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供销社蔬菜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易门县供销社蔬菜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易门县供销社发展蔬菜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焦惠惠[1](2021)在《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揭示食用菌产业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通过对该县10余个有代表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余名相关人员进行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对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对于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成效显着。广平县通过食用菌产业实现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零距离就业和产业园区带贫全覆盖,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县贫困户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最高的产业。2.广平县食用菌产业的组织模式有“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建+村干部+基地+农户”、“党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种。贫困户可通过入股分红、临时就业、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大棚四种方式获取收益。广平县政府还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技能培训、资金补贴扶持、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3.广平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存在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帮扶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配套条件不完善、市场风险较大等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农户自身能力和视野局限、帮扶主体和农户未能形成共同体、政府后续服务机制不健全等。4.提出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规范提升帮扶主体带动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拓展产销模式,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引导产业向纵深、多元化方向发展。

黄娜[2](2021)在《城市触媒理论下历史城镇大庄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历史城镇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的体现,是城镇化发展中的物质遗存。随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推进,其中特别优秀的历史城镇被评选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有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保护措施与发展模式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还有一部分历史城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只留下了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层次较低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传统也更难以得到传承与发展。这些无论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政府政策制定中,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的一般历史城镇,其保护与发展之路面临着更多困难。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城市触媒理论作为研究视角,选取典型案例大庄镇,探讨在历史城镇中植入触媒因子,推动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和触媒策略研究。首先对“城市触媒”理论及历史城镇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理论层面分析城市触媒理论运用于一般历史城镇的适宜性,通过对国内外的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触媒应用策略、实践模式。结合大庄镇触媒因子的的挖掘,重点探讨了“触媒之基础”改善人居环境——“特色化触媒”发展文化旅游——“触媒效应市场化”持续保护更新,分层次、有步骤的触媒植入系统。然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庄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这一实际项目中,力图达成运用“触媒之基础”,辅以“特色化触媒”来激活“触媒效应市场化”,进而带动大庄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论文最后,对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在一般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启示予以总结,以期融合多个方面对触媒系统进行立体网络的构建,在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中发挥城市触媒理论的复合作用。

于海鹏[3](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认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邢伟[4](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刘颖[5](2020)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以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S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工作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S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聚焦在孝昌县S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提出论文选题的缘由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概况;第三部分主要介绍S村精准扶贫工作概况;第四部分分析S村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五部分对S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对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分析,从贫困户转变观念到完善精准扶贫管理机制、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打造优质产业,创建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保障制度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兜底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以便精准扶贫工作能更好的落到实处,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燕林[6](2020)在《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托管是保证农户土地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的集中托管,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土地托管的参与主体有三类,以农户家庭为代表的需求主体、以供销社为代表的供给主体、以村两委为代表的托管中介,这三方面主体在土地托管中功能相互衔接转乘,最终为了实现“三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即农户增收、培育现代化农业企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托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两大问题,为我国“三农”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路子,是对传统个体“小农”经济的一次全面革新,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地方和国家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查阅了大量关于土地托管的理论及研究文献,对潍坊市目前农村土地托管状况进行了调查,总结了潍坊市土地托管现状,梳理了两个不同维度的托管模式,归纳了在现有托管状况下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接着,通过对托管现状的剖析,分析目前潍坊市土地托管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和中介机构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然后列举了三个其他省市地级市托管案例,与潍坊市土地托管形成类比参考,最终提出了有效改善潍坊市土地托管状况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包括:强化农户对农村土地托管理论的认识、建立农村土地托管的规范化标准、加强农村土地托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农村土地托管评价体系、促进新型农村土地托管主体合作经营、提高农村土地托管服务水平。

