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及成煤环境探讨

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及成煤环境探讨

一、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1](2021)在《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文中研究表明

李江力,郭宁宁,姜志勇,胡尚军,江为民[2](2021)在《湖北省云台荒煤田梁山煤系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综合分析云台荒煤田的地质概况、含煤地层特征及煤质特征,总结控煤因素,为在该区开展找煤工作提供依据。云台荒煤田含煤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梁山组,其空间展布受五龙山背斜和云台荒向斜控制,古沉积基底、岩相古地理为区内主要控煤因素。

刘存友[3](2020)在《织金地区煤层气成藏效应及优势储层测井识别》文中指出论文针对织金地区煤层层数多、薄厚不均、煤层层间距不等、煤体结构复杂、含气性不均等储层特点,通过地质调查、实验测试、资料分析等方法,明确了该区沉积和演化特征,进一步从沉积、水文、构造、埋深四个方面对该区煤层气成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合已有取心和测井资料,建立了适用于织金区块的煤体结构指数模型,对尚未明确煤体结构的珠藏次向斜试验井组煤层进行预测,结合煤层厚度、煤层含气量、煤层埋深和煤层灰分,筛选出珠藏次向斜试验井组范围内的优势储层,为该区后续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织金地区在晚二叠世龙潭组聚煤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受龙潭组海进海退影响,垂向上龙潭组上段和下段为潮坪沉积,中段则为三角洲沉积。沼泽发育广,但龙潭组沉积期海平面快速变化,适宜聚煤的沼泽期极不稳定,煤层横向连续性好,但多以多薄煤层为主。织金地区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三角洲—潮坪型、泻湖—潮坪型两种聚煤作用。该区煤层顶底板组合多以封盖性较好的泥岩和细粒沉积岩为主,沉积环境为煤层气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该区构造作用对煤层含气性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开放性断层会加速煤层气逸散,封闭性断层以及向斜轴部对煤层气保存有利,同时向斜轴部会形成局部水滞留区,对煤层气的封堵性增强。织金区块的煤层气富集成藏可以总结为:沉积控煤、构造-水文-埋深联合控气。利用织金区块测井资料,运用SPSS软件对测井参数进行优选,结合参数之间的正负性关系,建立了适用于该区的煤体结构指数CSI模型,并对该地区珠藏次向斜尚未明确煤体结构的试验井组进行预测,根据得到的煤体结构指数CSI,结合归一化处理后的煤层厚度、煤层含气量、煤层埋深和煤层灰分参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珠藏次向斜试验井组6号、7号、16号、17号、20号、23号、27号、30号煤共八层优势储层,2号、8号、15号煤为次优势储层。

