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乳业

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乳业

一、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奶牛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君[1](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表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焦帅帅[2](2019)在《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时期,整个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时期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到民国时期的政府为主,民众被动参与再到集体化时期的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这一复杂发展过程。众所周知,传统社会发展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从而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在畜牧业发展上,亦是如此,并呈现出一家一户一头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阎锡山政府开始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实行“六政三事”,建立模范畜牧场,颁布有关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和税收政策;在教育方面,创办畜牧农业学校,注重畜牧人才的培养;在改良方面,引进西方的优良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然而,在这一具体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培养畜牧人才还是畜牧改良方面,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主要是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力支持发挥作用,多停留在宣传或示范层面,各项政策并没有真正的传达于民众,影响于民众。即政府与民众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息交流机制和信息监督机制,政府与民间的呈现着一种单向化的关系。集体化时期,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既注重发挥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也注重发挥民众、模范、饲养员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在关注畜牧政策变化的同时,更多关注牲畜发展背后“人”的变化。即饲养员群体构成变化、社会活动、政府如何塑造的问题,试图将牲畜的命运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直白一点的讲,民国时期山西畜牧的发展更多重视“牲畜”的变化,而集体化时代的畜牧业更多注重与牲畜相关的“人”作用,实现“由物及人”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饲养员的群体特征、车把式地位的变化及将牲畜作为一种话语权等方面的内容,刻画出模范饲养员爱畜如子,一心为集体的形象及车把式对于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谁掌握赶马车的鞭子,谁就掌握整个公社发展的命脉,掌握了整个公社发展的走向。从侧面反映出牲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国家是非常重视牲畜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的牲畜是非常幸福的。更进一步的讲,就是集体化时期的人和牲畜都是非常幸福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集体化时代畜牧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助关系。所以,本研究以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地区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站在社会史的角度,通过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更多地去考察观念、制度、政策、人为因素等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初步探讨畜牧业背后政府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即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着一种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到国家与社会的单向化再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化的关系。对如何正确认识民国至集体化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国家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实现国家与民众的互动提出思考。

果歌[3](2018)在《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月30日,农业部发布了《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奶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支持奶牛养殖场转型升级,引导适度规模养殖。奶牛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奶业链发展的最前端,保持奶牛业健康良性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推进如种植、物流、食品等相关行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奶牛之乡”的安达市,其奶牛业是十分的发达,并已成为安达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安达市奶牛业的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也可以说安达市奶牛业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金融对奶牛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金融资源向奶牛业发展领域投入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成为制约奶牛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困境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本文运用实地调查、实证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界定金融支持奶牛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二是介绍安达市概况并客观评判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三是从微观层面分析安达市奶牛业金融供求情况,深入探讨安达市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中的金融供需失衡原因。四是运用DEA模型,通过构建安达市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指标体系,对安达市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的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养殖场逐年增加,处于上升趋势,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是依靠规模效率带动的,而纯技术效率处于“拖后腿”的状态。五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提高安达市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力度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安达市奶牛业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得出了提高安达市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应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政策性金融、推进农村征信建设、加强行政部门联动来加大对奶牛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优化奶牛业发展环境、加大规模奶牛养殖场的投入,加强奶牛业自身建设来增强奶牛养殖场的融资能力;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结论。

