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医学影像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

2004年《医学影像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

一、2004年《医学影像学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周虹[1](2019)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病变是我国高发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较常见的几种病变中:子宫内膜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内膜厚度改变中并不明显,子宫内膜息肉病灶较为局限,超声二维图像有特征性,诊断率较高;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是本次课题重点研究内容。早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和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 EH)是两种常见易混淆的子宫内膜病变类型,二者早期临床症状相似,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排液、月经异常等。二维超声多表现为子宫内膜均匀与非均匀性增厚,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病变子宫内膜部分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初期检查二者往往难以鉴别,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对女性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目前我国子宫内膜癌的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于内膜组织的收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而超声却是一种可重复无创伤的检查方式,寻找有意义的超声鉴别诊断方法,充分发挥超声检查的作用意义重大。本课题通过研究增厚的子宫内膜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与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增厚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探讨其用以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意义。目的:观察增厚子宫内膜中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彩色血流参数(RI、PI)和组织切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以及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变化。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用以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的价值,以及对子宫内膜癌分期与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69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同期确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组根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09年分期分为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收集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增生组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RI、PI)值、内膜组织实验室MVD计数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及其不同FIGO分期组患者子宫内膜彩色血流参数(RI、PI)和MVD水平,探讨彩色血流参数(RI、PI)和MVD水平的关系及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显示较对照组丰富。2.子宫内膜癌组的超声血流参数RI值、P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组RI值、PI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3.子宫内膜癌组MV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组的MVD值高于对照组(P<0.05)。4.子宫内膜癌组FIGO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组,其超声血流参数RI值、PI值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MVD值呈逐渐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内膜癌组患者RI值、PI值与MVD值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7、-0.683,P<0.05)。结论:1.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血流参数RI值、PI值,对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具有临床意义。2.子宫内膜组织MVD水平可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3.血流参数RI值、PI值与MVD值呈负相关,可以间接反映MVD水平,评估子宫内膜中微血管的生成情况。4.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PI、RI值,MVD水平有一定变化规律,子宫内膜癌病灶微血管生成与血流参数可以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及病情发展甚至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程进生[2](2018)在《急腹症治疗中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针对急腹症治疗中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1月2至2017年12月到院进行急腹症治疗的100例临床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采取平均数字法原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疾病诊断准确率以及临床满意度结果比较。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疾病诊断准确率以及临床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结果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急腹症患者到院治疗过程中采取影像诊断方式进行临床疾病诊断,能明显提高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有效促进患者能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因此在临床上具备相当重要的推广与使用价值。

孙新红[3](2017)在《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着。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还应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情感的服务,在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维护患者尊严,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对医科大学生而言,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但是自身全面成长成才和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更是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培育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也有利于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更有利于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更有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的转换,进而推动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全球化浪潮及互联网影响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格局。社会层面上,出现了思想意识多样化、科技主义泛化、精神生活物化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现象。医学高等教育层面上,出现了教学价值观取向偏离教育目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滞后等现象。医科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专业学习特点突出,普遍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表现出专业发展职业性强,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医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从对10所医学高等院校的5000名在校生、3500名实习生、200家医疗用人单位的问卷反馈与调查来看,医科大学生整体上思想要求进步、乐观积极向上,能认识到具备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但同时也存在职业情感淡薄、仁爱精神欠缺、沟通情怀缺位、人文素养薄弱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现状也做了积极探索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理念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专业建设上弱化医学人文教育,培养课程体系上偏重医学课程教学,而且在培养课程设置上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二是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目前培育内容存在功用化色彩较浓、针对性不强、实践性不够等系列问题。三是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具体表现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欠缺、实验实训人文文化薄弱、临床实践人文文化不足,和校园医学人文文化不浓厚等。四是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培育队伍不仅存在教学观念有待转变和自身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培育队伍“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淡薄的现象。当前,国家在医学学位的培养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放在了专业素质之前,既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重要性,又表明了构建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体系的必要性。一要培育仁爱精神。所谓“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培育学生仁爱精神就是促使学生爱人、利人、宽厚待人,不仅爱亲人,还应爱他人、爱人类,爱整个自然界。二要培育沟通情怀。医学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治病救人、维护健康,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使医者更详实、全面、准确的了解病情,而且也促进医患间情感交流和彼此的信任。三要培育至善心理。向学生传授“善”的思想,培育医科大学生医者仁心、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善良行医的理念。四要培育慎独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独特性要求医者在无人监管的自我状态下,对无菌的规范操作,对患者的抢救,对医嘱的下达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五要培育敬业精神。好医生就像工匠一样,不敢省人工减物力,坚守传承医技,把治疗的每名患者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维度、多角度的复杂体系,在充分发挥多方面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力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效果的最大化。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意识能动作用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等思想引领指导下,在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下,借鉴“敬畏生命”思想、“允许原则”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国外理论资源,对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第二,通过塑造大学生精神支柱和依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陶冶大学生性情、优化大学生情趣、抚慰大学生心灵的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德性的道德教育,通过培育学生“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的高尚境界的人文教育等,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第三,通过践行基于尊重、理解、承认前提下的“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发扬教师“教学伦理”“学术伦理”“师生伦理”等“职业伦理”精神,对学生“教以事”“喻诸德”,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第四,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医学课程教学,使每门课程都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获得医学技能的同时,也感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通过将人文文化注入后期临床教学,使带教老师在诊疗过程中关心人、关怀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营造“医者仁心”的人文文化氛围等,共同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第五,通过优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创造择业环境,通过体现对医护工作者人文关怀创造执业环境,通过巩固媒体正面解读与宣传创造舆论环境,通过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造大众环境,真正为医务工作者营造“尊医、重卫”的良疑社会环境。

