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臭氧在饮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谭锦欣,林健新,劳钊明,刘江顺,鄢琳[1](2021)在《基于水力模拟的排涝泵站设计规模复核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涝泵站作为城市防涝体系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规模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将直接影响城市内涝现象严重与否。以中山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水力模拟计算P=0.25、0.5、1、2、3、5、10、20、30、50、100 a这11种工况,对区域内的排涝泵站规模进行复核评估。计算结果显示,该区域4座排涝泵站整体规模缺口为22.04 m3/s,不足比例达40.81%;若泵站规模扩容至满足P=5 a排涝需求,该区域轻度内涝面积可减少24.1%,重度内涝面积可减少25%。

刘文琛[2](2020)在《金属氧化物催化过硫酸盐对净水过程中超滤膜污染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超滤工艺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膜污染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膜污染的控制也成为了目前膜技术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氧化预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缓解膜污染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三种纳米金属氧化物(CuO、MnO2和Co3O4)活化过硫酸氢钾(MeOx/PMS,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peroxymonosulfate)体系,系统地考察了三种MeOx/PMS体系对天然地表水的氧化预处理效果及对超滤膜污染控制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试验首先选取天然地表水映雪湖水作为目标水体,并选取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分别作为天然有机物中主要的膜污染组分,采用有机物综合指标(DOC和UV254)、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分子量分布,系统考察了各MeOx/PMS体系对天然地表水以及三种膜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MeOx/PMS体系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原水的DOC和UV254。其中Co3O4/PMS体系的处理效果最佳,分别使天然地表水、腐殖酸、海藻酸钠和牛血清蛋白的DOC降低了41.84%、47.98%、35.91%和81.51%,并使天然地表水和腐殖酸的UV254降低了54.54%和88.51%,明显优于其他MeOx/PMS体系。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MeOx/PMS体系能显着降低原水蛋白质类物质和腐殖质类物质的荧光强度,并进一步通过平行因子分析发现蛋白质类物质会被优先去除。试验还选取了四种染料作为微量污染物代表,研究了MeOx/PMS体系对水体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MeOx/PMS体系能显着降低水体中的微量有机成分。随后,试验探究了各MeOx/PMS体系对天然地表水以及三种膜污染组分引起膜污染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体系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天然地表水引起的可逆与不可逆污染阻力,其中Co3O4/PMS体系的缓解效果最好,对可逆与不可逆污染阻力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1.16%和53.73%;对于腐殖酸,Co3O4/PMS体系对其引起的可逆与不可逆污染阻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去除率分别为81.98%和39.57%,而CuO/PMS和MnO2/PMS体系仅对其引起的可逆污染阻力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效果,去除率分别为17.51%和45.97%;对于牛血清蛋白,CuO/PMS和Co3O4/PMS体系能有效控制其引起的膜污染阻力,CuO/PMS和Co3O4/PMS体系对其引起的可逆污染阻力的去除率分别为90.29%和98.44%,对其引起的不可逆污染阻力的去除率分别为75.64%和90.03%,然而MnO2/PMS氧化能力较弱,无法完全氧化蛋白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膜污染;海藻酸钠所引起的膜污染类型几乎全为可逆污染(占总阻力的97%),各MeOx/PMS体系均有效地缓解了其引起的可逆污染阻力,污染阻力降低了90.65%-99.65%。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进一步验证了MeOx/PMS体系是通过氧化有机污染物达到控制膜污染的目的。综合以上研究,各体系对膜污染控制效果排序为:Co3O4/PMS>CuO/PMS>MnO2/PMS。Co3O4/PMS体系对天然地表水以及三种膜污染组分引起的膜污染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最后,试验研究了三种MeOx活化PMS催化分解效率的差异,发现PMS分别在CuO、MnO2和Co3O4活化下降低了42.15%、65.24%和99.41%,由此可见三种MeOx活化PMS的能力排序为:Co3O4>CuO>MnO2。研究还并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光谱以及自由基抑制剂试验发现MeOx/PMS体系产生的氧化活性物种主要为·OH和SO4·-,其中SO4·-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更高。为了进一步探究MeOx/PMS体系对膜污染控制的过程,试验使用“膜孔堵塞-滤饼层过滤”模型对原水的超滤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发现该模型能准确地模拟出原水的超滤过程,前期的污染机理为膜孔堵塞,后期污染机理逐渐转变为滤饼层过滤。原水在经过MnO2/PMS、CuO/PMS和Co3O4/PMS预处理后,污染机理转变所需的过滤体积分别由60 mL提高到80 mL、110 mL和120 mL,这表明各MeOx/PMS体系可延缓滤饼层的形成从而延长膜的过滤时间。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三种MeOx/PMS体系对天然有机物引起的超滤膜污染的控制效果,并对MeOx活化PMS的机理进行了探究,此研究成果可以为超滤膜组合净水工艺提供新的思路。

