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爸爸妈妈“工作”

为爸爸妈妈“工作”

一、给老爸老妈“打工”(论文文献综述)

路亚南[1](2020)在《“就算A,也B”格式的多维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就算A,也B”格式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关于“就算”和“也”的个案研究,学者们也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和考察,但是通过语料和论文搜索,我们发现学界对“就算A,也B”结构的整体分析和研究相当少,所以本文着眼此处,从格式内部结构关系、语义关系、语篇分析以及该格式和相关格式对比这五方面对格式“就算A,也B”进行了相关考察和论述。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就算A,也B”格式目前研究状况的综述,主要包括假设复句和让步复句的综述、“就算”目前研究现状的综述、“也”的目前研究现状的综述以及相关格式的综述研究。第二章是对“就算A,也B”格式的结构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就算”的考察,将“就算”分为三类,并探讨了“就算”的格式化历程;第二小节是考察“也”的语义功能,主要讲述了“也”的顺接与逆接、“也”的类同追述义;第三小节是对变项A和B进行的考察,主要考察了变项A的性质、变项B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在语法结构上的关系。第三章是对“就算A,也B”格式的语义关系考察。本章第一小节归纳了该格式的格式义,并考察了该格式所隐含的语义等级序列和该格式的语篇关联项及其语义关系;第二小节考察了变项A和B之间的语义范畴,主要有程度范畴、数量范畴和范围范畴三种;第三小节从语义性质、语义预设和信息结构三方面考察了变项A和变项B之间的制约因素。第四章是对“就算A,也B”格式的语篇分析。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格式的归属进行了逻辑分析;第二小节主要从格式的主观性表达及其主观量分类、焦点凸显、反预期性三方面对格式进行了语用分析。第三小节主要分析了格式在篇章中的交际意图和衔接功能。本文认为,“就算A,也B”格式具有表达劝诫、警告、失望和不满、决心和意志、妥协和退让的交际功能,同时具有确认性衔接功能、追加性衔接功能和转折性衔接功能。第五章从邢福义的“小三角”理论出发,从语表形式、语里方面和语用功能三方面对“就算A,也B”格式和“即使A,也B”格式进行对比分析。

闫锋[2](2020)在《“X+间/之间”的功用及其演化趋势 ——兼论“间”的标记化、附缀化和“之间”的词汇化》文中认为“间”和“之间”是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都需要后置于“X”形成“X+间”和“X+之间”的结构才能进入到句子中。“X+间”和“X+之间”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这两个结构都没有被淘汰的迹象,所以我们认为两个结构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差异,从而使得两个结构都有存在的必然价值。本篇论文将从形式、意义、历史演化、表达功用和特殊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对“X+间”和“X+之间”进行细致分析。第一章,本文将对“X+间”和“X+之间”进行形式分析,并在形式层面找出组配差异。“X”与“间”或“之间”搭配主要有四种情况:“X”与“间”或“之间”形成固定搭配;“X”与“间”或“之间”的单配性;相同x与间和之间都可以搭配,但二者在频率上有极大的差异性;同一X进入两个结构在使用频率上的无差别。其中单配性和搭配频率差异最值得研究,本文将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另外,我们还将从进入两个结构的“X”的类别和词性进行分析,以及从句子层面,进一步了解“X+间”和“X+之间”的句法分布差异。第二章,本文将从意义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宏观分析“X+间”和“X+之间”所具有的空间义、时间义和关系义;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在表达同一意义下“X+间”和“X+之间”所蕴含内容差异,并从主观化程度、篇章功能、语体三个方面分析表达效果的差异性。第三章,本文旨在理顺“间”的演变路径,考察“间”词性和意义的变化历程,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分析其发展方向,并着重讨论“间”作为时体标记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义、语法等方面分析“之间”的词汇化及其动因和机制,为“之间”的成词提供有力论据。第四章,本文将会就“间”的附缀化倾向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探讨,在所有“X”的语义范畴中详细考察“间”附缀化的可能,确定附缀化“间”存在的范围,分析“间”附缀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及原因,并进一步分析附缀结构“X+间”的分布特征、表达功用以及“间”附缀化发展的动因与机制。

杜光辉[3](2020)在《孤狼》文中研究指明嵇忱宸和封槿锦同是高校老师,嵇忱宸正值壮年,却出现了性衰,不仅在性事上动力不足,在学校里也不入流,和沽名钓誉的世俗主流观念格格不入,与妻子封槿锦渐行渐远。夫妻二人能否扛过这场婚姻危机?他们的人格能否经受住世俗浊浪的撞击?