印为武[4](2016)在《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在胸、腹部动脉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腹部动脉瘤破裂病例的诊治情况。结果造影剂外渗的直接征象这胸腹动脉破裂,可以更直观的看到CT增强扫描结果。结论对胸、腹部动脉瘤的定位和定性,可增强扫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的胸腹部动脉破裂试验方法。

王玉[5](2010)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阐述其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对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行320排动态容积扫描的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CTA图像未发现病变且图像质量为1级者70例,均测量其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开口处及升主动脉根部的内径,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开口角度,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角度及左主干长度,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开口处及升主动脉根部的内径平均值分别为4.10±0.80mm、3.52±0.69mm、3.43±0.72mm、2.84±0.77mm及28.63±3.06mm。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4.25±0.80mm、3.78±0.68mm. 3.54±0.75mm、3.06±0.83mm及29.91±2.91mm;女性平均值分别为3.91±0.79mm、3.18±0.53mm、3.30±0.66mm、2.54±0.58mm及26.92±2.36mm。②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分别为110.13±15.04°、47.49±17.19°。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108.42±17.25°、45.57±17.07°;女性平均值分别为112.41±11.33°、50.05±17.30°。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夹角平均为72.70±30.88°。其中男性为74.18±31.04°;女性为70.74±31.08°。③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位于窦内者分别为78.57%、81.43%,位于窦管结合处者分别为15.71%、14.28%,位于窦外者分别为5.72%、4.29%。④左主干长度平均为10.49±4.08mm。其中男性平均为10.63±4.48mm;女性平均为10.29±3.53mm。⑤发现冠状动脉变异情况: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各1例;副冠状动脉单开口10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表现为右冠状动脉缺如;走行异常9例;冠状动脉瘘1例。结论:320排CT容积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于指导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姜玲[6](2010)在《应用Micro CT骨板厚度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目的:利用高分辨率Micro CT对上、下颌骨进行扫描,通过三维成像利用计算机软件确定测量位点从而进行解剖学测量,研究根尖至颊侧和舌、腭侧骨板距离,进一步建立相关解剖数据库,为临床医师提供临床操作的理论依据,减少术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推进牙种植技术以及其他口腔手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观察Micro CT三维成像效果,促进Micro CT在基础研究和临床上的应用。实验方法:1)材料:上下颌骨标本,所有材料标本保持牙齿结构完整和完整的上下颌骨结构,颌骨没有病理性的吸收和缺损,所得上、下颌骨标本由福尔马林液浸泡保存。实验过程中没有任何解剖结构的破坏,并由同一人员完成相关操作。2)方法:运用Micro CT(Skyscan1072, SKYSCAN, Antwerpen, Belgium)对上下颌骨进行扫描,部位牙颈部至根尖,层厚间距14μm,将获得的影像通过Minics8.1软件进行拟合,再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三维断面图像。应用软件测量所有根尖至颊、舌侧骨板的厚度。实验结果:1)上颌:上颌前牙区除第一前磨牙腭根之外其余的牙根尖至颊侧骨皮质的距离均小于3mm,尤其是切牙与尖牙均在2mm之内(表1)。上颌磨牙区腭侧根尖至腭侧骨板的距离明显的小于腭侧根尖至颊侧骨板的距离,根尖手术时可考虑腭侧入路(表2)。在上颌颊侧根中,颊侧牙根尖至颊侧骨板的距离由前牙至后牙呈递增趋势,最薄厚度为女性第一前磨牙1.08 mm,最厚为第二磨牙融合根情况5.76mm。2)下颌:整体来看,下颌骨颊侧骨板较上颌骨厚。前牙部位颊侧骨板的距离在1.53mm至2.98mm之间。下颌磨牙区唯一有舌侧根的为下颌第一磨牙,且舌侧根尖至颊侧骨板的距离大于其他颊侧根尖至颊侧骨板的距离,距离最大为7.91mm(男性)和7.43mm(女性)。女性牙根尖至颊侧骨板的距离相对比男性的较近,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3) Micro CT扫描所得图像及经重建所得三维图像均显示出清晰的成像效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根尖至颊、舌侧骨板的厚度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快速。实验结论:1) Micro CT是一种快速、准确、无破坏内部结构的有效评价方法。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口腔基础研究和临床。2)实验所得根尖至颊侧、舌侧、腭侧骨板厚度的解剖学测量结果将为口腔临床医师更好开展牙种植技术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其他相关手术的成功率,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相关解剖数据库。

