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稀土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稀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定发[1](2019)在《内蒙古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得尔布干成矿带位于华北准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中亚-蒙古地槽褶皱区东部,是我国东北重要的Au、Ag、Cu、Mo、Pb、Zn成矿带。奴温亭屯银多金属矿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是本区近年来重要的找矿突破,对于该成矿带西南段找矿勘查和矿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奴温亭屯银多金属矿床I级控矿构造为NE向展布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矿体主要受控于矿区NE向、NW向断裂,二者汇交成网状构造格局,主要矿体赋存于NE向和NW向断裂的交汇处。矿区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凝灰岩和玛尼吐组安山岩、粗安岩;区内岩浆活动发育,侵入岩主要为花岗斑岩体和流纹斑岩。矿体主要位于花岗斑岩岩体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凝灰岩的内接触带上,矿石类型为锰银型矿石和石英脉型矿石,围岩发育为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黄铁矿和高岭土化。通过对奴温亭屯矿区地表槽探和深部钻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矿体在地表表层富集,由地表向下,矿体品位迅速降低,快速尖灭。石英脉型矿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温度186~368℃,平均为289℃。S同位素和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据此推断,奴温亭屯银多金属矿床为与花岗斑岩具有成因联系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区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3.08±0.96Ma,因此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晚期。

孙军[2](2018)在《黔西南晴隆沙子独立钪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黔西南晴隆沙子钪矿矿床是近年新发现的大型独立钪矿床。该矿床产于峨眉山玄武岩风化残坡积土中,国内外尚无类似矿床报导,该矿床属于新类型,研究工作刚开始,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很少。本选题研究旨在探讨独立钪矿矿床成矿条件、成矿过程、成因机理及初建成矿模式,为拓展贵州西部新类型、新矿种或新找矿区作指导。本博士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首次发现钛矿床——晴隆沙子大型锐钛矿矿床成因机制研究”(41262005)为依托开展研究工作的。研究区是贵州金、汞、砷、锑、铊等重要的成矿带,也是峨眉地幔热柱研究重点区之一,前人在该区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取得许多岩石、地层、构造、矿床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为本博士论文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研究着眼于该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矿物特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铀-铅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铪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铁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成矿物化条件分析、成矿内在地质环境分析、成矿外在地质环境分析、成矿过程研究、矿床成因机制、矿床成矿模式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研究,获得晴隆沙子独立钪矿床的成矿过程研究如下结果。首先,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形成晚二叠世早期玄武岩浆喷发:由于地幔热柱构造作用出现地幔隆起,幔源物质形成地幔流体,地幔流体具有充足的物质储量、庞大的流体库和稳定的热源供给;他们上涌的部位往往是壳幔相互作用最强烈地区,地幔流体的出现不仅表现有大量深部物质注入成矿系统,而且意味着该区存在一个高热环境,为成矿作用的持续进行和形成大型、特大型矿床提供了有利条件。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幔流体本身成矿、地幔流体提供成矿物质、地幔流体提供成矿流体、地幔流体提供碱质和硅质、地幔流体提供热源。峨眉地幔热柱活动产生的地幔流体形成壳幔相互作用和高热流场,构成了成矿物质大规模聚集系统,这些地幔流体在地幔热柱活动多级演化动力作用下其中的成矿物质就以气态形式随着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运移,部分金属元素随岩浆系统直达浅部壳层构造,从而构成来自地幔及地壳深部的大量成矿物质在西南地区地壳浅部或表层就位成矿。在物源输运过程中岩浆是极为有利的输运载体,其中峨眉山玄武岩为黔西南丰富的矿产形成带来大量的成矿物质。同时在中、晚二叠世形成贵州西部的西北高、东南地的地貌格局。其次,特殊喀斯特洼地形成有利地球化学屏障:由于峨眉地幔热柱的活动,中、晚二叠世在黔西南形成沉积环境主要是错落有序的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台沟)沉积格局。台地上发育海相浅水碳酸盐岩,台盆(沟)内则为深水或相对深水的钙泥炭质沉积及火山碎屑沉积,而在一些高位孤立台地边缘,则出现生物碳酸盐岩隆,特别是生物礁(滩)发育,构成了黔西南颇有特色的台-盆(沟)沉积模式。早二叠世茅口期末,黔西南广泛存在沉积间断。据研究,此间断面遭受了至少40万年的风化剥蚀。因碳酸盐岩裸露溶蚀,区域上形成了起伏不平的喀斯特地貌(但矿区范围内喀斯特洼地变化不大)。一个个大小不等,底部高低不平,同时被溶锥、溶丘隔开的水盆地,是一个个不同的地球化学突变带导致化学元素浓集的地段。这种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正值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期,其猛烈爆发和溢出流入这些水盆地,使这些水盆地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形成一种低温低压相对封闭的水盆地;滚落或溢流进水盆地的玄武岩屑或岩浆,经水解等作用形成成矿元素富集。晴隆沙子钪矿的成矿物质就是这样从峨眉山玄武岩中被大量水解萃取出来。再者,钪的迁移富集过程:经对晴隆沙子地区玄武岩矿物学、钪的赋存状态、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钪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得出:贵州西部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中主要暗色矿物辉石中钪含量较高,玄武岩中Sc+3不等价置换Fe2+、Mg2+存在于玄武岩辉石中,不能形成钪的独立矿物。贵州晴隆地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受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地壳抬升的影响,其顶部裸露地表产生风化、剥蚀,发生岩溶作用,形成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洼地的古地貌。因近滨岸潮坪,喀斯特洼地部分有积水。贵州西部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富钠贫钾,Na2O 5.33%、K2O 0.17%。富含钠的长石等在喀斯特洼地水体中浸变解体,K+进入粘土矿物中,Na+溶解于水中,使区内有特殊的弱碱性水的喀斯特洼地地球化学障。加上该弱碱性水的岩溶洼地在地表氧化带,有充足的O2,这种喀斯特洼地水体被喀斯特高地地貌隔开,是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弱碱性水域,是特殊的地球化学障;同时晴隆沙子矿区所在位置正置弥勒—师宗断裂影响带上,是局部热源区;同时,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高温火山物质落入喀斯特洼地水解形成地表低温热水。根据喀斯特洼地火山碎屑沉积物厚度推测,当时的水体有数十米深,成为具有一定静压力的低压,这样的低温低压环境,为区内载钪的锐钛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贵州晴隆地区于晚二叠世龙潭早期,正置滨岸潮坪相带上,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导致地壳抬升的同时,伴随峨眉山玄武岩浆强烈喷发。