屈美君[4](2020)在《煤变形中矿物和元素响应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以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安徽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原生结构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利用SEM-EDX、XRD、ICPMS、XRF等分析了实验样品中矿物及元素的赋存状态,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温度和差异应力对矿物变形和元素迁移聚集的影响及其对煤变形的响应特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燕山早中期徐宿弧形推覆构造的形成是祁南矿煤层变形的关键构造期次,为煤高温高压实验条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根据煤层变形时实际埋深、地压和地温梯度等条件确定了围压、温度和差异应力等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条件,系统进行了顺层挤压应力作用的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2)系统开展了实验变形煤的宏观和微观构造观测与分析。差应力的增加,促进了煤样的变形,样品的变形程度增强,主要表现为显微碎块、碎粒和裂隙等脆性变形程度的增高;温度的升高,降低了样品强度、增强了样品的塑性,样品的碎裂流变韧性变形增强,局部可以出现牵引微褶皱或劈理化带;以方解石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对煤的变形具有较好的响应特征。(3)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低温高应力应变环境有利于常量元素Ca、Fe、Mg的聚集,常量元素Ti、K、Al、Si和Na则是在高温高应力应变环境下易聚集;微量元素中,煤变形环境温度越高、差应力越大,越有利于REE元素聚集,高温高应力应变环境有利于Be、Pb、Co元素含量增加,元素Li、Ga在高温低应力应变环境聚集,低温高应力应变环境有利于Sc元素聚集;Ca元素的变化与方解石的变形、变位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刘和武[5](2020)在《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与矿物动力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宿县矿区构造煤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紧密围绕构造煤中矿物与元素的动力分异特征与机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揭示了构造煤有机质的动力变质作用与矿物的变形、变位与变质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应力-应变的响应特征,进一步阐释了元素的应力敏感性特征及造煤中元素的迁移变化机理,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途径,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揭示了不同序列构造煤形成的应力-应变环境。脆性变形构造煤多形成于高应变速率的挤压、拉张或剪切应力环境,脆-韧性变形构造煤多形成于强烈的剪切应力环境,韧性变形构造煤多形成于低应变速率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从超微观角度揭示了构造煤脆、韧性变形机理,与脆性变形作用相比,韧性变形作用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应变能,促进了煤分子发生结构松弛作用并产生可移动分子相,使得煤体塑性增强,更容易发生韧性变形;煤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宿县矿区低煤级烟煤发生脆、韧性变形转换的条件为温度100200?C,差应力100150MPa。(2)从复合煤分子结构模型出发,揭示了构造煤分子结构演化路径与机理。构造煤分子结构演化主要包括松弛作用与重排作用,脆性变形构造煤分子结构中弱键结合力优先断裂,煤交联网络分子结构的松弛作用占主导地位;脆-韧性及韧性变形构造煤中分子结构的重排作用显着增强,一方面是由于剪切应力对动力变质具有更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韧性变形作用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应变能更有利于分子结构演化。(3)阐释了构造煤中矿物的变形、变位及变质特征。随着构造煤变形强度增加,矿物在机械破碎与研磨作用下粒径减小,磨圆度增加,在压剪应力作用下矿物不仅形貌特征被改变,也发生了局部迁移聚集作用。此外,构造应力作用使得物质代入作用增强(尤其在断层面附近),导致煤中矿物发生机械混杂作用,粘土矿物作为应力敏感矿物的代表,在应力作用下不仅物理结构被改变,化学结构也发生规律性演化;此外,应力改性作用还增强了粘土矿物吸附元素的能力。(4)揭示了煤有机质的组成元素及具有有机亲和性元素的动力分异机制。应力作用下构造煤化学结构动力变质作用一方面通过杂原子官能团的降解作用使得有机质组成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构造煤分子结构的演化作用虽然并未引起有机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但通过改变原子间的连接与组合方式,使元素的赋存状态发生规律性变化;此外,杂原子官能团作为有机结合态微量元素的重要吸附位点,应力作用下的降解导致相关微量元素发生迁移变化。(5)阐释了具有无机亲和性的元素迁移变化的影响因素,指出矿物的应力诱导混入、局部动力迁移及动力变质为无机亲和性元素迁移变化的主要作用类型。应力诱导混入作用通过影响裂隙充填矿物的分布来控制元素的迁移变化;局部动力迁移作用通过煤体流变作用使矿物局部运移,导致与矿物相关的元素也发生迁移变化,并在特定位置富集;矿物动力变质作用则通过应力作用下矿物化学结构的演化控制元素的迁移散失与富集。(6)筛选出应力敏感元素,并将其划分为富集型与散失型两种类型,揭示了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与富集和散失型应力敏感元素分布特征的内在联系,认为应力敏感元素的迁移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对构造煤的发育与分布具有指示意义,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该论文有图211幅,表32个,参考文献390篇

侯章帅[6](2020)在《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板块二叠纪沉积分异显着,发育多套烃源岩层,古地理面貌较为复杂。本研究在最新的二叠纪综合年代地层框架下厘定了各区域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并基于812条综合长剖面资料重建了目前最高分辨率的古地理图(根据地质年代和重要地质事件恢复18张二叠纪古地理图)。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中期,华南板块以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台地和范围较大的康滇古陆为特征,在亚丁斯克期中晚期海平面达到该时期的最低点,各区域的陆源剥蚀区连成一片,而华南南部和北部边缘仍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2)亚丁斯克期晚期-罗德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华南北部边缘、湘黔桂和下扬子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康滇古陆范围极度萎缩;沃德期-卡匹敦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盆地范围缩减,华夏古陆逐渐扩大,并在西侧形成了浅海碎屑岩沉积体系;到中二叠世末期,华南板块处于晚古生代海平面最低的时期,除桂中、湘南等少数区域外,华南板块主体位于海平面之上,广泛发育沉积间断。(3)吴家坪期-长兴期中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充沛的物源供应和频繁的海平面波动为华南广泛发生的聚煤作用提供了条件;长兴期晚期,华南海平面再次回退,各盆地范围明显缩小;到二叠纪末,华南板块海平面位于该时期最低值。本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古地理变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但东吴上升运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极大地重塑了华南板块晚二叠世古地理格局,并大幅提高了陆源供给量。本研究采用GPlates软件首次精准地恢复原型原位的华南古地理变迁,并讨论了二叠纪华南板块的定量动力学特征。在大数据支撑下,区域高分辨率古地理重建图可用于修正和改良全球古地理重建结果。华南二叠系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层,主要赋存于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等沉积层位。本研究统计并分析各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和牙形类色变指数资料,认为川东-鄂西和下扬子区域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处于有利生烃阶段,而其它区域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总体来看,华南板块二叠系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余健[7](2019)在《贵州省沿河县梁家宝勘查区含煤特征与成煤环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贵州省沿河县梁家宝勘查区为例,采用煤岩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方法对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展开了分析,发现其由一套海相沉积组成,受海水侵入和陆源物质混入量增加因素的影响,成煤环境属于较强的还原环境,煤层整体相对稳定。

