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

中资银行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

一、对中资银行以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王毅[2](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认为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金川[3](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何欣羲[4](2020)在《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汇改政策颁布实施后,国家外管局逐步收紧对银行跨境业务的监管,对于银行个人跨境交易业务风险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举加重了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合规管理成本,业务受监管处罚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跨境活动日益频繁,零售跨境金融业务迎来的巨大的市场机遇。在机遇与威胁并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价值?如何整合利用银行的内部优势和资源,乘着市场的春风发展业务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益?如何建立和维持业务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对于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至关重要。本文以C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的外汇监管形势下国内银行在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战略。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业务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PESTEL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宏观环境情况,借助波特五力模型深入分析行业竞争态势。通过外部环境分析识别C银行在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外在机遇与威胁。第三部分内部环境分析。运用内部环境分析矩阵对企业的内在资源与能力进行梳理,并识别出关键优势能力和业务经营劣势环节。第四部分经营策略选择。通过SWOT竞争战略分析矩阵,梳理不同战略条件下具体的经营策略。结合内外部具体情况确定业务经营战略以及战略定位。第五部分经营策略与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业务的具体经营措施以及对业务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的保障性措施政策。根据本文的分析,在市场机遇与高压监管环境中的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第一,业务经营的战略定位必须可以平衡监管要求和市场需要。经营策略方面可以降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威胁的同时有利于发挥内部资源优势开展业务经营。第二,银行的零售跨境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基于顺应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了解顾客深层次的业务需求痛点,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第三,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下将差异化的业务体系与事件营销等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向市场输出一致性的品牌信息,以获得广泛及深度渗透的市场传播效果,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提供支撑。

张家卉[5](2020)在《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国OFDI潜力的影响研究 ——来自92个东道国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中资银行国际化直接关联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效率。就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企业境外融资相对困难且频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并购财税风险使企业国际化背负更高的投资成本,造成投资效率的损失。作为境外金融服务的桥梁,中资银行通过海内外分支机构一体运转、联动融资、东道国财税咨询等方式为中国企业出海经营提供金融支持,跨境金融配套服务的完善是否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据此,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及潜力展开分析。理论研究表明银行国际化主要通过融资约束、风险规避等直接途径,以及技术创新、母国金融发展等间接途径影响OFDI。实证层面,拓展的引力模型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和银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均有利于扩大中国OFDI规模。同时,按国家类别为依据划分的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发达国家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对中国OFDI增长的边际贡献要高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本文将异质性结果具体解释为:银行国际化借助东道国金融市场优势为中国企业跨境投资缓解成本压力,提升融资效率;东道国金融体系信息透明度越高,金融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越完善,则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咨询服务自然相对高效和准确。此外,文章据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OFDI的效率及潜力,回归结果表明: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和银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均可明显提升中国OFDI效率,充分挖掘OFDI潜力。据此,本文提出了中资银行国际化助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宋易珈[6](2019)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演进、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资商业银行实现了由封闭的国内银行向全球经营的跨国银行的转变,开辟了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走向全球的扩张模式。纵观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进程,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扩张经历了起步、成长与繁荣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中资银行的海外网络扩张不断呈现加速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资主体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海外网络扩张,尤其是跨国并购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拉开序幕,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全球性的跨国银行网络。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由此,构建一张服务生产、贸易、投资网络的“金融融资网”是新时代给予中资银行也的新要求与新的挑战。然而,现有研究中难以解释中国作为缺乏银行竞争优势与国际化经验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中资银行全球经营网络扩张,本文尝试从构建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视角,探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过程中网络的形成路径与效应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其网络形成的路径与机制是什么?(2)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网络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网络对银行自身的风险承担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检验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扩张路径,本文基于Chaney(2014)贸易网络模型,从利用1978-2018年中资银行在港澳台地区与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数据与Zephyr并购数据库,从自身扩张路径依赖,同伴网络溢出以及社群圈层聚集三个角度检验、分析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扩张路径。计量结果表明:首先,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取决于已设立分支机构的网络结构,更趋向于向已设立分支机构地区地理联系与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经济体设立下一期分支机构。