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

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

一、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淑淼[1](2020)在《酸性低共熔溶剂脱除碱性氮和非碱性氮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品燃烧后排放出的氮氧化合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研发油品深度脱氮的绿色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所采用的低共熔溶剂萃取脱除油品中氮化物的方法打破了其它脱氮方法对操作要求高、危险性高、设备投资大以及脱氮率低等局限,低共熔溶剂作为萃取剂毒性小可重复多次使用,与其它脱氮工艺相比低共熔溶剂脱氮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合成了3种低共熔溶剂(DESs),通过萃取脱氮的方法脱除模拟油中碱性和非碱性氮化物。(1)采用聚乙二醇200(PEG-200)和对甲苯磺酸(p-Ts OH)两种原料以摩尔比为1:1的比例混合,并使其熔解,制备出PEG-200/p-Ts OH型低共熔溶剂,并以喹啉及吲哚模拟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脱氮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H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热重分析(TGA)的表征证明了PEG-200和p-Ts OH形成了氢键。实验结果表明,在30 min的萃取时间,1:10的剂油质量比,30℃的萃取温度最佳萃取条件下,喹啉的脱除率为98.48%,吲哚脱除率为97.54%,且该低共熔溶剂在回收四次之后,喹啉模拟油和吲哚模拟油的脱氮率仍分别能达到97.14%和93.38%。(2)以摩尔比为1:1的冰乙酸(CH3COOH)和氯化锌(Zn Cl2)两种原料混合,并将其加热熔解为无色液体,即制备出CH3COOH/Zn Cl2低共熔溶剂,并以喹啉及吲哚模拟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脱氮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证明了CH3COOH和Zn Cl2之间形成了氢键。实验结果显示,在25 min的萃取时间,1:5的剂油质量比,30℃的萃取温度的最佳萃取条件下,喹啉的脱除率为98.57%,吲哚脱除率为93.73%,且该低共熔溶剂在回收三次之后,喹啉模拟油和吲哚模拟油的脱氮率仍分别能达到70%以上。(3)通过对N-甲基咪唑(C4H6N2)和氟硼酸(BF4)两种原料按照摩尔比为1:1的比例混合熔解,制备出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Hmim]BF4),再将所制出的[Hmim]BF4与乳酸(C3H6O3)按照摩尔比为1:1的比例混合加热熔解,制备出[Hmim]BF4/C3H6O3低共熔溶剂,以喹啉及吲哚模拟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脱氮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证明了[Hmim]BF4和C3H6O3之间形成了氢键。实验结果表明,在30 min的萃取时间、比例为1:5的剂油质量比、20℃的萃取温度的最佳萃取条件下,喹啉的脱除率为98.18%,吲哚脱除率为91.56%,且该低共熔溶剂在回收四次之后,喹啉模拟油和吲哚模拟油的脱氮率仍分别能达到97.86%和76.51%。

肖承坤[2](2019)在《Al-TUD-1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柴油加氢精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环保法规的不断严格,提高燃油标准,生产超清洁柴油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效加氢精制催化剂则是其中重要一环,新型高效催化剂载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催化剂活性,具体表现在载体的孔道结构、酸性质和载体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力。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新型高效的载体材料,从而为开发适于劣质柴油超深度脱硫的催化剂奠定坚实的基础。纯铝基Al-TUD-1介孔材料具有相互连通的海绵状独特孔道,孔结构易调节,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好且合成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本论文选用纯铝基Al-TUD-1材料为载体,首先研究了合成过程中水浴温度(30 ℃、40 ℃、50 ℃和60 ℃)和热处理温度(120 ℃、140 ℃、160 ℃和180 ℃)对材料孔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制备了AT-Wx和AT-Hx两系列材料,随后制备出Ni Mo/AT-Wx和Ni Mo/AT-Hx负载型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和Raman等分析方法对材料及相应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FCC柴油为原料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合成条件可实现孔结构性质的调变。优化后的水浴温度为50 ℃、热处理温度为160 ℃,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脱硫率(98.8%)和脱氮率(98.1%)。进而本论文对催化剂进行助剂磷和络合剂柠檬酸改性,调变催化剂酸性以及改善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力。制备出的Ni Mo P/AT-x和Ni Mo CA/AT-x系列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Raman、Py-FTIR、HRTEM、H2程序升温还原等手段进行表征分析,结合活性评价结果得出:催化剂进行磷改性和柠檬酸改性后的孔道性质并未发生改变;磷改性的催化剂酸量增加,柠檬酸改性的催化剂酸量降低,酸分布均发生改变;此外,柠檬酸和磷的加入还能调变载体与活性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了易还原Mo物种含量,形成更多“Ni-Mo-S-II”型活性相,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活性,其中Ni Mo P/AT-2催化剂具有最高的FCC柴油HDS和HDN活性,分别为99.1%和98.5%;同时Ni Mo CA/AT-2催化剂具有最高的FCC柴油HDS和HDN活性,分别为99.2%和98.5%,DBT加氢脱硫活性在空速为10时可达97.6%。最后,为了实现超清洁油品的生产要求,本论文选用Ni Mo/AT催化剂,系统考察了加氢精制工艺条件:温度、压力、氢油比和重时空速对FCC柴油加氢精制反应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350 ℃、5 MPa、重时空速1.0 h-1、H2/Oil600;并且经长周期考察后,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加氢精制活性。