苏峰[4](2018)在《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余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受苏联模式影响以及长期被“左”的思想所禁锢,中共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律;认为公有制结构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致使新中国成立初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格局,不断“过渡”和“升级”,最终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按劳分配也被异化为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经济成分经历了从默认、限制到引导、促进的过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贸经济、集多种经济成分于一体的股份制经济,以及获得法定地位的私营经济,经过十多年的突破与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多种经济成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社会投资、培育市场竞争环境、解决人民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聚焦1978年至1988年多种经济成分的复苏和兴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正反两方面经验,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1978年至1988年,北京城乡多种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多种联产责任制和安置待业青年工作为集体经济的兴起、个体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从实际出发、探索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京郊之路”和推动乡村工业化的乡镇企业,有力推动了京郊农村集体经济的崛起;引发全国关注的“牛奶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展现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探索;改革开放后十年间,商业流通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对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和合资饭店,标志着外资经济在北京的起步;中关村一条街早期的三个争论和三次风波,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尝试、政府作用对民营科技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些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力促进了购销政策、物价政策、商业流通、财政管理、街道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了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深刻改变了所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总的来说,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呈现出国有和集体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特点,扭转了人们此前的思想观念,迎来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是制定所有制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是生产力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客观标准;三是解放思想是推动所有制理论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四是政府推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有力支撑;五是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时代使命,不能站在今天苛责昨天。改革开放后这十多年北京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做到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内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特色鲜明,成绩突出,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朱冠楠[5](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闵向波[6](2014)在《奶牛散养户情况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奶牛生产和乳品加工业是黑龙江省安达市的支柱型产业,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因此,奶牛业发展现状一直是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生产者十分关切的话题。2013年已经走过,奶牛生产处于什么状态?对安达市支柱产业产生哪些影响?今后如何运作奶牛业的发展导向?也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切入点。本人和贝因美奶牛科技服务站三名专家分上半年(36月份)和下半年(810月份)两个时间段对全市奶牛生产、

智建伟[7](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杜阳[8](2013)在《海拉尔区奶牛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我国人均消费牛奶量仅有8公斤,而世界人均消费奶高达100余公斤。本文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发展城郊型奶业实际出发,概述了该区发展奶牛业在全市的地位、特点和总体情况,分析了发展奶业存在的规模有限、资金等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引导、加强奶业基本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等发展壮大县域奶牛饲养业的对策及建议。为该区乃至全市奶牛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及借鉴。

李栋[9](2013)在《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生鲜乳的安全优质是奶业立足的基础。当前,我国奶牛养殖业呈现规模养殖、小区和散养模式共存的局面。面对奶牛养殖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奶牛养殖模式成为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奶牛养殖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全面剖析了我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变化规律,探索了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的不同特点和典型作法,揭示了奶牛养殖重点地区的养殖模式特征和问题,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提出了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五年里,居民对乳制品的强烈需求推动了国营奶牛场(牧场)的大发展,国营奶牛场的规模养殖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推动了奶牛养殖模式由国营规模养殖为主向个体散养、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新世纪以来,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对高质量生鲜乳的需求,推动了奶牛养殖由散养模式向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模式转变。2.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都是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模式。美国是以土地、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新西兰是以土地投入为主的草地放牧模式;荷兰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家庭牧场模式。日本是以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专业化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印度是以劳动力密集,以小规模合作社为主的散养模式。3.通过对河南省不同养殖模式的实地调研。规模养殖、养殖小区在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方面科学合理,养殖环境较好,优于散养模式;规模奶牛场饲养管理科学,饲料供给和配比合理,挤奶和给水等环节较为规范,养殖小区及散养模式存在优质粗饲料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挤奶操作和给水不规范问题;规模奶牛场奶牛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小区和散养户,牛奶质量也好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户;规模奶牛场单产水平和生鲜乳价格高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模式。4.在对河北省等7个定点监测省615户养殖场(户)的连续监测基础上,对2011-2012年23个月共计14144个观测值的定量分析得出,中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最高,小规模次之,散养模式技术效率最小。两年平均来看,中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效率为49%,小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效率为38%,散养模式为20%。养殖模式对产出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要显着高于散养模式的技术效率。养殖模式对产出效率的稳定性有积极影响,相比散养模式来说,同等条件下,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产出效率更稳定。5.中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建议:一是要推动散养和小区饲养模式向规模养殖转变;二是要开发利用优质饲草,推进种草养牛模式;三是要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奶畜品种多元化。

