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失范和干预策略

教师失范和干预策略

一、教师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达,吴洋[1](2021)在《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渐进式干预与处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渐进式干预与处理机制贯彻了高校管理"以教师为本"理念,通过协同运用回应、干预和处理策略,渐进式纠正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该机制由"3层级、3策略"构成:"3层级"是指针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匹配的1~3个回应级;"3策略"指回应策略、干预策略和实施处理策略。该机制成功阐释了教师行为的可塑性、发展性,是对教师从教失范行为"零容忍"处理哲学的丰富。

梁雨[2](2021)在《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改变这个世界最有力的武器。近年来,教师的一举一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特别是幼儿园教师。繁重的环境创设工作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沟通等沉重负担之下,幼儿园教师们的负面情绪逐渐积压和凸显,不断蚕食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加上个别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有限,当幼儿园对教师行为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而社会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却不断升高时,教师极有可能产生失范行为。因此,关注幼儿园教师这个群体的行为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析导致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升高的原因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尤为迫切。研究者通过问题提出、归纳分析文献、访谈和观察、文本资料收集与论证等程序,对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逻辑归纳与系统阐述。本研究以现代管理学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X幼儿园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法展开研究。针对研究对象的一系列活动展开研究,通过对研究数据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X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学校和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的现状,旨在找出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合理管理的措施建议,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研究发现,X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自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有:教育理念滞后;教师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较弱、情绪控制能力较强;对课堂管理活动的调控能力以及师生互动的沟通能力较强;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智慧;对自我身心健康状况关注度低。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的现状有:师德培养流于形式;心理健康监管状况不佳;缺少在职教师心理健康检查;教师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幼儿园内装设的监控摄像头丰富但未有效利用。最后,对于X幼儿园教师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社会需要加强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地方教育机构需要加强针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与教育,应当组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开展不同的培养计划。为改善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确保其健康,应按时进行各种形式的放松活动来帮助教师排解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从学校的角度,可以在教师入职时,提高对其教学能力、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方面的要求。只有通过教师个人努力、学校和社会的辅助与支持,才能实现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最低化,进而为幼儿园教师的长远发展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刘熠[3](2020)在《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了舆论传播与扩散的首要阵地,而微博则是此阵地的指挥中心,经过互联网舆情报告统计得出,微博成为了绝大多数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微博作为大多数自媒体平台之一,微博用户有着平民化、无组织化、无规范化的特点。在网络舆情情境下,微博用户信息行为还具有随意化、无后果化、易受影响化的特点。对此,探索微博用户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对用户信息行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微博用户信息行为拟合与信息行为靶向引导应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靶向引导为目的的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拟合研究,需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语言处理、语义识别、机器学习等工具。目前,自然语言处理、语义识别、机器学习等工具均已开发成熟,例如在算法上,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等算法在精度上均有大幅提升。在项目实现中,python开源的机器学习框架TensorFlow、Java开源的NLP工具包、Jieba分词工具包等开源的代码在整合与优化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运用到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拟合的过程中,为技术上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探求信息行为发生规律为目的,以情报学、信息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基础,应用信息论、协同论、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语义识别算法等理论与工具,全面分析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模型组,搭建了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模型组到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靶向引导模型组的框架桥梁,实施了特定微博舆情信息受众面对特定微博舆情事件所产生的的具体参与行为的靶向引导。第一章,绪论。本章节首先阐述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其次,通过分析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研究、信息行为研究、行为拟合研究、靶向引导研究的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热点与不足,将其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再次,分析了本研究中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技术。本章节依次介绍了网络舆情相关理论、信息行为相关理论、信息论、协同论与部分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其在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与应用途径。第三章,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相关分析。