张海娜[3](2017)在《重柴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趋势的日益加重,如何强化重质原料油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国内各炼厂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柴油需求量增速逐渐放缓,而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汽油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柴汽比,以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亦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加氢裂化是一种高效生产清洁油品的方法,但由于其较高的反应压力和氢耗,导致建造和生产成本较高;而催化裂化作为国内炼厂重要的重油轻质化工艺,其生产和操作成本大大降低。本论文提出了一条加氢-催化裂解相互耦合的重油轻质化新工艺,通过对重油催化裂解生成的柴油和回炼油馏分适度加氢,将其富含的双环和稠环芳烃部分饱和,进而经催化裂解回炼来增产汽油和小分子烯烃等高附加值产品。本论文将从工艺流程、原料性质及催化剂组成等方面对所提出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进行研究。首先,鉴于催化柴油馏分含有部分带侧链的芳烃,仍具有一定的裂解能力,本论文尝试了催化柴油馏分的直接回炼以增产汽油。以大庆催化料做原料,在催化裂化中试装置上,对催化柴油和重油馏分均进行回炼,汽油明显增加,柴汽比由0.46降至0.27,同时汽油品质得到一定改善。柴油直接回炼虽可增产汽油、调控柴汽比,但总液收基本不变,且所得柴油馏分密度偏高,难以满足出厂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重油高效转化,提出了加氢-催化裂解相互耦合的新工艺。首先通过适度加氢,将催化柴油中所富含的双环芳烃部分饱和,随后经加氢生成的环烷芳烃进一步开环裂解,继而增产汽油馏分,同时兼产一部分小分子烯烃。结果表明,与催化柴油直接回炼相比,柴油馏分加氢后回炼过程重油转化深度明显提高,重油转化率比前者高2.47 wt.%,同时总液收增加2.65 wt.%,柴汽比由0.29进一步降至0.21,充分体现了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对于强化重油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加氢柴油催化裂解过程中具体地转化行为,选用四氢萘、1,3,5-三甲苯和异丙苯三种芳烃模型化合物并考察催化剂组成、反应温度和剂油比等对其裂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加氢将双环或三环芳烃适度饱和生成的环烷芳香烃,在裂解过程中利于发生开环反应,生成带短侧链的单环或双环芳烃和小分子烯烃,从而增加液收。此外,还对该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经济性评价。随后,还考察了重于柴油馏分的回炼油和油浆馏分加氢后回炼的性能和方案可行性。回炼油和油浆经加氢后,其裂解性能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所富含稠环芳烃经加氢后部分芳环被饱和,转化为环烷芳烃,进而提高了油品的可裂解性。回炼油馏分适度加氢后,在催化裂解过程中主要裂解为汽油、柴油和液化气,其回炼有助于提高总液收;与之相比油浆加氢前后裂解性能相差不大。最后,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催化裂解回炼过程中适用催化剂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活性组分为ZSM-5分子筛的催化剂相比,富含Y型分子筛的催化剂可更加高效的将适度加氢的柴油裂解为汽油馏分,且其氢转移活性更高,更易获得高品质汽油,但其液化气中烯烃含量明显降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目的产物低碳烯烃或清洁汽油的实际需求对催化剂进行选择。

周飞[4](2017)在《直馏柴油乳化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过度使用,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世界各地的环保法规变得越来越苛刻并日趋完善,使用低硫甚至无硫的车用燃料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推行的国V车用汽、柴油标准,规定了车用汽、柴油硫含量>10μg/g,研究更为高效、清洁、经济的车用汽、柴油深度脱硫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外加电场作用于直馏柴油与NaCl电解液的乳液体系以及非乳液体系,对直馏柴油中的有机硫化合物进行电化学氧化,电解液中的Cl-在阳极被氧化生成Cl2,Cl2与水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物质ClO-,后者将含硫化合物氧化生成高沸点、强极性的亚砜及砜类化合物,再利用有机溶剂的萃取作用将极性硫化物彻底脱出。直馏柴油的非乳液/乳液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溶剂萃取相结合的脱硫方式能有效减少柴油中的硫含量。在优选的柴油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操作条件下(质量分数20%的NaCl为支持电解质,V电解液:V原料油比为3.0,恒定直流电流500mA,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05min,转速700r/min、NMP等体积室温萃取油品3min),可使直馏柴油的硫含量从624.4μg/g降低至96.7μg/g,脱硫率达84.51%。向电解体系中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使水相与油相形成乳液体系,强化电化学氧化脱硫过程,提高直馏柴油的脱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对4种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得出了当KHD303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5000μg/g时,原料油与电解液形成的乳液体系能使直馏柴油硫含量降低至8.μg/g,脱硫率高达98.70%,总硫含量满足国V标准,实现了直馏柴油在乳化电化学氧化-萃取过程中的超深度脱硫。分析还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直馏柴油的非乳液/乳液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别。对乳液体系的微观状态研究发现,原料油乳化后油相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达到了 0.0918m2/g,是非乳化油水相接触面积的73倍。两种体系的氧化脱硫反应的宏观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氧化脱硫反应为一级反应,且T1时乳液/非乳液体系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99min-1、0.0179min-1,T2时乳液/非乳液体系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375min-1、0.0346min-1。根据阿伦尼乌斯定律得出了乳液/非乳液体系下原料油中含硫化合物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a乳=6.9783kJ/mol、Ea非乳=9.1826kJ/mol。最后,对直馏柴油中的一类主要含硫化合物二苯并噻吩模型化物在乳液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模型硫化物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被氧化为强极性高沸点的砜类化合物。

齐伟[5](2014)在《FH-UDS催化剂在1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2010年10月,装置1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建成投产,设计柴油硫含量能够达到50μ g/g,满足国Ⅲ柴油出厂标准。装置催化剂采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开发的FH-UDS催化剂和FHRS-2S的捕硅剂,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为6年,3年后需要再生。本文主要研究FH-UDS催化剂适应各种混合原料的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脱硫能力,从原料、产品质量、液体收率、能耗等方面考察,装置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和改进的方向。通过对比装置生产初期和末期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发现该催化剂到生产末期后活性下降较快,不能满足设计硫含量的要求,同时由于受到加工不同原料和长周期生产低硫柴油的影响,所以装置采取改变原料组成、适当提高反应温度等措施来弥补催化剂活性的不足。结果表明,应用该催化剂后,初期标定结果能够达到设计精制柴油硫含量≯50μ g/g水平,可满足短期内各类混合柴油加氢精制生产符合国Ⅲ排放标准清洁柴油的需要。

