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实验效果观察

EM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实验效果观察

一、EM技术在生猪生产中实验效果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1](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降低,水土流失速率加快,基岩大面积裸漏,生态系逆向演替趋势严峻且难以挽回,石漠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林草优化配置与猪的健康养殖是草地畜牧业的关键部分,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存压力的有效方式。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失业率。采用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相结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模式,及精确的技术监测手段是高效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举措。依据有关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原理,以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耦合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于2017-2020年以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示范区或研究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示范区或研究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室内与室外实验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筛选适宜的经济林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的单播与混播,研究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的机理,机制,技术及示范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林草优化配置过程中牧草鲜草及干草产量变化特征,筛选石漠化地区牧草产量最高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在核桃林基础上选取满足适地条件与健康养猪的牧草最优配置方式: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白三叶+黑麦草(3:2)组合,为9458.2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黑麦草(2:3)组合,仅为6716.5 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鸭茅,为2452.1 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为1177.7kg/hm2。花江基于石漠化自然背景及原有经济林(李子树),选取适宜牧草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60446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为10858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9083.73 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菊苣(3:2),为1530.8 kg/hm2。(2)不同林草优化配置方式下牧草养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显着,白三叶的水分(Moisture)、粗蛋白(CP)、木质素(Lignin)、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钾(K)、磷(P)、钙(Ca)含量显着高于于其他牧草(P<0.05),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说明其营养价值较好。三种混播方式下组合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李子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播紫花苜蓿的Moistur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牧草(P<0.05),而干物质(DM),Ash,CP,Ca,ADF的含量显着高于菊苣、金荞麦、以及紫花苜蓿+菊苣三种混播方式下的含量(P<0.05)。三种混播中,紫花苜蓿含量越高则CP含量越高,三种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2:3)的整体效果与其它2种混播相比较差。(3)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在1-2年内可显着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立地气候生境,“以草养猪”具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效益。林草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的模式,为林农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带动农、林、牧、副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林草优化配置中不同牧草组合对猪的日增重及增重成本具有不同响应,示范效果明显。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财万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72元/kg)>试验组3(2.89元/kg)>试验组6(2.85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1(2.72元/kg)>试验组5(2.71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63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11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1元/kg。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任万松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83元/kg)>试验组1(2.90元/kg)>试验组6(2.84元/kg)>试验组3(2.83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5(2.74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25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04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6元/kg。(5)基于不同石漠化背景实施针对性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林草群落生态稳定性、水源涵养、保水保肥等均具有正向作用。以草养猪能改善林草生态系统,促进植被生长,并能改善猪肉风味与品质,通过林草优化配置的混播牧草来饲喂猪,其饲料消耗率降低了33%,猪的出栏成活率保持在96%左右,农户可支配收入显着提高。在喀斯特生态畜牧业推进中应提高林草资源利用率,结合天然林与人工草地建值,构建“牧草资源为辅+饲料为主”的现代健康养猪饲用生产格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可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与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对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要整合现有林草资源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健康养猪,构建健康养猪品牌效应。

左思杰[2](2020)在《EM菌肥对蔬菜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EM是一种复合型活菌制剂,在生态农业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就EM菌肥对蔬菜的萌芽与生长、硝酸盐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水培芽菜苗试验,以松柳、油葵种子为试验对象研究了EM菌液对二者萌发与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菠菜试验,通过测量菠菜植株生长指标与硝酸盐含量、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分别探究不同浓度EM菌液与不同类型肥料在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随着EM菌液浓度的增加,松柳、油葵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在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稀释1000倍、500倍时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稀释100倍时则会抑制种子萌发;稀释1000倍、500倍处理时的松柳芽苗单株鲜重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1.8%、9.1%,同时茎长、根长、茎粗等生长量指标也有明显提高,但对于油葵芽苗仅在稀释1000倍时促进作用明显,稀释100倍时对松柳、油葵芽苗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EM菌液对菠菜有显着的促进生长作用,其中70%浓度时处理效果最显着,76d时菠菜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片数、鲜重等生长指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8.5%、11%、18.8%、20.7%,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菌液浓度越高,长势越好;在纯N-P2O5-K2O养分含量均为0.1g/盆的条件下,不同肥料类型中以EM菌肥对菠菜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EM菌肥生长前期增产效果不明显,但生长后期(76d)菠菜单株鲜重、干重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0.9%、34.44%。3.施用EM菌液能明显降低菠菜植株硝酸盐含量,经30%、50%、70%浓度EM菌液处理过后的菠菜硝酸盐含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1.3%、10.3%、5.3%,随着浓度的增大,菠菜硝酸盐含量逐步增加,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化学肥料相比,EM菌肥与有机肥处理降低硝酸盐的效果最为明显,硝酸盐含量均未超过1440mg/kg,EM菌肥处理过后的植株体内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复合肥与控释肥处理降低了23.4%、17.4%。4.EM菌液促使盆栽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经30%、50%、70%浓度EM菌液处理过后的土壤有机质分别是对照的1.16倍、1.26倍、1.29倍,菌液浓度与土壤氮素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以浓度为70%的土壤NO3--N、NH4+-N含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的1.19倍、1.11倍;在不同肥料类型试验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EM菌肥>有机肥>控释肥>CK>复合肥,施用EM菌肥过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04g/kg,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土壤NO3--N、NH4+-N含量以控释肥处理最高,复合肥处理次之,EM菌肥对土壤氮素的累积效果不及二者显着。综合以上各项指标的分析:对于芽菜苗种子的萌芽及生长以稀释1000倍的EM菌液处理效果最好;对于盆栽菠菜生长及土壤养分积累以较高浓度(70%)的EM菌液处理效果最佳;低浓度(30%)EM菌液对菠菜植株体内硝酸盐累积具有显着改善作用。