李志峰[10](2012)在《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乳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实质是乳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推进乳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是整顿振兴乳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边际效益理论、产权理论、新型合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为依据,从乳业合作社的一般理论的视角着眼,在借鉴国外乳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吸收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我国乳业合作社的发展沿革和现状;从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长空间,分析了乳业合作社的典型经营模式及现阶段黑龙江省的选择,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提出对策及建议。主要研究结果:(1)对黑龙江省目前存在的乳业合作社、乳业合作社产业进行了界定。(2)总结了一些国内外发展乳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共性特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乳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大力推进乳业合作社一体化经营、建立健全乳业合作社服务体系。(3)未来十年黑龙江省乳业规模将迅速扩大,必须加强乳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对乳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本文从三点出发,顺应了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发展的趋势,提出逐步提高乳业组织化程度;完善现有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鼓励奶农专业合作社开办奶站;加大对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的四点对策。在加大对奶农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中,建议增加乳业扶持的专项资金,提高对奶农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力度,给予奶农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上的最大限度优惠。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1)由于笔者知识结构的局限,加之学术界对现代乳业合作社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所提出的黑龙江省现代乳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接受实践的检验。(2)由于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的经济组织模式刚刚推出,相关体制、制度尚不健全,专门针对现代乳业合作社的统计数据缺乏,使本文在实证分析方面还不够深入;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对现代乳业合作社的研究涉及较少。上述缺憾正是今后有待加强之处和努力的方向。

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奶牛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奶牛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一章 因地制宜:山西畜牧业的发展概况及条件
    一、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一)民国之前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民初山西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条件
        (一)山西畜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山西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畜牧:山西畜牧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山西的畜牧种类
        (一)使用与役用
        (二)食用与毛用
    二、主要畜牧品种的地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策、教育与改良:民国时期的山西畜牧业
    一、民国山西畜牧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一)阎锡山与六政三事
        (二)民国山西牲畜管理的法令制度
        (三)税收政策
    二、民国山西畜牧教育的发展及影响
        (一)学有所用:畜牧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创办农学校,培养畜牧人才
        (三)认识与反思
    三、民国山西畜牧引进及改良
        (一)马的引进与改良
        (二)牛的引进与改良
        (三)猪的引进与改良
    四、畜牧改良的典范—美利奴羊入山西
        (一)六政三事:美利奴羊的引进
        (二)政府主导:美利奴羊的推广
        (三)水土不服:美利奴羊的引进与改良过程
        (四)亡羊补牢:寻求土办法弥补损失
        (五)认识与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范、话语与牲畜: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的新变化
    一、牲畜与话语:作为政治话语的牲畜
        (一)举足轻重:中央文件报道中的牲畜
        (二)由物及人:新闻报纸报道中的牲畜
        (三)利益博弈:影视小说报道中的牲畜
    二、牲畜与模范:山西地区畜牧模范研究
        (一)畜牧模范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畜牧模范的群体特征
        (三)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活动
        (四)畜牧模范群体的社会影响
        (五)认识与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奶牛业与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2.1.2 金融支持与金融支持效率
    2.2 相关理论
        2.2.1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2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3 生产函数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安达市奶牛业发展概况
    3.1 安达市概况
    3.2 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现状
        3.2.1 积极实施政策扶持
        3.2.2 着力打造规模饲养
        3.2.3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
    3.3 本章小结
4 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供需分析
    4.1 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供给
        4.1.1 正规金融机构
        4.1.2 民间借贷
    4.2 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4.2.1 奶牛养殖户
        4.2.2 奶牛养殖场
    4.3 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4.3.1 奶牛业自身的原因
        4.3.2 农村金融机构的原因
        4.3.3 政府方面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DEA模型的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分析
    5.1 DEA模型简介
    5.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2.1 指标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实证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提升安达市金融支持奶牛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对奶牛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6.2 增强奶牛养殖场的融资能力
    6.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6.3.1 创新金融产品
        6.3.2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界定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第二章 城乡多种经济形式兴起的动力
    一、多种联产责任制的联动效应
        (一)改革开放前夕的京郊农村
        (二)多种联产责任制调动多方积极性
        (三)多种联产责任制效应分析
    二、城市待业青年问题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兴起
        (一)北京就业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各项改革开始突破现有政策
        (三)安置就业使多种经济形式迎来发展契机
        (四)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创新与所有制调整
    一、京郊之路:集体经济的搞活放开与适度规模经营
        (一)窦店开展多种经营
        (二)四季青实行专业化生产和横向联合
        (三)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与波折
    二、乡镇企业的转型与高速发展
        (一)社队企业实现历史转折
        (二)政社分开与高速发展
        (三)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析
        (四)北京乡镇企业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个体、私营经济的回归与发展
    一、北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轨迹分析
    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足鼎立”
        (一)“放开”“搞活”阶段
        (二)深入到体制改革阶段
    三、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个体经济
        (一)向街道放权,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二)部门利益博弈下的街道个体经济
    四、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基本分析
        (一)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
        (二)个体工商户收入基本情况与来源分析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简析
第五章 农村国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一、京郊国营农场发展概述
    二、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喝奶难”问题根本解决
        (一)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引发全国关注与基本解决
        (三)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三、农场系统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农场系统乡镇企业的兴起
        (二)京郊农垦系统三资企业的起步
        (三)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畜牧业结构
第六章 外资经济在北京城乡的起步
    一、外贸体制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
    二、三资经济的兴起
        (一)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的兴建
    三、北京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四、外资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第七章 民营科技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
    二、早期的三个争论与三次风波
        (一)三个争论与股份改制尝试
        (二)三次风波
    三、民营科技经济初步形成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一)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环境
        (二)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酝酿与初创
        (三)试验区初创时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第八章 结语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理论根源、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
    二、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主要特点
    三、几点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及文献资料
    二、着作
    三、论文
    四、报刊及档案
后记