迟志明[6](2010)在《介孔分子筛用于柴油吸附脱氮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柴油中的氮化物会影响柴油自身的使用性能,并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其对柴油中硫化物的加氢处理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当柴油中的硫含量低于100μg/g时氮化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难以生产超低硫的汽柴油。本文采用吸附的方式脱除柴油中的氮化物。自制了不同硅铝比的MCM-41分子筛作为吸附剂,采用XRD、低温N2吸附脱附实验对制得的分子筛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分子筛对碱性氮化物喹啉和非碱性氮化物吲哚的平衡吸附量,确定了最佳的硅铝比和吸附温度。实验测定了分子筛对喹啉和吲哚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计算了相关的热力学参数;测定了吸附的动力学曲线并对动力学曲线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子筛中掺入Al可以增加分子筛对氮化物的平衡吸附量。随着分子筛中Al含量增加,平衡吸附量呈现先高后低的规律。Si/Al=60的分子筛对喹啉的吸附效果最好,最佳的吸附温度为120℃,其平衡吸附量可以达到42.22mgN/g吸附剂;Si/Al=40的分子筛对吲哚的吸附效果最好,最佳的吸附温度为60℃,其平衡吸附量可以达到25.85mgN/g吸附剂。Si/Al=60的分子筛对喹啉的吸附等温线为II型吸附等温线。喹啉分子不但以单层吸附的方式吸附在分子筛上,还在分子筛的内部产生了多分子层吸附或毛细凝聚。Si/Al为40分子筛对吲哚的吸附等温线为I型吸附等温线。吲哚分子主要以平行的方式单层吸附在分子筛上。Freunlich吸附等温式可以较好的模拟吸附过程。其参数n>1,表明吸附为优惠吸附。温度升高,对喹啉的吸附有利,但对吲哚的吸附不利。计算了吸附反应的表观焓变ΔH,表观熵变ΔS,表观自由能变ΔG。结果表明分子筛对喹啉的吸附是一个放热的,混乱度增加的,自发进行的反应,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分子筛对吲哚的吸附是一个放热的,混乱度降低的反应,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随着时间的增加,由外扩散控制转变为颗粒扩散控制。Pseudo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曲线。根据拟合的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分子筛对喹啉和吲哚的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分别为2.8575kJ/mol,11.8483kJ/mol。

郭立艳[7](2008)在《柴油络合脱氮—加氢组合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趋于严峻的今天,低硫、低芳的清洁柴油替代汽油作为主要的车用燃料已成为一种趋势,柴油的深度脱硫技术是其应用的关键。络合脱氮-加氢组合技术因其工艺路线简单、操作条件温和、成本低廉成为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焦化柴油络合脱氮剂的制备以及加氢精制催化剂载体改性,为柴油络合脱氮-加氢精制技术的工业化提供研究基础。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从溶剂和络合剂两方面研究脱氮剂的配方,采用静态脱氮法对脱氮剂进行了脱氮能力的评价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由磷酸、三氯化铁和丙三醇合成的脱氮剂脱氮效果最好,在剂油比1:100时,碱氮脱除率达到82.35%。并研究了脱氮剂中的组分对其影响。同时对脱氮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了最佳脱氮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30min,沉降时间60min,剂油比1:100。本文还进行了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和工艺条件优化。通过在载体合成时加入改性助剂A改善了载体的孔结构,制备出适用于柴油精制的加氢催化剂并确定了加氢工艺条件,即温度360℃,压力8.0MPa,空速1.0h-1,氢油比500:1。脱氮剂和脱氮工艺以及加氢催化剂和加氢工艺确定后,本文又进行了络合脱氮-加氢组合工艺的研究。自行研制的催化剂100ml对比加氢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掺混焦化柴油脱氮油的原料的加氢生成油硫含量、氮含量、芳烃含量和十六烷值等性质比掺混焦化柴油的原料变化明显,硫含量由18.24μg/g降低至7.32μg/g,降低了10.92μg/g,芳烃含量由28.50%降低至21.10%,降低了7.4%,十六烷值由47.50提高到52.50,提高了5个单位。可见采用络合脱氮-加氢组合工艺,在先脱除氮化物的前提下,进一步脱除了硫化物和芳烃,完全达到了生产低硫、低芳清洁柴油的目的。

刘明[8](2007)在《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制取燃料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开展了对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裂解气催化改质和燃料油后处理的研究。通过实验证实,废机油、各种废塑料均有各自的裂解温度特性,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催化剂对液体燃料油收率、残渣收率、不凝气体收率的影响;研究了废机油与废塑料共裂解时,各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他们对液体燃料油各馏分(汽油馏分、柴油馏分和重油馏分)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废机油的加入可以显着地改善传热传质条件,减少结焦和残渣的生成,而且对燃料油的油质也有一定的改善。以硝酸镧、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用改进的共沉淀法并通过微波干燥法制得以超细Al2O3为载体的稀土改质催化剂;实验证明,该催化剂用于对废塑料和废机油混合裂解所得的裂解气进行二次改质,可大大提高液体燃料油中汽油的收率,提高汽油辛烷值,汽油油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对废机油和废塑料催化裂解制成的燃料油的后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经过筛选,提出一种高效溶剂络合萃取加碱洗的非加氢精制工艺,实验证明其能显着降低燃料油色度、提高其安定性,并减少了二次污染,使成品油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纪绪强,赵杉林,郭文玲,张起凯,李萍[9](2006)在《柴油非加氢脱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柴油非加氢脱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了酸精制、溶剂精制、配合法脱氮、吸附精制法、组合脱氮法、生物脱氮法和微波脱氮法等柴油脱氮技术的原理、优缺点。