宇传华[7](2000)在《ROC分析方法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ROC曲线以共同的、容易解释的尺度,对诊断系统的准确性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印象,是不同阈值对应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折中体现;其曲线下面积描述了诊断系统对正反两种状态的判别能力。目前,ROC分析被公认为衡量诊断信息和诊断决策质量的最佳方法,其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在生物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放射学、决策学、实验室医学等领域十分活跃。本文对该方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作了系统的归纳;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研究中的具体实例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探讨了ROC分析的多种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条件;并自编了大量SAS程序。 本文采用双正态模型、有序回归模型等参数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半参数法,Hanley、Delong非参数法拟合了ROC曲线;文中也考虑了样本量的估计、协变量的混杂效应、再抽样技术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的标准误与可信区间等问题;并研究了SROC分析方法。具体工作与结果小结如下。 1.双正态模型假定正常组与异常组均服从正态分布。目前该模型用于ROC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完善,属于“经典”的ROC分析参数法。本文探讨了单变量、双变量双正态ROC模型的构建及其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采用双变量卡方检验、真阳性率z检验、面积z检验三种方法比较了ROC曲线间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用真双正态模型处理了退化资料。采用ROCKIT等软件对单个有序分类资料、单个连续性资料、多个相关或独立的有序分类资料、多个相关或独立的连续性资料、不完全缺失资料、多观察者多诊断方式的重复有序分类资料等进行了分析。 2.非参数法主要有Hardey和McNeil法与Delong,Delong和Clarke-Pearson法两种,这两种方法均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属于“经典”的ROC分析非参数法。它们对正常组与异常组的分布没有要求;可充分利用所有截断点,对连续性样本量大小没有限制;不会类似参数法出现不能获得计算结果的情况;如果双正态模型迭代不收敛,不能获得参数估计值,或对于大型连续性资料,常可用非参数法代替参数模型建立ROC曲线。非参数法中Hanley和McNeil法计算相对简单,容易理解,适用于一般独立的有序分类资料与连续性资料。对于该方法,我们编写了SAS程序。目前有很多计算机软件采用了这种方法,如SPSS 9.0以上Windows版,能很容易实现这种方法。Delong,Delong和Clarke-Pearson法计算获得的ROC曲线下面积与Hanley和McNeil法完全相同,它们均等价于梯形法。尽管Delong,Delong和Clarke-Pearson法计算比较复杂,但该方法与Jackknife法类似,且获得的方差协方差满足了相关ROC资料比较的需要。 3.本研究除探讨了以上ROC分析方法外,还探讨了有序回归模型(比例优势模型、位置尺度模型、GEE法)、Cox比例风险模型获得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及其标准误的方法。也采用这些方法初步考虑了协变量的混杂效应问题。

二、2004年《医学影像学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医学影像学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参考文献

(2)急腹症治疗中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疾病诊断准确率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结果比较
3 结语

