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

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

一、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初中生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焦虑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焦虑是人们在思考数学问题或完成数学任务时产生的一种不安和紧张情绪。几十年来,数学焦虑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数学焦虑高的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较低,数学成绩不理想。数学对个体发展有深远影响,探索数学焦虑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有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接收到关于自己的负面信息使人信心降低,产生焦虑。本研究将对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焦虑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一以初一至初三共40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问卷、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数学焦虑量表、数学自我概念量表,调查初中生数学刻板印象及数学自我信念的年级、性别差异,探究性别刻板印象、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自我概念、数学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数学焦虑不存在年级差异,男生的数学焦虑低于女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年级差异,男生拥有更高的数学自我效能;数学自我概念年级差异显着,女生的数学自我概念更低;不同年级的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着差异,男生拥有更高的刻板印象。(2)数学焦虑与性别刻板印象呈正相关,与数学自我效能、数学自我概念呈负相关;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自我效能、数学自我概念负相关;数学自我效能与数学自我概念呈正相关。(3)数学自我效能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数学自我概念在性别刻板印象和数学自我效能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二以初一和初二共481名学生为被试。通过指导语的不同,设置两种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受到刻板印象威胁)和控制组(无威胁),分析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数学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无威胁对男生数学焦虑水平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而威胁组的女生数学焦虑水平显着高于无威胁组。研究表明,女生的数学焦虑水平较高且受到数学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

蒋飞燕[2](2021)在《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文中研究说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处于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悲惨局面。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难题与历史使命。为此,中国人民历尽艰难,进行了伟大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在救亡图存和复兴民族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试图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实现民族的复兴。这一时期,“科学”被赋以了极大的期待。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科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不仅意味着可以制造坚船利炮,可以富国强兵,还意味着可以用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当时的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指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里,中国人在以“科学”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科学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体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落后贫困时期,科学并不发达,科普程度也十分有限,当时社会各阶层状况又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分类加以研究,只能将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价值观作为典型代表加以研究。具体而言,选取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君劢、胡适、蔡元培、丁文江、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研究认为,他们的有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起,“赛先生”和“德先生”逐渐广为人知,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科玄论战”对当代中国人仍然影响重大。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通过论战、宣传、教育等,使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认知和认同。1915—1949年期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向当代演进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之加以研究,对了解把握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于继续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915—1949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借鉴和基于西方科学价值观之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赋予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回应“救亡图存”和“自强保种”时代使命的价值期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以文化科学价值观和制度科学价值观为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多种科学价值观并存。除了上述两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三种:其一是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其三是以新儒家哲学为代表的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注重科学的工具性仍是这个时期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期间的先进知识分子看重科学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启蒙民众思想乃至变革社会制度的作用,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在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主要是中国人以“科学”作为利器,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演变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当时中国人以科学为基础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加以重新解读和选择,从而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以重新选择。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等文化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明显地兼备了两者的特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要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必须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达成;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前后时代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继承发展而来,而且,在当代,这种价值观还在不断演进之中。通过梳理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进及其得失,我们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处于新时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

