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

充分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

一、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刘作志[1](2021)在《基于DIS的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成为重要趋势之一,与信息技术革命相伴而生的数字化实验已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我国,数字化实验也已出现二十余年,但数字化实验至今也没有深入初中物理课堂。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数字化实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缺乏与其它课程资源的整合。论文主要从技术、活动、课程三个层面,就基于DIS的实验课程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和方法,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陈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数字化实验及教学研究情况的文献调查,通过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从纵向上了解了数字化实验及其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从横向上把握各类新兴数字化实验模式的特征及其教学应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本地和全国两组样本,对一线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应用、整合情况做了问卷;比照两组样本,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特别是数字化实验资源应用的现状与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各类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尝试建立了各类数字化实验模式的比较指标体系,对六种数字化实验模式进行了定量比较;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三类实验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定性比较。第四部分是整合实验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探索了基于技术的数字化实验资源整合,基于活动的三类实验课程资源整合,基于项目化课程的实验资源整合三条路径,并根据具体的行动实践案例提出了相应的整合策略。论文在最后对本研究的结论做了总结,对研究过程做了反思,并对课题研究的前景做了展望。

吴戈[2](2021)在《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文中指出1956年达特茅斯召开的计算机科学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在人工智能的前进道路上,始终伴随着争论和质疑。人工智能在学习和识别领域确实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样也面对着棘手的难题,比如机器翻译的出现造成了的复杂性语义难以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智能算法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为重头戏。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面对的困境之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上个世纪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遭遇的发展瓶颈表明,语义问题是限制人工智能施展拳脚的核心原因。智能机器不能实现语义内容,单纯的句法操作只是数据层面的解答,不涉及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语义实现是技术领域必须要解决的困难,而语义问题也成为哲学领域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试图在探寻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厘清语义问题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在发掘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语义问题的产生逻辑并尝试给出解决方向。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研究缘由为思路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同时进一步梳理国内外针对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内容。其次第二部分介绍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理论背景,按照智能观念的历史渊源、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以及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厘清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及语义问题进行理论背景的介绍。首先按照时间线索,分别从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以及现代计算机三个层面探讨智能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实现。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部分主要以人工智能的三种研究纲领为线索,通过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三种不同研究纲领的对照来发掘人工智能研究发展进路的内在逻辑。最后是论文的题眼部分,对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做出论述与厘清,分析语义问题的成因。之后是第三部分论述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探索。首先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为线索,介绍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随后梳理了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过程并探讨了机器翻译与语言游戏的关系。通过对自然语言处理发展过程的追溯和对机器翻译遭遇的困境讨论,厘清语言处理经历的两次转向: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形式语言分析,再由形式语言分析到语义化实现。最后展现人工智能领域对语义问题的数据解答办法。第四部分对照第三部分,论述哲学界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争论。首先从哲学对语义程序的批判开始,随后对机器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机器翻译的出现以及瓶颈都对语义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最后着重以塞尔的中文屋实验为背景,分析哲学界对于语义问题的争论。数据还是理解?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和哲学界对于语义问题的最大分歧。受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思路,语义问题的解决前景似乎并不明朗。