(3)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内涵及价值
    一、概念界定
        (一) 人文关怀
        (二) 人文关怀精神
        (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
    二、人文关怀精神对医科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 医科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 医科大学生职业良知生成的需要
        (三) 医科大学生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 加深对人文关怀的哲学思考
        (二) 构建医疗文明,优化健康服务
        (三) 树立“大健康”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二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作用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教育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理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
        (一) 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思想
        (二) 济世救人的“人命至重”思想
        (三) 淡泊名利的“廉洁行医”思想
        (四) 大医精诚的“普通一等”思想
    三、国外相关理论
        (一) “敬畏生命”思想
        (二) “允许原则”思想
        (三) “人道主义”思想
第三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方法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积极表现
        (一) 认可人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
        (二) 认同医疗卫生事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三) 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消极表现
        (一) 职业情感淡薄
        (二) 仁爱精神欠缺
        (三) 沟通情怀缺位
        (四) 人文素养薄弱
第四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
        (一) 培养目标偏重医学专业教育
        (二) 培育内容不能满足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需求
        (三) 培育方式难以促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四) 培育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二、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不足之处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二) 教学价值观取向偏颇,“当代医学人文观”培育缺失
        (三) 医科大学生认知片面,人文素养养成不足
第五章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内容的凝练
    一、仁爱精神
        (一) 众善之源,德近佛者可为医
        (二) 仁者爱人,彰显医者父母心
    二、沟通情怀
        (一) “双赢”沟通,重在医患共情
        (二) 主动热情,呼唤沟通情怀
    三、至善心理
        (一) 敬佑生命,追求终极价值
        (二) 善待生命,向善施善积善
    四、慎独精神
        (一) 独居自律,恪守职业良知
        (二) 省察克治,救死扶伤尽天职
    五、敬业精神
        (一) 坚守执着,才近仙者可为医
        (二) 精益求精,临病胜于临敌
第六章 完善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定位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 国家层面上修订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二)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
        (三)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合
    二、注重内在素养提升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渗透审美教育
        (三) 渗透道德教育
        (四) 渗透人文教育
    三、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取向的培育队伍
        (一) 践行“人文关怀”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二) 发扬教师队伍“职业伦理”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四、创建医学人文文化氛围
        (一) 加强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渗透
        (二) 强化实验实训课人文文化培养
        (三) 督促临床实践人文文化践行
        (四) 营造“医者仁心”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五、创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 优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择业环境
        (二) 体现对医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创建执业环境
        (三) 巩固媒体的正面解读与宣传——创建舆论环境
        (四) 引领学生向公众普及医学常识——创建大众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一: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培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4)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诊断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的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病例。
    1.4 临床CT诊断方法。
2 结果
3 讨论分析
4 综述