崔崇海[8](2018)在《广西各成煤时代煤中硫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充分了解各成煤时代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通过对广西各煤炭产出地煤中硫分含量的统计及部分样品的测试,研究各成煤时代煤中硫分的含量,进而分析各成煤时代煤中硫分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广西各时代煤中各种硫的含量相差较大。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和新近纪煤中硫化物硫占全硫的平均值分别为63. 79%、33. 2%、32. 61%、46. 74%,以早石炭世煤中硫化物硫占全硫含量比例最高,其余三个时代相差不大;广西煤中硫分含量较高,且新近纪的煤中硫分含量并非如此,煤中高硫煤所占比例较大;煤中硫的含量与分布受成煤古地理的控制。

陈柯婷[9](2017)在《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南地区煤中硫分含量普遍较高,且个别地区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异常富集。此外,西南地区成煤时代多,地质结构复杂,研究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不仅可为含煤盆地的物源分析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煤层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西南地区三个煤矿5个煤层中采取62个煤样,从四川攀枝花大宝鼎煤矿、重庆南桐东林煤矿、云南临沧勐托地区分别采取了 31、20、11个煤样品,采用ICP-MS分析测试了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分配模式和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攀枝花太平18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范围为6.59ug/g~281.7ug/g,均值为为123.75ug/g,攀枝花大宝顶15-3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范围在11.51ug/g和338.44ug/g之间,均值为160.87ug/g,重庆南桐5号煤中∑REE的范围在107.49ug/g和443.45ug/g之间,均值为256.14 ug/g,东林6号煤中∑REE值的范围为44.6ug/g~1573ug/g,均值为262.61 ug/g,临沧勐托煤中∑REE的范围在101.92ug/g与375.96ug/g 之间,∑REE 的平均值为 223.62 ug/g。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含量最小值为6.59 ug/g,最大值为1572 ug/g,算术平均值为192ug/g;其中重庆东林煤矿6号煤底板岩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异常偏高,含量高达1573 ug/g,推测可能来源于碱性火山灰;研究区煤层顶底板附近煤分层煤样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其同一煤层其他煤样中的稀土元素高;δEu的范围为0.25~0.78,均小于1,显着负异常,推测可能与酸性花岗岩的陆源供应有关。云南临沧勐托煤中Ce正异常,因临沧勐托煤样来自新近纪无海相沉积,Ce正异常可能与偏还原的山间湖相沉积环境有关;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和与碳酸盐中。