(5)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一、养猪业
        二、养牛业
        三、养羊业
        四、养马、驴、骡业
        五、养兔业
        六、养禽业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科研项目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海拉尔区奶牛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拉尔奶牛业发展状况
二、海拉尔奶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饲养规模有待扩大
    (二) 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 养殖效率有待提高
    (四) 草畜矛盾、喂饲不合理有待解决
    (五) 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奶牛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强化政府引导扶持, 发挥专业社会组织作用
    (二) 加强奶牛养殖业基本建设
    (三)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四) 合理配食饲料, 扩大种植青贮

(9)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奶业是长盛不衰的产业
        1.1.2 奶牛养殖业是奶业发展的基础
        1.1.3 奶牛养殖模式成为今后奶业发展的关键
    1.2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1.2.1 中国奶业发展相关研究
        1.2.2 对中国奶牛养殖业及生鲜乳生产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研究
        1.2.4 关于生鲜乳生产效率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奶牛养殖模式及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奶业经济理论
        2.2.2 农业发展模式理论
        2.2.3 技术效率理论
    2.3 中国目前奶牛养殖模式的分类
        2.3.1 散养模式
        2.3.2 养殖小区模式
        2.3.3 规模养殖模式
第三章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变迁
    3.1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
        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人散养奶牛迅速发展(1949-1957 年)
        3.1.2 实行奶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国营奶牛场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24(1958-1978 年)
        3.1.3 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多种奶牛养殖模式全面发展(1978-1999 年)27
        3.1.4 新世纪以来,个体散养向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转变(2000 以后)
        3.1.5 不同时期奶牛养殖模式特点比较分析
    3.2 乳制品加工和消费的发展变化对奶牛养殖模式的影响
        3.2.1 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化特点
        3.2.2 乳品消费趋势变化特点
        3.2.3 乳品加工及消费的发展变化对奶牛养殖模式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及特点分析
    4.1 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及分类
        4.1.1 美国模式及特点分析
        4.1.2 新西兰模式及特点分析
        4.1.3 荷兰模式及特点分析
        4.1.4 日本模式及特点分析
        4.1.5 印度模式及特点分析
    4.2 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业模式的共同特点和启示
        4.2.1 因地制宜发展本国奶牛养殖业
        4.2.2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发达的奶业合作组织实现了行业效益的最大化
        4.2.3 培育和扩大乳制品消费人群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源动力
        4.2.4 政府对奶牛养殖业发展高度重视,采取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
        4.2.5 健全的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
第五章 河南省奶牛养殖模式案例分析
    5.1 河南省奶牛养殖模式研究分析
        5.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5.1.2 三种不同模式饲养管理比较分析
        5.1.3 不同养殖模式牛奶综合效益分析
    5.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2.1 散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小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5.3.3 规模养殖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中国不同养殖模式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6.1 概念的界定
    6.2 研究假说
    6.3 研究方法
        6.3.1 SFA 模型简介
        6.3.2 SFA 实际应用
    6.4 数据来源及说明
    6.5 实证模型设定
        6.5.1 技术效率
        6.5.2 估计方法
    6.6 不同模式技术效率的比较分析
    6.7 不同模式技术效率的计量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高我国奶牛养殖业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7.1 推动散养和小区饲养模式向规模养殖转变
    7.2 开发利用优质饲草,推进种草养牛模式
    7.3 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奶畜品种多元化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发展变化特点
        8.1.2 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8.1.3 中国规模养殖、养殖小区、散户 3 种养殖模式案例分析结论
        8.1.4 我国不同养殖模式技术效率分析主要结论
        8.1.5 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建议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辨析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边际效益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1.4 新型合作理论
