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 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和痛觉阈值

TENS 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和痛觉阈值

一、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静[1](2017)在《电针通过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缓解山羊内脏超敏》文中研究表明内脏超敏是肠道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如炎症性肠病(IBDs)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大约50%70%IBDs和20%90%IBS患者都存在这一症状。内脏超敏指的是内脏组织对多种刺激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包括痛觉过敏、触摸痛、肠动力异常以及肠道黏膜分泌增多等。内脏超敏与中枢神经敏感化、外周神经致敏和脑肠轴失调等因素相关,其药物治疗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多时的严重医疗问题。近年来,针刺治疗内脏超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针刺治疗内脏超敏的机制尚未阐明。研究证实阿片肽系统在电针镇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伴有炎症反应的慢性疼痛模型中,阻断阿片肽系统并不能完全逆转电针镇痛效果,而阻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能够成功逆转电针效应。这说明了在炎症条件下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电针缓解疼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主要是由特殊的G蛋白偶联受体(大麻素受体1和大麻素受体2)、内源性大麻素配体以及内源性大麻素合成和降解酶组成,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尤其是扣带回皮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脊髓背角以及肠道神经系统等。花生四烯乙醇胺(AEA)和2-花生四烯酰甘油(2-AG)作为主要的内源性大麻素,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结合并激活大麻素受体1(CB1),从而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有研究表明电针治疗能够显着上调CB1的表达量,并抑制关节炎大鼠痛觉过敏。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和单酰基甘油酯酶(MAGL)分别是AEA和2-AG的降解酶,研究发现FAAH和MAGL的拮抗剂显着增加了大鼠体内AEA与2-AG的表达量,同样能够缓解大鼠痛敏。然而,CB1、FAAH和MAGL是否同时参与电针诱导的超敏抑制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山羊回肠炎诱导的内脏超敏模型研究电针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选择24只雄性健康山羊,将三硝基苯磺酸(TNBS)注射到其中的18只山羊回肠壁中建立内脏超敏模型;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代替TNBS注射到另外的6只山羊回肠壁中,作为对照组(Saline)。18只内脏超敏山羊被随机分为三组:内脏超敏组(TNBS)、电针组(EA+TNBS)、假针组(Sham+TNBS),每组6只。TNBS组:不进行电针操作;EA+TNBS组:手术7 d后开始电针,采用双侧“后三里”穴(ST36),60 Hz,30 min,1次/3 d,总计6次;Sham+TNBS组:只扎针,不通电,其余与电针组相同。在手术后第7、10、13、16、19和22进行电针,之后立即采用腹肌电图(EMG)测量实验山羊由不同压力梯度(20、40、60、80和100 mmHg)的结直肠扩张(CRD)刺激引起的内脏运动反应(VMR)。第22 d,VMR测量后立即取山羊脑组织、T11脊髓和回肠样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脏感觉相关的大脑核团与区域(前皮质扣带回、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迷走运动背核、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脊髓背角以及回肠中CB1、FAAH和MAGL的表达量。结果显示,TNBS组山羊7 d时VMR显着高于Saline组(P<0.05),并且维持到第22 d。假针组山羊的VMR与TNBS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TNBS组相比,电针组山羊在7 d时VMR无显着性变化(P>0.05),在10、13、16、19和22 d时VMR均显着升高(P<0.05),表明回肠受到炎症损伤后山羊出现内脏超敏反应而电针能够有效的缓解内脏超敏,且具有累积效应。手术后第22 d,TNBS组山羊前皮质扣带回(AC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缝大核(NRM)、巨细胞网状核(GI)、孤束核(NTS)、迷走运动背核(DMV)、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r VLM)、脊髓背角(SDH)以及回肠中CB1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FAAH和MAGL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TNBS组相比,电针组山羊上述核团和脑区、脊髓及回肠中CB1的含量显着上升(P<0.05),FAAH和MAGL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显示电针能够促进回肠炎诱导的内脏超敏模型山羊CB1的上调和FAAH、MAGL的下调。本研究通过向山羊回肠壁中注射TNBS诱导回肠炎建造内脏超敏模型,探讨电针对山羊内脏运动反应以及CB1、FAAH和MAGL表达水平的影响,表明电针能够有效的缓解山羊内脏超敏并增加CB1和降低FAAH、MAGL在ACC、PAG、NRM、GI、NTS、DMV、RVLM、SDH及回肠中的表达量。该研究有助于揭示电针缓解山羊回肠炎诱导的内脏超敏的中枢和外周机制,促进胃肠道疾病治疗的发展。

