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儿童口腔感染的护理

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儿童口腔感染的护理

一、小儿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口腔感染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郝鑫帅[1](202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分析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病原体的种类及敏感和耐药情况,为今后预防和治疗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化疗后处于骨髓抑制期的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43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感染情况、病原菌情况,加以总结分析,对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1、43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共发生感染264次,骨髓抑制期感染发生率为:61.1%(264/432)。2、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占总感染部位构成比41.6%;其次为血流感染,占比27.9%。3、骨髓抑制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粒细胞缺乏时间、住院时间、血红蛋白、PICC置管;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粒缺时间。(若合并感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记录发生感染前一周的最低值,若未感染,则记录住院期间的最低值)4、骨髓抑制期感染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为18.7%(105/561),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70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22株,主要为葡萄球菌;真菌13株,主要为假丝酵母菌。5、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达到9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达80%左右;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检测药物敏感性较好,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均有较强的耐药性,存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其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性好;真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氟胞嘧啶敏感性好,对氟康唑耐药性强。结论:1、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血流感染为主,且存在多部位感染情况。2、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粒细胞缺乏时间、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及PICC置管,其中,年龄、粒细胞缺乏时间是独立危险因素。3、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病原菌检出率较低,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时避免使用氨苄西林,可选择敏感性高的碳青霉烯类药物;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治疗不推荐青霉素,其中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其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菌均敏感;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治疗时不首选氟康唑。