裴山山[4](2016)在《曾经的欢声笑语》文中指出老爸老妈有三同,同年生人(属老虎),同浙江人(一个嵊州一个东阳),同有两个女儿。这最后一同有凑数字的嫌疑。根据我们家"法律",我每周六要给老爸老妈打电话,不管在哪里,中国还是外国,西藏还是成都,灾区采访还是北京开会,都雷打不动。当然,周六之外,我有时也会打电话,比如咨询个事情,或者忽然想跟他们聊聊了。偶尔,他们也会主动打给我,跟我说个什么

谭方方[5](2016)在《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转折”为汉英共有的语义范畴,从系统上、概念上、理论上、个案上全方位对汉英两种语言双向展开比较研究。系统上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专论上主要选取了确信转折、更正转折、意外转折几个专题与个案予以讨论;概念上主要对“转折”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区别作了有效梳理,并对“转折”广义概念的范围予以重新分类和全方位的界定与验证;理论上主要将现今热门的一些理论,如语法化、主观化、构式理论、话语标记理论、语义镜子理论等运用到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中来,并结合类型学上的语义地图理论讨论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蕴涵假设,以期为对比语言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与不同特点作出贡献。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专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英汉互译与双语词典编撰提供指导。该博士论文分为上篇总论与下篇专论两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概述。上篇:总论第2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转折”与“对比”、“转折”与“让步”、“转折”与“反预期”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作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概念支持。第3章:从句法角度来探析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表现形式、与让步标记的搭配使用情况和转折标记共现时的语序考察。其中,汉英转折标记在小句内部的共现顺序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我们归纳了相关规律并总结了规律背后的三个原则,即辖域原则、主观性原则、凸显原则。第4章:从语义上探讨汉英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并提出了新的验证机制。将转折语义关系重新分为典型对比、因果违逆、内容更正、论点争论、情状意外与限制补充六类,并提出了结合句法验证、“逻辑-心理-事理”三维验证的新界定机制,总结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跨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的新机制中的互动规律。第5章:首先讨论六类转折语义关系在汉英两种语言当中的表现形式,并通过类型上的语义地图来解释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同时通过例证来验证该语义地图在类型学上的蕴涵规律。第6章: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主要包括其反预期语用特点、委婉礼貌、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与其话语标记功能。下篇:专论第7章: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对“其实”与actually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并将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运用到其历时研究中来,从而解释其共时层面的异同点。第8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当然”与of course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性短语)进行全方位对比研究,并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讨论两者在“确信—转折”历时演变过程中的语法化机制与其“客观性—主观性—互动主观性”的主观性发展规律。第9章:“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是汉英典型的更正型转折结构。我们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汉英这对正反浓缩更正型结构的异同点,借助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两者从语义更正到语用更正/元语否定的构式演变与压制作用。同时,通过世界语言的相关调查,验证其蕴涵规律,即更正标记如果能同时表达转折功能或添加功能则一定能表达对比功能。第10章:利用语义镜子理论,借助翻译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汉主要更正转折表达的翻译对应情况。在语义上,我们讨论了语义更正与语用更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在语用上,我们探讨了汉英更正标记的反预期语用特点与其话语标记功能。第11章:在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意外转折范畴框架下探讨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寄生命题义下括充了结果与限止范畴,将示证范畴细分为间接示证标记、完成体标记,将寄生结构分为疑问词感叹句式与其他特殊结构两方面,既借鉴了原有类型学框架,又对其进行了扩充与重组。第12章:以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非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的类型学框架为基础,充分探讨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言外层面上补充了汉英非寄生性固定结构,对原有框架进行了括充。同时,对“谁知(道)”与who knows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英语相对于汉语缺乏独立的“疑问词+动词”衍生出反预期意外标记的历时演变原因。第13章:总结全文,提出重要结论,并谈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潜力。

