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一消费功能两因素解释及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一消费功能两因素解释及对策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个消费函数两因素解释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江叶静秋[1](2020)在《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6亿左右的农村常住人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陕西地处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近一半人口以农业生产为主。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深入实施,陕西省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显着改善,可支配收入变多,消费需求和能力都有所增加,带动了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因此,陕西省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福祉,促进农村繁荣。本文基于“农村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结论建议”的研究思路对陕西省农村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了研究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农村信贷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次,在农村金融理论、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8年陕西省的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再次,根据消费函数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农村金融理论为基础,本文实证分析了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发现:(1)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质量与农村金融发展深度两者和农村居民消费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低。(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信贷扩张引起消费需求增长,而间接影响更为深远,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降低预防储蓄,释放潜在购买力等。(3)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建议:(1)扩大消费信贷,释放购买力和资金流动性(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各项商业保险。(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金融体系;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等。

王长春[2](2019)在《区域消费信贷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至今,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国内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和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而消费信贷在促进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出台了促进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以及规范消费信贷机构业务等一系列政策来保证国内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虽然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环境日益优化,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环境、自然禀赋、社会人文环境等差异,各地区消费信贷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各区域的消费信贷发展状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我国消费信贷市场是各地区消费信贷市场的集合,要想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必须实现各地区消费信贷的良好发展。因此必须明了我国各区域消费信贷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找出各地区消费信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各地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与此同时,居民杠杆率迅速提升、住房贷款增长过快等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引发了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房价的上涨进一步助推了住房贷款的提升,以住房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结构造成了居民杠杆率的的非正常性提升,这不仅不利于刺激即期消费,相反会削弱居民消费预期与侵蚀未来消费潜能,而研究消费信贷能够为进一步了解和解决当前高居民负债率和住房贷款占过高等问题提供思考,基于以上考虑,研究此课题。研究发现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主的长期消费贷款占比过高,消费贷款余额增速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消费信贷水平具有起点高、增速略低、占比下降特点,而中西部地区消费信贷呈现发展初始水平低、增速快、占比上升等特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消费信贷水平之间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东部地区消费信贷期限结构呈现“U”型特征,而中西部地区消费信贷期限结构呈现“波浪式”上升的特征。西部地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这就启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时应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中西部地区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及消费信贷产品种类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金融服务机构在地区分布上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现象。同时通过分析各地区的消费信贷发展的经济及社会环境,发现各地区消费信贷水平即消费信贷结构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此设计实证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表明三大区域消费信贷水平和消费信贷结构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时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各区域消费信贷环境和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针对措施。根据实证结果及研究结论从促进中西部地区进行消费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防止居民杠杆过度向房地产市场集中、增强居民偿债能力、合理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及防范消费信贷过度发展引致的风险等几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各地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

刘伟琦[3](2019)在《基于多部门AS-AD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总需求理论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为基础,无法对中间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建立多部门总供给-总需求(AS-A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经济五部门AS-AD模型,以之分析货币与财政政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由此为政策效果分析提出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方法。首先,阐述总供给-总需求(AS-AD)模型理论基础,分析不同观点间AS-AD模型的共性与差异;在已有单部门AS-AD模型基础上,建立一般多部门AS-AD模型。其次,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及服务业五个部门,构建中国经济五部门AS-AD模型,探究中国经济均衡状态的内在结构联系。利用模型分析税率、劳动生产率、经营盈余率、预期价格、工资率、货币供给量、名义有效汇率等因素对均衡状态的影响特点。再次,通过多因素多阶分析方法研究各种外生因素、外生因素组合对中国经济在既定时期内均衡变化的单因素、双因素影响贡献。根据贡献值大小对我国既定时期内实行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总效果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多部门AS-AD模型分析2015年部分特定货币与财政政策对经济均衡状态可能产生的理论效果,为宏观政策的调控方向提出建议。

韦朕韬[4](2019)在《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要素市场扭曲,还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都成为了政府以及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我国一直存在居民消费不足现象,带来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不利于我国内需的拉动。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一直存在着要素市场扭曲现象,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需求的提升。本文选取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市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三种要素的市场扭曲分别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路径。不同于其他学者采用孤立样本进行研究,本文实证研究中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机制的空间关联性,为进一步研究市场要素扭曲和居民消费问题提供学术支撑。本文研究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如下: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类要素的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就劳动力市场扭曲而言,其主要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就业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就资本市场扭曲(包括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扭曲)而言,其主要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就业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而对于土地市场扭曲而言,其主要通过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其次,本文采用超越对数函数就劳动力和资本的市场扭曲程度进行了测算。本文采用各地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这一指标去衡量各地区的土地市场扭曲程度。在测算时本文采用的是2000-2016年的相关面板数据,测算结果发现就全国总体均值而言,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扭曲呈现出正向扭曲,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价格的正向扭曲程度不断减弱,劳动力市场扭曲现象也在不断改善。资本市场扭曲的测算结果表明就全国总体均值而言,资本市场的价格扭曲呈现出负向扭曲,资本价格被严重低估。从全国总体均值来看,资本市场的价格扭曲程度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8年和2010年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弱。在土地市场扭曲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市场扭曲程度较为严重。从全国总体均值来看,土地市场扭曲程度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0年的时候最低,到2010年达到最大值。我国土地扭曲程度仍然较为严重,但在2013年后呈减弱趋势。然后,本文利用空间计量、中介效应检验、系统GMM等实证方法检验了理论分析中要素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实证检验发现,劳动力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抑制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可以抑制地理距离相近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劳动力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抑制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可以抑制地理距离相近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劳动力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来抑制本地区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提升,同时可以抑制地理距离相近地区的居民总体消费需求。并且,这种机制同样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劳动力市场扭曲确实可以通过减少就业人数来抑制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这种影响机制在溢出效应中同样存在。