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喷发物滚落流入一个个弱碱性、低温低压喀斯特洼地水体中,势必浸变解体,暗色矿物辉石解离成绿泥石等,辉石中的Sc+3几乎全部析出迁移进入水体,形成Sc(OH)3或Sc2O3胶体或络离子被粘土矿物、氧化铁、锰土吸附,形成载钪的锐钛矿和被粘土矿物、氧化铁、锰土大量吸附钪的钪矿体,其上再接受后续物质的沉积。最后,表生条件下钪的再富集过程:晚二叠世龙潭早期在特殊的喀斯特洼地形成载钪的锐钛矿和被粘土矿物、氧化铁、锰土大量吸附钪的钪矿体。这些钪矿体经过后续地层物质沉积覆盖,以及漫长地质演化。经过喜山期的地壳快速抬升,在新生代表生条件下这些钪矿体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滤、成土作用。这些钪矿体在成土作用过程中,由于钪被粘土矿物等吸附基本不迁移,而其它活动性强的杂质被迁移去除,钪矿体及围岩进一步红土化,钪矿在常温常压下、在原地及附近被稳定保存,钪矿体中大量活动性强的杂质被淋滤,钪得到进一步富化再富集,形成晴隆沙子残坡积型钪矿床。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归纳分析、剖析论证、综合研究,“黔西南晴隆沙子独立钪矿床成矿过程研究”博士论文取得一些主要成果:1、晴隆沙子钪矿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灰岩喀斯特不整合面之上的第四系残坡积红土中,钪矿工业矿体产于1338.901498.45m标高的喀斯特丘丛及平缓斜坡上的三个微型洼地中。已探明的工业矿体三个,呈北东南西向排布,依次编号为:(1)号钪矿矿体、(2)号钪矿矿体及(3)号钪矿矿体。2、晴隆沙子钪矿石主要为红色、黄色粘土及亚粘土,粘土中常含玄武岩、硅质灰岩、硅质岩、铁锰质粘土岩及凝灰岩等角砾。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锐钛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高岭石,其次是石英、绢(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锆石等。矿石中未发现钪的独立矿物,晴隆沙子矿中,Sc赋存状态是以离子形式吸附存在于粘土矿物及褐铁矿中,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锐钛矿中。3、通过晴隆沙子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锆石形态特征、微量元素、U-Pb年龄、Hf同位素以及新鲜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和红土中磁铁矿的Fe同位素组成等研究,可获得如下认识:(1)晴隆沙子钪矿区的矿化红土、蚀变玄武岩、枕状玄武岩以及灰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看出,晴隆沙子钪矿中赋矿红土为玄武岩风化的产物,而与下伏的茅口组灰岩没有成因联系。(2)晴隆沙子矿中的锆石外形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暗示锆石没有经过远距离的搬运,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为玄武岩岩浆锆石;(3)晴隆沙子钪矿中的锆石U-Pb年龄为259Ma,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主喷发期一致;(4)晴隆沙子钪矿中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与其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锆石基本相同;(5)晴隆沙子钪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矿石中形成正相关水平较高的Sc—TiO2—Cu—Fe—Mn的元素组合;(6)磁铁矿Fe同位素组成中可以看出,a.Fe离子由二价铁变成了三价铁,表明晴隆沙子矿床的红土是玄武岩母岩在氧化环境下,蚀变玄武岩具有较低的δ56Fe值,同时Fe的含量与新鲜玄武岩几乎相同,说明整个体系为原位水解风化。b.根据Fe同位素温度计,本次获得的蚀变玄武岩中磁铁矿的铁同位素组成,推测蚀变流体的温度在70°C至80°C之间。c.含钪红土中δ56Fe值有明显降低,但铁含量有明显增加,说明是其他元素如Si、Na、Ca等在水解风化过程中丢失的结果;易溶元素的迁移,是不易溶元素比如Fe、Ti、Sc富集的主要原因。(7)从矿化红土中锆石的形态、年龄特征、Hf同位素组成,推断峨眉山玄武岩是其母岩。玄武岩的风化水解可能是形成红土的主要原因,蚀变玄武岩被当做了玄武岩风化水解成红土的中间产物。推断,晴隆沙子钪矿床的红土的形成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水解风化有关。在氧化条件下,玄武岩与80°C(或温度更高)的流体反应,斜长石和单斜辉石被彻底分解,形成高岭石,同时释放的Fe2+被就地氧化为Fe3+沉淀,形成新的铁的氧化物。Sc等成矿元素在水解过程中释放出来,被铁的氧化物所、粘土矿物等吸附,随着易溶组分的流失,在残留相中得到了相对富集。4、晴隆沙子独立钪矿矿床的钪矿只有在氧气供应充分、低温低压及弱碱性的环境下才能形成。因此,钪矿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5个地质条件:(1)物源比较单一:峨眉山玄武岩可能是其唯一的母岩,是提供钪矿形成的物质来源;(2)风化较为彻底:斜长石、单斜辉石和钛铁矿可以完成水解,形成粘土矿物和铁氧化物时,使成矿元素重新分配,随着易溶元素的流失,不易溶的元素如Fe、Ti、Sc相对富集;(3)有大量热的流体参与:Fe同位素组成表明,与玄武岩发生交代反应的流体温度应该在70-80°C,甚至可能更高。热的流体第一是能加速矿物风化水解;第二流体有利于锐钛矿的形成;第三能带走大量的易溶物质,有利于不易溶元素的相对富集。(4)氧化环境:铁同位素组成和全岩铁含量变化表明,由单斜辉石分解释放的Fe2+被原地氧化成Fe3+,然后沉淀下来了;而且钛铁矿分解成锐钛矿,亦需要氧化环境。(5)低温低压及弱碱性介质氧化环境长期存在,且该体系中成矿物质为原位风化水解,未发生成矿物质的带入和带出,使载钪矿物——锐钛矿能稳定存在。5、晴隆沙子钪矿矿区满足钪矿形成的5个地质条件。晴隆沙子钪矿区有形成钪矿的物质来源,即形成钪矿矿床的钪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贵州晴隆地区于早中二叠世茅口晚期,正置滨岸潮坪相带上东吴运动地壳抬升的同时,伴随峨眉山玄武岩强烈喷发,峨眉山玄武岩火山喷发物滚落流入水体中势必浸变解体,暗色矿物辉石解离成绿泥石等,与辉石等矿物呈类质同象形式存在的钪以Sc3+几乎可全部析出进入水体,为区内钪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钪来源。贵州晴隆地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受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地壳抬升的影响,其顶部裸露地表并发生岩溶作用,产生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洼地的古地貌,形成一个个特殊的地球化学障。因近滨岸潮坪,喀斯特洼地部分有积水。晴隆沙子地区玄武岩富钠贫钾,富含钠的长石在喀斯特洼地水体中浸变解体,K+进入粘土矿物中,Na+溶解于水中,使区内有特殊的弱碱性水的喀斯特洼地地球化学障。加上该弱碱性水的岩溶洼地在地表氧化带,有充足的氧气,为钪矿(TiO2)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区内成矿期峨眉山玄武岩浆喷发期是局部热源区,再者,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高温火山物质落入喀斯特洼地水解形成地表热水。根据喀斯特洼地火山碎屑沉积物厚度推测,当时的水体有数十米深,具有一定的静压力,为低温低压环境,满足钪矿的生成条件。6、对晴隆沙子钪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知,整个成矿过程分为两个成矿阶段。晚二叠世龙潭早期“喷流”热水沉积阶段:是该矿床的主成矿期。晴隆沙子一带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顶部因近滨岸潮坪,有多个古地貌喀斯特高地与喀斯特积水洼地。晚二叠世龙潭早期的峨眉山玄武岩浆强烈喷发,在晴隆沙子一带喷发数量不多的峨眉山玄武岩浆滚落流入水体形成厚度不大的玄武岩层,它们与几十米深的海水发生强烈的浸变解体,正因为这些玄武岩厚度不大,使玄武岩在海水中得到充分的海解,辉石等矿物解离、萃取释放出大量的Sc3+及Ti4+聚集于茅口组灰岩顶部古喀斯特积水洼地中;富含钠的长石等在喀斯特洼地水体中浸变解体,Na+溶解于水中,使区内特殊的喀斯特洼地积水呈弱碱性水,在这种有利成矿环境下,浸变解体出的Sc3+形成Sc(OH)3或Sc2O3胶体或络离子被氧化铁、锰土、粘土矿物所吸附形成“喷流”热水沉积钪矿床。新生代表生风化-淋滤-成土成矿富化阶段:喜山期新构造运动地壳快速抬升,使晴隆沙子钪矿矿体裸露地表,这些“喷流”热水沉积钪矿床在原地及附近进一步遭受长期的风化-淋滤-成土作用,强烈的红土化作用,导致大量的活动性强的杂质被带走,钪被粘土物质吸附保留下来,钪矿体在土层中得到进一步地富化,形成残坡积型钪矿床。晴隆沙子钪矿床成因为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作用有关的“喷流”热水沉积-残坡积型钪矿床。7、综观晴隆沙子钪矿床地质特征、形成过程及成因机理以及晴隆沙子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形成过程及成因机理,可知,两个矿床不仅产于同一矿区,而且属于相同的矿体;不仅矿石结构构造相同,而且矿石类型相同;不仅具有相同的成矿地质条件,而且是在同一地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两个矿床的钪、锐钛矿品位及规模都达到大型和独立开采程度;所以,晴隆沙子钪矿床、晴隆沙子锐钛矿矿床不仅是共生矿床,而且两个是各自独立的矿床。8、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其岩性主要是镁铁质喷出岩及其相伴生的侵入岩,因其从地幔带出多种成矿元素及其强烈的火山作用动力与能量,其活动周期长,多旋回,带来的成矿物质多,使其成矿地质作用复杂,因此重新审视峨眉地幔热柱对中国西部,尤其是对贵州西部成矿的贡献,已是若干地学者思考和研究的方向。由于峨眉地幔热柱活动的周期长,多旋回,再加上贵州西部复杂的古地形地貌,使玄武岩喷发的物质与当时地面接触的界面差异,形成不同矿产资源。“黔西南晴隆沙子独立钪矿床的成矿过程研究”论文能起到进一步启示研究者们认真审视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的成矿贡献及其复杂性,开拓找矿新思路,指示该地区的矿床成因研究,这是本博士论文的一大贡献。

