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办学产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提高高校办学产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提高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之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于晨[1](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张寒玉[2](2019)在《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与实施效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主力军,是教育扶贫取得成功、赢得扶贫攻坚仗的关键。2012年中央颁布《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精准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6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三年开展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的评选活动,迄今共评选出30个典型扶贫项目。深入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项目、典型模式和实施效果,全面总结部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的特征,既有利于创新和完善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促进教育扶贫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也能为全国高校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方式主要包括教育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医疗帮扶、文化帮扶等,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完善帮扶机制,注重分工明确”、“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系统推进,扶学扶智扶志三结合”、“多元并举,找准精准扶贫发力点”、“遵循市场规律,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促进学科转化,强化扶贫效果”、“注重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等基本特征。为对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选择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四所连续三届获得教育部精准扶贫典型项目的高校作为研究重点,总结提出了“政产学研相结合”、“六位一体”、“三个三健康扶贫”、“非遗+文创产业”等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基于对30个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的内容分析,本文对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帮扶对象的贫困动态、经济发展、文化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等方面进行了效果分析。依据当前高校扶贫的模式和实施效果情况,为持续做好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促进高校扶贫模式创新和扶贫效果提升,建议各高校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着眼长远发展,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多方合作、利用校办企业、缩短扶贫距离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部属高校扶贫聚力发展新模式。

徐丹梅[3](2018)在《A校校办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等学校在办好自身教育事业的同时,纷纷开始利用自身科学技术优势、学科优势、人才的优势创办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些企业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着,而且在各高校周边逐渐成立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科技成果有益转化的重要源泉。但是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科技园区的建设与管理还在摸索中前行,教育部等高校上级主管部门一直在为规范和完善高校产业的管理方法和措施而努力。由于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之快,目前在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究其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校办企业明确的战略规划的缺乏和发展目标的不清晰,导致校办企业发展中出现市场定位不准、追求眼前利益等状况,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本文在论述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成绩的同时,对其经营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A校校办企业发展为案例,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以便从总体上把控论文研究的具体架构;着重对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与PEST分析,介绍校办企业定义、特征和类型,以及介绍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A校校办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A校校办企业经营规模和权属关系以及主要下属企业概况;运用SWOT模型分析A校校办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从而选择其战略定位;在分析A校校办企业现有发展情况基础上,制定A校校办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并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根据战略框架,提出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保障战略目标的实施与控制。最终,本文认为A校校办企业应将发展重心集中在“取之于校、反哺于校”上,重点依托A校优势资源,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一体化建设,将高校校办企业建设的更加规范、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吉光焰[4](2017)在《提高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之措施探讨》文中提出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收益,是高校办校经费的一大重要补充,高校校办产业也是高校师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这更突出了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校办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基地,促使高校科技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也为高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提供了资金保障。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提升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从而切实体现其产业价值。

李濡含[5](2016)在《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地方高校筹资存在着财政拨款比例低、过分依赖学杂费、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地方高校筹资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拓宽筹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的对策,对发展地方高校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然而,从研究类型上看,已有文献多数是基于数据描述统计的现状分析和基于研究者主观经验的对策研究,从研究主题上看,已有文献主要针对高校各种资金来源中某项具体筹资渠道进行分析,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基于数理统计的实证研究。基于此,论文建立了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与高校决算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概括起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有:第一,文献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论文发现国外学者主要从国家、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财政拨款体制的介绍、对高校自主筹资措施的建议和对其他国家做法的归纳与借鉴。论文以此分别对各个研究主题下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二,河北省高校筹资现状描述统计。利用河北省高校财务决算数据,论文描述了2000-2015年间河北省高校整体筹资情况与规模,刻画了河北省骨干重点大学2000-2015年间各种筹资渠道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国家层面,各高校仍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与学杂费;在高校层面,高校自主创收的意识与能力均相对薄弱;在社会层面,高校社会捐赠收入与利息数量较少且容易受随机因素影响,各年波动较大。第三,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准公共产品性质理论,并依据文献研究和描述统计结果,从国家、高校、社会三个层面对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分类,依据相关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最终建立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第四,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以河北省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和财务决算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成本、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对财政拨款存在影响;高校自身因素中高校的绩效、校办产业效益与高校社会形象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筹资影响显着;社会层面的教育供求关系对财政支持与学杂费的筹资均存在影响,但从路径系数的大小来看,影响力不强。

