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聚异戊二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银杏叶聚异戊二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一、银杏叶聚戊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卫,莫丽萍,赵其秀,梁迪,罗毅,刘灵杰[1](2017)在《银杏叶聚戊烯醇抗Aβ25-35介导d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银杏叶聚戊烯醇(GP)抗Aβ25-35诱导d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以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单克隆细胞系(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LDH比色法检测GP对Aβ25-35处理后d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GP对d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Aβ25-35对d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并研究GP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RT-PCR法检测Bax、Bcl-2和Caspase-3在mRNA水平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等凋亡相关因子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GP可显着降低LDH漏出率以及细胞内ROS水平和MDA含量,对dPC12细胞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具有显着的量效关系;GP对Aβ25-35引起的dPC12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高剂量组作用显着;GP能显着下调Aβ25-35诱导损伤dPC12细胞内Caspase-3、Bax mRNA水平,并上调Bcl-2 mRNA水平,Bax/Bcl-2 mRNA比值降低,抑制细胞凋亡;GP能降低Aβ25-35诱导损伤dPC12细胞内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活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结论:GP可减少Aβ25-35致损伤dPC12细胞的凋亡,其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和抑制细胞凋亡途径激活有关。

张昌伟[2](2017)在《银杏叶类脂的分离、制剂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叶类脂(GL)是银杏叶(GBL)中重要的脂溶性生物活性物,其中的聚戊烯醇(PPs)与人体多萜醇结构相似,具有预防高血压、抗肿瘤、护肝,治疗老年痴呆等功效,目前尚未开发利用。因此,本文采用细胞破壁技术辅助提取GL,利用配位原理合成具有定向选择性的用于纯化GL的新型材料,以此获得高纯度PPs,并通过制备GL脂质体和凝胶剂来考察这两种药物制剂的生物活性,为新药开发以及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破壁技术辅助提取GL的工艺优化对比酶法辅助超声和机械化学法两种细胞破壁技术提取GL的效果,并优化提取工艺。酶法辅助超声提取GL的最优工艺为:加酶量0.50 g(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质量比为1:2,酶活60 U/mg)、超声温度45℃、酶解pH为4.50,在此工艺条件下,PPs的含量可达0.80%。机械化学法提取GL最优工艺为:氢氧化钠浓度为30%,固液比1:15,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 h,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PPs的含量可达0.81%。这两种方法均能从根源上提高PPs的得率,但是考虑到机械化学法中产生的碱液不易处理,因此,选择酶法辅助超声作为GL的提取方法。(2)酶解液中水溶性成分的分离及功能特性酶解液中的水溶性成分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采用无水乙醇沉淀酶解液多糖,然后通过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G-100凝胶柱层析分离得到GBP11,GBP22和GBP33三种多糖单体,其分子量分别为1.94×103 kDa、5.17×103 kDa和46.0 kDa,并且这三种多糖均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例分别为62.2:2.0:3.8:1.2、3.6:68.0:4.7:0.4和5.3:48.8:1.7:9.0。采用壳聚糖沉淀酶解液中蛋白质,然后通过活性炭脱色和透析技术纯化获得纯度为90.4%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具有较好的溶解度、持水持油性以及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3)破壁辅助提取前后GBL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采用SEM、TG,HPLC和Py-GC-MS技术考察了破壁辅助提取前后GBL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包括PPs含量、细胞壁外观形貌,裂解产物组成和热稳定性等。SEM试验结果表明,未经细胞破壁处理的GBL细胞壁表面光滑,并且细胞壁相邻孔洞之间排列紧密,而破壁辅助提取后GBL的细胞壁表面结构破坏严重,大量的孔洞出现,并且相邻孔洞之间排列疏松。TG试验结果表明,与未经破壁处理的GBL相比,破壁辅助提取后的GBL更易于进行热分解,热稳定性降低;此外,破壁提取前后GBL的热分解机理均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反应控制机制,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HPLC试验结果表明,经破壁辅助提取后的GBL中几乎未检测出PPs的存在。Py-GC-MS试验结果表明,破壁辅助提取后GBL中12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由水溶性成分组成,其总GC含量在破壁辅助提取后显着减少;1220个碳的化合物主要为低极性物质,破壁辅助提取后其总GC含量的变化根据破壁辅助辅助提取技术的不同而不同。(4)GL纯化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合成和表征了巯基/离子液体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固载银离子新型材料,并利用新型材料对GL进行了分离纯化,考察了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机理。IR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材料中未出现羟基特征吸收峰,说明巯基和离子液体已经成功枝接到纳米二氧化硅上。