马萌芽[10](2017)在《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首先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归纳总结了华北、华南部分地区石炭-二叠纪煤中REE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华南贵州无烟煤和华北徐州气煤为研究对象,通过酸处理分离出煤有机组分,同时使用马弗炉燃烧和电厂采样获取煤的无机燃烧产物,再通过磁选方法获得燃烧产物中的磁性矿物;使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环境磁学和电子探针等研究手段,分析煤有机组分和燃烧产物的化学组成、稀土元素含量及磁学参数,以揭示不同沉积环境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阐明煤在燃烧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特征及磁学响应。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1)探明华北和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纪不同沉积环境煤中REE的分布规律同一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煤中REE分布特征整体相似,不同地区相同沉积环境下REE分布特征各具差异。接近陆相沉积环境,煤中REE总含量就越高;越接近海相沉积环境,煤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就越大,Eu元素的亏损程度会增强,Ce的富集程度相对降低,直至亏损。煤中REE分布形态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岩浆活动会造成煤中REE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变高。(2)揭示了煤及其有机组分中REE的地球化学差异性特征在成煤阶段,煤中有机和无机组分均继承了物源中REE赋存特征,但无机组分比有机组分更容易受水体环境的影响。煤样经过酸处理后,无机矿物被溶蚀而有机质基团基本未被破坏,且REE的有机复合物稳定性较高,酸处理后有机组分中REE得以保留,其分布特征与有机基团种类和相对含量有关,表现为含碳基团较含氢基团越多,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越明显。煤中有机和无机组分的含量差异是煤样经过酸处理后REE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3)探索了原煤及其燃烧产物中REE迁移分配特征燃煤产物基本保留了原煤中REE的分布特征,均为左高右低的Eu元素负异常的宽缓“V”型曲线,其REE富集程度远高于原煤,燃煤产物的底灰中REE富集程度和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均相对大于飞灰。原煤中REE向灰分中迁移富集情况各异:原煤中硅酸盐矿物细颗粒比重越大,逸散率越高,燃煤产物底灰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则越低;原煤中硅酸盐矿物含量及其细颗粒比重越大,燃煤产物中无水石膏、方解石等矿物含量相对就越高,随着燃烧温度升高(700℃→800℃),飞灰中细颗粒及细颗粒中Si、Fe、S和P等主量元素含量增加;底灰中无水石膏等矿物含量相对降低,硅铝酸盐矿物含量相对升高,REE相对富集。(4)揭示了燃煤产物中磁性矿物与REE的响应关系燃煤产物中的磁性矿物并非以颗粒分散状态出现,而是与玻璃质矿物相胶结。磁性矿物在燃烧温度较低的底灰中形状不规则,在高温飞灰中则显示为磁珠状。受“镧系收缩”效应影响,燃煤产物中REE与其低频磁化率χlf的相关系数随REE的正三价离子半径减小而增大。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700℃→800℃),控温燃煤产物中Fe元素的逸散率增加,由于Fe元素与REE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HREE的相关性系数较高,Fe元素的逸散造成了底灰的磁性矿物中HREE含量的相对亏损;三价REE可以置换磁性矿物中的二价Fe,在磁性矿物中REE含量与二价Fe含量变化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700℃→1500℃),三价Fe离子含量降低,二价Fe离子含量升高,磁性矿物中REE含量相对降低,其中HREE较原灰分尤其亏损。

二、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湖北省云台荒煤田梁山煤系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1.2 构造
2 含煤岩系特征
    2.1 含煤地层
    2.2 煤层特征
    2.3 煤质特征
3 控煤因素分析
    3.1 构造序次
    3.2 古沉积基底构造
    3.3 岩相古地理特征
4 结论

