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的功能与发展

膳食纤维的功能与发展

一、膳食纤维的功能及其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娜,张娜,宋冰冉,张梓群,谷新晰,王妙姝,郑玮丽,田洪涛[1](2021)在《新型益生菌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的菌种筛选及通便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我国功能性乳制品研发基础薄弱,发酵膳食纤维酸奶大多采用传统酸奶菌的现状,采用全因子试验研究料水比和均质时间对竹笋膳食纤维汁pH值和稳定性的影响。以自行分离选育出的10株新型益生乳酸菌为试验菌株,以保加利亚乳杆菌Lb-DR、嗜热链球菌St-LDY为对照菌株,研究菌株在竹笋膳食纤维汁中的生长活力、产酸特性,对菌株进行初筛。分析初筛菌株发酵的竹笋膳食纤维牛乳培养基的感官品质,对菌株进行复筛。研究复筛菌株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的通便功能。结果表明:竹笋膳食纤维与水的比例1∶10,均质时间15 min,调配的竹笋膳食纤维汁均一、稳定,pH值为6.34,适合乳酸菌生长繁殖。经初筛和复筛,获得3株益生乳酸菌,即:植物乳杆菌07-191、鼠李糖乳杆菌05-28、干酪乳杆菌05-21。将其分别在竹笋膳食纤维汁中37℃发酵12 h,活菌数分别是1.77×109,2.76×109,1.59×109CFU/mL,pH值分别是4.51,4.68,4.75,滴定酸度分别是53.2,56.2,54.6°T。其分别发酵的竹笋膳食纤维牛乳培养基的风味优于其它菌株,适宜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复筛益生菌发酵的竹笋膳食纤维酸奶能够促进小鼠小肠推进,缩短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排便量,即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具有通便功能。

王丽,张想,李全力,李立郎,王瑜,葛丽娟,杨娟,杨小生[2](2021)在《碱法提取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为合理利用刺梨加工副产物,进一步提高刺梨果渣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改善其理化特性,以经食用菌发酵后的刺梨果渣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制取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5 (g/mL),氢氧化钠浓度10 g/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70 min,此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7.36%±0.74%。碱法提取后的刺梨果渣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均比原果渣有所提高。

陈海银[3](2021)在《山西省沙棘叶资源性化学评价及制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棘是一种胡颓子科酸刺种属落叶性的灌木,其叶营养丰富,并富含黄酮等多种功效因子,2013年沙棘叶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山西野生小果沙棘天然林面积占全国野生沙棘林面积90%,是重要的特色小果沙棘资源聚集地。本项目对山西宋家沟、右玉、庞泉沟和古交四个重要野生沙棘林区的沙棘叶进行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沙棘叶制茶的可行性及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资源调查包括生长地区和采摘时间对沙棘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尤其是制茶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包括:1)通过山西不同地区宋家沟、右玉、庞泉沟和古交沙棘叶中理化指标的对比研究,分析生长环境对沙棘叶化学组成和制茶适宜性的影响;2)通过比较5月到10月不同采摘时间宋家沟沙棘叶中的化学组成,研究采摘时间对沙棘叶化学组成及制茶适宜性的影响,并确定最佳采摘时间。沙棘叶并非传统制茶原料,本文对沙棘叶制茶的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包括:1)干燥方式对沙棘叶营养成分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干燥方式;2)通过对沙棘叶进行凋萎、清洗、接种酵母菌或乳酸菌发酵、干燥,然后对沙棘叶益生菌发酵茶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和感官品质评价,确定了沙棘叶益生菌茶适合的发酵菌种、发酵时间的发酵参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四个地区天然小果沙棘叶18个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分、灰分类、膳食纤维类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在不同地区没有显着差异性,与制茶相关的几个指标,包括咖啡碱、水浸出物、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地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分别为1.04%、39.04%和5.39%。四个地区重金属Pd、Cr、As和Cd含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符合安全性要求。与传统茶叶相比,沙棘叶中总干物质含量、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水浸出物、铁和钙含量较高分别为34.19%~42.42%、3.68%~5.39%、31.44%~39.04%、387~769mg/kg和5.03×103~12.3×103mg/kg,茶多酚和锰含量较低分别11.54%~13.04%和58.40~70.40mg/kg,酚氨比值在1.95~3.64小于8,通常认为适宜制绿茶。咖啡碱含量0.50%~1.04%为常规茶叶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以作为低咖啡碱茶品或抹茶类制品的优质原料。2、分析了山西宋家沟天然小果沙棘林5-10月不同采摘月份沙棘叶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八月份采摘的沙棘叶理化指标含量相对较高,其中水分、总灰分、水不溶灰分、水溶性灰分、蛋白质、总膳食纤维、水不溶膳食、水溶性膳食纤维、浸出物、茶多酚、黄酮含量分别为61.87%、5.07%、2.50%、2.57%、24.41%、41.79%、38.40%、3.38%、37.23%、11.14%、4.45%。3、研究了真空干燥(NZ)、微波干燥(NW)、鼓风干燥(NG)、鲜叶直接鼓风干燥(GZ)和自然晾晒(ZL)干燥方式对制茶预处理后沙棘叶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真空干燥(NZ)处理后,其游离氨基酸、总抗氧化能力和感官评价得分的最高,分别为4.16%、456.05μmol/g和81.91分,其它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在综合考虑营养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的评价之后,可以选择真空干燥(NZ)的方式。4、本研究对新鲜的沙棘叶进行凋萎、蒸青、揉捻,分别接种不同的酵母菌和乳酸菌,以水浸出物、多酚、黄酮、游离氨基酸和总抗氧化能力和茶叶成品茶的感官评价为重要指标,筛选合适的益生菌发酵菌种。(1)选取烟台果酒酵母菌(YWY)、安琪果酒酵母菌(YWA)和高活性干酵菌(YHD)三种酵母菌进行沙棘叶发酵,研究表明,与鲜叶相比,经酵母菌发酵1天后,沙棘叶青草味减少,茶汤感官品质总体提高。其中YWY发酵2天后风味最佳,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2.91%,3天后总抗氧化能力达到最高为437μmol/g。(2)选取植物乳杆菌(LP)、唾液乳杆菌(LS)、动物双歧杆菌(A6)和副干酪乳杆菌(L9)四种乳酸菌进行沙棘叶发酵,研究表明,不同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对沙棘叶的理化指标影响不同。其中,LP发酵2天茶多酚、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到鲜叶的1.27倍、1.34倍和1.27倍,沙棘叶发酵茶成品感官品质的综合评价最高分为81.6分,为LP发酵2天的发酵茶成品,因此,在选择乳酸菌进行发酵时,可以选择LP发酵2天。(3)应用气质联用研究了沙棘鲜叶、益生菌发酵茶和沙棘叶茸毛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茸毛和发酵茶中,芳香类化合物明显增加,从新鲜沙棘叶中的5种芳香类化合物增加到17种和15种,其中发酵茶产生14种具有茗茶香气新的挥发性物质,推测这14种新的挥发性成分对发酵茶的香气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范晓文[4](2021)在《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风味及食用品质研究》文中指出豆渣是生产传统大豆产品(例如豆浆,豆腐和干豆腐)的加工副产品。尽管豆渣营养丰富,但只有少量可作为食品被食用,这主要是由于豆渣口感粗糙,风味不佳,尤其是豆腥和草类的风味限制了豆渣作为食品及在加工食品中的应用。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豆渣,减少资源浪费,本研究以豆渣为原料,以风味品质改进作为目标,通过微生物发酵对豆渣进行生物改性,为豆渣应用于食品及加工食品提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工艺优化(1)真菌发酵改性豆渣工艺优化:选择两种真菌总状毛霉和雅致放射毛霉,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和真菌接种量对生物改性豆渣中滋味品质指标含量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上以满意度值为响应值对真菌发酵改性豆渣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四个单因素均对满意度值有显着性影响。