SEM试验结果表明,与纳米二氧化硅相比,新型材料的团聚现象明显减弱,且颗粒度之间的分散性更好。XRD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改性对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吸附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材料对GL的吸附在7 min左右基本上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量为83.4 mg/g,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以新型材料为固定床对GL进行分离,PPs的含量由43.9%上升到80.8%。吸附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材料对GL的吸附是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增加吸附量。此外,新型材料对PPs标准品的吸附要明显好于对GL的吸附。(5)GL的热解特性及机理研究对GL和PPs标准品在热解过程中的热稳定性、化学键断裂情况,热解动力学和热解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GL较稳定,268.3℃之后才开始剧烈分解,且随着反应的进行,甲基、亚甲基、游离的醇或酚、芳香族化合物,烯烃和酯的含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GL热解不规律,因此无法对其热解动力学和热解机理进行分析;PPs标准品很稳定,在347.4℃之前,其质量损失不大,347.4℃之后才开始剧烈分解,并且随着热反应的进行,甲基、CO2、不饱和碳氢键、烯基、累积碳碳双键,碳碳双键和羟基的含量不断增加。此外,PPs的热解过程属于一级化学反应,其热解动力学表达式为:dα/dT=2.231×1013e(-20712/T)(1-α)/β。(6)GL纳米银制剂的制备及表征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GL脂质体和PPs脂质体,确定了制备GL脂质体的最优的工艺条件为:卵磷脂∶胆固醇(m/m)=3:1,空白脂质体:GL溶液(m/v)=10:1,超声时间30 min;PPs脂质体的最优的工艺条件为:卵磷脂∶胆固醇(m/m)=3:1,PPs脂质体:PPs溶液(m/v)=5:1,超声时间30 min。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纳米银GL脂质体、纳米银PPs脂质体,纳米银GL凝胶剂和纳米银PPs凝胶剂,其平均粒径分别为397 nm、1114 nm、3223 nm和5940 nm。制备的纳米银脂质体和凝胶剂的物理稳定性均良好,且贮藏稳定性均高于其相对应的溶液的稳定性。此外,纳米银GL脂质体和纳米银PPs脂质体还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7)GL及其制剂的生物活性研究考察了GL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制备的纳米银脂质体和凝胶剂的抑菌活性。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浓缩物C对DPPH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集分3对ABTS和羟自由基显示出较强的清除活性,PPs标准品对超氧阴离子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四种纳米银脂质体和凝胶剂均对四种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次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纳米银GL凝胶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肺炎链球菌抑菌效果最好,其抑菌圈范围为12.021.4 mm,MBC和MIC值范围依次为0.564μg/mL和16256μg/mL。此外,纳米银GL脂质体和凝胶剂的抑菌活性强于纳米银PPs脂质体和凝胶剂,这可能与GL中非PPs成分与PPs协同抑菌作用有关。

闫精杨[3](2017)在《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类资源性成分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工作为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保科研课题(2015022)—“基于热毒宁及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示范性研究(2015022)”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 文献研究分别从我国银杏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及银杏聚戊烯醇的资源化利用两方面综述了银杏叶资源的利用现状。银杏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银杏萜内酯、银杏酚酸、甾体化合物及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扩张血管、抗炎、改善微循环等生物活性。本章节通过对银杏的资源分布,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以及聚戊烯醇的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银杏叶深加工过程的资源高效和充分利用提供参考。第二章 银杏内聚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及总黄酮提取精制工艺研究采用正交法对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银杏叶聚戊烯醇)提取过程中的预浸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颗粒大小四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对水解工艺中超声时间、醇水比、KOH浓度、超声频率四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聚戊烯醇提取物采用丙酮冷析、硅胶柱除杂、C18柱除杂,获得了高纯度的聚戊烯醇。最佳提取工艺:固废物打粉过三号筛,加入20倍量石油醚预浸0.5 h后,于40℃热回流提取1 h。最佳水解工艺:提取液加入等量的2%KOH甲醇水(1:4)溶液,于100 KHz条件下超声水解20 min。精制所得聚戊烯醇纯度为95%。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正交法优化了其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取银杏叶固体废弃物,加入20倍量的无水乙醇、热回流提取0.5 h。