第五部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是本文针对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给出的解决方向,分别从技术实现、语言学和认识神经科学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突破,普遍语义理论的构建以及系统智能观的确立,都给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方向。最后是结语部分。人工智能语义问题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哲学界和计算机界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不同看法源于不同学术传统造成的不同视角。我们需要哲学对智能问题和语义问题的高屋建瓴,同时也需要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脚踏实地。哲学对于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质疑或许在将来会被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所克服;同样哲学也许在未来对语义问题会有新的见解。无论如何语义问题既是人工智能实现突破的客观挑战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雷淑芳[3](2021)在《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火灾是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火灾探测技术应运而生。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火灾探测器,其性能直接地影响到火灾预警的实时性和可靠程度,所以对点型感烟探测器的性能评估尤其重要。国家标准GB4715-2005规范了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标定环境的要求,为进行同类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检定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了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实验方法,依据GB4715-2005相关规范的要求,开发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标定实验控制系统。该标定系统通过通风管道模拟真实的火灾烟雾环境,能够实现对标定烟箱内部的温度、湿度、风速、烟雾浓度等火灾特征参量的测量和控制,为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检定提供了合适的实验条件。本系统采用主从模式,以工控机为控制中心,采用Modbus-RTU协议、通过RS-485总线与传感器和控制器串口通信,实现参数采集和控制。为了满足试验要求,本系统有两种产烟方式,一种是控制气溶胶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烟雾,另一种是通过实体烟发生装置,燃烧4种标准火产生烟雾浓度。使用光学烟密度计测量烟雾浓度作为校验标准量,与待检定的火灾探测器的测量值进行比对。通过温控仪实现烟箱管道内部温度控制,计算机通过串口向温控仪发送温度设定值,与热电阻温度传感器Pt100测量的实际温度值比较运算,温控仪通过PID算法动态改变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控制加热管的启停,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通过风机变频器实现烟道风速控制,热线风速仪实时监测风速,计算机通过改变风机变频器的频率控制异步电机的转速,使烟箱内部产生特定的风速,实现了对风速的精确控制。基于LabVIEW平台,采用VISA函数开发了图形化火灾特征参量的采集和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温度、湿度、风速、烟雾浓度等参数的采集、控制、数据处理、存储的自动化控制等功能。实验结果验证了各项参数的指标:其中温度测量范围0-100℃,精度为0.1;风速测量范围为0-5m/s,精度为0.01;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RH,精度为0.1;烟雾浓度测量范围为0-5d B/m,精度为0.001,满足GB4715-2005的指标要求。而且该系统运行稳定,具备良好的实时性。

徐睿[4](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认为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馨文[6](2020)在《面向博物馆导览的混合现实系统可用性研究 ——以无锡博物院紫玉金砂馆为例》文中提出博物馆是当代社会中以典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机构。展览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给予观众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博物馆的信息导览系统是引导用户产生认知过程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历史类博物馆的信息导览系统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内容与展品脱离和引导性差等缺陷。由于混合现实技术特有的交互特征和技术特征能够在导览的展示形式、内容呈现和行为引导等多方面对传统的博物馆导览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因此本文深入地研究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信息导览系统的具体可用性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通过对已有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的深入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总结出现有博物馆导览系统的不足和用户对导览系统的核心需求。混合现实技术具有理解和延伸人类自然行为以及构建虚实物体间真实的空间关系的交互特征,能够构建符合社会行为与大众心理范式的交互方式。同时,混合现实技术能够通过情境效应对用户的心理表征的形成方式和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促使用户通过知识迁移和概念网络加深对信息导览呈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混合现实技术可以符合用户对数字导览系统的核心需求。其次,针对混合现实导览的核心功能展开可用性度量实验并获得用户的体验反馈。实验中使用可用性度量的具体量化方法,分别对实验系统的样本大小、用户目标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绩效度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实验后的数据反馈,总结出导览系统中视觉引导标识的使用及其清晰程度和准确性、混合现实虚实情境的融合程度均与用户体验成正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混合现实导览系统的可用性影响因素主要有用户因素、产品因素和使用情境因素。第一,用户的自身知识结构和个体差异会对导览系统的同一功能作出不同的体验反馈。第二,系统的核心功能、信息架构、交互形式和表现形式会影响用户在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效率与成功率。第三,系统使用情境中虚实空间的融合程度、系统的识别效果和虚实物体之间的遮挡与透视关系会对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产生影响。根据可用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权重,将导览系统的设计原则的重心放在对导览系统的视觉引导功能的优化、虚实物体之间真实的物理关系展示以及系统内信息呈现的逻辑架构的合理性三个方面,以此解决传统的导览系统中引导性差、形式单一和内容脱离展品等实际问题。最后,根据文中提出的设计策略,本文研发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用户行为引导功能的混合现实博物馆导览系统,并在无锡博物院的紫玉金砂馆中进行实地测试。