本章节对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概念进行了重构,将参与行为偏好、参与行为属性与参与行为表现重构为参与行为结果。又将参与行为结果细化为失范行为、常规行为与积极行为。本章节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为之后章节的参与行为形成机理与参与行为拟合奠定基础。第四章,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要素分析与形成机理。本章节在信息行为经典模型SOR模型的基础上,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发生划分为微博舆情信息受众主体要素、微博舆情事件情境要素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刺激要素三类。并根据三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结果,提出了知识累积机理、习惯形成机理、偏好形成机理、刺激形成机理、信息选择机理与行为触发机理六类机理。为后续章节的参与行为拟合提供理论支撑。第五章,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模型组构建。本章节基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参与行为拟合的概念。依照拟合流程,构建了先导建设模型、语义识别模型、用户画像模型、情境感知模型与参与行为拟合模型,对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的运行规律与模型实现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第六章,基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的靶向引导集成框架。本章节是第五章与第七章之间的过度章节,也是连接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结果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靶向引导输入的数据接口章节。本章节通过构建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策略匹配模块、微博舆情事件策略匹配模块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策略匹配模块,阐述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结果应用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靶向引导的方法。第七章,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靶向引导模型组构建。本章节利用决策树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与基于情感-传播力-影响力的三维立体空间模型,构建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靶向引导模型组,从技术的手段实现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靶向引导。第八章,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引导策略。本章节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微博舆情事件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引导措施,从而实现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靶向引导。第九章,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的实证研究。本章节主要是针对第五章提出的语义识别模型与第七章提出的决策树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以“李心草溺亡”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模型与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靶向引导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第十章,总结与展望。本章节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是微博舆情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能够将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理论运用到实际中,为微博舆情信息受众参与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童美娜[4](2020)在《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部已于2019年11月22日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这表明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但是纵观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仍然存在规制不够细化以及不同层级法律规范性文件之间的适用效力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关于惩戒权规定以及惩戒权理论的研究,厘清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依据,并以此分析教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为教师教育惩戒的实施以及惩戒体系建立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惩戒权的缺失以及惩戒方式的滥用、惩戒程序失范,学生对惩戒的抵触以及家长与教师惩戒观的冲突。分析以上困境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惩戒的立法以及程序规制缺失;二是学校管理层惩戒意识的缺失以及教师惩戒观的错位;三是学生认知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家长惩戒观的弱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惩戒体系,其中包括惩戒的主体、对象、方式、场所的内容构建以及惩戒决定、救济、监督程序的健全;通过统一国家法律法规,细化地方惩戒机制,建设校园规章以完善惩戒制度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转变惩戒观念,教师应合理行使惩戒权、把握惩戒的原则和边界;学生应提高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学校和家长加强家校合作,家长需转变惩戒观念。

狄璐[5](2020)在《规范教师惩戒权 ——走向适切的教育惩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惩戒作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针对学生的不合范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惩罚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简称教师惩戒权,既作为教师的固有教育权利,又作为教师的合法权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促成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在当下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少数教师滥用惩戒权,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多数教师怕惹麻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少问少管或者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教育实践中同时存在不敢惩戒、滥用惩戒的问题,导致教师与学生乃至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频频发生。当前,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着眼解决教师惩戒权问题,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等要素,以法规制度的力量规范教师惩戒权的适用边界,促进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因此,深入推进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针对该研究主题,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有四:第一,教师惩戒权是什么?第二,教师是否必然拥有惩戒权?第三,为什么亟待规范教师惩戒权?第四,如何规范教师惩戒权?鉴于此,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由、现状和意义,对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第一章立足于国内外教师惩戒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解读教师惩戒权的概念与内涵,论证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必要性。第二章从现实教育困境和各类中小学教学管理问题出发,表明了目前基础教育中亟需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现实诉求。第三章重点分析国内外已有的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实践案例,选取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教育惩戒制度或体系进行剖析,总结其有效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经验与启示。第四章通过上述对教师惩戒权理论基础的分析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构建教师惩戒权规范化的实现路径,提出合理实施教育惩戒的建议。