劳动力市场扭曲确实可以通过抑制就业来减弱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这种影响机制同样存在于溢出效应中。资本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抑制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可以抑制地理距离相近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资本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居民纯收入来抑制本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以抑制地理距离相近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资本-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来促进本地区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提升,这种机制在溢出效应中也成立。并且,这一机制同样可以促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扭曲确实可以通过抑制就业来减弱本地区的居民总体消费需求,这种影响机制在溢出效应仍然成立。对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而言,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扭曲确实可以通过抑制就业来减弱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但该机制的溢出效应不成立。对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而言,资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扭曲确实可以通过抑制就业来减弱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资本-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可以通过抑制就业来抑制空间特征相近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就土地市场扭曲而言,其可以通过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来抑制本地区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提升,同时会抑制地理距离相近地区的居民总体消费需求。土地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来抑制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升。土地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来抑制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并且会抑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最后,本文在理论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且,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修磊[5](2017)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 ——基于地位寻求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消费低迷、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的的难题,但是与居民消费意愿不断下降的现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居民的住宅越来越豪华,道路上私家车越来越多,人们使用的通讯工具、家用电器也越来越高档。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的居民消费并非整体低迷,而是结构性的失衡,居民消费中地位性、攀比性的消费需求高涨,而一些非地位性消费则持续低迷,本文认为这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持续扩大有关。一直以来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研究都忽略了居民消费的非独立性和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背景,一般基于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剧了社会财富向上聚集进而导致全社会的消费倾向降低。本文则考虑居民消费决策过程中的攀比和地位寻求行为,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家庭形成“示范效应”,中低收入家庭出于地位寻求和攀比的动机,也希望能够拥有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特别是希望通过可视的、具有对比性的地位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地位性消费需求高涨。这种现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确实得到了印证,美国自80年代以来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全社会的过度消费。但同样是收入差距扩大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国社保水平较低、信贷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较强的流动性约束,难以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更不敢花光现在的收入,只能通过省吃俭用压缩日常消费来满足大额的地位性消费,这就导致了储蓄动机的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对消费、特别是非地位性消费的抑制,导致了消费的总体低迷和结构性失衡。所以本文认为消费的低迷和结构不平衡与收入不平等加剧有关,收入不平等加剧在地位寻求动机的作用下刺激了居民的地位性消费需求,而我国消费信贷不发达、社会保障水平低,人们普遍存在信贷约束以及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受到较强的外在和内生的流动性约束,只能通过储蓄来实现诸如汽车、耐用消费品、住房等大宗地位性商品的消费,这无疑又加强了消费者的储蓄动机,居民家庭为了实现对大额地位性消费品的购买以及可预期到的将来的地位性消费支出,只能进一步增加储蓄,这就又拉高了储蓄率,对非地位性消费形成挤出,也造成了消费的总体低迷。本文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效用函数,提出了一个跨期的消费模型,推导出消费者通过抑制当期非地位性消费来积累当前和未来地位性消费的内在传导机制。在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本文也将居民消费区分为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两大类,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模型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加剧对地位性消费的刺激作用和对非地位性消费的挤出作用,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验证了地位寻求和流动性约束在其中的作用,证明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结构性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消费环境和居民的消费特征,将地位寻求理论引入消费模型中,分析了在目前制度环境的背景下,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总消费、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高储蓄和高地位性消费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环境,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背景和环境第一是消费偏好的非独立性,我国居民消费的攀比性比较强,消费偏好和消费类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二我国居民消费还面临流动性的约束,包括信贷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外在流动性约束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造成的内生流动性约束,这些都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动机,使得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因此讨论收入不平等背景下居民家庭的消费特征也应该基于这些背景和环境。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梳理国内外关于收入不平等与消费问题的相关研究。国外的消费理论对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国内关于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基于绝对收入假说,没能考虑消费的非独立性,考虑消费决策中“示范效应”和攀比的作用。因此本文希望能通过地位寻求解释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提出收入差距如何影响地位寻求行为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一套完整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跨期的消费模型,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效用函数,推导出家庭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跨期效用理论框架。消费者在收入不平等和流动性约束的条件下,对当期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存在为了应对内生性和外生性流动性约束,通过抑制当期非地位性消费来积累当前和未来地位性消费的资金的内在传导机制。最后用静态比较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收入差距、信贷约束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实证分析中,本文分别对居民家庭消费中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消费进行分类,根据各类消费支出对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确定了其的地位属性,明确了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的内容。然后通过构建跨期消费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实证并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双重作用:增加地位性消费的同时挤出非地位性消费,并且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明确了地位寻求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证明收入不平等加剧是通过人们的地位寻求动机对地位性消费形成刺激,又因为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形成了对非地位性消费和总消费的挤出。根据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攀比风气和流动性约束是收入不平等加剧背景下导致消费总体低迷和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抑制过度的地位性消费,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地位性消费,减少攀比之风;并且调整信贷投放结构,鼓励居民的非地位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赵周华[6](2017)在《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我国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变化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我国老龄化在不断加深的同时,居民消费不足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政府关心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此外,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并且这种现象短期一直会持续。那么,面对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困扰经济增长的事实,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如何?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导致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这些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这些问题就非常值得关注。