通过对设计策略的合理应用使导览系统在实用性与功能性上相较传统导览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该导览系统面向博物馆的参观者,在设计过程中实现了后端博物馆信息管理和前端导览服务等功能,切实的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强志鹏[7](2020)在《无人旋翼机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设计与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数据计算机(Air data computer)是指利用飞行器上搭载的各种传感器,采集大气静压、大气动压、总温等原始数据,经解算得出气压高度、空速、升降速度等数据并进行传输的系统,这些大气数据信息的实时测量传输对无人旋翼机的操控飞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现有针对小型无人旋翼机的大气数据测量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是依旧存在测量精度低、数据实时性差、抗干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无法满足无人旋翼机的操控要求。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无人旋翼机的飞行特性以及控制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式MEMS传感器和TMS320F28335芯片的小型大气数据计算机。该测量系统通过数字式MEMS传感器采集无人旋翼机周围原始大气参数,再经过压力、温度补偿、数据滤波等处理之后得出气压高度、温度大小、飞行速度等数据,然后通过RS-485接口实时传输给飞行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对大气数据计算机的出现背景、发展史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述,然后对大气数据计算机的功能、组成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对大气数据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详细描述了对器件的选型和电路的设计,并针对自制无人旋翼机飞行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平均滤波法的算法,降低了大气数据计算机由于脉冲性干扰引起的采样误差,减小了数据输出的波动性;(3)对完成的大气数据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并装载于无人旋翼机上进行多次试飞校准,结合仿真试验结果,对其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研究分析、修正,提高了大气数据计算机的测量精度,对小型大气数据计算机在无人旋翼机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高晋[8](2020)在《薄煤层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我国薄煤层储量丰富,在煤炭工业革命3.0时代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采煤,但自动化、智能化开采程度低。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实现单机自动化控制主要依靠电液控制系统,该系统也是煤矿实现少人化、智能化开采的基础。本课题针对国内薄煤层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较少,且传统电液控制系统现场设备较多,集成化、一体化程度低,很难在薄煤层狭窄的工作面广泛推广的问题而提出。本文以“液压支架集中远程自动化控制+人工干预”为研究思路,开发薄煤层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国际煤矿设备展览和现场调研等,了解国内外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在薄煤层的应用效果,主要分析了国内主流的国产SAC型电液控制系统和实验室现有研究成果,确定本系统开发时需要改进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并且分析薄煤层采煤工艺及其液压支架的独特性。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搭建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系统的通信方案和基本功能。研发了系统核心设备——支架控制器,以一体化、微型化为目标,进行支架控制器的硬件设计,选用功能强大的处理器,搭建外围电路,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和PCB板制作;按照功能要求,以模块化方式进行了软件设计。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完成了支架控制器的硬件和基本功能测试,结合实验室现有电源、上位机、电磁先导阀和传感器等设备验证了系统的基本功能设计。本课题研发的系统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有效达到薄煤层自动化开采,为实现智能化开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胡启超[9](2020)在《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计算思维”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且其理念及内涵也迅速向初中学段蔓延,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更加重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Python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语言,凭借着其简单、易学、可移植性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的尚佳软件。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就将Python作为教学的首选软件编制于第四册教材中,本研究也是将研究范围框定在了初中阶段Python软件的教学中,迎合新课标改革的趋势,符合时代的选择。概念的学习,是很多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Python中相关概念的学习也是如此,它贯穿着对整个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质的理解。从宏观的概念到具体的概念,无不渗透着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区别于其它部分内容、Python软件区别于其它软件的特别之处,亦散发出计算思维、算法思维培养的精神思想与内涵。因此,对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直接对Python本身的学习,亦对学生计算思维及算法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增益。本论文分为六章,主体部分由第二章到第六章构成,每章的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绪论除了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源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与思路等内容,其中也还包括了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理论的基础。本章对“Python中的概念”、“概念形成”、“概念形成策略”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框架支持、工具支持和内涵支持三方面找到可以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概念定位及相关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支持性探析。