M的发酵时间5.93 d、发酵温度27.87℃、含水量71.90%、接种量4.05%,预期满意度达96%,此时发酵出的M样品最佳;A的发酵时间2.77 d、发酵温度28.55℃、含水量69.49%、接种量2.71%,预期满意度为64.56%,此时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A样品最佳。分别以优化工艺制备真菌发酵改性豆渣,命名为M和A。(2)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工艺优化:选择两种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以得到的最优真菌发酵改性豆渣(M和A)为基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和真菌接种量对生物改性豆渣中滋味品质指标含量变化趋势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满意度值为响应值对真菌发酵改性豆渣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四个单因素均对满意度值有显着性影响。总状毛霉联合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豆渣(ML)的发酵时间2.08 d、发酵温度42℃、含水量68.03%、接种量2.84%,预期满意度函数为71.23%,此时发酵出的豆渣样品ML最佳;雅致放射毛霉联合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豆渣(AL)的发酵时间3.56 d、发酵温度38.34℃、接种量1.80%、含水量59.42%,预期满意度值为85.5%,此时发酵出的豆渣样品AL最佳;总状毛霉联合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MB)的发酵时间2.9 d、发酵温度39.74℃、含水量51.26%、接种量2.97%,预期满意度函数为93.67%,此时发酵出的豆渣样品MB最佳;雅致放射毛霉联合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AB)的发酵时间2.10 d、发酵温度39.88℃、接种量1.95%、含水量50.49%,预期满意度值为77.2%,此时发酵出的豆渣样品AB最佳。分别以优化工艺制备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命名为ML、MB以及AL和AB。2.微生物发酵生物改性豆渣比较分析以前述生物改性豆渣优化条件制备改性豆渣,包括真菌发酵改性豆渣(M和A)和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ML、MB、AL和AB),比较分析不同微生物及组合改性豆渣的理化特性和风味品质。(1)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理化特性比较分析:对不同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的物理特性研究显示,与原豆渣相比经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粒径显着降低(p<0.05),最高降低了近50%,提升了豆渣的感官品质,分别以M和AL的豆渣粒径最为细腻;微生物发酵改性提高了豆渣水合性质,特别是在持水力方面与未发酵豆渣相比提高了近4倍,分别以AB和ML联合菌种发酵效果最好。对不同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的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显示,与原豆渣相比经过微生物发酵改性的豆渣其游离态多酚物质有了明显提升,增强了豆渣的功能性,游离态多酚含量增加最为明显的是ML和AL,游离态黄酮含量增加最为明显的是ML和AB;经过微生物发酵改性的豆渣粗多糖和低聚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高增加了近4倍,其中低聚糖以ML和AL最高,粗多糖以M和A最高;生物改性能够明显增加豆渣的SDF含量,降低IDF的含量,但总膳食纤维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以ML和AL的SDF含量增加最多,IDF含量降低最多;豆渣在微生物发酵改性期间,微生物酶和蛋白酶活性的提高可促进豆渣中蛋白质的降解,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低分子量肽的提高,这些指标代表着发酵豆渣的鲜味品质,其中经过微生物发酵改性后鲜味品质最好的为AL和AB;微生物改性后酸甜滋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经过微生物发酵改性后甜味最好的是AL和AB、酸味最好的是ML和AL。(2)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挥发性风味比较分析:采用GC-MS分离鉴定了6种不同微生物发酵改性豆渣,特征性风味物质分别有76、62、77、76、64、67种挥发性成分,香气成分种类含量各不相同。对不同发酵豆渣样品及未发酵豆渣样品进行气味活度值(OVA)分析,发现不同发酵豆渣样品及未发酵豆渣样品共有48种特征性风味物质,其中AL青草味和脂肪味最低,且雅致放射毛霉联合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豆渣具有独特的白兰地酒香风味,且瓜果清香味道占主导位置,构成了发酵豆渣的独特风味。通过对不同发酵豆渣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比较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可以较好的比较不同微生物发酵的豆渣样品。第一主成分主要反应发酵豆渣的瓜果清香及花香,第二主成分主要反应发酵豆渣中烤香味,第三主成分主要反应醛香和花香。3.生物改性豆渣在面条中的应用以前述生物改性豆渣理化特性和风味品质特点,选用改性豆渣样品AL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发酵豆渣来制备面条,并研究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适量发酵豆渣的混合面粉与未添加相比糊化特性增强有利于提升面团的品质;通过对生物改性豆渣面条的流变指标测定结果也表明添加适量的生物改性豆渣制作出的面条,弹性和黏性相较于普通面条更好;通过添加适量生物改性豆渣制作的面条相较于普通面条在感官评分、蒸煮损失、吸水率、延伸率等指标方面都有所提升,改性豆渣样品添加量以20%为宜。

郑国利[5](2021)在《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品质特征及应用价值评析》文中研究指明麦苗(若叶、青汁)是世界上单项资源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均衡的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麦苗保健产品的开发,可进一步拓宽大/小麦的加工增值途径,提高小/大麦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有关麦苗生产专用品种筛选的研究国内已有报道,但这些研究多注重于大麦材料,而不同品种小麦嫩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较少。为此,本试验调研了市场上主要麦叶产品的质量,分析了各产品的质量参数和稳定性,采用营养素度量法评价不同品牌大麦若叶产品的营养价值;选用5个小麦品种和2个大麦品种,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割青(冬前一次割青、春季一次割青和冬春二次割青)对小/大麦麦苗产量、营养成分及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小麦苗生产若叶粉的可行性及开发小麦麦苗产品的价值,为小/大麦麦苗(若叶、青汁)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市场上主要若叶(青汁)产品的质量参数,表明国内外不同品牌大麦若叶产品的品质波动性很大,从营养价值上看,采用营养素度量法分析表明,随机选取8个品牌产品的NRF7.3值均高于40,产品营养价值较高;从产品质量上看,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产品质量除能量外其它营养成分变异系数均超过20%,总体表现出均一性差、变异大的特征。国外不同品牌大麦若叶产品品牌间营养成分差异较大的主要有钠、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68.92%、51.54%、76.53%和45.34%,差异较小的主要有能量、脂肪、膳食纤维、钙、镁、锌的含量,变异系数0.21%~16.30%。从平均值来看,国外品牌的大麦若叶产品质量总体上略好于国内品牌,其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叶酸、钾、锌和维生素E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国内产品,但差异达不到显着水平。2、比较国内若叶(青汁)品牌产品能量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布表明,66.7%的品牌能量含量≤1300 kJ/100g;80.0%的品牌蛋白质含量>16 g/100g;60.0%的品牌碳水化合物含量≤25 g/100g;86.7%的品牌脂肪含量≤4.7 g/100g;86.7%的品牌钠含量≤500 mg/100g;75.0%的品牌膳食纤维含量>38 g/100g。从箱线图可以看出,19个国内外品牌大麦若叶产品的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铁、钠、脂肪和叶酸含量的箱体较长,品牌间波动较大。3、田间试验表明,冬前一次割青和春季第二次割青处理中大麦品种鲜麦苗产量高于小麦品种。两次割青总产量大麦苗鲜重在16870.84~17383.98 kg/hm2,干重在2649.34~2740.46 kg/hm2,2品种间差异不显着;小麦苗鲜重总产量在12972.50~15130.09kg/hm2,干重在2268.12~2744.10kg/hm2,5个品种间差异显着。春季一次割青处理草量大/小麦品种间变化较大,大麦苗鲜重在20000 kg/hm2左右,干重在3281.64~3562.59 kg/hm2,2个品种间差异显着;小麦苗鲜重在16032.59~23913.52 kg/hm2,干重在3095.01~4511.00kg/hm2,各小麦品种间差异较大。从割青时期看,春季一次割青麦苗产量最高,冬前一次割青最低。从品种来看,进行两次割青草量,总体大麦品种优于小麦品种,大麦品种中以扬农啤10号表现较好;小麦品种中以扬麦23表现较好,其次是宁麦13。