探讨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寻找扩大内需的可能路径和持久动力、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区域人口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本文以年龄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力图从理论和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分析是解释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形成本文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则是根据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实证检验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以及这些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为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及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老龄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理论框架,并对老龄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农户家庭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全文分为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农村居民生命周期中老年期的消费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与年龄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而考察农村居民老年期的消费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根据实证结果,从消费水平看,农村居民生命周期消费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消费高峰出现在50岁左右,因此农村居民进入老年期后消费水平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从各类消费支出看,农村居民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这六类支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特征都是表现出先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消费高峰点的年龄虽然不相同,但都在65岁之前,因此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在老年期也是保持下降趋势,但医疗保健支出在70岁左右达到高峰,因此农村居民进入老年期医疗保健支出是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此外,从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比重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看,农村居民进入老年期后,食品支出比重、生活用品支出比重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衣着支出比重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在65岁左右出现拐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由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而交通通信支出比重则由以前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上述特征在东中西部基本保持一致,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老年期消费水平、各类消费支出水平及比重的大小。研究内容二:家庭养老对农户家庭消费水平及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从家庭养老的视角分析是否有老人赡养农户家庭的消费差异和赡养老人形成的养老负担对农户家庭消费水平及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根据农户家庭是否有老年人口赡养模型的实证结果,从消费水平看,农村纯老年人家庭户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低18.5%,含老年人家庭户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低13.3%。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东中西部农村纯老年人家庭户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35%、25%、4.84%,而东中西部含老年家庭户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19.4%、10.3%、7.38%。从各类消费支出看,农村纯老年人家庭户在衣着、居住、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111.4%、21.7%、27.4%、111.3%、101.6%,而食品、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3.12%、15.7%;含老年人家庭户在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9.03%、24.9%、14.7%、12.4%,而在生活用品、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2.1%、37.4%、60.4%。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对于东部地区,农村纯老年人家庭户在衣着、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87%、108.8%、109.6%;含老年人家庭户各类消费支出的变量统计上不显着。对于中部地区,农村纯老年家庭户在衣着、居住、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177.2%、47%、34.6%、90.2%、99%,而在食品、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0.2%、20%;含老年户在衣着、交通通信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38.9%、18.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高74.4%,而在居住支出低8.36%,生活用品、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7.5%、69.6%,但统计上不显着。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纯老年人农户家庭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分别低140.9%、66.8%;含老年人家庭户生活用品的人均消费支出比核心家庭户低17.1%,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高4.43%、56.8%。根据农户家庭养老人口经济关系模型的实证结果,从消费水平看,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农户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有显着负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表现出对中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区域差异。从各类消费支出看,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农户家庭衣着、居住、生活用品、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支出有显着负向影响,但对食品、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统计上并不显着。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农户家庭衣着、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支出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对食品、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和对生活用品、居住支出的负向影响统计上并不显着;中部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农户家庭衣着、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支出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对食品、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和生活用品支出的负向影响统计上不显着;西部地区农户家庭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衣着、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的支出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对食品、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和对生活用品、居住支出的负向影响统计上并不显着。研究内容三: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在分析框架指导下,利用我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并估计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全国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显着负向影响。此外,进入模型的农村少儿人口比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社会保障这些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货膨胀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收入增长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正向影响统计上不显着。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表现为:老年人口比重变量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率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对各个区域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对中部影响最大,对西部影响次之,对东部影响最小。基于以上几部分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为:不论从全国还是从东中西部区域看,老龄化在降低农户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同时也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因此老龄化对扩大内需是不利的,是影响我国内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从消费结构看,老龄化对衣着、居住、生活用品、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的抑制效应明显,而对食品、医疗保健的支出有正向拉动作用。为此,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调整生育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二是积极发展银发产业培育消费需求增长点;三是健全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四是因地施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董妍[7](2017)在《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行为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长期处于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已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政府以及金融政府部门虽然采取了各类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措施,但最终效果都不够理想,在宏观经济政策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实情况下,探寻问题的微观基础,从微观层面把握拉动内需的解决途径,已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流动性约束的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等都是导致储蓄过高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习惯形成是导致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的重要的微观因素。通过研究,本文明确了习惯形成因素能否并如何影响家庭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深入挖掘其作用机制,分析其影响效应,达到丰富并拓展家庭金融储蓄理论内涵、完善家庭储蓄问题的微观理论研究框架、夯实习惯形成因素的经济理论基础体系的目标,最终为决策层依托习惯形成作用机制,进而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消费促进政策,努力使家庭储蓄处于适宜的范围内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界定了习惯形成、不确定性、储蓄消费函数等关键概念及其特征,深入剖析居民储蓄的动机,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生命周期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两个主要动机,并借此明确论文研究的两条路径。深入分析西方消费理论,分析所涵盖上述两个动机的基本理论,包括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等假说;从确定性消费理论引申出立足实际的不确定性理论;详细解读习惯形成储蓄和消费理论的成果及不足;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剖析习惯形成因素的根源,为习惯形成这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因素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撑,提出论文研究的总体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基础。全面分析和探究影响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宏观层面层层递进至微观层面,各类因素均未能实现对高储蓄率问题的完全的、规范的、有效的解释,进而得出习惯形成作为心理和行为偏差因素是影响家庭储蓄的重要因素;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分析习惯形成影响效应和原理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习惯形成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习惯形成确实是家庭储蓄和消费影响因素的一致结论。基于心理学理论,从有限关注这个习惯形成根源角度,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习惯形成因素对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驱动机制,进一步揭示了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和消费的作用机制,从心理学视角完善了此领域研究的理论框架;依据无限制的缓冲库存储蓄模型,构建了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规范化处理,为深入分析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做好前期准备;构建了实证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蕴含了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的作用机制。