第三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质量标准研究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国外已有针叶类植物聚戊烯醇及其制剂新药上市,为深入利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的聚戊烯醇资源,为后期产品开发提供标准,本章节对从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获得的聚戊烯醇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通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聚戊烯醇进行定性分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聚戊烯醇进行定量分析。质量标准草案主要包括:外观与气味、溶解度、含量测定、水分测定、溶液颜色、重金属的检查,可以定性定量的分析银杏叶聚戊烯醇。第四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采用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联苯双酯为阳性药,以肝脏及结肠的病理变化,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P)、碱性磷酸酶(ALB)含量,肠内容物中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有害菌(肠球菌、肠杆菌)的变化为考察指标,评价聚戊烯醇对急性肝损伤的生物效应。结果显示,模型大鼠ALT、AST、ALP明显上升而ALB下降,肝脏及结肠均出现病理变化,内容物中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聚戊烯醇干预后,ALT、AST、ALP含量下降而ALB上升,肝脏及结肠病理变化减轻,肠内容物有益菌增加、有害菌减少第五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初步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及UPLC-MS联用技术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及聚戊烯醇干预后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潜在的药物作用标志物,初步分析聚戊烯醇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机制。结果显示,肝脏损害时导致色氨酸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各类病理症状,聚戊烯醇干预后,色氨酸代谢恢复正常。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了正常大鼠与CCl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内容物中肠道菌群多样性,聚戊烯醇能明显改善内环境,促进肠道微生态的恢复。第六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生物转化研究据文献报道,一些聚戊烯醇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强于聚戊烯醇,目前对聚戊烯醇的转化主要为化学转化,考虑到银杏落叶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本节对不同地点银杏树的根际土壤、表层土壤进行取样筛菌,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同类型的菌进行筛选。共分离获得细菌14种、真菌1 1种,其中普通细菌13种、真菌9种,抗有机溶剂的细菌1种、真菌2种。利用所筛选的菌株对银杏叶聚戊烯醇进行转化,可能受有机溶剂剂量影响,以及筛菌的样地范围过小,未能获得转化聚戊烯醇的微生物。

孙芳,王璐,闫滨,彭欣[4](2014)在《银杏叶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叶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萜类内酯、有机酸、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甾体、花青素及微量元素等。不同的成分其药理作用分别为抗氧化,降脂,溶栓,心、脑、肝、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治疗认知功能障碍、耳聋,抗肿瘤等。

齐惠珍,周霞瑾,王明霞[5](2013)在《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具有敛肺平喘、活血止痛功能,主治肺虚咳喘,临床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是从银杏的干燥叶中提取的有效药用成分,其主要为黄酮类、萜类内酯及有机酸类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EGb的化学成分

李国臣,惠青山[6](2013)在《银杏提取物(GBE)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利用银杏提取物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传代的U251细胞随机分为四组,A组加培养液,B、C、D组分别加浓度为50mg/ml、100mg/ml、200mg/ml的银杏叶提取物;观察倒置显微镜下TrypanBlue染色后各组U251脑胶质瘤细胞形态,用MTT法测算U251细胞增殖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251细胞凋亡率。结果 B、C、D组细胞增殖指数逐渐下降,与A组比较,P均<0.05;A、B、C、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3%±0.3%、10.6%±1.7%、21.9%±4.3%、33.5%±2.1%。B、C、D组与A组比较,P均<0.05。结论银杏叶(GBE)可抑制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尤超[7](2012)在《银杏聚戊烯醇含量分析及其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杏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包括游离聚戊烯醇(PPs)和聚戊烯醇乙酸酯(PPAs),是银杏叶中除类黄酮和萜内酯外的又一类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具有重要的药用和保健作用。目前关于银杏聚戊烯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上,对于其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尚未见研究。本文以银杏不同生长时期的叶片(5-10月份)以及不同组织器官(叶、花、果实和根)为材料,测定和分析各器官间PPs的含量,克隆银杏PPs合成的相关基因(CPT、PT、FPS),研究银杏PPs合成关键基因CPT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银杏不同生长时期雌雄叶片中的PPs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生长时期雌雄叶片中均可以检测到PPs的存在,其中雄叶的含量在320.92-1954.38μg·g-1FW之间,雌叶的含量在401.93-2291.67μg·g-1FW之间。2、对银杏雄株不同生长时期的幼叶和老叶的PPs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幼叶的含量在480.30-1961.89μg·g-1FW之间,老叶的含量在320.92-1004.03μg·g-1Fw之间,不同时期均为幼叶高于老叶。