春季一次割青,以扬辐麦4号产量最高,其次是扬农啤10号。4、不同时期割青的麦苗质量有很大差异,冬前一次割青的麦苗中粗蛋白、游离氨基酸、叶绿素、类胡萝卜素、GABA、类黄酮、钙、钾、镁、磷、硼、铜、铁和锌的含量均较高,麦苗品质较好,春季第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的麦苗品质差异较小,且与冬前一次割青相比品质明显下降。冬季与春季割青的麦苗中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小麦品种都明显高于大麦品种,且小麦苗的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较高,更具有保健价值,即小麦麦苗的营养保健品质总体上要好于大麦麦苗。小麦品种中宁麦13和扬麦23多种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好。通过不同时期割青麦苗粉与市售产品相关品质指标比较,三个割青处理的麦苗粉与市售若叶产品的品质指标相当。5、割青处理造成大/小麦品种再生植株的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程度的推迟,其中冬前一次割青没有显着变化,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开花期延迟了8~9d,成熟期推迟了9~11d;割青处理降低了再生植株的株高,穗长、基部茎粗、基部节间长度和穗下节间长,在冬前一次割青中影响较小,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中影响较大;剑叶宽和剑叶叶面积在大/小麦品种中表现不同,小麦品种中与对照(不割青)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麦品种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再生至成熟期各品种地上部各器官干物重和总重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成熟期植株的干物质向穗分配的比例增大,穗干重在地上生物量占比上升。6、冬前一次割青后对再生植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减产0.61%~5.63%(除扬麦25);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显着降低了再生植株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分别减产23.84%~34.75%和30.81%~48.19%。不同时期割青均提高了大/小麦的种植效益,冬前一次割青、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较不割青净效益分别增加72.67~3013.61元/hm2、1939.72~7774.90元/hm2 和 3161.37~8742.19 元/hm2。7、割青处理增加了再生植株籽粒中蛋白质、淀粉、铁和锌的含量,籽粒的容重、出粉率和沉降值升高,籽粒中锰含量降低;不同时期割青后的再生植株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春季一次割青处理>冬春二次割青处理>冬前一次割青处理>对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总淀粉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支链淀粉的含量,均是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处理增加显着;割青处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粉的溶剂保持力和糊化特性,升高了面粉稀懈值,降低了最终粘度和反弹值,增加了除水SRC外其它3种溶剂的SRC值。8、综合来看,冬前一次割青的大/小麦麦苗质量较好,春季第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的麦苗质量差异较小,且与冬前一次割青相比质量明显下降。小麦麦苗的营养保健品质总体上要好于大麦麦苗。综合麦苗品质和经济效益表现,大麦品种中进行冬前一次割青、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处理均以扬农啤10号表现较好,净效益较不割青分别增加3013.61元/hm2、7774.90元/hm2和8742.19元/hm2;小麦品种中进行冬前一次割青,扬麦23表现较好;进行冬春二次割青,宁麦13表现较好;进行春季一次割青,扬麦25表现较好。生产中以大/小麦稳产增效为目标,可进行冬前一次割青,既有麦苗加工收益,又对产量影响较小,个别品种再生能力较强还有增产效果,整体收益会提升;如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可进行冬春二次割青或春季一次割青,整体收益较高。

刘映萍[6](2021)在《复合酶法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及产物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复合酶法对甘薯膳食纤维(SPDF)进行了改性,并研究了改性后甘薯膳食纤维(M-SPDF)的微观结构、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以及对人体肠道菌群和秀丽隐杆线虫的功能作用。为甘薯综合利用及膳食纤维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甘薯膳食纤维(SPDF)为原料,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指标,采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对SPDF进行改性研究,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改性工艺进行优化。得出复合酶法改性甘薯膳食纤维最佳工艺组合为:纤维素酶添加量1.2%,木聚糖酶添加量1.6%,酶解时间30 min,料液比1:11(g/mL)。在此条件下,SDF的最大得率为8.84%。与天然甘薯膳食纤维相比,改性甘薯膳食纤维SDF含量显着提高。(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SPDF和M-SPDF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发现SPDF颗粒较大,结构致密,表面附着蛋白质和淀粉等颗粒物,而M-SPDF颗粒变小,表面未观察到有颗粒物附着,结构变得疏松,孔隙明显增大;通过对M-SPDF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SPDF相比,M-SPDF的持水力和吸水膨胀力明显下降,但持油力显着提高。同时清除DPPH的能力明显提高,抗氧化活性显着增强。(3)以SPDF和M-SPDF为底物,低聚果糖(FOS)为阳性对照,不添加碳源为空白对照,进行人体粪便体外发酵实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0h、12h、24h、36h)发酵液中肠道菌群、SCFAs及pH值的变化情况,研究M-SPDF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功能作用,结果表明:添加M-SPDF的人体粪便发酵组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2种有益菌的生长量均显着高于添加SPDF发酵组,而肠杆菌、肠球菌2种有害菌的生长量均显着低于添加SPDF发酵组。与BC组相比,SPDF组、M-SPDF组和FOS组发酵液中的pH值显着降低。发酵36h后,SCFAs总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M-SPDF组>SPDF组>BC组>FOS组,发酵体系中不同SCFAs的含量依次为乙酸>丙酸>丁酸。以上结果说明,复合酶改性增强了甘薯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功能作用。(4)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生物,通过研究M-SPDF对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初步探究M-SPDF的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在NGM培养基中分别添加L-SPDF、L-M-SPDF、H-SPDF和H-M-SPDF培养秀丽隐杆线虫(N2),四组样品均有降低线虫体内甘油三酯(TG)含量的作用,M-SPDF的作用显着高于SPDF,以10mg/mL的剂量添加时,SPDF组和M-SPDF组TG含量分别降低了 82.69%、86.46%。通过油红O染色实验,观察到BC组着色较深,L-SPDF组和H-M-SPDF组着色变浅,脂肪颗粒密度下降。说明M-SPDF可以有效减少线虫体内的脂肪沉积。

顾梅冬[7](2020)在《基于酶处理技术的番茄皮渣高值化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番茄皮渣为原料,通过酶法改性提高番茄皮渣中番茄红素的释放度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提取率,并对改性后可溶性膳食纤维(E-SDF)的结构进行表征,探究了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成胶性能、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最后初步探究了改性番茄皮在番茄酱中的应用,为番茄皮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番茄皮中番茄红素的提取量为指标,选取戊聚糖复合酶进行改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的酶解条件为:反应温度45℃,p H 6.0,酶添加量5%,反应时间35 min。最佳条件下,番茄皮中番茄红素提取量提高23.8%,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提高72.3%。其次,表征改性前后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与未改性可溶性膳食纤维(O-SDF)相比,改性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分子量和?-电位都较低,为7.09×104Da和-37.6 m V。单糖组成结果显示,E-SDF中鼠李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岩藻糖、果糖和半乳糖醛酸含量显着升高。