本章主要在充分厘清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分析了2018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第四册第二单元“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对需要进行策略制定的概念进行了定位,并详细分析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框架支持和工具支持。第四章是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综合制定。本章是在确定具体的概念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找到了可以支撑概念形成策略制定的相关依据,并在这些依据的支持下综合制定出针对性的概念形成策略。第五章是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验证。本章主要是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过程,并且通过教育实验来分析策略在教师Python教学中之于学生相关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而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有效性和价值性等做出综合的判断说明。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总结、局限及展望。本章作为最后一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讨论了研究对于Python中相关概念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亦对研究历程进行了反思,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且指出未来研究的可期性。

张淮[10](2020)在《拼接黑体表面特征参数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黑体作为导引系统中光学子系统的总要组成部分,对导弹武器的捕获性能及跟踪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拼接黑体作为一种新结构黑体,由两块半圆黑体拼接安装于导引头中,在黑体拼接处会产生一个微小的间隙,同时也会产生夹角并导致表面的不平整。因此本论文对如何测量拼接黑体的间隙宽度、夹角及平面度三个特征参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仿真了一个基于机器视觉技术与激光技术的测量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间隙宽度、夹角及平面度测量的研究现状,确定使用机器视觉技术及激光技术结合的非接触测量方法测量拼接黑体表面特征参数。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测量系统的整体方案,研究了关键测量方法的原理。对于间隙宽度的测量,本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利用框选平均值法进行测量;对于平面夹角与平面度测量,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与二维运动平台记录拼接黑体上测点的空间坐标数据,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测平面,即可求平面夹角与平面度值。其次,本文研究了间隙图像的处理方法,包括转化色与空间、阈值分割、滤波去噪。为了使间隙图像尺寸转换到实际尺寸,分析了两种像素尺寸标定方法。并针对框选平均值法对多角度下间隙的测量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算法,并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为了符合实际测量,通过相机拍摄打印的由Auto CAD模拟的间隙图像进行了分组实验并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可靠性。最后,在分析了测量系统软件的功能等需求后,根据对关键硬件的选型设计了硬件仿真模型以及仿真实验场景,开发了测量系统总控软件,实现了总控软件对仿真实验场景的控制与信息交互。为了进行测量实验,设计了实验的总体流程,再通过搭建的仿真试验场景及开发的总控软件,对间隙宽度、夹角及平面度参数进行了测量,并估算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确定了最终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在仿真条件下的测量结果满足误差要求,测量效率高,操作方便。

二、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IS的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国内外数字化实验及其研究现状
    第一节 国内外数字化实验发展概况
    第二节 国内外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情况
第三章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应用情况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交叉分析
第四章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各种数字化实验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几类实验课程资源教学价值的比较
第五章 整合实验课程资源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节 基于技术的数字化实验资源整合
    第三节 基于活动的三类实验资源整合
    第四节 基于项目化课程的实验资源整合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应用情况调查
附录二 求生备忘录
附录三 工程规划表
致谢

(2)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研究缘由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人工智能的语义问题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第2章 人工智能及语义问题的理论背景
    2.1 智能观念的产生发展与实现
        2.1.1 古希腊观念缘起
        2.1.2 近代哲学的思辨
        2.1.3 现代计算机的实现
    2.2 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路及相关领域
        2.2.1 人工智能的研究纲领
        2.2.2 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
    2.3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厘清
        2.3.1 “语义”的辨析
        2.3.2 语义问题的哲学成因
        2.3.3 语义问题的技术困境
第3章 人工智能领域的语义探索
    3.1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3.1.1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及应用
        3.1.2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
        3.1.3 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性
    3.2 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
        3.2.1 机器翻译的出现
        3.2.2 神经机器翻译
        3.2.3 机器翻译与语言游戏
    3.3 人工智能对语义问题的数据解答
第4章 语义问题的争论:数据还是理解?
    4.1 哲学对语义程序批判的开始