王洋洋[3](2017)在《安徽南部典型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浆-热液矿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多金属矿床资源类型,其中以斑岩型矿床最为典型。铜陵矿集区是安徽省内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矿产资源聚集区,发育大量岩浆-热液矿床,然而对区域内是否存在古生代的海底喷流沉积成矿等重要问题仍存在大量争议。此外,安徽省南部(长江以南)位于钦-杭成矿带内,但矿产资源与邻区相比却较为贫瘠,其研究程度也相对较弱。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一方面选取了铜陵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新桥铜金铁硫多金属矿床,另一方面则选取了安徽省南部新发现的东源和竹溪岭白钨矿床,并对其进行涉及岩浆演化和流体演化的全面研究,从而有效的限定不同类型矿床的成因,并总结其相应的成矿规律,为下一步的找矿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对新桥矿床的研究,本文首次通过两组黄铁矿单矿物的Re-Os定年法获得了两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8±26Ma和393±40Ma。前者具有较高的初始Os同位素组成,指示壳源物质贡献明显,而后者则呈现出一定的地幔物质贡献的特征。此外,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分析发现,古生代年龄的黄铁矿相对于中生代黄铁矿具有更高的Li、Cu、Ga、Rb、Sm、Pb和U,更低的Sc、Co、Ni、Zr和Ba,这些结果显示:新桥矿床的确存在包括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在内的两期成矿作用。并且,古生代的黄铁矿含有较高的成矿金属元素如Cu和Pb等含量,说明古生代的海底喷流沉积对于新桥矿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为新桥矿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成矿期。对燕山期含矿岩浆岩新桥矶头岩体的研究发现,其成分特征与岛弧型岩浆岩有很高的相似性,不具备埃达克质特征,说明新桥矶头岩体应来自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此外,样品微量元素特征说明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经历了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和分异结晶过程。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新桥地区燕山期成矿热液为来自岩浆相关的富水流体,成分上主要为NaCl-H20体系,不含C02等其它气相成分,部分流体包裹体含有子矿物。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包裹体盐度变化范围为4.2~50.7wt.%,均一温度(Th)变化范围为140~432℃。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沸腾作用、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是促进成矿物质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沉淀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250℃左右。此外,流体中C02的缺失也与岩浆岩的源区特征一致,说明该地区燕山期的成岩成矿作用与太平洋板片的俯冲有密切的关系。采自安徽南部东源白钨矿床的所有样品都具有明显的矿化特征,其钨(W)含量也较高,而竹溪岭地区的样品中除三个具有明显的矿化外,其余矿化较弱甚至未矿化。岩相学和矿物CL特征显示矿化样品(包括东源的所有样品以及竹溪岭的矿化样品)整体蚀变严重,绢云母化、硅化、钾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导致的次生矿物以及矿物的次生结构广泛发育。竹溪岭的未矿化样品则整体蚀变较弱,并保存有较为新鲜的斜长石和石英晶体等。成分上两个矿区的岩浆岩均属于花岗闪长斑岩,相对于未矿化的样品,矿化样品含有较高的K、Pb和较低的Na、Sr和Ti。所有样品的流体活动性元素(如K、Na、Pb、Sr、Rb)和W含量都有明显的协变关系,结合矿化的样品遭受了较强的流体蚀变的岩相学特征,表明流体作用的改造对于成矿过程至关重要。两个矿区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比较类似,其寄主矿物主要为石英斑晶和石英脉。包裹体可以分为五类:1) WC型,为H20-C02三相包裹体;2) Wm型,可检测到微量CO2的两相盐卤水包裹体;3)Wn型,不含CO2的早期盐卤水包裹体,4) C型,纯CO2包裹体,5) LW型,赋存于后期裂隙中的最晚期次生盐卤水包裹体。其中WC型包裹体形成时间最早,代表了早期岩浆流体;LW型包裹体形成最晚,应代表晚期大气降水的参与和影响,而Wm型、Wn型以及C型介于两者之间,应代表从岩浆流体演化而来的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热液流体。从WC型到Wm型再到Wn型包裹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逐步降低(从整体上250~391℃到220-320℃,再到175~300℃),CO2含量也逐步减少,但盐度却逐步升高(从整体上<5wt.%到3~7wt.%,再到4~10.7wt.%),而LW型包裹体具有最低的均一温度(<250℃)和盐度(<4wt.%)。流体不混溶作用和CO2泡腾作用是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这些流体作用,CO2及蒸汽逃逸出流体并使残余流体的温度降低、pH和盐度升高。此外,大规模的矿物蚀变对于流体的演化以及白钨矿的沉淀成矿有密切关系,斜长石的蚀变分解以及次生矿物如钾长石、绢云母等的结晶一方面改变了流体中溶质的种类及含量,如K、Na含量,从而影响流体包裹体盐度,另一方面Ca的释放对于白钨矿的沉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更重要的是Ca的大量注入诱导并促进了流体中的W以白钨矿的形式沉淀成,而C02丢失导致的pH升高也有效的促进了这个过程。与南岭地区对比发现,成矿流体同样富集CO2包裹体,结合流体演化过程较低的盐度变化说明,安徽省南部区域在燕山期同样处于陆内拉张环境,其深部花岗质岩石应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

杨长勇[4](2016)在《四川省洪雅县海子河磷矿床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邻区区域地层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的研究,指示灯影组是伊迪卡拉动物分异发展之后,寒武纪之前的沉积产物,具同沉积特征,成矿时代应在750Ma之后。另据小壳生物化石C同位素值及其异常曲线特征,小壳动物的输入与磷矿成矿的具有同时进行的特征。根据锥石化石年代学特征,研究它们早期演化的历史,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由此可推定成矿时期为寒武系的麦地坪期。早寒武世麦地坪期,形成了西部以康滇古岛链,东部以川中台地,北部以宝兴泸定水下高地三面环绕而东南连海的海湾形格局;寒武纪初,海水由南东向北西发生海侵,洋流冲进海湾,带来了丰富磷质来源;深处富磷海水沿大洋边缘上升到海湾水下浅滩的空旷部位,水压变小,水温升高,造成CO2逸出,PH值升高,加速了磷质的沉积。总之,该矿床具备浅海相沉积磷矿床的特征。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等相关资料研究、矿床的横向对比、剖面的相似性以及以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磷块岩共同构成的浅海相黑色岩系的共同特征,推测其成矿磷质来源具有相似性。有陆源和深源两种。根据对矿区所处的古地理环境及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及成矿年龄分析,初步提出了磷质沉积过程的成矿过程。通过成矿机制分析,在物理化学沉积作用参与下,形成了以陆源磷质碎屑作为鲕粒中心物质或砂粒等机械沉积为主,海水溶液磷质沉积形成成分单一的鲕粒环带、胶结物等以化学沉积次之的两个磷质来源,属海相同沉积磷块岩矿床。