(5)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扫描仪器和对比剂
    3 扫描条件与方法
        3.1 技术参数
        3.2 扫描范围
        3.3 扫描方法
    4 图像的处理
    5 图像的成像质量评价
    6 测量方法
        6.1 冠状动脉内径
        6.2 左、右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角度
        6.3 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
        6.4 左主干的长度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冠状动脉MIP图像质量评价
    3 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
        3.1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内径
        3.2 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角度
        3.3 冠状动脉开口位置
        3.4 左主干的长度
        3.5 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3.6 副冠状动脉
    4 冠状动脉变异的显示情况
        4.1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4.2 冠状动脉走行异常
        4.3 冠状动脉终止异常
讨论
    1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概述
        1.1 左冠状动脉
        1.2 左前降支
        1.3 左回旋支
        1.4 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角度
        1.5 右冠状动脉
        1.6 冠状动脉优势类型
    2 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
        2.1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2.2 冠状动脉走行异常
        2.3 冠状动脉终止异常
    3 冠状动脉CTA对于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
        3.1 左、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内径
        3.2 左主干、右冠状动脉走行
        3.3 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
        3.4 左主干长度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走行
        3.5 升主动脉根部内径
        3.6 变异的冠状动脉
    4 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CTA扫描的优势
        4.1 超宽探测器一次成像
        4.2 前瞻扫描回顾重建,优化图像质量
        4.3 缩短时间减少剂量
    5 影响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5.1 心率
        5.2 呼吸训练
        5.3 心理护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6)应用Micro CT骨板厚度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文献综述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7)ROC分析方法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ROC分析主题词与其代码
    1.2 ROC分析的特点
    1.3 本研究的内容提要
2 文献回顾
    2.1 在医学研究中ROC分析的发展简史
    2.2 其它准确性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2.3 ROC分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4 ROC曲线的构建
    2.5 ROC工作点的可信区间与最佳工作点的选择
    2.6 ROC分析的诊断试验准确度评价指标
    2.7 ROC曲线的拟合方法
    2.8 ROC分析的软件
3 ROC分析的样本量估计
    3.1 样本量估计的基本公式
    3.2 方差的估计
    3.3 实例
        3.3.1 一个诊断试验的样本量估计
        3.3.2 比较两相关诊断试验的样本量估计
        3.3.3 比较两独立诊断试验的样本量估计
4 双正态模型ROC分析方法与应用
    4.1 双正态ROC曲线的构建
    4.2 ROC曲线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
    4.3 ROC曲线间差异的显着性检验
        4.3.1 双变量卡方检验
        4.3.2 真阳性率z检验
        4.3.3 面积z检验
    4.4 双变量双正态ROC曲线模型
    4.5 部分配对资料的双正态ROC曲线参数估计
        4.5.1 双变量双正态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
        4.5.2 单变量双正态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
        4.5.3 部分配对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
    4.6 退化资料的真双正态模型
        4.6.1 双正态退化资料的定义
        4.6.2 退化资料的ROC分析方法
        4.6.3 真双正态ROC模型
    4.7 部分ROC曲线下面积的计算
        4.7.1 一般双正态模型的部分ROC曲线下面积
        4.7.2 真双正态模型的部分ROC曲线下面积
    4.8 双正态模型ROC分析实例
        4.8.1 单个诊断试验的有序分类资料
        4.8.2 单个诊断试验的连续性资料
        4.8.3 独立或相关诊断试验比较的有序分类资料
        4.8.4 独立或相关诊断试验比较的连续性资料
        4.8.5 连续性与有序分类混合的独立性资料
        4.8.6 有缺失的相关诊断试验比较资料
        4.8.7 退化资料
5 非参数ROC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5.1 Hanley和McNeil非参数法
        5.1.1 ROC曲线下面积的计算
        5.1.2 实例
        5.1.2.1 有序分类资料
        5.1.2.2 连续性资料
        5.1.3 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
    5.2 Delong,Delong和Clarke-Pearson非参数法
        5.2.1 实施步骤
        5.2.1.1 计算x_a分量与x_n分量
        5.2.1.2 ROC曲线下面积的计算
        5.2.1.3 协方差矩阵的计算
        5.2.1.4 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
        5.2.2 实例
        5.2.3 在其它几种ROC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5.2.3.1 单个有序分类资料
        5.2.3.2 单个连续性资料
        5.2.3.3 相关有序分类资料的比较
        5.2.3.4 相关连续性资料的比较
        5.2.3.5 双正态退化资料
6 Jackknife与Bootstrap抽样方法在ROC分析中的应用