张霞[6](2015)在《浅谈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对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的要点。主要包括:校办产业管理机制是否合理、发展宗旨是否确定、发展目标是否明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和激励机制是否健全等方面。

刘福星[7](2013)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物质空间布局、产业经济学规律、产业生态学规律等视角下揭示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同时总结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的特征性、规律性、布局性等三大特性特征,通过产业经济特性及物质空间特性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归纳了在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发展当中的知识外溢过程、创意设计产业链结构、产业生态衍化下的产业空间发展演进特征、空间发展特性、空间发展结构特征等问题。并自下而上对产业空间发展特性、空间发展诉求条件等以及自上而下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发展结构等方面问题的梳理总结,从而推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的布局策略与布局模式,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双重研究路线,进而对其创意设计产业空间进行布局指导。本文包括背景概念研究、理论实例研究、产业规律研究、空间特性研究、模式策略研究、布局方案研究等六个部分。通过文献分析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归纳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着重从现象、成因、途径、结果等几个方面,结合当今国内外研究理论及发展实例,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区周边地区创意设计产业的空间历史发展脉络及现状发展特征及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地区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发展诉求及空间优化拓展条件做出指导性结论,并着重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发展特性及发展规律进行梳理,从而总结出适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空间布局策略及空间布局模式,进而引导促进其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发展的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及空间形态等方面的优化布局。

孔婉茹[8](2013)在《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全国各高校企业都相续利用各自学校的优秀人才和开发科技产品能力强的优势,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把开发出来的成果进行产业化,从而使校办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校办企业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人才问题、财务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探索了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为高校校办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以高校校办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校办企业模式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国内校办企业不同的发展模式学习和对外国大学发展中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改革进行对策性研究,对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一方面学习和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校办产业发展经验,又借鉴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这两所高校对其建筑设计这类校办企业改制成功的经验,找出合适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的“一校两制”的防火墙新模式,另一方面,文中针对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现状,分析阻碍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成因,结合企业现阶段实际情况,找出了七项有利于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长期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本文探讨了转制后的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的发展途径。认为运用“一校两制”的防火墙新模式对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转制是合适的,作者相信通过深化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校办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校办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校办企业科学管理、加强校办企业文化建设、注重校办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坚持走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特色的校办企业发展道路这七项措施,并以锐意进取的创新理念引领企业发展,就一定能开创高校校办企业的新局面。

胡付强[9](2013)在《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需要,全国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创办和发展了一些与高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相关的校办产业。目前高校校办产业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补充高校经费等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支持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而且还在增加国家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高校校办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将危及高校科技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高校校办产业HH公司财务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HH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当前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财务管理方式不明晰、产权不清晰、核算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乏力、财务分析滞后、高校缺乏对校办企业评价的考核体系等。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与研究,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寻求有效、科学的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方法,为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姜海[10](2010)在《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在企业中已被普遍应用,作为事业单位,高校风险管理应用的还比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扩大规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可能损害经济利益的问题,各种经济风险逐渐浮出水面。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单一、经费不足、分配不均,高校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获取经费的方式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由此引发的贷款危机、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风险已逐渐成为高校经事业发展的绊脚石;高校纷纷兴办产业,以期望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然而由于产权关系不清、现代企业制度缺失等原因,各种问题也随之而出,各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一批诸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交大昂立等着名企业脱颖而出,但是还有更多不为人们熟知的校办产业正在陷入困境,进退两难,由于校办产业连带的高校经济风险已让不少高校感到沉重的压力;后勤集团社会化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高校经济利益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近年来知识产权侵权、无形资产损失等风险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直接和间接为高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收益率低也同样使投资主体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的经济风险,由此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投入与产生的效率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问题、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一系列思考,这会不会是继贷款负债风波之后的又一轮高校经济风险问题的焦点呢?