刘树鑫[3](2020)在《阳离子红X-GR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印染行业的改革创新,阳离子染料废水在印染工业废水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阳离子染料废水具有废水排量高、成分复杂、水质变化明显、可生化性差、色度巨高等特点,尤其色度这一污染指标位居染料界的首位,对此本文旨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新型水处理工艺。本文将采用臭氧气体为气源,通过微纳米气泡曝气的方式对阳离子红X-GRL染料模拟的阳离子废水进行处理,比较了微纳米气浮与传统气浮的气泡性能,同时比较了不同气源与不同曝气方式对模拟的阳离子废水中色度、CODCr、UV254的去除率。根据本文臭氧微纳气浮工艺的特点,确定最佳反应时间和最佳染料初始浓度之后,分析初始p H值、臭氧进口浓度和微纳米气泡曝气量三个单因素条件下对臭氧-微纳米气泡曝气处理染料废水的效果影响。选择三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优化实验,确定最佳的因素水平组合,同时考察各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比重。在微纳米气泡与普通溶气气泡的比较实验中,微纳米气泡曝气在500 m L的量筒中平均停留时间要更长,微纳米气泡的臭氧传质系数和臭氧平均利用率是普通溶气气泡的1.7倍和1.4倍,同时采用四种不同曝气方式处理模拟废水,臭氧-微纳米气泡的色度、CODCr、UV254的去除效果最优。在臭氧-微纳米气泡体系的单因素影响实验中,阳离子废水中的初始p H值越高,三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越好,最佳p H值为11,但综合考虑最合适p H值为9;通过改变臭氧进口浓度发现,通过控制气源臭氧浓度使其升高,废水中的各污染物去除率也都增强,最优臭氧浓度为10.3 mg/L;在考察曝气量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效果影响中,实验结果发现曝气量过高过低均对阳离子废水的去除产生弊端,则最佳微纳米气泡曝气量为2.5 L/min。分别以阳离子废水初始值pH,臭氧进口浓度,微纳米气泡曝气量这三个单因素,取各因素中的三个水平设计正交实验。通过正交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经过系统的计算,根据最终的极差R值得出最优的正交组合,得出三个单因素中臭氧进口浓度对阳离子红X-GRL染料废水中的脱色影响最大,对阳离子废水处理效果最佳的组合为:废水初始p H值为9、臭氧进口浓度10.3 mg/L、微纳米气泡曝气量2.7 L/min。

方超[4](2019)在《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州市的水资源分布具有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和降水量与城市区域不匹配这几个主要特点,是一个典型性水质型缺水的城市。如何针对台州市水资源环境和特点,高效、安全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整个台州水务工作者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消毒过程作为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持续性灭活致病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功能,是水质安全的核心工艺。但是氯消毒工艺中伴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被发现对人体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必须得到控制。本文通过收集台州市各大、中型水厂基础资料和工艺流程,对几种消毒剂进行全面的对比,确定了以次氯酸钠替代液氯作为新消毒系统的方案,搭建了相应的投加系统,确定了消毒剂的用量和投加方式,以提高消毒效果和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针对台州市某中型水厂的现状,通过采集两年同期4个月的出厂水样数据并检测,将化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余氯、浊度等常规水质指标,改造后均有小幅度的改善,余氯提高了 5.7%,浊度降低了 8.2%。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这两个氯消毒副产物的代表性指标,在经过改造后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三氯甲烷降低了 43.3%,四氯化碳降低了 22%,说明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可以有效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通过对两种消毒方式的成本对比分析,改造前使用液氯消毒的每吨水消毒成本为0.016234元,改造后使用次氯酸钠消毒的每吨水消毒成本为0.015961元,相比减少了 1.68%。按日供水7.5万吨计算,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比使用液氯消毒年综合成本减少7464.64元。改造之后,消毒副产物得到控制、运行维护得到简化、生产安全性得到提高,成本还有所减少,优点比较突出。总而言之,进行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但能减少综合成本的支出,还能够有效控制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极大地保障了饮用水安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适合中小型水厂参考应用。

张鑫[5](2019)在《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的研制及对鲜食玉米防腐保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消毒剂,研究表明ClO2气体对谷物(苦荞、甜荞)上的黄曲霉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ClO2气体对水果有较好的防腐保鲜效果。ClO2气体穿透性强,防腐效果优于ClO2溶液,但国内外并没有可用于粮食防腐、果蔬保鲜的ClO2气体发生器。曝气吹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等领域,用曝气吹脱技术生产ClO2气体未见报道。玉米是我国重要的谷物之一,但在贮藏过程中易受真菌感染导致霉变。因此,本研究根据ClO2气体性质,采用曝气吹脱方式研制ClO2气体发生器,优化发生器工艺参数;并使用自制ClO2气体对黄曲霉及玉米进行处理,研究ClO2气体对黄曲霉的抑菌效果以及玉米品质的影响,为ClO2气体应用于粮食防霉剂果蔬防腐保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ClO2气体发生器研制及工艺参数的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曝气头的面积、吹脱时间以及吹脱温度对ClO2气体释放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出最佳的吹脱条件。最佳工艺参数为ClO2溶液温度为50℃,曝气时间为30 min,曝气头面积为127.5π cm2,释放效率最佳,释放效率可达缓释剂最大释放量的86%以上。