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下发展 保护下发展

保护下发展 保护下发展

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胡盾[1](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蔡新良[2](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胡容[3](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最近十多年来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由于保护手段的落后、保护观念的不足、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消失,令人痛心。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朝阳产业,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还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大意义。国内关于活态保护的提议也日趋高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的想法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首先,本文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保护的概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原真性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相关的文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中的矛盾进行研究,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难点,主要包括遗产异化与原真性的矛盾、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有限性与可持续性的难题;得出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溢出效益,包括激活文化内涵、保护地方认同、提供资金支持和实现可持续性;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冲突,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破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的异化等方面。其次,基于原真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下的旅游开发原则,即原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人本主义原则、体验性原则,基于这些原则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下的旅游开发的具体步骤与措施,主要包括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统筹规划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选择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等。

勾娜[4](2020)在《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历史街区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现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等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的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也是颇值得注意的。本文选择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七个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即长沙市太平街、潮宗街,岳阳市洞庭南路、陆城南北正街,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沙湾历史街区,永州市柳子街。本文在界定概念和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各街区及其资源,认为其历史文化、教育、科学价值,是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其次,从理念影响、价值驱动、需求推动的角度论述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再次,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认为其开发利用模式有两种:政企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其中,政企主导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永州柳子街)和企业主导型(凤凰古城历史街区和沙湾历史街区);政企合作型可分为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型(长沙太平街、潮宗街和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政府和非国有企业合作型(岳阳陆城南北正街)。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对不同类型街区的开发利用作了分析,对其开发利用的成效进行阐述,并总结了这些街区开发利用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本文综合考察,认为七个街区的开发利用有如下问题: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协调;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针对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和行业趋势,为问题解决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从开发利用入手,为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周海燕[5](2020)在《云和县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云和县坑根村传统村落也在云和梯田景区旅游的带动下,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传统村落旅游迅速发展的潮流中,由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认知程度等原因,导致部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偏离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向,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坑根村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具有浙西南传统村落的典型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查阅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解决坑根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中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景观,保持村庄原有的历史风貌的。进而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概念,并阐述了保护性旅游开发是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其动态的历史发展。为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有效调查问卷并且进行数据收集,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方式总结出了坑根村当前旅游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由此总结出了坑根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居民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有待提升;传统村落自身特色有待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待缓和;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配套服务设施急需完善;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寻求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建议的研究,分别从旅游开发应该坚持的原则、坑根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的建立、坑根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以及坑根村旅游服务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议展开论述。为坑根村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提供了相对应的开发建议和方法引导。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为今后类似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楠[6](2019)在《乡村旅游视角下关中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铜川市小丘镇南移村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传统窑居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机遇,但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关中地区传统窑居村落在建筑景观和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具有优美的乡土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可以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然而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由于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未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传统窑居村落的保护利用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首先对乡村旅游、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与村落更新相结合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提出可借鉴的乡村旅游与传统窑居村落相结合的模式。其次,对关中传统窑居村落的类型、保护与利用现状、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乡村旅游视角下关中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以铜川市南移村为例,对村落的传统风貌特征、地域特色景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剖析旅游开发背景下南移村村落环境方面的问题,提出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整治建筑风貌、开发旅游产品、重视利益主体参与等具体策略,并进行了详细的村落保护与环境更新规划设计方案。本论文通过对关中地区传统下沉式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探讨在旅游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理论,总结出传统窑居村落空间的更新策略,为传统窑居村落保护利用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可供类似地区参考和借鉴。

魏唯一[7](2019)在《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距今较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经济等价值,应给予关注与保护的村落。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一种实际存在、历史悠久、年代跨度最长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陕西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我国境内排名属于靠后位置,截止2018年12月,共计有五批113处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总数的1.7%,地域密度0.55/千平方千米,略低于全国的0.71/千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根据笔者选取30处国家传统村落的调研可知,主要问题有传统村落基数小、保护不力、申报不积极等,境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得出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局部聚集、整体分散以及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多、渭河平原较少的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和历史文化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并根据村落的突出特征将传统村落分为历史文化、区域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寨堡、手工业、商业集聚、山水格局生态等六个类型。目前陕西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物质空间衰败、城乡经济不均衡发展、保护技术滞后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以及管冗杂的理体系等三大因素。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遵循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内容应从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保护、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村落保护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最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五大价值出发,建立陕西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体系,展开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根据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并结合三个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对关中地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陕北地区“一村一品”的推动和营造山南地区的地缘文化等建议。