刘森挥[3](2019)在《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牛肉需求增长对牛肉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牛肉需求不断增加,牛肉价格的持续上升反映了牛肉供需矛盾的严重性。缓解牛肉供需矛盾是主要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扩大肉牛养殖数量实现产量增长,还是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牛肉产量增长?国家已经明确了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显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肉牛产业未来发展模式。肉牛养殖是肉牛整个产业的重要阶段,较长的养殖时间容易使技术进步和管理实践发生改变,因此是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重要突破口。我国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如何?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在哪?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我国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问题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也是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回答的问题。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关于肉牛成本收益的统计,分析我国肉牛养殖的投入产出构成以及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积累的、全国肉牛养殖调查面板数据(2014-2018),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测算了每个肉牛养殖主体肉牛产量增长的源泉,进而测算评估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对比不同肉牛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再次,根据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和每个主体的内外部条件,研究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2015年-2018年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0.28%、0.92%、-1.88%、3.41%,平均为0.54%,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不同主体之间差异较大,最小值为-154.35%,最大值为91.18%。西南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值在所有产区中最高,达到4.51%。年均出栏量在20-99头的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达到1.25%,出栏规模在1-19头的养殖主体TFP增长率最低,仅为-0.76%。(2)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来源,技术进步对养殖主体样本期内TFP的提升作用微弱,但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存在剧烈的震荡,规模效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FP的增长。(3)我国肉牛养殖目前仍处于高度粗放式的养殖方式,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99%,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在样本期内均值仅为15.01%。在产区差异方面,所有产区中东北产区与中原产区的TFP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6.40%、21.78%,而西北产区与非优势产区较低,仅为11.64%、8.87%。这与不同产区肉牛主要采取集中育肥或是放牧型饲养方式有关。在规模差异方面,样本期内年均出栏量在1-19头、20-99头的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明显低于100-299头以及300头以上养殖主体的TFP贡献率。(4)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涵盖技术推广、金融支持、组织化经营以及养殖主体的个人素质等方面,其中,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加入合作社、与现代企业签订契约以及养殖主体受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养殖主体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5)基于技术培训、获取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组织化经营能够促进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本文进一步分析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贷款可获性、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因素,从而识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发现:(1)技术培训内容与养殖主体需求是否匹配、养牛收入、风险偏好、所养殖肉牛每百头的成活率对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行为有正向影响,而养殖主体年龄、是否村干部等因素对其参与技术培训行为影响不大。(2)养殖主体家庭禀赋特征及生产经营能力对其信贷可获性存在显着影响。其中,家庭劳动力人数与贷款可获性呈正相关;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性收入或养牛收入的养殖主体更容易获得贷款;享受信贷补贴政策与购买了养牛保险的养殖主体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3)养殖主体是否为村干部、受教育年限、生产规模、肉牛市场价格、合作组织能够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否提供销售服务与养殖主体是否参与组织化经营呈正相关。而养殖主体年龄、养殖经验与养殖主体是否参与组织化经营呈负相关性。(4)对上述三方面结论进行总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非可完全依赖养殖主体的自身努力来实现,政府在服务配给、补贴政策支持及产业组织在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上所提供的帮助,对养殖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提升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1)引导肉牛养殖的适度规模化,提高肉牛产业化水平;(2)进一步加强先进技术的普及,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优化肉牛养殖技术推广方法,重视养殖主体对新技术的修正过程;征求养殖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培训服务。(3)鼓励金融机构改革农牧业贷款抵押和企业资信评价体系,加大对农牧业生产者的贷款支持;建立金融联结配套的制度,有效解决养殖主体借贷信息不对称问题。(4)提高养殖主体组织化程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引导养殖主体自发组成合作社,激发养殖主体内在的积极性;鼓励养殖主体与现代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强调对肉牛养殖主体提供技术、收购销售等服务的重要性。(5)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肉牛养殖主体受教育水平;加大肉牛养殖补贴力度,建立疫病风险补偿机制,推广肉牛养殖保险,保证养殖主体收入。

周杰灵[4](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指出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于超[5](2019)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降低养殖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猪肉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也对生猪养殖自身发展造成了威胁。而由于目前技术、资金和土地方面的限制,单纯依靠末端治理已不能解决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其产生的污染与环境承载力间不匹配的矛盾了。因此,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方式成为从根本上解决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规模养猪场户的清洁生产行为,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规模养猪场户目前清洁生产行为的现状如何,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清洁生产行为是如何演进的,以及如何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与演进。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双种群进化博弈理论等理论,运用描述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双种群进化博弈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演进机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通过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进行界定和阐释,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分析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以开放系统为思想,以降低养殖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收益为驱动力,通过不断的动态演进,最终达到行为形成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现状描述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利用全国729家规模养猪场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了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的实施。在源头预防中,受访者对除兽药外的其他投入品在预防废弃物产生方面具有良好的认知,实施行为较好;在过程控制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认知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的行为操作。在末端治理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废弃物处理降低环境污染的认知水平较低,若缺乏环境规制,则末端治理行为不规范。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到结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态度,包括对实施清洁生产行为的态度及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期望值;禀赋特征,包括规模养猪场户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生猪养殖出栏量;外部规范,包括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合作组织的要求,对其认知水平有正向影响,对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作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对源头预防(包括种猪、饲料、兽药等的购买来源)、过程控制(包括兽药休药期设定、场区清洁方式、消毒频次)和末端治理(包括粪水处理方式、粪便处理方式、病死猪处理方式)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受制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又是规模养猪场户态度、禀赋特征和外部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产生的作用条件又归因于外界环境与规模养猪场户间的不断沟通与反馈所产生的复杂效应。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动力机制、传导机制、保障机制、促进机制和实现机制5个方面,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是在保障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维护等)和促进机制(包括统一的行业标准、平衡的市场供求等)作用下,以增加自身养殖收益和规避环保高压所带来的惩罚为行为动力,通过信息传递、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统一行业标准的引导,使自身做出理性选择,促使其提高清洁生产程度,进而达到降低养殖污染、增加养殖收入,并最终实现清洁生产行为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二。依据形成机制分析的结论,考虑政府监督机构和规模养猪场户在清洁生产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双种群进化模型,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结果表明:清洁生产的投入成本、补贴系数、监管系数等因素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方向、过程和稳定策略。对模型中的固定参数进行赋值,模拟仿真了参数变化对清洁生产行为策略稳定点演进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外部规范性和自身行为的引导性,提高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均衡财政支持、加大技术支撑、完善行业标准、共建多元管理,以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提高规模养猪场户行为参与度,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以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加强全过程和部门间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形成。

