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面势在必行

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面势在必行

一、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顶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韬[1](2020)在《基于被动式理念的山东农村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适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山东省一直是农业大省,山东省农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农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东农村地区的既有农宅居住品质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日益提升的居住需求。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地区既有农宅的居住条件提升已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山东地区的既有农宅,前期针对山东地区既有农宅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并针对调研中的典型既有农宅进行了多种实测分析,包括农宅图纸复原、门窗气密性测试、外墙传热系数测试和室内外温度测试等,通过对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并总结了山东地区既有农宅在功能、建筑构造、能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基于被动式理念探索出了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的改造原则和适宜于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的设计策略,包括功能设计策略、形象提升设计策略和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设计策略等等;针对提出的绿色化改造技术策略,利用模拟软件DesignBuilder建立山东地区既有农宅的标准模型并对多种改造措施在标准模型中的改造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整合模拟数据提出了多种不同标准的山东地区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适宜技术体系,且分析了不同标准改造技术体系的改造成本,所提出的多标准改造技术体系涵盖了成本和改造效果由低到高的多种农宅改造技术方案,可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村进行选择,系统的完善了当前山东农村既有农宅改造的技术体系,有力的拓宽了农户的选择空间。最后以山东某村既有农宅的实际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前期调研实测和绿色化改造设计,综合考虑改造成本和改造效果,经过改造模拟分析后选择三户农宅进行了功能改造是设计和多种不同标准的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在改造完成后,对三户农宅进行回访和室内外温度实地测试,对比分析改造前后的温度测试数据和能耗模拟数据,充分验证了所提出的技术体系的可行性和改造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实际保障。当前山东省的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美丽乡村改造正在不断加速,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山东省农村既有农宅的绿色化改造提供适当参考,为乡村振兴战略“齐鲁样板”的打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澎[2](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刘源[3](2019)在《基于共生思想的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工业作为最贴近民生的工业门类,在青岛工业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兴衰发展的见证者,也是食品工业文化的承载者,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青岛食品工业遗产正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大量遗产面临着被拆迁破坏或闲置废弃的命运,对其保护与再利用的方法也多与城市相脱轨,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是青岛食品工业遗产正面临的急切诉求。虽然近年来对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将工业遗产与城市、建筑、环境、文化、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其保护与再利用的并不多见,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恰恰需要用跨学科、多层次的视角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将多元综合的共生思想引入进来,将其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充分融入到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中去,针对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的现存问题提出共生策略。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与对象等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对共生思想等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通过列举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与案例,在认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同时,总结其宝贵的经验与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参考与借鉴,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支撑。其次,本文根据各时期社会背景与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对德占时期以来青岛食品工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合理划分与系统梳理。然后,本文视角由历史转为现实,通过对青岛食品工业遗产在遗产层面、建筑层面与道路层面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与整理,总结了在空间分布、风格风貌等五个方面的特征,进而得出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情感价值等七大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岛食品工业遗产在共生上的不足之处,对共生思想与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相结合的必要性加以肯定。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基础,提出城市、片区、建筑三个层面的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并以青岛啤酒厂为实践案例,对所提共生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加以论证与应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充实并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为青岛乃至其它城市的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项目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曾筱深[4](2019)在《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的需求逐步提高。近年来农村居住建筑面积逐年增加,农村建筑能耗也日益增长。陕南大部分地区在我国热工设计规范中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该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越来越多的居民采取措施自行解决住宅冬夏季的室内热环境问题。