并且依据所确定的最佳ClO2释放条件进行实验验证(n=3),实际测得ClO2释放效率86.97%,理论预测值(86.86%)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ClO2气体对黄曲霉的抑菌作用利用自制的ClO2气体发生器制备的ClO2气体对黄曲霉进行抑菌作用研究,响应面优化研究ClO2气体浓度、时间以及处理温度对抑菌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lO2气体浓度为8 mg/L,时间为40 min,温度为40℃对黄曲霉菌丝的抑菌率最佳,为97.11%,实验验证(n=3)抑菌率为98.39%,与理论预测值(97.11%)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此最佳条件下对接种玉米上的黄曲霉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病率为98%以上且籽粒干扁且无光泽,而ClO2气体处理组无发病且籽粒圆润且透漏光泽,说明ClO2气体具有很好的防腐保鲜效果。3.ClO2气体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品质及其质构的影响以’超甜一号’水果玉米为试验材料,选用第3章最佳的抑菌工艺处理未接种黄曲霉的玉米,测定玉米的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脂肪、蛋白质以及质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的’超甜一号’玉米与对照组相比,其品质(淀粉、可溶。性糖)以及质构(硬度、凝聚力、粘着性、脆度、弹性、粘着性、胶黏性、咀嚼性)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其品质(脂肪、蛋白质)以及质构(弹性)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

郭学博[6](2019)在《氨基酸类前体物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过程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是一类新兴的消毒副产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氨基酸为典型的含氮天然有机物(NOM),广泛存在于地表水体中。研究氨基酸类前体物氯化过程生成N-DBPs的形成过程和控制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7种常见的氨基酸为前体物,研究了典型氨基酸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生成N-DBPs的潜能。结果表明,组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和色氨酸氯化体系中均检测到二氯乙酰胺(DCAcAm)、三氯乙酰胺(TCAcAm)和二氯乙腈(DCAN)。056 h内,各氨基酸生成N-DBPs的比摩尔生成势(SFP)的顺序为:天冬酰胺>天冬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且天冬酰胺生成N-DBPs的SFP显着高于其它氨基酸(p<0.01)。在天冬酰胺氯化消毒体系中,各N-DBPs的SFP顺序为:DCAcAm>DCAN>TCAcAm,DCAcAm的SFP显着高于DCAN和TCAcAm(p<0.01)。以天冬酰胺为前体物,研究了氨基酸氯化生成N-DBPs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加氯量、pH值、阴阳离子均影响天冬酰胺氯化生成N-DBPs的过程。加氯量提高,天冬酰胺的脱羧和取代作用增强,DCAcAm和DCAN的SFP增强,但TCAcAm的生成过程受到抑制;中性及碱性条件下HAcAms及HANs的生成势显着高于酸性条件(p<0.05)。消毒体系中溴离子会抑制DCAcAm和TCAcAm的生成,但促进溴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在Cu2+对HAcAms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天冬酰胺生成DCAcAm、TCAcAm和DCAN的过程包含一系列氯取代反应、Hofmann降级反应、脱羧反应和水解反应等。研究了混凝沉淀工艺、高锰酸钾预氧化-氯消毒工艺和活性炭-膜分离工艺对N-DBPs及其氨基酸前体物的去除作用。混凝剂种类、药剂投加量和转速等因素对N-DBPs前体物的去除均有一定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混凝剂种类>转速>药剂投加量,在药剂种类为FeCl3,投加量为30 mg·L-1,转速为200 r·min-1(2 min)+10 r·min-1(8 min)时,氨基酸前体物去除效果最佳。高锰酸钾氧化法可有效破坏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从而显着降低后续氯化消毒过程中生成N-DBPs的浓度。活性炭及活性炭-膜分离技术可有效去除水中的N-DBPs。活性炭吸附、活性炭-纳滤和活性炭-反渗透工艺对三种N-DBPs(DCAN、DCAcAm和TCAcAm)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49%、85.91%和99.6%。

戴圣炎[7](2018)在《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融合的减臭杀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规模畜禽场排放的氨气(NH3)等污染物是农业空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畜禽场空气污染物不仅对场内畜禽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场内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畜禽场臭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机械通风畜禽舍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特征,开展了应用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融合的减臭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对浙江省内7712家养殖场进行调研,有2401家养殖场应用了减臭技术,其中有1355家养殖场应用了源头减臭技术,占比56.67%;有1524家应用了过程减臭技术,占比63.74%;有1100家应用了末端减臭技术,占比46.01%。表明当前浙江省对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控制三环节的减臭技术应用不平衡,各市之间也体现出技术应用上的不平衡,减臭技术不成熟。针对畜禽养殖场臭气的治理,应在畜禽场各主要臭气污染排放源采取相应减臭技术,实现全程减臭。(2)实验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融合技术对NH3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通过曝气溶解于微酸性电解水的混合溶液能够有效降解NH3,去除率达到80%以上。微酸性电解水的有效氯浓度越高,臭氧的曝气时间越长,对于NH3的降解效果越好。但有效氯浓度过高时,混合液会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确定臭氧在有效氯浓度为lOOppm的微酸性电解水中曝气15min后的混合溶液为较优配比。