其次,本文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同伴网络溢出效应检验发现:中资银行间在海外网络扩张上存在典型的互动效应,而挤占与替代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最后,本文从社群与网络结构的角度出发,识别了金融中心所产生的圈层结构效应以及贸易与投资网络所带来的社群集聚效应,不仅揭示了中资商业银行在早期点布局后形成的金融中心圈层结构,而且检验了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在贸易与投资网络中表现出的社群集聚效应。因此,我们对第一个研究问题的回答是:中资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已然不再仅仅是跟随贸易投资的“追随者”,其扩张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自身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对同伴银行的外溢效应以及中资银行间的社群集聚。为了检验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所产生的效应,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方面,中资银行的海外经营网络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力资金保障,本文进一步从网络的角度检验了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由此,本文采用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数据以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录,借鉴Chaney(2014)、Xie and Yu(2016)从整体网络对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进行网络特征的刻画与测算,并检验了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一步,本文认为企业在利用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时,将受到其本地银行市场结构权重的影响,在采用中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库测算了各个商业银行本地市场数量占比后,我们计算出了各个地区的企业可用的加权后的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网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种假设及其推论,分别检验了整体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网络溢出效应,以及经过本地银行市场结构加权的海外经营网络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网络溢出效应。最终,我们发现:首先,整体的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正向的网络溢出效应。通过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企业将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设立分支机构、离已设立分支机构经济体地理距离更近、经济联系更紧密的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次,依据本地银行市场份额加权后的本地银行海外经营网络对本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网络溢出效应更强。为了得到更加稳健的结论,本文从样本、金融危机、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投资目等多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然是稳健的。因此,我们对第二个研究问题的回答是:通过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信息溢出,企业将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设立分支机构、离已设立分支机构经济体地理距离更近、经济联系更紧密的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同时,这种效应将随着本地银行市场结构的权重而改变。另一方面,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资银行大步伐的进行海外扩张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与之相伴的是各类风险事件层出不穷,中国银行仅2015年一年仅发生两起海外风险事件。由此,检验中资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对银行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借鉴Allen(2018)设定的模型提出理论假设以及可能的传导机制,发现银行的风险与海外资产回报率、波动率以及海内外资产紧密程度相关。资产最优化的分散可能带来银行风险的降低,也可能由于海外资产难以监管以及风险的传递带来风险的增强。除此之外,借鉴Beck et al.(2010)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中的核匹配与多期冲击的双重差分识别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对第三个研究问题的回答是: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我们发现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展战略的确增强了银行自身的风险承担。围绕着本文研究的三个问题,本文在数据、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具体如下:第一,为了刻画中资银行的全球经营网络,本文利用媒体报道、官方网站、电子地图,手工收集形成了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数据库。第二,以往传统银行国际化路径以及决策的相关研究,往往忽视了信息因素在企业与东道国之间溢出的作用。本文将基于Chaney(2014)刻画网络的方法,从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视角对银行的演进进行刻画,不再割裂的看待银行与银行间以及东道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关系,将他们之间的信息溢出纳入考量,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全程进行了刻画,并从三个角度对其演进路径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三,银行-企业关系的研究中,鲜有从银行的全球经营网络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境外银行网络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一步本文还探讨了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与其国内市场结构互动,分析中资银行的国内市场结构以及海外经营网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第四,由于中资银行的海外高速发展仅在近10年发生,因此,鲜有学者针对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对银行自身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将建立银行国际化与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框架,同时通过PSM与多期DID的实证检验,廓清银行的国际化行为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

杨李[7](2019)在《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绩效与策略研究 ——基于建设银行并购印尼Windu银行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资银行在海外业务布局方面实现了稳步有序的发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回顾汇丰、花旗这类优秀跨国银行的发展历史,都是通过不断地进行海外并购实现了全球业务的扩张和国际化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完善,国内银行的传统盈利项目——存贷利差也在不断减少。在我国“走出去”的战略号召下,顺应当下的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海外并购中,扩大业务范围,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从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以研究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绩效、得出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可行性策略为研究目的。以建设银行为代表,使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建设银行并购印尼Windu银行(2016年9月)的案例进行绩效分析,分析基于财务视角,通过对案例短期、中长期财务绩效的分析,探究此次并购及其整合工作是否给并购双方带来了绩效的提升,是否使得建设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有效推进。另外,本文还选取了一例对比案例——建行亚洲的并购及整合活动,通过与研究案例的对比分析,整理得出对研究案例的经营整合经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并购案例的短期绩效研究使用了事件研究法,主要针对并购方——建设银行;在中长期财务绩效的研究中,对被并购方——印尼Windu银行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并购方的研究则从财务指标(选取建行海外部)与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进行。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不仅短期内并购公告的发布对建设银行带来了正面的财务绩效影响,而且并购活动及后续的整合工作,使得并购双方后期的综合财务绩效实现了有效提升。不过并购整合活动也大幅提高了运营成本,对被并购方的经营情况来说,其经济效益与资产管理效益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并购活动的整合经营工作仍需不断深入,以使得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本文不仅通过对比案例——建行亚洲的绩效及整合经验分析,得出了对研究案例的有效经营启示,还根据并购绩效研究结果,对研究案例针对性地提出了业务发展、资本运营、人力管理、科技水平四个方面的经营整合建议。最后,结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对中资银行进行海外并购时可行性的策略与建议。因此本文不仅通过对比案例——建行亚洲的绩效及整合经验分析,得出了对研究案例的有效经营启示,还根据并购绩效研究结果,对研究案例针对性地提出了业务发展、资本运营、人力管理、科技水平四个方面的经营整合建议。最后,结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对中资银行进行海外并购时可行性的策略与建议。