由于陕南地区农村过去一般不用供暖和空调,对居住建筑的保温隔热不够重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普遍很差,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在农村居住建筑逐年增加,能耗日益增长得现状下,陕南农村的居住建筑必将造成更大的能耗,阻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陕南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工作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作者结合陕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适宜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采用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通过对陕南安康、汉中两地的村镇进行了调研走访,对陕南地区农村住宅的基本情况、围护结构的构造做法及常用的围护结构材料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室内外温度测试的方式,对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室内外热环境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以一栋典型砖混建筑为例,了解的当地常见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与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对比,找出了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作者发现:陕南地区农村局住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冬季阴冷、夏季湿热,这是由于当地围护结构缺少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导致的,现有的平屋顶上加盖坡屋顶的构造做法可以满足节能设计要求,但外墙和外窗需要结合陕南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节能技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构造形式和材料的优缺点作者得出:在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中,外墙部分宜选用自保温墙体节能技术,墙体材料为240mm厚页岩多孔砖即可满足节能设计要求,而当选择混凝土砌块时,墙体厚度需要增加到253mm或内外粉刷砂浆厚度增加到30mm才能满足节能设计要求;外窗部分宜选择中空玻璃塑料框平开窗;并通过计算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分析各自的节能效果,得出当采用页岩多孔砖墙、混凝土砌块墙、中空玻璃塑料框窗及同时采用页岩多孔砖墙和中空玻璃塑料框窗时,该建筑相较对比建筑,其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分别减少了11.83%、5.85%、2.49%、14.34%。最后针对陕南地区冬季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作者对陕南地区采用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减少冬季室内供暖能耗的设想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对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优缺点的分析,作者认为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适宜选用附加式阳光间这一节能技术;最后设置了基准建筑并对其进行附加阳光间设计,分别计算其供暖期的耗热量指标,发现当采用附加式阳光间时,该建筑的太阳房节能率49.91%,并预测了在设置被动式太阳房后,室内平均温度为13.08℃,这表明在陕南农村地区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在冬季可以有效起到辅助供暖的作用。综上所述,针对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一是在外墙、外窗这两个热工性能较差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构造做法和材料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二是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农宅进行辅助供暖,降低冬季的供暖能耗。

曲晓华[5](2019)在《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财富与荣耀是不应也无法抹掉的,但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市风貌和建筑秩序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破坏,人们尊重历史、保护传统的意识逐渐增强。也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西安出现了特有的以打造古都风貌为主要出发点的屋顶改造现象。本文通过对明城墙周边地段的建筑屋顶改造进行充分调研,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对屋顶改造的背景、动因及现状进行梳理。从历史、社会、城市、政策及其背后的推动价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政府部门及设计院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对城墙周边屋顶改造现状从分布情况、类型划分以及呈现效果、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汇总。在此基础上对明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本身的外部形式,内部功能、结构、构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类比其他优秀的建筑屋顶改造案例,得出明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可借鉴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屋顶改造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实践提供参考。跳出屋顶改造本身的设计和技术问题,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而对于城市空间,又从点(建筑边界)、线(街道空间)、面(城市肌理)三个不同的空间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于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满意度评价,不同的社会角色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进而存在不同的评判标准,既然是为城市而生,则需社会大众来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整体上屋顶改造是被群众接受的。但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改造方式以及呈现效果都有待提升。通过对整个西安城墙周边地段的屋顶改造现象的调查研究,笔者从建筑学角度尽可能理性、客观地对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利、弊做出合理地分析与评述。因目前各地区对于屋顶改造资料储备极度缺乏,项目备案非常不完善,希望该篇论文能为今后的屋顶改造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参考,同时为今后的屋顶改造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性的资料参考。

刘颖[6](2019)在《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极端天气频次上升,内涝积水问题不断,雨洪管理的失调逐渐成为危及人民生产生活和公共事业的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提出更是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屋顶绿化作为一种“生态补偿”手段,较好地缓解了高密度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城市绿地稀缺的矛盾,是城市尤其是老城区应对恶劣人居环境,改善人地矛盾的重要技术措施。西安明城区是西安典型的老旧城区与历史街区,在雨洪问题上一直面临海绵改造困难、可实施空间局促等问题。而占到城市面积约30%的建筑屋顶大量闲置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在老旧城区利用屋顶空间资源作为雨洪问题的对策是极需要解决的。本研究仅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从城市屋顶空间调查以及屋顶绿化的适建性为出发点,探讨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的一环,在雨水管理上可能发挥的作用及其改造做法。本研究以老城区西安明城区的屋顶空间及其绿化的雨洪效益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数字分析、分类归纳、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三个方面的问题:(1)明城区可建屋顶绿化的屋顶空间潜力;(2)现有建筑屋顶空间可建屋顶绿化的模式;(3)改造后屋顶绿化的雨洪效益以及具体的策略做法。本文从4个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总结论述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内容确定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调查研究,运用ArcGIS作为辅助工具,对西安明城区高清遥感影像图进行人工解译,根据建筑屋顶的不同属性建立其属性数据库,并统计不同属性屋顶的比例。第三部分为分类研究和效益推演,按照屋顶绿化的建置条件对建筑屋顶进行分类,并总结筛选明城区内的三类建筑屋顶以及其对应的绿化改造模式,并推演其不同比例、类型屋顶绿化所产生的水文效益,第四部分为不同类型屋顶绿化的改造模式提供策略和相关的技术设计指导,从设计构造、植物选择以及雨水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老旧城区明城区,充分考虑其场地的特殊性,为合理地规划区域屋顶绿化做基础。①在空间数据调查上,使用GIS数字技术对明城区建筑屋顶进行调查,是首次采用人工提取及量化方法研究明城区的屋顶以及屋顶绿化;②分类筛选了明城区可建屋顶绿化的屋顶空间,总结出不上人平屋顶、坡屋顶、上人平屋顶三种形式,并总结其绿化改造的三种模式:轻型屋顶绿化、坡屋顶绿化、屋顶花园;③分析推演了明城区屋顶绿化的雨洪效益并提出具体的雨水利用策略做法。