(3)应用CFD模拟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应用于猪舍排气的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喷雾减臭系统,主要包含臭气收集系统与喷雾减臭系统,并测试其喷雾后对猪舍废气中NH3、颗粒物(PM)、恶臭、微生物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喷雾系统能对猪舍排气中的NH3、PM、恶臭、微生物进行有效降解,其中NH3、PM2.5、PM10、微生物的去除率分别为87%、79%、84%、85%,处理后恶臭浓度小于10。相较于喷水和喷微生物除臭制剂,喷洒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结合的混合液的应用效果更为显着,特别是其杀菌效果。本研究对畜禽养殖场的臭气控制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研发了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融合的减臭杀菌技术及配套减臭系统,实现对猪舍排气中的臭气、粉尘、微生物菌等有效控制,为我国畜牧业空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张威[8](2016)在《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骨科当中属于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其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使手部功能受到明显限制,对病人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这种疾病在中医辨证理论当中属于“伤筋”的范畴。病人大部分是由于身体气血虚弱,同时受到外伤劳损或者外感风寒湿邪造成等。目前,患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病人逐渐增多,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临床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方法有很多,但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目的通过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估及统计分析,评价局部注射臭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患者96例,每组各48例。局部注射臭氧观察组采用浓度为30ug/ml臭氧3-5ml,外用双氯芬酸钠乳剂对照组采用局部外涂双氯芬酸钠乳剂,治疗周期共14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天、14天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oney腕关节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1.医用臭氧局部注射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3%,局部外涂双氯芬酸钠乳剂对照组为83.33%,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医用臭氧局部注射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91.66%,局部外涂双氯芬酸钠乳剂对照组为72.91%,两组间镇痛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腕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医用臭氧局部注射观察组愈显率93.75%,局部外涂双氯芬酸钠乳剂对照组为70.8%,两组间腕关节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oney腕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随访医用臭氧观察组几项评价指标较双氯芬酸钠乳剂对照组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注射医用臭氧和外涂双氯芬酸钠乳剂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从治疗的有效性比较,局部注射医用臭氧临床效果确切,术后效果显着,明显优于外涂双氯芬酸钠乳剂对照组,是目前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李翔[9](2016)在《预氧化对混凝处理水源水影响的中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水质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净水工艺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某自来水厂内的中试净水装置为主要实验设备,以北方某水库中的原水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净水工艺前加入预氧化处理,投加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臭氧对水中污染物进行氧化吸附,之后检测工艺各反应单元出水浊度、余铝含量、UV254等指标,并对工艺出水进行三维荧光分析,将预氧化实验组出水指标与空白组出水指标进行对比,研究预氧化作用对混凝工艺处理水源水效果的具体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同空白实验组相比,使用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臭氧可以使工艺出水浊度去除率分别提高10.98%、10.88%和11.21%,降低出水浊度;(2)使用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臭氧进行预氧化后工艺出水总铝含量分别为0.162 mg/L、0.167 mg/L和0.155 mg/L,下降54.62%、53.22%和56.58%,有效降低工艺出水的总铝含量;溶解铝含量分别为0.150 mg/L、0.161 mg/L和0.139mg/L,下降55.75%、52.50%和59.00%,有效降低工艺出水溶解铝含量;(3)使用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臭氧进行预氧化作用后,工艺出水UV254分别降低36.71%、21.78%和47.78%,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4)对工艺进水、出水进行三维荧光分析可知,该水源水中主要含有三种可溶解性有机物(DOM),分别是类色氨酸、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富里酸。经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臭氧进行预氧化处理后,对类色氨酸的去除效率分别提高26.64%、21.71%和32.76%;对可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去除效率分别提高33.94%、27.25%和39.63%;对类富里酸的去除效率分别提高36.26%、33.32%和41.98%。预氧化作用有效提高了中试净水工艺去除水中可溶解性有机物的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混凝工艺对降低出水浊度和余铝含量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效果一般。