徐梦迪[6](2020)在《混合学习中学习成效提升的干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混合学习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模式,人们对混合学习有着较高的预期,期待混合学习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并非顺风顺水,相关环节如果没有周密部署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甚至影响教学优化学习变革的全局。针对现阶段混合学习中学习成效不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混合学习的干预策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厘清了学习成效、学习干预、干预策略的概念,提出四种提高混合学习成效的干预策略:学习提示型、学习描述型、学习评价型、学习反思型。学习提示型干预策略包括学习资源指引、学习任务提醒、言语提示;学习描述型干预策略包括对照单、学习报告和学习面积图;学习评价型干预策略包括聊天表情、经验值排名和经验值加减;学习反思型干预策略包括纠错笔记、思维导图等。本研究将干预策略应用于混合学习中,运用实验研究法,选取浙江某职业院校81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中的PPT模块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线上活动参与率、纠正课堂中的失范行为、改善知识点掌握程度。在实验初期教师借助“云班课”为学生创设混合学习环境,师生开展正常教学,实验中期即干预阶段,教师对四组学生选用不同类型的干预策略开展教学实践,同组学生选用相同类型策略,并在实验初期与实验中期收集学生经验值、作业、课堂教学视频等学习数据,实验末期,教师对参与干预的学生进行访谈,借助词云图提炼出策略实施与策略本身的优势与不足,完善干预策略。实验结果表明:(1)学习提示型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2)学习描述型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3)学习评价型策略有待完善;(4)学习反思型策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干预策略对混合学习中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混合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建议教师选用恰当的干预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李长英[7](2020)在《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1995年以来,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代表祖国在竞技赛场上取得了无数优异成绩,为国家挣得了不少荣誉。然而却有一小部分运动员在赛场上时而会出现与他们身份不相称的赛场失范行为,给运动员本身、国家、社会以及乒乓球项目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乒乓球运动员的在赛场上的行为,为乒乓球运动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赛场环境,促进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表现类型、形成原因、不良影响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分为道德失范以及规则失范。二、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场失范行为的危害巨大。不仅会影响乒乓球运动员的声誉、竞赛成绩等,还会影响运动队伍建设、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以及国家和民族形象。三、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原因多元化。如竞技体育金牌至上的评价机制,运动员自律失范等原因。四、为了尽可能杜绝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可以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建议一方面要从运动员自身出发,要求运动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要优化育人环境,确保运动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温小静[8](2020)在《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对策研究 ——基于海南省的调查》文中认为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标准中重要的维度,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过程中必备的素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对着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未成熟的学生,教师道德的强烈示范性和引领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师德失范行为,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及问题时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传统社会中,教师的道德形象似乎是不证自明的,教师就是道德的代表,但随着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如:“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权益”“以本职工作谋私利”等,人们逐渐对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师德失范行为也引起了党中央和教育部门的关注,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与实施了一系列完善教师道德建设的措施。如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管理,但该办法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上突出的、反响激烈的师德问题,具有时效性,但严谨性和全面性不足。可以说,师德失范行为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师德失范行为,需要对目前的师德治理理念与治理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厘清了当前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治理主体方面,当前治理主体主要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作为利益相关者在师德失范行为治理过程中参与不足;治理对象方面,没有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分类,行为定性缺乏考虑行为动机,存在一刀切现象;治理过程方面,缺乏程序正义;治理目标方面,注重惩罚,缺少对教师“关怀”价值取向的预警机制及利于教师成长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措施。追根溯源,当前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层管理模式的制约,导致学校管理自主权的丧失、教师主体地位弱化;二,受工具理性思维的支配,师德问题的治理过于追求效率而忽略了对内在价值的保护;三、教师同行自治组织未能发展起来、力量薄弱,导致教师群体在与教育管理者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在师德失范行为治理中被边缘化;四,禁令缺乏相匹配的处理办法,使得师德失范行为与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界限模糊,导致师德失范行为的治理与教师权力之间产生矛盾。综上所述,追求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协商、平等对话实现利益博弈,赋予学校、教师自主自治的权利,既要通过处罚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又不损害教师的权益,是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价值诉求。据此,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其一,处罚过程遵循程序正义,其中包括完善程序、注重参与、保障教师申诉权;其二,建构共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模式和成立教师同行自治组织;其三,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其四,转变政府职能,合理配置权力;其五,慎重惩处师德突出问题。