3、对银杏不同器官间的PPs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器官均检测到PPs的存在,但含量不同。其中,根中的含量为35.73μg·g-1FW,花粉中的含量为58.05μg·g-1FW,均明显低于果实(545.31μg·g-1FW)和叶片(1389.62μg·g-1FW)4、以不同生长时期银杏雌株叶片为材料,比较了CTAB法、乙二醇丁醚法和改良Trizol法提取银杏叶片RNA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良Trizol法获得的RNA浓度和产率均较高,可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5、根据不同植物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CPT)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PCR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以银杏叶片RNA为模板克隆获得1210bp的CPT基因全长cDNA。该基因789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62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CP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有较高的同源性,被命名为GbCPT, GeneBank登录号为JN108023。6、根据不同植物异戊烯基转移酶(PT)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PCR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以银杏叶片RNA为模板克隆获得1646bp的PT基因全长cDNA。该基因750bp的ORF,编码249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P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有较高的同源性,被命名为GbPT, GeneBank登录号为JQ303336。7、根据GenBank中其它植物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FP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银杏叶片RNA为模板,采用3’-RACE方法扩增得到cDNA3’端部分序列。该cDNA3’端部分长701bp,包含一个316bp的ORF,3’端有385bp的非翻译区(UTR)并具有完整的PolyA尾巴,编码104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FP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有较高的同源性,被命名为GbFPS, GeneBank登录号为JQ309808。8、对银杏不同器官CPT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研究表明,CP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不同器官中PPs的合成与积累变化趋势一致,但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CP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PPs的变化动态不一致。

于金慧[8](2012)在《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与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是保护中药材资源的重要内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是提取紫杉醇及其前体物质的重要原料,由于针叶内此类物质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南方红豆杉针叶中及生产紫衫醇类化合物产生的废弃物中富含聚戊烯醇类化合物,这为红豆杉针叶资源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南方红豆杉针叶中的聚戊烯醇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分离、检测、组分分析、含量变化、纯化制备、结构鉴定、以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等一系列研究,旨在为南方红豆杉针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索氏提取方法提取南方红豆杉针叶中的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建立了聚戊烯醇的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方法。HPLC具体分析参数为:XBridge RP C18(5μm,4.6mm×250mm);柱温40℃;流速:1.5mL/min;进样量:10μL;紫外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甲醇(A)和异丙醇(B),梯度洗脱:0-5min,40%B;5-35min,40%→75%B;36min,40%B;50min,40%B。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Taxus polyprenols, TPs)共有11个同系物,并呈双家族分布特征。(2)利用上述方法分析了不同月份南方红豆杉当年生针叶中TPs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植株针叶中TPs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自生长初期开始积累至10~11月份达到最高(42.43mg/g),当气温降低含量下降,待次年4月份又有回升趋势,说明植株内TPs可能与温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年龄植株同一时间的TPs含量也有所差异,这可能是微环境不同所致。此外,初步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叶片内TPs含量有一定影响,高光强有利于聚戊烯醇类物质的积累。(3)对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规模化分离纯化制备工艺进行了系列研究,以期为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基础。以索氏提取法制备TPs粗提物浸膏,通过丙酮冷析、水解、硅胶柱色谱等除杂方法对TPs的纯化工艺进行了探索,工艺如下:粗提物制备参数:800g南方红豆杉针叶原料,80℃索氏提取12h。水解参数:样品,石油醚提取物100g;转速,240rpm/min;水解液,5%NaOH甲醇溶液(含0.05%焦没食子酸);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8h。丙酮冷析参数:4~5℃,4h或室温下24h。硅胶柱层析参数:上样量1:30,洗脱液石油醚和乙酸乙酯(19:1,v/v),洗脱流速30mL/min。根据以上参数制备聚戊烯醇得率约为0.6%。