顾静秋[6](2018)在《农业数据智能感知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农业领域积累了海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数据,多种多样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层出不穷,但对于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人员而言,当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成本和门槛仍较高,面向农民、农村的信息服务系统仍然相对匮乏,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孤岛现象并存。农业信息服务往往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应用、特定数据资源,造成数据开发利用难度逐渐加大,因缺乏有效的分析提炼,数据资源向有用信息的转化效率过低,造成农业领域数据资源不断丰富与农业信息服务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研究农业物联网、互联网数据的汇集与抽取技术,实现农业数据智能感知;针对农业数据多源异构特点以及不同农业场景下的具体业务需求,研究农业数据智能分析挖掘方法,实现数据到信息的转变;通过建立用户兴趣模型研究用户聚类与个性化推荐算法,实现用户兴趣导向的个性化精准农业信息服务。项目研究内容对提高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与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与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在大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农业应用领域还存在数据来源不稳定、数据质量不高、信息挖掘决策精度低以及服务推送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农民进行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本文将按照信息感知采集、挖掘分析、个性化推荐的流程,从农业物联网、互联网数据智能感知、面向农业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挖掘分析方法与典型场景应用以及基于用户兴趣模型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几个层面对农业数据感知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与讨论。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如下:(1)农业复杂干扰环境下物联网数据感知汇集过程存在质量不高、稳定性与时效性差等问题,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关联分析的农业物联网高效数据汇集方法。针对农业复杂环境下信道链接不稳定问题,采用机会传输路由的方式提高了数据传输可靠性与网络数据吞吐量。同时根据农业应用场景特点,重点考虑网络的带宽、能量等资源受限问题,从节点数据间关联分析与能耗感知角度对机会路由中继选择与协调的权值进行优化,实现了农业复杂环境下的物联网数据高效感知汇集。在互联网数据采集方面,针对互联网农业领域数据纷杂,信息提取环节缺失等问题,研究了农业垂直领域互联网信息智能抽取方法。通过农业Web页面的多种特征融合,结合机器学习的规则学习算法,提出一种基于多特征与自学习的Web信息抽取方法,该方法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正确识别农业信息网页的正文内容部分,抽取需要的农业信息实体数据,并且能够自适应网页结构的变化。(2)随着农业领域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大量的农业数据资源,如何有效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农业大数据多源、异构、噪声大等特点,研究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清洗、过滤、集成等方法步骤处理提高大数据质量,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频繁集的Apriori改进方法进行多维大数据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发掘农业海量异构数据中的规律和价值,为农业领域实现高效信息服务提供基础。针对农产品价格供需信息不对称,影响农业生产收入水平的问题,基于互联网上抽取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从农产品价格时空分布角度进行数据关联分析,发现敏感、异常的波动情况,并对某类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以及受其他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行预测,进而为农业生产前期决策与经营销售提供信息支撑。(3)为解决动物繁育、疫病等早期检测问题,研究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数据聚类与图像识别等方法,结合动物生理、疫病行为模型,以奶牛养殖为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熵的奶牛目标对象识别方法,通过最小包围盒面积计算与目标对象轮廓图,实时捕获奶牛爬跨行为。结合蹄部、背部特征,融合被识别奶牛连续7d的运动量,判断影响奶牛健康繁殖的异常行为,提高奶牛养殖管理的科学化程度。(4)农业大数据在完成了有效的数据挖掘分析后依然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农业信息种类多样,分类复杂,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用户的信息需求也随这些发生变化,如何根据用户特征实现挖掘结果的精准推荐服务是农业智能信息服务的关键环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兴趣模型的个性化推荐方法,通过对用户注册信息得出显性特征(如职业、种植类型、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根据用户浏览操作记录提取用户隐性特征(如性格偏好、种植经验、农情农事等),进而建立情境融合的用户行为兴趣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用协同过滤的产生式推荐方法实现用户信息的按需精准推送。

别又才[7](2018)在《猪场沼液两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与有机物降解研究》文中认为尽管猪场沼液可以通过还田和自然生物系统等模式来解决问题,但是需要大量的土地,完全资源化利用的约束条件比较多,工业化处理模式将是部分土地资源受限的猪场必然选择,而大量沼液的深度处理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沼液的深度处理技术在投资和运行费用上都很高。随着环保部门提高排放标准以及环保税的压力,针对沼液深度处理的技术难点展开研究,找到技术可行、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的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沼液直接进入生化系统处理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引进物理、化学预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猪场沼液处理直接使用厌氧-好氧处理的思维定式,探寻改善沼液可生化性改善的预处理方法,研究沼液预处理以后有机物的变化,通过GC-MS等检测手段,测定不同阶段有机物的成分,分析沼液预处理、生化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并对相应的常规指标做分析,研究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同时,将两次预处理后的沼液和废水采用二级SBR系统联合运行,研究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从系统中优势菌群变化来探寻系统稳定性运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有效的处理工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寻找到解决目前沼液深度处理难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的同时还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以UFe协同预处理体系中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剪切作用产生破链效应为基础,研究沼液预处理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以及可生化性的改善,并分析沼液预处理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沼液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出峰非常密集,共检测到39个峰,主要有烷烃、卤代烷烃、酯类、草酸二酯等,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2,4-二甲基庚烷、4-甲基十三烷、丙酸2-甲基,2-丙烯酯、十四烷基碘化物、1-碘-2-甲基壬烷等;UFe协同预处理后典型有机物变化明显,共检测到25个峰,主要有烷烃、卤代烷烃、酯类、酸类、酮类、醇类、草酸二酯等,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正辛烷、十四烷碘化物、3-甲基庚酮-3,4,5,6-四甲基辛烷、对戊氧基苯乙酮、草酸异己基新戊酯、草酰乙酸、1,3-二氧环戊烷等。预处理后不仅仍然检出了酯类、烷烃类、碘化物等,还增加了酮类、醇类、酸类化合物,推测可能通过处理后部分酯类化合物转变成了酮、醇、酸。BOD5/COD从原沼液的0.2提高到预处理后的0.4,可生化性得到很大的改善,BOD5、COD、TOC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性;(2)UFe的协同作用的机理有加氢脱氯、自由基氧化和铁的还原主要的作用在于自由基氧化和铁的还原。通过观察铁粉颗粒表面的SEM照片发现在UFe协同体系中,酸性环境下除了酸对零价铁颗粒表面的腐蚀作用还有由超声空化引起的高速冲刷、气蚀(破坏颗粒的表面氧化层)、清洗等效应,碱性条件下产生了空化泡崩溃时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效应,超声波通过冲刷、气蚀、碎裂、清洗、熔合等多种效应,活化和增强了铁粉的表面性能;(3)将通过UFe预处理后沼液导入到第一段SBR系统(SBR1)进行深度处理,COD去除率不理想,一般在70%以下,NH3-N的最高去除率不到80%,脱氢酶活性为45.8925(TFμg/L活性污泥.小时)说明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正常,OUR为13.631 mg O2/g MLVSS·h,小于25 mg O2/g MLVSS·h,处于较低水平,采用GC-MS检测得出结论,通过生物降解以后,共检测到12个峰,有机物出峰减少很多,C12以上烷烃含量降低,含碘、溴的盐类未作为典型有机物检出,主要有烷烃类、酯类等,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正辛烷、壬烷、2,2-二甲基丁烷、草酸异丁基丙酯、草酸异辛基异丁酯等,水体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还是比较多,导致COD和NH3-N去除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原因是有效碳源不足;(4)以提高污水可生化性为目的,将SBR1的出水用臭氧(O3)预处理,将臭氧(O3)氧化反应控制在生化性提高后、矿化反应前,研究发现臭氧(O3)预处理的核心作用是UV254的改变,臭氧(O3)对UV254的去除主要原因是臭氧(O3)易与水中的C=C、C=O等结构反应,同时臭氧(O3)利用其强氧化性破坏废水中有机物的芳香环和双键结构,使有机物对紫外的吸收减弱,进而导致UV254下降,强氧化过程反应后,烷烃类C链长度都低于10,从生物降解性来说,非常利于降解,特别是20分钟以后臭氧预处理后的有机物分子量变小,增加了水体中小分子有机物数量,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降解有机物,促进下段的生化反应进行;(5)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级SBR系统中SBR2的运行情况,SBR2进水COD约650 mg/L,出水COD平均值为67.7 mg/L,进水NH3-N约为200 mg/L,出水NH3-N平均值为10.6 mg/L,满足综合一级排放标准,检出的典型有机物为正辛烷,2-甲基戊烷庚烷,丙烯酸异丁酯等,其中丙烯酸异丁酯生物降解性值得关注;(6)采用UFeSOS组合工艺连续运行两个月,研究了运行过程中系统的稳定性和技术可行性,并以现有的SBR工艺作为参照对比,考察实践中该工艺在技术手段、基础投入、能耗、运营费用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性得出结论,UFeSOS组合工艺和传统SBR组合工艺的出水都可以达到甚至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从投资角度和运营成本角度来看,UFeSOS组合工艺更加适合于猪场沼液的深度处理。