提出谨慎动机和边际消费倾向是习惯形成因素影响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路径。优化了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深入拓展并分析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的性质特征,解决跨时期的模型优化问题。从欧拉方程、价值函数、最优消费策略、边际消费倾向、财富习惯比等多个角度对模型进行优化和分析。运用适度法的创新角度进一步分析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探讨在非随机的无约束的情况下的最优储蓄消费函数的性质,丰富了家庭储蓄及消费模型研究的优化分析方法,为家庭储蓄问题的继续探索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理度量不确定性变量,真实反映不确定性因素,还原中国家庭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的度量一直是消费问题研究的难点,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取值方法有很多,考虑因素过多,虽能体现全面性,但必然会带来较多的干扰信息,给统计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选择较少因素,降低统计分析结果的精度,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借鉴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性地取得较合理的不确定性变量处理办法,为实证研究提供真实性和精确性的保障。构建习惯形成下家庭储蓄模型的计量经济模型,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出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5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得到实证分析结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影响中国城镇和农村家庭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习惯形成因素对农村家庭居民的影响程度较城镇家庭居民的影响程度强。消费的惯性越强,城镇家庭居民和农村家庭居民都会变得越谨慎,就会把收入中更大的比例用于储蓄,进而造成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积累的财富就会更多,这样收入不确定性对家庭居民的影响就会减弱。实证检验了习惯形成因素对储蓄和消费的两条影响路径,说明构建的模型能够解释习惯形成因素作用机制,进一步印证理论分析部分的结论。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依托习惯形成作用机制,引导家庭居民改变原有储蓄和消费习惯,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均衡的新习惯,同时为决策层提供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消费金融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

韩飞[8](2014)在《国民收入分配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文中指出摘要: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是近年来一直被关注的问题,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更成为关注的焦点。针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我国居民收入占比下降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本文试图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建立严格的理论逻辑,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地探讨二者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独收入分配结构或居民收入差距自身与消费的关系。根据对国民收入分配含义的区分,国民收入分配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表现为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收入占比;二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考虑到国、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作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涉及两者共同影响消费需求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综合考虑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构建居民收入占比和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数学模型;运用我国1985-2012年居民消费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基尼系数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性地探讨两者对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消费需求促进的政策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占比比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对计量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肖威[9](2014)在《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研究 ——基于货币超发和结构性因素的视角》文中提出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均衡方式逐渐由资源约束下的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下的过剩经济转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通货膨胀率总体下降,但货币沉淀越来越严重,M2/GDP不断上升,而农产品价格在近年却出现了阶梯式的大涨。“中国货币迷失”现象又再次发生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现象,引发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之后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应对危机,中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态势,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严峻挑战。但应对危机的扩张性政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为支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广义货币的过快增长再一次导致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形势的担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在这么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下,为什么没有发生与之相匹配的通货膨胀?货币迷失现象再次出现在中国?这样高的货币存量是否会造成未来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农产品价格存在着强烈的涨价动能,却为什么常常出现大起大落?这是否会造成中国未来的高通货膨胀?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试图对中国自1997年以来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研究。本文总体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和三章,本部分首先从中国近年通货膨胀现象的两大矛盾入手,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界定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内涵;其次,对现有关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进行了尽可能充分的梳理,重点归纳了对货币迷失之谜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对该问题原因的不同解释;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主要是分析近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对该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计划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国货币迷失之谜的解释、货币迷失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总结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三章介绍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现象,分析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积累的经济背景。第二部分为第四、五章,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分别从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研究分析,估计未来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形势。一方面,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对需求层面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研究,回答了中国的货币迷失之谜;然后从实证的角度构建了货币势能概念,对中国未来需求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预测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研究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然后分析了历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发现农产品抑价的存在,分析农产品抑价的产生原因及其造成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主要是从成因分解的角度重新对中国近年以来的通货膨胀进行了成因研究。首先构建数量模型,量化分解通货膨胀成因,采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构成CPI的32个小类子成分进行实证研究;分解出源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的通货膨胀程度指标。然后对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的结果进行研究,并为后文从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包括第七、八章,主要研究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可控性。第七章首先总结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形势;然后通过研究需求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条件,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造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而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则有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主要是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些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也说明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必然性。然后利用P-Star方法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进行预测研究。第八章接着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可控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建模和数据模拟,对中国家庭进行通货膨胀压力测试;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对中国家庭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进行了实际调研和总结。第五部分包括第九章。这一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应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建议,以及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结论主要有:第一,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需求面的货币、信贷扩张因素,而供给层面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正面效应超过负面效应。在不同的时期内,中国通货膨胀成因有所区别。在2003年以前,需求层面实际上是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而供给层面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较高,这对于缓解通货紧缩问题、理顺价格体系,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2007年以来发生的明显、甚至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层面的货币、信用因素拉上的。第二,需求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本文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未来四年以内的通货膨胀都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中国的沉积货币形势非常严重,未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很有可能会因为需求层面的压力释放而造成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第三,供给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也较大。研究发现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没有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定价权。农产品价格经常受到人为的压低,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农产品抑价现象。中国存在明显的农产品抑价,农产品价格还应当在2012年的价格基础上上涨20%。第四,需求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供给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都极有可能在未来发生。一旦消费需求改善,或是扩大内需和发展现代农业经济,都会导致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而无论是消费需求改善,还是以内需为主的战略、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是需求层面还是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都是一个必然的现象。第五,通过对中国家庭的通货膨胀压力测试和对居民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问卷调研,发现中国家庭能够承受的通货膨胀最大限度应该在5%以下。