刘泽鹏[3](2021)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继电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且最昂贵的电气设备之一,担负着电能的传输和电压变换的作用,它的安全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能否连续安全稳定的工作。励磁涌流会导致差动保护发生误动,使得变压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低于交流电网平均正确动作率,所以励磁涌流的识别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研究和分析了变压器的各种励磁涌流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了某实际系统的三相三绕组变压器发生励磁涌流、内部故障以及空投内部故障变压器的仿真模型,并得到相应的仿真波形;同时根据实际录波软件得到多种情况的实际波形,分析和比较了多种情况的异同,求出各个样本的传统特征量。其次,目前的一些特殊工况会造成差动保护的误动和拒动,这些工况用传统特征量难以识别。针对以上特征量的缺陷,本文引入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EMD阈值去噪的特征量,该特征量可以很好的描述样本波形。同时引入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平均影响值法(MIV)的方法降低特征量维数,降低特征量冗余度,防止模型过拟合。经过四种人工智能分类算法仿真实验表明,EMD特征量可以用来识别励磁涌流。最后,针对常规的人工智能算法难以准确的识别出空投内部故障变压器样本的缺陷,提出了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算法识别励磁涌流的方法。概率神经网络样本追加能力强、容错性较高、训练速度快,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识别结果,有针对性地添加样本,并用具有全局搜索能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平滑因子值。仿真实验表明,通过优化,该算法的识别效果有较大提升,可以将该方法用在实际中。

陈立刚[4](2021)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文中提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完善的教育问责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根据联邦宪法,教育属于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务,除国会授权外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地方教育事务,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属于各州,由各州来分配教育经费和制定教育标准。20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发展的过程中,联邦政府逐渐突出了其主体性地位。梳理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过程中联邦政府的角色变化,剖析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的核心要素和内在逻辑,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环境结构”“制度复合体”“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复合体中“理念”“利益”“制度”三项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张力与矛盾。以联邦政府的角色作为切入点,为全面理解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的演进逻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中的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萌芽期(二战前)、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初步发展期(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蓬勃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期(进入21世纪以来)共四个时期。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的演变历程及内在逻辑,探寻联邦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的变迁。本文根据制度变迁的三种逻辑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其一,从历史变迁来看,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制度萌芽、制度生成、制度发展、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二,从理念变迁来看,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遵循“结构环境、行动者、制度复合体”的复合式逻辑,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其三,从“利益”“理念”“制度”三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来看,它们是推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变迁的内聚力。联邦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认为:首先,从历史变迁来看,联邦政府能成为美国基础教育问责主体的原因包括:其主导政策理念的合理性、环境带来的机遇、联邦政府的行动能力。其次,从角色实践中,联邦政府扮演了问责理念实践者、基于标准问责的推广者、激进的权力的行使者三种角色。最后,探讨了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变迁历程中,其角色是有界限的。

赵中健[5](2021)在《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及其认识论旨归研究 ——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为例》文中认为以量化方法为核心特征之一的自然科学方法为自然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社会科学期望通过引进这种自然现象量化研究方法,来推进社会现象研究的进展。然而,量化方法是否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这个问题在科学哲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自然主义主张在社会现象中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现象研究十足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弥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缝隙,从而构建一种统一的自然化的人类知识体系。而反自然主义则反对这种主张,他们以心灵的内容和性质为核心,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层面论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所固有的区别。然而,本文认为在坚持心灵所具有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量化研究。首先,本文通过详细研究自然科学量化方法的历史确立过程,总结分析出量化方法的核心内涵特征在于通过建立指标实现对现象的量化描述,并进一步在指标之间建立数学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完成对现象的量化表征研究。然后,在明确量化研究核心方法的前提下,深入考察社会现象量化研究在历史实践中是如何确立和发展的。然后指出社会现象量化研究的核心任务就在于通过量化测量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特征,进而把握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明确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在于针对社会现象中的各核心要素,建立指标体系,实现对社会现象综合完整地量化表征。接下来,进一步论证指标体系方法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之所以在要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采用指标体系方法,关键在于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社会现象中的各因素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还原特征,而指标体系量化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这种性质特征并触碰可描述的界限。指标体系方法的有效性体现在社会现象本身内在的规律性、外在的可测量性以及连续性问题和复合本体论问题上。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方法论原则要求。紧接着,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构建作为案例研究,探讨如何针对与科学理性相对立的宗教信仰情感建构指标体系。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对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开展认识论旨归研究,从指标与实在的关系问题、指标测量问题、指标与认知问题等几个方面,多维度地揭示指标体系方法在认识论上所涉及的哲学问题,通过系统地认识论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社会现象指标体系量化研究的发展。