何凌霄[8](2018)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虽然我国食品安全形式总体平稳,但畜牧业中兽用抗生素滥用现象突出,食品中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加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与使用国,我国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来规制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由此产生的抗生素耐药和“超级细菌”涌现等风险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本研究选取我国猪肉市场抗生素滥用这一严峻问题,旨在了解相关食品规制政策的可能选择,并分析规制工具的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调节行为及社会福利变动,据此为政策制定提供事前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有助于优化现行的食品安全规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300位消费者进行实验室实验,获取了参与者对两款猪肉(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并基于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揭示(即揭示与猪肉的抗生素问题相关的信息,包括普通生猪饲养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以及无抗生素猪肉的基本信息等)对于消费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揭示可以显着改变参与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参与者的支付意愿在信息揭示前后的变化值相对较大。与不提供任何信息相比,5轮信息过后,消费者对无抗生素猪肉的支付意愿显着提高了 31.9%,而对普通猪肉的支付意愿则降低了 16.3%。可见,信息揭示对无抗猪肉的作用更大,我国消费者对于无抗生素猪肉有着较大的偏好。而比较5则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大小发现,环境信息和儿童健康信息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此外,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年龄组参与者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其次,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了信息揭示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以实验获取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为基础,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理论推导和实证模拟了信息揭示对消费者福利及相关猪肉市场份额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福利是最高的,完全信息使消费者得以将损失和收益完全内部化,因而政府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税收或补贴工具。第二,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剩余在配合使用税收和补贴两种工具时最高。具体看来,对每单位(500g)猪肉而言,短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分别为1.5元和3.5元,长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则分别为4.5元和6.5元。配合使用征税和补贴这两种工具,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消费者福利的过度扭曲。第三,在不实施信息揭示的情况下,最优税收值比在信息揭示下高得多,表明为了弥补信息的完全缺失,政府需要征收更高的税。第四,规制的实施还会影响两款猪肉的市场份额变化。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均降低了,而无抗猪肉的市场份额则逐步扩大。在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可能面临100%的下降。可能因为,高补贴和高税收政策给予了消费者足够大的激励去促使他们购买无抗猪肉,即使是以牺牲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其实也印证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支付意愿变化。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猪肉消费需求,愿意购买无抗猪肉的消费者比例稍有增加,就会为相关行业创造巨大市场。第五,在考虑2015年中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总量之后,消费者剩余的总变动将达千亿元。这一巨大的政策福利突显了对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出台规制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次,研究了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基于局部均衡模型,使用由实验获取的数据和有关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参数,分析了实施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实施无抗标准可以带来总福利的显着提升(14.61%)。对于生产者来说,标准的实施不仅统一提高了猪肉的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无规制政策的基准情境相比较,猪肉的市场价格增长了 9.42%,但生产者的总利润却是降低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由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提高的负面效应被无知成本的消失所抵消了,因此消费者的福利改进是正向的(消费者剩余提高2089.2亿元)。第二,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之后,选择生产无抗猪肉的最优厂商比例占50%,这意味着,当近半数的生产者选择转向新的无抗细分市场时,对于额外的单个生产者而言,进入两个市场中所能获得的边际利润趋于相等,因而不会再有额外的生产者改变生产策略,两个细分市场达到相对均衡。此时,无抗猪肉的价格高出普通猪肉价格的66.9%,而就均衡数量看,无抗猪肉这一细分市场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一半。总体而言,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是有益于生产者的(总利润提高2608亿元);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抗猪肉的相对高价格使得消费者福利遭受损失(消费者剩余降低2072.4亿元)。最终,由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被无抗猪肉市场福利的增加所抵消,因此总的福利是增长的。第三,实施无抗标准带来的福利改进(14.61%)总体上大于实施标签(4.17%)。然而,社会最优的福利来自于实施无抗标签,但这一最优点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达到,而是需要政府对无抗猪肉的生产者数量进行最优规制。由于政府难以清楚了解生产者的实际利润,规制细分市场中生产商的数量是难以实现的,因而政策制定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实施标准。第四,虽然猪肉生产的“无抗生素”标准更为严格且实施难度较大,但是相较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来说,它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当然,面临的问题是前者是较难推动的。总言之,所模拟的规制情境会带来数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这表明,针对我国生猪养殖中过量使用及滥用兽用抗生素这一问题,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予以规制。最后,将分析视角聚焦回生猪产业链内部,基于中间层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引入兼具“质量专家”和“中间商”双重功能的中间层组织以解决我国生猪产业链前端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信息传递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分析发现,中间层组织可以通过检测与评定生猪质量来促进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降低生猪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因质量不透明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生猪市场非效率问题。此外,中间层组织还能将猪肉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反馈到生产端,这有助于生猪生产与消费层面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励生猪养殖者重视质量控制。本研究的意义与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学术界缺乏有关抗生素使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的经济学文献,特别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中国消费者对无抗生素肉类的认知程度和需求偏好被忽视了。本研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实验,获取了消费者对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仅对于政府制定相关规制政策至关重要,它还为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提供更优质安全的食品提供了市场激励,从而影响相关市场的发展。第二,已有的实验经济学实证文献大多止步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获取上,而并未进一步拓展支付意愿的应用。本研究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探索了如何将消费者支付意愿用于模拟分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选择,及其引致的相关市场份额变化与消费者福利变动等。这一探索拓展了实验经济学的应用空间,并将支付意愿用于政策分析,进而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第三,对于学界来说,如何帮助政策制定者考量与选择规制工具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需要对相关规制工具的影响作用做出量化的估计。本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在理论上模拟了三种规制政策的实施情境,并结合由实验获得的一手消费者数据以及猪肉市场的实际供需参数等,对规制情境进行了具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及应用福利研究。这一分析有助于政府选择与评价食品安全规制政策,优化食品安全规制工具。

田文勇[9](2017)在《环境规制背景下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研究 ——基于四川6县(区)709个生猪养殖户的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猪规模养殖日益成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在缓解城乡居民猪肉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压力增大、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加剧、疫病风险持存、市场波动较大、养殖效率低等问题与挑战。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相关学者研究和现行政策指出我国未来在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过程中,应探索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生猪“适度养殖规模”是动态值,在不同地区、发展时期及养殖主体之间,应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探索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实质是探讨养殖户养殖规模决策问题,因养殖户是有限理性“经济人”,需要基于有限理性、决策独立且目标多元前提假设,重点探讨其是否需要适度规模养殖、适度养殖规模区间、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及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选择我国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省生猪养殖户为研究对象,以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规制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基于当前实施严格环境规制背景,对“生猪养殖户是否需要适度规模养殖、适度规模养殖区间为多少、影响其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的因素有哪些、养殖户如何在环境规制下进行适度规模养殖决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构建“适度规模养殖识别-适度养殖规模测度-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影响因素探析-适度规模养殖”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在当前环境规制背景下,生猪适度养殖规模区间将缩小”、“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是综合考虑环境规制因素、非环境规制因素及其交互项多个因素而做出的决定”研究假说。