任驰,牟建蛟,周思远,钟峰,李瑛[2](2013)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和脑肠轴互动功能异常等多种学说,现代医学迄今尚缺乏疗效肯定的药物,对多予对症治疗。作者通过检索和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研究文献,发现目前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调节机制的研究偏于单一化,多种机制之间的调控关系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有关针刺作用的中枢机制以及信号通路的研究都还需进一步深入。今后的研究应侧重针刺对各机制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加强性激素以及情志因素对其关键机制影响的研究,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牟建蛟[3](2013)在《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疗效的观察,与常规针刺进行对比,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30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29例。主穴选取天枢、中脘、大肠俞、足三里,配穴选取太冲、脾俞。除中脘外,所有穴位均取双侧,两组均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治疗组在天枢、中脘、大肠俞、足三里穴行温针灸疗法。治疗前后分别以中医证候积分观察表、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量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来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数据。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温针灸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中医证侯积分(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对腹痛腹胀、大便泄泻、排便急迫感、胸胁胀痛4项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温针灸组痊愈率为20.7%,总有效率为93.1%,常规针刺组痊愈率为14.3%,总有效率为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通过IBS-QOL量表可知,两组8个维度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温针灸组在身体角色、烦躁不安、冲突行为、健康忧虑4个维度上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观察SF-36量表积分可知,两组8个维度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温针灸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温针灸和常规针刺均能明显的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2.温针灸组在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患者腹痛腹胀、大便泄泻、排便急迫感、胸胁胀痛4项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在改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角色、烦躁不安、冲突行为、健康忧虑6项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3.温针灸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倪敏[4](2012)在《功能性排便障碍神经机制探讨及针灸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功能性排便障碍(FDD)在罗马Ⅲ标准中归类为功能性便秘中的一个类型,是以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通过联合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CMEP)和直肠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CEP)检测,探讨人体大脑皮质——肛门直肠的运动和感觉神经通路状态与排便障碍的关系,研究它们在FDD发病中的价值。并且以此为依据,探索针灸治疗FDD的神经机制。目的 (1)研究志愿者TMS-CMEP和CEP,了解正常人人体大脑皮质—肛门直肠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状态,建立实验室正常值范围。(2)分析比较FDD患者和志愿者TMS-CMEP和体感诱发电位CEP的差异,探讨神经传入和传出通路在FDD发病中的意义。(3)运用针灸的方法调节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从而治疗FDD患者,观察近期疗效,并进一步探索针灸治疗的神经机制。方法 (1)本研究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4.67±7.14岁。全组人员均为健康志愿受试者,无胃肠道功能异常,体格检查均正常。同时,依据罗马Ⅲ标准收集FDD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23岁-69岁,平均年龄51.12±15.60岁,病程7.58±7.14年。所有患者分为盆底失弛缓型便秘39例,盆底松弛型便秘21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其它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分别检测健康志愿者和FDD患者的腰脊神经根刺激诱发电位(MS-LMEP), TMS-CMEP和CEP。(2)本研究FDD患者中,有30例自愿接受针灸治疗,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5岁-65岁,平均年龄46.44± 11.28岁,病程0.5-24年。便秘类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23例,盆底松弛型便秘7例。治疗前填写问卷调查表,排便症状系统评分,随后针灸治疗两疗程,20天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MS-LMEP,TMS-CMEP和CEP的检测。结果(1) 30例健康志愿者MS-LMEP检测后均可引出一大正波,波幅大小在400至1100uv之间,平均值725.63±178.23uv,潜伏期长短在2.6ms到3.7ms之间,平均值为3.35±0.41ms; TMS-CMEP检测后正波波幅在88.9uv至234.7uv之间,平均值193.06±79.01uv,潜伏期长短在18.3ms到21.2ms之间,平均值为20.73±2.07ms;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后P1波的潜伏期在34.5ms-49.4ms之间,平均值为45.49±4.87ms;刺激到第一个正波N1出现,时间在72.3ms-1 12.6ms之间,平均值为98.20±21.09ms; P1-N1 波幅在3uv至7.7uv之间,平均值4.30±1.49uv, P2潜伏期在 159ms 到254ms之间,平均值为213.44±25.08ms。(2) FD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MS-LMEP检测诱发电位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t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并且潜伏期和括约肌长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354。该结果说明FDD患者从刺激点(L4脊神经根)到肛门括约肌间的运动神经有脱髓鞘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推测外周神经系统的这种改变影响了其支配的盆底肌功能,推测这可能是FDD发病的基础。(3) 60例FDD患者TMS-CMEP检测,52例(86.67%)患者成功引出CMEP,8例(13.33%)患者未引出,其中3例患者双侧波形缺失;5例患者单侧波形缺失。52例FDD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TMS-CMEPL比较,FDD组波幅降低,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而皮质潜伏期和峰间期轻度延长,经统计学比较无显着差(P>0.05)。FDD组CMEP潜伏期与最大收缩压呈正相关(经spearman分析),相关系数是0.421。CMEP波幅与LMEP波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331。以上结果表明部分FDD患者皮质兴奋性及皮质下运动神经通路发生了改变,该下传通路功能不良,高级中枢不能有效控制低级中枢活动,表现盆底肌不稳定甚至异常收缩,是导致排便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也进一步证实了脑-肠轴传出通路异常是FDD发生的神经机制之一。(4) FD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CEP比较:FDD患者P1、P2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 P1-N1峰间波幅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该结果反映FDD患者在直肠内脏低敏感状态下有显着神经传递的病理生理变化,提示内脏敏感性减弱和感觉传入通路的异常可能是FDD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因素,也进一步证实了脑-肠轴传入通路异常是FDD发生的神经机制之一。(5)本研究对30例FDD患者针灸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S-LMEP、TMS-CMEP、CEP检测。研究发现患者MS-LMEP的波幅治疗后明显增高(p值<0.05) ; CEP的P1波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时间缩短(p值<0.05),CEP其余波N1,P2,潜伏期及P1-N1波幅变化不明显;TMS-CMEP波潜伏期和波幅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说明针灸治疗便秘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内脏感觉传入功能,针对FDD患者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的病理生理学发生作用。而其对中枢皮质兴奋性及皮质下传出通路作用不明显,但针灸可以改善FDD患者外周运动神经的脱髓鞘病变,这些可能是针灸治疗便秘的重要神经机制。结论 (1)正常人MS-LMEP、TMS-MEP、CEP三种新型神经生理学检测易于开展,实验室正常值分布集中,数据可信,说明可以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并且有临床推广价值。(2) FDD患者存在外周运动神经的脱髓鞘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影响了其支配的盆底肌功能,推测这是FDD发病的基础。(3) FDD患者皮质兴奋性及皮质下运动神经通路发生改变,下传通路功能不良影响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活动的有效控制,表现为盆底肌不稳定甚至异常收缩,说明脑-肠轴传出通路(运动神经通路)异常是FDD发生的神经机制之一。(3)内脏敏感性减弱可能是FDD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因素,脑-肠轴传入通路(感觉神经通路)异常也是FDD发生的神经机制之一。(4)针灸治疗FDD主要是通过改善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发生作用,而对皮质下运动神经传出通路无明显作用。