彭艳贵[6](2020)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内容,既与个体发展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又是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方向。按照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的复数关联着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多个知识主题,表现出广泛的联系性,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复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个体发展都是重要的。在历年的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过程中,复数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基本部分,但它的内容体系从建国以来就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反映了人们对高中复数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发展的思考过程。在近些年的高中数学课程发展中,随着复数部分的删减,复数成为“容易教的难点课”,教起来简单,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是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对高中复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对当前高中复数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开展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数学的教育功能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确立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从理论上初步讨论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高中复数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知识结构发展、数学观念变化、思维品质提升、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和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六个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价值。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本研究从课程文本方面对我国历年十一个版本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部分从课时数量、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历年的复数课程虽然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波动,但都对复数作为“数”的概念的发展进行明确,表现了对数系扩充的目标要求,对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教学要求。研究中还对国际上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中国、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复数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高中复数的课程目标,了解各个国家的高中复数的基本目标情况,为我国高中复数课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作为进一步的实践求证,研究中在理论上分析和构建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的框架,明确高中复数理解的四个水平:感知水平、表征水平、联结水平和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编制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选择合适的研究样本进行调查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高中生复数理解的感知水平和表征水平上表现较好,可以较自如地处理一些常规的复数问题,对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和方法的基本应用表现较好。但在高中复数的关联水平和应用水平上,学生的测试表现相对较弱。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复数问题解决的表现中,能够识记基本的结论,但在稍微复杂的问题中缺少必要的判断,在复数问题求解的思维表现上比较普通,在需要较高数学能力的问题上表现不足,对于复数几何意义这个重要内容的理解不够完善,对虚数单位i等复数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也缺少必要的理解,在处理联系其它知识主题内容的复数问题时也较普遍地存在困难。第四,本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整理了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构建高中复数的基本框架,结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高中复数课程及其内容的发展的基本主张。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应该坚定复数课程的基本地位,为了充分体现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应该关注高中复数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视高中复数的核心概念,丰富复数几何意义和复数与方程等与复数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关注复数的广泛关联性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体现:创新性之一,当前关于高中阶段复数内容的研究整体不多,且较集中于高中复数教学设计的研究。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从理论分析、课程文本比较、复数学习评价、复数课程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创新性之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尤其是基本的知识需求方面,研究中对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进行测试,对学生的典型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学生高中复数理解水平的知识方面因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地探索意义;创新性之三,本文经过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特定的方法对高中复数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相关结论为高中复数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

顾娇妮[7](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认为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侯晨璇[8](2020)在《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管理者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消费者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过度消耗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倡导绿色消费,减少因消费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产品信息是促进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最直接的工具。企业和市场人员在利用包含数值的信息与消费者沟通绿色产品的能源效率或者环境影响时,可以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基于较大测量尺度或者基于较小测量尺度。对于哪种信息呈现方式更有效,现有文献尚未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探讨了测量尺度上信息的不同呈现、架构和描述方式(即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路径和影响边界条件。依据决策双系统理论和传播说服相关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研究对相关核心变量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来说,这些核心变量包括绿色产品、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测量尺度、扩大尺度和收缩尺度、尺度框架、感知价值、感知环境价值、感知经济价值,消费者怀疑、调节聚焦、中介效应、遮掩效应和调节效应。其次,依据决策双系统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直接关系的研究假设。再次,依据传播说服相关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尺度框架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多重中介模型,并提出了关于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的中介作用,以及消费者怀疑的遮掩作用等研究假设。