当预氧化作用和混凝工艺联合使用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试工艺降低出水浊度和余铝含量的能力,还能提高中试工艺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尤其是针对可溶解性有机物。因此,预氧化技术可以提高水处理工艺的净水效率,对于改善出水水质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张真[10](2016)在《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臭氧水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通过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以及各组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评价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探讨臭氧水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膝骨关节炎患者107例,使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试验组关节腔内注射浓度为20ug/ml臭氧水。两组每周各注射1次,治疗3次为1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疗程结束1周后分别抽取关节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含量,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估患者治疗前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液中IL-1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液中IL-1β含量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关节液中IL-1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液中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液中TNF-α含量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关节液中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可降低膝骨关节炎WOMAC评分,明显缓解疼痛,减轻患者关节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可明显减少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p和TNF-α的含量,抑制关节腔内的炎症反应。

二、臭氧在饮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在饮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力模拟的排涝泵站设计规模复核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力模拟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水力模型构建
        2.2.1 综合排水模型构建
        (1)1 D排水模型构建
        (2)数字高程模型构建
        2.2.2 模型主要参数设定
        (1)降雨事件选定
        (2)其他模型参数选定
    2.3 研究方法
        2.3.1 排涝泵站运行工况模拟
        (1)降雨输入条件:
        (2)水力模拟条件:
        2.3.2 排涝泵站设计规模复核
3 结果与讨论
    3.1 排涝泵站对应排水出口峰值流量分析
    3.2 排涝泵站升级前后内涝程度影响分析
4 结论

(2)金属氧化物催化过硫酸盐对净水过程中超滤膜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滤膜水处理技术
        1.1.1 国内外发展历程
        1.1.2 超滤技术的局限性
    1.2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1.2.1 膜污染的概述
        1.2.2 膜污染控制的研究
    1.3 高级氧化预处理技术
        1.3.1 高级氧化技术分类
        1.3.2 基于羟基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1.3.3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1.3.4 高级氧化技术在膜污染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用水
        2.1.4 超滤膜
    2.2 试验装置
        2.2.1 MeO_x/PMS氧化预处理装置
        2.2.2 超滤膜过滤装置
    2.3 分析方法
        2.3.1 膜污染分析
        2.3.2 膜污染模型拟合
    2.4 检测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
        2.4.2 氧化剂浓度测定
        2.4.3 微量有机物的检测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
        2.4.6 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2.4.7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4.8 平行因子分析法
        2.4.9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4.10 溶解的金属离子的浓度
第3章 MeO_x/PMS体系对天然有机物降解的研究
    3.1 引言
    3.2 MeO_x/PMS体系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率
        3.2.1 DOC
        3.2.2 UV_(254)
        3.2.3 比紫外吸光度
        3.2.4 荧光特性
        3.2.5 分子量分布
    3.3 MeO_x/PMS体系对天然有机物中主要物质的去除效率
        3.3.1 DOC
        3.3.2 UV_(254)
        3.3.3 比紫外吸光度
    3.4 MeO_x/PMS体系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eO_x/PMS体系对膜污染控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MeO_x/PMS体系对天然地表水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3 MeO_x/PMS体系对三种典型有机物引起膜污染的控制效果