魏勇强,张文静[8](2018)在《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挑战与对策》文中指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化浪潮,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首先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行了定义,接着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做了概括并划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再通过银行国际化指数对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中外资银行的国际化指数明确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不足,为中资银行的进一步国际化提供建议。

徐小鹏[9](2018)在《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的动因及影响探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经济体制稳健运行的需要,银行治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效率的加强十分必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波、加入WTO、股份制改革及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未来的走向也越来越明显:以政府注资给银行输入新鲜血液;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财务重组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发我国金融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来实现产权制度的革新;推进商业银行上市,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在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银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尽管如此,银行业的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障碍,如:产权多元化未真正实现、公司治理结构仍难以实现现代化发展、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就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为了解决银行资本不足及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给财务绩效带来积极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外资银行来说,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中国有很大的好处:第一,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政府信用作为保证,对于外资银行来讲,这种类型的投资风险很小且能够获得巨大收益;第二,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后,可以利用其数量巨大、分布广阔的网点来扩大客户群体及各类渠道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提高全球竞争力。然而,部分案例显示,一些外资战略投资机构在短期内出售商业银行股票并获得高收益。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究竟是否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一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仍是仁者见仁,没有定论。因此,在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引资的背景下,探讨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作为典型案例来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引言、理论概述、案例介绍、动因分析、影响分析与结论启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通过简要介绍相关的研究背景来引出本文的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后,介绍了作者本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本文的框架。理论概述部分主要对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其中影响因素部分包括了治理结构、盈利能力及风险控制三方面,为下文的案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案例介绍部分先简要介绍了案例发生的背景及双方情况,然后对案例的发生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动因分析部分针对中信银行引入BBAV这一案例,将动因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进行详细剖析。影响分析部分根据理论概述部分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体系,对中信银行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等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中信银行引入BBVA对公司治理结构、盈利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三方面的影响。论文最后,对本案例的结论与启示进行总结,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和我国银行业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管理当局应当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政府政策;二是对于银行自身,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个问题上要审慎选择、深化合作,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深入剖析中信银行引入BBAV这一案例,肯定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银行自身及我国的银行业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其他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时能够为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采用财务比率分析了中信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最显着的变化是盈利能力的提升,即资产收益和资产运用效率的提高。

张东阳[10](2016)在《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2009年我国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伴随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结算货币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这显示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内政策的有效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速。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载体,中资银行承担着更多的人民币国际化重任。“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引进来”相对应,强调的是中资企业和机构的海外发展,中资银行的“走出去”伴随着中资企业的“走出去”展开积极探索,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规模、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优势,相比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更早地开始了境外探索,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愈加重视,这对支持国家对外经贸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中资银行均已完成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布局,境外机构基本覆盖了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全球网络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诸多涉及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问题,都将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框架下逐步落实推进。