其次,在对四川生猪养殖规模现状回顾基础上,运用709份生猪养殖户问卷调查数据,选用C-D生产函数、目标函数等研究方法,考察四川生猪养殖户规模养殖报酬情况,识别养殖户是否需要适度规模养殖,并从经济、生态等多视角测算生猪适度养殖规模;再次,运用四川生猪养殖户问卷调查数据,分别选用Probit、Logit等计量方法,验证了非环境规制因素(经济效益、生猪政策、生猪价格、产业组织、风险态度、技术水平)与环境规制因素(污染治理压力)对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行为的影响,以检验研究假说;最后,分别从四川三个不同地域选取三种类型生猪养殖户,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其在环境规制实施前后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及影响因素等情况,印证上述研究结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生猪养殖户适度养殖规模测度及评判研究结论一:四川生猪需要适度规模养殖,多视角测算出的适度养殖规模存在显着差异,适度养殖规模为中小规模,污染治理成本已成为养殖规模的重要限制因素。养殖户期望养殖规模是中小规模,若考虑污染治理成本,发现2015年养殖户平均养殖成本将由73.25万元增加到78.24万元,平均利润将由24.49万元下降到19.46万元。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生猪养殖呈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需适度规模养殖。从养殖户养殖利润最大化视角测算,四川生猪养殖户适度养殖规模区间为650-800头,丘陵区为500-653头,平原区为600-700头,均属中规模;从养殖户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视角测算,其适度养殖规模区间为55-75头,丘陵区为36-75头,平原区为40-60头,均属小规模;从养殖户土地消纳粪污能力视角,其生猪适度养殖规模为30-41头,为小规模。上述结果回答了问题“生猪养殖户是否需要适度规模养殖、适度规模养殖区间为多少?”及研究假说“在当前环境规制实施背景下,生猪适度养殖规模将缩小”。(2)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二:生猪养殖户的风险态度、技术水平、污染治理压力存在差异,风险态度、技术水平、污染治理压力及其相关变量对其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有显着影响。大多数猪养殖户厌恶风险,为风险规避者,掌握的养殖技术或技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对其生猪养殖帮助较大,大多数采用种养结合治理模式,污染物治理难度不大,但环保达标压力较大。实证研究表明,养殖户的风险态度、技术水平、污染治理压力及具体生猪价格波动风险、饲养技术风险、疾病防治技术(合理用药)、快速育肥技术、环保部门检查、环保法规认知、是否干湿分离、是否制沼气变量对其适度规模养殖决策行为正向显着影响,是否自配饲料、饲料选用与配比技术、是否出售废弃物变量负向显着影响。结论三: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是综合考虑多因素而做出的决定,受各因素及其交互项的显着影响。生猪养殖户养殖决策中存在盲目、悲观心理,获取经济利润是其主要动机,资金短缺是限制生猪规模养殖的因素之一,技术水平、污染治理压力、风险态度、生猪价格、经济效益、生猪政策、产业组织是其调整养殖规模主要考虑的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效益、政策补贴、产业组织、生猪预期价格变量对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行为正向显着影响,当期生猪价格变量呈负向显着影响,也受上述变量与风险态度、技术水平、污染治理压力交互项影响。上述结果回答了问题“影响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的因素有哪些?”及研究假说“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是综合考虑环境规制因素、非环境规制因素及其交互项多个因素而做出的决定”。(3)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案例研究结论四:环境规制实施前后生猪养殖户养殖规模决策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生猪规模养殖认知、适度养殖规模评判、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影响因素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案例分析发现,严格环境规制实施前,不同类型生猪养殖户养殖规模决策行为差异明显,影响其决策行为的因素也形态各异。环境规制实施后,养殖户均面临较大污染治理压力,该压力限制了其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生猪养殖规模决策主要由生猪粪便、尿液、污水等废弃物污染治理能力大小、治理成本高低、治理设施齐全程度来综合决定。养殖户在养殖目标、参与产业组织程度、所获生猪政策补贴额度、生猪价格评判、养殖技术水平或技能、饲养风险偏好程度、污染治理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导致其在生猪规模养殖认知、适度养殖规模评判、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影响因素方面差异显着。上述结果回答了问题“养殖户在环境规制下如何进行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将环境规制因素纳入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分析框架。基于环境规制视角,通过整合有限理性理论、行为决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规制经济学理论,从环境规制因素与非环境规制因素角度切入,系统构建了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的非环境规制因素与环境规制因素,完善了生猪养殖决策理论体系。突破了已有研究过多探讨非环境规制因素对生猪规模养殖的影响局限,突破了已有研究过多地从宏观层面探讨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影响。(2)从经济、生态等多视角测度生猪适度养殖规模。将规模经济理论引入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研究中,拓展了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从养殖利润、污染治理成本和土地消纳视角对生猪养殖户适度养殖规模进行测度,避免了单一视角测度的局限性,提高了测度结果的科学性、可信度,突破了已有研究着重从经济效益评价和生产效率视角测度的局限,增强了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的科学性和指导性。(3)实证研究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的影响因素。将技术差距理论引入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研究中,拓展了技术差距理论的应用范围,验证了技术水平、污染治理压力、风险态度、生猪价格、经济效益、生猪政策、产业组织及其相关变量因素在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中的有效性;发现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主要基于生猪预期价格而非当期价格,与蛛网理论观点不一致;除市场价格风险外,发现污染治理压力、饲养技术风险、技术水平差距、疾病防治技术水平(合理用药)、快速育肥技术水平是选择适度规模养殖的促进因素,饲料选用与配比技术、粪污出售是阻碍因素,丰富了生猪养殖决策研究结论,弥补了现有从具体技术水平、具体养殖风险、污染治理压力微观层面研究之不足。

胡育璐[10](2015)在《生物发酵床垫料热传导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垫料床热传导的机理及规律,得到垫料热传导的模型,为解决生物发酵舍养殖技术中的发酵床管理的难题提供参考。首先结合传热学知识,分析了垫料床的分层及结构,结合实际养殖情况,对垫料床内部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将垫料床系统视为稳态导热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了垫料的部分物性参数,指出垫料床内部存在孔隙,可以将垫料床视为一种多孔介质。孔隙中存在水和空气,当垫料的结构有所变化,导热系数就会随着含水率和孔隙度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利用传热学知识,推导出垫料模型的温度分布公式。下一步利用ANSYS软件建立垫料床的三维物理模型,对特定发酵热温度下的垫料床内部温度分布规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得出垫料内部的温度,在存在发热源的情况下从中心向边缘有一个递降的过程,在30℃至80℃范围内,存在内热源的垫料内部温度分布趋势大致相同。接着在实验室中建立了垫料床模型,选取特定的垫料基质组合,采用发热板加热模拟发酵热温度,实验测定在不同的发酵热温度下垫料床内部及垫料床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1.垫料床的内部温度具有和环境温度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垫料传递中,中心轴线上的温度高于边缘的温度。2.垫料床内部的测温点的温差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与环境温度相关度较大,内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3.在自然情况下的垫料床的表层温度分布总体均匀,当存在内热源的时候,表层温度会受发酵热温度的影响而上升,但影响并不明显。将ANSYS软件所模拟的温度值与实验中测得的温度值进行显着性分析得出:模型模拟的稳态导热状态中的点温度,与在实验中测得的点温度值没有显着差异,说明该模型可靠。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垫料床内部的传热机理,为生物发酵舍垫料养殖技术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垫料配比中的发酵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EM技术在生猪生产中实验效果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技术在生猪生产中实验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二)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3 试验方案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性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林草优化配置机理
    (一)林草优化配置中牧草混播理论基础
    (二)林草优化配置中适生性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三)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差异性分析
    (四)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养分差异性分析
        2 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差异性分析
四 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耦合机制
    (一)“以草养猪”的效益耦合机制
        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耦合机制
        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耦合机制
        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耦合机制
    (二)不同牧草对猪增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
五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环境现有成熟技术
        1 生态养猪技术
        2 林草间作技术
        3 干草、青贮饲喂技术
    (二)石漠化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牧草留茬试验剪切装置
        2 生态养猪抽屉式食槽
        3 土壤植物生长模拟试验取草装置
        4 加热功能的生态养猪食槽装置
        5 牧草存活率试验取样装置
        6 一种仔猪喂料槽
        7 潜在-轻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8 中度-强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9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三)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2)EM菌肥对蔬菜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现有肥料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
        1.1.1 化肥存在的问题
        1.1.2 有机肥存在的问题
        1.1.3 新型肥料的应用现状
    1.2 EM菌剂应用现状
        1.2.1 EM菌剂技术概况
        1.2.2 EM菌剂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水培芽菜苗试验
        2.3.2 菠菜盆栽试验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2.4.1 样品的采集
        2.4.2 样品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水培芽菜苗试验结果
    3.1 EM菌液浓度对松柳、油葵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EM菌液浓度对芽苗生长的影响