    4.2 机器翻译的哲学困境
        4.2.1 数据能否实现理解
        4.2.2 现实世界语境的缺失
    4.3 中文屋实验:哲学家的争论
        4.3.1 “中文屋”思想实验
        4.3.2 基于“中文屋实验”的思考
第5章 人工智能语义问题的解决思路
    5.1 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
        5.1.1 篇章语境理解
        5.1.2 动态语义分析
        5.1.3 综合语义知识库
    5.2 普遍语义理论的构建
    5.3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系统智能观
        5.3.1 思维的形式模拟
        5.3.2 树立系统智能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总体方案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系统设计思路
        2.1.3 总体方案设计
        2.1.4 校准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析
    2.2 系统关键技术
        2.2.1 Modbus通信协议
        2.2.2 VISA串口通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的结构
    3.1 烟雾浓度测控原理方案
        3.1.1 烟雾发生装置
        3.1.2 光学烟密度计测量原理
    3.2 温湿度控制原理方案
        3.2.1 温湿度控制原理
        3.2.2 温控仪选型
        3.2.3 温度传感器选型
        3.2.4 温湿度变送器选型
    3.3 风速控制原理方案
        3.3.1 风速控制原理
        3.3.2 风机变频器选型
        3.3.3 风速风量计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Lab VIEW开发环境
    4.2 系统总体架构
    4.3 软件流程设计
    4.4 系统软件的主界面设计
    4.5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系统登陆界面
        4.5.2 烟雾浓度采集模块
        4.5.3 温湿度控制模块
        4.5.4 风速控制模块
        4.5.5 阀门控制模块
        4.5.6 数据存储模块
    4.6 应用文件及安装文件的生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整体测试
        5.1.1 实验平台搭建
        5.1.2 系统验证过程
    5.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2.1 风速控制验证
        5.2.2 温度控制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情况

(4)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面向博物馆导览的混合现实系统可用性研究 ——以无锡博物院紫玉金砂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博物馆现有导览方式分析
        1.1.2 混合现实技术发展与现状
        1.1.3 可用性度量概念及量化方法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实验流程
    1.4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博物馆数字导览系统的应用现状以及用户需求分析
    2.1 现有博物馆数字导览交互方式分析
        2.1.1 移动端二维码识别类博物馆导览系统分析
        2.1.2 无线定位方式导览讲解系统分析
        2.1.3 增强现实类博物馆导览系统分析
        2.1.4 现有数字导览方式的可用性问题
    2.2 文物类博物馆信息导览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2.2.1 信息导览产品描述
        2.2.2 目标用户分析
        2.2.3 用户使用场景描述
    2.3 混合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2.3.1 混合现实技术概述
        2.3.2 混合现实交互特点在导览中的应用优势
        2.3.3 混合现实在用户需求中的应用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导览系统中的可用性分析
    3.1 混合现实技术特征分析
        3.1.1 混合现实技术的交互特征分析
        3.1.2 物体识别与三维跟踪技术特点分析
        3.1.3 混合现实物体识别技术影响因素实验
    3.2 博物馆导览系统的目标用户认知行为分析
        3.2.1 目标用户的知觉形成模式
        3.2.2 自上而下加工过程的知觉现象
        3.2.3 环境和身体行为对认知的影响
    3.3 博物馆目标用户的行为和生理度量分析
        3.3.1 博物馆参观过程中的用户行为分析
        3.3.2 混合现实技术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影响
    3.4 历史类博物馆导览的应用情境分析
        3.4.1 历史类博物馆的展陈特征
        3.4.2 影响历史类博物馆展览效益的因素分析
    3.5 博物馆混合现实导览系统的可用性因素
        3.5.1 混合现实导览的虚拟情境嵌入
        3.5.2 混合现实系统自然的人机交互行为
        3.5.3 混合现实系统对用户的行为引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现实导览可用性实验设计及可用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可用性度量的类型及量化分析方法
        4.1.1 形成式可用性研究
        4.1.2 导览类可用性量化方法:基于任务的可用性度量
        4.1.3 混合现实导览实验可用性问题汇总
        4.1.4 导览系统基于用户行为的评价
    4.2 可用性度量实验设计
        4.2.1 实验研究样本选择及大小的合适性
        4.2.2 博物馆信息导览系统用户目标设计
        4.2.3 导览系统可用性实验绩效度量
        4.2.4 用户行为与生理度量观察
        4.2.5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式
    4.3 实验一:用户行为引导实验
        4.3.1 行为引导实验目的
        4.3.2 实验过程
        4.3.3 行为引导实验结果分析
        4.3.4 基于用户行为的评价与建议
    4.4 实验二:用户视觉引导实验
        4.4.1 视觉引导实验目标
        4.4.2 实验过程:基于任务的测量
        4.4.3 视觉引导实验结果分析
        4.4.4 基于视觉引导实验数据的结果分析
    4.5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可用性影响因素
        4.5.1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的用户因素
        4.5.2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产品因素
        4.5.3 混合现实导览使用情境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在紫玉金砂馆的设计策略
    5.1 紫玉金砂馆信息导览系统需求分析
        5.1.1 信息导览系统应用环境分析
        5.1.2 紫玉金砂馆导览系统目标描述
        5.1.3 导览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5.2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信息架构搭建