崔盈贤[10](2006)在《直馏柴油选择催化氧化脱硫研究》文中指出轻油中的有机硫化物是对炼油影响最大的非烃组分,油品中残存硫也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尽量减少发动机尾气SOx排放,生产和使用环保友好的低硫柴油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炼油企业普遍重视的问题。 工业化的加氢脱硫工艺(HDS),因其苛刻的反应条件,巨额的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给许多中小炼油厂带来沉重压力。由此,柴油非加氢脱硫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其中柴油氧化脱硫技术以选择性氧化油品中的硫醚、噻吩类硫化物为主要特色,加之,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更多的氧化脱硫存在使用昂贵的H2O2氧化,且氧化剂难以再生以及存在含硫废水排放等问题,经济性较差。 本文采用廉价原料,制备、筛选出能在一定温度下溶于柴油,温度降低时又能与柴油分离的直馏柴油催化氧化脱硫均相催化剂有机酸锌;并与助催化剂硼化物按一定比例机械混合制得复合催化剂FTS—1;同时对各催化剂催化直馏柴油氧化脱硫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该工艺能有效改善氧化后柴油质量,抑制深度氧化反应,提高含硫有机物的氧化效果,由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直馏柴油选择催化氧化脱硫方法。该法用纯氧代替H2O2作脱硫氧化剂,在温和操作条件下将硫化物催化氧化成极性更强的砜或亚砜,然后用萃取剂和活性白土对氧化后的柴油进行萃取、吸附精制脱硫。本论文对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萃取剂的种类以及直馏柴油选择催化氧化脱硫工艺的实验室操作条件(包括催化剂、助催化剂、氧化剂、萃取剂的用量及其再生方式、氧化温度与时间、相分离温度与时间等参数)进行优选;在最佳操作条件下,严格测定精制柴油脱硫率及收率,并对不同硫含量的直馏柴油进行适应性研究;对脱硫前后柴油性质进行比较。该工艺具有氧化剂低廉、催化剂及助剂回收方便、萃取剂易于再生等优点;实验结果表明,精制柴油硫含量从2217μg/g可降至290μg/g,脱硫率达到86.9%,柴油收率95.2%,能够达到国际车用清洁柴油质量标准。

二、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酸性低共熔溶剂脱除碱性氮和非碱性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氮化物的危害
        1.1.1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对硫化物的深度脱除的影响
        1.1.2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对油品性能的影响
        1.1.3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燃烧产物的危害
    1.2 油品深度脱氮的意义
    1.3 油品中的氮化合物分类及分布
        1.3.1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分类
        1.3.2 油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
    1.4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1.5 常规油品脱氮方法
        1.5.1 催化加氢脱氮技术
        1.5.2 非加氢脱氮技术
    1.6 低共熔溶剂
        1.6.1 低共熔溶剂在油品脱硫中的应用
        1.6.2 低共熔溶剂在电化学沉积的应用
        1.6.3 低共熔溶剂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1.6.4 低共熔溶剂在碳水化合物的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1.6.5 低共熔溶剂在油品脱氮中的应用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7.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3 论文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4 含氮模型油的配制
    2.5 脱氮实验及分析方法
    2.6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6.1 PEG-200/p-TsOH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6.2 CH_3COOH/ZnCl_2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6.3 [Hmim]BF_4/C_3H_6O_3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3 PEG-200/p-TsOH型低共熔溶剂脱除模拟油中氮化物
    3.1 低共熔溶剂的表征
        3.1.1 低共熔溶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3.1.2 低共熔溶剂的氢谱分析
        3.1.3 低共熔溶剂的热重分析
    3.2 低共熔溶剂脱氮实验
        3.2.1 萃取时间对脱氮率的影响
        3.2.2 剂油质量比对脱氮率的影响
        3.2.3 萃取温度对脱氮率的影响
        3.2.4 水含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2.5 对不同模拟油的脱氮效果
        3.2.6 不同组分对脱氮率的影响
        3.2.7 低共熔溶剂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3.3 低共熔溶剂脱氮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CH_3COOH/ZnCl_2 低共熔溶剂脱除模拟油中氮化物
    4.1 低共熔溶剂的表征
        4.1.1 低共熔溶剂的红外光谱表征
        4.1.2 低共熔溶剂的氢谱表征
    4.2 低共熔溶剂脱氮实验
        4.2.1 萃取时间对脱氮率的影响
        4.2.2 萃取温度对脱氮率的影响
        4.2.3 油剂质量比对脱氮率的影响
        4.2.4 水含量对脱氮率的影响
        4.2.5 对不同模拟油的脱氮效果
        4.2.6 低共熔溶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4.3 低共熔溶剂脱氮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Hmim]BF_4/C_3H_6O_3 低共熔溶剂脱除模拟油中氮化物
    5.1 低共熔溶剂的表征
        5.1.1 低共熔溶剂的红外光谱表征
        5.1.2 低共熔溶剂的氢谱表征
    5.2 低共熔溶剂脱氮实验
        5.2.1 剂油质量比对脱氮率的影响
        5.2.2 萃取时间对脱氮率的影响
        5.2.3 萃取温度对脱氮率的影响
        5.2.4 水含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5.2.5 不同模拟油的脱氮效果
        5.2.6 低共熔溶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5.3 低共熔溶剂脱氮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2)Al-TUD-1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柴油加氢精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清洁柴油的质量要求
    1.2 柴油加氢精制
        1.2.1 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及特点