E-SDF的红外谱图中有部分特征峰消失。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O-SDF结构紧密,E-SDF结构疏松。最后,探究O-SDF和E-SDF的流变学特性、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流变学结果显示,低浓度SDF溶液具有牛顿流体的特性,高浓度下呈现剪切稀化现象,且E-SDF在Ca2+存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成胶性能。同时,酶解可改善膳食纤维的水合特性及热力学特性,E-SDF的葡萄糖吸收能力随Ca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初步探究改性番茄皮在番茄酱中的应用,4%为较佳的番茄皮添加量。本课题为番茄皮渣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为解决番茄皮渣低经济附加值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郭韵恬[8](2019)在《基于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绿色保鲜包装薄膜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塑料包装造成的资源压力及其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其原料来源广泛、安全无毒且零废弃等特点,成为食品、药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也因具有机械强度低、耐候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包装领域的广泛应用。因而需以应用为导向,对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其机理展开研究。本文一方面从番茄皮渣中分离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T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TIDF),并提出对TIDF酸解改性制备微晶膳食纤维(TMCC)的方法,旨在研制一种新型来源的,可用于天然高分子薄膜性能优化的微晶纤维素材料。另一方面,本文创新性地以壳聚糖(CS)和TSDF为基材,TMCC为添加剂制备绿色包装薄膜,系统探讨TMCC和薄膜基体间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正交、响应面等统计学方法优化薄膜的配方与性能,旨在开发番茄皮渣膳食纤维在绿色包装领域的新型应用技术路线,同时为同类膳食纤维的改性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番茄皮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碱法制备TIDF和TSDF。红外分析表明TIDF的主要成分为β-构型纤维素,其粒径分布集中且中位径较大(249.75μm)。而TSDF中含有α-糖醛酸、呋喃糖等多种糖类,其中位径较小(186.87μm)且粒径分布较为分散。TIDF和TSDF形貌呈块状至片层状,TIDF表面粗糙且出现分丝帚化现象,而TSDF结晶较有序,表面较平整。正交分析得到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 g:mL、NaOH浓度5%wt、反应时间50min和反应温度60 oC,此条件下TSDF得率为25.93%,TIDF得率为59.46%。(2)以CS、TSDF、TIDF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制备壳聚糖-膳食纤维复合膜(CS-TDF),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到复合膜的最优配比为:TSDF浓度1.6%wt,CS浓度4.1%wt,TIDF添加量21%wt,甘油添加量10%wt。表征分析结果说明复合膜的结晶结构符合半结晶聚合物的特征,各组分共混成膜的过程中因氢键作用,使得CS分子的排列规整度提高,复合膜的结晶度增加。(3)利用超声波协同TIDF脱色和酸解制备TMCC。结果表明,超声波通过空化机制提升了TIDF的脱色效果和TMCC的得率。TMCC制备最优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8%wt,超声功率306 w,反应温度82 oC,反应时间62 min,在此条件下TMCC得率为55.07%。表征分析可知酸解作用仅针对TIDF无定形区的溶解和分子链的水解,TMCC形貌呈5070μm的短粗棒状,其表面粗糙并伴随分丝纵裂现象。(4)将TMCC加入CS与TSDF混合膜液中制备壳聚糖-微晶纤维复合膜(CS-TMCC膜)。表征结果说明,TMCC在膜基体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二者相容性良好,且材料的结晶度增加。包装性能分析结果说明:TMCC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对膜的阻隔性能和热封性能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TMCC添加量为7%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吸湿机理分析表明,B.E.T模型和G.A.B模型分别良好拟合了水分活度(aw=00.35)和水分活度(aw=00.9)范围内复合膜的吸湿行为。阻隔机理分析表明,复合膜透氧率与环境温度之间呈指数关系,TMCC添加量为7%时,材料透氧活化能最高(20.527kJ/mol);透湿率则受到环境温、湿度的交互作用影响,经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得到了三者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热封性能研究结果得到复合膜最佳热封工艺为:热封温度150 o C,热封压力0.4MPa,热封时间5 s。(5)考察CS-TMCC膜对樱桃、双孢菇的保鲜效果;同时通过对SD大鼠进行经口毒性测试,初步研究CS-TMCC膜的生物安全性。保鲜效果研究表明,相较于普通PE膜,CS-TMCC膜有效控制了樱桃、双孢菇贮藏过程中水分的散失、微生物的滋生、营养成分的分解和品质的下降,对樱桃、双孢菇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CS-TMCC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SD大鼠经CS-TMCC膜及其主要组分灌胃14天内,均未出现毒性反应。同时,CS-TMCC膜中的膳食纤维因具有较强的持水力和膨胀力,能降低大鼠的进食量,控制大鼠的体重增长,同时也使得大鼠粪便中的含水量增加。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食品废渣来源膳食纤维的功能化改性和利用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方法和可靠数据,对于提高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综合性能,拓展其在包装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吴东栋,张清安,范学辉,史芳芳,张宁[9](2019)在《苦杏仁皮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苦杏仁皮是苦杏仁重要的加工副产物,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食品工业针对苦杏仁皮的回收利用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造成了苦杏仁皮资源的极大浪费。该文介绍了当前苦杏仁去皮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综述了苦杏仁皮中生物活性成分(多酚类化合物、黑色素、苦杏仁苷、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为苦杏仁皮资源的深入研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苦杏仁皮产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杨妍[10](2018)在《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制备与降脂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石榴皮渣(籽)(Pomegranate marcs(seed),PMs)为试验对象,优化了超声提取膳食纤维和碱法改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了PMs、提取膳食纤维(Extracted dietary fiber,EDF)和改性膳食纤维(Modified dietary fiber,MDF)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结构性质的差异,建立了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动物评价PMs、EDF和MDF降脂功能的方法,以期为石榴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PMs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er,TDF)提取含量影响显着。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的提取条件为:液料比36:1,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10 min,超声功率500 W,在此条件下,得到的EDF中TDF含量为58.99%。2、对EDF进行碱法改性研究发现:NaOH浓度、液料比、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得率影响显着。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的EDF的改性条件为:NaOH浓度1.5%,液料比38.5:1,改性时间45 min,改性温度45℃,在此条件下,SDF得率达到了73.58%。3、PMs、EDF和MDF的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与PMs相比,EDF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了1.90%和1.18%,MDF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了5.08%和4.69%;EDF中TDF和SDF含量分别增加了12.99%和11.18%,MDF中TDF和SDF含量分别增加了17.93%和12.80%。