从表面看,“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以贸易和投资为主的经贸合作战略,但实质上是金融问题,因为没有高效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来“一带一路”战略,就难以有贸易和投资的“一带一路”。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是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促进中资银行“走出去”以及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契机。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中资银行“走出去”,都离不开金融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是共生和相互影响关系,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中资银行“走出去”,而中资银行“走出去”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的反馈作用。如何将两者互动起来,即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推动中资银行“走出去”,又在中资银行“走出去”的过程中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货币国际化和银行业“走出去”理论和发展。目前,货币国际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架构,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货币国际化主要以 William.Petty、Adam Smith、Karl Marx、Say.Jean Baptiste 等学者的理论为基础。随后经济学家们开始对货币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也使得货币国际化逐渐由思想上升为理论,并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替代理论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比较而言,银行“走出去”或银行国际化理论涉及面相对广泛,至今仍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与之相关的已有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化理论、以贸易引导型理论和投资引导型理论为主的引导效应理论,以及以独占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虽然货币国际化和银行国际化概念不同,但同属金融范畴,是相辅相成的,但以往研究更多的是将两者分割,单独进行研究,这也造成了研究货币国际化和银行业“走出去”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在分析两者的相关理论之后,紧接着对两者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二是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其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现状和动因。本文认为,为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维护世界和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需要人民币国际化,这是国内外环境的现实需要。从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到现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已走了约六年历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投融资规摸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以及民众开始以人民币作为主要交易币种的主要选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跨境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以及货币国际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等。其二,中资银行“走出去”现状、特点及问题。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同时也加快了中资银行“走出去”速度。整体来看,中资银行“走出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二是覆盖地域不断扩大,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趋势;三是“走出去”路径选择增多,并购案例不断增加;四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仍然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五是香港始终是“走出去”的桥头堡。尽管如此,中资银行“走出去”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海外网点布局相对集中、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多样性,此外,还面临着市场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政治和安全风险等国别风险,以及文化差异风险,等等。三是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一,人民币国际化对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驱动作用。人民币国际职能的发挥,不仅带动了中资银行“走出去”市场规模扩大,带来成本竞争优势,而且可以倒逼中资银行被迫提升比较优势。其二,中资银行“走出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反馈作用。中资银行“走出去”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前向积极作用,表现在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地理布局的扩大,为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人民币结算支付的便利性,甚至可以填补一些本来不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国家的人民币业务。另外,中资银行的交易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更多的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而多元化服务可以为人民币提供增值和回流渠道,从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因此,本文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之间传导机理的基础上,分别用有关国有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双向传导机制进行经验估计。结果表明,一是中资银行“走出去”总体上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中资银行的某些要素变量对人民币国际化尚存制约效应或效应不稳定,比如海外机构与集团总机构数目、不良贷款率下降速度等。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总体上对中资银行“走出去”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人民币国际化的某些要素变量对中资银行“走出去”尚存一定消极作用,比如人民币汇率等。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相辅相成,人民币国际化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新的业务市场,同时也倒逼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与开放,不断提升“走出去”能力;中资银行“走出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包括回流渠道等在内的有效的金融支持,而且中资银行“走出去”相关金融服务的快速推进,也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四是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进行了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要在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实现,这不可避免会遇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限的制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一带一路”铺平道路,是“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展开的重要前提,而“一带一路”战略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能可贵的投融资载体、国际分工环境和市场条件。另外,“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规模扩大,改变外贸受传统欧美市场束缚的局面,而对外贸易的增长将成为中资银行业务发展新蓝海,中资商业银行凭借在产品种类和服务经验方面的优势,能够与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形成互补,为“一带一路”沿线双边贸易企业和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国际结算等专业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抢占不断扩大的贸易与投资空间下的区域发展优势地位,同时获得拓展新的客户资源和扩大国际业务的机会。因此,总体看,“一带一路”战略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为中资银行开展人民币相关业务提供条件,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的良性发展。