        2.1.5 公共物品理论
        2.1.6 利益共同体理论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相关概念
        2.2.2 合作社的本质
        2.2.3 合作社的原则
        2.2.4 合作社的基本类型
        2.2.5 合作社的特征
        2.2.6 合作社的功能
        2.2.7 合作社社员的相关规定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乳业合作社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1 国外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3.1.1 美国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1.2 丹麦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3.1.3 印度乳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及经验
        3.1.4 荷兰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1.5 新西兰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1.6 澳大利亚乳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经验
    3.2 国外乳业合作社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2.1 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合作社的原则
        3.2.2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3.2.3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使乳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3.2.4 大力推进乳业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
        3.2.5 建立健全乳业合作社服务体系
        3.2.6 加强乳业合作社的横向联合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的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的历史回顾
        4.1.1 1956~1978 年:国营奶牛场主导模式
        4.1.2 1979~1992 年:“散养奶农与规模养殖奶农并存”的模式
        4.1.3 1993~2002 年:“公司+农户”模式
    4.2 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发展现状(2003~2010 年)
        4.2.1 各种形式竞相发展
        4.2.2 兴办力量多样化
        4.2.3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4.2.4 发展趋势产业化
        4.2.5 政府的推动日趋有力
    4.3 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
        4.3.2 合作社的建设资金短缺
        4.3.3 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4.3.4 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4.3.5 合作社的产权归属不清
    4.4 本章小结
5 发展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的客观要求和主观动机
    5.1 发展乳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5.1.1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5.1.2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奶农获益的重要保障
        5.1.3 组建乳业合作社是稳定奶源市场的迫切需要
    5.2 乳业合作社发展的动机分析
        5.2.1 牛奶本身的特殊属性决定
        5.2.2 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动机
        5.2.3 企业引领奶农组建合作社的动机
        5.2.4 政府具有推动合作社建设的动机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选择
    6.1 黑龙江乳业合作社模式的演进过程
        6.1.1 公司+奶农模式
        6.1.2 公司+合作社+奶农模式
        6.1.3 “乳业合作社(包括奶农、奶站)+公司”模式
    6.2 现阶段我国乳业合作社的模式选择
        6.2.1 逐步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6.2.2 专业奶牛饲养公司(奶联社)模式
    6.3 本章小结
7 对策与建议
    7.1 强化政府职能
        7.1.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管理
        7.1.2 财税方面给予支持
        7.1.3 监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
    7.2 奶制品企业的转变
        7.2.1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
        7.2.2 建设可追溯体系
        7.2.3 企业担当乳业合作社法人
    7.3 奶农及乳业合作社
        7.3.1 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7.3.2 乳业合作社
        7.3.3 乳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奶牛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民国至集体化时代山西畜牧业与乡村社会研究(1917-1976)[D]. 焦帅帅. 山西大学, 2019(02)
  • [3]安达市奶牛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果歌.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D]. 苏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6]奶牛散养户情况调查与思考[A]. 闵向波. 第五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 2014
  •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8]海拉尔区奶牛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杜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3(03)
  • [9]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 李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10]黑龙江省乳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李志峰.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乳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