        1.2.2 加氢脱硫反应机理
        1.2.3 柴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及特点
        1.2.4 加氢脱氮反应机理
    1.3 加氢精制催化剂
        1.3.1 催化剂载体
        1.3.2 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1.3.3 催化剂助剂和络合剂
        1.3.4 催化剂活性相模型
    1.4 铝基TUD-1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Al-TUD-1材料的合成机理
        1.4.2 Al-TUD-1材料的相关研究
    1.5 文献总结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载体的制备方法
        2.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 载体及催化剂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谱(XRD)表征
        2.3.2 N_2 吸附-脱附法(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method)表征
        2.3.3 拉曼光谱(Raman)表征
        2.3.4 吡啶-红外光谱表征(Py-FTIR)
        2.3.5 HRTEM表征
        2.3.6 H_2程序升温还原法(H_2-TPR)表征
        2.3.7 XPS表征
    2.4 催化剂柴油加氢精制性能评价
        2.4.1 原料油性质
        2.4.2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2.4.3 产品分析方法
第3章 不同水浴温度对Al-TUD-1材料的影响
    3.1 不同水浴温度Al-TUD-1材料及催化剂的制备
        3.1.1 不同水浴温度Al-TUD-1材料的制备
        3.1.2 催化剂的制备
    3.2 载体XRD表征
    3.3 载体N_2吸附-脱附表征
    3.4 催化剂XRD表征
    3.5 催化剂N_2吸附-脱附表征
    3.6 催化剂Raman表征
    3.7 催化剂活性评价
    3.8 本章小节
第4章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Al-TUD-1材料的影响
    4.1 不同热处理温度Al-TUD-1材料及催化剂的制备
        4.1.1 不同热处理温度Al-TUD-1材料的制备
        4.1.2 催化剂的制备
    4.2 载体XRD表征
    4.3 载体N_2吸附-脱附表征
    4.4 催化剂XRD表征
    4.5 催化剂N_2吸附-脱附表征
    4.6 催化剂Raman表征
    4.7 催化剂活性评价
    4.8 本章小节
第5章 磷改性Al-TUD-1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评价
    5.1 磷改性Al-TUD-1材料及催化剂的制备
        5.1.1 Al-TUD-1材料的制备
        5.1.2 催化剂的制备
    5.2 载体表征
    5.3 催化剂XRD表征
    5.4 催化剂N_2吸附-脱附表征
    5.5 催化剂Raman表征
    5.6 催化剂Py-FTIR表征
    5.7 催化剂H_2-TPR表征
    5.8 催化剂HRTEM表征
    5.9 催化剂XPS表征
    5.10 催化剂加氢精制性能评价
    5.11 本章小节
第6章 柠檬酸改性Al-TUD-1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评价
    6.1 柠檬酸改性Al-TUD-1材料及催化剂的制备
        6.1.1 Al-TUD-1材料的制备
        6.1.2 催化剂的制备
    6.2 载体表征
    6.3 催化剂XRD表征
    6.4 催化剂N_2吸附-脱附表征
    6.5 催化剂Raman表征
    6.6 催化剂Py-FTIR表征
    6.7 催化剂H_2-TPR表征
    6.8 催化剂HRTEM表征
    6.9 催化剂XPS表征
    6.10 催化剂加氢精制性能评价
    6.11 本章小节
第7章 工艺条件对FCC柴油加氢精制性能的影响
    7.1 压力对加氢精制性能的影响
    7.2 氢油比对加氢精制性能的影响
    7.3 重时空速对加氢精制性能的影响
    7.4 反应温度对加氢精制性能的影响
    7.5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重柴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催化裂化柴油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车用柴油质量升级趋势
        1.2.2 催化裂化柴油的精制方法
        1.2.3 催化裂化柴油综合利用新技术
    1.3 催化裂化油浆研究现状
        1.3.1 催化裂化油浆中催化剂粉末分离技术
        1.3.2 国内外催化裂化油浆主要加工组合工艺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2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ZDT-1 型催化裂化中试装置
        2.1.2 加氢装置
        2.1.3 重油微反装置
        2.1.4 固定流化床装置
    2.2 原料与产品分析
        2.2.1 原料分析
        2.2.2 产品分析
    2.3 催化剂性质主要表征方法
第三章 催化柴油直接回炼裂解性能研究
    3.1 催化原料和催化剂的性质
    3.2 催化原料催化裂解反应性能
    3.3 催化裂化柴油直接回炼反应性能
        3.3.1 产物分布
        3.3.2 汽柴油组成与性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柴油加氢后回炼裂解性能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催化剂的性质
    4.2 催化柴油和加氢柴油催化裂解产物分布对比
    4.3 芳烃模型化合物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4.3.1 原料和催化剂性质
        4.3.2 催化剂组成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4 剂油比的影响
    4.4 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经济性初步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各催化馏分油加氢后催化裂解性能研究
    5.1 实验原料与催化剂的性质
    5.2 加氢处理对各馏分油基本物性的影响
    5.3 加氢处理对各馏分油催化裂解性能的影响
        5.3.1 产物分布
        5.3.2 产物组成与性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催化剂组成对加氢前后催化柴油裂解性能的影响
    6.1 原料和催化剂性质
    6.2 催化剂组成对加氢柴油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6.3 催化剂性质与其催化性能间关联性分析
    6.4 选择性加氢与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反应网络
    6.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直馏柴油乳化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车用燃料深度脱硫的目的
    1.2 车用燃料中的含硫化合物种类及分布
    1.3 国内外车用燃料硫含量标准
    1.4 车用燃料脱硫研究进展
        1.4.1 加氢脱硫技术