谭珍珍[9](2020)在《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的研究》文中提出生活活动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活动中能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但在生活活动中幼儿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范”行为,而且幼儿的“失范”行为可能对幼儿自身和他人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幼儿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常规,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回应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成都市两所幼儿园中6个小班的幼儿和6名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归纳出幼儿“失范”行为的表现、特点、原因和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的现状,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初任教师回应的影响因素。首先,本研究归纳和阐释了生活活动中小班幼儿“失范”行为的表现、特点,并以此分析小班幼儿“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本研究从教师回应的态度、方式、策略、效果四个维度阐述初任教师回应的现状,发现初任教师回应存在问题有:回应态度不够积极;非语言回应较少,回应单一;回应以权威控制性为主,要求命令偏多;回应耐心不足,回应效果差。最后,本研究对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遵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规范;正确认识幼儿“失范”行为,用积极态度进行回应;开展专题研讨,丰富初任教师回应策略;多采用激励回应,鼓励为主;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张静[10](2019)在《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优质民办幼儿教师的需求日益上升。然而,近年来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行为失范事件屡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引起幼儿家长恐慌,还造成了民办幼儿教师队伍的形象受损、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等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民办幼儿教师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幼有所育”的政策环境下,本文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不仅有助于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体系,还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保障在园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我国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沿着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有关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其次,统计整理我国近几年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的概况,分析多元主体参与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现状,总结治理中存在幼儿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监督有效性不足、民办园所教师资质监管不到位、部分民办幼儿教师行为规范意识差等问题;再次,基于政府、社会、园所、幼师自身多元治理主体角度,搭建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模型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国外相关优秀经验的启示,本文提出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完善监督机制、幼教园所加强幼儿教师管理、民办幼儿园教师增强行为规范意识等优化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的建议。

二、教师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渐进式干预与处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
    (一)回应策略
    (二)干预策略
    (三)实施处理策略
三、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的理念

(2)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事件频发
        (三)行为风险管理是预防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事件发生的关键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风险
        (二)教师行为风险
        (三)行为风险管理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献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实施
        (一)访谈与观察对象的确定
        (二)资料的收集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分析编码的过程
    四、研究的伦理与可靠性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自我管理现状
        (一)教师教育理念现状
        (二)教师教育能力现状
        (三)教师教育智慧现状
        (四)教师心理健康关注度现状
    二、幼儿园管理者对教师行为风险的管理现状
        (一)师德培养现状
        (二)教师心理健康关注度现状
        (三)工作压力现状
        (四)监管机制现状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自我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问题及原因
        (二)教师教育能力的问题及原因
        (三)教师教育智慧问题及原因
        (四)教师心理健康关注度问题及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师德培养问题及原因
        (二)在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三)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题及原因
        (四)监管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五)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的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 加强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幼儿教师入职时要求
    三、加强幼儿教师的在职教育
    四、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致谢

(3)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络舆情研究
