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对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1](2021)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网络载体运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宋方圆[2](2021)在《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文中指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科学借助网络优势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解决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以供参考。

林敬平[3](2020)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如火如荼,也涌现了一些可资推广的经验做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还存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不够顺畅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知行背离现象还比较严重。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实现“知行相须,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既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时代境遇和时代要求。同时认为高校在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培育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总结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不够张扬、生活德育实践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内外驱动力关系认识不够到位、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和形式主义治理影响尚未根除,这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从内外化机制、情理融通和躬行践履维度,详细梳理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经验镜鉴,得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构建“四个需要”的历史启示: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和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基于实证调查研究和历史文献梳理的坚实基础上,文章运用抽象分析的思维方法,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方面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静态结构由认知图式的心智系统、情志因素的调控系统、践行能力的保障系统构成;而需求满足构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内化坚守铸就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创设优化形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随后,文章还总结出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即以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介入融合度为分析视角,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自在——自为——自觉”的内在转化层次;以知情意行的阶段特征为考察维度,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感动——触动——行动”的外在转化阶段。从动静两方面内外转化效度,对知行转化效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为价值观知行转化评价机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文章最后从利益机制、导引机制、体验机制、实践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和具体对策。

牛娜[4](2020)在《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公民、公民素养、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是研究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的逻辑起点。网络素养是公民在网络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公民更好适应网络空间环境、更深入进行网络交往活动的前提条件,对公民自由全面发展和新时代我国网络强国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培育公民网络素养是基于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基于建设网络强国和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对公民个体网络交往行为进行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实现个体在网络时代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公民在网络空间保持独立人格、提高理性判断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网络素养通过公民的网络交往行为显现出来。研究公民网络交往行为可以发现,公民在网络交往中具有语言暴力、道德失范、价值观缺失、权利侵犯、主体异化的素养问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现实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网络空间的规范缺失和价值观引导不力、网络话语权主体分散化是其素养问题的客观原因;对网络交往虚拟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的不科学认知,从众心理、宣泄心理和娱乐心理的非理性网络交往心理是其素养问题的主观因素。随着网络交往方式在整体层面的扩大和个体层面的深入,公民网络素养问题有可能对公民正常的网络生活和网络空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培育公民网络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的路径具有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特征。在客观上,以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健全网络空间法律体系、培养网络空间管理人才、正确处理公民网下矛盾的方法来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以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热点话题的正确引导、创建规范的网络社区、构建和谐的网络秩序来加强系统的网络内容建设。在主观上,以塑造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网络法律意识、增进公民的网络认同意识、引导公民的网络价值意识、提升公民的网络自主意识来培育公民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以明确网络空间主权、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把握网络安全风险、遵守网络安全标准来培养公民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金依欣[5](2019)在《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工具和一种特定的虚拟生存空间。由于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时间仅二十多年,因此可以把受到网络影响的人们分为网络移民和网络原住民。对于原生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群体而言,网络所带来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当网络技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原生一代,也就变成了被重新构造的对象。而主体性作为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特性的范畴,其变化正体现了网络所带来的影响背后的本质改变。本文从阐述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内容着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把握,阐释了关于主体性的三个重要理论,即实践理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异化理论。实践是主体性实现的必然途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人的主体特性。网络技术所创造的人们可以进行各类网上实践活动的虚拟空间,确实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存在,其对主体性的发展演变必然有影响作用。马克思也强调,在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发展阶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被物所统治,出现主体性的异化。异化思想提醒我们必须对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进行反思和引导。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网络强国思想,对促进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发展提出三个可行路径:一是推动网络立法和技术监管、净化青少年的用网环境;二是加强网络伦理与道德建设,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三是发挥网络正面引领作用,提升青少年的主体自我意识。