        1.4.2 非加氢脱硫技术
    1.5 电化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5.1 电化学脱硫机理
        1.5.2 电化学氧化脱硫研究进展
        1.5.3 电化学还原脱硫研究进展
        1.5.4 乳化氧化脱硫研究进展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 分析方法
    2.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电解液体系评选
        2.4.2 反应电流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2.4.5 转速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2.4.6 V_(电解液):V_(原料油)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2.4.7 不同萃取剂的脱硫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液体系电化学氧化柴油脱硫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3 分析方法
    3.4 实验仪器及试剂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转速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5.2 乳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3.5.4 直馏柴油与电解液分离关系
        3.5.5 电解液循环使用
        3.5.6 电解液PH对脱硫效果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馏柴油电化学氧化脱硫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3 分析方法
    4.4 实验试剂
    4.5 实验仪器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 乳液电化学氧化过程中油水的相接触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馏柴油乳化电化学氧化脱硫机理探索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3 分析方法
    5.4 实验仪器及试剂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二苯并噻吩氧化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FH-UDS催化剂在1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加氢精制技术的发展背景
    1.2 汽柴油加氢生产技术水平
        1.2.1 国外汽柴油加氢工艺技术
        1.2.2 国内汽柴油加氢技术水平
    1.3 柴油加氢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3.1 柴油加氢精制技术
        1.3.2 柴油改质技术
        1.3.3 柴油深度脱硫
    1.4 汽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开发与应用
        1.4.1 国外催化剂开发和应用
        1.4.2 国内催化剂开发和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吉林石化1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的基本情况
    2.1 装置概况
    2.2 设计依据
    2.3 设计原则
    2.4 工艺技术特点
    2.5 工艺流程概述
    2.6 主要技术规格
        2.6.1 原料主要性质
        2.6.2 催化剂对新氢及原料限制
        2.6.3 成品指标
        2.6.4 主要工艺条件
        2.6.5 物料平衡
第3章 FH-UDS催化剂在1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的应用
    3.1 催化剂的特点
        3.1.1 FH-UDS催化剂物化性质
        3.1.2 技术保证值
    3.2 催化剂的装填
    3.3 反应系统开工
        3.3.1 催化剂硫化
        3.3.2 系统进直馏油置换硫化油
        3.3.3 分馏调整操作、产品合格
    3.4 催化剂标定与技术分析
        3.4.1 催化剂标定
        3.4.2 技术分析
    3.5 催化剂运行情况小结
    3.6 影响装置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3.6.1 原料馏程的影响
        3.6.2 原料组成的影响
        3.6.3 氢分压的影响
        3.6.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6.5 对产品质量控制要求
    3.7 存在问题
        3.7.1 对于长周期运行难度较大
        3.7.2 生产低硫柴油需要较高的反应压力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介孔分子筛用于柴油吸附脱氮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柴油中氮化物的组成和分布
    1.3 柴油加氢脱氮技术与工艺
    1.4 柴油非加氢脱氮技术与工艺
        1.4.1 酸碱精制脱氮
        1.4.2 萃取精制脱氮
        1.4.3 络合精制脱氮
        1.4.4 吸附精制脱氮
        1.4.5 其它新兴脱氮技术与工艺
    1.5 组合脱氮技术与工艺
        1.5.1 国内组合脱氮工艺概述
        1.5.2 国际组合脱氮工艺概述
    1.6 吸附作用及常用吸附剂
        1.6.1 吸附作用
        1.6.2 常用吸附剂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 Al-MCM-41 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分子筛的制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不同硅铝比Al-MCM-41 分子筛的制备
    2.3 分子筛的表征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
        2.3.2 低温N_2 吸附-脱附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筛对碱性氮化物喹啉的吸附研究
    3.1 前言
    3.2 吸附剂及吸附温度的优选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吸附实验优选吸附剂
    3.3 Si/Al=60 的分子筛对喹啉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3.3.1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3.3.2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3.4 Si/Al=60 的分子筛对喹啉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4.1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3.4.2 吸附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筛对非碱性氮化物吲哚的吸附研究
    4.1 前言
    4.2 吸附剂及吸附温度的优选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吸附实验优选吸附剂