二、对中资银行以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资银行以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五、文献评述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一、样本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四、总体建模思路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及法律环境
        2.1.2 经济及社会环境
        2.1.3 技术环境分析
    2.2 市场环境分析
    2.3 行业环境分析
        2.3.1 行业的竞争结构
        2.3.2 潜在竞争者和替代品威胁
        2.3.3 顾客讨价还价权力
        2.3.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2.4 竞争对手分析
    2.5 外部机会与挑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C银行的现状介绍
    3.2 业务经营资源分析
        3.2.1 有形资源
        3.2.2 无形资源
        3.2.3 人力资源
    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3.4 内部优势与劣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业务经营战略选择
    4.1 可能的战略选择
    4.2 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4.3 战略定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业务经营策略与实施保障
    5.1 职能策略
    5.2 策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国OFDI潜力的影响研究 ——来自92个东道国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展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展
        二、对外直接投资实证进展
    第二节 银行国际化研究进展
        一、银行国际化内涵
        二、银行国际化动因
    第三节 银行国际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中国OFDI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中国OFDI的理论模型
        一、基本模型建立
        二、模型拓展
    第二节 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中国OFDI的传导机制
        一、直接传导机制
        二、间接传导机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资银行国际化和中国OFDI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及指标测算
        一、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
        二、中资银行国际化指标测算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特征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特征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特征
    第三节 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中国OFDI的现状分析
        一、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业务现状
        二、支持企业“走出去”部分案例汇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中国OFDI潜力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变量、数据与模型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第二节 投资引力模型结果估计
        一、全样本实证分析
        二、分样本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分析
        一、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提高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对策
        二、中资银行国际化助力中国OFDI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演进、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与贡献
        (二)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银行国际化动机与进入模式
        (一)银行国际化的动机
        (二)银行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二、银行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
        (一)企业融资约束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二)银行业海外扩张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银行风险承担的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对银行自身风险承担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度量方法的综述
        (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因素综述
    四、文献综述评述
第三章 银行业国际化历史与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
    一、全球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进程
        (一)银行海外浪潮的出去:战后经济复苏(1950-1970)
        (二)现代银行业迎来全面国际化(1970-2000)
        (三)银行业国际化“大而全”成主流(2000-2008)
        (四)后危机时代:现代银行业的大洗牌(2000-2008)
    二、中资银行国际化的现状与特点
        (一)中资银行国际化全球布局的特点
        (二)中外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
    三、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结构分析
        (一)中外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网络整体特征
        (二)中外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社群聚类
        (三)中外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的个体结构特征
第四章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演进路径研究
    一、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二)计量模型设定
    二、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网络扩张路径的检验与分析
        (一)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路径的自身经验积累
        (二)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进入模式
        (三)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中的同伴网络的溢出效应
    三、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社群集聚效应
        (一)围绕国际金融中心的圈层结构
        (二)贸易联结与投资联结的社群聚集效应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本地市场结构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一、理论假设与推论
    二、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二)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测算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一)区分贸易方式的回归分析
        (二)区分企业所有制的回归分析
        (三)区分企业投资目的的回归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与银行风险承担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二、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二)识别策略与模型构建
    三、变量测算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建议
    一、中资银行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建议
    二、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三、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风险控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绩效与策略研究 ——基于建设银行并购印尼Windu银行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 研究思路
    1.3 概念界定
        1.3.1 中资银行
        1.3.2 银行海外并购
        1.3.3 并购绩效
    1.4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情况概述
        1.4.1 并购历程