        4.3.1 对腐殖酸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3.2 对牛血清蛋白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3.3 对海藻酸钠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3.4 对有机混合物引起的膜污染控制
    4.4 膜表面形态表征
        4.4.1 扫描电镜
        4.4.2 傅里叶红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eO_x/PMS体系的氧化机理及对膜污染控制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MeO_x活化PMS机理研究
        5.2.1 MeO_x活化PMS催化分解效率
        5.2.2 氧化活性物种分析
    5.3 MeO_x/PMS体系对膜污染控制过程的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阳离子红X-GR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1.1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来源
        1.1.2 阳离子废水的分类
        1.1.3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特点与危害
        1.1.4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臭氧氧化技术
        1.2.1 臭氧的发展过程
        1.2.2 臭氧的性质
        1.2.3 臭氧的氧化机理
        1.2.4 臭氧的产生方式
        1.2.5 臭氧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1.3 微纳米气泡技术
        1.3.1 微纳米气泡的特性
        1.3.2 微纳米气泡的产生方式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装置
        2.2.1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2.2.2 反应装置
    2.3 测定方法
        2.3.1 液态臭氧浓度的测定
        2.3.2 气态臭氧的测定
        2.3.3 色度的测定
        2.3.4 COD_(Cr)的测定
        2.3.5 UV_(254)的测定
        2.3.6 染料浓度的测定
        2.3.7 pH值的测定
3 微纳米气泡与普通气泡的对比实验研究
    3.1 空气-微纳米气泡与空气-普通溶气气泡的气泡性能比较
        3.1.1 水中停留时间比较
        3.1.2 溶解氧反应效率比较
    3.2 臭氧-微纳米气泡与臭氧-普通溶气气泡的气泡性能比较
        3.2.1 臭氧传质效率比较
        3.2.2 臭氧利用率比较
    3.3 四种气泡曝气对阳离子红X-GRL的处理效果
        3.3.1 色度去除效果
        3.3.2 COD_(Cr)去除效果
        3.3.3 UV_(254)去除效果
    3.4 本章总结
4 臭氧微纳气浮处理阳离子红X-GRL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确定最佳反应时间
        4.1.1 色度去除效果
        4.1.2 COD_(Cr)去除效果
        4.1.3 UV_(254)去除效果
    4.2 确定最佳染料初始浓度
        4.2.1 色度去除效果
        4.2.2 COD_(Cr)去除效果
        4.2.3 UV_(254)去除效果
    4.3 不同pH值的处理效果
        4.3.1 色度去除效果
        4.3.2 COD_(Cr)去除效果
        4.3.3 UV_(254)去除效果
    4.4 不同臭氧投加量的处理效果
        4.4.1 色度去除效果
        4.4.2 COD_(Cr)去除效果
        4.4.3 UV_(254)去除效果
    4.5 不同微纳米气泡曝气量的处理效果
        4.5.1 色度去除效果
        4.5.2 COD_(Cr)去除效果
        4.5.3 UV_(254)去除效果
    4.6 本章总结
5 阳离子红X-GRL废水的优化处理效果研究
    5.1 正交实验
    5.2 最佳组合下的去除效果
    5.3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台州市水资源的概况与特点
        1.1.1 台州市水资源概况
        1.1.2 台州市水资源的特点
        1.1.3 台州市的水质现状
        1.1.4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2 台州市给水处理现状
        1.2.1 台州市常见水处理工艺
        1.2.2 台州市的主要水厂
    1.3 消毒工艺
        1.3.1 综述
        1.3.2 消毒的作用机理
        1.3.3 消毒的影响因素
        1.3.4 常见的消毒工艺
    1.4 国内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1.4.1 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2 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1.4.3 氯消毒副产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器材与方法
    2.1 采样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试验仪器与药剂
第三章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的评价
    3.1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改造方案
        3.1.1 几种氯消毒剂的效果对比
        3.1.2 次氯酸钠的基本性质
        3.1.3 次氯酸钠消毒原理
        3.1.4 次氯酸钠投加方案的确定
        3.1.5 次氯酸钠储存方案的确定
        3.1.6 消毒系统改造总体方案
    3.2 改造前后主要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3.2.1 余氯
        3.2.2 浊度
        3.2.3 三氯甲烷
        3.2.4 四氯化碳
        3.2.5 常规指标平均值对比
        3.2.6 消毒系统改造技术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前后运行成本分析
    4.1 消毒系统成本的计算方法
    4.2 液氯消毒成本计算
    4.3 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成本
    4.4 改造前后成本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的研制及对鲜食玉米防腐保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ClO_2气体制备研究进展