除木糖外,EDF和MDF中的其他单糖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矿物质元素中,Na的含量明显增加,而K的含量有所下降;PMs、EDF和MDF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其中EDF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下降了82.29%和92.24%,而MDF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下降了69.30%和63.75%,结果分析说明经过提取和改性得到了纯度和SDF含量均较高的EDF和MDF。4、PMs、EDF和MDF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E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比PMs增加了15.61%、365.85%和52.52%,而M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比PMs中增加了33.24%、374.39%和155.40%,同时M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比EDF增加了15.25%、1.83%和67.45%,说明改性有利于提高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5、PMs、EDF和MDF的堆积密度分别为2.17、1.67和1.98 g/mL,说明EDF和MDF表面结构松散,这与扫描电镜的结果一致;红外光谱分析表明,EDF和MDF中暴露了更多的亲水性基团,有助于吸附更多的水分,这与热稳定性试验中EDF和MDF在加热过程中失去较多结合水的结果一致,这些结构特征说明了EDF和MDF具有良好的水合性质。6、在NGM培养基中分别添加PMs、EDF和MDF培养秀丽线虫,通过测定线虫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评价其降脂功能。结果表明PMs、EDF和MDF均对BX160线虫的降脂作用表现不明显,但能显着降低野生型线虫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EDF和MDF的降脂作用显着优于PMs,而且MDF的降低功能又优于EDF。其中0.2 mg/mL的PMs、EDF和MDF能将野生型线虫体内的脂肪酸甘油三酯分别降低8.97%、29.66%和71.72%。

二、膳食纤维的功能及其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膳食纤维的功能及其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益生菌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的菌种筛选及通便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株及试验动物
        1.1.2 原料
        1.1.3 培养基及稀释液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竹笋膳食纤维汁的制备
        1.2.2 菌株活化
        1.2.3 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备选菌株的初筛
        1.2.4 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初筛菌株的复筛
        1.2.5 复筛益生菌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的工艺流程
        1.2.6 复筛益生菌发酵高活性竹笋膳食纤维酸奶通便功能的研究
    1.3 检测方法
        1.3.1 乳酸菌活菌计数
        1.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1.3.3 感官品评
    1.4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笋膳食纤维汁的调配
    2.2 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备选菌株的初筛
    2.3 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初筛菌株的复筛
    2.4 复筛益生菌发酵高活性竹笋膳食纤维酸奶通便功能的研究
        2.4.1 小肠运动试验
        2.4.2 排便时间、粪便粒数和粪便质量的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2)碱法提取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单因素试验
        1.3.2.1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3.2.2 碱液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3.2.3 反应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3.2.4 处理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1.3.3 正交试验设计
        1.3.4 SDF得率的计算
        1.3.5 刺梨果渣膳食纤维膨胀率(SC)、持水性(WHC)、持油性(OHC)测定[10-11]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料液比对刺梨果渣SDF得率的影响
        2.1.2 氢氧化钠浓度对刺梨果渣SDF得率的影响
        2.1.3 提取温度对刺梨果渣SDF得率的影响
        2.1.4 提取时间对刺梨果渣SDF得率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3 验证试验
    2.4 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
3 结果与讨论

(3)山西省沙棘叶资源性化学评价及制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沙棘叶营养成分
        1.1.2 沙棘叶的加工研究现状
        1.1.3 山西沙棘资源概括
    1.2 茶叶分类
    1.3 益生菌在发酵茶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项目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地区和采摘时间沙棘叶化学组成和茶叶适制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质测定方法
        2.3.2 咖啡碱测定方法
        2.3.3 茶多酚测定方法
        2.3.4 游离氨基酸测定方法
        2.3.5 黄酮测定方法
        2.3.6 总抗氧化性测定方法
        2.3.7 矿物质含量检测
        2.3.8 重金属检测
        2.3.9 其他生化指标测定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4.2 不同地区的沙棘叶理化指标
        2.4.3 不同采摘时间沙棘叶理化指标
    2.5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干燥方式对沙棘叶茶品质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试剂与设备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1 干燥方式
        3.3.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沙棘叶益生菌发酵茶技术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发酵茶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4.2.2 挥发性成分测定方法
    4.3 试验设计
        4.3.1 菌种的培养
        4.3.2 益生菌发酵茶的技术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酵母菌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
        4.4.2 乳酸菌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
        4.4.3 沙棘叶益生菌发酵茶的感官评价
        4.4.4 沙棘叶发酵前后和茸毛挥发性物质对比
    4.5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4)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风味及食用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及研究现状
        1.1.1 大豆营养成分
        1.1.2 大豆加工技术及应用
        1.1.3 大豆加工副产品
    1.2 豆渣及研究现状
        1.2.1 豆渣的化学组成
        1.2.2 豆渣的保健功效及应用
    1.3 改性及对食品化学及营养特性的影响
        1.3.1 改性及常见的改性方式
        1.3.2 发酵在豆渣改性中的应用
        1.3.3 豆渣采用发酵改性技术的可能性
    1.4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工艺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真菌发酵豆渣实验方法
        2.3.2 真菌发酵豆渣条件优化
        2.3.3 真菌联合细菌发酵豆渣实验方法
        2.3.4 真菌联合细菌发酵豆渣条件优化
        2.3.5 分析方法
        2.3.6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真菌发酵豆渣单因素实验结果
        2.4.2 满意度函数—响应面法联用优化真菌发酵豆渣条件