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遗留的一些问题,例如养老保险问题、编制外用工问题等,虽然目前还不是引发高校经济风险的主要矛盾,但是对这些隐性的风险我们更要防患于未然,未来,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的时候,给高校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无可估量的,将会严重影响高校事业的正常运转,危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笔者从从基本内涵、理念原则、理论依据入手,对我国高校经济风险进行了必要的剖析。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从负债风险、产业风险、资产风险、人力资本投入风险以及科研风险等五个方面对高校经济风险进行思考,对已经发生的显性风险和潜在的隐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发生原因,深入思考,对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创新架构,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制度路径。最后,从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资产运营安全保障机制、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和社会内共同抵御经济风险支撑体系等方面探索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机制,并通过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模式图,以期能够在保障高校经济安全、维护高校经济利益、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提高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之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之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二、政策变迁
        三、政策场域
        四、政策学习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层面
        二、分析技术层面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一、政策场域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二、理论预设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与实施效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贫困及扶贫
        1.2.2 精准扶贫及定点扶贫
        1.2.3 部属高校
        1.2.4 模式
        1.2.5 实施效果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设计
第2章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2.1 部属高校精准定点扶贫的发展沿革
    2.2 部属高校精准定点扶贫的政策支持
    2.3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
    2.4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主要帮扶方式
        2.4.1 教育帮扶
        2.4.2 智力帮扶
        2.4.3 产业帮扶
        2.4.4 医疗帮扶
        2.4.5 文化帮扶
    2.5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评选的意义
第3章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分析
    3.1 案例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模式
        3.1.1 中国药科大学“政产学研结合”扶贫模式
        3.1.2 浙江大学“六位一体”扶贫模式
        3.1.3 华中科技大学“三个三”扶贫模式
        3.1.4 湖南大学“非遗+文创产业”扶贫模式
    3.2 案例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模式的主要特征
        3.2.1 完善帮扶机制,注重分工明确
        3.2.2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
        3.2.3 系统推进,“扶学、扶智、扶志”三结合
        3.2.4 多元并举,找准精准扶贫发力点
        3.2.5 遵循市场规律,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3.2.6 促进学科转化,强化扶贫效果
        3.2.7 注重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
第4章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分析
    4.1 贫困动态变化分析
    4.2 经济发展成效分析
    4.3 文化帮扶成效分析
    4.4 教育帮扶成效分析
    4.5 医疗帮扶成效分析
    4.6 产业就业成效分析
    4.7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分析
    4.8 生态扶贫成效分析
第5章 推进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的建议
    5.1 着眼长远发展,完善高校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
    5.2 抓住核心环节,激发高校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5.3 强化多方合作,构建高校扶贫聚力发展模式
    5.4 利用校办企业,增强高校精准扶贫的实效
    5.5 缩短扶贫距离,提高高校精准扶贫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A校校办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与PEST分析
    2.1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
        2.1.1 高校校办企业定义
        2.1.2 高校校办企业特征
        2.1.3 高校校办企业类型
        2.1.4 高校资产公司
    2.2 高校校办企业PEST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3 A校校办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3.1 A校校办企业发展概况
        3.1.1 权属关系
        3.1.2 经营规模
    3.2 主要下属企业
        3.2.1 A校科技股份公司
        3.2.2 A校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
        3.2.3 A校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
        3.2.4 A校物业管理公司
4 A校校办企业SWOT分析
    4.1 A校校办企业的优势
        4.1.1 高校的品牌优势
        4.1.2 高校的人才优势
        4.1.3 利于产学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1.4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4.2 A校校办企业的劣势
        4.2.1 缺乏战略规划,定位不明
        4.2.2 体制不顺,产权不清
        4.2.3 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因素
        4.2.4 财务管理薄弱
        4.2.5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4.2.6 产学研逐渐弱化
    4.3 A校校办企业的机遇
        4.3.1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
        4.3.2 利于实现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
        4.3.3 实现A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4.3.4 成功高校的经验与启示
    4.4 A校校办企业的挑战
        4.4.1 规模发展受到制约
        4.4.2 资本困境阻碍发展
        4.4.3 市场竞争激烈
5 A校校办企业战略框架构建与发展策略分析
    5.1 使命与愿景
    5.2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5.2.1 功能定位
        5.2.2 发展目标
    5.3 战略框架的构建
    5.4 发展策略
6 A校校办企业战略实施保障与支撑体系建设
    6.1 A校校办企业实施目标化管理
    6.2 推动A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6.3 促进A校校办企业创新性发展
        6.3.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
        6.3.2 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新产品
        6.3.3 探索产业研究院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
        6.3.4 进一步加强A校科技园建设
    6.4 加强A校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
        6.4.1 完善资产公司建设