黄容[10](2014)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净出口和投资拉动。2008年世界性金融风暴严重影响到我国净出口,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最终消费疲软,会造成投资的盲目扩大,最终致使生产难以被消化,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与我国当前试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不相符。为此,只有通过提高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形成以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为主导,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然而,事实上我国消费市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消费不足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扩大国内最终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收入差距、环境差别、产品结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其消费能力不如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一半以上,却只占全国消费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因此,相当长时期内应将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农村。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忽略了与我国国情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我国存在的大量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量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和居民消费关系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对于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缺乏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其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地研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收入等一系列问题的改变,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具体传导机制是什么,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参考己有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创新:(1)理论方面,已有文献对于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这两个领域缺乏综合性的分析框架,没有深入揭示劳动力流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制,本文详细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深入分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促进农民消费具有重要的价值。(2)实证方面,已有研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研究较少,而现有定量研究的数据也基本是通过对某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得来的,本文不但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宏观数据研究,同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的微观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3)跨学科研究,将人口社会学与消费经济学相关学科知识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突破劳动力流动研究仅局限于人口社会学领域,消费理论研究局限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思路。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改善居民消费结构,详细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除此之外,采用宏微观数据同时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了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安排和研究思路;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此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国内主要分为总体描述阶段和专题深入阶段,总体描述阶段主要是对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并探讨了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原因、劳动力流动的特征、估计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宏观影响等,专题深入阶段主要探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流动对迁出地的微观影响,以及外来劳动力的特殊脆弱性等。然后,对当代国外消费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回顾,并阐述了消费理论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与发展,消费理论主要有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随机游走假说等,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基础理论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演变、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消费函数和消费结构等。最后,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过程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动历程分析。首先描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过程,主要分为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轨迹、演变特点以及原因;然后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历程,主要分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历程,对消费水平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对消费产生影响也主要通过收入起作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衣着消费支出呈下降态势,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居住消费支出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家庭设备等在波动中呈现下降态势;最后分阶段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重要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消费水平。第四章,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理论分析。首先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劳动力流动通过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消费观念的影响、对收入预期的影响以及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进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发生作用;然后在提出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流动劳动力追求预期净收益现值最大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其收入高低成正比、不考虑收入的税负问题等基本假定基础上,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对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微观关系进行模型推导。第五章,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实证检验。在分析各因素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农村199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eviews计量软件,分别对全国层面、分区域层面中国居民消费方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通过对收入、消费观念、收入预期、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且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其影响程度也不同。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根据劳动力流动、收入变化、消费习惯以及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居民消费行为,有利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此外,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这是一项基于微观截面数据的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模型中的大部分解释变量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第六章,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实证检验。利用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LAIDS)模型实证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衣着、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方程的截距有显着影响;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方程的斜率有显着影响;对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无论从截距还是斜率影响都不显着。同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微观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人数不同,对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七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劳动力流动对消费产生促进作用,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力流动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收入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起重要作用,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改变消费观念,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优化农村消费供给结构。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个消费函数两因素解释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个消费函数两因素解释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面建成小康任务艰巨
        1.1.2 农民所占比例大,农村消费市场挖掘不够
        1.1.3 农村金融发展受限,农民消费需求无法满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
    2.1 农村金融理论介绍
        2.1.1 农村金融含义
        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
        2.2.1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
        2.2.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
