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地区养鱼病害及对策

沉阳地区养鱼病害及对策

一、沈阳地区鱼类养殖的病害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21)在《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金朋[2](2020)在《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养殖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方式逐渐向高密度、高投喂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而这种养殖方式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和养分不断富集,进而引起水质恶化。这不仅影响了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随着国家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寻找一种新型的养殖水净化技术就显得迫在眉睫。1、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本装置基于自然水体中分布有硝化细菌、聚磷菌等微生物,及其能吸附在固体表面和具有高效吸收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磷等成分进行繁殖和生长等生物学特性,设计制造出一个能悬浮在养殖水体中、以微生物附着基为核心的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装置主要由支架和浮力系统、微生物附着基、上升流系统、底增氧系统、光伏发电和供气系统5部分组成。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净化功能强大、适用范围广等优点。2、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微生物膜的构建与净化效果试验研究了该装置在1mg/L、3mg/L、5mg/L三种不同氨氮浓度的淡、海水环境下,生物膜构建过程以及完成后,对养殖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22~25℃、溶解氧6~9mg/L、p H 7.0~8.5的条件下,不同氨氮浓度淡水试验组装置的生物膜构建都在第16d完成,且各试验组装置在生物膜构建过程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的日净化量差异不明显(P>0.05)。以第18d计,1mg/L、3mg/L、5mg/L3个浓度组中氨氮的日消减量分别为304.587g、283.748g和314.753g,亚硝酸盐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97.032g、292.566g和304.356g,硝酸盐氮的日产量分别为297.934g、276.239g和312.108g,总磷的日消减量为0.485 g、0.427 g和0.462 g;在水温27℃~31℃、溶解氧6mg/L~8mg/L、p H 7.0~8.5的条件下,不同氨氮浓度海水试验组的装置生物膜构建都在第21d完成,各试验组装置在生物膜构建过程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日净化量差异显着(P<0.05)。以第24d计,1mg/L组、3mg/L组和5mg/L组中氨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43.327g、258.132g和279.372g;亚硝酸盐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31.974g、256.479g和284.273g;硝酸盐氮日产量分别为243.16g、271.905g和285.505g;装置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消减能力与硝酸盐氮的生产能力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不同浓度梯度装置对总磷的日消减量差异性不大(P>0.05),以第24d计,日消减量分别为0.566 g、0.595 g和0.493 g。综上,本装置在稳定工作后,对氨氮保持强大的净化能力,而对总磷的净化作用远小于对三态氮的净化。3、生物膜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淡、海水3mg/L试验组装置水面下10cm、45cm、80cm 3种不同水层以及海水1mg/L、3mg L、5mg/L试验组装置水面下45cm处的填料生物膜进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淡水装置三个水层样品从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比较,中层与下层差异性小(P>0.05),且较上层丰富;在门水平上,三个样品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组成,三个样品变形菌门占比差异不大(P>0.05),中层样品的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占比较上下层略高,上下层占比差异不大(P>0.05);在属水平上,三个样品共检测出5种硝化菌属和14种聚磷菌属,其中硝化菌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Candidatus_Nitrotoga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且为3个样品所共有,其中氨氧化细菌(A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16.88%、17.88%、12.40%,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52.54%、54.86%、49.18%,两种菌群均呈现中层>上层>下层,三个样品的聚磷菌属占比分别为2.79%、2.52%、3.46%,呈现下层>上层>中层。海水样品从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比较,装置中下水层样品间差异不大(P>0.05),而上层较丰富;3mg/L样品>1mg/L样品(5mg/L样品通量检测失误,不做参考)。在门水平上,4个样品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组成,其中变形菌门占比差异不大(P>0.05),中层样品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占比较上下层略高,1mg/L样品占比最小;在属水平上,4个样品共检测出6种硝化菌属和13种聚磷菌属,其中硝化菌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和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且为4个样品所共有,其中A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20.60%、22.04%、21.70%、22.07%,呈现中层>下层>上层,1mg/L组与3mg/L组差异不显着(P>0.05);N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51.46%、56.32%、55.37%、50.77%,呈现中层>下层>上层,3mg/L组>1mg/L组。四个样品的聚磷菌占比分别为3.71%、3.52%、3.02%和2.85%,呈现上层>中层>下层,3mg/L组>1mg/L组。综上,淡、海水装置在生物膜构建完成后,中、下水层的微生物群落在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差异不大;中水层的AOB菌群与NOB菌群占比均要高于上、下水层。淡、海水试验氨氮浓度梯度越高的装置,其硝化细菌的整体占比也越大。淡海水试验装置的聚磷菌属的占比远小于硝化菌属。

