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通讯社的科学管理——199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纪要

探索世界通讯社的科学管理——199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纪要

一、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一九九九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戴仲辉[1](2013)在《全媒体发展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 ——以新华社传媒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的媒介方式不断的涌现,打破了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如报业集团、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都纷纷涉足新的传播方式,重组旗下的传媒机构,并对新的媒介手段和资源进行重组,开启了全新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本文将对我国传统媒体“全媒体”现状——主要从报业集团、广播电视这两大方面展开分析。传统纸质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网站,发展电子报纸;同时与移动运营商等合作开发手机报;组建跨媒体集团,实践全媒体运营。而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也纷纷建立网站、手机网站、发展互联网视听新媒体成立网络电视台,并逐步开展各类移动终端的APP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广电集团也逐渐发展IPTV业务,并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电视业务。全媒体发展是传媒业界的一种探索,但是究竟传统媒体怎么样去实践的呢,笔者将对新华社传媒集团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度解析,其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的媒介手段的发展和实践,从而梳理出新华社全媒体发展的特点,对其逐步的分析和总结。传媒业界全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主要是对新闻传播方式、生产流程、传受众地位、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逐个的解析,深度剖析全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界的影响。

方为[2](2013)在《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数字技术统领下的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等开始被大规模使用并逐步在全球普及,尤其是1994年互联网开始大规模商用后,建立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上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媒体变化是革命性的,其改变了大众传播模式,也逐渐改变着全球传媒格局。面对数字化新媒体的大潮,新华通讯社的生存模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传媒生态发展,同时也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国家外交大局的需要,新华通讯社从2008年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并提出“大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本文旨在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新华通讯社接触新媒体的历史和新媒体建设现状的整理和分析,运用媒介战略管理理论和相关战略分析模型全面研究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并提出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结合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媒介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梳理并分析了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面临的生存困境;第三部分运用经典的PEST和SWOT分析方法,对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认为新华通讯社发展新媒体应该实行市场扩张战略和品牌战略;第四部分,分析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市场定位,制定具体的市场发展战略,分析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品牌现状,提出并制定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层级架构模式的多品牌战略。最后一部分,结合实际分析新华通讯社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黄洪珍[3](2012)在《从经营报纸到经营资源 ——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浪潮带来移动媒体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传播内容、渠道、终端的多样化和媒介用户自我选择的个性化、多元化。这些变化,正是我们所处的泛媒时代的特征。本研究以泛媒时代作为逻辑起点,注重围绕当下传媒发展的新语境,着力探讨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的转型路径。首先,论文开篇就对“泛媒体”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借助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分析报业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泛媒时代报业面临的冲击和机遇,然后从报业赢利模式演变历程出发,探讨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转型的目标选择。对此,本研究一共用了三章的篇幅进行论述,破译了赢利模式的最高境界,即整合营销服务模式。本研究认为,围绕该模式系统的核心——消费者,对报业内外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市场堡垒,才是报业的唯一出路。然后,本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向微观探讨,分三章重点探讨了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的转型路径,提出了报业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营销、品牌资源的个性化延伸、跨界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及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运营路径,回答了当前报业发展普遍感到困惑的重大实践问题。力图帮助报业在转型过程中重构新的赢利模式,以期对中国报业走出困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最后,本研究在结束语部分又回到宏观分析视角,指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逐渐由投资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大势,意味着中国报业将在国家经济转型中获得整合报业内外资源的更大机遇和巨大想象空间。从而提出一个重大理论判断——泛媒时代,报业唯有运用整合营销服务赢利模式,才能经营好报业内外两种资源,实现赢利模式的成功转型。