        1.1.1 ClO_2简介
        1.1.2 ClO_2的理化性质
        1.1.3 ClO_2的消毒机理、
        1.1.4 ClO_2的应用
        1.1.5 制备ClO_2气体的研究进展
        1.1.6 ClO_2在食品保鲜的研究进展
    1.2 曝气吹脱技术
        1.2.1 曝气吹脱技术
        1.2.2 曝气吹脱技术的理论基础
        1.2.3 曝气吹脱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玉米防腐保鲜研究进展
        1.3.1 玉米简介
        1.3.2 玉米的分类
        1.3.3 玉米中黄曲霉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研究的意义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曝气吹脱技术的ClO_2气体发生工艺优化
    2.1 ClO_2气体发生器的原理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及设备
        2.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ClO_2浓度的滴定
        2.3.2 ClO_2气体释放效率计算方法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ClO_2溶液温度对ClO_2气体释放效率的影响
        2.4.2 曝气时间对ClO_2气体释放效率的影响
        2.4.3 曝气头面积对ClO_2气体释放效率的影响
        2.4.4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2.4.5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2.4.6 优化条件验证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3章 ClO_2气体对黄曲霉抑菌效果研究
    3.1 材料方法
        3.1.1 材料
        3.1.2 设备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黄曲霉的接种与培养
        3.2.2 ClO_2气体对黄曲霉的处理
        3.2.3 ClO_2气体对黄曲霉单因素的处理
        3.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3.2.5 黄曲霉菌菌丝体接种(染菌)'超甜一号'玉米
        3.2.6 ClO_2气体对'超甜一号'的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lO_2气体浓度对黄曲霉抑菌率的影响
        3.3.2 ClO_2气体时间对黄曲霉抑菌率的影响
        3.3.3 ClO_2气体温度对黄曲霉抑菌率的影响
        3.3.4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3.3.5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3.3.6 优化条件验证结果
        3.3.7 ClO_2气体处理对接种鲜食玉米黄曲霉的影响
    3.4 讨论
        3.4.1 ClO_2气体处理对黄曲霉的影响
        3.4.2 ClO_2气体处理对鲜食玉米黄曲霉抑菌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鲜食玉米贮藏品质及质构影响
    4.1 试验材料和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检测ClO_2气体浓度
        4.2.2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品质及质构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淀粉含量的影响
        4.3.2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3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脂肪含量的影响
        4.3.4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5 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质构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优化了曝气吹脱法生产ClO_2气体工艺参数
        5.1.2 研究了ClO_2气体处理对黄曲霉的抑菌作用
        5.1.3 研究ClO_2气体处理对'超甜一号'鲜食玉米贮藏期品质及质构影响
    5.2 创新点
        5.2.1 设计制作了基于曝气吹脱的ClO_2气体发生器
        5.2.2 建立了ClO_2气体的消毒方法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氨基酸类前体物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过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饮用水现状
    1.2 饮用水氯消毒技术
        1.2.1 常见的消毒方法
        1.2.2 氯消毒原理
        1.2.3 影响氯消毒效果的因素
    1.3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1.3.1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1.3.2 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1.3.3 常见的消毒副产物前体物
        1.3.4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1.3.5 消毒副产物的分析检测技术
    1.4 水体中的氨基酸
        1.4.1 氨基酸的种类
        1.4.2 氨基酸作为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氨基酸氯化生成N-DBPs的潜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设计与方案
        2.1.4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氨基酸氯化生成N-DBPs的过程
        2.2.2 氨基酸氯化生成N-DBPs的潜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冬酰胺氯化生成N-DBPs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化学试剂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实验设计与方案
        3.1.4 分析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N-DBPs形成的影响因素