李雪[3](2019)在《微生态菌对养渔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集约化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导致养殖水体氮、磷的含量累积,易引发富营养化,破坏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平衡。且氨氮,特别是亚硝态氮可对水产养殖生物产生潜在毒性,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磷等被广泛关注。为了寻找对养殖水体降解效果更好的菌株,本实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BC、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A0及其不同组合A0+BC+BS(M)、A0+BC、A0+BS、BC+BS(按等体积复合)对养渔水体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磷的降解效果,实验进行15d,投加菌量为1.5‰(2.0×108cfu/mL),结果表明:A0能显着降低氨氮、硝态氮、总磷(p<0.005);BS对亚硝态氮降解效果显着(p<0.005)。与A0相比,A0+BC对氨氮、硝态氮降解效果更显着(p<0.005),第7d氨氮去除率为75.7%,且含量始终显着低于对照,第13d硝态氮去除率为27.8%,表明A0与BC的复合对于氨氮与硝态氮的去除表现出相互促进作用;与BS、A0相比,A0+BS对亚硝态氮、总磷降解效果最优(p<0.005),第15d亚硝态氮去除率为93.4%,第7d总磷去除率为76%,且含量始终显着低于对照,说明BS与A0复合对于亚硝态氮与总磷的去除表现出协同作用。综上所述,A0+BC对氨氮、硝态氮降解效果最优;A0+BS对亚硝态氮、总磷降解效果最优,且两种菌复合的菌种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菌种及三种菌复合的菌种。为了探究最佳复合菌种A0+BC、A0+BS对养渔水体N、P的作用机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了养渔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复合菌种A0+BC、A0+BS的水样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增加,且A0+BS的多样性高于A0+BC;与水样CK相比,A0+BC、A0+BS水样中厚壁菌门消失(Firmicutes),放线细菌门(Actinetobacteria)出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减少。从纲的分类水平分析,与水样CK相比,A0+BC、A0+BS水体中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且所占比例增加,与A0+BC、A0+BS菌在很大程度上去除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有关。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养渔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与水样CK相比,A0+BC、A0+BS水样中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消失,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增加,其促进了养渔水体中氮的降解。另外,A0+BC水样中其他优势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反硝化类型,促进了硝态氮的降解,A0+BS水样中其他优势菌为硝化杆菌属(Bosea),促进了亚硝态氮的去除。由于复合菌种A0+BS对亚硝态氮和总磷降解效果最优,且增加了养渔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病菌。另外,根据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NY1109-2006)中的菌种安全分级目录,二者均属于免作毒理学试验的菌种,确保了二者的安全性。最终推选A0+BS作为可应用到淡水养渔中的高效复合菌剂。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菌剂投加间隔周期为13d-15d。

穆大伟[4](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周启良[5](2017)在《一种新型聚维酮碘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PVP-I)又名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是碘元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 Vinyl Pyrrolidone,PVP)的络合物,是一种高效的广谱杀菌剂,具有刺激性小、作用时间长、无污染无残留等特点,是水产上理想的水体和养殖动物消毒剂,可代替抗生素,减少环境污染。聚维酮碘自产生之日起,就因其优秀的杀菌能力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并且随着加工工艺的提高,聚维酮碘制剂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聚维酮碘在水产养殖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优良的杀菌能力,主要用于水体消毒和动物的短暂浸泡消毒,最常见的用法是在水体恶化时全池泼洒,可快速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聚维酮碘对水产动物的安全性受其加工质量的影响极大,诸多研究表明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的安全性不如人用聚维酮碘,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使用的聚维酮碘质量不一,导致其安全性不同,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水产用聚维酮碘制剂的质量。为了研究一种新型聚维酮碘制剂“渔多福”在水产上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体外杀菌实验研究该聚维酮碘制剂对无乳链球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杀灭浓度,通过饲喂实验研究其对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和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以及对三种细菌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全池泼洒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养殖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浸泡研究其对卤虫卵孵化率的影响和对无节幼体的毒性,并分离鉴定了卤虫卵携带的优势细菌和聚维酮碘对这些优势细菌的杀灭效果。实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不同浓度的“渔多福”处理浓度为103 CFU/ml的3种病原菌20 min,可见20 ppm的“渔多福”即可将拟态弧菌全部杀死,30 ppm的“渔多福”即可将副溶血弧菌和无乳链球菌全部杀死,杀菌效果显着。2.以5000 ppm的剂量饲喂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和凡纳滨对虾5天,实验动物均未出现应激和死亡,5天后抢食和活力均正常,取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的脑、肝、脾和中肠,取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所有的组织均未发现损伤和坏死,证明其对这些鱼类的口服安全性极好。将“渔多福”添加进配合饲料中饲喂三种动物,并未出现较好的保护率,攻毒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累计死亡率无差异,表明饲喂“渔多福”并不能很好的防治三种细菌病。3.全池泼洒“渔多福”2-3天即可明显改善对虾偷死的状况,以每667m3泼洒0.75ppm的量泼洒效果略微好于每667m3泼洒0.37 ppm,未泼洒聚维酮碘的塘死亡情况不变。土池和水泥池全池泼洒“渔多福”后,土池的亚硝酸盐、藻类和浮游动物含量比较稳定,基本不受聚维酮碘的影响,水泥池中藻类数量有所增加,提示其可能对藻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水泥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提示其对浮游动物的安全性。4.以20000 ppm的“渔多福”浸泡卤虫卵60 min对其孵化率无影响;以25600ppm的“渔多福”浸泡卤虫无节幼体30 min没有引起无节幼体死亡;表明“渔多福”对卤虫卵和无节幼体几乎无毒性。从市售卤虫卵中分离出4种优势细菌,分别为Vibrio tubiashii,Vibrio sinaloensis,Vibrio anguillarum和Uncultured Vibrio sp.;以500 ppm的“渔多福”处理孵化水30 min后孵化水中的细菌存活率仅剩1.67%,杀菌效果显着。在2000 ppm范围内,其对渤海湾盐田卵和巴里坤盐湖卵的孵化率无影响,在大于等于500 ppm时俄罗斯进口卵的孵化率显着降低。