王鹏[5](2008)在《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对其血液和结肠组织中VIP、SS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动物模型,研究痛泻要方对其血液和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42只,应用慢性结肠刺激与夹尾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肠道高敏的IBS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验证造模成功后,重新选用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120只,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中药低剂量组(C组)、中药中剂量组(D组)、中药高剂量组(E组)、西药斯巴敏组(F组),依上述方法进行造模并应用中药痛泻要方对其治疗,与西药斯巴敏对照,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血液和结肠组织中VIP及SS的影响。结果:(l)IBS模型大鼠在0.3、0.6、0.9 ml的直肠扩张容量下,与新生期生理盐水刺激组及新生期醋酸刺激组相比,新生期醋酸刺激加夹尾刺激组大鼠腹部抬起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显着降低(P值均<0.01);(2)在测定IBS模型大鼠腹壁肌电活动时,与新生期醋酸刺激组相比,新生期醋酸刺激加夹尾刺激组大鼠腹壁肌电活动明显增强(P值均<0.05);与新生期生理盐水刺激组相比,新生期醋酸刺激加夹尾刺激组(P分别<0.01、<0.05和0.05)。(3)模型大鼠血浆及结肠中VIP及SS含量明显增加,高剂量痛泻要方和西药斯巴敏均能显着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SS含量(P<0.05),痛泻要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效果不显着。结论:(l)通过对IBS模型大鼠行为学、电生理指标及结肠病理切片的观察表明:慢性结肠刺激与夹尾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的肠道高敏IBS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2)高剂量痛泻要方使IBS模型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VIP、SS含量降低,使其趋于正常可能是该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张贞鲁[6](2008)在《健脾导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不固兼腑气不畅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以下简称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它是包括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征候群。本病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西药治疗不仅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且长期治疗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临床报告显示,中医药在治疗IBS方面有显着疗效。基于此,本课题开展了中药制剂健脾导滞汤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健脾导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观察其治疗IBS脾虚不固兼腑气不畅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60例脾虚不固兼腑气不畅证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以健脾导滞汤,对照组(30例)予以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援生力维),1月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总疗效、主要临床症状等指标变化情况,做出疗效评价。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疗效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症状积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尿、便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健脾导滞汤可以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心、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无明显影响,疗效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

