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核心期刊”与SCI的作用

正确认识“核心期刊”与SCI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和SCI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许多[2](2021)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研究生教育整体高速发展的形势之下,国家更加重视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教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其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容乐观。为了了解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探寻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从而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和改进意见,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供助力。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基础、专家访谈以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的梳理分析基础之上,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并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S师范大学中的教育学专家进行访谈,并对S师范大学中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利用SPSS21.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整体较低;利用SPSS 21.0对问卷进行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科研能力内部构成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真实的高度正向相关关系以及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科研能力外部表现与内部构成的自我认知各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最后,结合实证分析以及与相关科研人员的访谈情况可以总结出,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能力不足,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较弱,解决和应用问题能力欠缺,科研成果数量少、层次低以及缺乏科研实践这五个方面。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层面、导师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国家层面四个方面。因此,针对本研究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现状,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学生层面应明确读研动机、丰富科研经历、增加科研投入,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导师层面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增加对学生指导的精力投入;从学校层面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重视科研能力提升,并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最后从国家层面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李军[3](2021)在《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工作决策部署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意见,做出具体安排,加快组织实施。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为进军令,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为总部署,评价机制改革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人才评价制度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改革现行评价机制,核心是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突出问题和重点治理工作是,针对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分类制定评价机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标准,坚决清理和纠正包括以"唯SCI"及以"唯论文"为突出表现的"四唯"倾向,正确发挥评价指挥棒学术导向作用,避免学术评价功能失衡、异化,把科研人员从不合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本文立足中央关于深入开展的评价机制改革的全局,针对当前评价机制改革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全面客观地论述了SCI引入我国的历史作用,系统分析了"唯SCI"的现实危害,提出对评价机制改革精神的若干思考。

吕爽[4](2021)在《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在知识传播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领域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代表了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对学术期刊进行影响力评价能够促进期刊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期刊的办刊质量,对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指标有很多,主要是基于期刊刊载文献的被引量和下载量,鲜有期刊内部文献类型对期刊影响力作用的研究。期刊发表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综述性文献和研究性文献,还包括简讯、书评、更正等。综述性论文的专题性很强,能高度概括某一专题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及趋势等,具有高度学习指导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研究人员的需求。因此,研究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对期刊栏目设置、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引导读者发现学术研究路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期刊文献类型与文献的被引量相结合,分析期刊中的综述文献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研究不同学科领域期刊内综述性文献、研究性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作用的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在综述性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其次,介绍本研究所应用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对比分析、引文分析、词频分析等。第三、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第三部分以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历史学领域、计算机领域的学术期刊为例,从中国知网获取相关期刊和文献,通过引文检索提取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利用修正后的影响因子,计算剔除综述性论文后上述三个学科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与剔除综述性论文前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综述性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分析高被引综述性论文的共同点,发现图书情报领域和计算机领域期刊的综述性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值为正,高被引综述性论文能够给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第四部分以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历史学领域、计算机领域的学术期刊为例,从Web of Science选择相关期刊和文献,通过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统计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利用修正后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计算、对比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上述三个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分析国内外期刊中综述性论文对期刊影响力作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和计算机领域期刊的综述性论文能够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相较于国内期刊,国外期刊刊载的综述性论文较少,国外三个学科领域期刊中综述性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较高。最后,对全文研究做了总结,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在前人对综述性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综述性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量的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国内、国外三个学科领域中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综述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作用的差异性。

王雅静[5](2021)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文中指出期刊评价是推进我国学术评价科学化、合理化和伦理化的路径之一。期刊量化评价主要是文献计量学框架下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它根据文献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建构了一套影响因子类的评价指标;而期刊定性评价则以同行评议为主,基于专家的主观评价和打分,其方法体系和制度设计尚不明确。现阶段,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项目尚处在从"简单量化"评价到"综合评价"的过渡阶段,面临着评价主体权威性、评价方法科学化、评价的公共性悖论等多元困境。在学术评价视域下审视我国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设应正确处理评价的科学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关系,应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回归,建构量化和质化评价的综合方法体系,汇聚期刊发展的利益相关人,建立评价的双向沟通平台和共享价值体系。专业性评价机构要承担起期刊评价的学术责任与使命,探索建构包含评价价值理念、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和制度机制的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期刊综合评价体系。