        1.3.2 信息行为研究
        1.3.3 信息行为轨迹拟合研究
        1.3.4 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研究
        1.3.5 信息行为引导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网络舆情相关理论
        2.1.1 网络舆情概念
        2.1.2 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2.2.1 信息行为概述
        2.2.2 信息行为情境
        2.2.3 机体-刺激-反应理论
    2.3 协同论与信息论
        2.3.1 协同论
        2.3.2 信息论
    2.4 机器学习相关技术
        2.4.1 人工神经网络
        2.4.2 决策树
        2.4.3 贝叶斯网络模型
        2.4.4 自然语言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相关分析
    3.1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界定
        3.1.1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概念
        3.1.2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分类
        3.1.3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内涵
    3.2 行为与信息行为界定
        3.2.1 行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3.2.2 信息行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3.3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解析
        3.3.1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偏好
        3.3.2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属性
        3.3.3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表现
        3.3.4 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与行为要素分析与形成机理
    4.1 参与行为要素分析
        4.1.1 微博舆情受众主体要素
        4.1.2 微博舆情事件情境要素
        4.1.3 微博舆情受众外界刺激要素
    4.2 参与行为形成机理
        4.2.1 偏好形成机理
        4.2.2 知识累积机理
        4.2.3 信息选择机理
        4.2.4 刺激形成机理
        4.2.5 习惯形成机理
        4.2.6 行为触发机理
    4.3 参与行为形成机理关系分析
        4.3.1 参与行为要素与行为形成机理的关系
        4.3.2 参与行为发生过程与行为形成机理的关系
        4.3.3 参与行为形成机理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与行为拟合模型组构建
    5.1 参与行为拟合的概念、目标与原则
        5.1.1 参与行为拟合的概念
        5.1.2 参与行为拟合的目标
        5.1.3 参与行为拟合的原则
    5.2 参与行为拟合的先导建设模型构建
        5.2.1 受众机体数据抓取模型
        5.2.2 受众机体数据筛选模型
        5.2.3 受众机体数据预处理流程
    5.3 语义识别模型
        5.3.1 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强度计算模型
        5.3.2 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语义识别模型
    5.4 受众画像模型
        5.4.1 受众画像流程模型
        5.4.2 受众画像标签体系设计
        5.4.3 受众画像可视化
    5.5 事件情境感知模型
        5.5.1 情境感知流程模型
        5.5.2 事件情境感知标签体系
        5.5.3 事件情境感知可视化
    5.6 参与行为拟合预测模型
        5.6.1 基于SOR模型整体流程模型
        5.6.2 基于TF-IDF的事件-受众匹配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参与行为拟合的靶向引导集成框架
    6.1 靶向引导集成框架结构
        6.1.1 靶向引导集成框架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6.1.2 靶向引导集成框架结构搭建
    6.2 事件策略匹配模块
        6.2.1 事件策略匹配模块与集成框架的关系
        6.2.2 事件策略匹配模块的框架构建
        6.2.3 事件策略匹配模块的要素分析与运行流程
    6.3 受众策略匹配模块
        6.3.1 受众策略匹配模块与集成框架的关系
        6.3.2 受众策略匹配模块的框架构建
        6.3.3 受众策略匹配模块的要素分析与运行流程
    6.4 参与行为策略匹配模块
        6.4.1 参与行为策略匹配模块与集成框架的关系
        6.4.2 参与行为策略匹配模块的框架构建
        6.4.3 参与行为策略匹配模块的要素分析与运行流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靶向引导技术模型组构建
    7.1 靶向引导的概念、目标与原则
        7.1.1 靶向引导的概念
        7.1.2 靶向引导的目标
        7.1.3 靶向引导的原则
    7.2 基于情感-传播力-影响力的受众分型引导模型
        7.2.1 受众分型引导模型的构成要素
        7.2.2 受众分型引导的判断方法
    7.3 基于决策树的事件危机分型引导模型
        7.3.1 事件危机分型标准
        7.3.2 基于决策树的事件危机分型方法
    7.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参与行为动态预测引导模型
        7.4.1 参与行为分型标准
        7.4.2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与训练工具选择
    7.5 靶向引导数据库模型
        7.5.1 数据库概念设计
        7.5.2 数据库逻辑设计
        7.5.3 数据库物理设计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靶向引导策略
    8.1 受众引导策略
        8.1.1 官方公开策略
        8.1.2 受众沟通策略
        8.1.3 领袖吸收策略
        8.1.4 媒体引领策略
        8.1.5 企业协作策略
    8.2 事件引导策略
        8.2.1 舆情监控策略
        8.2.2 舆情预警策略
        8.2.3 舆情处置策略
        8.2.4 舆情善后策略
    8.3 参与行为引导策略
        8.3.1 观察策略
        8.3.2 警告策略
        8.3.3 间接干预策略
        8.3.4 强制干预策略
        8.3.5 积极行为的扩大宣传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实证研究
    9.1 实验环境与数据获取
        9.1.1 实验环境
        9.1.2 数据获取
    9.2 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
        9.2.1 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9.2.2 决策树模型的训练
        9.2.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训练
    9.3 “李心草溺亡”事件案例分析
    9.4 “李心草溺亡”事件的参与行为拟合
    9.5 “李心草溺亡”事件的靶向引导
    9.6 实验结果分析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1) 发表论文
    (2) 参加的研究项目

(4)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实证研究法
第二章 教师惩戒权概述
    第一节 教师惩戒权的界定
        一、教师惩戒权释义
        二、惩戒与相关概念辨析
        三、教师惩戒权的性质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依据
        一、教师惩戒权的教育学依据
        二、教师惩戒权的社会学依据
        三、教师惩戒权的法学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惩戒实施困境