第三章 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3.1 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3.1.1 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3.1.2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3.1.3 农村金融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3.1.4 陕西农村金融发展成效初显
    3.2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现状
        3.2.1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
        3.2.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3.2.3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拉大
        3.2.4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3.2.5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3.3 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3.3.1 直接影响
        3.3.2 间接影响
    3.4 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问题
        3.4.1 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相对缓慢
        3.4.2 农村金融制度相对滞后,刺激农村消费的力量微弱
        3.4.3 非正规金融大量涌入,扰乱农村金融市场与消费环境
第四章 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说明
        4.1.2 解释变量的选取
        4.1.3 数据来源
    4.2 模型构建与描述性统计
    4.3 回归模型结果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区域消费信贷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1.1.2 贸易环境恶化背景下商品劳务出口面临巨大压力
        1.1.3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1.1.4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消费信贷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1.5.1 研究方法
        1.5.2 拟创新点
        1.5.3 研究不足
2 消费信贷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
        2.1.2 消费信贷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函数理论
        2.2.2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2.2.3 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作用机制
        2.2.4 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3 区域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区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3.2.1 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历程
        3.2.2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3.2.3 消费信贷相关社会热点问题
    3.3 区域消费信贷水平及消费信贷结构分析
        3.3.1 区域消费信贷水平比较分析
        3.3.2 区域消费信贷结构的比较分析
    3.4 区域消费信贷发展问题分析
4 区域消费信贷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4.1.1 变量指标选取
        4.1.2 数据说明及数据来源
    4.2 实证模型
    4.3 实证估计
        4.3.1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4.3.2 相关水平分析
        4.3.3 估计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促进区域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中西部地区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5.2 增强中西部地区居民偿债能力
    5.3 防范各区域居民杠杆向房地产市场过度集中
    5.4 合理引导各区域的居民消费需求
    5.5 防范消费信贷发展过热引致金融风险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3)基于多部门AS-AD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多部门AS-AD分析理论
    2.1 传统总供给-总需求理论评述
        2.1.1 总需求模型
        2.1.2 总供给模型
        2.1.3 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看法
    2.2 多部门AS-AD模型
        2.2.1 多部门基本投入产出模型
        2.2.2 多部门总供给函数推导
        2.2.3 多部门总需求函数推导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经济AS-AD模型
    3.1 基础数据准备
    3.2 五部门需求函数估计
        3.2.1 居民消费函数估计
        3.2.2 超额存货估计
        3.2.3 真实投资需求函数估计
        3.2.4 净进口函数估计
    3.3 五部门供给函数估计
        3.3.1 农业部门供给函数估计
        3.3.2 工业部门供给函数估计
        3.3.3 建筑业部门供给函数估计
        3.3.4 交通业部门供给函数估计
        3.3.5 服务业部门供给函数估计
    3.4 五部门AS-AD均衡模型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经济均衡状态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4.1 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法
    4.2 经济均衡状态的多因素影响分析模型
    4.3 中国经济均衡状态的因素影响实证分析
        4.3.1 经济均衡状态计算结果
        4.3.2 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分析
    4.4 基本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2015 年部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评估
    5.1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5.2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5.3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5.3.1 长期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5.3.2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结构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4 结构安排
    1.3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1 相关概念的说明
        2.1.2 要素市场扭曲的成因及测算方法
        2.1.3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研究
        2.1.4 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理论
        2.2.2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4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2.2.5 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
第3章 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3.1 引言
    3.2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3.2.1 劳动力市场扭曲、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
        3.2.2 劳动力市场扭曲、收入分配差距与居民消费
        3.2.3 劳动力市场扭曲、就业与居民消费
    3.3 资本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3.3.1 资本市场扭曲、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
        3.3.2 资本-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收入分配差距与居民消费
        3.3.3 资本-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就业与居民消费
    3.4 土地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4.1 引言
    4.2 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扭曲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4.2.1 理论模型的设定
        4.2.2 变量数据的说明
        4.2.3 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扭曲程度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4.3 土地市场扭曲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4.3.1 测算方法
        4.3.2 土地市场扭曲程度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5.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5.2.2 计量模型设定
        5.2.3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5.2.4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5.3.1 劳动力市场扭曲、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检验
        5.3.2 劳动力市场扭曲、收入分配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检验
        5.3.3 劳动力市场扭曲、就业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本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6.3.1 资本市场扭曲、收入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检验
        6.3.2 K-L相对价格扭曲、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检验
        6.3.3 K-L相对价格扭曲、就业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土地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7.1 引言
    7.2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7.2.3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 ——基于地位寻求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本情况
        1.2.2 中国城镇家庭消费面临的流动性约束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消费理论的演进
        2.1.1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假说
        2.1.2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2.1.3 随机游走假说
        2.1.4 随机游走假说的发展
    2.2 地位寻求与居民消费
        2.2.1 地位寻求理论
        2.2.2 地位寻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2.3 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
        2.3.1 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
        2.3.2 收入不平等、地位寻求与居民消费
    2.4 流动性约束对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影响
        2.4.1 外部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2.4.2 内生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2.5 本章小结
3 地位寻求视角下的城镇家庭消费:一个理论框架
    3.1 社会地位寻求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
        3.1.1 社会地位寻求的基本概念
        3.1.2 居民消费偏好的非独立性和我国居民消费特征
    3.2 一个简约的地位寻求消费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消费的最优化问题
        3.2.3 流动性约束的测度方法
    3.3 收入不平等对地位性消费影响分析
        3.3.1 收入不平等对地位性消费决策的影响
        3.3.2 地位寻求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
        3.3.3 收入不平等通过地位性消费抑制家庭消费的影响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统计描述及中国城镇家庭地位的自我认知
    4.1 调查数据及变量说明
        4.1.1 CFPS微观调查数据介绍
        4.1.2 主要变量的说明和描述
    4.2 中国城镇家庭地位性支出的评价标准
        4.2.1 社会地位与消费类别