李勃[5](2016)在《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研究 ——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为例》文中认为广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区之一,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独特经济地理优势,承担着西南出海大通道和“承东启西”的双重角色。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促进西部大开发进程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地形地貌具有渗漏强烈、成土速度慢、土壤侵蚀强、植被易受破坏及逆向演替难度大等特点,使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有强烈的脆弱性。高速公路建设将对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将会造成一定影响,路线方案的选取对其影响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路线方案对促进经济发展及与环境相协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为例,论述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研究。本文通过收集广西喀斯特地区自然环境及交通特征相关资料,分析了国内外对喀斯特地貌及路线方案选择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项目区沿线地形地貌、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情况、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水系分布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分析了研究区的交通特征;对依托工程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路线起终点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广西喀斯特项目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交通特点对路线方案进行了论述,论证路线走廊带,通过比选方案及备选方案分析分析并确定了推荐路线方案。

祁光[6](2013)在《地质条件约束下重磁三维反演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磁三维反演建模工作是获得地下结构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重磁反演的多解性,不加约束的反演很难获得与实际地质情况一致的三维(3D)模型,合理添加地质约束条件于重磁反演方法中,是减少多解性的有效手段,在深部矿产勘探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多种二维(2D)或三维重磁反演建模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本研究所采用的反演建模方法既可以很好的反映地质信息,又可以使观测场与理论场的拟合误差较小。该方法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方便地加入先验地质、构造等信息,如地层倾向、断层和矿化体等,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质学家的经验和对区域地质的理解。为了验证研究所采用重磁反演建模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所给出流程的合理性,选择两个不同的研究区域(铜陵地区和泥河矿区),分别开展了重磁三维反演建模工作。其中泥河矿区的位场响应主要由矿体引起,因此,其反演目标即为矿体,属于直接找矿应用范畴,反演建模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内矿体的精细结构。然而,在实际矿产勘探工作中,尤其是深部找矿工作,地质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反演目标多为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因此,又选择了铜陵地区进行进一步的反演建模工作。研究工作在两个区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主要内容如下:1).在完成研究区内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所得重磁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并对位场分离结果进行评价以及初步解释分析。2).采用离散体重磁反演建模方法,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建立铜陵地区和泥河矿区的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3).根据三维模型结果对研究区的整体结构、内部构造、地层界面、岩(矿)体空间分布形态等进行分析研究。使用研究所采用方法建立铜陵地区地表覆盖面积160km2,深度范围0m~3000m的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研究主要成果表明:(1)研究区域由两个北东向展布的背斜构成(即:铜官山背斜和青山背斜),其中铜官山背斜是一个东南边缘陡峭的非对称背斜,而青山背斜是两翼较为平缓的对称背斜;(2)三维模型展示了志留纪到三叠纪的精细结构,尤其是与成矿有关地层的空间展布规律;(3)给出了研究区内侵入岩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并在青山和铜官山背斜西南侧,发现隐伏的侵入体,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指示;(4)根据三维建模结果,提出了多个成矿靶区。使用研究采用方法建立了泥河矿区地表面积5.6km2(2.8km×2.0km),深度范围0m~1200m的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泥河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顶部和砖桥组下段的火山岩中,只有小部分黄铁矿赋存于砖桥组上段,多为层状分布;(2)泥河矿体的主要成矿母岩及赋矿围岩是闪长玢岩,矿体受接触带的穹状隆起构造控制;(3)对比模型正演理论异常和实测异常,推断研究区边部不存在新的矿体,深部2000m范围内存在新矿体的可能性极低。通过重磁三维反演建模方法在不同区域的应用,很好的展示了文中所述方法的应用潜力和重要价值,同时该研究工作的过程以及模型建立流程可以为类似地区找矿工作提供借鉴,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谢盛青[7](2011)在《黄麦岭磷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平稳接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耗竭,许多露天矿山正在或即将转入地下开采。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面临许多重大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以实现露天开采平稳地过渡到地下开采,使矿山产量和经济效益保持稳定。本文针对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开采技术条件,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案设计等综合手段,对矿山露天转地下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露天转地下岩石力学参数进行试验并进行工程折减,得出了满足数值模拟计算需要的工程岩体力学参数,为安全隔离层厚度的确定、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提供了基础资料。(2)利用综合公式法及数值分析法,确定露天坑坑底标高+5m以上矿体留设为永久隔离层。(3)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地下采用王家山竖井开拓系统方案,并对矿井防排水、通风等影响露天转地下顺利进行的主要系统进行了设计,估算出整个开拓系统投资为37758.94万元。(4)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确定地下开采选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该方法具有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能力大、矿石损失、贫化率低等优点,且能较好的保护露天坑、地表主要构筑物,如选厂、公路、废石场等,能够较好的保证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平稳接替。通过对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平稳接替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解决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带来的特殊技术问题。研究成果不仅为依托矿山稳产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了重要保障,而且可为类似矿山提供有益的借鉴。