马峥[6](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叶继元[7](2020)在《“SCI至上”的要害、根源与破解之道》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近期教育部、科技部发出的有关破除SCI至上的文件精神,针对学界的一些质疑和担忧,利用概念分析法、SCI创始人观点的案例分析法,分析了SCI至上的要害是"至上"、"唯",即思维方式的片面化、绝对化,是将形式评价等同于内容评价等,SCI里涉及的"同行评议"与针对评价客体的"同行评议"既有相同点,但更有不同点,二者不能完全等同。SCI至上产生的根源有:对引文的本质、学术评价要义缺乏深入认识,思维方式陈旧,国内外片面的学术机构排名榜的影响,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等。相应的对策有:认清引文本质,不以SCI来源期刊、引文数据等为前置性条件,但不否定引文等文献计量学应有的功能,在评价上摆正其位置。回归"同行评议",但必须建立一套对"同行专家"的选择、监督、元评价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学术共同体自律、自主和自纠等能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环境。

曾建勋[8](2020)在《“以刊评文”的危害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系统梳理"以刊评文"的由来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刊评文"的危害,包括:1)以SCI为导向,损伤科研生态;2)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知识产权割让; 3)科研方向跟从,应用价值不高; 4)期刊竞争不平等,有碍国内科技期刊发展。阐释了以建立健全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应对策略:1)建立小同行专家库,实行分类分领域评价; 2)优化同行评议生态,提升专家评审素质和环境; 3)建立国家开放知识库和预印本平台,推进开放评审与开放获取相结合的公开机制; 4)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引文索引数据库,完善自身评价手段和工具。

帅晋明[9](2020)在《对成果评价“以刊评文”的质疑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为推动军校科研质量内涵式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论文评价工作,倡导破除"SCI至上""以刊评文"的认识误区,通过分析评判SCI和核心期刊的实际作用,认识"以刊评文"的弊端,从确立科学评价理念、健全分类评价路径、完善学术同行评议、规范各类评价活动等方面提出建议,重塑科学规范的成果评价体系。

栾嘉[10](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二、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和SCI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和SCI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阶段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容乐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科研能力内涵研究
        (二)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三)科研能力现状研究
        (四)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二)科研能力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一)构建原则
        (二)构建方法
    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的初步建立
        (一)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二)深度访谈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四)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预案
    三、专家的选择与权威性
        (一)专家的选择
        (二)专家的权威性
    四、专家咨询与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一)专家咨询
        (二)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样本信息统计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四)问卷信效度分析
        (五)访谈设计与对象
    二、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一)所在年级分布情况
        (二)跨专业考研分布情况
        (三)考研主要目的分布情况
        (四)考前情况分布情况
    三、小结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二)基础学力维度下的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
        (三)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维度下的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
        (四)解决与应用问题能力维度下的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外部表现现状分析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奖学金获取情况
        (三)参与书籍编写情况
        (四)参与课题情况
        (五)会议发言情况
    三、科研能力外部表现现状与自我认知现状差异性分析
        (一)自我认知现状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论文发表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奖学金获取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参与书籍编写及课题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五)参加会议发言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科研能力外部表现现状与自我认知现状相关性分析
        (一)自我认知现状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论文发表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三)奖学金获取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四)参与书籍编写及课题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五)参加会议发言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能力不足
        (二)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三)解决与应用问题能力欠缺
        (四)科研成果数量少、层次低
        (五)缺乏科研实践
    二、归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二)导师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国家层面
    三、小结
第六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一、学生层面
        (一)明确读研动机
        (二)丰富科研经历
        (三)增加科研投入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导师层面
        (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增加对学生指导的精力投入
    三、学校层面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重视科研能力提升
        (三)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四、国家层面
        (一)改革招生制度
        (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三)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
附录三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访谈提纲
附表
访谈记录摘要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3)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客观评价SCI引入我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2 SCI被异化为评价标准
3 清醒认识“唯SCI”的危害
    3.1 学术论文、科研经费、科学数据外流
        3.1.1 论文外流
        3.1.2 科研经费外流
        3.1.3 科学数据外流
    3.2 数据库议价权、学术主动权、学术话语权受制于人
    3.3 出版生态、学术生态、社会生态失衡
        3.3.1 出版生态失衡
        3.3.2 学术生态失衡
        3.3.3 社会生态失衡
    3.4 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战略安全隐患
4 结束语