孔航[6](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对北京A银行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个体德性到社会公德,社会对道德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职业活动实践产生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性。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和,既包括从业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包括职工间的关系和职业间的关系。职业道德必须是能够得到从业者的认同和自觉执行的规范。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银行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通过完善教育内容,明确教育主体,优化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载体,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回应新时期职业道德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银行的规范化发展,优化银行的企业文化,树立银行的企业形象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首先是从如何认识人开始的。人的本质理论和发展理论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的论述为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情境性的指导。涂尔干的职业伦理思想与社会整合关系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置于银行企业形象、银行社会责任、员工个体发展这个总体框架下进行分析,职业道德是银行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和员工个人更好发展的基石。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其社会责任除了一般的企业社会责任外还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任务。这反映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就不仅仅需要强化一般的职业规范的教育,还必须强化相应的公共责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期待。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社会地位,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具有很强的社会示范效应,甚至影响行业本身的社会形象。通过调查了解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管理执行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发现组织情境下存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表面化、教育方式单一化、教育认同低度化等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风气,组织层面的银行组织文化与商业伦理、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和考核、合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形式,个体层面的职业定位、责任意识和价值观,以及从业者的职业体验、职业压力、薪酬满意度等因素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基于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客观现实、从业者的主观感知及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能是新时代职业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本文提出,在系统论的指导下,结合生态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生态性优化。在坚持系统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下,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明确理念和教育目标,完善过程教育制度,从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具体而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主体责任,培育组织核心价值观和信仰文化;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强调为民服务、以人为本、契合需求,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开发职业道德教育载体,运用新时代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和网络载体,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从而实现快乐工作和职业成长的目标。

李甜铠[7](2019)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创新探析》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创新发展之路也随之变得更为宽广。文章就数字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创新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广大民办高校在落实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

王幸美[8](2018)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育人是各大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核心,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所在,只有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效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别对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制度建设、保障以及影响其有效发挥的因素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传统、封闭、单一、被动的服务育人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读者的学习阅读和科研需求,分析其原因在于服务育人工作缺乏现代理念、开放分享、整体筹划和主动服务。因此,针对存在原因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路径尤为重要。论文试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路径,首先应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现代创新理念,具体应从顺应新形势把握新理念的重点环节,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于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完善服务育人工作的考核机制,优化服务育人的和谐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现代理念进行强化和改进;其次通过强化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形势下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实现网络全方位的自助服务来加大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力度;再次应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整体筹划策略,具体措施为强化全馆育人的服务理念,构建多部门合作共赢机制,利用网络优势扩大服务面;最后通过提高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质量,提升创新型馆员的职业化水平,学习国外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新举措来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主动服务意识。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新路径。