        6.4.2 重视人才资源问题,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6.4.3 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6.4.4 塑造企业文化,提升软实力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国内文献综述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河北省地方高校筹资描述统计
    3.1 河北省地方高校筹资及规模现状分析
    3.2 财政拨款
    3.3 学杂费
    3.4 银行贷款
    3.5 社会资金
    3.6 附属单位上交款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4.1 地方高校的筹资渠道
    4.2 地方高校的筹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
        4.2.2 高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4.2.3 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五章 实证检验
    5.1 问卷设计与变量选取
    5.2 描述性统计与信效度检验
    5.3 模型修正与识别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模型评价
        5.4.2 假设检验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总结与建议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浅谈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对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校办产业的宗旨不明确
    2、校办产业发展目标不清晰
    3、激励机制不完善
    4、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足
三、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的要点
    1、校办产业管理机制是否合理
    2、校办产业发展宗旨是否确定
    3、校办产业发展目标是否明确
    4、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5、激励机制是否健全
四、结语

(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域、主体与内容
        1.2.1 研究区域
        1.2.2 研究主体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路线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1.2 类型范畴界定
        2.1.3 领域范围涵界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产业经济发展理论
        2.2.2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2.3 发展实例概述
        2.3.1 国内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述
        2.3.2 国外高校创意产业发展启示
        2.3.3 国内高校创意产业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现实发展概况与发展成因
    3.1 发展基础与发展沿革
        3.1.1 发展概况与地位作用
        3.1.2 发展沿革与发展阶段
    3.2 发展成因及特征规律
        3.2.1 形成条件与发展特征
        3.2.2 效应机制与影响因素
        3.2.3 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3.3 现实问题与发展意义
        3.3.1 发展问题与制约条件
        3.3.2 发展契机与发展意义
    3.4 本章小结
4 空间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4.1 空间格局发展特征
        4.1.1 空间结构发展特征
        4.1.2 空间区位环境特征
        4.1.3 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4.2 空间资源现状特征
        4.2.1 空间资源分布特征
        4.2.2 空间资源作用评价
    4.3 空间要素发展规律
        4.3.1 空间影响要素类型
        4.3.2 空间要素作用特性
        4.3.3 空间类型组织特性
    4.4 空间发展现状问题
        4.4.1 空间结构格局问题
        4.4.2 空间资源分布问题
        4.4.3 空间要素作用问题
        4.4.4 空间类型组织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发展需求与发展条件
    5.1 空间发展需求
        5.1.1 内部优化诉求
        5.1.2 外部环境需求
        5.1.3 业态导向分析
    5.2 空间布局条件
        5.2.1 条件影响因素
        5.2.2 空间利用条件
        5.2.3 空间条件评价
    5.3 空间 SWOT 分析
        5.3.1 空间发展优势与劣势
        5.3.2 空间发展机遇与趋势
    5.4 本章小结
6 空间策略模式与布局方案
    6.1 空间布局策略
        6.1.1 空间布局原则
        6.1.2 空间布局理念
        6.1.3 空间布局策略
        6.1.4 空间建设策略
    6.2 空间布局模式
        6.2.1 空间结构模式
        6.2.2 空间组织模式
        6.2.3 空间布局模式
    6.3 空间布局方案
        6.3.1 空间结构布局
        6.3.2 空间功能布局
        6.3.3 空间形态布局
    6.4 产业发展策略
        6.4.1 发展策略
        6.4.2 开发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8)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简介
    2.2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历程
    2.3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获奖情况统计
        2.3.1 按奖项级别分类
        2.3.2 获奖情况统计
    2.4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组织架构
    2.5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人才培养
    2.6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产学研发展情况
        2.6.1 “产”
        2.6.2 “学”
        2.6.3 “研”
第三章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存在问题分析
        3.1.1 管理体制不顺和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3.1.2 企业文化问题
        3.1.3 人才问题
        3.1.4 企业管理问题
        3.1.5 财务管理问题
    3.2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3.2.1 产权不明
        3.2.2 管理理念落后
        3.2.3 内部控制薄弱
第四章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模式
    4.1 “发展模式”的理论界定
    4.2 高校企业“企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界定和各自的利弊
        4.2.1 “防火墙”发展模式
        4.2.2 “学科性公司制”发展模式
        4.2.3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4.3 适应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的“一校两制”防火墙新模式
        4.3.1 一校两制内涵
        4.3.2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一校两制”防火墙新模式的推进进程
        4.3.3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体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第五章 促进 A 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校办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深化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5.2 改革校办企业运行机制
        5.2.1 校企分开
        5.2.2 产权清晰
        5.2.3 权责明确
    5.3 建立校办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5.4 加强校办企业科学管理
        5.4.1 重视战略管理
        5.4.2 强化质量管理
        5.4.3 优化组织结构
        5.4.4 行政后勤管理
        5.4.5 信息化管理
    5.5 加强校办企业文化建设
        5.5.1 形成独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5.5.2 增强人文关怀
        5.5.3 通过企业内外部的宣传来提高企业文化的辐射力
        5.5.4 树立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学科带头人的标杆效应
    5.6 注重校办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5.6.1 人力资源规划
        5.6.2 招聘与选拔
        5.6.3 培训
        5.6.4 薪酬制度
        5.6.5 保障制度
    5.7 坚持走具有产学研相结合特色的校办企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高校校办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2 微观环境分析
3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3.1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概述
    3.2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特点