周璐[6](2016)在《1949年以来闽江流域下游的连家船民职业流动的研究 ——以闽侯县S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主宰型的国家管理方式致使社会成员的职业流动渠道闭塞,这一时期人们极少出现职业流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体制的转型,职业流动渠道逐步开放,职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流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本次研究的S社区连家船民的职业流动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一个现实缩影。在计划经济时期,连家船民处于国家集中统一的管理之下,极少出现职业流动,他们大都停滞于船上工作之中;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连家船民的职业流动出现了变化,运输站的权利下放让水上采砂和运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些连家船民选择继续从事水上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始有连家船民通过当兵、上学等方式进入到不同的行业之中。21世纪后,禁采政策的实施严重打击了船上采砂和运输业,这一时期连家船民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职业转变,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崭新的流动模式形成。本文在对S社区连家船民开展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访谈资料的梳理,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连家船民职业流动的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进行论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影响连家船民职业流动的因素,主要从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切入进行探讨。S社区连家船民的职业流动和职业选择在每一个时期都有所不同,在他们职业流动的变迁中,可以看到他们逐步转型和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并发现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化轨迹,以及在这种转变下所出现的职业流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过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化式的职业流动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被改变,当今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新型职业流动模式正逐步形成,这种具有现代特点的流动模式的出现是社会愈加开放与进步的表现,而连家船民职业流动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一个写照。因此,通过对社会结构变迁中连家船民职业流动变化的分析及探讨,能够丰富对连家船民这一群体社会及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能对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有更充分的认识。

吴浩[7](2013)在《城市梦:新生代农民工青春梦的自我实践——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随着农民工的代际转换,出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业已成为进城务工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显着的区别,学界对此研究早已蔚为大观。但是细细品读这些文献后发现,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研究都含有"先入为主"的角度,而忽视了对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能动性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在亲历了家乡的贫穷与落后,在目睹了城市的繁

陈乃霞[8](2013)在《一个人·那些事》文中研究表明说给三爸的心里话三爸,今天,是你"七七"的日子。也就是说,我们阴阳相隔已经四十九天了。按老家的说法,从今天开始,你将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人世这件事情。老家的习俗认为,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过世,一般要在过了"七七"之后。"七七"之前,活着的人知道他已经死去,死了的人反而不知道。过去,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迷信。而现在,我盼望它是真的,甚至是被某些神灵实践过的真理。三爸,我其实是在盼望,你有个接受这件事情的缓冲期啊。你的离去,让我们大家痛心疾首,撕心裂肺。可我知道,最痛苦、最不能接受这件事情

黄风,籍满田[9](2013)在《滇缅之列》文中指出谨以此文献给为国戍边的军人及警犬。———题记引子很遗憾!若打开七彩纷呈的云南地图,甚至瑞丽江与南畹河拥抱的瑞丽地图,在星罗棋布的村寨间,任凭你怎么找,都找不到江桥警犬基地这个名字,而上网输入"百度"后,围绕这个名字的诸多报道纷至沓来。准确地说,应为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瑞丽江桥警犬复训基地。尽管地图上无从找到它的名字,也不可能

张航[10](2012)在《多重场域叠加效应下的本地女工身份建构 ——以Y县H棉纱厂女工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按照本地女工的日常生活实践,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车间、宿舍、社会和家庭四个重要场域,力图通过对这四个场域中女工行为的分析,揭示其身份建构的一般逻辑。本地女工在其日常生活中要出入于这四个不同的场域,因此这些不同场域中的资本和惯习都会对其场域认同与身份建构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产生于不同场域和女工生活的不同方面,但最终会在女工的日常生活中以一种叠加的形式显现出来,由此形成身份建构的场域叠加效应。日常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本地女工在日常生活的不同场域中活动,其身份必然被不同的场域所建构,因而身份形成的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进行具体的分析之前,笔者将本地女工置于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的宏观背景之下,试图通过宏观背景分析与场域分析相结合,从多个层次全面把握本地女工的日常行为逻辑和身份建构过程。我们首先考察了生产车间的女工身体状态和身份建构,认为女工相对于生产车间的身份建构既受到生产过程本身的影响,也受到工厂生产规训体系的潜在制约。其次对于女工宿舍的一般交往进行了分析。这一场域主要针对住厂女工而言。宿舍时她们工作外时间段主要的休闲场域,在这里她们通过复杂的互动实现自我身体的部分修复。接着我们又对女工的一般社会空间交往行为进行了梳理。不管是住厂女工还是住家女工,社会交往场域是她们共同活动的空间,也是逃避工厂规训体系的一个重要活动空间。她们在这一场域中不仅继续完成对自己身体的修复,而且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然后我们对本地女工在家庭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这个家庭包括娘家和婆家两个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的主干家庭或核心家庭,而是相对扩大的“自家人”群体。在这一场域中,女工们同时扮演着女儿、姐妹、妻子、儿媳、母亲的身份。最后我们从制度与性别、控制与反抗、场域与身份等三个维度对全篇进行了总结。