包东喜[4](2011)在《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文中认为我国传媒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媒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中国传媒业实践探索的深水区和突破点,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框架对报业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并根据对H报业集团的媒介拓展经营项目的考察来解读、阐释,近年来报业集团一般表现为突破或绕过制度约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实践。文章在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原始档案材料,梳理了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过程,以说明它在尔后的拓展媒介经营项目中实行制度创新的起始基础,包括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集团成立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践、集团的组建和组建集团后的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文章随即系统论述了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前者包括新闻出版法规约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和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后者包括新闻管理部门的政治纪律、新闻宣传纪律、舆论导向管理,以及集团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财经、人事、新闻报道等各方面的机制惯例。文章分析了H报业集团项目规划原则和据此原则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理念,提出了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三类八种模式。三类就是国资经营类、国资-民资合作经营类,国资-外资合作经营类。八种就是国资经营类下的集团独资模式、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三角产权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以及国资-民资合作模式和国资-外资合作模式。作者通过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宝贵的、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系统考察了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的8个拓展项目:《特别关注》项目、《爱你》杂志项目、《家庭保健》杂志项目、“荆楚网”网站项目、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H特别书局项目、腾讯·大楚网项目和《爱篮球》杂志项目;它们分别与上述八种模式相对应,是这八种模式的典型个案。文章论述了它们的实施过程和实行的制度创新,指出:上述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模式之间,从纵向上看,基本上是依次循序发展的线性关系,从横向看,各模式之间前后照应,相互学习借鉴;后一种模式借鉴前一种模式或综合前数种模式的制度创新经验,实行诱致性变迁;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在论述考察结果时,作者特别对腾讯·大楚网项目中为民营资本提供进入传媒业的途径方面的创新和国资-民资合作的产权配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鉴于国资-外资合作的突破意义上的重要性,文章专门阐述了作为《爱篮球》杂志项目背景的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剖析了实施《爱篮球》项目时处理产权问题的基本思路,处理涉外合作问题的创新措施和实行涉外合作项目创新时的风险控制。文章在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处理合作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配置、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钟馨[5](2010)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文中指出对外传播研究对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20年,中国国家战略以富民强国、顺利崛起为目标,以提高国家实力为核心,以经济外交、区域主义、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等为主要途径,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性的崛起。对外传播作为社会子系统,本身就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按照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设计,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国际舆论方面积极配合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1976-2001年的中国对外传播史。作者站在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既关注对外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外在关联,又探究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即对外传播政策、对外传播事业、对外传播业务和对外传播观念,来立体地展现这段历史面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一是将中国国家战略作为研究的宏观历史背景。现有的相关研究对对外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外在关联”重视不够,而本文力图从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宏观地思考中国对外传播发展变迁的社会动力;二是立体地探讨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之问的内在关联。目前,对外传播史的相关研究多为纵向的事业史,比较重视对外传播活动本身,忽视对外传播事业与对外传播政策、对外传播业务、以及对外传播观念之间的多重内在关联。本文则全面关照对外传播系统,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立体地呈现其发展变化轨迹。三是对外传播政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相关研究的不足。对外传播政策先后以“调整”、“改革与发展”、“提升内涵”为核心。对外传播事业从恢复几乎停滞的工作,到大力加强基本建设,再到基本建成完整的对外传播体系,初步实现对全世界大广播的局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对外传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先是主要报道中国政治生活大事件,接着是重点介绍中国经济情况,然后是全面介绍中国国情。对外报道方式逐渐与国际接轨,现场直播、滚动播出、口头报道、深度报道等国际先进的报道方式在中国对外报道中发展迅速。对外传播观念呈现出由“对外宣传”向“对外报道”转变的基本趋势,受众观念、服务观念、新闻事实观念、和时效观念等不断演进。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之间,政策决定事业与业务发展,在事业与业务发展中形成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又引起政策、事业和业务的变化。而对外传播系统的所有活动又服从宏观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安排。

梁智勇[6](2009)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讯社在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博弈 ——以新华通讯社为视角》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世界金融信息服务业寡头垄断的弊端。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均衡、透明的金融信息服务新秩序,以提高信息服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生逢其时。在数字化的技术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信息化的驱动下,新华社从传统的新闻通讯社开始战略转型,发力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同汤姆森路透、彭博等国际垄断巨头展开博弈。本文将新华社的这项革新战略放入全球化的视野中和历史的视阈中,以中国传媒业市场化改革为参照系,深入剖析其转型的原因,重点借鉴产业经济学的SCP经典分析框架(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同时兼顾传媒业的特殊属性,解析了国际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结构,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社会绩效,并着力探讨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参与市场竞争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战略、改革路径,以此管窥中国传媒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策略选择。首先,本文分析了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宏观环境。