        3.2.2 N-DBPs氯化形成的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氨基酸氯化生成N-DBPs过程的控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化学药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实验设计与方案
        4.1.4 分析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混凝沉淀工艺对氯化生成N-DBPs的影响
        4.2.2 高锰酸钾预氧化-氯消毒工艺对氯化生成N-DBPs的影响
        4.2.3 活性炭-膜分离工艺对氯化生成N-DBPs的去除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7)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融合的减臭杀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畜禽场空气污染的危害
        1.1.2 减排政策和法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源头减排
        1.2.2 过程控制
        1.2.3 末端控制
        1.2.4 防护林带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江省畜禽场综合减臭技术应用情况
    2.1 前言
    2.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源头减臭技术
        2.3.2 过程减臭技术
        2.3.3 末端减臭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解水与臭氧融合技术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气浓度变化
        3.3.2 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FD的除臭系统优化设计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
    4.3 设计方案
        4.3.1 臭气收集系统
        4.3.2 喷雾系统
        4.3.3 模拟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解水与臭氧融合技术现场应用效果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指标检测方法
        5.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氨气去除效果
        5.3.2 颗粒物去除效果
        5.3.3 恶臭去除效果
        5.3.4 微生物去除效果
        5.3.5 微酸性电解水-臭氧混合液效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方法
3 疗效观察与判断指标
4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医用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预氧化对混凝处理水源水影响的中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1.1.1 我国水资源概况
        1.1.2 我国水资源目前形势及处理措施
        1.1.3 我国饮用水一般处理过程
    1.2 预氧化技术
        1.2.1 预氧化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2.2 预氧化技术的意义
    1.3 混凝技术
        1.3.1 混凝技术原理
        1.3.2 混凝技术的影响因素
        1.3.3 强化混凝技术
        1.3.4 絮凝剂种类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预氧化作用对工艺出水浊度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确定混凝剂最佳投量
        2.3.2 不同条件下工艺出水浊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氧化作用对工艺出水余铝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空白实验组
        3.3.2 高锰酸钾实验组
        3.3.3 次氯酸钠实验组
        3.3.4 臭氧实验组
        3.3.5 不同条件下工艺出水余铝含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氧化作用对工艺出水有机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条件下工艺出水UV254
        4.3.2 不同条件下工艺出水DOM
        4.3.3 预氧化作用提升工艺去除有机物的作用原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关节炎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臭氧在饮水处理中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力模拟的排涝泵站设计规模复核评估[J]. 谭锦欣,林健新,劳钊明,刘江顺,鄢琳. 净水技术, 2021(12)
  • [2]金属氧化物催化过硫酸盐对净水过程中超滤膜污染控制研究[D]. 刘文琛.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3]阳离子红X-GR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处理研究[D]. 刘树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给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D]. 方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器的研制及对鲜食玉米防腐保鲜的研究[D]. 张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氨基酸类前体物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过程及控制研究[D]. 郭学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微酸性电解水与臭氧融合的减臭杀菌技术研究[D]. 戴圣炎. 浙江大学, 2018(05)
  • [8]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回顾性研究[D]. 张威.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9]预氧化对混凝处理水源水影响的中试实验研究[D]. 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10]臭氧水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张真. 郑州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