姚品[2](2021)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社会心理状态及其个案管理优势模式的构建和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小儿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儿童白血病病例约1500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5%以上可达到完全缓解。随着缓解率和生存率的提高,父母在患儿病程的不同阶段会面对不同的应激源,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躯体症状,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同时,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反过来还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整合临床、心理、社会资源,促进患儿和父母的身心康复和行为方式的积极转变,是社会心理肿瘤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混合研究设计,评估白血病患儿父母身心功能和行为方式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联关系,探索患儿父母照护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照护需求,明确其创伤后成长及其优势资源和促进、阻碍因素;以个案管理优势模式(strengths-based case management,SBCM)为理论指导,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结果,基于专家咨询意见,逐步构建和修订针对白血病患儿家庭的SBCM干预方案;揭示SBCM对白血病患儿父母的负性心理、创伤后成长和患儿依从性的改善作用,为创新我国白血病患儿家庭的个案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调查期间连续入选符合条件的住院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父亲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统一设计的基线调查表和自填式问卷收集患儿父母的一般情况和社会心理指标。发放237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74.7%。包括:抑郁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创伤后成长调查量表(PTGI)、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乐观)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LOT-R)、自我韧性量表(RS-1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人口统计学情况和临床特征(患病至今时间)。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着差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分层回归逐步分析组间、变量间关系。第二部分:以现象学方法为理论指导,引导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呈现自己的“意义经验”的过程和结构。构建访谈提纲,对8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父母进行预访谈,修改并完善访谈提纲。以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12名受访者分别采取面对面的深入访谈。受访者数量以不出现新的主题为止。收集父母主观描述、其所经历和体验的文本。采用Claizzil七步法指导分析访谈资料。第三部分:根据前两部分定量、定性研究的结果,经查阅文献,结合实践经验,运用头脑风暴法、焦点小组法形成小儿白血病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内容指标体系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两轮专家评价,结合专家评价意见进行修订,形成小儿白血病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内容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以符合条件的7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同期对照方法建立干预组和对照组。运用SBCM的核心理论方法,按照第三部分建立的小儿白血病个案管理服务内容指标体系,个案管理师将根据个案家庭实际需求,结合临床路径的指引,提供这些服务的部分或者全部。于接案、干预后2个月、3个月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测量患儿父母的身心社会功能和创伤后成长的变化过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PTSD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6.8%、52.5%和29.4%(PCL-C≥44)或19.8%(PCL-C≥50),并有19.8%-27.1%的研究对象可能同时患有这三种心理障碍症状。2、在人口统计学和患病至今时间等因素中,不同教育程度患儿父母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PTSD症状量表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具有初中教育水平的患儿父母心理障碍症状得分水平显着高于高中组和大专及以上组的研究对象;3、领悟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积极心理资源变量得分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PTSD症状得分显着负相关,与创伤后成长得分显着正相关。4、(1)领悟社会支持(重要他人支持)、乐观和一般自我效能对抑郁症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的合计解释力为26.6%/26.7%(模型1/模型2);(2)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乐观对焦虑症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的合计解释力为20.1%/20.6%(模型1/模型2);(3)领悟社会支持(朋友支持)、乐观和一般自我效能对PTSD相关症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的解释力为14.5%/14.4%(模型1/模型2);(4)领悟社会支持(重要他人支持)和韧性对创伤后成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心理因素的解释力为16.1%/17.1%(模型1/模型2)。第二部分: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体验主要包括创伤反应(负性情绪反应、疾病不确定感、父母与患儿冲突)及成长体验(个人力量增强、人际关系亲近、重新认识生活意义和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促进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积极的内在品质、合理地应对策略)和外在因素(社会、政府支持系统)。第三部分:小儿白血病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内容体系,第一轮专家函询后,55项指标的均数为3.48~4.84,满分比为20%~88%,变异系数8.5%~30%;三级目录由原来的55项调整为50项,一、二级目录数量不变。第二轮专家函询后,50项指标的均数为3.56~4.76,满分比为28%~84%,变异系数11.47%~34.48%,一、二、三级目录数量不变。25位专家,两轮咨询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程度Cr=0.864良好,专家意见在一定水平上协调、可靠,具有一致性。第四部分:入院时,负性心理症状和创伤后成长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2个月左右,负性心理症状和创伤后成长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依旧无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焦虑症状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创伤后成长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依旧显着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会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PTSD症状),且存在共病现象;在人口统计学和患病至今时间等因素中,只有不同教育程度对研究对象心理障碍症状量表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领悟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积极心理资源变量与心理障碍症状显着负相关,与创伤后成长显着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对于三种心理障碍症状有显着负向影响,对于创伤后成长有显着正向影响;乐观对于三种心理障碍症状有显着负向影响;一般自我效能对于抑郁症状和PTSD相关症状有显着负向影响;韧性只对于创伤后成长有显着正向影响。患儿父母的共病现象需要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的干预心理障碍症状,增强社会支持,挖掘积极心理资源,促进创伤后成长。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在照顾过程中负性体验和创伤后成长共存。医护人员在关注患儿父母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及时识别父母的积极心理体验,充分挖掘其自身潜能,引导父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帮助其走出创伤,获得成长。同时,社会与政府也需要更多聚焦于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给予他们情感与经济上的支持。小儿白血病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个案评估与计划制定、心理支持、医疗护理支持、社会支持等四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个案管理优势模式服务方案不仅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焦虑症状起到显着的缓解作用,还会提高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提升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郭婷[3](2021)在《临床个体化护理在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临床个体化护理在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正常生活能力、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肛周感染发热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的正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肛周感染发热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个体化护理对于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的护理效果显着,是一种有效的白血病骨髓抑制期预防肛周感染发热的护理方式,在减轻了患者痛苦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静[4](2020)在《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白血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白血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措施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感染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白血病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骨髓抑制期间的相关感染、出血的发生风险。

胡晓岚[5](2020)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确诊并进行诱导缓解期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以明确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中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小儿内一科血液组及肿瘤组完成了诱导缓解期化疗治疗的44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445例符合标准的患儿,确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儿113例,发生率为25.39%,进行多次标本培养,包括血液培养、痰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咽试子培养等,其中血培养进行169次,培养阳性结果34次,仅占20.1%,培养结果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较为多见。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缓解期患HAP的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患儿的年龄、性别、白血病的类型、化疗阶段以及是否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因素对诱导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儿HAP发病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我院急性白血病患儿因化疗治疗及儿童的生理特征导致免疫力低,易出现院内获得性肺炎,且经统计发现该病的发生率较高,提前给予预防及控制措施对于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在出现感染时给予及时合理的降阶梯抗感染治疗十分有必要,同时需密切观察中性粒细胞缺乏程度及持续时间,这两个危险因素与患儿患医院获得性肺炎有密切联系。在临床操作中需注意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卫生防护教育也很有必要。