鲍军[7](2007)在《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排便紊乱、腹胀等为特征。其特点是肠道的易激惹性。临床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中医认为腹泻型IBS属“腹泻、腹痛”等范畴,多责之于脾虚湿胜,肝脾失调,治从健脾温中,缓急止痛,固涩止泻出发。本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0%-22%。其发病机制不很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学、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的改变、肠道过敏、肠道菌群失调和精神行为的异常有关,其中动力异常是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动力异常可表现为结肠、小肠、其他消化道、甚至消化道外动力异常。在IBS治疗上,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一般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针对性地选择抗腹泻制剂、抗抑郁剂、抗胆碱能药、钙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由于IBS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功能性疾病,目前尚未有一种药物完全缓解所有IBS症状,因此主要采用综合治疗,遵守个体化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更大的优势。IBS虽不是一种恶性的疾病,却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Whitehead报道,欧美IBS患者占人群7.1%-13.6%。国内根据潘国宗按Manning标准在北京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占人群7.26%。为了治疗IBS,每年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精神负担。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对本病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在治疗中显出独特的作用。“复方仙石胶囊”为单兆伟教授多年来治疗IBS的有效验方,经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主要成分有仙鹤草、石榴皮、白术、白芍、木香等。具有健脾益气,温中化湿,疏肝解郁之功效。临床上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肝脾不调,腹痛、腹泻等症。临床研究报告复方仙石胶囊对IBS总有效率达90%。临床疗效显着。为进一步观察和证实复方仙石胶囊的治疗效果,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也为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研究根据复方仙石胶囊的功能主治,拟采用大黄致脾虚动物模型,观察复方仙石胶囊对胃肠功能及抗氧化作用,以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并探讨经验方“复方仙石胶囊”长期给药后对大鼠的毒性。本课题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基金的资助。笔者在第一部分介绍了理论研究内容,包括IBS的传统医学认识、现代医学认识以及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IBS的理论根据。第二部分介绍了实验研究内容,包括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IBS的药效学研究及长期毒性试验。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第一节IBS的传统医学认识根据临床证候,可将IBS归属于泄泻、腹痛、便秘、郁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IBS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素体阴虚或阳虚,这些因素致使脏腑气血失调,而出现气滞、血瘀、寒、湿、热邪内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病证虽以脾胃为主,但其本多在肝,由于肝失疏泻,致使肝木乘脾,导致脾失健运,大便泄泻;或因气机失调而致腹痛,而气机不畅或疏泄不畅,致使传导失司,久之则形成便秘。因此,肝郁脾虚是IBS的主要病机,同时脾虚、湿热、寒凝、气滞等虚实夹杂证候也是本病的病理特点。目前,中医药研究IBS主要集中在对其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及观察中药方药对IBS的疗效方面。中医药治疗IBS具有独特优势,但缺乏统一分型和疗效标准。第二节IBS的现代医学认识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病理形态学的原因。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协同引发,志贺菌感染、免疫机制、精神和神经因素均为致病原因。IBS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所有症状皆可见于器质性胃肠病。习惯上将IBS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两大类,还有人提出腹痛型、黏液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迄今还没有任何单一药物被证实能有效治疗IBS,另外还有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因此寻找真正有效而又安全的药物,对IBS显得极其重要。目前认为,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因人而宜,对症处理,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饮食、心理、药物、针灸及生物反馈治疗等,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纠正内脏感觉异常及提高痛阈和改善情绪等。第三节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IBS的理论依据复方仙石胶囊系导师单兆伟教授多年来治疗腹泻型IBS的经验方,统观全方,所用药物精练,处方巧妙,体现了单兆伟教授用药醇正,性平轻清的特点。经大量临床验证,疗效显着,为进一步观察和证实其治疗效果,笔者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也为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第一节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IBS的药效学研究1.目的:探讨经验方“复方仙石胶囊”作用于脾虚型IBS的可能药效学机理。2.方法:观察复方仙石胶囊与其他治疗药物和对照组治疗后,大鼠镇痛实验、体重、小肠运动实验、抗过氧化应激作用以及小鼠胃肠推进功能的变化。3.结果:(1)复方仙石胶囊镇痛作用:复方仙石胶囊药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可显着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作用与健脾丸相近。(2)对脾虚动物的作用:脾虚动物体重降低,肠胃推进功能下降,膜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增多,SOD活性下降,GSH-Px含量降低。复方仙石胶囊有效促进动物体重增加,增强脾虚小鼠肠胃运动功能,恢复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3)复方仙石胶囊对脾虚模型的收缩运动异常有改善作用,在正常和病理大鼠有选择性:胃条部分用药就其对拮抗钙离子和调节胆碱能神经机理而言,此药对胃部效应器不具有选择性,而对组织胺反应具有选择性;十二指肠处用药正常组和病理组间存在选择性;回肠处用药正常组和病理组间存在选择性。总体而言此种药物对正常组和病理组间存在选择性。4.结论:复方仙石胶囊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增强脾虚小鼠肠胃运动功能,对正常小鼠的肠蠕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改善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恢复胃肠运动功能等,表明它对脾虚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第二节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IBS的长期毒性研究1.目的:探讨“复方仙石胶囊”长期给药后对大鼠的毒性。2.方法:观察复方仙石胶囊对大鼠一般体征、外观、行为、体重、食量以及血常规、生化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以观察药物安全性。3.结果:复方仙石胶囊灌胃给药后对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外观、行为进行观察,体重、食量均无明显影响。复方仙石胶囊灌胃给药后90天,给药三组大白鼠与对照组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给药90天,各剂量组大白鼠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给药三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脏器未发现病理变化,脏器的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复方仙石胶囊长期毒性不显着,可引起大鼠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生化、病理形态无变化,说明复方仙石胶囊安全可靠。