孙雯[6](2016)在《昌吉州休闲渔业调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中休闲的部分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休闲渔业悄然而生。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不仅为农户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了渔业可持续发展,更是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深受人们的喜爱。昌吉州渔业总产值在新疆一直名列前茅,渔业生产力发达,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昌吉州开始着手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无论是在休闲渔业规划、内容和形式上都尚未有创新性的突破,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其规模的适宜度也有待探讨。本文通过走访调研,结合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几点深入剖析:一概括了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得出经营者素质层次不齐,缺乏有效管理,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休闲设施利用不充分并存等存在问题;二是运用SWOT定性分析,梳理总结了昌吉州休闲渔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因素;三是运用SWOT定性分析法、AHP分析法和四维坐标系战略重心定位法,构建了SWOT-AHP量化分析模型,并运用SWOT-AHP量化分析模型对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战略进行选择和判断,最后提出了促进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得出:当前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强于威胁,建议采用实力型战略的机会型,即立足于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文化特色明显、气候条件适合鱼类生长,牢牢把握住政府“十三五”发展休闲渔业规划的机遇,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对休闲渔业的需求,开拓客源市场。针对于此,提出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四个对策:一是在政府扶持下,增强产业的支持与引导;二是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周边客源市场;三是延长扩大休闲渔业产业链,化解休闲渔业产业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休闲渔业的水平。

王建民,曹烈,徐金根,吕国仁,江敏[7](2015)在《江西赣北地区大宗淡水鱼类病害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江西赣北地区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常见病害情况、病原种类、分布及流行规律、发病季节和防治措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该地区病害包括四大类:1病毒性;2细菌性;3寄生虫类;4真菌类,以细菌性疾病为主。根据鱼病种类、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等,主要常见的鱼类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烂鳃和细菌性肠炎,其发病率占鱼病发病率的80.5%。造成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养殖户对鱼类病害防控意识薄弱,亲本、苗种种质退化,养殖水质过肥,池底淤泥过厚等。

刘堃[8](2013)在《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两大发展瓶颈,整体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十二五”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一些探讨多限于应用分析,缺乏既能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又能体现海洋产业内在属性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和系统思考。本文以“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为研究主线和基本思路,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包括:(1)对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组成门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界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基于“战略性”“新兴性”两个视角,构建了评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遴选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六类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组成门类。(2)尝试探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即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建立有效投融资机制,保证科技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注重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3)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技术创新、自然资源、资金支持、人才资源、需求条件、政府行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演化路径,即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着力点并以此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模型。(4)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分别阐述了以上六类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六类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现实问题,基于技术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与培养、需求激励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机制。(5)基于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的结果,从六类产业的共性问题出发,主要立足政府角度,提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和应采取的三类政策措施。

田雨,王旭,贾光风,蔡建堤,张紫薇,韩文轩[9](2011)在《铁岭市主要养殖区鱼病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5月至2009年9月,通过对铁岭市辖区的开原市、铁岭县、昌图县淡水鱼类主要养殖区的池塘和小型水库鱼类常见鱼病种类、发病季节、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摸清了近三年鱼病的种类、流行、发病特点。共发现鱼病12种:其中细菌性鱼病6种、寄生虫病5种、真菌类鱼病1种,其中细菌性鱼病和寄生虫性鱼病是主要水产养殖病害,分别占病原比例50%和41.7%。在调查发现的12种鱼病中,以细菌性鱼病发病率最高,为6.1%;其次是寄生虫性鱼病,发病率为1.117%;发病率最低的是真菌类鱼病,为0.3%;对我市辖区内鱼类危害严重的鱼病有4种:水霉病,竖鳞病,败血症,烂鳃病。调查结果可以为我市鱼类健康养殖提供第一手基础性的参考资料,为鱼类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指导养殖户和渔业技术人员有效地防治鱼类病害的发生。