金妮[8](2011)在《广东金石嶂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地学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和总结了金石嶂矿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与矿床地质特征,并通过对金石嶂外围山门前-白水寨区物化探信息的提取,结合现代成矿预测理论完成山门前-白水寨区成矿预测的研究。通过对金石嶂矿区进行野外勘查及室内研究分析表明,震旦系云开群与成矿关系密切,EW向断裂是区内的主要导矿构造,震旦纪火山活动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构造条件,矿床类型为火山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体主要产于震旦系云开群深变质岩夹大理岩、安山质熔岩以及混合岩的断裂破碎带中,矿石中有用组分Ag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其次是Mn、Zn和Pb; Si、Ca、Al的含量较高,微量元素Be的含量较低。通过对山门前-白水寨区进行1:10000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在化探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将化探异常圈定为10处,Ht5、Ht6、Ht7、Ht8和Ht10异常对银铅锌矿体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化探数据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显示,Cu与成矿元素Ag、Pb、Zn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Au与Sn,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主因子,显示了成矿过程和热液活动的多阶段、多期性。通过对山门前-白水寨区进行1:10000直流电法和高精度磁法测量,结果显示,山门前Ⅲ、Ⅳ、Ⅵ号低阻高极化异常对寻找银铅锌矿体有重要意义,白水寨未发现有致矿意义的异常,四条相对高视极化率异常带范围窄,幅值弱,都小于金石嶂已知矿体引起的异常。根据山门前-白水寨区化探和物探结果,并结合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共圈定A类预测区3处,B类预测区2处,C类预测区1处。

吴忠怀[9](2008)在《论某花园广场的深基坑支护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某花园广场的深基坑支护实例,总结了深基坑的施工与应用应注意的要点。

黄艺[10](2007)在《酸雨条件下成都市区土壤镉的释放及固液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酸雨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更严重的是它能使土壤中本来已钝化的有害重金属的溶解性增加,被作物吸收的有效态也会增加,从而对食物链产生危害,也可能使溶解态的重金属随土壤水下渗而使地下水源遭受污染。成都市从2004年起被划入国家酸雨控制区,据调查,近年来成都市的酸雨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另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市农业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偏高,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虽然成都市土壤镉偏高的事实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镉在土壤中的形态、活化和迁移等地球化学行为目前还不清楚。而且成都市的酸雨环境对土壤中镉的活化、释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目前也没有研究清楚。要有效解决污染控制问题,必须掌握酸雨条件下土壤中镉的活化和释放机理以及土壤含镉体系固-液相平衡特征,而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目前都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土壤溶液中镉的平衡相关系研究,迄今尚无可以借鉴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基于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展的。本文以成都市为研究区,选取城郊的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成都市降雨特征,模拟一定范围pH及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配制成母液,在室内开展酸雨淋滤实验,以确定酸雨中影响土壤镉溶解度的关键因素,探明其对镉释放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首次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开展四元体系Cd2+,Na+//Cl-,SO42-常温下(298K)的固-液相平衡研究,以考察镉在土壤固-液两相中的平衡状况,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条件下镉在表生环境中的活化和固定,并预测自然和人为作用影响下水土体系中镉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应用于其它重金属污染元素在表生地球化学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说,酸雨加速了土壤镉的释放。不同类型土壤在同样的酸雨条件下,其中所含镉的释放速度和最大释放量也不同。酸雨pH值和主要阴、阳离子浓度对镉释放的影响有明显的规律。本文创建的反三角函数方程对多种酸雨条件下土壤吸附态镉释放过程的拟合度最佳,此外多项式方程、双常数方程也能较好地描述这一过程。土壤吸附态镉释放的过程可以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两个阶段。以动力学方程分别拟合了两个阶段的实验数据,确定多项式方程、双常数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均可用以描述这两个阶段镉的释放过程。在对土壤含镉体系热力学相平衡的首次研究中发现,常温下该平衡体系存在复盐区,且当固-液两相达平衡时,各盐的溶解度要受到彼此之间的影响,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二、稀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意义
    1.2 以往工作及存在问题
        1.2.1 以往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对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
        1.3.2 对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矿床成因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上石炭统新伊根河组
        2.2.2 侏罗系
        2.2.3 白垩系
        2.2.4 新近系
        2.2.5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二叠纪闪长岩(Pδ)
        2.3.2 侏罗纪晚侏罗世花岗斑岩(J_(3γπ))
        2.3.3 侏罗纪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J_(3γ))
    2.4 构造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侵入岩
        3.2.1 花岗斑岩(J_(3γπ))
        3.2.2 次火山岩-流纹斑岩(λπJ_3)
    3.3 构造
    3.4 激电异常特征及异常查证
        3.4.1 LJ1异常
        3.4.2 LJ2异常
        3.4.3 LJ3异常
    3.5 地球化学异常
第四章 矿体地质特征
    4.1 矿体形态特征
        4.1.1 东矿化带1号矿体
        4.1.2 西矿化带2号矿体
        4.1.3 中矿化带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石类型
        4.2.2 矿石结构构造
        4.2.3 矿石的物质组成
    4.3 围岩蚀变
第五章 矿床成因分析
    5.1 成矿温度
        5.1.1 包裹体特征
        5.1.2 包裹体成分分析
    5.2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
        5.2.1 硫同位素特征
        5.2.2 氧氢同位素特征
    5.3 矿床成因探讨
    5.4 找矿标志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黔西南晴隆沙子独立钪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钪的研究现状
        1.2.1 钪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钪在岩石圈中的分布情况
        1.2.3 钪的赋存状态
    1.3 钪矿床类型
        1.3.1 国外主要的钪矿床类型
        1.3.2 国内主要的钪矿床类型
    1.4 晴隆沙子钪矿床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分析方法