    4.3 Si/Al=40 的分子筛对吲哚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3.1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4.3.2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4.4 Si/Al=40 的分子筛对吲哚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1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4.4.2 吸附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柴油络合脱氮—加氢组合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柴油脱氮技术
        1.1.1 柴油馏分中氮化物种类
        1.1.2 加氢法脱氮技术
        1.1.3 非加氢法脱氮技术
    1.2 加氢法脱硫技术
        1.2.1 柴油馏分的硫化物种类
        1.2.2 柴油中硫化物加氢脱硫机理
        1.2.3 加氢法脱硫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低硫低芳柴油生产的组合技术
        1.3.1 两段加氢法生产清洁柴油技术
        1.3.2 络合脱硫-加氢精制组合技术
        1.3.3 加氢精制-吸附脱硫组合技术
        1.3.4 吸附脱氮-加氢精制组合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焦化柴油络合脱氮剂及脱氮工艺的研究
    2.1 试验原料和试剂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装置
    2.3 脱氮剂制备过程
    2.4 静态脱碱氮试验过程
    2.5 碱氮含量分析方法
    2.6 结果和讨论
        2.6.1 络合脱氮剂配方研究
        2.6.2 络合脱氮工艺研究
第三章 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艺的研究
    3.1 试验原料和主要试剂
        3.1.1 试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2 加氢评价装置
    3.3 载体与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3.4 柴油硫含量分析方法
    3.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6 结果和讨论
        3.6.1 载体的筛选
        3.6.2 活性金属体系的筛选及确定
        3.6.3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3.6.4 催化剂活性考察
        3.6.5 催化剂重复性制备考察
        3.6.6 加氢精制工艺条件优化
        3.6.7 1500 小时活性稳定性评价实验
第四章 络合脱氮-加氢组合工艺的研究
    4.1 试验原料
    4.2 试验装置
    4.3 试验过程
    4.4 试验结果和讨论
        4.4.1 焦化柴油脱氮油的生产
        4.4.2 加氢精制评价试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制取燃料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废塑料与废机油的产生及其危害
        1.1.1 废塑料的产生与“白色污染”
        1.1.2 机油的作用与老化
        1.1.3 废机油和废塑料的污染危害
    1.2 废塑料与废机油常见的回收处理方法
        1.2.1 废机油润滑油常见的回收工艺方法
        1.2.2 废塑料常见的回收工艺方法
    1.3 废塑料与废机油裂解制取燃料油的常见方法
        1.3.1 废塑料裂解的一般工艺
        1.3.2 塑料的热裂解工艺条件的改进
        1.3.3 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的过程
    1.4 废塑料裂解的催化剂及催化原理
        1.4.1 催化剂种类
        1.4.2 催化原理
    1.5 废塑料裂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1.5.1 催化剂酸位对废塑料催化裂解性能的影响
        1.5.2 催化剂孔径对催化裂解的影响
        1.5.3 催化剂颗粒的大小的影响
        1.5.4 催化剂组分的配伍
        1.5.5 催化反应温度的影响
    1.6 催化柴油的安定性及燃料油的后处理方法
        1.6.1 催化裂化柴油安定性的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
        1.6.2 非加氢精制改善催化裂化柴油的安定性研究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选题依据
        1.7.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用到的主要药品
        2.1.2 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
    2.2 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制备燃料油实验
        2.2.1 实验原料的选取
        2.2.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2.3 超细氧化铝稀土改质催化剂的制备实验
        2.3.1 催化剂制备的原理与制备方案的确定
        2.3.2 实验流程与实验步骤
        2.3.3 实验结果检验
    2.4 对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的裂解气催化改质实验
        2.4.1 催化改质的原理
        2.4.2 实验方法与工艺流程
        2.4.3 汽油辛烷值的检测
    2.5 燃料油后处理实验
        2.5.1 萃取络合剂的选择
        2.5.2 复合萃取络合剂的制备
        2.5.3 燃料油的精制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废机油的催化裂解特性研究
        3.1.1 催化剂对裂解温度的影响
        3.1.2 催化剂对各裂解产物收率的影响
        3.1.3 催化剂对液体燃料油组分的影响
    3.2 各种废塑料的催化裂解特性研究
        3.2.1 聚乙烯废塑料的催化裂解特性研究
        3.2.2 聚丙烯废塑料的催化裂解特性研究
        3.2.3 聚苯乙烯废塑料的催化裂解特性研究
        3.2.4 废塑料催化裂解机理探讨
    3.3 废机油与废塑料混合的催化裂解特性研究
        3.3.1 原料比例对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响
        3.3.2 裂解温度对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响
        3.3.3 催化剂对裂解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响
    3.4 改质催化剂的制备与裂解气的催化改质研究
        3.4.1 催化剂制备反应终点的判定
        3.4.2 影响团聚的工艺因素分析
        3.4.3 稀土镧含量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
        3.4.4 温度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
        3.4.5 “一段法”与“复合两段法”的区别
    3.5 复合络合萃取剂提高柴油安定性的研究