李文波[8](2006)在《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长脉冲结肠电刺激和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背景:胃肠电刺激已开始试用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但是关于结肠电刺激的潜在作用仍了解甚少。目的:评估长脉冲结肠电刺激和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对结肠传输的影响。方法:将雄性大鼠的结肠放置一对电极和一个导管。随机分为3组:非刺激组;长脉冲结肠电刺激组;串脉冲结肠电刺激组。通过计算90分钟内每10分钟大鼠肛门酚红的排出量评定结肠传输。结果:1.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可以显着促进结肠传输,90分钟对照组结肠排空率为57.3±6.1%,串脉冲结肠电刺激组为81.9±4.6 %,串脉冲结肠电刺激使结肠排空率增加了43%。2.与对照组相比,长脉冲结肠电刺激未能促进结肠传输,90分钟对照组结肠排空率为57.3±6.1%,长脉冲结肠电刺激组为51.6±6.6%。结论:串脉冲结肠电刺激有促进结肠传输的作用,而长脉冲结肠电刺激无促进结肠传输的作用。背景:胃肠电刺激已开始试用治疗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但是关于结肠电刺激的潜在作用仍了解甚少。目的:评估串脉冲结肠电刺激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大鼠的结肠放置一对电极和一个导管。随机分为6组,为生理盐水电刺激或非刺激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电刺激或非刺激组;阿托品电刺激或非刺激组。通过计算90分钟内每10分钟大鼠肛门酚红的排出量评定结肠传输。结果:1.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可以显着促进结肠传输,90分钟对照组结肠排空率为57.3±6.1%,串脉冲结肠电刺激组为81.9±4.6 %,电刺激使结肠排空率增加了43%。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L-NNA减慢了结肠传输,并阻断了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对结肠传输的促进作用。3.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阿托品明显减慢了结肠传输,但并未能阻断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对结肠传输的促进作用。结论:串脉冲结肠电刺激有促进结肠传输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氮能神经通路而非胆碱能神经通路介导的。