        1.5.3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峨眉地幔热柱岩浆活动简况
    2.5 区域岩浆岩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晴隆沙子钪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2.1 (1)号钪矿体特征
        3.2.2 (2)号钪矿体特征
        3.2.3 (3)号钪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矿物、脉石矿物
        3.3.3 矿石结构构造
第4章 成矿元素赋存状态
    4.1 矿物的嵌布特征
        4.1.1 氧化物
        4.1.2 硫化物
        4.1.3 硅酸盐
    4.2 钛元素的赋存状态
    4.3 钪元素的赋存状态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元素分析
        5.1.2 微量元素分析
    5.2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元素变化与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
第6章 铀-铅、铪、铁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
    6.1 分析方法
        6.1.1 锆石CL照相
        6.1.2 锆石LA-ICPMS定年
        6.1.3 锆石Hf同位素
        6.1.4 铁同位素分析测试
    6.2 铀-铅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
        6.2.1 晴隆沙子钪矿锆石成因
        6.2.2 晴隆沙子钪矿床中锆石的U-Pb年龄
    6.3 铪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
    6.4 铁同位素成矿指示特征
        6.4.1 不同地质储库的Fe同位素组成
        6.4.2 铁同位素分馏机理
第7章 晴隆沙子钪矿床成矿过程研究
    7.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7.1.1 钪矿形成的物化条件
        7.1.2 钪的地球化学特性
    7.2 成矿内在地质环境分析
        7.2.1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控制研究区玄武岩特征
        7.2.2 研究区钪矿的成矿物质来源
        7.2.3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控制研究区古地理格局
    7.3 成矿外在地质环境分析
        7.3.1 区内特殊的弱碱性水的岩溶洼地地球化学障
        7.3.2 区内具备成矿的低温低压条件
    7.4 成矿过程研究
        7.4.1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形成晚二叠世早期玄武岩浆喷发
        7.4.2 特殊喀斯特洼地形成的有利地球化学屏障
        7.4.3 钪的迁移富集过程
        7.4.4 表生条件下钪的再富集过程
第8章 矿床成因机制探讨
    8.1 矿床成因机制
        8.1.1 成矿时代
        8.1.2 成矿机制
    8.2 矿床成矿模式
        8.2.1 贵州晴隆独立钪矿床与云南二台坡独立钪矿床成矿对比
        8.2.2 晴隆沙子钪矿床成矿模式
第9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3)安徽南部典型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工作量小结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2.1 岩浆-热液矿床的常用研究方法
        2.1.1 成矿年龄的确定:Re-Os同位素体系
        2.1.2 成矿流体的研究
    2.2 铜陵矿集区新桥矿床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2.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研究现状
        2.2.2 铜陵矿集区研究现状
        2.2.3 铜陵矿集区新桥矿床的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3 安徽省南部钨矿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2.3.1 钨矿的研究现状
        2.3.2 安徽省南部钨矿的研究现状
        2.3.3 安徽省南部钨矿的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三章 论文涉及的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前处理
    3.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3.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3.4 电子探针分析(EMPA)
    3.5 单矿物的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分析
    3.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7 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
    3.8 黄铁矿Re-Os同位素分析
    3.9 矿物阴极发光照片
第四章 铜陵新桥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
    4.1 铜陵矿集区地质背景
        4.1.1 区域地层
        4.1.2 区域构造
        4.1.3 区内岩浆岩
    4.2 新桥矿区地质背景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围岩蚀变
        4.2.5 矿体特征
        4.2.6 矿石特征
    4.3 样品采集与描述
        4.3.1 岩浆岩样品
        4.3.2 流体包裹体
    4.4 分析结果
        4.4.1 黄铁矿Re-Os同位素
        4.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3 岩浆岩主量元素成分分析
        4.4.4 岩浆岩微量元素分析
        4.4.5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
    4.5 讨论
        4.5.1 矿床的成矿年龄
        4.5.2 两期黄铁矿成分对比
        4.5.3 燕山期岩浆岩和来源和演化
        4.5.4 燕山期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皖南东源和竹溪岭钨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地层
        5.1.2 构造
        5.1.3 岩浆岩
    5.2 东源矿区地质特征
        5.2.1 地层
        5.2.2 构造
        5.2.3 岩浆岩
        5.2.4 蚀变及矿化特征
    5.3 竹溪岭矿区地质特征
        5.3.1 地层
        5.3.2 构造
        5.3.3 岩浆岩
        5.3.4 蚀变及矿化特征
    5.4 样品描述
        5.4.1 手标本和镜下观察
        5.4.2 流体包裹体
    5.5 分析结果
        5.5.1 矿物的CL特征
        5.5.2 全岩主量成分分析
        5.5.3 全岩微量成分分析
        5.5.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5.5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
        5.5.6 电子探针分析
        5.5.7 LA-ICPMS单矿物分析
    5.6 讨论
        5.6.1 岩浆分异和W成矿
        5.6.2 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
        5.6.3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的CO_2含量和盐度变化
        5.6.4 斜长石的分解以及方解石和白钨矿的钙源
        5.6.5 W元素的富集
        5.6.6 流体中CO_2的作用与白钨矿的沉淀
        5.6.7 矿化过程与地质意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和会议摘要

(4)四川省洪雅县海子河磷矿床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
        1.2.1 国内外磷矿床研究现状
        1.2.2 海子河磷矿床勘查与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和不足