最后,本研究探讨了尺度框架影响的边界条件,提出了关于调节聚焦具有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来说,本研究通过实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自变量尺度框架进行控制,并通过组间设计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扩大尺度框架或收缩尺度框架的情境中,随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相关变量进行测量和控制。为保证实验操作顺利有效,本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实验预试。具体来说,预实验设计了小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三个水平的信息框架,并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得155份有效数据,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图基HSD事后检验的方法对不同尺度框架水平下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预实验的研究结果,正式调查中,本研究选取了小尺度和中尺度两个水平,并将其分别看作是收缩尺度和扩大尺度,从而对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进行再检验。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获得302份有效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本研究对假设中提出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反复检验。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对研究假设中提出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小尺度框架,中尺度框架更能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但中尺度框架和大尺度框架之间并无显着差异。正式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再次证明,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具有差异影响。与收缩尺度框架相比,扩大尺度框架能够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对扩大尺度框架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而消费者怀疑对扩大尺度框架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遮掩效应。调节聚焦在扩大尺度框架与感知经济价值和消费者怀疑之间发挥调节效应,并且在扩大尺度框架通过感知经济价值和消费者怀疑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发挥被调节的中介作用。但是,调节聚焦在扩大尺度框架和感知环境价值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在扩大尺度框架通过感知环境价值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被调节中介作用没有得到数据支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分别从产品策略、信息策略和市场策略三个方面为企业和市场人员更好地推广绿色产品,提升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提供了策略建议。

张超利[9](2020)在《共享经济中的博弈模型与机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类移动设备的完善和发展,共享经济在实际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共享乘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应用节约了资源,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作为新的共享经济模式,目前还有很多的问题亟需研究。共享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市场,不论是滴滴、优步等共享乘车平台还是其它各类共享经济平台,都往往不直接管理或者拥有资源提供方或者资源使用方,而作为一个资源调度中介的角色存在,平台需要综合考虑供求两方的协调和均衡,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也衍生出了双边市场经济模型,在这样的模型下,涌现了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商业模式上最为成熟、时间最久的共享乘车为例,司机和乘客参与共享乘车完全是自愿的,平台不对他们具有强制约束力。双边市场中双边的参与度对整个市场的良好运转和平台的整体收益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乘客/司机的参与,是非常重要且核心的问题。在复杂的共乘系统中,由于成本函数的复杂性,传统的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的经典的模型和策略往往不能适用,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进行新的问题建模和算法设计。本文主要针对共享经济中的典型应用:共享乘车系统、共享单车等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分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系统整体的收益最大化,供需双方的互利共赢,并且从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对机制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具体来说,这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首先,针对共享乘车中成本的复杂性问题,结合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独特优势的博弈论理论,进行了动态成本下的博弈问题的建模,这是不同于经典模型中成本相同或者被忽略的一种全新的场景,我们想要设计在满足收支平衡的约束下的高效的、防策略的博弈机制。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后,我们提出了可变保留价格的博弈问题,我们发现在这样的约束下,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在满足收支均衡、个人理性和防策略性的同时,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在这一否定性结论的限制下,我们探索设计出了一个满足2近似比的机制,并且可以证明这是理论上最好的近似比保证。我们将该近似机制在实际出租车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理论上只能达到2近似比,但由于实际数据集中数据的特性,实验结果好于理论结果,并且虽然我们在设计时没有将收入的优化考虑在内,机制仍然在这一维度表现出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我们的机制是针对这类普遍的可变保留价格场景而设计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我们尝试将该模型扩展到共享单车系统中,解决共享单车的定点停放激励问题,我们将机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变形以适用共享单车场景,结果表明理论和实验效果良好,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建模方式和机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其次,实际中的共享经济场景往往是实时的、在线的,需要对随时到来的顾客的请求即时做出反应和决策,这就表明了平台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是不能够拥有全局信息的,传统的线下分配模式不能够适应这种需求,同时这种未来信息的缺乏也使得在线场景的算法设计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以全局指标作为优化目标时。针对在线共享乘车的场景,由于不同的指标会给设计带来不同的困难,我们重点考虑了几个常见的指标,包括:度量系统整体效益的社会福利指标、关注乘客体验的服务乘客数量指标和度量平台整体收益的平台效用指标,不同的指标在优化方面的困难是不相同的,我们证明了在防乘客策略行为、收支均衡、个人理性和计算高效性等的约束下,社会福利指标没办法得到有限的近似比,而另外两种指标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良好的近似比保证。我们分别对针对这几种优化目标作出了努力,设计出了合适的机制和算法,给出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再次,现实中的共享乘车应用中,往往存在多人共乘一辆车的场景,线路规划的复杂性,使得成本的分配、价格的分摊、整体效益的优化变得复杂,并且还要考虑乘客的公平性体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一场景,对经典算法机制的不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我们自己的有全局表现近似比保证的机制。最后,共享经济由于涉及到多参与者共享资源,参与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往往是不能够避免的,这属于一种博弈中的外部性,也就是参与者获得分配的价值也受到其他参与者分配结果的影响。外部性博弈的研究相对比较缺少,我们从一种简化的负外部性场景出发,对具有良好性质的机制设计进行了探索,针对单竞争图、平面图、一般图等不同的影响图模型,设计了高效的、防策略的、多项式时间的近似机制。在这一成果的激励下,我们探索了复杂的共享乘车系统中,共乘一辆车、有座位偏好性的乘客座位分配和定价问题。由于共享乘车路径规划、成本函数等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对原始的模型进行求解,于是考虑了一种简化的、固定经停点、暂不考虑绕路的场景,并且针对此场景设计了可以应用于在线和离线模型的无嫉妒座位分配机制。