        2.4.3 真菌联合细菌发酵豆渣单因素实验结果
        2.4.4 满意度函数—响应面法联用优化真菌联合细菌发酵豆渣条件
    2.5 本章小结
        2.5.1 真菌发酵豆渣优化实验结果
        2.5.2 真菌联合细菌发酵豆渣优化实验结果
第3章 生物改性豆渣理化特性及风味品质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样品的制备及样品处理
        3.3.2 基础营养成分分析
        3.3.3 物理特性分析
        3.3.4 主要功能成分分析
        3.3.5 滋味品质成分分析
        3.3.6 挥发性风味物质定性定量分析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酵豆渣基础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3.4.2 发酵豆渣的物理特征比较分析
        3.4.3 发酵豆渣主要功能成分的比较分析
        3.4.4 发酵豆渣滋味品质的比较分析
        3.4.5 发酵豆渣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3.4.6 发酵豆渣的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的比较分析
        3.4.7 发酵豆渣特征性风味化合物比较分析
        3.4.8 发酵豆渣特征性风味的剖面分析
        3.4.9 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3.5.1 基本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
        3.5.2 理化特性成分比较分析结果
        3.5.3 功能性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
        3.5.4 滋味品质特点比较分析结果
        3.5.5 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分析结果
第4章 生物改性豆渣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2 发酵豆渣面条的研制
    4.4 实验结果
        4.4.2 发酵豆渣面条的研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品质特征及应用价值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麦苗(若叶)产品起源和发展
    2 麦苗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2.1 蛋白质和氨基酸
        2.2 叶绿素
        2.3 矿物质
        2.4 膳食纤维
        2.5 维生素
        2.6 黄酮类化合物
        2.7 γ-氨基丁酸
        2.8 总酚
        2.9 酶
    3 开发麦苗产品的现实意义
        3.1 人类健康生活的需求
        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
        3.3 提升种植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4 不同时期割青对麦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5 大/小麦麦苗割青后对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6 大/小麦麦苗割青后对再生植株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麦苗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市售大麦若叶(青汁)产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3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度量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不同品牌若叶产品成分分析与评价
        2.2 国外不同品牌若叶产品成分分析与评价
        2.3 国内外若叶产品成分比较
        2.4 国内外若叶产品营养价值评价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营养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麦苗鲜重和干重
        1.3.2 麦苗粉营养品质指标
        1.3.3 麦苗粉保健品质指标
        1.3.4 麦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
        1.3.5 麦苗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割青大/小麦品种麦苗产量比较
        2.2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粉的营养品质分析
        2.2.1 粗蛋白含量
        2.2.2 纤维素含量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
        2.2.4 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
        2.2.5 游离氨基酸含量
        2.2.6 矿质元素含量
        2.3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粉的保健品质分析
        2.3.1 叶绿素含量
        2.3.2 类胡萝卜素含量
        2.3.3 类黄酮含量
        2.3.4 γ-氨基丁酸(GABA)含量
        2.3.5 总酚含量
        2.4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氧化酶活性分析
        2.5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粉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2.5.1 总抗氧化能力
        2.5.2 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
        2.6 不同时期割青麦苗粉与市售产品相关品质指标比较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植株农艺性状的测量
        1.2.2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1.2.3 产量及产量结构
        1.2.4 籽粒蛋白质和蛋白组分含量
        1.2.5 籽粒容重、硬度和出粉率
        1.2.6 湿面筋和沉降值含量测定
        1.2.7 籽粒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
        1.2.8 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
        1.2.9 面粉溶剂保持力
        1.2.10 面粉糊化特性
        1.2.11 经济效益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5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籽粒品质的影响
        2.5.1 对再生植株籽粒蛋白质和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2.5.2 对再生植株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2.5.3 对再生植株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5.4 对再生植株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5.5 对再生植株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2.5.6 对再生植株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6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国内外不同品牌大麦若叶(青汁)产品的质量表现
        1.1.1 质量均一性与变异度
        1.1.2 与人体需求的满足度
        1.2 大/小麦品种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质量表现
        1.2.1 不同大麦品种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质量特征
        1.2.2 小麦麦苗利用价值评析
        1.2.3 不同小麦品种不同时期割青麦苗质量与产量表现
        1.3 不同大/小麦品种割青后再生植株籽粒产量和品质特征
        1.4 不同大/小麦品种割青后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特征
        1.5 提升大/小麦若叶(麦苗)产品质量与效益的对策建议
        1.5.1 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1.5.2 构建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1.5.3 集成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1.5.4 培育健全的营销渠道
        1.5.5 开发更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的新型产品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复合酶法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及产物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膳食纤维概述
