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1;唐氏综合症儿童、智力迟缓儿童以及脑瘫儿童干预前后的运动能力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研究结论:(1)经过8周实验干预后,体育游戏对改善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具有显着的效果。其中运动能力的增长率高于感知觉领域,粗大动作的增长率高于精细动作。(2)8周实验干预后,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其中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增长率最高。(3)8周实验干预后,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有着显着的提升,其中脑瘫儿童运动能力的增长率最高。

吕文娜[7](2021)在《社会故事绘本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文中提出

王梦溪[8](2021)在《改良版图示策略对智力障碍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

何幸祺[9](2021)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 ——以Z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辛委委[10](2021)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运动干预研究》文中指出

二、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孤独症的认识
        1 对病名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心气不足,邪乘于心
        2.2 心火不足,肝木虚弱,心肺俱怯
        2.3 禀赋(母气)不足,肾气亏虚
        2.4 脾胃虚弱,清气不升
        2.5 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
        2.6 病后亡津,会厌干涸
        2.7 气结痰凝,上蒙心窍
        2.8 金石之药损伤
        3 古籍记载疗法
        3.1 早期经验,取类比象
        3.2 脏腑辨证、灸药结合
        3.3 从幼填补,母婴同治
        4 当代中医治疗
        4.1 从“脏”论治
        4.2 从“痰”论治
        4.3 从“肠”-“神”论治
        4.4 中医心理治疗
        5 传统针灸推拿疗法
    二、现代医学对孤独症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AS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肠道微生物与ASD发生发展及行为严重性密切相关
        2.2 异常的中枢及外周炎症过程可能是ASD的一个持续病因
        2.3 中枢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是ASD中枢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
        2.4 迷走神经介导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交流,调控中枢炎症反应
        2.5 针灸通过菌-肠-脑轴治疗孤独症的可能相关机制
        3 治疗现状研究
        3.1 药物治疗
        3.2 应用行为分析治疗
        3.3 感官刺激疗法
        3.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3.5 虚拟现实技术及人工智能运用
        3.6 心理疗法
        3.7 其它非药物疗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随机方法及治疗分配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疗程
        3.3 观察内容
        3.4 观测时点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分析
    二、结果部分
        1 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2 疗效分析
        2.1 总体疗效比较
        2.2 两组PEP-3积分比较
        2.3 两组ABC积分比较
        2.4 两组CARS积分比较
        2.5 安全性分析
    三、讨论
        1. 调肠治神取穴组方分析
        2. 针刺手法分析
        3. 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肠道微生物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剂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分组与样本采集方法
        2.2 样本采集方法及时点
        2.3 粪便内总DNA的提取及质量鉴定
        2.4 16S rDNA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3. 结果
        3.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3.2 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
        3.3 针刺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3.4 康复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3.5 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动物研究
    引言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造模及干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三箱社交实验
        2.2 旷场实验
        2.3 水迷宫实验
        三、讨论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外周炎症因子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各组小鼠外周炎症因子TNF-α与IL-17a含量对比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对比
    实验三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肠道菌群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2.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2.2 正常鼠与ASD模型鼠肠道菌群的差异
        2.3 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及BDNF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作记忆的重要性
        1.1.2 运动已成为促进大学生工作记忆的有效手段
        1.1.3 运动促进大学生工作记忆潜在机制亟待探索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工作记忆的概述
        2.1.1 工作记忆的概念
        2.1.2 工作记忆的测量方法
    2.2 运动促进大学生工作记忆的剂量效应研究
        2.2.1 运动强度
        2.2.2 运动持续时间
        2.2.3 运动类型
        2.2.4 运动周期
    2.3 运动促进大学生工作记忆的机制探索
        2.3.1 BDNF与工作记忆
        2.3.2 运动与BDNF
        2.3.3 运动改善工作记忆的分子生物机制探索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选取
        3.2.2 实验分组
        3.2.3 实验设计
        3.2.4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3.2.5 测量工具
        3.2.6 实验程序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人口统计学特征
        3.3.2 运动干预前后大学生工作记忆和BDNF的变化
        3.3.3 运动干预前后BDNF的变化与工作记忆表现改善的关系
    3.4 讨论
        3.4.1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行为表现的促进
        3.4.2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BDNF的影响
        3.4.3 运动干预、BDNF变化和工作记忆促进的关系
        3.4.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3.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体育运动与应对方式
    1.2 体育运动与心理弹性
    1.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1.4 体育运动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与分组
    2.4 实验方法
    2.5 测量工具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统计
    3.2 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描述统计
    3.3 足球与啦啦操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
    3.4 足球与啦啦操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
    3.5 足球与啦啦操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3.6 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7 初中生体育运动、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3.8 多重共线性检验
    3.9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4.2 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4.3 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4 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1.1 心理健康的涵义
        2.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4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2.2.1 动机的定义
        2.2.2 锻炼动机的涵义
        2.2.3 锻炼动机的测量
        2.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2.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2.3.1 焦虑的定义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涵义
        2.3.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2.3.4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4.1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
        2.4.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
        2.4.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心理健康的关系
        2.4.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4.5 小结
    2.5 运动项目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5.1 足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5.2 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实验对象
        3.2.2 研究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不同组别初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体育锻炼量的差异
    4.2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4.2.1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4.2.2 实验前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4.2.3 实验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4.3 实验前不同组别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同质性检验
    4.4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4.4.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影响
        4.4.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4.4.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的影响
    4.5 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6 多重共线性检验
    4.7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4.7.1 足球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4.7.2 啦啦操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第5章 讨论
    5.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5.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5.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4 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概述与界定
        2.1.1 智力障碍
        2.1.2 体育游戏
        2.1.3 感知觉
        2.1.4 运动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体育游戏对普通儿童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2.2.2 体育游戏对特殊儿童干预相关研究现状
        2.2.3 普通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2.2.4 特殊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对比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实验法
4 实验研究方案
    4.1 技术路线
    4.2 实验研究假设
    4.3 实验设计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设计原则
        4.3.3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4.3.4 实验地点与时间
        4.3.5 体育游戏的选取
        4.3.6 八周实验干预方案
        4.3.7 测试工具
        4.3.8 实验变量的控制
        4.3.9 实验操作流程
5 结果与分析
    5.1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水平分析
    5.2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感知觉分析
        5.2.1 体育游戏干预对视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2 体育游戏干预对听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3 体育游戏干预对触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4 体育游戏干预对本体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2.5 体育游戏干预对前庭觉运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5.3 干预前后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分析
        5.3.1 体育游戏干预对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
        5.3.2 体育游戏干预对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5.3.3 体育游戏干预对运动与游戏技能的影响分析
        5.3.4 体育游戏干预对抓放能力的影响分析
        5.3.5 体育游戏干预对作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5.4 不同智障儿童类型感知觉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5.5 不同智障儿童类型运动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八周相关体育游戏操作方法
附录2

四、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D]. 陈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工作记忆及BDNF的影响研究[D]. 张海娣. 扬州大学, 2021
  • [3]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朱可. 扬州大学, 2021(09)
  • [4]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恺蔓. 扬州大学, 2021(09)
  • [5]汉语阅读障碍小学生正字法意识特点与干预研究[D]. 林佳英. 西南大学, 2021
  • [6]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干预研究[D]. 曹梅.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7]社会故事绘本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D]. 吕文娜. 西南大学, 2021
  • [8]改良版图示策略对智力障碍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干预研究[D]. 王梦溪. 西南大学, 2021
  • [9]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 ——以Z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 何幸祺.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10]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运动干预研究[D]. 辛委委.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智力类型与教学干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