        3.2.1 EM菌液浓度对松柳芽苗生长的影响
        3.2.2 EM菌液浓度对油葵芽苗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盆栽菠菜生长量试验结果
    4.1 EM菌液浓度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4.1.1 对植株株高的影响
        4.1.2 对植株最大叶长的影响
        4.1.3 对植株最大叶宽的影响
        4.1.4 对植株叶片数的影响
        4.1.5 对植株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4.2 不同类型肥料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4.2.1 对植株株高的影响
        4.2.2 对植株最大叶长的影响
        4.2.3 对植株最大叶宽的影响
        4.2.4 对植株叶片数的影响
        4.2.5 对植株地上部分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盆栽菠菜硝酸盐含量试验结果
    5.1 EM菌液浓度对菠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2 不同类型肥料对菠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6章 盆栽菠菜土壤养分含量试验结果
    6.1 EM菌液浓度对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影响
        6.1.1 EM菌液浓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6.1.2 EM菌浓度对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6.1.3 EM菌浓度对土壤NH_4~+-N含量的影响
    6.2 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影响
        6.2.1 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6.2.2 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6.2.3 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NH_4~+-N含量的影响
    6.3 菠菜产量与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与投入产出变动
    3.1 我国肉牛养殖业历史变迁与区域布局
    3.2 我国肉牛养殖业投入产出变动与区域差异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4.1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与测度原理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3 我国肉牛养殖主体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4.4 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4.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肉牛养殖生产方式评价
    5.1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方式评价的理论分析
    5.2 我国肉牛养殖业生产方式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3 被解释变量与关注解释变量的交叉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研究
    7.1 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7.2 养殖主体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因素
    7.3 养殖主体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7.4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清洁生产
        1.2.2 农业清洁生产概述
        1.2.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规模养猪场户
        2.1.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2.1.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
        2.1.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效应
    2.2 理论阐释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2.2.4 演化博弈理论
        2.2.5 数值模拟与仿真
    2.3 本章小结
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分析
        3.2.1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源头预防的认知与行为
        3.2.2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过程控制的认知与行为
        3.2.3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末端治理的认知与行为
    3.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与障碍分析
        3.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基础
        3.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障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依据、研究假说与模型原理
        4.1.1 理论依据
        4.1.2 研究假说
        4.1.3 模型原理
    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描述及检验
        4.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说明
        4.2.2 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4.3.1 模型拟合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
    5.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主导路径
        5.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动力机制
        5.2.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传导机制
    5.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辅助路径
        5.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促进机制
        5.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保障机制
    5.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在清洁生产行为形成中的应用
        5.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的构建
        5.4.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的类型
        5.4.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5.4.5 减少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正熵流
        5.4.6 增加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负熵流
    5.5 本章小结
6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剖析
    6.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设
        6.1.1 进化博弈参与主体说明
        6.1.2 政府介入在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经济逻辑
    6.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模型的建立
    6.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6.3.1 复制动态方程与稳定点
        6.3.2 复制动态方程稳定点分析
    6.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过程的模拟仿真
        6.4.1 参数值的确定
        6.4.2 模拟仿真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的认知,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1.1 加强外部规范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7.1.2 增加行为引导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7.2 增大外部环境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支持,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2.1 均衡财政支持,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畅通性
        7.2.2 加大技术支撑,保障清洁生产行为长期性
        7.2.3 完善行业标准,促使清洁生产行为规范化
        7.2.4 共建多元管理,加强清洁生产行为法制化
    7.3 完善市场机制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引导,激励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3.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的参与度,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
        7.3.2 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优化清洁生产产品市场的衔接
        7.3.3 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合理分配清洁产品的市场收益
    7.4 加强监督机构对清洁生产行为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4.1 加强全过程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实施的一致性
        7.4.2 强化部门合作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参与的有效性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农业数据智能感知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业大数据感知抽取技术
        1.3.2 农业多源数据智能分析技术
        1.3.3 个性化推荐技术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创新点
    1.6 论文课题来源
2 农业数据智能感知技术
    2.1 农业物联网数据高效汇集研究现状及问题
        2.1.1 农业物联网数据关联分析现状
        2.1.2 农业物联网数据汇集技术现状
    2.2 基于数据间关联分析的农业物联网机会路由方法
        2.2.1 农业物联网数据时空关联压缩模型
        2.2.2 网络机会感知模型与候选节点集构建
        2.2.3 机会路由候选节点协调机制
        2.2.4 基于权值的机会路由能耗感知优化
    2.3 农业物联网数据汇集仿真与分析
        2.3.1 机会路由性能指标
        2.3.2 仿真环境与系统参数
        2.3.3 仿真结果与讨论分析
    2.4 互联网信息抽取方法现状
        2.4.1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信息抽取
        2.4.2 基于机器学习的包装器归纳方法
        2.4.3 基于结构分析的抽取方法
        2.4.4 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方法
    2.5 基于多特征的自学习WEB信息抽取技术
        2.5.1 Web页面特征分析
        2.5.2 页面特征融合
        2.5.3 抽取规则定义
        2.5.4 信息抽取方法
        2.5.5 农业互联网信息多特征自学习抽取流程
    2.6 农业互联网信息抽取实验与分析
    2.7 小结
3 农业多源异构数据智能分析
    3.1 农业多源异构数据特点与典型预处理方法
        3.1.1 农业多源异构数据特点
        3.1.2 农业大数据特征提取
        3.1.3 农业异常数据识别
        3.1.4 数据变换和规约
        3.1.5 多源匹配数据集成
    3.2 农业数据关联分析
        3.2.1 互联网数据关联分析
        3.2.2 物联网数据关联分析
        3.2.3 农业大数据关联分析方法总结
    3.3 农产品价格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猪肉价格分析概况