苏雨晴[7](2019)在《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在这种形势下,木结构建筑以一种新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木材逐渐被应用到各种建筑类型当中。本文以寒地建筑的现代木结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现代木结构建筑屋顶的建构技术,思考如何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中应用先进的木结构屋顶技术,以解决现有条件下东北地区旧建筑屋顶改造工程以及新建建筑混凝土屋顶中常见的疑难问题。我国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木材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本文从我国城乡未来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先进案例的研究入手,分析研究采用木结构屋顶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分析现代建筑屋顶的特征,特别是对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进行重点研究,从中总结并探索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其次,从建筑材料、节点构造、结构体系三方面分析现代木结构屋顶的建构技术。通过研究国外现代木结构屋顶优秀案例,分析并汲取案例中木结构屋顶的先进理念和建构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在寒地建筑中;最后,分析东北地区现有现代木结构屋顶应用的案例,结合前文总结得出的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应用“GBS”模拟软件,对比分析相同条件下木结构屋顶与混凝土结构屋顶在既有建筑屋顶改造中的能源消耗,从而指导严寒和寒冷地区具有地域适应性特征的现代木结构屋顶设计。

徐聪[8](2019)在《功能更新中的乡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 ——以河北平石头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民居是乡村的物质文化载体,具有基本的生活生产等功能。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乡村原有民居单一的户型、混杂的功能空间等问题使其不能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生产功能需求,更不能满足乡村旅游服务等功能的置入和发展需求,乡村民居亟待进行功能更新,进而进行改造更新。文章以河北平石头村民居改造设计为例,对功能更新中的乡村民居改造设计进行研究。笔者及笔者所在的平石头设计团队通过对河北省阜平县平石头村进行系统地调研和改造设计工作,首先分析研究乡村民居功能更新的特性、分析总结平石头村民居特征及其现存问题,结合调查研究提出了平石头村民居改造需求及改造原则,进而通过该村民居改造的功能设计实例对改造原则进行验证;然后笔者通过平石头村民居改造建设的实践,对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对其进行了总体思考。论文旨在研究既能满足村民住房需求,又能满足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的乡村民居改造设计。本论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等,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建筑实践的研究现状分析,确定论文写作方向;第二章对乡村类型进行了分类概述,对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及乡村民居功能更新作了详细论述,并对河北乡村民居及平石头村民居改造作了概述;第三章对平石头村对平石头村概况及民居特征进行了调研总结,进而对其民居的功能特性和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平石头村民居改造建设需求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改造原则,进行对平石头村局部改造、原址重建、迁址新建民居改造的功能设计分别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论述;第五章结合平石头村民居改造建设,对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及其总体思考,并对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合理性进行了评析;最终结语对贫困地区乡村民居功能更新和改造更新的迫切性进行了强调。

张磊[9](2018)在《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山地草原,地势海拔高,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形起伏大,气候环境恶劣,生态体系复杂。这些地区既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西部内陆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牧民主要聚居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牧民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生态化、现代化和地域性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但现有牧民定居点内居住建筑出现了直接照搬城市住宅的现象,并存在应对自然生态环境措施不足、建筑空间功能不完善、传承地域文化方式单一和逐渐失去牧区居住建筑内涵等问题。因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制约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良性建设。新的居住要求与现实条件决定了定居点内居住建筑必须更新来解决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本文以西部山地草原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一套适合的建筑模式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从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环境出发,系统分析出影响本地区居住建筑的外部环境因素,并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环境决定理论,分析了居住建筑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该地区现有定居点居住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实地调研和仪器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建筑空间适应性差、能耗高、室内热舒适性不足、太阳能利用方式不够和地域建筑文化缺失等现象,牧区传统建筑所蕴含的草原文化生态营造智慧被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所完全取代。对于上述问题不能仅按照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去解决还要从地区建筑学方法论出发,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牧民定居点聚落的演变及居住建筑演变历程、建筑空间、形态、技术的演变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的提出了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演变影响要素和规律。从分析建筑内涵出发,找到决定本地区居住建筑形式及演变的系统关系和居住建筑原始模型为定居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发展背景及定居点居住建筑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以居住建筑拥有地域性特征并符合时代性为要求;以符合地域环境特征、满足牧民现代生产生活需求、降低建筑能耗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健康的物理环境作为原则,论文提出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策略。具体为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设计策略、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适宜性技术利用的优化性设计策略和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再生性设计策略。