(3)织金地区煤层气成藏效应及优势储层测井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织金地区地质概况
    2.1 织金地区地理位置特征
    2.2 织金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地层
    2.4 煤储层特征
3 织金地区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3.1 区域沉积和演化特征
    3.2 煤系地层沉积相划分
4 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
    4.1 沉积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
    4.2 构造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
    4.3 水文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
    4.4 埋深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
5 利用测井信息识别煤体结构
    5.1 煤体结构分类
    5.2 煤层煤体结构响应及研究区煤体结构分布特征
    5.3 建立研究区煤体结构测井响应模型
    5.4 研究区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
    5.5 优势储层筛选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煤变形中矿物和元素响应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以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含煤地层
    2.3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4 矿井构造特征
    2.5 小结
3 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
    3.1 实验样品及制备
    3.2 高温高压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实验变形煤中矿物变形和元素赋存特征
    4.1 实验变形煤中矿物的特征
    4.2 实验变形煤中元素的赋存特征
    4.3 矿物和元素对煤变形的响应特征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与矿物动力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及含煤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3 矿区地质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
    3.1 实验系统与步骤
    3.2 实验样品变形条件与宏观力学表现
    3.3 实验变形煤宏、微观变形特征
    3.4 实验变形煤中有机质与矿物变化规律
    3.5 实验变形煤中元素分布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煤变形特征及动力变质作用
    4.1 构造煤样品采集
    4.2 构造煤宏、微观变形特征
    4.3 构造煤中摩擦面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4 构造煤有机结构动力变质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煤中矿物变形、变质与元素分异特征
    5.1 构造煤中矿物变形与变质特征
    5.2 构造煤中元素分异特征
    5.3 构造带内元素迁移变化规律
    5.4 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构造煤中矿物与元素动力分异机理及指示意义
    6.1 构造煤形成的应力-应变环境分析
    6.2 构造煤有机质结构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6.3 构造煤中矿物应力响应特征与机制
    6.4 元素的动力分异特征与机理
    6.5 应力敏感元素与构造煤瓦斯特性间的内在联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前沿
    1.3 研究概况及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及地层综述
    2.1 区域地质演化
        2.1.1 全球构造背景
        2.1.2 华南演化历史
    2.2 地层对比和综述
第3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单因子的选取及意义
        3.2.2 ARCGIS简介
        3.2.3 GPLATES简介
第4章 华南二叠纪古地理重建
    4.1 阿瑟尔期
    4.2 萨克马尔期
    4.3 亚丁斯克期
    4.4 空谷期
    4.5 罗德期
    4.6 沃德期
    4.7 卡匹敦期
    4.8 吴家坪期
    4.9 长兴期
第5章 全球框架下的华南古地理动态重建
    5.1 全球重建模型的选择
    5.2 原型原位重建
    5.3 小结
第6章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
    6.1 烃源岩评价指标
    6.2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类型
    6.3 各期烃源岩厚度分异
    6.4 基于牙形类色变指数的烃源岩成熟度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贵州省沿河县梁家宝勘查区含煤特征与成煤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勘查区地质概况
3. 勘查区含煤特征
    3.1 煤层特征
    3.2 岩煤层对比
    3.3 煤质特征
        3.3.1 物理特征
        3.3.2 化学特征
4. 勘查区的成煤环境分析
5. 结论

(8)广西各成煤时代煤中硫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煤中硫的赋存形式
2 煤中硫分的时代分布特征
    2.1 早石炭世
    2.2 晚二叠世
    2.3 早侏罗世
    2.4 新近纪
3 各时代煤硫分分级的总体特征
4 硫含量与成煤古地理环境的关系
5 结论

(9)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煤中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1.3.2 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研究
        1.3.3 稀土元素分配模式
        1.3.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
        1.3.5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四川攀枝花大宝鼎煤矿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1.3 煤层与煤质
    2.2 重庆南桐煤田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区域地质概况
        2.2.3 煤层与煤质
    2.3 云南临沧勐托
3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测试方法
        3.2.1 工业测试
        3.2.2 主量元素测试
        3.2.3 稀土元素测定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3.3.2 SPSS统计分析
4 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四川攀枝花太平矿18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1.1 太平矿的煤质特征
        4.1.2 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1.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1.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2 四川攀枝花大宝顶15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大宝顶的煤质特征
        4.2.2 大宝顶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2.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2.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3 重庆南桐5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3.1 南桐煤矿的煤质特征
        4.3.2 南桐5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3.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3.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4 重庆东林6号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4.1 东林的煤质特征
        4.4.2 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4.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4.4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5 云南勐托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4.5.1 勐托的煤质特征
        4.5.2 云南勐托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
        4.5.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5.1 研究区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对比
    5.2 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2 不同沉积环境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2.1 华北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煤中REE分布特征
    2.2 华南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煤中REE分布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煤及其有机组分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实验方法与测试结果
    3.2 元素分析
    3.3 煤有机基团红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原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的稀土元素分配特征
    4.1 实验方法与测试结果
    4.2 XRD物相分析
    4.3 煤及燃煤产物中稀土元素赋存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燃煤产物中稀土元素的磁学响应特征
    5.1 燃煤产物中的磁选矿物与非磁性矿物
    5.2 磁化率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D]. 许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湖北省云台荒煤田梁山煤系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J]. 李江力,郭宁宁,姜志勇,胡尚军,江为民.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01)
  • [3]织金地区煤层气成藏效应及优势储层测井识别[D]. 刘存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煤变形中矿物和元素响应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以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例[D]. 屈美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与矿物动力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D]. 刘和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D]. 侯章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贵州省沿河县梁家宝勘查区含煤特征与成煤环境分析[J]. 余健. 西部资源, 2019(06)
  • [8]广西各成煤时代煤中硫赋存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J]. 崔崇海. 中国煤炭地质, 2018(S2)
  • [9]西南地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D]. 陈柯婷.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9)
  • [10]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 马萌芽.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及成煤环境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