二、给老爸老妈“打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老爸老妈“打工”(论文提纲范文)

(1)“就算A,也B”格式的多维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1.2.1 关于假设复句的研究与综述
        1.2.2 关于让步复句的研究与综述
        1.2.3 关于“就算”的研究与论述
        1.2.4 关于“也”的研究与论述
        1.2.5 相关格式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就算A,也B”格式的结构分析
    2.1 格式中“就算”的考察
        2.1.1 “就算”的分类
        2.1.2 “就算”格式化的历时研究
    2.2 格式中“也”的语义功能考察
        2.2.1 “也”的顺接与逆接功能考察
        2.2.1.1 “也”表示顺接功能
        2.2.1.2 “也”表示逆接功能
        2.2.2 “也”的类同追述义考察
    2.3 变项A和 B的考察
        2.3.1 变项A的性质
        2.3.1.1 变项A为单一词性的词语
        2.3.1.2 变项A为短语
        2.3.2 变项B的性质
        2.3.2.1 变项B的句法特征
        2.3.2.2 变项B的词汇构成
        2.3.3 变项A和变项B之间的关系
        2.3.3.1 A和 B在语法结构上的关系
        2.3.3.2 A和 B在语义上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就算A,也B”格式的语义考察
    3.1 “X,就算A,也B”的格式义
        3.1.1 “X,就算A,也B”隐藏的语义等级序列
        3.1.2 “X,就算A,也B”格式的语篇关联项及其语义关系
        3.1.2.1 X项和A项的语义关系
        3.1.2.2 A项和B项的语义关系
        3.1.2.3 X项和B项的语义关系
    3.2 A与 B的语义范畴
        3.2.1 程度范畴
        3.2.2 数量范畴
        3.2.3 范围范畴
    3.3 A与 B的制约因素
        3.3.1 语义性质的制约
        3.3.2 语义预设的制约
        3.3.3 信息结构的制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就算A,也B”格式的语篇分析
    4.1 格式归属的逻辑简析
    4.2 “X,就算A,也B”在篇章中的语用分析
        4.2.1 格式的主观性表达和主观量分类
        4.2.1.1 格式的主观性表达
        4.2.1.2 格式的主观量分类
        4.2.2 焦点凸显
        4.2.3 反预期性
    4.3 “X,就算A,也B”的篇章衔接方式及功能
        4.3.1 “X,就算A,也B”格式的言语交际意图
        4.3.1.1 表达劝阻和告诫
        4.3.1.2 表达决心和意志
        4.3.1.3 表达失望和不满
        4.3.1.4 表达警告
        4.3.1.5 表达妥协和退让
        4.3.2 “X,就算A,也B”格式的篇章衔接功能
        4.3.2.1 确认性衔接功能
        4.3.2.2 追加性衔接功能
        4.3.2.3 转折性衔接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就算A,也B”与“即使A,也B”的比较
    5.1 语表形式的比较
        5.1.1 前分句关联词的比较
        5.1.1.1 前关系词后能否直接添加名词性成分
        5.1.1.2 前关系词后动词性成分是否具有程度特征
        5.1.2 后分句关联词的比较
        5.1.3 能否与关联句式“连......都/也......”套用
    5.2 语里方面的比较
        5.2.1 “就算”句和“即使”句语义相同
        5.2.2 “就算”句和“即使”句语义差异
        5.2.2.1 “就算”句语义关系分类
        5.2.2.2 “即使”句的语义关系分类
    5.3 语用功能方面的比较
        5.3.1 “就算”句和“即使”句的主观量差异
        5.3.2 “就算”句和“即使”句的语体使用差异
        5.3.2.1 “就算”句的语体使用情况
        5.3.2.2 “即使”句的语体使用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X+间/之间”的功用及其演化趋势 ——兼论“间”的标记化、附缀化和“之间”的词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绪论
    0.1 研究对象及范围
        0.1.1 “X+间”与“X+之间”的形式与意义
        0.1.2 从历史演化看“间”与“之间”的发展
    0.2 相关研究现状
        0.2.1 关于“间”或“X+间”的研究
        0.2.1 关于“之间”或“X+之间”的研究
        0.2.3 研究现状总结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0.4.1 语料来源
        0.4.2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组配差异和句法分布
    1.1 “X”与“间”和“之间”的搭配
        1.1.1 固定搭配
        1.1.2 自由搭配中的单配性
        1.1.3 相同“X”在不同结构中的使用频率差异
    1.2 “X“的类别和性质
        1.2.1 “X”为语素
        1.2.2 “X”为词或成语
        1.2.3 “X”为短语
    1.3 句法成分和句子成分分析
        1.3.1 句法成分
        1.3.2 句子成分
        1.3.3 句法功能的差异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意义的选择性和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2.1 三种意义的表达
        2.1.1 空间义
        2.1.2 时间义
        2.1.3 关系义
    2.2 “X+间”和“X+之间”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2.2.1 空间义的内部整体性和个体分立性
        2.2.2 时间义上的压缩性和延展性
        2.2.3 进行义的片面凸显与发展
        2.2.4 人际功能和主观化的情态功能
        2.2.5 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具有语篇衔接功能
        2.2.6 表达语体的选择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体标记“间”的形成演化以及“之间”的词汇化
    3.1 从历时角度看“间”的语义及词性的发展
        3.1.1 由本义到引申义
        3.1.2 普通名词到方位词
    3.2 时体标记“间”的形成与发展
        3.2.1 形成前期——预备时体标记
        3.2.2 形成中期——发展中时体标记
        3.2.3 形成后期——后置时体标记
    3.3 “之间”的词汇化
        3.3.1 从历时角度看“之间”的语义演变
        3.3.2 “之间”的单用与功用
        3.3.3 演化机制和动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间”结构中“间”的附缀化
    4.1 搭配与构造
        4.1.1 意义搭配的选择性
        4.1.2 音节构造的制约性
    4.2 分布与演化发展
        4.2.1 句法分布
        4.2.2 宿主泛化与类推受限
    4.3 语法特征分析
        4.3.1 语义虚化
        4.3.2 语音弱化
        4.3.3 高频共现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孤狼(论文提纲范文)