赵欣[8](2019)在《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同质化是当前贵州古镇开发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结合实际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贵州古镇旅游开发的健康良性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系统梳理贵州古镇同质化开发的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同质化开发现状的具体表现,并尝试从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的角度,对各地在古镇开发中的竞争策略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同质化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解决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全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概述,第二章着重介绍核心概念,包括古镇的定义、古镇开发同质化及本文的指导理论——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第三章介绍贵州古镇概况及代表性古镇,对当前同质化开发的状况,以及商品同质化、运营模式同质化、建筑同质化等具体表现进行介绍。第四章对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进行剖析,从地方政府、经营主体、规划设计等方面分析同质化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在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打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因对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最后第六章展望治理前景。通过对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当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作为开发主体应该首先转变政府间竞争方式,在策略上从模仿性为主转变为结合自身实际走特色化道路,从而建立竞争优势,实现从对抗性竞争到差异化竞争、合作化竞争的转变。同时在开发及经营中,应从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通过调控防止过度商业化、改变经营模式及寻求古镇升级转型等方面,发挥组合拳的效应来解决当前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走上一条健康的、可持续的开发道路。

俞梅容[9](2019)在《田村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利益主体互动研究 ——基于社会空间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建筑是特殊的社会空间,代表着村落印记,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时代变迁。古建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其深远内涵和文化底蕴可以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与真实乡愁。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多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注入经济活力,更要实现文化振兴,努力协调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古建筑旅游开发对古村落保护、村民致富和文化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古建筑旅游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利益主体互动博弈的过程。利益主体间的互动机制折射出转型时期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三角关系。田村古建筑保护亦牵涉到不同利益主体。本文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以社会空间理论为视角,以田村旅游开发不同时期政府、村民、旅游公司的利益取向和互动行为线索,从微观角度分析空间中不同利益主体参与旅游开发的目标和行动策略,深入探讨其互动逻辑的灵活性。所谓社会空间是个人社会行为的产物,是在一定自然空间背景下生成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政府的利益取向由最初的GDP目标转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并存。由此,产权、利益分配、古建筑保护紧密关联在一起。旅游公司不仅是一个企业实体,应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村民在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感受到社区共同体意识衰微。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村委会,面临自治组织还是行政体系的身份矛盾。但是,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三角互动,社会始终处于弱势。尽管政府和旅游公司在产业发展的目标上存在分歧,为了自身利益二者之间还是很容易形成权力和资本共谋。由此导致村民采取一系列的维权抗争行动,与旅游公司和政府进行利益博弈。村委会实际上是社会空间的协调者,同时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双重约束。田村景区经营权先后两次转让,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冲突。基于此,有必要探究建构利益主体和谐互动机制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促进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互动,协调利益分配机制,对古建筑保护和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各利益主体的矛盾还与古建筑所有权、使用权与委托权等产权争端相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政策存在模糊地带,使得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社会空间治理困境。