冉昶[10](2021)在《用户需求约束下的钢铁企业库存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钢铁企业想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升行业竞争力,必须通过对自己身的用户需求进行优化,而库存管理问题不仅是运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面之一,因此本文围绕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供应链的视角分别研究了钢铁企业恒定需求的库存管理问题、时变需求的库存管理问题、随机需求以及战略消费者需求下的库存管理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得到相应的理论结果和结论,能够从理论的角度给企业的实际库存管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研究通过对库存风险池效应的分析,分别从单周期两级库存网络、两周期两级库存网络、多产品单周期三级库存网络以及考虑固定成本情况下的库存网络等方面,研究了钢铁企业的库存分配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规划模型。论文还研究了战略消费对于钢铁企业库存和收益的影响,最后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恒定需求情况下钢铁企业的最优库存策略。在企业库存分配的基础上,作者研究了恒定需求情况下企业的最优库存管理策略,该问题主要应对钢铁企业大量的钢铁产品的库存管理问题。作者研究了允许延迟交货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两种不同数量折扣对于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的影响。进一步的,作者研究了多个产品协同订货的相关问题,研究了二次幂策略、联合订货策略、等订单间隔法等策略,给企业的多产品库存管理提供了理论建议。(2)多周期时变需求的钢铁企业库存管理问题。该问题应对的则是钢铁产品中具有一定季节性或者时变性的产品。作者建立了时变确定性需求的库存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发现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该问题转化为有向图中的最短路问题,经过转化之后即可通过逆推的方法得到最短路以及相应的最优订货策略。作者还研究当企业每个周期都面临这订货上限到时候,企业的最优库存补充问题,根据对不同情境的分析,作者给出了相应的最优策略。(3)随机型需求情况下的钢铁企业库存管理问题。该问题对应的则是钢铁产品中个性化成都较高甚至是定制化的产品等。作者首先研究了连续库存检查和平稳需求下,无限周期中企业的最优策略问题,基准线策略是该问题的最优策略,作者给出了相应的策略的求解方法。作者接下来研究了单周期随机需求情况下,最优的库存管理模型,通过分析给出了最优的订货量,结果表明企业的订货量取决于其潜在的收益与潜在损失之间的比例,该比例越高则订货越多,反之则订货越少。作者进一步分析了有限周期的随机需求库存管理问题,同时还给出了订货基准线和订货量的最优值。在多周期随机需求的模型中,当企业订货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订货费用时,作者通过利用K凸函数的一些良好性质,给出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最优库存策略的结构。(4)战略需求情况下的钢铁企业库存管理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类动态定价策略,可以将其解释为解决近视客户的简单动态定价问题,但又要价格策略满足“受限子市场约束”的额外限制。子市场约束有效地对钢铁企业可以打折的汇率施加了直观的约束,将此类政策称为“稳健的动态定价”政策。(5)通过排队论和库存论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数学分析。以某昆山钢铁企业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可以作为未来企业库存管理的有力分析工具,企业不断调整库存周期、入库速率以及出库速率等因素,从而实现库存的平衡状态。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研究系统梳理了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本文的研究则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帮助企业提高其库存管理的水平,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利用某钢铁企业的相关真实数据进行了仿真模拟,一方面检验了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探索了理论研究暂时无法研究的问题,还可以给具体的企业提供切实的建议,帮助企业提升库存管理水平。(2)研究从不同角度和研究情境中分析了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虽然钢铁产品相对来说产品种类与规格相对较少,但不同产品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库存管理的的策略也不相同,本文的研究则针对不同的情景进行了建模分析和数值实验,能够针对不同的情景给予钢铁企业相应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建议,能够从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3)研究考虑了战略消费对于企业库存的影响。我们假设客户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客户会随时间随机到达,并制定购买时间的策略。这些客户的私人估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并且客户产生了监控成本;用户衰减率和这些监视成本都是私人信息。钢铁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价格机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出售钢铁产品的库存。本文提出了一种称为鲁棒定价的机制,可靠的定价可确保在最佳动态机制下实现预期收入。

二、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焦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性别刻板印象
    2.2 数学自我效能
    2.3 数学自我概念
    2.4 数学焦虑
    2.5 刻板印象威胁
    2.6 数学焦虑、性别刻板印象、数学自我效能、数学自我概念的关系
    2.7 理论基础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
    3.2 问题提出与假设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性别刻板印象对数学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讨论
5 研究二刻板印象威胁对数学焦虑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6 总讨论
    6.1 数学焦虑、性别刻板印象、数学自我效能、数学自我概念现状分析
    6.2 数学焦虑与性别刻板印象、数学自我效能、数学自我概念的关系
    6.3 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6.4 教育启示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需
        (二)科学价值观理论发展之需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科学
        (二)价值和价值观
        (三)科学价值观
        (四)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五)分期说明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二)近代科学价值观范式的转向
        (三)科玄论战与科学万能观念的胜利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价值观
        (三)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第2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
        (一)制度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3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三、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4章 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轨迹和内在逻辑
    一、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点
        (一)始终与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紧密相联
        (二)“科学”与“技术”混淆并存且“重术轻学”
        (三)重科学的工具性而轻科学精神
    二、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主要轨迹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三、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科学价值观的演变
        (二)科学价值观的演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
        (三)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观照了救亡图存的科学诉求