(5)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有关“转折”的定义、范围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1.2.1.1 有关转折的定义研究综述
        1.2.1.2 有关“转折分类”的研究综述
        1.2.2 汉英两大学界有关转折范畴的综合与个案研究
        1.2.2.1 汉语学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1.2.2.2 英语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1.2.2.3 转折范畴英汉对比角度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意外”转折范畴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1.2.3.1 意外的概念特点与范围
        1.2.3.2 意外范畴的独立性问题
        1.2.3.3 意外范畴研究的类型学研究
        1.2.3.4 意外范畴的个案研究
        1.2.3.5 意外范畴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不足与趋势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框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思路方法
        1.4.2.1 理论支持
        1.4.2.2 基本思路
        1.4.2.3 研究方法
        1.4.2.4 语料说明
上篇 总论
    第2章 “转折”与相关概念的梳理
        2.1 “转折”与“让步”的关系与区别
        2.1.1 研究综述与关系梳理
        2.1.2 句法验证
        2.1.2.1 转折句向让步句转换的合格性
        2.1.2.2 让步复句蕴涵转折关系的句法验证
        2.1.3 典型转折与典型让步的差异
        2.1.3.1 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2.1.3.2 语用上的差异
        2.1.3.2.1 认知努力
        2.1.3.2.2 语用效果
        2.1.3.2.3 复句归属上的差异
        2.1.4 小结
        2.2 “转折”与“反预期”的关系与区别
        2.2.1 反预期的分类
        2.2.2 概念区别与关系梳理
        2.2.3 小结
        2.3 “转折”与“对比”的关系与区别
        2.3.1 转折与对比的概念范围研究综述
        2.3.2 概念范围总结与概念关系梳理
        2.3.3 小结
    第3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特点
        3.1 句法表现形式
        3.2 与让步标记搭配使用情况
        3.3 转折标记小句内连用时的共现语序考察
        3.3.1 常见转折连词与常用转折副词的连用情况
        3.3.2 常用转折连词与对比转折标记连用考察
        3.3.3 常见转折连词与确信类转折副词(短语)连用考察
        3.3.4 常用转折连词与意外转折表达连用考察
        3.3.5 共现语序的规律原则
        3.3.6 结论
        3.4 小结
    第4章 汉英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验证
        4.1 前人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4.2 转折关系的重新分类与三维界定
        4.3 广义转折语义分类的句法验证
        4.3.1 典型对比型
        4.3.2 因果违逆型
        4.3.3 内容更正型
        4.3.4 论点争论型
        4.3.5 限制补充型
        4.3.6 情状意外型
        4.4 小结
    第5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语义地图解释
        5.1 多义多功能现象与其语义地图解释
        5.1.1 语义地图义项间的关系与区别
        5.1.1.1 典型转折与典型对比
        5.1.1.2 情状意外与因果违逆
        5.1.1.3 情状意外与承接关系
        5.1.1.4 承接关系与添加关系
        5.1.1.5 添加关系与对比关系
        5.1.1.6 因果违逆与论点争论
        5.1.1.7 典型对比与内容更正
        5.1.1.8 限制补充与因果违逆
        5.1.1.9 限制补充与添加关系
        5.1.2 语义地图蕴涵假设的汉英语验证
        5.2 小结
    第6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语用功能
        6.1 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6.2 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
        6.3 礼貌委婉的语用功能
        6.4 话语标记功能
        6.4.1 有关话题与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6.4.2 信息功能
        6.5 小结
下篇 专论
    第7章 “其实”与actually的多维比较
        7.1 句法特点
        7.1.1 句法位置
        7.1.2 句法环境与语义解释
        7.1.3 连用情况
        7.1.3.1 与语气词和叹词连用
        7.1.3.2 与转折标记连用
        7.1.3.3 与否定词连用
        7.2 语义特点
        7.2.1 语义共性
        7.2.2 语义倾向
        7.3 语用功能与语篇功能
        7.3.1 语用功能
        7.3.1.1 强调功能
        7.3.1.2 人际功能
        7.3.2 语篇功能
        7.3.2.1 衔接功能
        7.3.2.2 话语组织功能
        7.3.2.3 信息功能
        7.4 共时现象的历时解释
        7.5 二语习得与翻译上的应用
        7.6 小结
    第8章 “当然”与of course的多维比较
        8.1 句法方面
        8.1.1 句法位置
        8.1.2 连用情况
        8.2 语义方面
        8.3 语用与语篇功能
        8.3.1 语用功能
        8.3.1.1 强调功能
        8.3.1.2 礼貌委婉功能
        8.3.1.3 应答功能