参照经济学领域的“PEST”模型,本文着重分析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在技术环境的分析中,特别考察了媒介融合对现代通讯社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新华社推进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和新华社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诉求高度吻合。其次,本文剖析了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就是世界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结构。主要围绕市场份额与市场集中度、差异化程度、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包括政策壁垒、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三方面展开。本文还参照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市场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直接竞争者是汤姆森路透、彭博和道琼斯。这些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巨头如今已长驱直入中国市场,或直接驻点攻占金融机构,或与国内交易所与高校共建项目、联合研究,或依靠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手段开拓市场,或通过资本运作手段涉足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潜在竞争者,如有着政府背景的中经网、国研网,有着传媒背景的第一财经,有着企业背景的万得、世华、金融界、大智慧、和讯等。替代品分析,侧重剖析国内外财经媒体状况。再则,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市场行为。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其一,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梳理新华社开展经济信息服务的历程。其二,揭示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内容架构、市场定位、基本功能(资讯发布、行情展示、数据查询、模型分析、在线交易等),同时与路透3000 Xtra、彭博专业服务和万得等国内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开展比较。其三,剖析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组织架构:采编、技术、营销“三合一”。其四,分析新华08的营销策略、产业价值链整合、采编流程的再造和组织结构的创新,以及资本运营策略。然后,本文阐释了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市场绩效与社会绩效。市场绩效评估主要采用四项参考标准:一是市场盈利水平;二是金融交易平台功能的实现状况;三是国际化程度;四是用户评价。作为行政力量主导推进下的一项战略,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一直面临着政府规制下的两难,其社会绩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积极意义上讲,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在争取中国经济话语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背靠体制荫蔽却又深受羁绊,权力越界干扰正常市场竞争,政治化的体制易导致“市场失灵”,新华社受权监管外国通讯社并与之在新闻信息业务竞争,监管者与竞争者的双重角色产生冲突。最后,本文参照SWOT模型(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探讨了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竞争战略选择。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优势在于:拥有独特的政治地位与强大的品牌效应,先进的多媒体数据库与专业的财经媒体资源,完善的采集网络与多渠道的发布系统等;劣势在于资源高度分散,体制机制不顺,IT技术力量滞后,财经与外语人才匮乏等。市场机会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明显,中国需要自主的金融交易服务系统和话语平台;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大,信息需求持续旺盛。威胁主要是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以及外部体制的风险。笔者最终提出,产品创新需要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作支撑。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用资本化、市场化和公司化的手段,推进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发展。从组织架构上,可积极实施品牌主导的相关多元化战略;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应当积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朱国圣,张维燕[7](2000)在《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一九九九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文中研究指明’99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于1999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这届年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 年会采取交流论文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紧密结合新华社全面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在坚持党性原则和通讯社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紧紧围绕新华社新世纪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分析总结了新闻报道管

二、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一九九九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一九九九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发展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 ——以新华社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一、 全媒体及其发展状况概述
    (一)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二) 全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 报业全媒体的发展
        2. 广播电视全媒体的发展
    (三) 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全媒体发展出现的问题
        2. 全媒体发展出现问题的对策分析
二、 新华社传媒集团全媒体发展战略
    (一) 新华社传媒集团全媒体的发展概况
        1. 新华社纸质媒体的发展
        2. 新华社电视媒体的发展
        3. 新华社互联网媒体的发展
        4. 新华社手机媒体的发展
    (二) 新华社传媒集团全媒体发展的特点
        1. 调整内部结构,再造采编流程
        2. 全媒体记者的培训和建设
        3. 加强和其他领域及企业的合作
三、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过程的影响
        1.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身份区分日趋淡化
        2. 受众的地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3. 传受双方之间的双向互动成成为一种趋势
        4. 新闻传播媒介形态更加丰富
    (二)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
        1. 全媒体的发展再造了传统报业的生产流程
        2. 全媒体的发展再造了传统的采编流程
    (三) 全媒体发展对传媒业界的影响
        1. 全媒体丰富了新闻产品形态
        2. 全媒体对我国新闻教育的影响
        3.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界限逐渐打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工具
    (五)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概述
        1、新媒体的界定
        2、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二、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历史分析
