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下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下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

一、臂丛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裴敏,袁小利[1](2020)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来本院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应用单纯化肌间沟或腋路阻滞。观察组应用单纯化肌间沟阻滞联合腋路阻滞,分析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试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更长,麻醉优良率明显更高。虽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于接受前臂上肢手术的患者来讲,应用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取得满意成效,出现术中麻醉意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方青梅,陈石坚,马树兴[2](2020)在《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疾病的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盲探神经阻滞,观察组接受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分析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效果持续时间以及痛觉阻滞时间明显更长(P<0.05)。对照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14%,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于需要接受上肢手术患者,开展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能够取得满意效果,且不会增加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梁斌,张康秦[3](2018)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独阻滞组(S组,30例)和联合阻滞组(C组,30例)。S组仅单纯予以肌间沟或腋路阻滞,C组予以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在T0~T6 7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SpO2以及辅助药用量、术中麻醉效果、变更麻醉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MAP水平在T1、T2、T5、T6时均低于S组(P<0.05);HR水平在T1~T6时均低于S组(P<0.05);且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S组(P<0.05);C组的辅助药用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的变更麻醉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宋广飞[4](2013)在《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范围以尺侧为主者采用腋路阻滞法,以桡侧为主者采用单纯肌间沟法;实验组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观察2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实验组平均为563.6 min,对照组平均为501.3 min,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有Ⅲ级麻醉效果者4例,占8.2%,需要加用辅助性镇痛、镇静药物完成手术,有1例实施肌间沟阻滞患者改用静脉麻醉后完成手术,实验组病例阻滞效果均满意,麻醉优良率为1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艾戈弋[5](2012)在《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与单纯肌间沟阻滞在手部断指再植手术中的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臂丛神经阻滞已经在临床应用多年,其在上肢手术中价值和临床地位已毋庸置疑,其发展至今,不管是入路、药物、还是辅助设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臂丛神经分为多束,各条神经分支周围存在一些不规则的纤维组织,形成多腔的结构,这些结构妨碍了局麻药的扩散,因此单一入路的阻滞不全的几率仍然较高。而且臂丛神经行进的过程中也与颈椎、胸膜顶、腋动脉等重要血管或脏器毗邻,各种入路也都有其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目前临床得到广泛认可的是肌间沟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其定位准确,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常出现尺侧阻滞不全,肌间沟入路对于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均要阻滞的手术,以及断指再植的手术,仍达不到非常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技术的提高,断指再植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臂丛神经阻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时间长,患处常累及尺侧以及使用驱血仪等。这些要求也需要对传统的单一入路进行改进。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或尺神经沟的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手术的临床效果,为断指再植病人的手术麻醉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择拟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99例,年龄18~50岁,体重指数(BMI)20~25kg/m2,ASAⅠ~Ⅱ级,第一次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30ml;联合阻滞Ⅰ组(B组):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20m1,腋路尺侧注射0.5%罗哌卡因10ml;联合阻滞Ⅱ组(C组):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27m1,尺神经沟给予0.5%罗哌卡因3m1。观察指标:手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记录尺桡侧),感觉阻滞效果(优、良、差,分别记录尺桡侧),镇痛持续时间,驱血仪耐受时间,有无局麻药中毒发生。研究结果:尺侧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A组相比较,B组和C组更短(A组12.1±2.8min,B组5.9±0.8min,P<0.01;A组12.1±2.8min,C组4.7±0.9min,P<0.01),尺侧感觉阻滞率:与A组相比较,B组和C组更高(A组78.79%,B组93.94%,P<0.05;A组78.79%,C组100%,P<0.05),B组的驱血仪耐受时间高于A组和C组(A组5.1±0.6h,B组7.2±0.4h,P<0.01;C组4.9±0.4h,B组7.2±0.4h,P<0.05),各组间在镇痛持续时间和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断指再植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的臂丛阻滞,联合阻滞的尺侧阻滞效果更好且起效更快,肌间沟联合腋路组在耐受驱血仪上更有优势,减少病人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感。

伍成芳,周志刚[6](2011)在《臂丛神经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ASAI~II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组、腋路组、肌间沟联合腋路组.局麻药采用同一浓度的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混合液.观察注药后麻醉完善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组麻醉完善时间及麻醉效果较前两组好,不良反应少.结论肌间沟臂丛阻滞联合腋路臂丛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顾正峰,胡毅平,王军,安明昊[7](2010)在《改良尺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改良尺神经阻滞法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ASAⅠ或Ⅱ级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改良法尺神经阻滞,穿刺点选择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上方约2 cm处,穿刺有异感后回抽无血即注入1%利多卡因510 ml;B组采用传统法,穿刺点选择在尺神经沟下缘,穿刺有异感后回抽无血即注入1%利多卡因510 ml。比较两组的麻醉成功率、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BP、HR、ECG、SpO2和手术种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麻醉成功率(P<0.01)、前三次穿刺异感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镇静镇痛药使用例数少于B组(P<0.01),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两组病人未见不良反应及麻醉并发症。结论改良法尺神经阻滞为前臂手术麻醉的另一良好选择。

刘海生,李鹏林,龚金花,熊敏军[8](2003)在《臂丛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在以往的尺桡骨整复手术中,多采用某种单一的臂丛麻醉方式,术中常有部分病人因神经阻滞不全而存在程度不等的疼痛。这与麻醉的选择方式有明显关系。本文比较三种臂丛阻滞方法的疗效并探讨最佳的临床选择。1资料与方法 60例一侧尺桡骨骨折需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21~50岁。随机分为三

黄晨[9](2002)在《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5 1例患者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 ,并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 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 ,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 ,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经路的臂丛神经阻滞

二、臂丛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臂丛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运动以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维持时间对比
    2.2 两组受试者麻醉效果对比
    2.3 两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2)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阻滞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及Sp O2比较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辅助药用量、变更麻醉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5)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与单纯肌间沟阻滞在手部断指再植手术中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限制性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臂丛神经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臂丛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J]. 裴敏,袁小利.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36)
  • [2]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分析[J]. 方青梅,陈石坚,马树兴. 当代医学, 2020(04)
  • [3]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中的应用[J]. 梁斌,张康秦.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23)
  • [4]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 宋广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1)
  • [5]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与单纯肌间沟阻滞在手部断指再植手术中的效果对比[D]. 艾戈弋. 山东大学, 2012(02)
  • [6]臂丛神经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伍成芳,周志刚.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7]改良尺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J]. 顾正峰,胡毅平,王军,安明昊. 安徽医药, 2010(09)
  • [8]臂丛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J]. 刘海生,李鹏林,龚金花,熊敏军.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3(06)
  • [9]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 黄晨.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标签:;  ;  ;  ;  ;  

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联合腋下法在尺桡骨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