冷文勇[9](2018)在《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尤其在当前网络“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微媒体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开展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和载体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安全教育理论,有利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平安校园建设。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同理论和国家安全理论为指导,以意识形态认同安全问题为导向,采取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围绕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整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面临的挑战及改进对策展开讨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是指“我国高校学生普遍高度认可、赞同、拥护和支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主导地位保持稳固,不发生安全事故,不受威胁动摇并经得住各种考验的状态。”其包括高校学生理想信念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安全,论文主张以高校学生认知上是否接纳、情感上是否喜爱、意志上是否信仰、行动上是否践行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判定标准,还从内在作用和外在作用两方面探讨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机制。从网络“微”时代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关系看,网络微媒体增加了党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舆论引导难度,降低了工作主体的权威,网络微媒体主要通过汇聚“组织化”网络敌对力量等五种常用途径影响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从调查结果看,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意识认同整体是安全的,但存在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性不高,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亟待加强等问题,论文从时代、社会、学校、学生等四方面分析了原因。在借鉴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结合网络微媒体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机遇,论文认为,要坚持“握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借鉴经验相结合”等四个原则,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加强网络评论员等三支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官方微信等四种微媒体作用、优化工作环境,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等措施,不断促进高校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梁艺[10](2017)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 ——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一些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法制建设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长足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加上不健康文化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给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导向性作用带来严峻挑战。法制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看来取得的效果并不显着。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策是当务之急。为了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本文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调研,力图寻找出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能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详细讲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与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的界定,是本文内容的总起和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是结合调查数据统计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分析。具体表现在学生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学生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信息化发展,分析其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困惑;第二,学生自身的问题;第三;家庭教育的缺失;第四,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结合调查数据统计对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法制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的分析比对,找到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把握信息技术给教育改革带来的机遇,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二是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师生对信息的鉴别力,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力度。首先加强法制教育的认识,其次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和氛围,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五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预警制度,将学生违法违纪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对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二)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二)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三)学生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需要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更新管理观念,利用新技术,助力档案管理工作
    (二)建设高校学生的档案管理系统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结 语: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境遇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利益多元化境遇
        一、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二、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信息网络化境遇
        一、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战略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供需理路
    第四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基本经验
        一、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确立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交相辉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调查抽样方案设计
        二、问卷设计思路与访谈提纲
        三、样本基本信息呈现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与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较为片面
        二、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被动性现象
        三、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化程度较低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与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无利不行现象
        二、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知而不行现象
        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不能持守现象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概况与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二、高校对情感认同在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中介作用重视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机制不够完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激励约束政策不够精准
        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知行转化及其当代镜鉴
    第一节 教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推力
        一、官学教化:外化之正统
        二、家训家规:教化之本源
    第二节 内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原生动力
        一、立志养志:内在教化的首要工夫
        二、内省克己:内在教化的修身利器
        三、敬以直内:内在教化的正心之本
    第三节 情理融通: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
        一、情性统一论是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理论预设
        二、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展开方式
    第四节 躬行践履: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方式
        一、“践履育德”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二、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的生活化解决方案
        三、义以方外:“践履育德”思想的日常工夫
    第五节 传承借鉴: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当代启示
        一、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
        二、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
        三、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
        四、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微
    第一节 大学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静态结构
        一、认知图式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心智系统
        二、情志因素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调控系统
        三、践行能力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保障系统
    第二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
        一、需求与满足: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二、内化与坚守: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
        三、创设与优化: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
    第三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与阶段
        一、“自在——自为——自觉”的层次对比
        二、“感动——触动——行动”的阶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
    第一节 利益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一、大学生利益的分类与价值定位
        二、知行转化利益机制的维护与引导
    第二节 导引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力辅助
        一、知行转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原则
        二、正向引力:知行转化激励机制建构
        三、反向推力:知行转化约束机制建构
    第三节 体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媒介中枢
        一、体验式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二、体验式价值观教育模式运行建构
    第四节 实践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平台
        一、实践机制在知行转化中的价值与定位
        二、实践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知行转化实践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第五节 协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统合保障
        一、明晰“四个课堂”的协同关系
        二、完善“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第六节 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检测督导
        一、评价机制的基本功能:明确作用发挥的问题
        二、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凸显评价理念的问题