进而通过模式理论的建构后提出从建筑选址布局模式、建筑空间模式、建筑技术模式、地域语言模式四方面的建筑模式,通过四者之间共同作用,实现建筑功能、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具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双适应的特征。建筑选址布局模式是综合考虑地域气候及地形条件以及顺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筑选址和总体布局;建筑空间模式是从内部空间构成入手,按照空间功能进行分类并明确模块化的布局模式;建筑技术模式是从建筑建构方式、建筑构造和资源利用三方面相关及时提出模式;地域语言模式主要是从建筑形体语言、色彩与装饰二方面,总结其表现方式,从而找到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的方法。结合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肃南康乐牧民定居点示范工程项目上进行了建筑方案创作实践,通过计算机定量模拟方式对方案的生态性能进行评定,以验证该建筑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旨在推动西部山地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生态化、现代化、地域性的建设目标。

杨镇[10](2017)在《基于能耗模拟的豫北农村住宅节能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既有建筑数量多、保温措施少、室内热环境较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的室内舒适度问题日渐凸显。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农村住宅的节能技术问题,根据豫北既有农村住宅形式的特点制定节能方案,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北地区的农村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安阳、新乡、焦作等地10个村庄73户农宅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室内温度实测、现场测绘等方式,了解当地村落布局、院落形式、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建筑概况、采暖降温方式,并测量室内外温度,分析了导致该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性差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当地既有农村住宅的典型形式。其次采用ECOTECT软件,选择典型农村住宅作为模型,分别模拟分析屋顶、外墙、外门窗和地面等围护结构各部分节能改造以及遮阳、附加阳光间的节能改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比较改造前后的建筑耗热量和热环境指标,提出了适宜豫北农村住宅的最佳节能改造措施。最后总结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并对当地农村住宅提出综合的适宜性技术优化策略,针对单层平屋顶、单层坡屋顶农宅提出合理的节能改造优化方案并计算节能率,希望为该地区农村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二、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顶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顶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被动式理念的山东农村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适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趋势
        1.1.2 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界定
        1.5.1 相关概念
        1.5.2 既有农宅与绿色化改造的概念界定
        1.5.3 既有农宅改造与城市住宅改造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既有农宅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相关政策、标准、法规调研
    2.2 山东地区地域特征分析
        2.2.1 山东地区气候特征
        2.2.2 山东地区传统建筑特征
    2.3 农村居住情况问卷调查
        2.3.1 电子问卷
        2.3.2 实地走访调查
    2.4 建造方式与平面布局调研
        2.4.1 建造方式
        2.4.2 平面布局
    2.5 室内温度测试及采暖方式调研
        2.5.1 室内温度实地测试
        2.5.2 采暖方式及清洁能源使用调研
    2.6 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2.6.1 构造做法
        2.6.2 围护结构性能现场测试
        2.6.3 外观调研
    2.7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被动式理念的农宅绿色化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3.1 既有农宅的改造设计原则
    3.2 既有农宅功能设计策略
        3.2.1 功能适宜性改造设计策略
        3.2.2 附加阳光间设计策略
    3.3 既有农宅形象提升改造设计策略
        3.3.1 基于立面改造的农宅形象提升
        3.3.2 基于细部节点改造的农宅形象提升
    3.4 既有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3.4.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3.4.1.1 外墙外保温技术策略
        3.4.1.2 外墙内保温技术策略
        3.4.2 屋顶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3.4.2.1 平屋顶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3.4.2.2 平改坡屋顶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3.4.2.3 坡屋顶及吊顶保温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3.4.3 外窗及遮阳技术策略
        3.4.3.1 更换或添加外窗
        3.4.3.2 对原有外窗进行密封
        3.4.3.3 遮阳设计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拟分析的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适宜技术体系研究
    4.1 模拟分析系统的选用及可靠性验证
        4.1.1 模拟分析系统选择
        4.1.2 模拟分析系统可靠性验证
    4.2 基于模拟分析的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效果对比
        4.2.1 建筑物能耗比较依据
        4.2.2 改造方案能耗模拟
        4.2.3 能耗模拟效果对比
    4.3 节能改造标准及适宜技术体系的确定
        4.3.1 基础标准改造适宜技术体系
        4.3.2 较高标准改造适宜技术体系
        4.3.3 高标准改造适宜技术体系
    4.4 节能改造成本与造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设计与实践——以山东省济宁市三户农宅改造项目为例
    5.1 农宅改造项目概况及调研
        5.1.1 既有农宅项目概况
        5.1.2 既有农宅前期调研
    5.2 既有农宅功能空间及形象提升改造设计
        5.2.1 三户农宅功能改造设计
        5.2.2 三户农宅形象提升设计
    5.3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设计
        5.3.1 围护结构改造原则
        5.3.2 围护结构改造技术方案
        5.3.3 改造后室内外温度实测与对比分析
        5.3.4 改造前后农宅能耗模拟及造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1 乡村住宅现状及改造意愿调查问卷报告书
附录2 测温仪记录的室内外温度数据

(2)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3)基于共生思想的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工业遗产与工业建筑遗产的概念
        1.2.2 食品工业与食品工业遗产的概念
        1.2.3 共生思想的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综述
        1.4.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的共生现象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与框架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青岛食品工业的发展脉络