王梓亮[10](2019)在《古城保护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山海关古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古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代契机下,如何使得其在保持其特色风韵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保护与开发合理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保护与开发的成功与否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古城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秩序规划的公共主体承担着首当其冲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规划引导、社会管理与治理、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等职能的履行上尤为突出。而事实上,地方政府在古城保护开发中的职能履行或多或少存在着“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导致了古城保护与开发中矛盾突出,诸多问题显现,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古城保护开发的初衷,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完成。本文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综合了国内外学术界在古城保护开发及地方政府职能研究方面的成果,开篇就本文的论域和相关核心概念界定,明确了保护开发的关系。其次以山海关古城为研究案例,以地方政府在古城保护开发中的职能定位为研究内容,在梳理山海关古城保护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山海关区政府相关规划文件进行查阅研究、对民众进行调研、访谈,重点研究在古城保护中的政府职能错位及原因,特别是对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的不利影响。通过选定中外古城保护开发(苏州市古城区、法国巴黎古城)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创新做法和经验借鉴等,提出山海关区政府乃至其他地方政府在古城保护开发中职能完善的对策建议,即从保护开发理念、职能定位、体制机制、法律体系、多元参与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1.2 文化旅游业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选择
        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提上日程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研究
        1.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旅游开发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归纳法
        1.6.3 实地调查法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活态保护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原真性理论
        2.2.3 社区参与理论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难点
        3.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与原真性的矛盾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
        3.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与可持续难题
    3.2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溢出效应
        3.2.1 激活文化内涵
        3.2.2 保护地方认同
        3.2.3 提供资金支持
        3.2.4 实现可持续性
    3.3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负面效益
        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破坏
        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的异化
第4章 活态保护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4.1 原真性原则
    4.2 创新性原则
    4.3 人本主义原则
    4.4 体验性原则
第5章 活态保护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措施
    5.1 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
    5.2 统筹规划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5.3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
    5.4 选择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
    5.5 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经济学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市场营销理论
第二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文化资源分析
    第一节 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长沙市太平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长沙市潮宗街及其文化资源
    第二节 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陆城南北正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三、凤凰县沙湾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四、永州市柳子街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第三节 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
        二、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文化资源
第三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
    第一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用理念的影响
        一、国际社会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二、国内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第二节 实现历史街区经济价值的现实驱动
        一、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二、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第三节 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
        一、社会生活需求的推动
        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推动
第四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模式
        一、政企主导型开发利用模式
        二、政企合作型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一、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三、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特色
        一、保护街区文化遗产,体现遗产的公共属性
        二、发挥街区特色优势,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
        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四、整合开发遗产资源,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第五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
        二、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协调
        三、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
    第二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提升遗产管理效力,彰显开发模式的生命力
        二、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拓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云和县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2章 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传统村落
        2.1.2 传统村落旅游
        2.1.3 保护性旅游开发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文化生态学理论
        2.2.2 游客体验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坑根村传统村落资源赋存状况及其保护价值
    3.1 坑根村概况
        3.1.1 传统村落文化起源
        3.1.2 坑根村传统村落概况
    3.2 坑根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3.2.1 自然环境资源
        3.2.2 古建筑文化资源
        3.2.3 民俗文化资源
    3.3 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价值
        3.3.1 生态价值
        3.3.2 历史价值
        3.3.3 科学价值
        3.3.4 艺术价值
第4章 坑根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现状
        4.1.1 坑根村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现状
        4.1.2 坑根村传统村落近几年游客量、门票统计分析
        4.1.3 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影响要素。
    4.2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4.2.1 调查目的
        4.2.2 问卷内容的设置
        4.2.4 问卷调查的基本概况
        4.2.5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3 坑根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3.1 居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4.3.2 传统村落的自身特色有待深入挖掘
        4.3.3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有待缓和
        4.3.4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配套服务设施急需完善
        4.3.5 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待提升
第5章 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建议
    5.1 树立正确的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理念
        5.1.1 原真性原则
        5.1.2 整体性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4 文化延续性原则
    5.2 建立健全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5.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机制
        5.2.2 建立健全传统村落的社会协同共建机制
        5.2.3 设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5.2.4 设立人才保障机制
    5.3 坑根村传统村落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5.3.1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5.3.2 基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周边民宿开发
        5.3.3 推广民俗节庆,促进传统村落活态发展
        5.3.4 保持良好乡村性的产品设计推广
        5.3.5 挖掘村落旅游价值,开创传统村落品牌
    5.4 旅游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议
        5.4.1 旅游区的服务体系建设
        5.4.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原住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B:景区游客调查问卷
致谢

(6)乡村旅游视角下关中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铜川市小丘镇南移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趋势
        1.1.2 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需求
        1.1.3 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基于乡村旅游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窑居村落
        2.1.3 保护与利用
    2.2 传统村落保护基础理论
        2.2.1 传统村落保护对象和内容
        2.2.2 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2.2.3 传统村落保护途径
    2.3 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探索研究
        2.3.1 传统村落的发展及更新模式
        2.3.2 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规划构想
    2.4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的更新结合
        2.4.1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结合的开发模式
        2.4.2 乡村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开发原则
        2.4.3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建议与对策
    2.5 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
        2.5.1 乡村旅游与窑居村落更新结合的设计经验分析
        2.5.2 乡村旅游与传统窑居村落更新结合模式借鉴
    2.6 本章小结
3.乡村旅游视角下关中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
    3.1 关中传统窑居村落的基本类型
        3.1.1 按聚落形态、院落类型、宅院布局分类
        3.1.2 保护与利用现状
    3.2 关中传统窑居村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2.1 发展历程
    3.3 关中传统窑居村落更新面临的突出问题
        3.3.1 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
        3.3.2 结构体系局限与空间本体缺陷
        3.3.3 思想意识及管理制度不足
    3.4 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关中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
        3.4.1 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态势
        3.4.2 旅游发展与窑居村落空间功能更新
        3.4.3 旅游发展与窑居村落空间形态创新
        3.4.4 旅游发展与窑居村落融合的更新机制
    3.5 本章小结
4.陕西铜川小丘镇南移村窑居村落环境特征研究
    4.1 传统下沉式窑洞的研究背景
        4.1.1 村落区位
        4.1.2 历史沿革
        4.1.3 自然环境
        4.1.4 社会经济
    4.2 传统村落风貌特征
        4.2.1 选址与布局
        4.2.2 窑洞民居院落空间
        4.2.3 窑洞建筑特征
    4.3 乡村地域特色景观
        4.3.1 村落公共建筑
        4.3.2 村落景观节点
        4.3.3 村落文化习俗
    4.4 旅游开发背景下小丘镇南移村村落空间环境问题
        4.4.1 旅游开发现状
        4.4.2 南移村村落环境方面的问题
        4.4.3 南移村旅游开发方面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旅游视角下小丘镇南移村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总体思路及保护与利用原则
        5.1.1 南移村物质文化的保护
        5.1.2 南移村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5.1.3 南移村村落保护原则
    5.2 南移村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
        5.2.1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与旅游品质
        5.2.2 整治建筑风貌,营造古韵新村
        5.2.3 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
        5.2.4 重视利益主体参与,完善村落保护与利用建设开发
    5.3 结合旅游开发的南移村村落保护与规划设计
        5.3.1 整体格局规划与分区控制规划
        5.3.2 各分区设计原则及理念
        5.3.3 村落主要景观详细设计
        5.3.4 游览路线
        5.3.5 典型窑洞民居保护与利用设计
        5.3.6 典型景观节点改造与设计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硕士研究学习阶段发表的学术成果