        1.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2 膳食纤维的改性
        1.1.3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1.1.4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2 甘薯膳食研究概述
        1.2.1 甘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2.2 甘薯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甘薯膳食纤维酶法改性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预处理
        2.3.2 甘薯膳食纤维改性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5.2 正交实验结果
    2.6 结论
3 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制备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改性膳食纤维微观结构
        3.3.2 改性膳食纤维理化特性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改性膳食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形态
        3.5.2 改性膳食纤维物化特性
        3.5.3 改性膳食纤维抗氧化性能
    3.6 结论
4 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功能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制备
        4.2.2 材料与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基础培养基配制
        4.3.2 制备体外发酵菌群
        4.3.3 体外发酵
        4.3.4 不同样品发酵对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
        4.3.5 测定发酵产物PH值
        4.3.6 测定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酶改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
        4.5.2 对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4.5.3 酶改性膳食纤维对发酵液PH值影响
    4.6 结论
5 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仪器设备
        5.2.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秀丽隐杆线虫的一般培养
        5.3.2 C.ELEGANS的同步化
        5.3.3 用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处理线虫
        5.3.4 线虫甘油三酯含量检测
        5.3.5 油红O染色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和讨论
    5.6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展望
综述 膳食纤维通过肠道菌群调节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酶处理技术的番茄皮渣高值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番茄及番茄皮渣
        1.1.1 番茄及番茄皮渣简介
        1.1.2 番茄皮渣研究现状
    1.2 番茄红素的简介
        1.2.1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
        1.2.2 番茄红素的理化及功能特性
    1.3 膳食纤维的简介
        1.3.1 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3.2 膳食纤维的理化及功能特性
    1.4 番茄皮渣的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1.4.1 改性方法概述
        1.4.2 番茄皮渣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酶改性番茄皮中番茄红素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预处理
        2.3.2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检测
        2.3.3 番茄皮酶法改性单因素实验
        2.3.4 番茄皮酶法改性正交实验
        2.3.5 番茄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1 番茄红素的测定
        2.4.2 番茄皮酶法改性单因素实验
        2.4.3 番茄皮酶法改性正交实验
        2.4.4 正交实验验证及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特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分子量测定
        3.3.2 单糖组成测定
        3.3.3 红外光谱测定
        3.3.4 扫描电镜测定
        3.3.5 原子力显微镜测定
        3.3.6 ζ-电位测定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分子量分析
        3.4.2 单糖组成分析
        3.4.3 红外光谱图分析
        3.4.4 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分析
        3.4.5 ζ-电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及番茄皮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稳态流变学特性
        4.3.2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动态流变学特性
        4.3.3 番茄皮膳食纤维的水合特性
        4.3.4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热力学特性
        4.3.5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葡萄糖吸收能力
        4.3.6 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番茄酱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稳态流变学特性
        4.4.2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动态流变学特性
        4.4.3 番茄皮膳食纤维水合特性
        4.4.4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热学特性
        4.4.5 番茄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葡萄糖吸收能力
        4.4.6 酶解番茄皮添加量对番茄酱SDF含量的影响
        4.4.7 酶解番茄皮添加量对番茄酱表观粘度的影响
        4.4.8 酶解番茄皮添加量对番茄酱色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4.9 感官评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基于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绿色保鲜包装薄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高分子绿色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天然高分子绿色包装材料的定义与特点
        1.2.2 天然高分子绿色包装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1.2.3 壳聚糖绿色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1.3.1 膳食纤维的定义
        1.3.2 膳食纤维的分类与组成
        1.3.3 膳食纤维的制备与改性
        1.3.4 膳食纤维在绿色包装材料中的应用
    1.4 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1.4.1 我国番茄皮渣加工利用现状
        1.4.2 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1.4.3 番茄皮渣在绿色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TIDF、TSDF的制备、表征与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表征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2.3.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 TIDF和 TSDF的红外光谱分析
        2.3.4 TIDF和 TSDF的粒径分析
        2.3.5 TSDF和 TIDF的 SEM表征
        2.3.6 TSDF和 TIDF的理化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TDF复合膜的制备、表征与配方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表征与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TDF复合膜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CS-TDF复合膜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CS-TDF复合膜的FTIR分析