    2.1 阶段一:食品工业缘起期(1897-1914)
        2.1.1 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建设
        2.1.2 德资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2.1.3 民族资本食品工业的初现
    2.2 第二阶段:食品工业发展期(1914-1922)
        2.2.1 日资食品工业的大量涌入
        2.2.2 民族资本食品工业的曲折发展
    2.3 第三阶段:食品工业兴盛期(1922-1938)
        2.3.1 食品工业发展格局的成熟
        2.3.2 民族资本食品工业的兴盛
    2.4 第四阶段:食品工业停滞期(1938-1949)
        2.4.1 日资食品工业的军事色彩
        2.4.2 民族资本食品工业的夭折
    2.5 第五阶段:食品工业新时期(1949-至今)
        2.5.1 食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2.5.2 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革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的现状概况与共生分析
    3.1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的现状
        3.1.1 工业遗产厂区现状
        3.1.2 工业建筑遗产现状
        3.1.3 周边道路交通现状
    3.2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的特征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2 风格风貌特征
        3.2.3 功能类型特征
        3.2.4 构造技术特征
        3.2.5 工艺流程特征
    3.3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的价值
    3.4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的共生分析
        3.4.1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面临的困境
        3.4.2 共生思想对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
    4.1 城市层面的共生策略
        4.1.1 顺应青岛城市发展方向
        4.1.2 塑造青岛食品文化品牌
        4.1.3 构建食品工业遗产廊道
        4.1.4 发展青岛食品文化产业
    4.2 片区层面的共生策略
        4.2.1 协调片区功能布局需求
        4.2.2 完善片区道路交通系统
        4.2.3 营造片区工业遗产氛围
        4.2.4 改善片区公共绿化空间
    4.3 建筑层面的共生策略
        4.3.1 注重遗产的原真性保护
        4.3.2 充分体现食品工业元素
        4.3.3 合理协调利用新旧材料
        4.3.4 采用绿色化的技术手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共生策略的实践——以青岛啤酒厂为例
    5.1 青岛啤酒厂概况
        5.1.1 青岛啤酒厂的历史变迁
        5.1.2 青岛啤酒厂工业遗产的现状
    5.2 青岛啤酒厂现状的共生分析
        5.2.1 城市布局层面
        5.2.2 片区需求层面
        5.2.3 自身特点层面
    5.3 青岛啤酒厂工业遗产共生策略的实践
        5.3.1 顺应城市发展定位
        5.3.2 协调片区功能需求
        5.3.3 改善建筑空间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建筑现状
        1.1.2 农村建筑能耗增加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2.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陕南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2 陕南农村住宅调研与分析
        2.2.1 平面布局形式
        2.2.2 结构类型
        2.2.3 围护结构现状
        2.2.4 陕南农村供暖设备及能源结构现状
    2.3 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现状热工计算
        2.3.1 热工参数
        2.3.2 典型砖混结构农宅围护结构热工计算
    2.4 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
        2.4.1 测试农宅概况
        2.4.2 测量点位布置与测试仪器
        2.4.3 测试结果
        2.4.4 室内热环境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陕南地区农宅现有围护结构节能分析
    3.1 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要求
        3.1.1 体形系数
        3.1.2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
        3.1.3 窗墙面积比
        3.1.4 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
        3.1.5 门窗的气密性
    3.2 现有围护结构节能分析
        3.2.1 外墙的节能判定与分析
        3.2.2 屋顶的节能判定及分析
        3.2.3 外窗的节能判定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
    4.1 外墙的节能技术研究
        4.1.1 外墙的节能技术构造
        4.1.2 自保温外墙的材料选择
        4.1.3 外墙的节能措施及计算
    4.2 屋顶的节能技术研究
        4.2.1 屋顶的节能技术
        4.2.2 屋顶材料分析
    4.3 外窗的节能技术研究
        4.3.1 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
        4.3.2 外窗的材料选择
        4.3.3 外窗的节能技术措施及分析
    4.4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节能效果分析
        4.4.1 围护结构节能效果的计算公式
        4.4.2 对比建筑与节能技术措施设置
        4.4.3 建筑耗热量与节能效果计算
    4.5 本章小结
5.围护结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
    5.1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简介
        5.1.1 直接受益式
        5.1.2 蓄热集热墙式
        5.1.3 附加阳光间式
        5.1.4 陕南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技术选择
    5.2 附加式阳光房典型建筑热工计算
        5.2.1 附加式阳光房设计概况
        5.2.2 太阳房节能率计算
        5.2.3 太阳房室内空气平均温度的预测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5)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概念及范围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成果概览
    1.5 课题研究目标及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2 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背景及动因
    2.1 城墙周边地段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2.1.1 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
        2.1.2 顺城巷的发展历程
        2.1.3 环城路的建设更新
    2.2 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背景
        2.2.1 时代背景——旧城更新的社会需求
        2.2.2 城市背景——西安城市规划的定位与导向
        2.2.3 政策背景——具体管理办法的高效落实
    2.3 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动因
        2.3.1 历史传承的探索
        2.3.2 民族精神的追求
        2.3.3 城市特色的呼唤
        2.3.4 文化遗产的形象展示
        2.3.5 旅游经济的市场带动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状调研概述
    3.1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分布现状
        3.1.1 空间位置分布
        3.1.2 改造年代分布
        3.1.3 改造风格分布