    3.3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困难
4 HH 公司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4.1 HH 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简介
    4.2 HH 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HH 公司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5 HH 公司财务管理的启示和建议
    5.1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5.2 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2010 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排名
附录 2:2010 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利润总额排名
附录 3:2010 年度全国高校资产公司资产总额排名

(10)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综述
        1.2.2 国外高校经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综述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4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基本概述
    2.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的内涵
    2.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理念
        2.2.1 经济安全理念
        2.2.2 实质平等理念
        2.2.3 可持续发展理念
    2.3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基础理论
        2.3.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法学理论
        2.3.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经济学理论
        2.3.3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管理学理论
    2.4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现状分析
        2.4.1 负债风险
        2.4.2 产业风险
        2.4.3 资产风险
        2.4.4 人力资本投入风险
        2.4.5 科研风险
    2.5 高校经济风险成因分析
        2.5.1 经费方面:国家投资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2.5.2 产权方面:归属不明,产权不清
        2.5.3 关系方面:委托代理失控
        2.5.4 管理方面:监管制度缺失
        2.5.5 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缺位
        2.5.6 外部环境:抵御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第三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
    3.1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证分析
        3.1.1 吉林大学巨额贷款引发举债风险
        3.1.2 清华大学校办产业发展与产业风险防控
        3.1.3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服务产业转制与资产风险防控
        3.1.4 山东某高校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3.1.5 上海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风险防控
    3.2 国外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经验和启示
        3.2.1 开源多渠:国外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验启示
        3.2.2 校企分开:国外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及经验启示
        3.2.3 社会化经营: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启示
        3.2.4 产学研结合:国外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与启示
        3.2.5 灵活高效:国外人力资本风险控制带给我国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法律制度体系架构
    4.1 完善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
        4.1.1 法律制度体系的全面性
        4.1.2 法律制度体系的协调性
        4.1.3 法律制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性
    4.2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制度的制度设计
        4.2.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法律制度
        4.2.2 我国高校产权关系法律制度
        4.2.3 我国高校财产保护法律制度
        4.2.4 我国高校经济运行监督法律制度
        4.2.5 政府干预法律制度
        4.2.6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长效机制探索
    5.1 建立高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5.1.1 风险预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5.1.2 风险预测和识别
        5.1.3 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5.1.4 风险的控制
        5.1.5 风险的处置
        5.1.6 风险信息的反馈
    5.2 建立高校资产运营安全保障机制
        5.2.1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经济风险发生
        5.2.2 确立最佳负债结构,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5.2.3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避校办产业经济风险
        5.2.4 做好后勤社会化改革,减轻高校经济负担
        5.2.5 防范高校资产流失,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5.2.6 引入财产保险制度,建立财产保障机制
    5.3 建立高校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
        5.3.1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5.3.2 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减轻未来经济负担
        5.3.3 改革医疗制度,完善重大疾病的保险机制
        5.3.4 规范编制外用工,规避法律风险
    5.4 建立社会内共同抵御经济风险支撑体系
        5.4.1 建立高校科技产业服务支持体系
        5.4.2 建立高校联合办学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4.3 建立高校间经济联合组织,共同抵御经济风险
    5.5 建立高校经济风险防控模型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1.1 高校经济风险类型复杂
        6.1.2 高校经济风险可防可控
        6.1.3 高校经济风险重在防范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经济风险现状访谈调研提纲
附录2 研究生期间所获的研究成果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四、提高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之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2]部属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与实施效果探究[D]. 张寒玉. 湖南大学, 2019(06)
  • [3]A校校办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D]. 徐丹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提高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之措施探讨[J]. 吉光焰. 时代金融, 2017(06)
  • [5]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李濡含.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6]浅谈高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J]. 张霞. 新西部(理论版), 2015(15)
  • [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边创意设计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 刘福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8]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例[D]. 孔婉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研究[D]. 胡付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10]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 姜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提高高校办学产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