        5.2.1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功能架构
        5.2.2 导览系统识别模式架构分析
        5.2.3 导览系统交互模式分析
    5.3 紫玉金砂馆内混合现实导览系统设计策略
        5.3.1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界面呈现原则
        5.3.2 导览系统信息内容架构搭建
        5.3.3 混合现实交互流程分析
        5.3.4 导览系统核心功能开发
        5.3.5 混合现实虚实场景搭建原则
    5.4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在紫玉金砂馆的可用性评估
        5.4.1 紫玉金砂馆导览系统评估方法
        5.4.2 评估结果收集
        5.4.3 用户评价与可用性问题反馈
    5.5 混合现实导览系统应用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无人旋翼机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设计与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大气数据计算机的发展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人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2 无人旋翼机大气数据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2.1 气压高度相关概念及测量原理
        2.1.1 对流层
        2.1.2 大气温度
        2.1.3 大气压力
        2.1.4 国际标准大气
        2.1.5 高度的概念
        2.1.6 气压高度的测量原理
    2.2 空速的相关概念及测量原理
        2.2.1 空速的相关概念
        2.2.2 空速测量的理论基础
        2.2.3 空速测量的原理
        2.2.4 指示空速
        2.2.5 真实空速
    2.3 本章小结
3 大气数据计算机的硬件设计
    3.1 大气数据计算机的总体设计
    3.2 数据采集装置
        3.2.1 空速管
        3.2.2 传感器的选型
    3.3 通信协议
        3.3.1 I~2C串行通信
        3.3.2 RS-485 接口
    3.4 芯片介绍
        3.4.1 CPU
        3.4.2 实时JTAG和分析
        3.4.3 Flash
        3.4.4 PIE
        3.4.5 外设
    3.5 电源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软件设计
    4.1 基于CCS的开发流程
        4.1.1 CCS开发环境
        4.1.2 CCS开发流程
    4.2 DSP软件设计
        4.2.1 链接时的命令文件——CMD文件
        4.2.2 中断系统
        4.2.3 主程序的设计
        4.2.4 算法的实现
    4.3 本章总结
5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模拟试验分析
        5.1.1 高度测量
        5.1.2 空速测量
        5.1.3 温度测量
    5.2 实际试飞分析
        5.2.1 高度测试分析
        5.2.2 空速测试分析
    5.3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薄煤层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产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分析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薄煤层开采研究
    2.1 薄煤层开采工艺
        2.1.1 螺旋钻采煤技术
        2.1.2 刨煤机采煤技术
        2.1.3 滚筒式采煤技术
        2.1.4 滚筒采煤机割煤方法
    2.2 薄煤层液压支架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系统通信结构的设计
        3.2.1 总线通信的拓补结构
        3.2.2 远程通信设计
        3.2.3 邻架通信设计
    3.3 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
        3.3.1 就地邻架控制功能
        3.3.2 远程控制功能
        3.3.3 集中控制功能
        3.3.4 数据采集功能
        3.3.5 故障报警功能
        3.3.6 系统在线升级与参数改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架控制器硬件设计
    4.1 支架控制器硬件技术指标
    4.2 支架控制器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4.3 单片机选型
        4.3.1 支架控制器资源所需分析
        4.3.2 CPU选型与资源配置
    4.4 最小系统单元硬件设计
    4.5 基本功能单元硬件设计
        4.5.1 LCD显示电路设计
        4.5.2 键盘电路设计
        4.5.3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4.5.4 急停、闭锁电路设计
    4.6 通信单元硬件设计
        4.6.1 CAN通信电路设计
        4.6.2 邻架通信电路设计
    4.7 驱动单元硬件设计
    4.8 数据采集单元硬件设计
    4.9 硬件电路布局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架控制器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环境
    5.2 支架控制器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5.3 任务调度功能程序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中断优先级管理
    5.4 基本功能程序设计
    5.5 通信功能程序设计
        5.5.1 远程通信程序设计
        5.5.2 邻架通信程序设计
    5.6 动作控制功能程序设计
    5.7 数据采集功能程序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案
        6.1.1 支架控制器测试方案
        6.1.2 系统功能测试方案
    6.2 实验结果
        6.2.1 支架控制器实验
        6.2.2 邻架通信功能
        6.2.3 总线通信功能
        6.2.4 就地控制功能
        6.2.5 远程控制功能
        6.2.6 信息采集功能
        6.2.7 故障报警功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新课标》的制定对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提高
        1.1.2 Python凭借多重优势在中学编程教学中愈发受到重视
        1.1.3 概念形成相关研究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不投入、不深入
        1.1.4 初中Python教学中相关概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困难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Python教学相关文献综述
        1.2.2 概念形成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价值与思路
        1.4.1 研究的价值