        1.4.2 并购现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银行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2.1.2 银行并购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 银行并购研究理论
        2.2.1 价值低估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事件研究法
        2.3.2 因子分析法
        2.3.3 财务指标分析法
        2.3.4 CAMEL模型
第三章 案例介绍及短期绩效分析
    3.1 案例介绍
        3.1.1 并购方:建设银行
        3.1.2 被并购方:印尼Windu银行
        3.1.3 并购动机
        3.1.4 并购详情
    3.2 短期财务绩效分析
        3.2.1 研究思路
        3.2.2 CAPM模型介绍
        3.2.3 分析过程
        3.2.4 结论
第四章 中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4.1 被并购方:因子分析
        4.1.1 分析思路
        4.1.2 指标选取
        4.1.3 实证分析
        4.1.4 结果分析
    4.2 并购方:财务指标分析
        4.2.1 盈利性指标
        4.2.2 安全性指标
        4.2.3 流动性指标
        4.2.4 营运能力指标
        4.2.5 发展能力指标
        4.2.6 小结
    4.3 本章小结
        4.3.1 财务指标分析
        4.3.2 非财务指标分析
    4.4 案例分析小结
第五章 案例对比分析
    5.1 案例对比分析:建行亚洲
        5.1.1 案例介绍
        5.1.2 绩效分析
        5.1.3 并购结果分析
    5.2 并购成功的原因分析
    5.3 与建行印尼的对比分析
    5.4 对建行印尼的经营启示
        5.4.1 如何面对资本市场的消极反应
        5.4.2 如何面对经营环境恶化
        5.4.3 如何制定有效的整合及发展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案例分析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建行印尼的经营建议
    6.2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6.2.1 审慎选择并购对象与并购区位
        6.2.2 制定有效的整合发展策略
        6.2.3 注重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定义的研究
    (二) 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 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动因理论的研究
    (四) 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历程
    (二) 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
        1. 五大行国际化指数有增有减, 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追赶
        2. 境外布局覆盖全球, 以亚欧为主
        3. 员工结构逐步优化, 人才培养显着加强
        4. 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全球系统重要性获得认可
        5. 风险事件逐渐显现, 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对比
        1.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国际化指数差距显着, 中资银行国际化道路前程漫漫
        2. 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分布深度尚浅, 境外业务结构有待提高
        3. 中资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占比仍然较低
        4. 中资银行境外雇员所占比重偏低
        5. 境外营收总量和占比中资银行排名均靠后
    (二)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国际化程度偏低, 业务单一
        2. 国际化结构不合理, 模式单一
        3. 没有找到国际化的新模式, 缺乏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4. 海外拓展经验不足,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五、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一) 认真分析中外差距, 积极稳健地进行海外扩张
    (二)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合作共赢发展
    (三) 引育国内国际优秀人才, 锻造适合国际化发展的企业文化
    (四) 充分利用互联网, 创造发展新途径
    (五)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构, 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9)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的动因及影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特征研究
        1.2.2 关于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动因研究
        1.2.3 关于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框架
2 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理论概述
    2.1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特征及比较
        2.1.1 中资银行的特征
        2.1.2 外资银行的特征
        2.1.3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比较
    2.2 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动因
        2.2.1 中国银行业竞争激烈
        2.2.2 监管部门的鼓励
        2.2.3 提升资本质量
        2.2.4 改善治理结构
    2.3 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影响因素
        2.3.1 治理结构因素
        2.3.2 盈利能力因素
        2.3.3 风险控制因素
    2.4 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的理论基础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2 战略管理理论
        2.4.3 股权制衡理论
3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案例介绍
    3.1 中信银行与西班牙对外银行概况
        3.1.1 中信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3.1.2 西班牙对外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3.2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的背景
        3.2.1 中国政府推动银行业改革
        3.2.2 中资银行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3.2.3 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3.3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的历程
        3.3.1 西班牙对外银行的入股阶段
        3.3.2 西班牙对外银行的两次增持阶段
4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动因分析
    4.1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外部动因分析
        4.1.1 中国银行业竞争激烈
        4.1.2 中国监管部门的鼓励
    4.2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内部动因分析
        4.2.1 提升资本质量,促进上市
        4.2.2 改善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
        4.2.3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5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影响分析
    5.1 对中信银行治理结构的影响
        5.1.1 优化了股权结构
        5.1.2 完善了组织架构
        5.1.3 强化了业务管理
    5.2 对中信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5.2.1 提高了净资产收益
        5.2.2 增长了非利息收入
        5.2.3 降低了成本收入比
    5.3 对中信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
        5.3.1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5.3.2 优化了资产质量
        5.3.3 加强了准备金覆盖程度
6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结论与启示
    6.1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案例结论
        6.1.1 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银行助推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进程