(7)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综合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落
        1.3.2 历史文化名村
        1.3.3 传统村落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历程
        1.4.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现状
        1.4.3 目前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第二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
        2.1.1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分布情况
        2.1.2 中国传统村落区际分布
        2.1.3 中国传统村落族际分布
        2.2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
        2.2.1 市域分布
        2.2.2 区际分布
        2.3 陕西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3.1 局部聚集、整体分散
        2.3.2 黄土高原、秦巴地区多,渭河平原少
        2.4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
        2.4.3 人口分布格局
        2.4.4 历史文化因素的沉淀
        2.5 陕西传统村落的分类
        2.5.1 历史文化型
        2.5.2 区域政治中心型
        2.5.3 交通枢纽型
        2.5.4 军事寨堡型
        2.5.5 手工业、商业集聚型
        2.5.6 山水格局生态型
        2.6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评析
        2.6.1 村落空间的衰败
        2.6.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2.6.3 保护技术的滞后
        2.7 传统村落保护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7.1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2.7.2 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
        2.7.3 管理体系的冗杂制度
    第三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估体系
        3.1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3.1.1 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3.1.2 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3.1.3 村落保护的活态性原则
        3.1.4 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3.2.1 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
        3.3 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评估
        3.3.3 传统村落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参数及释读
        3.4 基于AHP体系下陕西省传统村落价值评估
        3.4.1 历史价值评估
        3.4.2 文化价值评估
        3.4.3 艺术价值评估
        3.4.4 科学价值评估
        3.4.5 社会价值评估
        3.4.6 陕西省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估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
        4.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1.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1.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1.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2.1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2.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2.3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3.1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3.2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3.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4 小结
下编田野调查
    第一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
        1.1 渭南市
        1.2 咸阳市
        1.3 铜川市
        1.4 宝鸡市
    第二章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
        2.1 榆林市
        2.2 延安市
    第三章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
        3.1 安康市
        3.2 汉中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古镇定义
        2.1.2 古镇开发同质化
    2.2 基本理论
        2.2.1 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
        对抗性行竞争
        差异化竞争
        合作化竞争
        2.2.2 国家竞争优势论
3 贵州古镇概况及开发现状
    3.1 贵州古镇概况
        3.1.1 古镇情况简介
        3.1.2 贵州代表性古镇
    3.2 贵州古镇开发的现状
        3.2.1 起步晚、发展程度低
        3.2.2 开发中存在破坏
        3.2.3 同质化问题突出
    3.3 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的表现
        3.3.1 商品同质化
        3.3.2 运营模式同质化
        3.3.3 建筑同质化
        3.3.4 商业色彩过浓
        3.3.5 饮食及文艺同质化
4 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成因剖析
    4.1 地方政府方面
        4.1.1 政府间的同质化竞争
        4.1.2 开发上急于求成
    4.2 规划设计方面
        4.2.1 规划设计的模仿性
        4.2.2 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4.3 经营方面
        4.3.1 经营主体急功近利
        4.3.2 商户的自发和盲目性
5 国内外特色小镇经验借鉴及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国内外特色化古镇打造的经验借鉴
        5.1.1 国内特色古镇的经验借鉴
        乌镇经验
        周庄经验
        丽江经验
        5.1.2 国外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
        意大利丽晖谷小镇
        法国枫丹白露小镇
        法国普罗旺斯小镇
    5.2 贵州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5.2.1 地方政府方面
        转变政府间竞争方式
        正视开发周期
        5.2.2 规划设计及文化挖掘方面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深挖文化内涵
        5.2.3 经营方面
        转变经营方式
        加强市场调控
        引导商户理性经营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辞