        三、评价机制的主体内容: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
        四、评价机制的手段途径: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五、评价机制的评定反馈:解决结果效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网络素养的研究
        (三)关于公民素养的研究
        (四)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
        (五)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学理剖析
    一、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主要概念
        (一)公民的含义
        (二)公民素养的界定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内涵
    二、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网络素养的内部构成
        (二)公民网络素养的外部构成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的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
        (二)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公民交往行为理论
        (三)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五)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生成发展
    一、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前提准备
        (一)技术基础:互联网
        (二)作用方式:网络交往行为
        (三)存在场域:网络公共空间
        (四)重要标志:网络话语权力
    二、公民网络素养的发展阶段
        (一)公民网络素养的萌芽期
        (二)公民网络素养的发展期
        (三)公民网络素养的深化期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发展趋势
        (一)立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
        (二)基于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三)趋于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
        (四)成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章 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现状
        (一)网络交往内容聚焦:网络公共事件
        (二)网络交往方式变革:网络公益
        (三)网络交往价值观体现: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四)网络交往话语空间状况:网络话语权失衡
    二、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交往中的语言暴力
        (二)网络交往中的道德失范
        (三)网络交往中的价值观缺失
        (四)网络交往中的权利侵犯
        (五)网络交往中的主体异化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问题归因
        (一)现实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
        (二)网络空间的规范缺失
        (三)网络空间价值观引导不力
        (四)网络话语权主体分散化
        (五)不科学的网络交往认知
        (六)非理性的网络交往心理
第四章 新时代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一环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要历程
        (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诉求
        (五)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需求
    二、有利于彰显个体成长的价值性要旨
        (一)提高个体网络品德修养
        (二)增长个体网络知识见识
        (三)塑造个体健全网络人格
        (四)规约个体网络行为
        (五)实现个体层面的现代化
第五章 新时代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的路径建构
    一、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
        (一)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二)健全网络空间法律体系
        (三)培养网络空间管理人才
        (四)正确处理公民网下矛盾
    二、加强系统的网络内容建设
        (一)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二)加强网络热点话题的正确引导
        (三)创建规范网络社区
        (四)构建和谐网络秩序
    三、培育公民的网络交往意识
        (一)塑造公民网络道德意识
        (二)增强公民网络法律意识
        (三)增进公民网络认同意识
        (四)引导公民网络价值意识
        (五)提升公民网络自主意识
    四、培养公民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一)明确网络空间主权
        (二)感知网络安全态势
        (三)把握网络安全风险
        (四)遵守网络安全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主体性的理论阐释
    2.1 什么是主体性
        2.1.1 主体的概念
        2.1.2 主体性的概念
        2.1.3 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历史脉络
    2.2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基本观点
        2.2.1 实践是主体性的实现途径
        2.2.2 “三大社会形态”构成主体性发展的三大形态
        2.2.3 主体性的异化
第3章 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状况
    3.1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群体特征
        3.1.1 青少年的界定
        3.1.2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群体特征
    3.2 网络时代青少年生存发展的三大变化
        3.2.1 认知方式的改变
        3.2.2 交往方式的改变
        3.2.3 实践方式的改变
    3.3 网络对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3.3.1 网络对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正面影响
        3.3.2 网络对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4章 促进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
    4.1 正确把握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
        4.1.2 关注新时代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
    4.2 促进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4.2.1 推动网络立法和技术监管,净化青少年的用网环境
        4.2.2 加强网络伦理与道德建设,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4.2.3 发挥网络正面引领作用,提升青少年的主体自我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1、外文文献
    2、中文专着
    3、学位论文
    4、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5、报告及报纸文章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对北京A银行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思想理论研究
        1.2.2 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1.2.3 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研究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界说
    2.1 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2.1.1 道德的内涵及特征
        2.1.2 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理论
        2.2.4 为人民服务宗旨和集体主义原则思想
    2.3 职业道德教育其他相关思想渊源
        2.3.1 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思想
        2.3.2 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
    2.4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公共责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2.4.1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的挑战与职业道德教育
        2.4.2 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与本质特征
3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分析框架
    3.1 银行企业形象塑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3.1.1 职业道德与银行企业形象的关系
        3.1.2 职业道德是银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中介
    3.2 银行社会责任履行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3.2.1 国有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规定性
        3.2.2 职业道德教育是落实银行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键
    3.3 银行员工专业发展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3.3.1 职业道德是银行从业者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
        3.3.2 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员工主体性
    3.4 企业形象、社会责任、个体发展与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
4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4.1 调查设计与测量维度
        4.1.1 调查过程与方法
        4.1.2 测量维度和指标
    4.2 从业人员的职业体验与困惑
        4.2.1 薪酬公平与困惑
        4.2.2 职业压力与困惑
    4.3 个体特质对从业人员职业体验的双重影响
        4.3.1 个体特质的积极影响
        4.3.2 个体特质的消极影响
    4.4 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认知
        4.4.1 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我感知
        4.4.2 银行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知
    4.5 银行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4.5.1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评价
        4.5.2 职业道德教育管理与执行评价
5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
    5.1 环境因素
        5.1.1 市场经济业绩论导向
        5.1.2 社会观念的多元化
        5.1.3 媒体舆论对不良风气的放大效应
    5.2 组织因素
        5.2.1 金融企业组织文化现实化
        5.2.2 银行内部组织管理育人功能弱化
        5.2.3 银行内部合规教育表面化
        5.2.4 银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化
    5.3 个体因素
        5.3.1 个人职业定位模糊
        5.3.2 个体价值观迷茫
        5.3.3 个体责任意识的缺乏
6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6.1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生态性优化
        6.1.1 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生态性发展目标与原则
        6.1.2 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生态性优化思路
    6.2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组织载体开发
        6.2.1 银行日常管理载体开发利用
        6.2.2 银行文化活动载体开发利用
        6.2.3 银行合规教育载体的开发利用
        6.2.4 银行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开发利用
    6.3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优化
        6.3.1 基于主体体验重塑主体责任
        6.3.2 优化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组织文化
        6.3.3 筑牢群团组织“凝心聚力集智”功能
    6.4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
        6.4.1 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更新
        6.4.2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优化组合
        6.4.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施的策略优化
    6.5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完善
        6.5.1 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化
        6.5.2 以典型示范实现标杆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读博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现状及职业道德教育调查统计数据