罗国芝[10](2007)在《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水产养殖在为满足世界水产品需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面临着来自水环境状况的恶化、社会舆论的监督、政策及法规的监控及水产品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环境工作者和水产养殖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在对国内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尤其是国外水产养殖可持续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Aquaculture Pl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PEIA))技术体系;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规划的不同类型,初步构建了相应的环评框架,拓展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水产养殖规划领域的相关内容,为今后开展该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论文研究了水产养殖规划(Aquaculture Plan,AP)和其他规划的关系、实施的保障体系、制定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及其对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程序和框架;建议了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配置和优化以及质量管理等行政保障手段。最后以太湖渔业养殖规划为案例对上述部分成果进行验证。首先,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快速发展而可持续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提出较为系统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水产养殖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体系,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应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其次,面向环评工作的复杂性,提出了识别显着环境影响和建立关键评价指标的方法,以提高环评工作的效率,增加其可推广度。针对目前水产养殖规划养殖规模确定的随意性,建立了养殖容量的概念模型、计算模型和水产养殖完全成本计算方法,为水产养殖规划提供了养殖规模定量工具,其估算结果可作为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根据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推荐应用参与性快速测评(Rapid Rural Appraisal and Participatory,RRAs&PRAs)法和分析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Analytical Pl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ANPEIA)的应用。为了实现与水产养殖规划制定过程的同步评价,构建了集成式APEIA基本框架。为了使APEIA更有针对性,构建了规划层次水环境状态反应层次两级指标体系,供不同类型水产养殖规划环评选择。按照我国四种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规划的特点,构建了不同的环评框架。最后,在剖析我国现有水产养殖规划制定相关制度配置的基础上,从管理层次和技术层次分别提出了对现有制度的初步的完善措施,并尝试性地提出了APEIA生命周期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概念。太湖渔业养殖规划(2007年2月)是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在湖泊养殖容量估算的基础上制定的。本文运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的结果表明,该规划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但可以接受。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5条修改、缓解措施。本文最重要的观点是强调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因为背景研究和资料的缺乏,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比较少,有些观点尚缺少深度。今后必须逐步大力推进相关信息化管控数据库的建设,为决策的准确性快速提供及时的、翔实的、准确的信息,这些都是是规划制定和环评的必要基础。此外,还需更具体地开展应用性较强的APEIA方法,比如分析式方法和快速测评方法的实施程式和技术。对于水产养殖容量和水产养殖成本的估算仍需要联系更多的实例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不同的养殖模式、不同性质的养殖水域和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估算模型。

二、沈阳地区鱼类养殖的病害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地区鱼类养殖的病害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池塘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1 池塘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污染物
        1.1.2 池塘集约化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1.2 养殖水净化处理技术与方法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化学处理技术
        1.2.3 生物处理技术
        1.2.4 生态处理技术
    1.3 生物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物膜处理的基本原理
        1.3.2 生物膜构建过程
    1.4 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究进展
    1.5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5.1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1.5.2 生物膜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造
    2.1 装置设计的原则和原理
        2.1.1 设计原则
        2.1.2 设计原理
    2.2 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2.2.1 支架和浮力系统
        2.2.2 微生物附着基
        2.2.3 上升流系统
        2.2.4 底增氧系统
        2.2.5 锁磷区
        2.2.6 光伏发电和供气系统
    2.3 装置制作材料和配件的筛选
        2.3.1 装置制作的主要材料
        2.3.2 装置配套用的设备
        2.3.3 制作装置用到的工具和设备
    2.4 装置的制作和安装
    2.5 装置的性能分析
        2.5.1 净化能力
        2.5.2 适用范围
        2.5.3 装置使用寿命
        2.5.4 装置的能耗
    2.6 装置的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三章 装置微生物膜的构建与净化效果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品及耗材
        3.1.2 水质检测标准品和质控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设计
        3.1.5 日常管理与水样采集
        3.1.6 水样检测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淡水净化效果
        3.2.2 淡水实验装置生物膜构建过程
        3.2.3 海水净化效果
        3.2.4 海水实验装置生物膜成膜过程
        3.2.5 生物膜的构建与三态氮之间的转化
    3.3 讨论
        3.3.1 不同氨氮浓度水平对装置消减水中氨氮能力的影响
        3.3.2 生物膜的构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3.3.3 生物膜构建成功的标志