        1.2.4 选题必要性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概况
        2.2.1 震旦系
        2.2.2 寒武系
        2.2.3 奥陶系
        2.2.4 二叠系
        2.2.5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
    2.5 区域矿产与成矿地质演化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构造特征
        3.1.1 断裂
        3.1.2 褶皱
    3.2 地层与岩石组合
        3.2.1 震旦系
        3.2.2 寒武系
        3.2.3 第四系
    3.3 赋矿地层与岩石组合
第4章 矿床地质
    4.1 矿体特征
    4.2 矿石类型
        4.2.1 矿石自然类型
        4.2.2 矿石工业类型
        4.2.3 矿石质量类型
    4.3 矿石构造
    4.4 矿石物质组成
        4.4.1 矿石矿物
        4.4.2 脉石矿物
        4.4.3 粒屑物质
    4.5 矿石化学成分
        4.5.1 主要化学成分及变化
        4.5.2 其他化学成分及变化
    4.6 赋矿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5章 矿床成因分析
    5.1 磷块岩的次生富集
    5.2 矿床成因分析
        5.2.1 成矿年龄浅析
        5.2.2 沉积环境分析
        5.2.3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5.2.4 矿床成矿机制分析
        5.2.5 矿床成矿模式浅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研究 ——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喀斯特地区自然环境及研究区交通特征
    2.1 自然条件
        2.1.1 沿线地形地貌
        2.1.2 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情况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1.4 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岩土
        2.1.5 研究区水系分布
        2.1.6 气候条件
    2.2 研究区交通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选线研究
    3.1 地质选线原则
    3.2 喀斯特地质地貌探测
    3.3 喀斯特地区地质选线
        3.3.1 溶蚀洼地选线
        3.3.2 土洞发育区选线
        3.3.3 复杂地质地区选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路线方案起终点选择
        4.1.1 路线方案起点选择
        4.1.2 路线方案终点论证
    4.2 路线走廊带论证
        4.2.1 路线拟定原则
        4.2.2 路线走廊带分析
    4.3 路线方案比选
        4.3.1 各备选方案概况
        4.3.2 路线方案比选
    4.4 路线推荐方案确定
        4.4.1 推荐方案确定
        4.4.2 工程规模
    4.5 本章小结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结论
    2.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地质条件约束下重磁三维反演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重磁三维反演建模技术现状及进展
        1.2.1 离散体反演
        1.2.2 物性反演
        1.2.3 岩性反演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技术介绍
    2.1 研究方法原理介绍
    2.2 方法技术流程
    2.3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特征
    3.1 铜陵矿集区地质特征
        3.1.1 区域地质
        3.1.2 矿床地质
    3.2 泥河铁矿区地质特征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床地质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重磁数据处理及位场特征
    4.1 重磁数据处理
        4.1.1 铜陵矿集区数据处理
        4.1.2 泥河矿区重磁数据处理
    4.2 研究区重磁位场特征
        4.2.1 铜陵矿集区重磁位场特征
        4.2.2 泥河铁矿区重磁位场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重磁三维反演建模
    5.1 岩(矿)石物性测量研究
        5.1.1 铜陵地区物性研究
        5.1.2 泥河矿区物性研究
    5.2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建立
        5.2.1 铜陵矿集区反演建模
        5.2.2 泥河铁矿区反演建模
    5.3 模型可视化
        5.3.1 铜陵矿集区模型可视化
        5.3.2 泥河铁矿区模型可视化
    5.4 小结
第6章 模型解释与地质意义
    6.1 铜陵地区 3D 模型综合解释
    6.2 泥河矿区 3D 模型综合解释
    6.3 小结
第7章 成果、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成果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黄麦岭磷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平稳接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现状
        1.2.1 露天转地下隔离层确定
        1.2.2 露天转地下开采阶段的开拓系统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法
        1.2.4 露天转地下开采特点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矿山概况
    2.1 交通位置及自然状况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与构造
        2.2.2 矿体空间位置
        2.2.3 矿体规模与产状及品位
        2.2.4 矿石自然类型
    2.3 开采现状
        2.3.1 露天开采现状
        2.3.2 选矿生产现状
        2.3.3 尾矿设施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1 水文地质条件
        2.4.2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2.4.3 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第三章 岩石力学试验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加工
    3.3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3.1 抗拉强度试验(劈裂法)
        3.3.2 单轴岩石变形试验
    3.4 黄麦岭岩石试样物理力学性质汇总
    3.5 岩体工程力学参数折算
        3.5.1 岩体工程力学参数折算方法
        3.5.2 关于弹性模量折减
        3.5.3 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求解
        3.5.4 黄麦岭磷矿岩体力学参数折算
第四章 露天转地下安全隔离层厚度
    4.1 安全隔离层厚度的理论分析
        4.1.1 厚跨比法
        4.1.2 荷载传递交汇线法
        4.1.3 结构力学方法
        4.1.4 空场长宽比方法
        4.1.5 普氏地压力计算方法
    4.2 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
        4.2.1 一定跨度不同采空区高度的数值计算
        4.2.2 不同跨度采空区顶板不同安全厚度数值计算
    4.3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露天转地下矿床开拓方案
    5.1 露天转地下生产能力确定
        5.1.1 开采顺序
        5.1.2 矿山工作制度
        5.1.3 生产能力确定
        5.1.4 矿山服务年限
    5.2 阶段高度
    5.3 地表错动界线确定
    5.4 开拓方案选择
        5.4.1 开拓方案初选
        5.4.2 开拓系统优选
    5.5 开拓方案
        5.5.1 开拓系统
        5.5.2 主要井巷工程
        5.5.3 有关建议