李攀[7](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何俊鹏[8](2019)在《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一体化模式研究 ——以嘉鱼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电子商务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国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向农村拓展电子商务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也是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发展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和方式。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无论是板块模式还是建设方式,都要解决农村物流运输方面的问题,物流作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重要的基础服务内容,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方便居民购买农产品,和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运输平台,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来看,物流和电商协调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本文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在我国农村建立一个电商和物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此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1)分析中国农村物流和电子商务的现状,通过收集数据了解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率以及分析我国电商与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中找到电商背景下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一体化模式,与不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展开研究。(2)以嘉鱼县为具体研究对象,收集各种相关政策、道路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村镇布局、信息化发展现状、物流运力与运量等条件进行调查,获取基本的信息与数据以及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规划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收集嘉鱼县各种相关文献,了解当地物流服务站和网络化的建设情况,尤其是农村服务站的建设,服务站在农村电商和物流网络承担着包裹运输、中转的作用,是展开新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3)对该一体化模式在嘉鱼县的使用情况利用增长率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预测,具体有农村经济发展预测、农产品需求预测、以及总体趋势。重点是针对一体化模式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全国不同地区电子商务销售额与物流运输运力与运量分析,提出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改变农村村民的传统消费习惯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行为。利用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模式。

多庆,徐伍达,邓亚净,方晓玲[9](2018)在《改革开放40年西藏农牧区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西藏"三农"工作,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农牧区经济成绩斐然,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区整体社会面貌不断向好。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西藏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描绘了蓝图,为实现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行进策略。