第5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立场和当代启示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一)坚定人民立场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唯物史观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正确出路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价值观的成熟与完善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二)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教育
        (三)科学的精神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培育与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信号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励磁涌流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人工智能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特征分析及样本获取
    2.1 引言
    2.2 变压器励磁涌流的电气特征
        2.2.1. 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
        2.2.2. 变压器恢复性涌流
    2.3 原始波形的获取
        2.3.1 励磁涌流波形
        2.3.2 内部故障波形
    2.4 传统特征量的提取
        2.4.1 二次谐波含量
        2.4.2 间断角大小
        2.4.3 直流分量衰减速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励磁涌流特征量提取
    3.1 引言
    3.2 经验模态分解理论
    3.3 信号去噪理论对比研究
        3.3.1 小波阈值去噪
        3.3.2 新小波阈值去噪
        3.3.3 EMD阈值去噪
        3.3.4 仿真计算
    3.4 基于EMD的波形数学特征求取
        3.4.1 EMD数学期望
        3.4.2 EMD标准差
        3.4.3 EMD能量熵
    3.5 基于平均影响值法的特征量降维
    3.6 仿真分析
        3.6.1 EMD及EMD阈值去噪
        3.6.2 EMD特征量的求取与降维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征量的验证及传统人工智能算法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群智能算法
        4.2.1 遗传算法
        4.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 BP神经网络及其优化
        4.3.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4.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4.3.3 PSO-BP优化算法的实现
    4.4 SVM算法及其优化
        4.4.1 支持向量机原理
        4.4.2 GA-SVM优化算法的实现
    4.5 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励磁涌流识别
        4.5.1 样本描述
        4.5.2 实验流程
        4.5.3 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5.1 引言
    5.2 概率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5.2.1 贝叶斯算法
        5.2.2 Parzen窗法
    5.3 基于PNN识别方法的设计
    5.4 仿真分析
    5.5 基于优化概率神经网络识别方法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4)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教育问责是保障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美国是教育问责实践的重要阵地之一
        (三)政府在教育问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问责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问责类型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问责历史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问责构成要素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问责趋势的研究
        (六)关于政府与教育问责关系的研究
        (七)对已有研究的审思
    三、研究问题的澄清与分解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历史跨度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选取
    三、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
        (三)制度变迁理论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历史分期
        (二)论文结构图
第二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萌芽期(二战前)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科学管理思潮的扩散
        (二)教育管理集权化
        (三)进步主义内部的争论
        (四)课程分化
        (五)测试的出现
        (六)官僚制作为问责的基础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的初步发展期(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行动者行为——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控制的试探
        (一)制定《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二)联邦政府的改革实践
    三、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教育平权运动的呐喊
        (二)教育中保守主义的泛起
        (三)州政府对教育问责的尝试
        (四)学校推动最低能力测试
    四、基础教育问责制中三要素的变化
        (一)理念——科学管理理念的回归
        (二)利益——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对立
        (三)制度——问责制的生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的蓬勃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至20 世纪末)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危机”下的学校改革
        (二)置顶教育的经济目的
        (三)学校成为被问责的中心
    三、行动者行为——联邦政府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问责实践
        (一)联邦政府的立法
        (二)设定国家目标
    四、基础教育问责制中三要素的变化
        (一)理念——对标准理念的呼吁
        (二)利益——政府和教师的斗争
        (三)制度——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实践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发展的完善时期(21 世纪以来)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对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满
        (二)州教育机构的变化
        (三)教育环境中的外部力量上升
    三、行动者行为——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问责的修正
        (一)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二)颁布《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
    四、基础教育问责制中三要素的变化
        (一)理念——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二)利益——多重力量的博弈
        (三)制度——联邦政府基础教育问责制的实践与修正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发展中的联邦政府角色的变迁
    一、基础教育问责制三要素——制度、行动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一)理念与利益的互动
        (二)理念和制度的互动
        (三)环境与行动者的互动
        (四)制度与行动者的互动
        (五)制度和环境的互动
    二、三要素互动关系下的美国联邦政府角色的变迁
        (一)联邦政府能成为基础教育问责主体的原因分析
        (二)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问责制发展中的角色
        (三)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问责制发展中的角色界限
    三、关于基础教育问责活动与政府角色关系的省思
        (一)谁来问责——问责主体是一个关键的变量
        (二)问责困境——制度虚置与制度缺位