        5.5.4 基建井巷工程量
        5.5.5 矿山正常生产同时工作面数
    5.6 露天转地下安全过渡时间安排
    5.7 矿井防排水
        5.7.1 首采区矿井涌水量计算
        5.7.2 井下防水措施
        5.7.3 井下排水方案
        5.7.4 井下排水设施
        5.7.5 后期井下排水
    5.8 通风系统
        5.8.1 通风系统及通风方式
        5.8.2 通风工作制度及通风时间
        5.8.3 矿井风量和负压计算
        5.8.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5.8.5 风机选型的原则与依据
        5.8.6 设备选择
    5.9 投资概算
    5.10 小结
第六章 地下采矿方法方案选择与设计
    6.1 采矿方法初选
    6.2 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
        6.2.1 分段空场分段出矿和爆力运搬法嗣后充填采矿方法标准方案
        6.2.2 分段空场阶段出矿嗣后充填法
        6.2.3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6.2.4 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则
    6.3 厚大矿体采矿方法
    6.4 综合经济指标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建议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广东金石嶂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银铅锌矿研究现状
    0.3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0.4 金石嶂矿区及外围研究现状
    0.5 研究思路与方法
    0.6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1.2 区域地质概述
    1.3 区域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
        1.3.1 区域地球化学
        1.3.2 区域地球物理
    1.4 区域矿产时空分布特点
第二章 矿区与矿床地质
    2.1 矿区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围岩蚀变特征
    2.2 矿床地质
        2.2.1 含矿层特征
        2.2.2 矿体特征
        2.2.3 矿石特征
    2.3 控矿条件和矿床成因分析
        2.3.1 控矿条件分析
        2.3.2 矿床成因分析
第三章 化探信息提取
    3.1 测线布设
    3.2 采样及样品测试方法
    3.3 背景值、异常下限的确定
    3.4 单元素异常分析
        3.4.1 单元素异常等值线图绘制
        3.4.2 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3.5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3.6 元素综合异常分析
第四章 物探信息提取
    4.1 岩矿石地球物理特征
    4.2 测网布设及工作方法
    4.3 山门前测区物探成果及异常分析
        4.3.1 视极化率ηs与视电阻率ρs异常分析
        4.3.2 高精度磁法△T异常分析
    4.4 白水寨测区物探成果及异常分析
        4.4.1 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异常分析
        4.4.2 高精度磁法△T异常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山门前-白水寨区成矿预测
    5.1 找矿标志
    5.2 模型构建
    5.3 预测靶区的级别划分
    5.4 预测靶区的圈定及靶区特征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认识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酸雨条件下成都市区土壤镉的释放及固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环境中镉的来源与分布
    1.2 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酸雨对土壤镉解吸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土壤镉吸附解吸过程的研究现状
    1.5 环境中含镉体系的热力学相平衡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土壤类型及分布
    2.3 农业经济概况
    2.4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淋滤实验
        3.1.1 供试土壤
        3.1.2 化学试剂及分析仪器
        3.1.3 实验装置
        3.1.4 实验方案
    3.2 相平衡实验
        3.2.1 体系组分的的确定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分析方法
        3.2.4 实验方法
第四章 淋滤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淋滤实验结果
    4.2 酸雨作用下两种土壤镉释放的特征
        4.2.1 土壤镉释放量的日变化
        4.2.2 土壤镉的累积释放量
        4.2.3 滤出液pH、Eh变化特征
        4.2.4 酸雨酸度对土壤镉释放量的影响
        4.2.5 酸雨中SO_4~(2-)和NO_3~-对土壤镉释放量的影响
        4.2.6 酸雨中Ca~(2+)和NH_4~+对土壤镉释放量的影响
        4.2.7 酸雨中SO_4~(2-)/NO_3~-对土壤镉释放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镉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
    5.1 常见动力学方程及参数的物理意义
    5.2 土壤镉释放过程的分段模拟
    5.3 水稻土镉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
    5.4 黄壤镉释放的动力学方程拟合
    5.5 土壤镉的解吸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常温下土壤含镉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
    6.1 交互四元体系Cd~(2+),Na~+//Cl~-,SO_4~(2-)298K相平衡研究现状
    6.2 实验步骤
    6.3 相平衡实验研究结果
    6.4 物化性质实验研究结果
    6.5 结果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稀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奴温亭屯地区银多金属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D]. 陈定发.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2]黔西南晴隆沙子独立钪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孙军. 贵州大学, 2018(05)
  • [3]安徽南部典型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D]. 王洋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4]四川省洪雅县海子河磷矿床特征与成因分析[D]. 杨长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4)
  • [5]广西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研究 ——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为例[D]. 李勃. 长安大学, 2016(02)
  • [6]地质条件约束下重磁三维反演建模方法研究[D]. 祁光. 吉林大学, 2013(08)
  • [7]黄麦岭磷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平稳接替技术研究[D]. 谢盛青. 中南大学, 2011(01)
  • [8]广东金石嶂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成矿预测[D]. 金妮. 中南大学, 2011(04)
  • [9]论某花园广场的深基坑支护应用[J]. 吴忠怀.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 2008(01)
  • [10]酸雨条件下成都市区土壤镉的释放及固液相平衡研究[D]. 黄艺.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2)

标签:;  ;  ;  ;  

稀土锰土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