        4.2.2 地位性与非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收入不平等环境下的城镇家庭消费特征实证分析
    5.1 收入不平等与居民家庭地位性/非地位性消费
        5.1.1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5.1.2 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地位性/非地位性消费的估计结果
        5.1.3 主要结论
    5.2 城镇家庭消费的地位寻求动机
        5.2.1 高地位家庭消费与收入不平等
        5.2.2 中低地位家庭消费与收入不平等
        5.2.3 主要结论
    5.3 外部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关系的识别
        5.3.1 外部流动性约束的分组
        5.3.2 外部流动性约束与家庭消费
        5.3.3 主要结论
    5.4 内生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关系的识别
        5.4.1 内生流动性约束的分组
        5.4.2 内生流动性约束与家庭消费
        5.4.3 主要结论
    5.5 收入不平等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5.5.1 收入不平等和基尼系数
        5.5.2 10%高收入家庭收入占比的估计结果
        5.5.3 主要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6.2 抑制过度地位性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的健康发展
    6.3 调整消费信贷投放结构,着力支持非地位性消费
    6.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不确定性影响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说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老龄化的概念及其统计指标
        2.1.2 居民消费的概念及其统计内容说明
        2.1.3 区域及区域差异
    2.2 文献回顾
        2.2.1 关于老龄化的研究
        2.2.2 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
        2.2.3 关于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2.3 评价与启示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消费需求理论
        3.1.2 需求层次理论
        3.1.3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3.1.4 人口转变理论
    3.2 分析框架
        3.2.1 老龄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总体框架
        3.2.2 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微观层面的分析
        3.2.3 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宏观层面的分析
4 老龄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4.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4.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4.2.1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4.2.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4.3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特点
        4.3.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
        4.3.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生命周期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模型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基本情况
    5.3 变量选择与统计描述
        5.3.1 变量选择
        5.3.2 变量的统计描述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农村居民老年期消费水平的变化特征
        5.4.2 农村居民老年期消费水平变化特征的区域差异
        5.4.3 农村居民老年期各类消费支出的变化特征
        5.4.4 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比重随年龄变化的特征
        5.4.5 农村居民老年期各类消费支出变化特征的区域差异
    5.5 本章小结
6 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家庭养老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模型
    6.2 变量选择与统计描述
        6.2.1 变量选择
        6.2.2 变量的统计描述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是否有老人赡养农户家庭消费水平差异的实证结果
        6.3.2 是否有老人赡养农户家庭各类消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结果
        6.3.3 养老负担对农户家庭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结果
        6.3.4 养老负担对农户家庭各类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宏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7.1 实证模型
    7.2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7.2.1 变量选择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的统计描述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1 估计方法
        7.3.2 全国数据的实证结果
        7.3.3 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实证结果
    7.4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调整生育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
        8.2.2 积极发展银发产业培育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点
        8.2.3 健全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居民消费预期
        8.2.4 因地施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行为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3.1 储蓄和消费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习惯形成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研究现状
        1.3.3 习惯形成理论的研究方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储蓄概念及动机
        2.1.2 不确定性的概念和分类
        2.1.3 习惯形成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
    2.2 储蓄问题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基于生命周期动机的理论分析
        2.2.2 基于预防性动机的理论分析
        2.2.3 最优行为求解的方法
    2.3 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理论
        2.3.1 习惯形成的心理学根源
        2.3.2 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基础模型分析
        2.3.3 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理论分析方法
        2.3.4 习惯形成下的家庭储蓄模型实证分析方法
    2.4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行为影响的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效应研究
    3.1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影响的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制度因素分析
        3.1.3 家庭异质性因素分析
        3.1.4 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分析
    3.2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效应分析
        3.2.1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的直接影响效应
        3.2.2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的间接影响效应
    3.3 实证检验习惯形成影响效应
        3.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3.3.2 回归方法选择
        3.3.3 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分析
        3.3.4 实证检验结论
    3.4 小结
第4章 习惯形成下家庭储蓄模型的构建
    4.1 习惯形成心理学动机分析
        4.1.1 心理学根源描述
        4.1.2 基本假设
        4.1.3 不同关注度家庭消费对比分析
        4.1.4 不同关注度家庭储蓄对比分析
    4.2 引入习惯形成的一般均衡家庭储蓄模型
        4.2.1 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典型特征
        4.2.2 关键变量描述
        4.2.3 基本假设和一般均衡模型
        4.2.4 目标函数
    4.3 模型的规范化
        4.3.1 确定性等价下规范化模型
        4.3.2 不确定性下的规范化模型
    4.4 实证分析理论模型的构建
    4.5 小结
第5章 习惯形成下家庭储蓄模型的优化分析
    5.1 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的影响路径分析
        5.1.1 预防性储蓄动机影响路径
        5.1.2 边际消费倾向影响路径
    5.2 最优策略函数分析
        5.2.1 效用函数性质分析
        5.2.2 递归方法分析最优消费策略
        5.2.3 价值函数性质分析
        5.2.4 习惯形成下家庭储蓄模型的跨期优化分析
    5.3 基于财富习惯比对模型效应的分析
        5.3.1 目标设定的依据
        5.3.2 目标分析及结论
    5.4 习惯形成下家庭储蓄模型的动态随机优化
        5.4.1 动态随机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
        5.4.2 基于适度法的最优行为分析
        5.4.3 价值函数分析
        5.4.4 分析结果与拓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习惯形成影响家庭储蓄的实证研究
    6.1 不确定性变量的测度
        6.1.1 中国家庭面对的不确定性分析
        6.1.2 不确定性变量取值方法分析
        6.1.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度量不确定性
    6.2 研究与设计说明
        6.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6.2.2 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3 回归方法选择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6.3.2 数据检验
        6.3.3 估计结果及分析
    6.4 实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民收入分配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影响消费需求原因的文献综述
        1.2.2 国民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文献综述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消费函数理论
        2.1.1 绝对收入理论
        2.1.2 相对收入理论
        2.1.3 持久收入假说
        2.1.4 生命周期理论
    2.2 收入分配理论
        2.2.1 古典收入分配理论
        2.2.2 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
        2.2.3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民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机理分析
    3.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消费需求
        3.1.1 居民收入占比简介
        3.1.2 居民收入占比对于消费需求的影响
    3.2 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
        3.2.1 居民收入差距简介
        3.2.2 居民收入差距对于消费需求的影响
    3.3 国民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
        3.3.1 基本假定
        3.3.2 国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作用的理论推导
        3.3.3 居民收入占比变动与收入差距变动对消费影响的替代作用推导
    3.4 本章小结
4 国民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4.1.1 VAR模型原理
        4.1.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4.1.3 单位根检验