        3.3.4 CS-TDF复合膜的XRD分析
        3.3.5 CS-TDF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辅助TMCC的制备、表征与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4 表征与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声辅助脱色机理与结果讨论
        4.3.2 TMCC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 TMCC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4.3.4 TMCC的 FTIR表征结果与分析
        4.3.5 TMCC热重表征结果与分析
        4.3.6 TMCC的 SEM表征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TMCC复合膜的包装性能和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2.4 表征与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S-TMCC复合膜的FTIR分析
        5.3.2 CS-TMCC复合膜的XRD分析
        5.3.3 CS-TMCC复合膜的SEM分析
        5.3.4 CS-TMCC复合膜的吸湿特性和机理分析
        5.3.5 CS-TMCC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5.3.6 CS-TMCC复合膜的阻隔性能及其机理分析
        5.3.7 CS-TMCC复合膜的热封性能及其工艺参数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S-TMCC复合膜的保鲜性能和安全性初探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保鲜实验材料准备与检测
        6.2.4 安全性实验动物准备与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S-TMCC复合膜对黄樱桃的保鲜效果分析
        6.3.2 CS-TMCC复合膜对双孢菇的保鲜效果分析
        6.3.3 CS-TMCC复合膜的安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苦杏仁皮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杏仁去皮方法及存在问题
2 苦杏仁皮中生物活性成分
    2.1 多酚类化合物
    2.2 黑色素
    2.3 苦杏仁苷
    2.4 膳食纤维
    2.5 其他成分
3 苦杏仁皮的应用前景
    3.1 苦杏仁皮中多酚类物质的应用前景
    3.2 苦杏仁皮中黑色素的应用前景
    3.3 苦杏仁皮中苦杏仁苷的应用前景
    3.4 苦杏仁皮中膳食纤维的应用前景
4 展望

(10)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制备与降脂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石榴皮渣(籽)资源及其现状
        1.1.1 石榴皮渣(籽)资源现状
        1.1.2 石榴皮渣(籽)基本成分研究
        1.1.3 石榴皮渣(籽)综合利用现状
    1.2 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
        1.2.1 膳食纤维的概念与分类
        1.2.2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2.3 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
        1.2.4 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5 膳食纤维的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1.2.6 膳食纤维的应用现状
        1.2.7 石榴皮渣(籽)中的膳食纤维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声提取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的提取
        2.2.4 单因素试验
        2.2.5 响应面优化提取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
        2.2.6 总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分析与讨论
        2.3.1 液料比对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2.3.2 超声温度对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2.3.3 超声时间对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2.3.4 超声功率对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2.3.5 响应面优化提取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
    2.4 小结
第三章 碱法改性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提取膳食纤维的改性
        3.2.4 单因素试验
        3.2.5 响应面优化改性提取膳食纤维
        3.2.6 SDF得率的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分析与讨论
        3.3.1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SDF得率的影响
        3.3.2 液料比对SDF得率的影响
        3.3.3 氢氧化钠溶液改性时间对SDF得率的影响
        3.3.4 氢氧化钠溶液改性温度对SDF得率的影响
        3.3.5 响应面优化改性EDF的最佳工艺
    3.4 小结
第四章 石榴皮渣(籽)、提取膳食纤维和改性膳食纤维组成和性质的比较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基本成分分析
        4.2.4 单糖、矿物质和氨基酸组成分析
        4.2.5 理化性质分析
        4.2.6 堆积密度分析
        4.2.7 红外光谱分析
        4.2.8 热稳定性分析
        4.2.9 超微结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本成分分析比较
        4.3.2 单糖、矿物质和氨基酸组成分析比较
        4.3.3 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析比较
        4.3.4 堆积密度分析比较
        4.3.5 红外光谱分析比较
        4.3.6 热稳定性分析比较
        4.3.7 超微结构分析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秀丽线虫评价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的降脂功能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溶液与培养基
        5.2.4 试验方法
    5.3 分析与讨论
        5.3.1 秀丽线虫的培养与同期化
        5.3.2 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的降脂功能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膳食纤维的功能及其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益生菌发酵竹笋膳食纤维酸奶的菌种筛选及通便功能研究[J]. 赵丽娜,张娜,宋冰冉,张梓群,谷新晰,王妙姝,郑玮丽,田洪涛.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 [2]碱法提取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研究[J]. 王丽,张想,李全力,李立郎,王瑜,葛丽娟,杨娟,杨小生. 中国调味品, 2021(06)
  • [3]山西省沙棘叶资源性化学评价及制茶关键技术研究[D]. 陈海银. 中北大学, 2021(09)
  • [4]真菌联合细菌发酵改性豆渣风味及食用品质研究[D]. 范晓文. 西南大学, 2021
  • [5]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品质特征及应用价值评析[D]. 郑国利. 扬州大学, 2021
  • [6]复合酶法改性甘薯膳食纤维及产物功能特性研究[D]. 刘映萍.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酶处理技术的番茄皮渣高值化利用[D]. 顾梅冬.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绿色保鲜包装薄膜的研究[D]. 郭韵恬.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7)
  • [9]苦杏仁皮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 吴东栋,张清安,范学辉,史芳芳,张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07)
  • [10]石榴皮渣(籽)膳食纤维制备与降脂功能研究[D]. 杨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标签:;  ;  ;  ;  

膳食纤维的功能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