        3.3.2 猪肉价格时空分布格局
        3.3.3 猪肉价格空间自相关分析
        3.3.4 猪肉价格与影响因素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3.3.5 猪肉价格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物联网视频数据的奶牛行为识别技术
    4.1 奶牛行为识别现状
    4.2 基于物联网视频数据的奶牛行为识别方法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奶牛目标对象提取
        4.2.3 奶牛运动量与发情行为关系模型
        4.2.4 奶牛行为视频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用户兴趣模型的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技术
    5.1 研究问题与现状
        5.1.1 用户兴趣模型构建
        5.1.2 基于内容的推荐
        5.1.3 协同过滤推荐策略
    5.2 基于用户行为的兴趣模型构建
        5.2.1 用户行为特征分析与数据获取
        5.2.2 用户行为的兴趣度计算
        5.2.3 融合用户行为与情景信息的兴趣模型
    5.3 基于用户兴趣模型的推荐
        5.3.1 用户聚类及距离计算
        5.3.2 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
        5.3.3 产生推荐
        5.3.4 本章推荐算法框架
        5.3.5 本章推荐算法特点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数据及环境
        5.4.2 实验过程
        5.4.3 实验评价标准
        5.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猪场沼液两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与有机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猪场粪污排放现状
        1.1.2 国内外猪场粪污处理研究现状
        1.1.3 超声波和零价铁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研究现状
        1.1.4 臭氧(O_3)处理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2章 UFe协同预处理沼液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OD、BOD_5、B/C以及TOC变化分析
        2.3.2 UFe预处理前后沼液的有机物变化分析
        2.3.3 NH_3-N、Tp变化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UFe协同预处理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使用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自由基产生途径
        3.3.2 pH值、加铁量对自由基产生量的影响
        3.3.3 零价铁表面形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UFe预处理后SBR1生化处理沼液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取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系统启动到稳定运行常规指标
        4.3.2 正常运行时COD和NH_3-N变化分析
        4.3.3 OUR分析
        4.3.4 脱氢酶活性测定
        4.3.5 SBR1出水有机物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二级臭氧(O_3)预处理一级生化出水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COD变化分析
        5.3.2 TOC与UV254变化分析
        5.3.3 BOD_5变化及B/C分析
        5.3.4 臭氧预处理后的有机物变化分析
        5.3.5 NH_3-N变化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O_3预处理后SBR2生化处理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2.3 取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SBR2运行期间NH_3-N、COD的变化
        6.3.2 SBR2处理出水有机物变化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UFeSOS组合工艺联合运行以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分析
        7.3.1 运行情况分析
        7.3.2 UFeSOS组合工艺经济与技术分析
        7.3.2.1 传统SRB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工艺流程
        7.3.2.2 UFeSOS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工艺流程
        7.3.2.3 各处理单元设计参数以及前提条件
        7.3.2.4 投资分析
        7.3.2.5 运营费用分析
    7.4 结论
第8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UFe协同预处理沼液可生化性改善以及前后有机物变化研究
        8.1.2 UFe协同产生自由基机理研究
        8.1.3 SBR1深度处理沼液效果以及有机物变化特征
        8.1.4 以非矿化为基础的臭氧(O_3)预处理SBR1出水研究
        8.1.5 SBR2运行效果与剩下的有机物
        8.1.6 组合工艺联合运行状况以及技术经济性上可行性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8.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释义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
        2.1.1 食品安全规制的逻辑基础
        2.1.2 规制工具——信息揭示
        2.1.3 规制工具——食品标准
        2.1.4 规制工具——食品认证标签
        2.1.5 规制工具的选择
    2.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相关理论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差异化需求
        2.2.2 垂直差异化食品的消费者需求
        2.2.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测度方法
    2.3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
        2.3.1 规制的总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3.2 有关信息揭示的研究
        2.3.3 有关食品标准的研究
        2.3.4 有关食品认证标签的研究
    2.4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以肉类为例
        2.4.1 消费者对安全的食品生产方式的关注
        2.4.2 国外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4.3 国内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分析
    3.1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困境及应对方式
        3.1.1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3.1.2 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3.1.3 困境应对:替代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3.1.4 困境应对:国际经验与启示
    3.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与抗生素问题
        3.2.1 猪肉安全与兽药使用引发关注
        3.2.2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现状总览
        3.2.3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原因剖析
    3.3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的经济影响:动物、农场及市场三个层面
        3.3.1 对动物层面的影响
        3.3.2 对农场层面的影响
        3.3.3 对市场层面的影响
    3.4 规制促生长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使用
        3.4.1 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
        3.4.2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生猪生产力的实际影响
        3.4.3 限制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规制工具的理论分析
    4.1 基准模型
    4.2 规制工具的情境模拟与作用分析
        4.2.1 无规制政策
        4.2.2 实施信息揭示
        4.2.3 实施食品标准
        4.2.4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
    4.3 规制工具的福利效应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样本
        5.2.2 实验产品
        5.2.3 实验中揭示的信息
        5.2.4 信息的揭示顺序
        5.2.5 支付意愿的获取机制
        5.2.6 实验的具体步骤
    5.3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3.2 计量回归与分析
    5.4 异质性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信息揭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信息揭示、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变动
    6.1 引言
    6.2 不同规制情境下的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理论推导
        6.2.1 基准情境
        6.2.2 完全信息情境
        6.2.3 不完全信息情境——兼论税收与补贴工具
    6.3 实证模拟结果
    6.4 模拟结果分析
        6.4.1 消费者福利的变动
        6.4.2 猪肉市场份额的变动
    6.5 本章小结
7 食品标准与食品认证标签的效应——基于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的估计
    7.1 引言
    7.2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7.2.1 基本假定
        7.2.2 需求端的分析
        7.2.3 供给端的分析
    7.3 规制工具的实施情境分析
        7.3.1 无规制政策
        7.3.2 实施食品标准(以无抗生素标准为例)
        7.3.3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以无抗生素标签为例)
    7.4 情境模拟的参数设定
        7.4.1 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参数
        7.4.2 来自消费者实验的参数
    7.5 情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7.6 扩展讨论: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
    7.7 本章小结
8 生猪的质量信息传递与交易优化:基于中间层组织的分析
    8.1 问题的提出
    8.2 中间层组织的建构逻辑
        8.2.1 基本假定
        8.2.2 没有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3 引入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4 两种市场之间的福利比较
        8.2.5 动态化的长期均衡
    8.3 中间层组织的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8.3.1 构建中间层组织的必要性
        8.3.2 中间层组织对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
        8.3.3 中间层组织对交易的优化
        8.3.4 中间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
    8.4 生猪产业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8.4.1 中间层组织的实际作用: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
        8.4.2 生猪交易:市场还是一体化?抑或是中间层组织?