        一、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缺位
        二、教师惩戒权程序的滥用
        三、学生对惩戒的抵触
        四、家长与教师惩戒观冲突
    第二节 成因分析
        一、教师惩戒权立法保障不完善
        二、教师惩戒程序规制缺失
        三、学校管理层惩戒意识的缺失
        四、教师惩戒观错位
        五、学生认知和信息的不对称
        六、家长惩戒观的弱化
第四章 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策略构建
    第一节 惩戒权实施的目标
        一、以教育为根本目标
        二、培养规则意识
    第二节 惩戒权实施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合法原则
        三、比例原则
        四、公开公平原则
        五、家校合作原则
    第三节 教师惩戒的内容
        一、惩戒主体
        二、惩戒对象
        三、惩戒方式
        四、惩戒场所
    第四节 教师惩戒权实施的程序
        一、惩戒的决定
        二、惩戒的救济
        三、惩戒的监督
    第五节 完善惩戒权制度体系
        一、统一国家法律法规
        二、细化地方惩戒制度
        三、建设校园规章
    第六节 加强惩戒观念保障
        一、学校与教师转变惩戒观念
        二、家长重构惩戒观
        三、学生提高法治素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介
致谢

(5)规范教师惩戒权 ——走向适切的教育惩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教师惩戒权异化现象层出不穷
        2.教师惩戒权实施细则亟待深究
        3.教师惩戒权舆论纷争处境尴尬
    (二)选题意义
        1.为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献计献策
        2.为教师惩戒权的合理行使提供依据
        3.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教育惩戒理论体系
    (三)概念界定
        1.惩戒
        2.教育惩戒
        3.教师惩戒权
    (四)文献综述
        1.教师惩戒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研究
        2.教师惩戒权的内涵与性质研究
        3.教师惩戒权存在的正当性研究
        4.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规制研究
        5.教师惩戒权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总结与评价
    (五)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教师惩戒权界说
    (一)教师惩戒权的含义
        1.教师惩戒权的历史印记
        2.教师惩戒权的权源属性
        3.教师惩戒权的内涵特征
    (二)教师惩戒权存在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2.心理学依据
        3.社会学依据
        4.法学依据
    (三)对教师惩戒权的误解
        1.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教师权威至上的体现
        2.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维护学生权益的对立
        3.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无序“人治”的开端
二、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现实诉求
    (一)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必要性
        1.不完整的教育:教师惩戒权流失
        2.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教师惩戒权滥用
        3.育人为本与保护权益制衡:教师惩戒权规范化
    (二)规范教师惩戒权的目的性
        1.学生层面:科学化与民主化育人的客观需求
        2.教师层面:保障和限制惩戒权力的有机统一
        3.学校层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
        4.社会层面:约束社会舆论的有力保障
    (三)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可行性
        1.政策背景的保障
        2.法律法规的支撑
        3.已有经验的积累
三、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典型案例及启示
    (一)国际案例
        案例一:美国杜瓦尔公立学区(Duval County Public Schools)—对不良行为的“干预”措施
        案例二:英国曼诺尔中学(The Manor Academy)——奖励与制裁并行不悖
        案例三:新加坡安德森公立中学(Anderson Secondary School)——教育惩戒注重“男女差异”
    (二)国内案例
        1.魏书生“民主惩戒”——教育惩戒的辅助作用
        2.郑立平“弹性惩戒”——纪律教育的人情味儿
        3.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温馨班规》——规约制定的多方参与
        4.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惩戒的制度设计
    (三)国内外案例对我国研制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的启示
        1.明确教育惩戒权实施依据
        2.扩展教育惩戒权实施范围
        3.制定与完善教育惩戒权实施程序
        4.关注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的伦理性
四、中小学教师惩戒权规范化的实现路径
    (一)明晰的国家法规——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保障
        1.明确教师惩戒权的法律规定
        2.制定教师惩戒权的实施细则
        3.健全教师惩戒权的监督与申诉机制
    (二)精细的学校管理——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关键
        1.划分学校教育惩戒中的管理权限
        2.制定学校教育惩戒的规章制度
        3.开展规范教师惩戒权的培训工作
    (三)合理的教师施用——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落脚点
        1.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2.灵活运用适切的育人方式
        3.积极掌握合理惩戒的技巧(三步走策略)
    (四)正向的社会舆论——教育惩戒“走向适切”的助力
        1.舆论引导:坚定教育惩戒的正确立场
        2.舆论宣传:渗透教育惩戒的积极理念
        3.舆论监督:推动教育惩戒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混合学习中学习成效提升的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教育信息化助推混合学习的发展
        1.1.2 混合学习中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迫在眉睫
        1.1.3 干预为混合学习成效的提升带来了希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学习成效评估形式单一
        1.3.2 学习成效提升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
        1.3.3 学习干预多针对学困生
        1.3.4 学习干预聚焦学生活动参与,忽视知识点掌握情况
        1.3.5 学习干预多关注干预模型的建构
        1.3.6 学习干预策略的多维度划分
    1.4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混合学习
        2.1.2 学习成效
        2.1.3 干预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个性化学习理论
        2.2.2 教师期望理论
        2.2.3 境脉学习理论
3 混合学习干预策略的设计
    3.1 混合学习干预的流程设计
    3.2 基于学习提示的混合学习干预策略
        3.2.1 学习资源指引
        3.2.2 学习任务提醒
        3.2.3 言语提示
    3.3 基于学习描述的混合学习干预策略
        3.3.1 对照单