    3.2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类型划分
        3.2.1 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坡屋顶改造
        3.2.2 具备坡屋面改造条件的纯装饰性改造
        3.2.3 不具备坡屋面改造条件的纯装饰性改造
    3.3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效果呈现
        3.3.1 顺城巷沿线建筑屋顶改造效果
        3.3.2 环城路沿线建筑屋顶改造效果
    3.4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现状问题
        3.4.1 设计品质良莠不齐
        3.4.2 施工质量有待加强
        3.4.3 改造后缺乏统一的维护管理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意象的现代表达——屋顶改造的外部形式
    4.1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造型与创作手法
        4.1.1 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形式特征
        4.1.2 建筑单体屋顶改造的造型手法
        4.1.3 群体组合屋顶改造的造型手法
    4.2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比例与尺度分析
        4.2.1 立面划分
        4.2.2 屋面坡度
        4.2.3 视点分析
    4.3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装饰与色彩分析
        4.3.1 屋顶装饰
        4.3.2 屋顶色彩
    4.4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的材料选择与表达
        4.4.1 屋面瓦材
        4.4.2 材质搭配
    4.5 本章小结
5 古今结合的实践探索——功能、结构与构造技术
    5.1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功能提升与空间利用
        5.1.1 屋顶物理性能改善
        5.1.2 屋顶空间利用情况
    5.2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结构方案
        5.2.1 等效荷重转换原则
        5.2.2 承重支撑体系
        5.2.3 节点设计
    5.3 城墙周边地段屋顶改造构造技术
        5.3.1 常见铺瓦做法
        5.3.2 常见檐沟做法
        5.3.3 防水构造的层次布局
        5.3.4 水箱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屋顶改造对城墙周边地段城市空间的影响
    6.1 屋顶改造影响下的建筑边界
        6.1.1 建筑轮廓的改变
        6.1.2 内外空间的过渡
    6.2 屋顶改造影响下的街道空间
        6.2.1 街道空间纵立面
        6.2.2 街道空间横断面
    6.3 屋顶改造影响下的城市肌理
        6.3.1 对传统城市肌理的修复
        6.3.2 对新老城市肌理的衔接
    6.4 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的满意度调研
        6.4.1 对西安城市整体印象
        6.4.2 对西安旧城更新背景下的屋顶改造行为看法
        6.4.3 对西安城墙周边屋顶改造效果满意度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关于西安屋顶改造现象的反思总结
    7.2 城墙周边屋顶改造品质的提升建议
    7.3 关于西安屋顶改造现象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图表目录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成果

(6)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老城区雨洪内涝问题的严峻
        1.1.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视
        1.1.3 屋顶绿化雨洪调节作用的广泛认可
        1.1.4 数字化调查城市建筑信息的推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与建筑屋顶有关的概念界定
        2.1.2 与屋顶绿化有关的概念界定
        2.1.3 与雨洪水文有关的概念界定
    2.2 西安明城区现状分析
        2.2.1 研究范围
        2.2.2 自然历史概况
        2.2.3 绿地建设状况
        2.2.4 防洪排涝现状
    2.3 屋顶绿化及其相关综述
        2.3.1 屋顶绿化及其发展现状
        2.3.2 屋顶空间及其绿化调查方法
        2.3.3 屋顶绿化雨洪管理效益分析
        2.3.4 西安市屋顶绿化研究进展
    2.4 小结
3 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与分析
    3.1 屋顶空间数据调查方法
        3.1.1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3.1.2 研究步骤
        3.1.3 数据的分类和补充
    3.2 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分析
        3.2.1 建筑屋顶基本情况
        3.2.2 按建筑屋顶形式分类
        3.2.3 按建筑屋顶高度分类
        3.2.4 按建筑屋顶年代分类
        3.2.5 按建筑屋顶承载力分类
    3.3 明城区屋顶绿化特质总结
        3.3.1 明城区屋顶绿化建设概况
        3.3.2 不同建筑要素下的屋顶绿化分析
    3.4 小结
4 明城区屋顶绿化改造策略及形式选定
    4.1 明城区屋顶空间绿化改造策略
        4.1.1 结合建筑条件的屋顶绿化改建
        4.1.2 结合海绵城市的屋顶绿化改建
        4.1.3 结合雨水景观的屋顶绿化改建
    4.2 明城区屋顶空间绿化适建所需条件及分类
        4.2.1 屋顶绿化建设所需条件确定
        4.2.2 明城区适建建筑屋顶选定
        4.2.3 明城区适建建筑屋顶分类
    4.3 适建屋顶绿化形式的选定
        4.3.1 不上人平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4.3.2 坡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4.3.3 上人平屋顶的绿化形式选定
    4.4 小结
5 基于雨水利用的屋顶绿化改造研究和效益
    5.1 适建广泛的轻型屋顶绿化
        5.1.1 轻型屋顶绿化结构技术
        5.1.2 轻型屋顶绿化种植系统
        5.1.3 轻型屋顶绿化雨水管理
    5.2 注重雨水传输的坡屋顶绿化
        5.2.1 坡屋顶绿化结构技术
        5.2.2 坡屋顶绿化种植系统
        5.2.3 坡屋顶绿化雨水管理
    5.3 注重雨水回用的屋顶花园
        5.3.1 屋顶花园结构技术
        5.3.2 屋顶花园种植系统
        5.3.3 屋顶花园雨水管理
        5.3.4 屋顶花园雨水造景
    5.4 明城区屋顶绿化截蓄雨水效益及其推演
        5.4.1 典型屋顶绿化单元雨水截蓄分析
        5.4.2 明城区屋顶绿化雨水截蓄量推演
    5.5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果及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7)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乡未来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
        1.1.2 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措施
        1.1.3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态特征的启迪与传承
    1.2 课题研究范畴和内容
        1.2.1 研究范畴
        1.2.2 研究内容
        1.2.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研究
    2.1 现代屋顶形态特征
        2.1.1 现代屋顶基本特征
        2.1.2 特色城镇化时代的屋顶形态意向
        2.1.3 现代屋顶形态与城市形象
        2.1.4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态的现代意义
    2.2 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
        2.2.1 材料属性
        2.2.2 现代木结构屋顶分类
        2.2.3 现代木结构屋顶优势
    2.3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特征
        2.3.1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基本特征