        1、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历史脉络
        2、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历史特点分析
    (二)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1、新媒体集成专线分析
        2、移动新媒体分析
        3、网络新媒体分析
        4、电视新媒体分析
        5、户外新媒体分析
    (三) 新媒体时代新华通讯社生存困境分析
三、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2、经济环境分析
        3、社会环境分析
        4、技术环境分析
        5、国际环境分析
        6、小结
    (二) 新华通讯社发展新媒体的内部条件分析
        1、人力资源分析
        2、资金资源分析
        3、技术资源分析
        4、核心竞争力资源分析
    (三)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2、劣势分析
        3、机会分析
        4、威胁分析
        5、新华社新媒体发展战略制定及评价
四、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的选择:市场发展战略与品牌战略
    (一)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目标分析
        1、战略定位
        2、战略目标
    (二)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市场发展战略分析
        1、新华社新媒体市场定位
        2、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市场发展战略的制定
        3、新华通讯社新媒体产品开发策略
    (三)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品牌战略分析
        1、新华社通讯新媒体品牌战略分析与制定
        2、新华社通讯新媒体主-子品牌不同的定位策略
        3、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品牌战略的实施策略
五、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新媒体拳头产品,受众认可度不高
        2、新媒体技术自主研发和掌控能力严重不足
        3、新媒体领域专业人才匮乏
        4、缺乏较为成熟且持续有效的新媒体盈利模式
    (二) 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实施的建议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加强现代经营和管理,为新媒体发展提供经营管理保障
        3、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和基础建设,为新媒体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为新媒体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
六、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从经营报纸到经营资源 ——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1.2.1 泛媒体
        1.2.2 三网融合
        1.2.3 二次销售
        1.2.4 赢利模式
        1.2.5 范围经济
        1.2.6 资源基础论理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报业经营及其赢利模式转型研究现状
        1.3.2 国外报业经营及其赢利模式转型研究现状
        1.3.3 对中外学者有关报业赢利模式转型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泛媒时代报业面临的冲击与机遇
    2.1 泛媒时代的传媒新格局
        2.1.1 智能终端成渠道强者
        2.1.2 电信业日趋媒介化
    2.2 泛媒时代报纸面临的冲击
        2.2.1 “大媒体”竞争:“一对多”传播“霸权”被粉碎
        2.2.2 三网融合“捆绑”服务:报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2.2.3 智能终端受追捧:受众从固定阅读向移动阅读转变
        2.2.4 利润遭遇新媒体分割:报业进入“漫长的衰落期”
    2.3 泛媒时代报业面临的机遇
        2.3.1 泛媒时代报业内容生产的机遇
        2.3.2 泛媒时代报业经营的机遇
3 报业赢利模式演变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报业赢利模式的演变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报业赢利模式
        3.1.2 市场经济启动后的报业赢利模式
    3.2 我国报业赢利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3.2.1 报业赢利模式的现状
        3.2.2 现行报业赢利模式的问题
        3.2.3 受众与广告主不一定具有同一的诉求
        3.2.4 报纸内容作为产品并不直接产生商业价值
        3.2.5 报纸发行量与广告收入并不成正比
    3.3 我国报业赢利模式存在的矛盾与原因
        3.3.1 平台、机制、人才的困惑
        3.3.2 无视细分市场中的商机
        3.3.3 “死资源”未能盘活
4 我国报业赢利模式转型的目标选择:整合营销服务
    4.1 整合营销服务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4.1.1 整合营销服务赢利模式的内涵
        4.1.2 整合营销服务模式的特征
    4.2 整合营销服务模式的基本原则
        4.2.1 树立“资源至上”的观念
        4.2.2 准确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
        4.2.3 要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4.2.4 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
        4.2.5 交易与合作各方实现共赢
    4.3 整合营销服务赢利模式的成功案例
        4.3.1 《赫芬顿邮报》6 年战胜 100 年
        4.3.2 《广州日报》亚运会取得品牌与广告双丰收
        4.3.3 《超级女声》一年狂赚 2 个亿
5 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营销—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转型路径之一
    5.1 报业对内容资源设“付费墙”的尝试
        5.1.1 以数字化为引擎进行升级再造
        5.1.2 通过付费墙深度开发用户愿意买单的内容
    5.2 数字内容资源的用户参与营销理念
        5.2.1 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来组织生产
        5.2.2 从一张报纸延伸为一个服务的生态
    5.3 数字内容资源的数据库精准营销
        5.3.1 通过数据库提供服务赢利
        5.3.2 数据库有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之分
        5.3.3 内容资源实现精准营销须重新包装
    5.4 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营销
        5.4.1 主动为关系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5.4.2 在公正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换
        5.4.3 虚拟与现实的“互嵌”
6 品牌资源的个性化延伸——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转型路径之二
    6.1 准确定位:品牌资源延伸的关键
        6.1.1 定位是整个营销的发动机
        6.1.2 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定位不同
        6.1.3 靠广告生存的传媒业自身离不开广告
    6.2 资源匹配:品牌资源延伸的原则
        6.2.1 品牌延伸使相关要素重新分配
        6.2.2 同一品牌下的产品要有关联性
    6.3 研发与征集:报业品牌延伸的创意
        6.3.1 品牌延伸创意的来源
        6.3.2 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
    6.4 活动与联姻:报业品牌资源对社会资源的撬动
        6.4.1 通过活动营销平台延伸品牌价值
        6.4.2 通过媒企联姻,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6.4.3 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与受众的共享