肖文斌,刘玉兰,赵丽莉[9](2003)在《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文中研究说明

二、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通过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缓解山羊内脏超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内脏超敏的研究进展
        1.1.2 内脏超敏的治疗
        1.1.3 针灸缓解内脏超敏的研究进展
        1.1.4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超敏
    1.2 研究内容
        1.2.1 山羊回肠炎超敏模型建立
        1.2.2 电针对内脏超敏的治疗效果
        1.2.3 电针对大脑核团、脊髓和回肠CB1、FAAH、MAGL含量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1.1 试剂购买
        2.1.2 试剂配制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1 实验动物
        2.3.2 动物处理及分组
    2.4 内脏超敏山羊模型的建立
    2.5 电针方法
    2.6 结直肠扩张及EMG的测量
    2.7 CB1、FAAH与MAGL表达量的测定
        2.7.1 采样及组织固定
        2.7.2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2.7.3 免疫组织化学操作流程
        2.7.4 免疫活性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直肠扩张引起的内脏运动反应的变化
    3.2 CB1、FAAH和MAGL表达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山羊内脏超敏模型的建立
    4.2 电针穴位及参数的选择
    4.3 电针对CB1、FAAH和MAGL表达量的影响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3)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4. 试验材料
    5. 研究方法
        5.1 研究流程图
        5.2 研究设计类型
        5.3 随机方法
        5.4 样本量计算
        5.5 盲法设计与实施
        5.6 对照
        5.7 试验方法
    6. 疗效评价
        6.1 疗效评价时间
        6.2 疗效评价方法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8. 依从性评价标准
    9. 统计学处理
        9.1 统计分析计划书与统计软件
        9.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9.3 统计分析方法
    10. 质量控制
        10.1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
        10.2 研究质量控制要求
        10.3 受试者权益保护
        10.4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11. 研究结果
        11.1 病例完成情况
        11.2 一般资料
        11.3 治疗结果
        11.4 安全性分析
        11.5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西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概念与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的认识
        2.3 对病机的认识
    3. 试验设计选用方法及依据
    4. 选穴依据
        4.1 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4.2 选穴的循证依据
    5. 质量及受试者依从性控制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
    附录二:证候积分观察表
    附录三:IBS-QOL评分量表
    附录四:健康调查简表(SF-3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功能性排便障碍神经机制探讨及针灸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 中医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认识
        1、病名
        2、病因病机
        3、辨证分型
        4、脑—肠相关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认识
        1、FDD的诊断标准
        2、FDD的分类
        3、FDD的诊断学进展
    第三部分 功能性排便障碍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1、脑-肠轴
        2、脑-肠轴调节机制
        3、脑肠肽
        4、神经调节的治疗
    第四部分 诱发电位对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1、诱发电位技术对脑—肠轴功能的研究
        2、临床常用的神经生理学检查
    第五部分 针灸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机理研究
        1、针灸治疗FDD的研究现状
        2、针灸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机理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六部分 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经腰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分析
        3、讨论
    第七部分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分析
        3、讨论
    第八部分 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直肠刺激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分析
        3、讨论
    第九部分 针灸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神经机制探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分析
        3、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5)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对其血液和结肠组织中VIP、SS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其内脏敏感性评估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及分组
        2.2 模型评价
        2.3 组织形态学观察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行为学测试
        3.2 腹壁肌电活动记录
        3.3 腹壁肌电图
        3.4 组织学改变
        4 讨论
        4.1 本实验对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机制
        4.3 实验小结
    实验二 痛泻要方对IBS 模型大鼠血液及结肠组织中VIP、SS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及分组
        2.1.1 造模方法
        2.1.2 模型评价
        2.1.2.1 行为测试
        2.1.2.2 腹壁肌电活动纪录
        2.1.3 病理组织学检测
        2.1.4 统计分析
        2.2 动物分组方法
        2.3 给药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状态观察
        3.2 容量阈值
        3.3 肌电活动