按照以上流程及工艺参数制备TPs(>85%, HPLC测定)用作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此外,探索了HSCCC分离纯化TPs的前期工艺条件,为聚戊烯醇分离纯化提供新的方法。(4)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聚戊烯醇单体,并借助UV、IR、1HNMR和13C NMR等常规波谱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结合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TPs包含的同系物分别为polyprenol-14~polyprenol-24,结构类型为桦木醇型聚戊烯醇。(5)动物实验表明TPs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能够缓解由CCl4诱导SD大鼠的肝纤维化进程。结果表明,TPs能够显着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下调促肝纤维化细胞因子和保护肝细胞等,其抗纤维化作用可能通过抑制TGFβ/Samd2/3信号通路来实现。此外,细胞实验表明TPs的保肝作用可能与体内代谢物多萜醇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捷,龙禹,汪小祝,陈荣[9](2011)在《银杏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制剂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随着对银杏叶成分、药理作用、制剂、临床应用范围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加深,银杏叶在传统治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高脂血症以及感染、损伤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周春华,陈鹏,陶俊,王莉[10](2009)在《银杏叶聚戊烯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二、银杏叶聚戊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聚戊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叶聚戊烯醇抗Aβ25-35介导d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Aβ25-35老化处理[6, 7]
    2.2 PC12细胞培养
    2.3 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
    2.4 分组及药物处理
    2.5 LDH释放量测定
    2.6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
    2.7 d PC12细胞内MDA含量测定
    2.8 d PC12细胞内ROS含量测定
    2.9 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2.1 0 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检测凋亡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2.1 1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Aβ25-35致损伤d PC12细胞释放LDH的影响
    3.2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Aβ25-35致损伤d 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Aβ25-35致损伤d PC12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3.5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Aβ25-35致损伤d PC12细胞内凋亡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Aβ25-35致损伤d PC12细胞内凋亡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2)银杏叶类脂的分离、制剂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银杏叶类脂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1.2.2 银杏叶类脂中聚戊烯醇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破壁技术辅助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酶法辅助超声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2.2.4 机械化学法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聚戊烯醇含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2.3.2 酶的筛选结果
        2.3.3 Plackett-Burma试验结果
        2.3.4 响应面试验结果
        2.3.5 机械化学法提取银杏叶类脂工艺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酶解液中水溶性成分的分离及功能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酶解液多糖的提取
        3.2.4 酶解液多糖的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
        3.2.5 酶解液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及功能特性
        3.2.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酶解液多糖纯化结果
        3.3.2 酶解液多糖单体的红外光谱
        3.3.3 酶解液多糖单体的组成和分子量
        3.3.4 不同极性部位酶解液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3.3.5 酶解液蛋白质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6 酶解液蛋白质提取工艺优化
        3.3.7 酶解液高纯度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破壁技术提取前后银杏叶的理化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3 破壁技术提取前后银杏叶的理化性质分析
        4.2.4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理化性质分析
        4.2.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1,G2和G3相关成分含量
        4.3.2 G1,G2和G3细胞壁外观形貌