        6.4.4 通过强弱竞合,实现省市两级报纸互补共赢
    6.5 报业品牌资源的跨界整合
        6.5.1 跨界的定义与分类
        6.5.2 跨界经营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6.5.3 跨界的实战经验:嵌入经济社会“借势”,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
        6.5.4 跨界经营的原则:时机成熟与“门当户对”
        6.5.5 跨界的风险及防范
    6.6 报业品牌资源的驱动钥匙
        6.6.1 组建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联合体
        6.6.2 策划线下活动:实现由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
        6.6.3 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7 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运营——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的转型路径之三
    7.1 传媒资本运营概念界定与现实需求
        7.1.1 传媒资本运营概念
        7.1.2 传媒资本运营的现实需求
    7.2 我国报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
        7.2.1 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7.2.2 引入社会资本融资
    7.3 我国报业资本运营的主要原则
        7.3.1 战略目标契合原则:是投资而不是投机
        7.3.2 互补性原则:合作伙伴“志同道合”
    7.4 我国报业资本运营的有关问题
        7.4.1 问题之一:分拆导致产业链被割裂
        7.4.2 问题之二:两种法人产生冲突
        7.4.3 问题之三:“选婿”只看财力,不看眼光
    7.5 我国报业资本运营的主要对策
        7.5.1 对策之一:服从长期战略,不“带伤上市”
        7.5.2 对策之二:非时政类报刊整体转制
        7.5.3 对策之三: 培养报业职业经理人
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报业集团管理的一般问题研究
        1.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报业集团管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
    2.1 企业化管理阶段(1978年至1995年)
    2.2 集团化经营阶段(1996年至2003年)
    2.3 资本多元化阶段(2004年至今)
3 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
    3.1 H报社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
        3.1.1 报纸创办
        3.1.2 H报社的固定资产来源
    3.2 H报社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
        3.2.1 H报早期经营体制
        3.2.2 H报社的财务体制
    3.3 H报社成立集团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
        3.3.1 H报社发行经营: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
        3.3.2 H报社广告经营:广告经营的拓展
        3.3.3 H报社成立报业集团前的多种经营探索
    3.4 报业集团成立前的H报社的"企业化管理"实践
    3.5 H报业集团组建
    3.6 H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
    3.7 H报业集团的制度设计与约束机制
    3.8 H报业集团处理产权问题的正式制度约束
4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
    4.1 设立媒介(包括报纸、期刊、网络)编辑部受新闻出版法规约束
    4.2 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
        4.2.1 媒介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媒体运作"事企分开"
        4.2.2 引入社会资本与跨地区经营方面的约束
        4.2.3 文化产业投融资路径不断拓展,但传媒业仍属非国有资本的投资禁区
    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
    4.4 产权交易制度约束
5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5.1 新闻管理部门的非正式约束
        5.1.1 政治纪律
        5.1.2 新闻宣传纪律
        5.1.3 舆论导向管理
    5.2 集团运作机制的惯例约束
        5.2.1 财经运作机制惯例
        5.2.2 人事运作机制惯例
        5.2.3 新闻报道运作机制惯例
        5.2.4 其他运作机制惯例约束
6 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项目的拓展
    6.1 H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原则
    6.2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
    6.3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模式
7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制度创新考察
    7.1 集团独资模式的《特别关注》项目
        7.1.1 《特别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
        7.1.2 《特别关注》项目的制度创新
    7.2 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爱你》杂志
        7.2.1 《爱你》项目的实施过程
        7.2.2 《爱你》项目的制度创新
    7.3 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家庭保健》
        7.3.1 《家庭保健》项目的实施过程
        7.3.2 《家庭保健》项目的制度创新:国有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产权合作
    7.4 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荆楚网
        7.4.1 荆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4.2 荆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主流网络媒体运行政府网站
    7.5 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的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7.5.1 长江崇文项目的实施过程
        7.5.2 长江崇文项目的的制度创新
    7.6 三角产权模式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湖北特别书局
        7.6.1 湖北特别书局项目的实施过程
        7.6.2 湖北特别书局的制度创新
    7.7 国资-民资合作模式的腾讯·大楚网项目
        7.7.1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7.2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
8 国资-外资合作模式:《爱篮球》项目
    8.1 实行国资-外资合作的背景: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
    8.2 《爱篮球》项目的实施过程
    8.3 《爱篮球》项目的制度创新
        8.3.1 借鉴国资-民资合作的商业网站腾讯网·大楚网的运作经验
        8.3.2 产权制度的创新
    8.4 对《爱篮球》项目所体现的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评析
        8.4.1 产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8.4.2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
        8.4.3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配置
        8.4.4 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
        8.4.5 开展涉外合作项目制度建设的评估机制