        3.3.4 养殖尾水中磷的去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膜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1.2 实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4.1.4 样品检测序
    4.2 结果
        4.2.1 不同淡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2 不同淡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4.2.3 不同海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4 不同海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4.3 讨论
        4.3.1 淡、海水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2 淡、海水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微生态菌对养渔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水产养殖水质恶化
    0.2 主要水质因子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
        0.2.1 氨氮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
        0.2.2 亚硝态氮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
        0.2.3 总磷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
    0.3 养殖水体的治理方法
        0.3.1 物理方法
        0.3.2 化学方法
        0.3.3 生物方法
    0.4 养殖水体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0.4.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发展
        0.4.2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现状
        0.4.3 微生态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使用原则
    0.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第1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微生态菌对养渔水体营养盐(N、P)环境条件改善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实验用水
        2.1.3 实验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方法
        2.2.2 菌株的培养计数
        2.2.3 实验设计
        2.2.4 水质指标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试验结果
        2.4.1 单一菌种对养鱼水体的净化
        2.4.2 复合菌种对养鱼水体的净化
    2.5 讨论
        2.5.1 微生态菌对氨氮的净化效果
        2.5.2 微生态菌对亚硝态氮的净化效果
        2.5.3 微生态菌对硝态氮的净化效果
        2.5.4 微生态菌对总磷的净化效果
    2.6 小结
第3章 最佳复合菌A0+BC、A0+BS对养鱼水体微生态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样采集
        3.1.2 滤膜的处理与DNA提取
        3.1.3 PCR扩增
        3.1.4 定量混合
        3.1.5 测序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2.2 微生物群落组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一种新型聚维酮碘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维酮碘的基本性质
    1.2 聚维酮碘在人类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1.3 聚维酮碘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菌种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渔多福”的体外杀菌效果
        2.3.1.1 病原菌的复苏和计数
        2.3.1.2 “渔多福”的体外杀菌效果
        2.3.2 “渔多福”对3种细菌病的防治效果
        2.3.2.1 “渔多福”的投喂安全性评价
        2.3.2.2 三种病原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3.2.3 “渔多福”的饲喂保护试验
        2.3.3 “渔多福”对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症的治疗效果
        2.3.3.1 “渔多福”对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症的治疗效果
        2.3.3.2 “渔多福”对虾塘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渔多福”对卤虫卵携带细菌的杀灭效果
        2.3.4.1 “渔多福”对卤虫卵和无节幼体的安全性评价
        2.3.4.2 卤虫卵携带的优势细菌的分离鉴定
        2.3.4.3 “渔多福”对卤虫卵携带的优势细菌的杀菌效果
        2.3.4.4 “渔多福”对不同产地卤虫卵孵化的影响
        2.3.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渔多福”的体外杀菌效果
    3.2 “渔多福”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评价
        3.2.1 “渔多福”对罗非鱼的安全性评价
        3.2.2 “渔多福”对斑点叉尾鮰的安全性评价
        3.2.3 “渔多福”对南美白对虾的安全性评价
    3.3 “渔多福”的饲喂保护试验
    3.4 “渔多福”对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3.4.1 “渔多福”对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3.4.2 “渔多福”对虾塘理化性质的影响
    3.5 “渔多福”对卤虫卵和无节幼体的安全性评价
    3.6 “渔多福”对卤虫卵携带的优势细菌的杀菌效果
        3.6.1 卤虫卵携带的优势细菌的分离鉴定
        3.6.2 “渔多福”对卤虫卵携带的优势细菌的杀菌效果
    3.7 “渔多福”对不同产地卤虫卵孵化的影响
4.讨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昌吉州休闲渔业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有关休闲渔业的文献综述
        1.3.1 国外有关于休闲渔业的文献综述
        1.3.2 国内有关于休闲渔业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昌吉州休闲渔业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2.1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1.1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况
        2.1.2 昌吉州休闲渔业经营类型
        2.1.3 昌吉州休闲渔业现状
    2.2 调研基本情况
        2.2.1 调研方法
        2.2.2 调研时间
        2.2.3 调研地点
        2.2.4 调研情况分析
    2.3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3.1 经营者素质层次不齐,缺乏有效管理
        2.3.2 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限
        2.3.3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休闲设施利用不充分并存
        2.3.4 经营类型单一,产品缺乏特色