        3.3.2 学习报告
        3.3.3 行为面积图
    3.4 基于学习评价的混合学习干预策略
        3.4.1 聊天表情
        3.4.2 经验值排名
        3.4.3 经验值加减
    3.5 基于学习反思的混合学习干预策略
        3.5.1 纠错笔记
        3.5.2 思维导图
4 混合学习干预的实验准备与实施
    4.1 实验方案与目的
    4.2 实验工具
        4.2.1 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
        4.2.2 访谈提纲
    4.3 实验对象与内容
    4.4 实验假设
    4.5 实验准备
    4.6 学习干预策略的实施
        4.6.1 学习提示型策略的实施
        4.6.2 学习描述型策略的实施
        4.6.3 学习评价型策略的实施
        4.6.4 学习反思型策略的实施
5 混合学习干预的数据整理及分析
    5.1 干预数据整理
        5.1.1 知识点掌握
        5.1.2 线上经验值
        5.1.3 课堂行为表现
        5.1.4 学习水平
    5.2 干预效果分析
        5.2.1 学习提示型策略的实施效果
        5.2.2 学习描述型策略的实施效果
        5.2.3 学习评价型策略的实施效果
        5.2.4 学习反思型策略的实施效果
        5.2.5 实验组学生的访谈记录
    5.3 学习干预实验效果汇总
6 研究结论与发现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混合学习中学生线下课堂行为编码表
附录2 PPT模块作业的评分标准
附录3 学生参与干预实验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现状研究
        2.2.1 失范行为概念的研究
        2.2.2 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研究
        2.2.3 失范行为的相关内容研究
        2.2.4 失范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问卷调查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界定及表现类型
        4.1.1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界定
        4.1.2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表现
        4.1.3 我国乒乓球国家队对失范行为的认定及处罚规定
        4.1.4 近几年我国乒乓球国家队队员失范行为案例
    4.2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
        4.2.1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对运动员自身的影响
        4.2.2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对运动队伍建设的影响
        4.2.3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4.2.4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对国家与民族形象的影响
        4.2.5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对青少年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4.3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4.3.1 竞技体育金牌至上的评价体制的原因
        4.3.2 乒乓球运动员自律失范
        4.3.3 公民基本道德和素质教育的缺失
        4.3.4 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
        4.3.5 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机制
        4.3.6 媒体的过度吹捧
        4.3.7 惩罚力度不大
        4.3.8 个别教练员的不良榜样
    4.4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预防对策
        4.4.1 建立运动员心理干预、情绪疏导机制
        4.4.2 强化运动员的自我管理意识
        4.4.3 加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
        4.4.4 创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4.4.5 完善运动员行为规范机制
        4.4.6 加大惩罚力度
        4.4.7 加强教练员的模范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表现形式多样
        5.1.2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的危害巨大
        5.1.3 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原因多元化
    5.2 建议
        5.2.1 运动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5.2.2 优化育人环境,确保运动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对策研究 ——基于海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表现的研究
        (三)关于中小学师德失范原因的研究
        (四)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对策的研究
        (五)国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师德
        (二)失范与师德失范行为
        (三)治理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设计
    二、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主体构成单一
        (二)治理对象存在一刀切现象
        (三)治理过程缺乏程序正义
        (四)治理目标缺乏人性化
第二章 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权威取向的科层模式致使治理低效
    二、制度受工具理性的支配
    三、教师同行自治组织发育不良
    四、禁令没有配以相应的处理办法
第三章 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对策
    一、处罚过程:遵循程序正义
        (一)完善程序
        (二)注重参与
        (三)保障教师申诉权
    二、建构共治与自治相结合的师德失范行为治理模式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模式
        (二)成立教师同行自治组织
    三、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四、转变政府职能,合理配置权力
    五、慎重惩处师德突出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附录

(9)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幼儿园生活活动对小班幼儿发展的意义
        1.1.2 小班幼儿习得生活活动中规范的重要性
        1.1.3 小班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其“失范”行为的适宜回应
        1.1.4 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观察法
        1.5.3 访谈法
    1.6 研究伦理
    1.7 概念界定
        1.7.1 幼儿园生活活动
        1.7.2 初任教师
        1.7.3 幼儿失范行为
        1.7.4 教师回应
2 文献综述
    2.1 “失范”行为的研究
        2.1.1 “失范”行为类型
        2.1.2 “失范”行为的表现
        2.1.3 幼儿“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2.2 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
        2.2.1 教师回应的涵义
        2.2.2 教师回应的类型
        2.2.3 教师回应的态度
        2.2.4 教师回应的意义
        2.2.5 影响教师回应的因素
        2.2.6 教师回应的策略
    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3 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的分析