    4.2 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
    4.3 脉冲响应函数
    4.4 可支配收入占比与收入差距替代弹性测算
    4.5 本章小结
5 提升我国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5.1 调整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
        5.1.1 加大初次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占比
        5.1.2 强化收入调节力度,努力提高再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
        5.1.3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居民收入持久增长
    5.2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升居民整体消费倾向
        5.2.1 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
        5.2.2 着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5.2.3 健全社会经济运行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创新与不足
        6.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研究 ——基于货币超发和结构性因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出、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中国货币之谜”的文献综述
    2.3 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综述
        2.3.1 关于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
        2.3.2 关于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原因的研究
        2.3.3 关于外部因素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
        2.3.4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2.3.5 关于通货膨胀与财政关系的研究
        2.3.6 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归纳
    2.4 文献总结
第3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背景
    3.1 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以及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3.1.1 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
        3.1.2 通货膨胀的分类
        3.1.3 通货膨胀的度量
        3.1.4 通货膨胀的成因
        3.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3.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通货膨胀情况
    3.3 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经济背景
        3.3.1 中国经济均衡方式的转变
        3.3.2 经济均衡方式转变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币超发:有效需求不足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4.1 引言
    4.2 中国需求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表象:货币沉积
    4.3 有效需求不足与沉积货币
    4.4 沉积货币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4.5 实证研究
        4.5.1 假说一的实证检验
        4.5.2 假说二的实证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构性层面:农产品抑价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5.1 中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点
    5.2 价格结构性上涨的逻辑: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5.3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
    5.4 农产品抑价:产生原因及其后果
    5.5 如何对待农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近年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面抑或供给面?
    6.1 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的必要性
    6.2 通货膨胀成因的量化分析与结构性模型
    6.3 实证分析
        6.3.1 因子分析法的介绍
        6.3.2 研究假设
        6.3.3 统计分析步骤
        6.3.4 统计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
    7.1 需求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条件
        7.1.1 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
        7.1.2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文献总结
        7.1.3 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的现状
        7.1.4 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的理论分析
        7.1.5 实证分析
        7.1.6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原因的总结
        7.1.7 有效需求不足改善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7.2 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条件
    7.3 通货膨胀预测研究
        7.3.1 通货膨胀预测研究综述
        7.3.2 P-star 方法的基本原理和 P/P*指示器
        7.3.3 P/P*指示器的计算
        7.3.4 基于 P/P*的通货膨胀预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可控性
    8.1 逻辑推理
    8.2 理论模型
    8.3 数据模拟
    8.4 问卷调研
        8.4.1 调查问卷结果
        8.4.2 问卷调研的结果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内容和结论的回顾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劳动力流动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消费理论综述
        2.2.1 当代西方消费理论
        2.2.2 国内消费理论研究
    2.3 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对文献的评述
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过程与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历程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过程
        3.1.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轨迹
        3.1.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特点
        3.1.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3.2 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历程分析
        3.2.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历程
        3.2.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历程
        3.2.3 小结
    3.3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阶段性考察
        3.3.1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劳动力区域内流动消费超常规增长
        3.3.2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消费低迷增加
        3.3.3 第三阶段(1992-1996年):劳动力快速流动阶段消费快速稳定增长
        3.3.4 第四阶段(1997-2002年):劳动力流动速度降低时期消费增速放慢
        3.3.5 第五阶段(2003-至今):劳动力公平流动时期消费稳定增长
        3.3.6 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理论分析
    4.1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分析
        4.1.1 对收入的影响
        4.1.2 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4.1.3 对收入预期的影响
        4.1.4 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4.1.5 小结
    4.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模型
        4.2.1 基本假定
        4.2.2 劳动力流动理论
        4.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4.2.4 劳动力流动与居民消费关系
    4.3 本章小结
5.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实证检验
    5.1 宏观面板数据模型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数据处理与描述
        5.1.4 估计方法
        5.1.5 回归过程分析
    5.2 微观截面数据模型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5.2.3 模型构建与估计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实证检验
    6.1 宏观数据分析
        6.1.1 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LAIDS)模型简介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1.3 模型估计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2 微观数据分析
        6.2.1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描述性分析
        6.2.2 函数建模与估计结果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劳动力流动对消费产生促进作用
        7.1.2 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
        7.1.3 消费观念对农村居民消费起促进作用
        7.1.4 收入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起重要作用
        7.1.5 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7.2 政策建议
        7.2.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7.2.2 采取措施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7.2.3 改变消费观念
        7.2.4 完善相关社会保障
        7.2.5 优化农村消费供给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个消费函数两因素解释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江叶静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区域消费信贷发展比较研究[D]. 王长春.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3]基于多部门AS-AD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研究[D]. 刘伟琦. 燕山大学, 2019(03)
  • [4]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D]. 韦朕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 ——基于地位寻求视角的分析[D]. 修磊.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9)
  • [6]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 赵周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习惯形成对家庭储蓄行为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 董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8]国民收入分配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D]. 韩飞. 中南大学, 2014(02)
  • [9]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研究 ——基于货币超发和结构性因素的视角[D]. 肖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10]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黄容.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一消费功能两因素解释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