第3章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1.1 区域经济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利
        3.1.2 区位优势明显,消费市场广阔
        3.1.3 文化特色明显,旅游基础较好
        3.1.4 气候条件适合鱼类生长
    3.2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3.2.1 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
        3.2.2 科技的应用水平较低
        3.2.3 管理和服务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3.2.4 产品缺乏内涵和特色
    3.3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3.3.1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3.3.2 消费者休闲需求提高
        3.3.3 消费者闲暇时间充足
    3.4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3.4.1 同质化现象严重,同业竞争激烈
        3.4.2 受季节变化影响严重
        3.4.3 城市与农村发展理念相冲突
第4章 昌吉州休闲渔业战略选择分析
    4.1 研究方法介绍
        4.1.1 AHP层次分析法
        4.1.2 SWOT-AHP分析方法
        4.1.3 调研过程
    4.2 层次模型构建
        4.2.1 SWOT-AH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及检验
        4.2.3 计算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4.3 SWOT-AHP四象限坐标系量化分析
        4.3.1 建立四象限坐标系
        4.3.2 计算战略坐标方位角
    4.4 SWOT-AHP分析法模型评价
第5章 昌吉州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5.1 在政府扶持下,增强产业的支持与引导
        5.1.1 加大对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
        5.1.2 积极培养休闲旅游型人才
        5.1.3 不断完善休闲渔业法规管理
    5.2 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周边客源市场
        5.2.1 引入文化创意,以休闲渔业创意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5.2.2 重视体验设计,从物质产品转向精神产品开发
    5.3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延长扩大休闲渔业产业链
        5.3.1 改变传统宣传,构建网络平台
        5.3.2 创新休闲渔业项目,开展多样化经营
        5.3.3 与外部产业联合,打造昌吉州休闲渔业特色精品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休闲渔业的水平
        5.4.1 完善休闲渔业配套设施
        5.4.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休闲渔业之路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江西赣北地区大宗淡水鱼类病害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调查地区
    1. 2调查的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品种
    1. 3调查内容
    1. 4调查方法
2调查结果
3分析和讨论
    3. 1江西赣北地区池塘鱼类的发病趋势
    3. 2江西赣北地区养殖鱼类发病规律
    3. 3发病原因
4防治对策及建议

(8)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0.2.1 国外研究进展
        0.2.2 国内研究进展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0.5.1 可能的创新点
        0.5.2 不足之处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分析
    1.1 海洋产业
        1.1.1 概念界定
        1.1.2 海洋产业分类
    1.2 海洋新兴产业
        1.2.1 海洋产业发展时序与海洋新兴产业
        1.2.2 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1.2.3 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
    1.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1.3.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1.3.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4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1.4.3 运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海洋高效渔业
    2.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3 海洋生物医药业
    2.4 海水利用业
    2.5 海洋电力业
    2.6 深海油气业
    2.7 主要经验与启示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路径
        3.2.1 高新技术产业化
        3.2.2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3.3.1 技术创新机制
        3.3.2 投融资机制
        3.3.3 人才配置机制
        3.3.4 需求激励机制
4. 海洋高效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4.1 海水健康养殖业培育机制分析
        4.1.1 产业界定
        4.1.2 海水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
        4.1.3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4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5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的培育路径
    4.2 远洋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4.2.1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
        4.2.2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4.2.3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4.2.4 案例分析:南极磷虾产业的培育机制
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机制分析
    5.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5.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5.3 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路径分析
        5.3.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
        5.3.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的特征
        5.3.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5.3.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5.3.5 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6. 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机制分析