    8.5 H报业集团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原则
        8.5.1 强化涉外合作项目在H报业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8.5.2 充分估计并着力规避涉外合作项目制度继续创新的风险
        8.5.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次修正)》等法律规定为准绳
        8.5.4 高度重视涉外合作项目的交易成本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的沿革
    第一节 对外传播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国家战略的调整
        二、"对内改革"与"部分参与国际社会"
        三、"深化改革"与"全面参与国际社会"
    第二节 对外传播政策的沿革
        一、对外传播政策的调整
        二、重在"改革业务"与"发展事业"的对外传播政策
        三、着眼于"提升内涵"的对外传播政策
第二章 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对外传播事业的恢复
        一、新华社恢复国内外分社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恢复国内记者站
        三、中央电视台恢复国际交往
        四、外文局恢复出版发行
        五、中新社等其他对外传播渠道的恢复
    第二节 对外传播事业基本建设的加强
        一、新华社的基本建设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基本建设
        三、中央电视台的基本建设
        四、外文局大力加强出版与发行
        五、中国日报的创办
        六、其他对外传播渠道的建设
    第三节 对外传播事业的突破性发展
        一、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成世界级大台
        三、中央电视台初步实现大面积对外传播
        四、外文局立足市场、发展自己
        五、中国日报成为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源之一
        六、网站等其他对外传播渠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对外传播内容与报道方式的演绎
    第一节 不断丰富的对外传播内容
        一、主要报道中国政治生活大事件
        二、重点介绍中国经济情况
        三、全面介绍中国国情
    第二节 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报道方式
        一、现场直播逐渐成熟
        二、滚动播出由无发展到大量使用
        三、口头报道由无发展到常态
        四、深度报道大发展
第四章 中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对外传播观念演进的思想环境
        一、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迁
        二、新闻工作方针从"对内为主"转向"内外并重"
        三、对外传播认知从"政府外交"转向"公共外交"
    第二节 受众观念的转变
        一、作为"宣传对象"的受众观
        二、"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过渡
        三、"信息消费者"受众观的凸现
    第三节 服务观念的加强
        一、服务观念逐渐加强
        二、服务观念渐成共识
    第四节 新闻事实观念的改进
        一、确立对外报道以新闻事实为主的观念
        二、实践新闻真实性原则
    第五节 时效观念的重视
        一、制定政策:提高时效性的根本依据
        二、建立制度:提高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结语:对外传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经济发展的形象
    二、改革创新的形象
    三、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文明的形象
    六、和平的形象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全球化背景下通讯社在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博弈 ——以新华通讯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媒介产业组织的主流研究范式与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SCP模型及其在传媒经济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媒介产业组织的特殊性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之宏观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治环境:思想渗透入侵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威胁中国意识形态交全
    第二节 经济环境:中国崛起迫切需要世界级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节 技术环境:数字化时代通讯社面临新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世界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节 市场份额与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产品差异化程度
    第三节 市场进入壁垒
    第四节 利用"五力模型"分析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竞争环境
第四章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之行为分析
    第一节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历程
    第二节 模仿创新: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成长方式
    第三节 新华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组织架构:采编、技术、营销"三合一"
    第四节 营销策略、产业价值链整合、组织创新与资本运营策略
第五章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之市场绩效与社会绩效评价
    第一节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市场绩效评价
    第二节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社会绩效评价
第六章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一节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SWOT分析
    第二节 新华社建设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竞争战略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件一

四、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一九九九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发展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 ——以新华社传媒集团为例[D]. 戴仲辉. 渤海大学, 2013(S2)
  • [2]新华通讯社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D]. 方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3]从经营报纸到经营资源 ——泛媒时代报业赢利模式转型路径研究[D]. 黄洪珍. 武汉大学, 2012(10)
  • [4]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D]. 包东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5]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 钟馨. 武汉大学, 2010(08)
  • [6]全球化背景下通讯社在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博弈 ——以新华通讯社为视角[D]. 梁智勇. 复旦大学, 2009(10)
  • [7]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一九九九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J]. 朱国圣,张维燕. 中国记者, 2000(01)

标签:;  ;  ;  ;  ;  

探索世界通讯社的科学管理——199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