        3.5.1 不同萃取剂溶剂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5.2 剂油比的选择
        3.5.3 络合剂 JT 含量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5.4 碱洗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5700)测得的红外光谱图
    附录 B: GC-MS Agilent-6890N/5973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得的气相色谱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柴油非加氢脱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脱氮工艺
    1.1 酸精制
    1.2 溶剂精制
    1.3 配合法脱氮
    1.4 吸附精制
    1.5 组合脱氮法
    1.6 生物脱氮法
    1.7 微波脱氮法
2 发展前景

(10)直馏柴油选择催化氧化脱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脱硫意义
    1.1 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1.2 柴油低硫化的要求
    1.3 柴油加氢脱硫技术
    1.4 柴油非加氢脱硫技术
    1.5 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氧化与加氢活性
    1.6 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6.1 H_2O_2氧化法
        1.6.2 生物氧化脱硫法
        1.6.3 超声波氧化技术
        1.6.5 光化学氧化技术法
        1.6.4 臭氧氧化法
        1.6.6 空气催化氧化法
    1.7 氧化脱硫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1.7.1 氧化脱硫特点
        1.7.2 存在问题
    1.8 论文工作设想、研究目的及内容
        1.8.1 工作设想
        1.8.2 研究目的
        1.8.3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理
        2.1.1 直馏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机理
        2.1.2 硼化物催化原理
        2.1.3 极性有机硫的萃取、吸附原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催化剂制备
        2.2.2 标液的配制与标定
        2.2.3 直馏柴油的催化氧化
        2.2.4 极性有机硫的萃取
        2.2.5 极性有机硫化物的吸附
    2.3 分析方法
        2.3.1 直馏柴油硫含量分析方法
        2.3.2 直馏柴油酸度测定方法
        2.3.3 相分离测定
        2.3.4 石油产品水分定性试验法
        2.3.5 油品中残存糠醛测定法
        2.3.6 铜片腐蚀实验法
        2.3.7 柴油其他性质的分析方法
    2.4 仪器及药品
        2.4.1 实验仪器
        2.4.2 实验药品
    2.5 原料油
3 结果与讨论
    3.1 催化剂优选
    3.2 助催化剂筛选
    3.3 直馏柴油选择性催化氧化操作条件评选
        3.3.1 催化剂用量评选
        3.3.2 助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3 复合催化剂FTS-1组成优化
        3.3.4 三种催化剂催化脱硫性能比较
        3.3.5 搅拌转速(N)对氧化脱硫影响
        3.3.6 氧化温度(T_1)评选
        3.3.7 氧化反应时间(t_1)评选
        3.3.8 氧气压力(P_(O2))评选
    3.4 直馏柴油选择性催化氧化操作条件汇总
    3.5 氧化脱硫萃取剂选择
        3.5.1 萃取溶剂的筛选
    3.6 直馏柴油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硫萃取操作条件评选
        3.6.1 萃取反应时间评选
        3.6.2 萃取相分离温度评选
        3.6.3 萃取反应温度选择
        3.6.4 萃取相分离时间评选
        3.6.5 剂油比和萃取次数试验
    3.7 直馏柴油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硫萃取操作条件汇总
    3.8 直馏柴油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硫操作条件正交实验
        3.8.1 正交表的选择
        3.8.2 数据处理及分析
        3.8.3 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3.9 脱硫催化剂再生循环试验
        3.9.1 复合催化剂的再生方式
        3.9.2 催化剂ZnA的再生循环试验
        3.9.3 脱硫助催化剂B(OH)_x再生循环试验
    3.10 脱硫萃取剂再生循环试验
        3.10.1 脱硫萃取剂糠醛的再生实验
        3.10.2 再生糠醛循环萃取脱硫实验
    3.11 直馏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技术的适应性研究
        3.11.1 操作温度弹性试验
        3.11.3 西安石化直馏柴油催化氧化脱硫实验
        3.11.4 小结
    3.12 脱硫柴油质量测定
    3.13 直馏柴油催化氧化脱硫实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13.1 仪器与试剂
        3.13.2 分析样品
        3.13.3 结果分析
        3.13.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酸性低共熔溶剂脱除碱性氮和非碱性氮性能研究[D]. 秦淑淼.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2]Al-TUD-1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柴油加氢精制性能研究[D]. 肖承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重柴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研究[D]. 张海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直馏柴油乳化电化学氧化—萃取脱硫研究[D]. 周飞.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5]FH-UDS催化剂在1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D]. 齐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6]介孔分子筛用于柴油吸附脱氮的基础研究[D]. 迟志明.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7]柴油络合脱氮—加氢组合工艺的研究[D]. 郭立艳.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8]废塑料与废机油共催化裂解制取燃料油的研究[D]. 刘明. 南昌大学, 2007(06)
  • [9]柴油非加氢脱氮技术研究进展[J]. 纪绪强,赵杉林,郭文玲,张起凯,李萍. 化工科技, 2006(04)
  • [10]直馏柴油选择催化氧化脱硫研究[D]. 崔盈贤.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柴油非加氢精制在我厂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