    6.1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6.2 产业链视角下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路径分析
        6.2.1 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一般形式
        6.2.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殊性
        6.2.3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6.2.4 优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路径选择
7. 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分析
    7.1 我国海水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1.1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1.2 海水直接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2 我国海水利用业存在问题分析
        7.2.1 成本问题
        7.2.2 管理问题
        7.2.3 生态问题
    7.3 我国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
        7.3.1 技术创新机制
        7.3.2 管理协调机制
        7.3.3 投融资机制
8. 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分析
    8.1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
    8.2 我国海洋电力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8.3 我国海洋电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3.1 成本方面
        8.3.2 政策规划方面
        8.3.3 投融资方面
    8.4 我国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
        8.4.1 技术创新机制
        8.4.2 政策引导机制
        8.4.3 投融资机制
9. 深海油气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1 产业界定
    9.2 深海与浅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区别
    9.3 深海油气资源分布
    9.4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9.5 典型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
        9.5.1 不定量税收
        9.5.2 PSA 模式
    9.6 我国深海油气业的培育路径
        9.6.1 制定国家级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9.6.2 选择适应于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装备
        9.6.3 打造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10. 促进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0.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10.2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0.2.1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供给型政策措施
        10.2.2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性政策措施
        10.2.3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其它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水产养殖现状及其趋势
        1.1.2 中国水产养殖现状
        1.1.3 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1.1.4 水产养殖规划(AP)和环境评价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5 中国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取得的初步成果
        1.1.6 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1.1.7 可借鉴的经验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
    2.1 国外战略环境评价理论研究
        2.1.1 发展与现状概述
        2.1.2 总结和评述
    2.2 国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及其实践历程
        2.2.1 概述
        2.2.2 评述
    2.3 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立法
        2.3.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3.3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2.4 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状况
    2.5 国外水产养殖可持续性管理实践
        2.5.1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2.5.2 法规(Regulations)
        2.5.3 采用的决策工具(Decision making tools)
        2.5.4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方法
        2.5.5 水产养殖规划的制定
        2.5.6 国家层次的水产养殖管理实践
第3章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1.2 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3.1.3 水产养殖规划的可持续性特征
    3.2 生态学理论
        3.2.1 生态健康理论
        3.2.2 水环境承载力
        3.2.3 水生态修复理论
    3.3 水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理论
        3.3.1 水资源价值及其经济学评估
        3.3.2 水污染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第4章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理
    4.1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4.1.1 水产养殖的概念
        4.1.2 我国现有水产养殖模式
        4.1.3 水产养殖的活动特点
        4.1.4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4.2 水产养殖规划的基本理论
        4.2.1 水产养殖规划的特点
        4.2.2 水产养殖规划与制度
        4.2.3 水产养殖规划的功能
        4.2.4 水产养殖规划的基本分类
        4.2.5 水产养殖规划的指导原则
        4.2.6 水产养殖规划的关键技术内容和方法
        4.2.7 水产养殖规划的保障体系
    4.3 水产养殖规划的环境影响原理
        4.3.1 环境问题的本质
        4.3.2 规划缺陷的产生机理
        4.3.3 行政管理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分析