        4.3.3 G1,G2和G3的热稳定性
        4.3.4 G1,G2和G3的热解动力学及机理
        4.3.5 G1,G2和G3裂解产物组成
        4.3.6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细胞壁形貌
        4.3.7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的热解行为
        4.3.8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的裂解产物组成
        4.3.9 机械化学法提取前后银杏叶中聚戊烯醇的含量
    4.4 小结
第五章 银杏叶类脂的配位纯化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2 配位纯化材料的合成
        5.2.3 配位纯化材料的表征
        5.2.4 银杏叶类脂的大量制备
        5.2.5 银杏叶类脂的分离纯化
        5.2.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合成材料表征结果
        5.3.2 吸附动力学
        5.3.3 吸附等温线
        5.3.4 银杏叶类脂中聚戊烯醇的纯化
        5.3.5 聚戊烯醇标准品的静态吸附动力学
        5.3.6 配位机理探讨
    5.4 小结
第六章 银杏叶类脂的热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试剂与方法
        6.2.1 主要仪器
        6.2.2 试验方法
        6.2.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热稳定性
        6.3.2 化学键断裂情况
        6.3.3 热解动力学及机理
    6.4 小结
第七章 银杏叶类脂纳米银制剂的制备及表征
    7.1 引言
    7.2 试剂与仪器
        7.2.1 主要试剂
        7.2.2 主要仪器
    7.3 纳米银类脂制剂的制备
        7.3.1 银杏叶类脂脂质体包封率的计算
        7.3.2 聚戊烯醇脂质体包封率的计算
        7.3.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7.3.4 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脂质体的制备
        7.3.5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脂质体的制备
        7.3.6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凝胶剂的制备
    7.4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制剂的表征
        7.4.1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脂质体的表征
        7.4.2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凝胶剂的表征
    7.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7.6 结果与分析
        7.6.1 卵胆比关系确定
        7.6.2 空白脂质体与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溶液比例关系确定
        7.6.3 超声包封时间确定
        7.6.4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脂质体的表征结果
        7.6.5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凝胶剂的表征结果
    7.7 小结
第八章 银杏叶类脂及其制剂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8.1 引言
    8.2 材料与仪器
        8.2.1 材料与试剂
        8.2.2 主要仪器
    8.3 试验方法
        8.3.1 银杏叶类脂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8.3.2 抗氧化活性评价
        8.3.3 培养基制备
        8.3.4 菌种活化及菌落浓度的确定
        8.3.5 抑菌活性测定
        8.3.6 MIC和MBC浓度的确定
        8.3.7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8.4 结果与分析
        8.4.1 抗氧化活性
        8.4.2 纳米银银杏叶类脂/聚戊烯醇制剂的抑菌作用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对照表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类资源性成分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思路图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植物聚戊烯醇的理化特性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及总黄酮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第一节 正交设计法优化聚戊烯醇的提取、水解、精制工艺研究
    第二节 正交设计法优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研究
    第二节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生物转化研究
    第一节 菌种筛选与纯化
    第二节 银杏叶聚戊烯醇生物转化产物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银杏叶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研究
2 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3 讨论

(5)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Gb的化学组成
2 EGb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
    2.2 拮抗PAF,改善血液流变性
    2.3 保护心脑血管
    2.4 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 临床应用
    3.1 心脑血管疾病
    3.2 保护肝脏
    3.3 肾脏保护作用
    3.4 治疗视网膜病变
    3.5 辅助治疗癌症作用
    3.6 抗辐射作用
    3.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 结语

(6)银杏提取物(GBE)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Trypan Blue染色后各组U251脑胶质瘤细胞形态
    2.3 各组U251细胞凋亡率比较