        8.3.2 语篇功能
        8.3.2.1 语篇衔接功能
        8.3.2.2 话语组织功能
        8.4 语法化与主观化解释
        8.5 小结
    第9章 “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多维比较
        9.1 句法特点
        9.1.1 构成特点
        9.1.2 句法分布
        9.1.3 A与B的句法特点
        9.2 语义方面
        9.2.1 A与B的语义关系
        9.2.2 整体句式语义
        9.2.2.1 语义构式化程度比较
        9.2.2.2 语义更正
        9.2.2.3 语用更正
        9.3 构式语法解析
        9.3.1 构式意义与构式压制作用
        9.3.2 构式演变
        9.4 语用特点
        9.4.1 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
        9.4.2 排比的修辞效果
        9.4.3 反预期的语用特点
        9.5 类型学上的调查
        9.6 小结
    第10章 汉英更正型转折表达与功能比较研究
        10.1 英汉更正型表达形式对比
        10.2 英汉典型更正表达在翻译平行语料库中的对应情况
        10.3 语义更正与元语更正
        10.3.1 语义更正
        10.3.2 元语更正
        10.4 更正标记的语用功能
        10.4.1 反预期的特点
        10.4.2 话语标记功能
        10.4.2.1 面子缓和标记(face mitigator)
        10.4.2.2 会话修正标记
        10.4.2.3 话语组织功能
        10.5 小结
    第11章 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比较研究
        11.1 寄生于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1 寄生于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1.1 寄生于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1.1.1 寄生于间接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1.1.2 寄生于完成体过去时态标记的意外标记
        11.1.1.2 寄生于控制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2 寄生于非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2.1 寄生于间接言语行为
        11.1.2.2 寄生于传情表达
        11.2 寄生于结构的意外表达
        11.2.1 寄生于疑问词感叹句式
        11.2.2 汉语无生命主语被动式表意外
        11.2.3 汉语的“把个”句表意外
        11.3 几点补充
        11.3.1 寄生于限制范围范畴的意外表达
        11.3.2 寄生于“结果”的意外表达
        11.4 小结
    第12章 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比较研究
        12.1 言内语义层面
        12.2 言外行为层面
        12.2.1 表主观评注意外义的叹词、形容词、评注性副词(性短语)
        12.2.2 “谁知(道)”与who knows比较研究
        12.3 几点补充
        12.3.1 英语的“S,only to+V”结构表意外
        12.3.2 汉语的“怎么”感叹句式与英语的how come感叹句表意外
        12.3.3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表意外
        12.3.3.1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
        12.3.3.2 “还”与still比较研究
        12.4 小结
第13章 结语与展望
    13.1 结论
    1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1949年以来闽江流域下游的连家船民职业流动的研究 ——以闽侯县S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连家船民的研究
        二、关于职业流动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说明
    第二节 主要研究对象与调查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国家力量对连家船民的安排与改造:1949——1979年
    第一节 统一管理的出现
    第二节 运输站的成立:固化的船上职业
    第三节 制度下的职业转变:被分配的工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改革背景下的权力下放与采砂业的迅速发展:1979——2000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下的政策转变
    第二节 连家船民面对变化作出的职业选择
        一、延续的船上职业
        二、其他职业选择的萌芽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限采政策的实行与职业多样化的出现:2000年至今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限采政策的逐步实行
    第二节 逐渐萎缩的传统职业
        一、老一代连家船民的留守
        二、少数年轻一代连家船民的延续
    第三节 “船老板”:股东的出现
    第四节 崭新的流动: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制度因素
        一、国家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变革
        二、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技术发展的推动
        二、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第三节 家庭因素
        一、家庭经济资源的改善
        二、父母观念的变化
    第四节 个人因素
        一、个人需求的改变
        二、个体综合素质的影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资料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一个人·那些事(论文提纲范文)