        (三)完善问责——明确责任与创造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及其认识论旨归研究 ——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社会现象量化研究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现状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社会现象量化研究问题
    第一节 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争论
        一、自然主义的主张
        二、反自然主义的主张
        三、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争论的实质
    第二节 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和方法特征
        一、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过程
        二、自然现象量化研究的方法特征
    第三节 量化方法在社会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一、社会现象量化研究方法的确立
        二、社会现象量化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第四节 社会现象指标体系研究
        一、指标体系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必要性
        二、指标体系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有效性
        三、指标体系在社会现象量化研究中的局限性
        四、社会现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建构
    第一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的代表性
        一、作为认识来源的互联网信息
        二、以主观体验为核心的宗教信息
    第二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互联网宗教信息内容繁杂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数量庞大
        三、互联网宗教信息具有互动特征
    第三节 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构建
        一、互联网宗教信息汇集指标
        二、互联网宗教信息监测和安全预警指标
        三、对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的反思
第三章 指标体系认识论旨归
    第一节 指标体系与实在关系反思
        一、作为万物本源的数
        二、作为认识工具的数
    第二节 指标体系有效性问题
        一、数学经验论
        二、有条件的有效性
    第三节 指标体系测量问题
        一、测量行为塑造结果
        二、测量渗透理论
    第四节 作为认识维度的指标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复数的历史发展过程概述
    二、高中复数课程内容组织的研究
    三、高中复数课程的比较研究
    四、高中复数教与学的研究
    五、数学理解的研究
    六、小结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与高中复数教育价值
    一、复数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高中复数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
    三、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阐释
第四章 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历年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纵向比较
    二、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国际横向比较
第五章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研究
    一、测评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设计
    四、测试的指标分析
    五、测试结果统计
    六、分析与结论
    七、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表现的讨论
第六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分析
    一、源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思考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探索
    三、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及其层级关系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发展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二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三 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内容
    附录四 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复数内容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督导
        2.1.2 学校督导
        2.1.3 学校改进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3.2.1 CIPP模式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3.2.3 理论运用浅析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4.1 Ofsted的成立
        4.1.1 成立背景
        4.1.2 改革举措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1.3.1 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研究
        1.3.2 信息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模型构建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绿色产品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
        2.1.2 测量尺度、扩大和收缩尺度、尺度框架
        2.1.3 感知价值、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
        2.1.4 消费者怀疑
        2.1.5 调节聚焦
        2.1.6 中介效应、遮掩效应和调节效应
    2.2 直接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2.2.1 决策双系统理论
        2.2.2 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直接关系
    2.3 间接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2.3.1 传播说服相关理论
        2.3.2 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的中介作用
        2.3.3 消费者怀疑的遮掩作用
    2.4 调节作用的假设提出
    2.5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3.1 实验和调查问卷设计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预试
        3.1.3 量表的选取
        3.1.4 控制变量的选择
    3.2 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3.2.1 数据收集过程
        3.2.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路径分析
    4.1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路径研究框架
    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路径检验
        4.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2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直接效应检验
        4.3.3 感知环境价值的中介作用检验
        4.3.4 感知经济价值的中介作用检验
        4.3.5 消费者怀疑的遮掩作用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边界条件
    5.1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边界条件研究框架
    5.2 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检验
        5.2.1 感知环境价值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5.2.2 感知经济价值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5.2.3 消费者怀疑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5.3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5.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3.2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感知环境价值的调节作用检验