(7)数字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创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数字媒体技术为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三、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 根据民办高校自身情况运用数字媒体
    (二) 合理继承并突破传统宣传工作资源
    (三) 要格外重视人机交互的程度
四、 结论

(8)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相关问题研究
    (一)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1.高校图书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2.服务育人提出的背景
        3.服务育人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4.服务育人的特点和优势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制度建设与保障
        1.服务育人制度建设现状
        2.服务育人的基本保障
    (三)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有效发挥的因素
        1.服务理念
        2.服务环境
        3.资源保障
        4.人员素质
        5.社会环境
三、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传统式服务育人
        2.封闭式服务育人
        3.单一式服务育人
        4.被动式服务育人
    (二)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服务育人工作缺乏现代理念
        2.服务育人工作缺乏开放分享
        3.服务育人工作缺乏整体筹划
        4.服务育人工作缺乏主动服务
四、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路径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现代创新理念
        1.顺应新形势把握新理念的重点环节
        2.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服务于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
        3.完善服务育人工作的考核机制
        4.优化服务育人的和谐人文环境
        5.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加大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资源共享力度
        1.强化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2.构建新形势下知识管理系统
        3.实现网络全方位的自助服务
    (三)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整体筹划策略
        1.强化全馆育人的服务理念
        2.构建多部门合作共赢机制
        3.利用网络优势扩大服务面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主动服务意识
        1.提高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质量
        2.提升创新型图书馆员的职业化水平
        3.学习国外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新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相关理论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解析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意识形态的特点
        三、意识形态的分类
    第二节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解析
        一、认同的内涵
        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界定
        三、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内容划分
        四、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评判标准
        五、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相关理论梳理
        一、意识形态相关理论
        二、认同相关理论
        三、国家安全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历史回顾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历史
        一、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7—1966)
        三、遭遇重大挫折阶段(1966—1976)
        四、反思改进阶段(1976—1989)
        五、全面发展阶段(1990—2012)
        六、巩固完善阶段(2012—现在)
    第二节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
        二、确保党始终掌握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
        三、坚持求真务实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
        五、不断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微”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网络“微”时代的解析
        一、网络“微”时代的内涵
        二、网络“微”时代的特点
        三、网络微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 网络“微”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信号与噪音共存
        二、虚拟与现实并显
        三、自由与责任并存
        四、单向与互动并行
        五、传播碎片化与立体化同显
    第三节 网络微媒体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微媒体通过提供负面信息分散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
        二、网络微媒体通过传播负面言论损害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权威
        三、网络微媒体通过隐秘方式侵扰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四、网络微媒体通过汇聚“组织化”网络敌对力量拉拢高校学生
        五、网络微媒体通过提供议题吸引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形态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概况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概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整体情况
        一、高校学生网络微媒体使用情况分析
        二、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取得的成绩
    第三节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二、少数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
        三、少数学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部分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亟待加强
    第四节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急剧转型加深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二、全球化加重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环境的复杂化
        三、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薄弱环节加速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形成
        四、高校学生相关素质能力的欠缺给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乘之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巩固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对策
    第一节 把握工作原则,遵循工作规律
        一、坚持握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借鉴经验相结合
        二、坚持内容为本与形式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相统一
        四、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第二节 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一、实现党对网络“微”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安全
        二、实现党对网络“微”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安全
        三、实现党对网络“微”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安全
    第三节 优化工作主体,提升化解风险能力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第四节 丰富工作渠道,发挥微媒体作用
        一、加强思政课微课开发运用
        二、积极打造高校官方微信品牌
        三、加强高校官方微博建设
        四、妥善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
    第五节 优化工作环境,强化监管引导
        一、完善网络微媒体信息查处制度
        二、加强立法执法工作
        三、引导学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四、加强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
    第六节 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微”话语体系
        一、选用适合高校学生的微话语内容
        二、采用适合高校学生的话语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调查问卷

(10)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 ——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个案分析法
        1.4.3 问卷调研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信息技术
        2.1.2 法制教育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素养
        2.2.2 建构主义
        2.2.3 人本主义
第3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分析—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1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法制教育概述
        3.1.1 学校学生情况概述
        3.1.2 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3.2 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困惑
        3.2.2 学生自身的问题
        3.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3.2.4 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3.3 成因分析
        3.3.1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3.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大
        3.3.3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强
第4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法制教育的对策
    4.1 信息技术给法制教育改革带来的机遇
        4.1.1 信息技术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4.1.2 信息技术可丰富法制教学内容
        4.1.3 信息技术可提供多样化的法制教学手段
        4.1.4 信息技术可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环境
    4.2 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
        4.2.1 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师生对信息的鉴别力
        4.2.2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教师角度信息素养
        4.2.3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角度信息素养
    4.3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力度
        4.3.1 加强法制教育的认识
        4.3.2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和氛围
        4.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4.4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4.5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预警制度,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信息技术环境下法制教育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对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网络载体运用策略研究[D]. 刘梦.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J]. 宋方圆. 文化产业, 2021(08)
  •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D]. 林敬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D]. 牛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5]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研究[D]. 金依欣.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6]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对北京A银行的调查分析[D]. 孔航.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7]数字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创新探析[J]. 李甜铠. 考试周刊, 2019(25)
  • [8]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D]. 王幸美. 河南工业大学, 2018(11)
  • [9]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D]. 冷文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10]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 ——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梁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