    3.1 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的表现
        3.1.1 进餐环节
        3.1.2 饮水环节
        3.1.3 如厕盥洗环节
        3.1.4 午睡环节
        3.1.5 不礼貌的“失范”行为
    3.2 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的特点
        3.2.1 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发生具有普遍性
        3.2.2 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发生具有复发性
        3.2.3 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具有模仿性
        3.2.4 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具有明知故犯性
    3.3 小班生活活动中幼儿失范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3.3.1 班级规范不合理
        3.3.2 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3.3.3 教师威信及回应态度
        3.3.4 家长教育不科学
4 小班生活活动中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4.1 教师回应幼儿“失范”行为分析
        4.1.1 教师回应的态度
        4.1.2 教师回应的方式
        4.1.3 教师回应的策略
        4.1.4 教师回应的效果
    4.2 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回应存在的问题
        4.2.1 回应态度不够积极
        4.2.2 非语言回应较少,回应单一
        4.2.3 回应以权威控制性为主,要求命令偏多
        4.2.4 回应耐心不足,回应效果差
    4.3 教师回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主观因素
        4.3.2 客观因素
5 建议和反思
    5.1 建议
        5.1.1 遵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规范
        5.1.2 正确认识幼儿“失范”行为,用积极态度回应
        5.1.3 开展专题研讨,丰富初任教师回应策略
        5.1.4 多采用激励回应,鼓励为主
        5.1.5 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5.2 反思
        5.2.1 引起幼儿“失范”的教师“失范”
        5.2.2 规范的合理性
        5.2.3 研究者本身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民办幼儿园
        2.1.2 幼儿教师失范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偏差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3章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现状及问题
    3.1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概况
        3.1.1 民办园较大概率发生幼师失范行为
        3.1.2 民办园幼师行为失范社会影响恶劣
    3.2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现状
        3.2.1 政府出台教师行为相关法律法规
        3.2.2 社会公众重视参与教师行为规范监督
        3.2.3 民办幼教园所加强外部评估
        3.2.4 民办幼儿教师提升自身资质
    3.3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3.1 幼儿教师失范行为治理法规有待完善
        3.3.2 社会监督教师行为有效性不足
        3.3.3 民办幼儿园教师资质监管不到位
        3.3.4 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意识缺乏
第4章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实证分析
    4.1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4.1.1 识别影响因素
        4.1.2 深入分析影响因素
    4.2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指标体系
        4.2.1 问卷调查分析
        4.2.2 构建指标体系
        4.2.3 评价结果排序
    4.3 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4.3.1 政府治理教师失范行为力度小
        4.3.2 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4.3.3 幼教园所师资管理不佳
        4.3.4 幼师在职培训落实差
第5章 国外私立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私立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经验
        5.1.1 美国
        5.1.2 英国
        5.1.3 日本
    5.2 国外私立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启示
        5.2.1 细化幼教机构评价标准,重视教师行为
        5.2.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幼师权益
第6章 优化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的建议
    6.1 政府完善失范行为治理相关法律监管
        6.1.1 加大幼师违法失范行为成本
        6.1.2 明晰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6.1.3 制度保障民办园的扶持力度
    6.2 社会完善幼儿教师行为监督机制
        6.2.1 丰富社会监督教师行为渠道
        6.2.2 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师德建设
    6.3 民办幼教园所加强教师管理
        6.3.1 严格落实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6.3.2 创新师资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6.4 民办幼儿园教师增强行为规范意识
        6.4.1 强化专业素质,落实在职培训
        6.4.2 更新教育理念,克服职业倦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教师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渐进式干预与处理机制研究[J]. 张达,吴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6)
  • [2]幼儿园教师行为风险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X幼儿园为例[D]. 梁雨.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微博舆情信息受众的参与行为拟合与靶向引导研究[D]. 刘熠.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D]. 童美娜.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规范教师惩戒权 ——走向适切的教育惩戒[D]. 狄璐.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混合学习中学习成效提升的干预策略研究[D]. 徐梦迪.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赛场失范行为及对策研究[D]. 李长英.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中小学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的对策研究 ——基于海南省的调查[D]. 温小静.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的研究[D]. 谭珍珍.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失范行为治理问题研究[D]. 张静.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教师失范和干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