苏树娟,潘翠针[6](2019)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接受化疗治疗后处于骨髓抑制期的96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出血情况(皮肤黏膜、鼻腔、牙龈、视网膜及巩膜、脑部)及感染发生情况(消化系统、皮肤、呼吸系统、肛周、口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较护理前SAS、SDS评分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出血情况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感染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负面的心理状态,有效抑制患者出现出血和感染的情况,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苏树娟,潘翠针[7](2019)在《整体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接受化疗的96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与SDS评分明均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周立群[8](2018)在《集束化管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预防口腔感染中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白血病患者在联合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进行保护性隔离时预防口腔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至4月50例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发生口腔感染的情况,分A、B两组,各25例,A组实施常规口腔护理,B组实施预防口腔感染的集束化管理,总结实际发生口腔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患者发生口腔感染例数明显多于实施预防口腔感染的集束化管理的B组,患者舒适感和满意度相对较低。结论预防口腔感染的集束化管理对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期预防口腔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薛宁[9](2018)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确诊并进行规范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类型、病原体的种类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预防及治疗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7年在西京医院儿科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确诊并进行规范化疗的1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化检查、骨髓抑制情况、院内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共住院997例次,化疗后进入骨髓抑制742例次,所占比例74.4%。共发生感染648例次,感染发生率为64.9%。其中,骨髓抑制期内出现院内感染次数为247例次,所占比例为38.1%。其中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7.5%。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仅为31.2%,其中以G-菌株为主;骨髓抑制期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危险度分组、住院季节、住院时长、病房类型、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结论:急性白血病儿童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在此期间易出现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是提高急性白血病治疗水平和患儿生存率的重要方面。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病原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当感染菌未明确时,可指导临床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骨髓抑制程度、住院季节、住院时长、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关系密切。

邢双双[10](2018)在《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白血病是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为6.70/10万、4.05/10万。据报道,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期间可同时存在感染等411个临床症状,以及活动无耐力等16个护理问题,护理难度大、护理需求复杂,护理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待改善。构建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被认可是保证护理专业内涵质量的科学方法,然而目前尚无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今后科学评价和改善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提供指引。研究目的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方法,构建包含结构层面、过程层面和结果层面,符合指标界定要求和护理全过程的急性白血病(非移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1.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相关的文献,提取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潜在相关的评价指标。2.通过对血液肿瘤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了解医护人员对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现状的想法,对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补充。3.结合文献检索和质性访谈结果,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结构层面、过程层面、结果层面,分析能够反应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的指标,拟定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会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并明确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指标的界定:名称、类别、计算公式、收集方法。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94.74%。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48、0.854,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273、0.420(P<0.01)。2.最终形成的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4个(结构指标3个、过程指标7个、结果指标14个),每个三级指标都包含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资料收集方法。3.层次分析法显示,各级指标CR均<0.1,说明指标体系的层级排序一致性程度高。一级指标中,结构指标的权重值为0.117、过程指标的权重值为0.268、结果指标的权重值为0.614。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在前3位的指标为:护理措施、医院感染和患者并发症。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在前3位的指标为: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患者保护性隔离措施完全执行率。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结合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4个(结构指标3个、过程指标7个、结果指标14个),三级指标包含明确界定。权重最高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分别为结果指标、医院感染和AL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比较科学、结果可信,各级指标紧密围绕急性白血病疾病和护理特点,能够全面衡量急性白血病的护理质量,为临床评价和改善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二、小儿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口腔感染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口腔感染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感染的诊断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感染发生率
    3.2 感染部位
    3.3 危险因素
        3.3.1 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1 不同年龄AL患者感染情况
        3.3.1.2 不同性别组发生感染的情况
        3.3.1.3 不同类型AL患者的感染情况
        3.3.1.4 不同住院时长AL患者感染情况
        3.3.1.5 白细胞计数对感染的影响情况
        3.3.1.6 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感染的影响
        3.3.1.7 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对感染的影响
        3.3.1.8 血红蛋白对感染的影响
        3.3.1.9 PICC置管对感染的影响
        3.3.2 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4 感染病原学结果
        3.4.1 AL患者病原学培养结果
        3.4.2 标本中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及耐药情况
        3.4.3 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情况
        3.4.4 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3.4.5 真菌的敏感、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感染率的情况
    4.2 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
    4.3 感染的危险因素
        4.3.1 年龄
        4.3.2 住院时间
        4.3.3 白细胞计数
        4.3.4 中性粒细胞计数
        4.3.5 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
        4.3.6 血红蛋白
        4.3.7 PICC置管
    4.4 病原菌
    4.5 防治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社会心理状态及其个案管理优势模式的构建和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与指标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指标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情况和临床特征
        3.2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组间差异
        3.3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
        3.4 社会心理因素对心理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
    6 前言
    7 研究对象与方法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7.2.1 研究方法和工具
        7.2.2 资料收集(正式访谈)
        7.2.3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7.3 质量控制
        7.4 伦理原则
    8 结果
        8.1 受访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8.2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访谈资料
        8.3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负性反应
        8.3.1 负性情绪体验
        8.3.2 疾病不确定感/复发恐惧
        8.3.3 父母与患儿冲突
        8.4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相关主题
        8.4.1 个人力量的增强
        8.4.2 人际关系更加亲近
        8.4.3 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
        8.4.4 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8.5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内在)
        8.5.1 积极的内在品质
        8.5.2 合理地应对策略
        8.6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外在)
        8.6.1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8.6.2 对政府与社会的期望
    9 讨论
        9.1 创伤后成长的特点
        9.2 创伤后成长产生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9.3 创伤反应的应对
    10 结论
第三部分:小儿白血病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内容构建
    11 前言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1.1 构建服务内容指标体系
        12.1.2 质量控制
    13 研究结果
        13.1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13.2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13.3 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13.3.1 德尔菲专家构成
        13.3.2 专家积极程度
        13.3.3 专家权威程度
        13.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13.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14 讨论
        14.1 四项一级目录之间关系
        14.2 第三部分与第一、第二部分变量间关系
        14.3 本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15 结论
第四部分:个案管理优势模式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效果研究
    16 前言
    17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1 研究对象
        17.2 研究方法与指标
        17.2.1 SBCM干预方案的构建
        17.2.2 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
        17.2.3 研究指标
        17.3 资料的收集
        17.4 资料分析
        17.5 质量控制
    18 结果
        18.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分布及其差异
        18.2 心理症状、创伤后成长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
        18.3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19 讨论
    20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患儿父母社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小儿白血病家庭个案管理服务内容最终版