(4)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综述性论文研究现状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2 论文影响力
    2.3 综述性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2.4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工具
        2.4.1 研究方法
        2.4.2 统计分析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期刊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分析
    3.1 综述性论文的价值
    3.2 综述性论文对期刊IF的贡献量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3.4 国内期刊综述性论文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
        3.4.1 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比
        3.4.2 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国内历史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比
        3.4.3 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比
        3.4.4 高被引综述性论文共同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期刊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比
    4.3 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国外历史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比
    4.4 剔除综述性论文前后国外计算机领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比
    4.5 对比分析综述性论文对国内外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差异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存在的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学术期刊及其评价
二、 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演进:从“简单量化”到“综合评价”的转换
三、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第三方评价的实践与多元困境
    (一) 计量潮的兴起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早期研究与专业评价机构
    (三)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多元困境
四、 期刊评价的价值理性回归: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 评价学下的AMI综合评价体系
    (二) 期刊AMI综合评价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6)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SCI至上”的要害、根源与破解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SCI至上”的要害是将形式评价等同于内容评价
3“SCI至上”产生的根源
    3.1 对引文的本质认识不清
    3.2 对学术评价的目的认识模糊
    3.3 思维方式产生偏差
    3.4 对各种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现象缺乏清醒认识和定力
    3.5 对目前学术环境缺乏自信
4 破解之道
    4.1 加强对引文本质和SCI作用、局限性的研究与理解
    4.2 广泛传播、普及学术评价知识
    4.3 回归科研和学术评价的本原,转变思维方式
    4.4 研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机构质量评价“排行榜”
    4.5 加快大学治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5 结语

(8)“以刊评文”的危害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以刊评文”的由来
2“以刊评文”的成因
3“以刊评文”造成的危害
    3.1“以刊评文”滋生SCI至上,损伤科研生态
    3.2 SCI至上带来论文外流,版权割让
    3.3 SCI至上形成科研方向跟从,应用价值不高
    3.4“以刊评文”阻碍国内科技期刊发展
4 破除“以刊评文”的应对策略
    4.1 建立小同行专家库,实行分类分领域评价
    4.2 优化同行评议生态,提升专家评审素质和环境
    4.3 建立国家开放知识库和预印本平台,推进开放评审与开放获取的公开机制
    4.4 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科技论文引文索引
5 结束语

(9)对成果评价“以刊评文”的质疑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正确认识SCI和核心期刊的实际作用
    1)SCI以检索为主、评价为辅。
    2)核心期刊集中展示专业成果,不具备评价功能和标准意义。
2 “以刊评文”的主要弊端
    1)本身存在认识误区。
    2)不利学术精神培养。
    3)脱离院校专业实际。
    4)影响普通期刊成长。
3 改进论文成果质量评价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确立科学评价理念。
    2)健全分类评价路径。
    3)完善学术同行评议。
    4)规范各类评价活动。
4 结 语

(10)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2.6 小结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设计
    4.3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和SCI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D]. 许多.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略论现行评价机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危害[J]. 李军. 编辑学报, 2021(02)
  • [4]综述性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分析[D]. 吕爽.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 王雅静.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6]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7]“SCI至上”的要害、根源与破解之道[J]. 叶继元. 情报学报, 2020(08)
  • [8]“以刊评文”的危害与应对策略研究[J]. 曾建勋. 编辑学报, 2020(04)
  • [9]对成果评价“以刊评文”的质疑与建议[J]. 帅晋明.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20(06)
  • [10]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标签:;  ;  ;  ;  ;  

正确认识“核心期刊”与SCI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