        4.3.4 水产养殖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4.4 养殖容量
        4.4.1 目前关于“养殖容量”的几种观点分析
        4.4.2 环境评价学意义上的养殖容量
        4.4.3 基于环评的养殖容量的计算模型
    4.5 制度配置状态
        4.5.1 制度配置的基本含义
        4.5.2 制度耦合、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
第5章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影响识别、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5.1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5.1.1 基本定位
        5.1.2 基本思路和特点
        5.1.3 水产养殖规划环评与水产养殖项目环评的关系
        5.1.4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5.2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显着环境影响的识别与判断
        5.2.1 显着环境影响
        5.2.2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显着环境影响识别
    5.3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3.1 指标设计基础
        5.3.2 关键目标指标
        5.3.3 关键评价指标
        5.3.4 指标层次
        5.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
        5.4.1 中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体系
        5.4.2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5.4.3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来源
    5.5 APEIA方法
        5.5.1 基本方法
        5.5.2 快速测评方法
        5.5.3 环境经济学方法
        5.5.4 以计算为基础的推理式(Rational)方法
        5.5.6 分析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5.5.7 水体状态评价方法
第6章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框架构建
    6.1 评价体系结构
    6.2 评价主体与客体
    6.3 基本工作程序
        6.3.1 HJ/T130-2003工作程序
        6.3.2 对HJ/T130-2003工作程序的分析
        6.3.3 集成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6.4 四种主要类型的APEIA框架
        6.4.1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APEIA框架
        6.4.2 以水域(湖泊)为基础的APEIA体系框架
        6.4.3 以养殖模式为基础的APEIA体系框架
        6.4.4 以养殖种类为基础的APEIA框架
第7章 完善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配置初步研究
    7.1 完善水产养殖规划环评制度配置的必要性
        7.1.1 中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
        7.1.2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7.1.3 我国水产养殖规划的行政管理体系
        7.1.4 完善我国APEIA制度的必要性
    7.2 水产养殖规划环评制度优化
        7.2.1 环评制度的优化
        7.2.2 规划制度的优化
    7.3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管理与控制
        7.3.1 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命期与组织
        7.3.2 公众参与
        7.3.3 信息化管控
        7.3.4 风险管理
第8章 案例分析─太湖渔业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8.1 背景介绍
        8.1.1 规划背景
        8.1.2 太湖水环境质量现状
        8.1.3 渔业管理现状
        8.1.4 太湖水产养殖历史与现状
        8.1.5 太湖捕捞渔业及问题分析
        8.1.6 水产养殖对太湖水环境污染份额
        8.1.7 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8.1.8 东太湖的沼泽化
        8.1.9 东太湖代表性养殖模式氮、磷排放及投入和产出统计
    8.2 规划分析
        8.2.1 规划目标
        8.2.2 规划对太湖湖区的功能划分
        8.2.3 规划的养殖规模与布局
        8.8.4 规划的保障措施
        8.2.5 规划的阶段目标
        8.2.6 规划相容性分析
    8.3 显着环境影响识别和关键评价指标
        8.3.1 显着环境影响的确定
        8.3.2 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的确定
        8.3.3 关键评价指标
        8.3.4 指标权重
        8.3.5 评价标准
        8.3.6 评价数据来源
    8.4 评价结果分析
        8.4.1 现有网围养殖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8.4.2 东太湖网围养殖成本核算
        8.4.3 规划养殖规模N、P投放量预测
        8.4.4 太湖纳污能力预测
        8.4.5 东太湖环境容纳量和养殖容量估算
        8.4.6 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8.5 规划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与建议
第9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归纳
    9.3 不足
    9.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沈阳地区鱼类养殖的病害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D]. 张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D]. 金朋.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微生态菌对养渔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李雪. 辽宁大学, 2019(01)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5]一种新型聚维酮碘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D]. 周启良.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昌吉州休闲渔业调研分析[D]. 孙雯.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7]江西赣北地区大宗淡水鱼类病害调查与分析[J]. 王建民,曹烈,徐金根,吕国仁,江敏. 江西水产科技, 2015(01)
  • [8]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刘堃.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9]铁岭市主要养殖区鱼病调查与分析[J]. 田雨,王旭,贾光风,蔡建堤,张紫薇,韩文轩. 河北渔业, 2011(05)
  • [10]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罗国芝. 同济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沉阳地区养鱼病害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