        8.4.3 中间层传递信息的延伸讨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与产业升级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获取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实验过程
附录2——实验后的退出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环境规制背景下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研究 ——基于四川6县(区)709个生猪养殖户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猪适度养殖规模测度研究
        1.2.2 生猪养殖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1.2.3 生猪规模养殖决策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与研究前提假设
        2.1.1 概念界定
        2.1.2 研究前提假设
    2.2 理论基础
        2.2.1 有限理性理论
        2.2.2 规制经济学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5 行为决策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3.2 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理论分析
        2.3.3 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理论分析
        2.3.4 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与样本区生猪养殖规模现状分析
    3.1 四川生猪养殖现状分析
    3.2 四川生猪养殖成本收益分析
    3.3 四川生猪养殖模式探析
    3.4 样本区养殖户养殖现状分析
        3.4.1 样本区范围与调查设计
        3.4.2 养殖规模与养殖决策现状分析
        3.4.3 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3.4.4 养殖户养殖风险现状分析
        3.4.5 养殖户养殖技术现状分析
        3.4.6 养殖户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猪养殖户适度养殖规模测度与评判
    4.1 养殖利润与污染治理成本视角下测算
        4.1.1 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研判
        4.1.2 养殖利润与污染治理成本视角下适度规模测算
    4.2 土地消纳粪尿能力视角下测算
        4.2.1 适度养殖规模测算
        4.2.2 适度养殖规模综合评判
    4.3 生猪适度养殖规模测算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选取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结果及分析
        5.3.1 未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分析
        5.3.2 考虑环境规制及相关因素分析
        5.3.3 环境规制背景下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项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猪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决策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择说明
        6.1.1 案例选择范围
        6.1.2 案例选择过程
        6.1.3 案例访谈及分布
    6.2 不同类型养殖户养殖决策个案分析
        6.2.1 养殖风险规避型养殖户个案分析
        6.2.2 污染治理压力型养殖户个案分析
        6.2.3 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型养殖户个案分析
    6.3 不同类型养殖户养殖决策个案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或对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问卷
附录2:案例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教育及工作经历
    三、获奖情况
    四、参加或主持项目及学术会议
    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生物发酵床垫料热传导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养殖业发展对环境的冲击
        1.1.2 生物发酵舍技术
        1.1.3 生物发酵舍养殖技术原理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生物发酵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生物发酵舍技术面临问题
        1.2.3 热因子的作用
        1.2.4 生物发酵舍垫料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垫料的热物性测定
        1.4.2 垫料传热的数学模型
        1.4.3 垫料传热的实验研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物发酵床垫料传热
    2.1 生物发酵舍垫料
        2.1.1 垫料组成
        2.1.2 垫料结构分析
        2.1.3 垫料分层
        2.1.4 垫料菌群分布
    2.2 垫料热传导的数学描述
        2.2.1 传热学
        2.2.2 垫料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2.2.3 垫料导热所遵循的热力学定律
    2.3 垫料热传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垫料热物性的测定
    3.1 含水率的测量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密度的测定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容重的测定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导热系数的测定
        3.4.1 实验仪器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含水率的变化
        3.5.2 孔隙度的变化
        3.5.3 导热系数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垫料热传导的模型研究
    4.1 垫料传热的数学模型
    4.2 垫料模型的温度场分布研究
        4.2.1 垫料模型建立
        4.2.2 物性参数的选取
        4.2.3 初始条件
    4.3 温度场数值模拟
        4.3.1 前处理--网格的划分
        4.3.2 垫料内温度场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垫料热传导的实验研究
    5.1 垫料模型的温度测量
        5.1.1 实验模型的建立
        5.1.2 实验装置与工作原理
    5.2 实验方法与过程
        5.2.1 室内温湿度测量
        5.2.2 垫料不同内热源的温度分布测量
        5.2.3 垫料表面温度分布
    5.3 实验结果
        5.3.1 实验期间测得的室内温湿度
        5.3.2 实验期间测得的垫料内部温度分布
        5.3.3 实验期间测得的垫料表层温度分布
    5.4 结果分析
        5.4.1 垫料床温度与室内温湿度
        5.4.2 垫料床内部温度分布
        5.4.3 垫料床表面温度分布
        5.4.4 ANSYS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EM技术在生猪生产中实验效果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D]. 陈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2]EM菌肥对蔬菜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D]. 左思杰. 湖北大学, 2020(02)
  • [3]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D]. 刘森挥.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D]. 于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农业数据智能感知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顾静秋.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7]猪场沼液两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与有机物降解研究[D]. 别又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D]. 何凌霄. 浙江大学, 2018(01)
  • [9]环境规制背景下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决策研究 ——基于四川6县(区)709个生猪养殖户的实证[D]. 田文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3)
  • [10]生物发酵床垫料热传导的机理研究[D]. 胡育璐.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EM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实验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