    6.1 Jackknife法在ROC分析中的应用
        6.1.1 Jackknife法估计的简单例子
        6.1.2 Jackknife法用于ROC分析的方法
        6.1.2.1 资料结构
        6.1.2.2 伪值的产生
        6.1.2.3 统计学模型
        6.1.2.4 假设检验
        6.1.2.5 诊断方式均数的可信区间
        6.1.2.6 两个诊断方式均数差值的可信区间
        6.1.3 实例分析
        6.1.3.1 有序分类资料
        6.1.3.1.1 非参数法估计ROC曲线下面积
        6.1.3.1.2 双正态模型估计ROC曲线下面积
        6.1.3.2 连续性资料
        6.1.3.2.1 非参数法估计ROC曲线下面积
        6.1.3.2.2 双正态模型估计ROC曲线下面积
    6.2 非参数可信区间的Bootstrap估计
        6.2.1 Bootstrap法的基本原理
        6.2.2 ROC曲线下面积可信区间的Bootstrap估计
        6.2.2.1 有序分类资料
        6.2.2.2 连续性资料
7 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7.1 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的分析方法
        7.1.1 求解直线回归方程的方法
        7.1.1.1 常规非加权最小二乘法
        7.1.1.2 加权最小二乘法
        7.1.1.3 稳健法
        7.1.2 建立SROC曲线的回归方程
    7.2 实例分析
    7.3 三种回归方法求解SROC曲线参数的SAS程序
    7.4 诊断试验对数优势比的其它估计方法
        7.4.1 Mantel-Haenszel法
        7.4.2 基于精确的logit可信区间估计法
8 有序回归模型及其在ROC分析中的应用
    8.1 比例优势模型
    8.2 其它有序回归模型
        8.2.1 ploytomous logit模型
        8.2.2 相继比logit模型
        8.2.3 毗邻分类logit模型
        8.2.4 stereotype模型
        8.2.5 部分比例优势模型
    8.3 有序分类资料的样本量计算
    8.4 比例优势模型在ROC分析中的应用
        8.4.1 ROC曲线下面积及其标准误的估计方法
        8.4.2 实例
        8.4.2.1 有序分类ROC资料
        8.4.2.2 连续性ROC资料
        8.4.3 带协变量ROC曲线下面积及其标准误的估计方法
        8.4.4 带协变量的实例
        8.4.4.1 协变量为分类变量
        8.4.4.2 协变量为分类和连续性变量的混合
9 广义估计方程(GEEs)与ROC分析
    9.1 采用GEEs分析二分类、计数或连续性资料
        9.1.1 广义线性模型的定义
        9.1.2 广义线性模型的构建
        9.1.3 需采用GEEs的常见资料形式
        9.1.4 用广义估计方程(GEEs)建立模型
        9.1.5 (β|
)的协方差估计
    9.2 采用GEEs分析重复有序分类资料
        9.2.1 重复有序分类资料的GEEs及其参数的估计
        9.2.2 估计α的方法
        9.2.3 采用GEEs分析重复有序分类资料的实例
    9.3 采用GEE方法进行ROC分析
        9.3.1 重复有序分类资料
        9.3.2 其它资料
10 其它处理协变量的ROC分析方法
    10.1 混合效应模型的ROC分析
        10.1.1 每种组合的诊断试验准确度估计
        10.1.2 方差分析比较诊断方式的准确度差异
        10.1.2.1 资料格式
        10.1.2.2 方差分析模型
        10.1.3 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实例
    10.2 位置尺度模型
        10.2.1 位置尺度模型的ROC分析方法
        10.2.2 位置尺度模型的实例
    10.3 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ROC分析
        10.3.1 Cox模型下ROC曲线下面积及其标准误
        10.3.2 利用Cox模型评价影响ROC曲线的协变量效应
        10.3.2.1 估计ROC函数的方法
        10.3.2.2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协变量效应
        10.3.3 ROC分析实例
        10.3.3.1 Cox比例风险模型建立ROC曲线
        10.3.3.2 评价协变量的作用
11 医院住院病人资料的ROC分析
    11.1 病例分型与ROC分析
        11.1.1 目前病例分型的定义
        11.1.2 26所医院病例分型
        11.1.3 ROC分析评价病例分型区分大中小医院的能力
        11.1.4 CD率与CMI等指标的ROC曲线比较
    11.2 乙型肝炎的病例分型
        11.2.1 乙肝病例分型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关系
        11.2.2 采用判别方程进行病例分型
        11.2.3 两种病例分型的一致性
        11.2.3.1 kappa的计算方法
        11.2.3.2 乙肝病例分型的kappa值
        11.2.3.3 乙肝病例分型的一致性模型
        11.2.4 用ROC分析评价病例分型方程的作用
        11.2.4.1 有序分类资料多值状态的ROC分析
        11.2.4.2 利用判别概率评价病例分型方程的作用
1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ROC分析的专用软件
    1 Metz的双正态模型ROC分析系列软件
        1.1 软件发展情况简介
        1.2 连续性资料的计算方法:LABROC4与LABROC5
        1.3 ROCKIT软件的数据文件创建方法
    2 AccuROC for Windows 95/98/NT,2.0版
附录2:SAS与SPSS软件实现ROC分析
    1 SAS实现Delong,Delong和Clarke-Pearson非参数法
    2 SAS宏程序MULTRPM.MAC简介
    3 SPSS软件实现ROC分析
致谢

四、2004年《医学影像学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D]. 周虹.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2]急腹症治疗中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J]. 程进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2)
  • [3]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D]. 孙新红. 山东大学, 2017(03)
  • [4]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的应用价值[J]. 印为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4)
  • [5]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研究[D]. 王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6]应用Micro CT骨板厚度解剖学研究[D]. 姜玲. 滨州医学院, 2010(03)
  • [7]ROC分析方法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 宇传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00(02)

标签:;  ;  

2004年《医学影像杂志》第14卷主题词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