        5.3.3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感知经济价值的调节作用检验
        5.3.4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消费者怀疑的调节作用检验
    5.4 调节聚焦对间接路径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5.4.1 调节聚焦对感知经济价值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5.4.2 调节聚焦对消费者怀疑遮掩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尺度框架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结果讨论和策略建议
    6.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和讨论
        6.1.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6.1.2 直接效应的结果讨论
        6.1.3 间接路径的结果讨论
        6.1.4 调节效应的结果讨论
    6.2 理论价值和贡献
    6.3 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实践启示
        6.3.1 产品策略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建议
        6.3.2 信息策略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建议
        6.3.3 市场策略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
附录2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调查问卷
附录3 简单效应的检验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共享经济中的博弈模型与机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现状
        1.2.1 共享经济中的动态成本博弈
        1.2.2 共享乘车在线分配与定价
        1.2.3 共享乘车成本分摊机制设计
        1.2.4 考虑外部性的博弈模型及机制设计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贡献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博弈论简介
    2.2 双边市场简介
    2.3 基础定价理论与实践
    2.4 动态成本机制设计
    2.5 在线博弈机制设计
    2.6 成本分配算法理论
    2.7 博弈外部性理论及应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成本博弈模型与机制设计
    3.1 概述
    3.2 共乘问题定义与模型介绍
    3.3 经典VCG机制的不适用性
    3.4 动态保留价格机制设计
        3.4.1 资源分配和定价
        3.4.2 理论分析
        3.4.3 实验验证与性能评估
    3.5 共享单车定点停放激励中的应用
        3.5.1 背景与动机
        3.5.2 问题建模
        3.5.3 设计核心思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享乘车在线场景下分配定价
    4.1 概述
    4.2 社会福利优化系统设计
        4.2.1 问题定义
        4.2.2 抢占禁止策略
        4.2.3 允许抢占策略
    4.3 系统吞吐量最大化
        4.3.1 问题定义
        4.3.2 定价策略
        4.3.3 调度策略
        4.3.4 分配算法与竞争比分析
    4.4 平台整体效用最大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享乘车中的成本分配机制设计
    5.1 概述
    5.2 符号定义与模型介绍
    5.3 现有机制分析
        5.3.1 简化实例
        5.3.2 广义的第二价格机制
        5.3.3 关键价格技术
        5.3.4 VCG机制
    5.4 成本分配机制设计与理论分析
        5.4.1 关于收支均衡实现的有益尝试
        5.4.2 关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否定性结论
        5.4.3 社会成本最小化目标下的近似算法
        5.4.4 简化实例下的机制设计
        5.4.5 一般情形下的机制设计
    5.5 仿真实验结果
        5.5.1 实验设定
        5.5.2 实验结果
        5.5.3 应用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外部性的博弈模型及机制设计
    6.1 概述
    6.2 基于身份的外部性博弈机制设计
        6.2.1 模型介绍与问题定义
        6.2.2 单竞争者图机制设计
        6.2.3 平面竞争图机制设计
        6.2.4 一般竞争图机制设计
        6.2.5 实验验证
        6.2.6 总结与未来方向
    6.3 考虑座位偏好的共享乘车分配机制
        6.3.1 符号定义
        6.3.2 系统模型
        6.3.3 无嫉妒分配机制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10)用户需求约束下的钢铁企业库存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运营管理相关背景
    2.2 供应链相关理论
    2.3 库存相关理论
    2.4 钢铁企业运作管理
        2.4.1 钢铁企业管理研究
        2.4.2 文献总结
    2.5 钢铁企业库存管理
        2.5.1 钢铁企业库存问题分析
        2.5.2 文献总结
    2.6 企业库存与收益管理
        2.6.1 收入管理
        2.6.2 动态机制设计
3 恒定需求下钢铁企业库存管理
    3.1 允许延迟交货
    3.2 数量折扣
        3.2.1 总量折扣
        3.2.2 增量折扣
    3.3 多产品问题
        3.3.1 协作订货周期——二次幂策略
        3.3.2 联合订货
        3.3.3 有限周期问题
        3.3.4 等订单间隔法
        3.3.5 联合补充问题
    3.4 小结
4 多周期时变需求下钢铁企业库存管理
    4.1 时变确定性需求模型
        4.1.1 问题描述
        4.1.2 零库存定理
        4.1.3 递归解示例
    4.2 最短路与时变确定性需求库存问题
        4.2.1 网络与最短路问题
        4.2.2 时变确定性需求库存问题中的最短路
    4.3 有容量限制问题
        4.3.1 问题描述
        4.3.2 恒定容量限制问题
    4.4 小结
5 随机型需求下钢铁企业库存管理
    5.1 无限周期连续检查库存模型
        5.1.1 问题描述和参数
        5.1.2 最优策略和示例
    5.2 单周期报童模型
        5.2.1 模型描述
        5.2.2 问题分析
        5.2.3 多周期报童模型
    5.3 带有固定订货成本的库存问题
        5.3.1 固定订货成本模型
        5.3.2 K凸
        5.3.3 最优策略分析
    5.4 小结
6 考虑战略消费的钢铁企业库存研究
    6.1 基本模型
    6.2 库存定价
        6.2.1 简单可靠的定价策略
        6.2.2 可靠定价的性能保证
    6.3 库存策略
    6.4 HJB方程
7 案例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多周期随机模型
        7.2.1 排队论模型
        7.2.2 存储论模型
    7.3 仿真建模与结果分析
        7.3.1 数据
        7.3.2 仿真设置
        7.3.3 仿真结果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总结
    8.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焦虑的关系研究[D]. 张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D]. 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优化概率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研究[D]. 刘泽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D]. 陈立刚.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社会现象指标体系及其认识论旨归研究 ——以互联网宗教信息指标体系为例[D]. 赵中健.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D]. 彭艳贵.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7]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8]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侯晨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共享经济中的博弈模型与机制设计研究[D]. 张超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用户需求约束下的钢铁企业库存管理研究[D]. 冉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一个重要的数学期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