        6.1.2 引入外资银行有助于提升中资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6.1.3 引入外资银行能够改善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
        6.1.4 外资银行能够帮助中资银行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6.2 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案例启示
        6.2.1 制定合理的政府政策
        6.2.2 审慎选择境外战略投资者
        6.2.3 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6.2.4 加强自身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1.2.2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研究
        1.2.3 关于两者互动关系的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
第2章 货币国际化与银行“走出去”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货币国际化理论
        2.1.1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2.1.2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发展
        2.1.3 货币国际化理论的新方向
    2.2 银行“走出去”理论
        2.2.1 国际化理论
        2.2.2 引导效应理论
        2.2.3 独占优势理论
        2.2.4 内部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意义、现状与趋势
    3.1 货币国际化定义及其功能
        3.1.1 货币国际化定义
        3.1.2 货币国际化职能
    3.2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3.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测度
    3.4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特点
        3.4.1 流通货币——人民币国际流通的范围扩大
        3.4.2 结算货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增大
        3.4.3 投资货币——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3.4.4 储备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创新高
        3.4.5 全球国际支付货币与外汇交易货币
    3.5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3.5.1 稳定的政治格局
        3.5.2 强大的经济实力
        3.5.3 较健全的金融体系
        3.5.4 逐步完善的金融市场
        3.5.5 充足的国际储备
    3.6 SDR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资银行“走出去”特点、问题与机遇
    4.1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现状与特点
        4.1.1 海外机构数量增长迅速,网络布局不断优化
        4.1.2 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较明显
        4.1.3 以申设机构为主要路径,并购案例不断增加
        4.1.4 海外资产规模稳步扩展,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4.1.5 海外业务本土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愈加受到重视
        4.1.6 中资银行全球地位日渐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4.2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动因
        4.2.1 积极服务和对接国家对外经贸发展需要
        4.2.2 中资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金融服务
        4.2.3 中资银行拓展海外市场和提升盈利需要
    4.3 中资银行“走出去”存在问题
        4.3.1 海外业务规模较小,全球化程度较低
        4.3.2 海外网络布局集中,客户结构不均衡
        4.3.3 海外产品开发力度小,服务能力较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互动关系
    5.1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互动机理
    5.2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双向传导机制实证检验
        5.2.1 人民币境外投资与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收入
        5.2.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中资银行创新效率关系
        5.2.3 人民币国际化认知程度与中资银行管理效率
    5.3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双向传导机制实证检验
        5.3.1 变量与数据
        5.3.2 中资银行“走出去”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5.3.3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资银行“走出去”影响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5.3.4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走出去”实践——“一带一路”战略
    6.1 "—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金融平台
        6.1.1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6.1.2 金融平台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6.2 “一带一路”融资新特点
        6.2.1 融资需求规模大
        6.2.2 资金来源多样化
        6.2.3 金融服务独特性
        6.2.4 融资风险特殊性
    6.3 “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发展
        6.3.1 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分布
        6.3.2 人民币可以有效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6.3.3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在逻辑
    6.4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资银行“走出去”机遇
        6.4.1 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中长期的投融资需求
        6.4.2 装备制造输出,带动中长期贸易融资业务
        6.4.3 贸易市场扩大,创造贸易融资业务的空间
        6.4.4 强化货币职能,拓展人民币国际结算服务
    6.5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支撑“一带一路”战略路径选择
        6.5.1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一带一路”战略路径选择
        6.5.2 中资银行“走出去”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策略选择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7.2.2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对中资银行以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4]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何欣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国OFDI潜力的影响研究 ——来自92个东道国的经验证据[D]. 张家卉.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6]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演进、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宋易珈.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7]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绩效与策略研究 ——基于建设银行并购印尼Windu银行为案例[D]. 杨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挑战与对策[J]. 魏勇强,张文静.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7)
  • [9]中信银行引入西班牙对外银行的动因及影响探析[D]. 徐小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10]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银行“走出去”研究[D]. 张东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中资银行合作应对竞争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