        1.4.2 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
        2.1.2 Python教学中的概念
        2.1.3 概念形成
        2.1.4 概念形成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框架支持层面:APOS理论
        2.2.2 工具支持层面:思维可视化理论
        2.2.3 内涵支持层面:建构主义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定位及相关理论对策略制定的支持性探析
    3.1 基于对教材Python单元分析的概念定位
        3.1.1 教材中Python单元特点分析
        3.1.2 教材中Python单元概念定位
    3.2 APOS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支持探析及框架建构
        3.2.1 APOS理论对Python中相关概念形成策略的宏观支持
        3.2.2 APOS理论对Python中相关概念形成策略的具体支持
        3.2.3 基于APOS理论支持的三类概念集合形成框架建构
    3.3 思维可视化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略的支持探析
        3.3.1 思维可视化的四种表征对概念形成策略的宏观支持
        3.3.2 几类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概念形成策略的具体支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综合制定
    4.1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制定依据
        4.1.1 《鲁教版》新教材的理念与要求
        4.1.2 Python自身逻辑结构上的特点
        4.1.3 相关理论对概念形成策的支持
        4.1.4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4.2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制定
        4.2.1 操作阶段:问题情境化导入概念直观背景策略
        4.2.2 过程阶段:多元表征式构建概念内部特征策略
        4.2.3 对象阶段:类比应用式构建概念符号表征策略
        4.2.4 图示阶段:结构整合化形成概念网络体系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验证
    5.1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假设
        5.1.4 实验变量
        5.1.5 实验测量工具
        5.1.6 实验流程设计
    5.2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实施
        5.2.1 实验前测
        5.2.2 实验过程
        5.2.3 策略应用的具体教学案例
        5.2.4 实验后测
    5.3 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结果
        5.3.1 概念理解和掌握水平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3.3 计算思维水平前后测量结果分析
    5.4 实验结果总结及讨论
        5.4.1 实验结论
        5.4.2 实验结论之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局限及展望
    6.1 本研究的总结
    6.2 本研究的局限
    6.3 本研究的展望
注释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概念理解和掌握水平测试题
    附录二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计算思维前测量表
    附录四 计算思维后测量表
后记

(10)拼接黑体表面特征参数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隙宽度检测工具及理论方法
        1.2.2 平面夹角测量研究现状
        1.2.3 平面度测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测量系统关键测量方法研究
    2.1 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
    2.2 关键测量方法原理
        2.2.1 间隙宽度测量方法原理
        2.2.2 平面度测量方法原理
        2.2.3 平面夹角测量方法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图像处理测量间隙宽度算法研究
    3.1 间隙图像预处理
        3.1.1 间隙图像仿真及转化色域空间
        3.1.2 间隙图像二值化阈值分割
        3.1.3 间隙图像滤波去噪
    3.2 像素尺寸标定
    3.3 间隙宽度测量算法实验研究
        3.3.1 框选平均值法测量间隙宽度研究
        3.3.2 改进的框选平均值法研究
        3.3.3 两种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3.4 相机测量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仿真测量系统搭建与总控软件开发
    4.1 测量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4.2 仿真设备参考选型
        4.2.1 激光位移传感器选型
        4.2.2 二维运动平台选型
        4.2.3 工业相机选型
        4.2.4 工业镜头选型
        4.2.5 光源选型
    4.3 硬件物理仿真模型设计及场景搭建
    4.4 总控软件设计
        4.4.1 总控软件结构设计
        4.4.2 数据交互分析
        4.4.3 总控软件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测量系统仿真实验与不确定度分析
    5.1 仿真实验流程设计
    5.2 仿真实验参数测量
        5.2.1 间隙宽度测量
        5.2.2 夹角参数测量
        5.2.3 平面度参数测量
    5.3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估算
        5.3.1 平面度测量不确定度估算
        5.3.2 夹角测量不确定度估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IS的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整合研究[D]. 刘作志. 青岛大学, 2021
  • [2]人工智能视域下语义问题研究[D]. 吴戈.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D]. 雷淑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面向博物馆导览的混合现实系统可用性研究 ——以无锡博物院紫玉金砂馆为例[D]. 张馨文. 江南大学, 2020(01)
  • [7]无人旋翼机大气数据计算机的设计与集成研究[D]. 强志鹏. 中北大学, 2020(09)
  • [8]薄煤层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开发[D]. 高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初中信息技术Python教学中概念形成策略研究[D]. 胡启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拼接黑体表面特征参数测量系统研究[D]. 张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充分发挥计算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