        3.4 血浆 VIP、SS 及结肠粘膜 VIP、SS 含量测定
        3.4.1 标本采集
        3.4.2 血浆中 VIP 及 SS 含量测定
        3.4.3 结肠粘膜中VIP、SS 含量测定
        3.5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行为测试
        4.3 腹壁肌电活动记录
        4.4 用药后血浆、结肠组织VIP 改变
        4.5 用药后血浆、结肠组织SS 改变
        4.6 组织学改变
        5 讨论
        5.1 痛泻要方的立方依据
        5.1.1 IBS 的病机特点
        5.1.1.1 肝郁脾虚是IBS 发病之本
        5.1.1.2 气滞湿阻是IBS 发病之标
        5.1.2 IBS 治则治法
        5.1.3 组方分析
        5.2 痛泻要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5.3 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影响
        5.4 VIP、SS 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以及痛泻要方的作用机制
        5.5 痛泻要方的作用小结
    实验一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在流行病学方面
        2. 在诊断方面
        3. 在病因方面
        3.1 精神心理因素
        3.2 肠道感染
        3.3 饮食因素
        3.4 药物因素
        3.5 免疫异常
        4. 在病机方面
        4.1 脑-肠轴
        4.2 胃肠激素及神经肽
        4.3 肠道动力学异常
        4.4 内脏感觉过敏
    二、中医药对IBS 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对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辨证论治
        4. 基础方加减
        5. 针灸推拿疗法
        6. 保留灌肠治疗
        7. 其它疗法
        8. 小结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健脾导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不固兼腑气不畅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对 IBS 病名的认识
        1.2 对 IBS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IBS 的中医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IBS 病因研究
        2.2 IBS 发病机制研究
        2.3 IBS 的治疗进展
第2部分 制方理论研究
    1. 制方依据
    2. 处方组成、功效、适应症及随症加减
    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第3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分组
        3.2 给药方法
        3.3 疗程
        3.4 观察指标
    4. 试验结果
        4.1 疗效标准
        4.2 疗效分析
        4.3 远期疗效
        4.4 毒副作用
    5. 统计分析
第4部分 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1 IBS 临床证候特征性及调治思路
        1.2 西医常规治疗与健脾导滞汤比较
        1.3 关于对照药的选择
        1.4 脱失病例原因分析
        1.5 存在问题及展望
    2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IBS的传统医学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分型施治
        4. 成药选用
        5. 针灸治疗
        6. 疗效判定标准
    第二节 IBS的现代医学认识
        1. 病因病机
        2. 临床表现
        3. 诊断方法
        4. 诊断标准
        5. 治疗研究
    第三节 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1. 复方仙石胶囊方解
        2. 组方单味药理
        3. 组方特点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复方仙石胶囊药效学实验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动物
        3. 实验药品与试剂
        4. 实验方法
        5. 实验结果
        6. 结论
    第二节 复方仙石胶囊的长期毒性实验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动物
        3. 实验药品
        4. 实验方法
        5. 实验结果
        6. 结论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发表论文

(8)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长脉冲结肠电刺激和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串脉冲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附录 英文缩略表
致谢

(9)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1) 直肠感觉阈的测定
        (2) TENS治疗方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1.IB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直肠感觉阈基础值的比较
    2.IBS患者经TENS治疗前后直肠感觉阈值的变化
    3.健康对照组经TENS治疗前后直肠感觉阈值的变化
讨论

四、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通过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缓解山羊内脏超敏[D]. 李小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2]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J]. 任驰,牟建蛟,周思远,钟峰,李瑛. 辽宁中医杂志, 2013(06)
  • [3]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临床疗效观察[D]. 牟建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4]功能性排便障碍神经机制探讨及针灸治疗的研究[D]. 倪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对其血液和结肠组织中VIP、SS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6]健脾导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不固兼腑气不畅证的临床研究[D]. 张贞鲁. 陕西中医学院, 2008(01)
  • [7]复方仙石胶囊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鲍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8]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文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9]TENS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阈和痛阈[J]. 肖文斌,刘玉兰,赵丽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3(04)

标签:;  ;  ;  ;  ;  

TENS 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感觉和痛觉阈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