3 讨论

(7)银杏聚戊烯醇含量分析及其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银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 银杏种质资源的特点
        1.2 银杏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3 银杏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研究
        1.4 银杏种质资源研究的展望
    2 银杏聚戊烯醇研究进展
        2.1 聚戊烯醇的结构和功能
        2.2 银杏聚戊烯醇分析检测方法
        2.3 聚戊烯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
    3 PCR引物设计的方法
        3.1 具体基因引物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3.2 引物设计总体概述
        3.3 引物类型及引物设计的注意事项
        3.4 引物设计的展望和相关思考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银杏叶及不同营养器官聚戊烯醇的提取与含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药与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药
        1.1.3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银杏PPs成分的鉴定
        2.2 标准曲线绘制
        2.3 银杏不同时期叶片中PPs含量分析
        2.4 银杏不同时期幼树叶和老树叶间PPs含量分析
        2.5 银杏不同器官间PPs含量分析
    3 讨论
        3.1 聚戊烯醇类化合物成分的提取及纯化
        3.2 聚戊烯醇化合物样品的水解及稳定性
        3.3 银杏PPs含量分析方法中流动相的筛选和优化
        3.4 银杏PPs含量分析方法中检测波长的选择
        3.5 银杏不同生长时期雌雄叶片以及幼叶和老叶PPs含量分析
        3.6 银杏不同组织器官间PPs含量的分析与比较
    4 银杏聚戊烯醇综合研究的展望
第三章 银杏叶片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用品的处理
        2.3 RNA提取方法
        2.4 RNA质量的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电泳分析
        3.2 RNA浓度、纯度以及产率综合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第四章 银杏CPT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化学药品和生化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CPT基因3'端cDNA片段的克隆
        3.2 CPT基因5'端cDNA片段的克隆
        3.3 CPT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其分析
        3.4 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3.5 基因表达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银杏PT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试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PT基因3'端cDNA片段的克隆
        3.2 PT基因5'端cDNA片段的克隆
        3.3 PT基因cDNA序列及其分析
        3.4 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银杏叶片FP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的检测与基因片段的扩增
        3.2 FPS基因3'端cDNA片段的克隆
        3.3 FPS基因片段cDNA序列及其分析
        3.4 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与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南方红豆杉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1.1 南方红豆杉概况
        1.2 南方红豆杉资源利用现状
        1.3 南方红豆杉的化学成分研究
        1.3.1 紫杉烷类化合物
        1.3.2 非紫杉烷类化合物
    2 植物聚戊烯醇研究进展
        2.1 植物聚戊烯醇类型
        2.2 植物聚戊烯醇的分布
        2.3 影响植物聚戊烯醇含量的因素
        2.3.1 树龄、叶龄与季节变化对聚戊烯醇含量的影响
        2.3.2 生境对聚戊烯醇含量的影响
        2.3.3 胁迫对聚戊烯醇含量的影响
        2.4 植物聚戊烯醇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2.4.1 植物聚戊烯醇分析方法
        2.4.2 植物聚戊烯醇的提取分离
        2.5 聚戊烯醇生理活性研究
        2.5.1 抗肿瘤
        2.5.2 保肝
        2.5.3 治疗老年痴呆病等神经性退化疾病
        2.5.4 抗病毒增强免疫力
        2.5.5 抗类固醇哮喘
        2.5.6 改善细胞膜特性
        2.5.7 其他功能
        2.5.8 植物聚戊烯醇与多萜醇
    3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3.1 肝纤维化概况
        3.2 肝纤维发生机制
        3.2.1 肝纤维发生细胞学基础
        3.2.2 与肝星状细胞活化相关的信号通路
        3.3 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
        3.3.1 治疗原发病防止肝损伤
        3.3.2 抗炎抗氧化
        3.3.3 抑制HSCs活化、增殖,促进HSCs凋亡
        3.3.4 增加基质降解、减少基质生成
        3.3.5 干扰细胞因子信号
        3.4 植物药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3.4.1 植物药对肝脏疾病的治疗作用
        3.4.2 植物药与肝毒性
    4.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4.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3 研究内容及目标
        4.3.1 研究内容
        4.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基本特性研究