        2.3.2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的美学特征
        2.3.3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的标准化趋势
        2.3.4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形态的多样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
    3.1 现代木结构建筑材料
        3.1.1 材料的生态属性
        3.1.2 材料的等级分类
        3.1.3 材料的工艺属性
    3.2 现代建筑木结构屋顶建构解析
        3.2.1 木结构屋顶的剖面形态
        3.2.2 木结构屋顶的构造节点
        3.2.3 寒地木结构屋顶节点优化策略
    3.3 现代建筑木结构屋顶结构体系
        3.3.1 木结构屋顶的结构类型
        3.3.2 木结构屋顶结构特征表现
        3.3.3 寒地木结构屋顶结构优化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案例研究
    4.1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案例分析
        4.1.1 东北寒地屋顶改造案例
        4.1.2 东北寒地屋顶改造调查分析
        4.1.3 东北寒地现代木结构屋顶案例研究
    4.2 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设计模拟
        4.2.1 模拟条件
        4.2.2 模拟过程
        4.2.3 结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功能更新中的乡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 ——以河北平石头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及设计实践综述
        1.3.2 国外研究及设计实践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乡村民居功能更新概述
    2.1 乡村类型概述
    2.2 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功能转变与更新
    2.3 乡村民居功能更新
        2.3.1 乡村民居功能的影响因素
        2.3.2 以功能为导向的乡村民居特征
    2.4 河北乡村民居改造简述
        2.4.1 河北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旅游概况
        2.4.2 阜平县乡村民居改造简述
        2.4.3 平石头村乡村类型及其民居改造简述
第3章 平石头村民居现状与分析
    3.1 平石头村概况
    3.2 平石头村民居特征
        3.2.1 民居调查
        3.2.2 民居类型解析
    3.3 乡村转型中的平石头村民居功能分析
        3.3.1 民居功能多样性
        3.3.2 民居功能更新特点
    3.4 平石头村民居现存问题分析
        3.4.1 平面功能布局不满足多元功能需求
        3.4.2 室内流线与现代生活相矛盾
        3.4.3 建筑风貌杂乱而缺少地域传承
        3.4.4 居住空间的气候适应性有待改善
        3.4.5 建筑质量优劣不一
第4章 平石头村民居改造的功能设计
    4.1 民居改造需求和原则
        4.1.1 民居改造需求解读
        4.1.2 民居改造原则
    4.2 平石头村民居改造分类
        4.2.1 局部改造
        4.2.2 原址重建
        4.2.3 迁址新建
    4.3 局部改造民居改造的功能设计
        4.3.1 改造对象与功能需求
        4.3.2 平面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优化
        4.3.3 地域建筑风貌的传承与转译
        4.3.4 气候适应性设计
    4.4 原址重建民居改造的功能设计
        4.4.1 改造对象与功能需求
        4.4.2 平面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优化
        4.4.3 地域建筑风貌的传承与转译
        4.4.4 气候适应性设计
    4.5 迁址新建民居建设的功能设计
第5章 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策略与方法
    5.1 民居改造建设概况及其在地工作方法总结
        5.1.1 旧村与新村的改造建设概况
        5.1.2 乡村改造的在地工作方法总结
    5.2 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策略综述
        5.2.1 民居改造案例的具体问题分析
        5.2.2 合理平面功能布局及其模式策略
        5.2.3 室内空间的流线组织优化策略
        5.2.4 地域传承的建筑风貌改造策略
        5.2.5 居住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5.3 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方法
        5.3.1 乡村民居调研与初步设计
        5.3.2 村民与建筑师参与的民居改造
        5.3.3 居住空间的功能更新设计
        5.3.4 建筑风貌控制
        5.3.5 示范户民居改造设计推广
    5.4 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整体思考
    5.5 平石头村民居功能更新的合理性评析
        5.5.1 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生产功能需求
        5.5.2 满足村民的文化审美需求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平石头村民居改造部分实例列表
科研情况

(9)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2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居住建筑的发展转型
        1.1.3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问题与发展困境
    1.2 研究对象的释义、界定及内涵
        1.2.1 研究对象的释义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3 研究对象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课题来源
        1.6.1 研究主要结构框架
        1.6.2 课题来源
2.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环境状况
    2.1 自然环境
        2.1.1 气候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生态环境
        2.2.1 生态环境现状
        2.2.2 生态环境恶化成因分析
    2.3 社会环境
        2.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2 生产生活方式
        2.3.3 文化宗教及习俗
    2.4 小结
3.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牧民定居点现状
        3.1.1 形成的背景
        3.1.2 类型特征
        3.1.3 聚落特征
    3.2 居住建筑现状
        3.2.0 建筑类型
        3.2.1 建筑用地
        3.2.2 空间特征
        3.2.3 建构特征
        3.2.4 室内物理环境特征
        3.2.5 建筑用能特征
    3.3 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4.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演变及内涵
    4.1 社会变革
        4.1.1 社会经济发展
        4.1.2 生产关系及方式的变化
    4.2 居住形态的转变
        4.2.1 演变历程
        4.2.2 新型城镇化建设
        4.2.3 房屋建设政策的变化
        4.2.4 居住人口与家庭的变化
    4.3 聚落演变
        4.3.1 位置的变化
        4.3.2 规模的变化
        4.3.3 功能的变化
    4.4 建筑空间演变
        4.4.1 空间功能关系的变化
        4.4.2 平面布局的变化
        4.4.3 空间特性的变化
    4.5 建筑技术演变
        4.5.1 建筑材料的更替
        4.5.2 建造方式的更新
        4.5.3 资源利用方式
    4.6 演变分析
        4.6.1 人的需求
        4.6.2 社会发展
        4.6.3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4.6.4 生态保护要求
        4.6.5 发展趋势
    4.7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内涵的剖析