说给三爸的心里话
一件小事

(10)多重场域叠加效应下的本地女工身份建构 ——以Y县H棉纱厂女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女性地位
        2、女工身份
        3、劳动关系
    (四) 相关概念界定
        1、场域叠加
        2、身份建构
    (五) 研究思路与资料背景
        1、研究思路
        2、资料背景
二、产业布局调整下的女工
    (一) 国家力量的引导
    (二) 市场力量的调节
    (三) 女性就业的职业选择
三、人在车间:没有性别的工人
    (一) 嵌入工作台上的人
    (二) 工作空间的身体态
    (三) 生产车间的治理术
四、临时的“窝”:来自宿舍的女声
    (一) 口头宣泄
    (二) 宿舍的狂欢
    (三) 姐妹的互助和共享
    (四) 姐妹的差异与冲突
五、离家不远:本地人的社会
    (一) 熟悉的空气
    (二) 安定的圈子
    (三) 消费欲望的满足
    (四) 不再漂泊的身体
六、“真实”的家:找回女人自性
    (一) 隐形的依赖
    (二) 真实的支持
    (三) 追求平等
    (四) 做好自己
七、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给老爸老妈“打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就算A,也B”格式的多维度考察[D]. 路亚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X+间/之间”的功用及其演化趋势 ——兼论“间”的标记化、附缀化和“之间”的词汇化[D]. 闫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孤狼[J]. 杜光辉.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0(01)
  • [4]曾经的欢声笑语[J]. 裴山山. 晚霞, 2016(19)
  • [5]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D]. 谭方方.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6]1949年以来闽江流域下游的连家船民职业流动的研究 ——以闽侯县S社区为例[D]. 周璐. 福州大学, 2016(07)
  • [7]城市梦:新生代农民工青春梦的自我实践——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实证分析[A]. 吴浩. 中国梦与当代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九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3)优秀论文集, 2013
  • [8]一个人·那些事[J]. 陈乃霞. 美文(上半月), 2013(04)
  • [9]滇缅之列[J]. 黄风,籍满田. 黄河, 2013(02)
  • [10]多重场域叠加效应下的本地女工身份建构 ——以Y县H棉纱厂女工为例[D]. 张航.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1)

标签:;  ;  

为爸爸妈妈“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