    1.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结构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HPLC/MS分析
        1.2.2 紫外光谱分析
        1.2.3 红外光谱分析
        1.2.4 核磁共振分析
        1.2.5 南方红豆杉中聚戊烯醇结构特征
        1.3 小结
    2.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的定量分析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HPLC图谱特征
        2.2.2 HPLC方法学考证
        2.2.3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含量测定
        2.3 小结
    3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组织部位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布
        3.2.2 不同苗龄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3.2.3 不同生境下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含量的差异
        3.3 讨论
        3.3.1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布
        3.3.2 影响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含量的因素
        3.4 小结
第三章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1.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存在形式
        1.2.2 南方红豆杉针叶聚戊烯醇的提取时间及得率
        1.2.3 水解除杂工艺
        1.2.4 丙酮冷析除杂工艺
        1.2.5 硅胶柱纯化
        1.2.6 聚戊烯醇单体制备
        1.3 小结
    2. 高速逆流色谱纯化聚戊烯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HSCCC的两相溶剂系统的选择和优化
        2.2.2 聚戊烯醇的HSCCC分离
        2.3 小结
第四章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抗肝纤维化活性研究
    1.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对CCL_4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3 结果与分析
        1.1.4 讨论
        1.1.5 小结
    2.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对HSCS的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已发表及拟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银杏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制剂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清除自由基,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2.2 改善脑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2.3 显着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2.4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作用
    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5.1 对血管的作用
        2.5.2 抗血栓与抗凝作用
        2.5.3 对心脏作用
    2.6 抗肿瘤
3 临床应用
    3.1 脑和神经系统疾病
        3.1.1 脑梗死
        3.1.2 老年性痴呆症 (AD)
        3.1.3 帕金森病
    3.2 心血管系统疾病
        3.2.1 高血压
        3.2.2 心绞痛、冠心病
        3.2.3 高甘油三脂血症
    3.3 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周围神经炎 (DPN)
    3.4 慢性肾小球肾炎
    3.5 卵巢反应低下
    3.6 口腔医学
4 制剂研究
    4.1 药品剂型
    4.2 质量标准

四、银杏叶聚戊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叶聚戊烯醇抗Aβ25-35介导d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J]. 陈卫卫,莫丽萍,赵其秀,梁迪,罗毅,刘灵杰. 中药材, 2017(07)
  • [2]银杏叶类脂的分离、制剂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昌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3]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类资源性成分的利用研究[D]. 闫精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4]银杏叶提取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 孙芳,王璐,闫滨,彭欣. 山东中医杂志, 2014(03)
  • [5]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齐惠珍,周霞瑾,王明霞. 河北中医, 2013(12)
  • [6]银杏提取物(GBE)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 李国臣,惠青山. 中国医学工程, 2013(05)
  • [7]银杏聚戊烯醇含量分析及其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尤超. 扬州大学, 2012(08)
  • [8]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与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D]. 于金慧. 浙江大学, 2012(03)
  • [9]银杏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制剂研究综述[J]. 王捷,龙禹,汪小祝,陈荣. 中外医疗, 2011(05)
  • [10]银杏叶聚戊烯醇研究进展[J]. 周春华,陈鹏,陶俊,王莉. 中成药, 2009(09)

标签:;  ;  ;  ;  ;  

银杏叶聚异戊二烯醇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