        4.7.1 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基因
        4.7.2 “人、草、畜”的关系对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影响解析
        4.7.3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原始模型
    4.8 小结
5.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5.1 策略的依据及原则
        5.1.1 策略依据
        5.1.2 策略原则
    5.2 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设计策略
        5.2.1 避风向阳、近水沿路的建筑选址
        5.2.2 集中式的群体布局、集合式的建筑布局
        5.2.3 建筑用地的红线控制
        5.2.4 就地就近取材,使用可再生能源
    5.3 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5.3.1 明确化的空间功能
        5.3.2 适宜性的空间布局
    5.4 适宜性技术利用的优化性设计策略
        5.4.1 选择地方材料的现代化建构方式
        5.4.2 太阳能资源的多级利用
        5.4.3 选用适宜的节能措施
    5.5 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再生性设计策略
        5.5.1 传统建筑形态的现代功能化运用
        5.5.2 传统建筑内部中心化空间的现代营建方式
        5.5.3 传统建筑色彩装饰的现代表达
    5.6 小结
6.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
    6.1 模式的理论建构
        6.1.1 居住建筑模式理论关系图示
        6.1.2 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的形成
    6.2 建筑选址布局模式
        6.2.1 建筑选址
        6.2.2 总体布局
    6.3 建筑空间模式
        6.3.1 功能空间
        6.3.2 附加阳光间
        6.3.3 空间组合方式
    6.4 建筑技术模式
        6.4.1 建构方式
        6.4.2 建筑构造
        6.4.3 资源利用
    6.5 地域语言模式
        6.5.1 建筑形体语言
        6.5.2 装饰与色彩
    6.6 小结
7.建筑实践
    7.1 项目概况
        7.1.1 康乐乡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状况
        7.1.2 项目介绍
    7.2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现状与分析
        7.2.1 背景条件
        7.2.2 聚落形态
        7.2.3 单体建筑
        7.2.4 居住时态调研及存在问题
    7.3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方案设计
        7.3.1 总体规划布局
        7.3.2 建筑平面设计
        7.3.3 建筑造型设计
        7.3.4 结构体系
        7.3.5 围护结构构造
    7.4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方案模拟
        7.4.1 软件模拟
        7.4.2 生态性能模拟与分析
    7.5 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10)基于能耗模拟的豫北农村住宅节能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豫北地区概况与农村住宅热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2.1 豫北地区概况
        2.1.1 地域特征
        2.1.2 气候概况
        2.1.3 历史文化
    2.2 豫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
        2.2.1 调研情况
        2.2.2 村落规划形态
        2.2.3 住宅形制与变化
        2.2.4 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
        2.2.5 农村住宅概况
        2.2.6 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现状
    2.3 室内热环境测量调查
        2.3.1 采暖和降温方式
        2.3.2 冬夏两季室内温度测试情况
        2.3.3 热舒适性调查
        2.3.4 改造意愿和费用
        2.3.5 豫北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较差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模拟研究
    3.1 建筑能耗的模拟方法和影响因素
        3.1.1 能耗模拟方法
        3.1.2 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
    3.2 典型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3.2.1 选取典型农村住宅作为研究对象
        3.2.2 建筑热环境模拟相关参数设定
        3.2.3 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3.3 围护结构改造对能耗影响的分析
        3.3.1 墙体保温隔热改造对能耗的影响
        3.3.2 屋面保温隔热改造对能耗的影响
        3.3.3 外门窗保温隔热改造对能耗的影响
        3.3.4 地面保温隔热改造对能耗的影响
    3.4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3.4.1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3.4.2 附加阳光间的原理和做法
        3.4.3 附加阳光间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5 遮阳技术对能耗的影响
    3.6 其他可行性技术和措施
        3.6.1 宅间缝
        3.6.2 夏季通风
        3.6.3 绿化种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豫北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策略
    4.1 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4.2 农村住宅优化方案设计
        4.2.1 外墙节能改造优化方案
        4.2.2 屋顶保温节能改造
        4.2.3 外门窗的节能改造
    4.3 改造优化方案的室内热环境模拟
        4.3.1 改造优化方案的能耗分析
        4.3.2 逐时得热/失热分析
        4.3.3 室内逐时温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豫北农村住宅热环境现状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顶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被动式理念的山东农村既有农宅绿色化改造适宜技术研究[D]. 王彦韬.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2]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共生思想的青岛食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 刘源.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4]陕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D]. 曾筱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5]西安城墙周边地段建筑屋顶改造现象研究[D]. 曲晓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雨水利用导向下西安明城区屋顶空间调查及其绿化改造研究[D]. 刘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寒地建筑现代木结构屋顶建构技术研究[D]. 苏雨晴.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8]功能更新中的乡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 ——以河北平石头村为例[D]. 徐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D]. 张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基于能耗模拟的豫北农村住宅节能改造设计研究[D]. 杨镇. 吉林建筑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推广坡屋面改造平屋面势在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