(4)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2.2 两组出血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5)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和收集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1.4 资料收集
    2 治疗方法
        2.1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
        2.2 化疗方案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护理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出血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感染情况比较
3 讨论

(7)整体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8)集束化管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预防口腔感染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干预
        1.2.1 对A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1.2.2 对B组患者实施集束化管理
    2.1 预防口腔感染的集束化管理具体措施
        2.1.1 落实层流病房环境管理
        2.1.2 加强口腔护理
3 结果
4 护理体会

(9)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儿童急性白血病
        1.1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1.2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1.3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1.4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化疗
    2.急性白血病的骨髓抑制
    3.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
        3.1 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
        3.2 儿童急性白血病感染病原体特点
        3.2.1 细菌
        3.2.2 真菌
        3.2.3 病毒
        3.3 儿童急性白血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症状及体征
    2.3 实验室检查
    2.4 骨髓抑制
    2.5 院内感染
    2.6 感染部位
    2.7 病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8 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2.8.1 急性白血病患儿危险度分组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
        2.8.2 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住院季节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比较
        2.8.3 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住院天数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比较
        2.8.4 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
        2.8.5 急性白血病患儿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与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关系
        2.8.6 居住不同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2.8.7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骨髓抑制期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提取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1 文献检索策略
    2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3 结果
第三章 质性访谈提取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1 访谈对象
    2 访谈方法
    3 结果
第四章 专家会议法拟定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会议过程
    2 会议结果
第五章 专家咨询法确定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实施过程
    2 结果
第六章 层次分析法设置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1 层次分析法
    2 结果
第七章 讨论
    1 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比较科学
    2 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3 AL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第八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表
附录2 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3 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4 两轮专家咨询意见及处理结果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四、小儿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口腔感染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临床分析[D]. 郝鑫帅.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社会心理状态及其个案管理优势模式的构建和干预效果评价[D]. 姚品.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临床个体化护理在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中的应用效果[J]. 郭婷.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01)
  • [4]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体会[J]. 王静.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7)
  • [5]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D]. 胡晓岚.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 苏树娟,潘翠针.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20)
  • [7]整体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影响[J]. 苏树娟,潘翠针. 中国医学创新, 2019(18)
  • [8]集束化管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预防口腔感染中的护理体会[J]. 周立群.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51)
  • [9]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的临床研究[D]. 薛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10]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邢双双.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儿童口腔感染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