(9)田村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利益主体互动研究 ——基于社会空间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理论范式
    1.3 文献综述
        1.3.1 古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1.3.2 社会空间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田村及其徽派古建筑现状
    2.1 田村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人文概况
        2.1.3 经济与旅游
    2.2 田村古建筑概况
        2.2.1 文化消费与集体记忆
        2.2.2 田村古建筑的产权
    2.3 古建筑背后的国家、市场和社会关系
3 田村古建筑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
    3.1 政府的利益取向
        3.1.1 经济与文化双重目标
        3.1.2 权力资本
        3.1.3 政府利益取向的阶段性变化
    3.2 旅游公司的利益取向
        3.2.1 空间开发权利
        3.2.2 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
    3.3 村民的利益取向
        3.3.1 文化共同体意识
        3.3.2 经济理性意识上升
        3.3.3 社会空间的排他意识
    3.4 社区自治组织的利益取向
        3.4.1 村集体利益
        3.4.2 乡村社会治理之困
        3.4.3 自治组织还是行政体系
    3.5 四类主体利益取向的异同
4 田村古建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互动
    4.1 基层政府与旅游公司:权力与资本互动
        4.1.1 优势互补
        4.1.2 目标分歧
        4.1.3 政企合谋
    4.2 旅游公司与田村村民:外来资本与本土资源互动
        4.2.1 文化重构和集体记忆
        4.2.2 旅游公司:拖、关、堵
        4.2.3 村民:多样的弱者武器
    4.3 基层政府和田村村民:官民互动
        4.3.1 土地征用
        4.3.2 维护古村落风貌
        4.3.3 村委会:社会空间的协调者
    4.4 不同阶段的利益互动机制
5 结语和反思
    5.1 三角良性互动与乡村振兴
    5.2 优化社会空间:建构和谐互动机制的可能
    5.3 进一步的讨论:产权界定与乡村社会空间治理
    5.4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古城保护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山海关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第一节 古城及其保护开发意涵
        一、古城及其保护开发的内涵与特征
        二、我国古城保护与开发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古城保护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一、地方政府及其职能界定
        二、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发展历程
        三、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应然状态
    第三节 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应用基本理论
        一、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现状——基于山海关区的实证调研·
    第一节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概览
        一、山海关古城历史沿革
        二、山海关古城当代价值
        三、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实践过程
    第二节 古城保护开发中山海关区政府职能发挥的实证调研
        一、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中的区政府职能定位
        二、基于区政府职能定位下的实证调研
    第三节 古城保护开发中山海关区政府履职所表现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古城保护开发中山海关区政府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二、古城保护开发中山海关区政府职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古城保护开发经典案例——苏州古城区
        一、苏州古城保护开发概述
        二、苏州市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借鉴意义
    第二节 国外古城保护开发经典案例——巴黎古城
        一、巴黎古城区保护开发概述
        二、巴黎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善古城保护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建议
    第一节 树立正确理念以明确职能定位
        一、树立正确保护开发理念
        二、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第二节 健全相关机制以保障职能落位
        一、理顺古城保护开发机构相互关系
        二、发挥专家、学者在古城工作中的作用
        三、建立地方政府职能履行考评机制
    第三节 推进法制工作以履行法律保障职能
        一、完善古城保护开发法律体系
        二、保证保护开发工作的法律效力
        三、建立健全法制监管
    第四节 鼓励多元参与以创新社会管理职能
        一、探索社会参与的路径
        二、创新公众参与古城管理的模式
        三、设立古城保护开发基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胡容. 湘潭大学, 2020(02)
  • [4]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D]. 勾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云和县坑根村传统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 周海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乡村旅游视角下关中传统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铜川市小丘镇南移村为例[D]. 刘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 魏唯一. 西北大学, 2019(01)
  • [8]贵州古镇开发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欣. 贵州大学, 2019(06)
  • [9]田村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利益主体互动研究 ——基于社会空间论的视角[D]. 俞梅容. 江西财经大学, 2019(11)
  • [10]古城保护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山海关古城为例[D]. 王梓亮. 黑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保护下发展 保护下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