黄莹莹[10](2018)在《基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淄博市供销社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三农问题是左右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核心因素之一。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国上下正在齐心合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深化改革的落脚点在哪,如何才能当好党和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当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应该研究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供销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在概括分析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淄博市供销合作社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基本成因;运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淄博市供销社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思路设计和目标,并对目标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改造完善供销社组织体系,着力提升城乡现代流通水平,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拓展城乡社区服务,创新合作社联合社运行机制等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易门县供销社发展蔬菜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门县供销社发展蔬菜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贫困
        1.2.2 扶贫
        1.2.3 产业扶贫
        1.2.4 食用菌产业扶贫
        1.2.5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
    2.1 广平县基本情况及产业扶贫概况
        2.1.1 广平县基本情况
        2.1.2 广平县产业扶贫概况
        2.1.3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概况
    2.2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2.2.1 东张孟镇牛庄村
        2.2.2 平固店镇东李白营村
        2.2.3 南阳堡镇后南阳堡村
        2.2.4 典型案例经验启示
    2.3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
        2.3.1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动力来源
        2.3.2 广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具体做法
        2.3.3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的组织模式
        2.3.4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的增收模式
第3章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3.1.1 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3.1.2 帮扶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3.1.3 食用菌产业的相关配套条件不完善
        3.1.4 食用菌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3.2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问题原因探析
        3.2.1 农户自身能力和视野有局限
        3.2.2 帮扶主体和农户未能形成共同体
        3.2.3 政府后续保障服务机制不健全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4.1 规范提升各帮扶主体带动能力
        4.1.1 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社会力量
        4.1.2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帮扶效应
    4.2 加强食用菌产业相关配套条件建设
        4.2.1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4.2.2 拓展产销模式,提升产品效益
        4.2.3 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
        4.2.4 引导产业向纵深、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农户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2)城市触媒理论下历史城镇大庄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1.1.2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1.1.3 “城市触媒”理论是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中具有优势的对应策略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现状与动态
        1.5.1 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
        1.5.2 “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城镇的研究状况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研究基础
    2.1 “城市触媒”理论
        2.1.1 “城市触媒”理论的提出
        2.1.2 “城市触媒”理论的类型
        2.1.3 “城市触媒”理论的作用原理与运行机制
        2.1.4 国内外实践运用与理论发展
    2.2 其他相关理论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城市营销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中的触媒策略分析
    3.1 “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历史城镇研究的适宜性
        3.1.1 触媒具有“层次更新”优势
        3.1.2 触媒体现“小量局部”特点
        3.1.3 触媒激发“上下互动”效应
        3.1.4 触媒构建“文化传承”脉络
    3.2 典型案例分析
        3.2.1 触媒下的“层次更新模式”——柏林施潘道地区
        3.2.2 触媒下的“小量局部模式”——淮南上窑镇
        3.2.3 触媒下的“上下互动模式”——莱比锡老城
        3.2.4 触媒下的“文脉传承模式”——皖南传统村落
    3.3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触媒策略
        3.3.1 保护策略
        3.3.2 发展策略
    3.4 小结
第四章 双柏县大庄镇现状及触媒策略研究
    4.1 触媒准备:大庄镇现状触媒因子的寻找
        4.1.1 历史沿革
        4.1.2 区位分析
        4.1.3 交通分析
        4.1.4 街巷空间
        4.1.5 建筑现状
        4.1.6 产业分析
        4.1.7 生态格局
        4.1.8 文化内涵
    4.2 触媒选择:基于触媒因子寻找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2.1 点触媒突显
        4.2.2 线触媒连接
        4.2.3 面触媒整合
        4.2.4 软触媒传播
    4.3 大庄镇保护与发展触媒策略
        4.3.1 触媒式保护与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
        4.3.2 “触媒之基础”
        4.3.3 “特色化触媒”
        4.3.4 “触媒效应市场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触媒策略的大庄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实践
    5.1 上位规划与保护要求
        5.1.1 上位规划解读
        5.1.2 大庄镇保护区划定
    5.2 “触媒之基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统空间修复
        5.2.1 点触媒基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5.2.2 线触媒基础:传统街巷空间活化
        5.2.3 面触媒基础:核心区保护
        5.2.4 软触媒基础:传统文化保护
        5.2.5 触媒基础系统构建
    5.3 “特色化触媒”植入:触媒元素的塑造与项目布局
        5.3.1 空间触媒:特色空间构建
        5.3.2 功能触媒:更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5.3.3 农旅触媒: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研学营地
        5.3.4 生态触媒:规划沙甸河滨水带
        5.3.5 事件触媒:扩大民族节庆影响力,打造特色品牌
    5.4 “触媒效应市场化”:发展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
        5.4.1 “触媒效应市场化”模式
        5.4.2 “触媒效应市场化”运用
    5.5 触媒运用与调整
        5.5.1 触媒作用分期规划
        5.5.2 触媒再调整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触媒式保护与发展是不断探索与创新的
        6.1.2 触媒式保护与发展需要分层次、有步骤的植入触媒
        6.1.3 触媒式保护与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政策导向
        6.1.4 触媒式保护与发展要为文化主动谋划空间
        6.1.5 触媒式保护与发展的多维度思考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大庄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图集(部分)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以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S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贫困概念
        2.精准扶贫概念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进展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2.政策扶持力度不减
        3.多方合力共克脱贫攻坚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1.大幅度提升贫群众生活水平
        2.大幅度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3.大幅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二、S村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一)S村基本情况分析
        1.自然环境
        2.经济方面
        3.社会事业方面
    (二)S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
        1.改善基础设施
        2.发展村级产业
        3.大力开展党建工作
        4.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S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
        1.帮扶对象精准
        2.多元主体合力精准
        3.因户施策帮扶精准
三、S村精准扶贫成效分析
    (一)S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1.经济方面: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2.政治方面:乡村治理有效提升
        3.文化方面:乡村文化大发展
        4.社会事业方面:民生事业得到大改观
        5.生态方面:村庄面貌换新颜
    (二)“脱贫记”——多元主体合力脱贫
        1.艾草变成爱“宝”,富乡邻齐脱贫——贫困户典型案例
        2.以柔软的力量开拓扶贫路——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案例
        3.合作社带出新气象——合作社助脱贫案例
四、历史与反思——S村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曲折中的前进——孝昌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与反思
        1.曲折中的前进
        2.孝昌县精准扶贫工作问题的历史反思
    (二)S村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S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2.S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五、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1.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完善动态监测机制
        3.深入扶贫帮扶持续机制
    (二)转变贫困户观念,增强其脱贫内生动力
        1.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开展“精神扶贫”
        2.以创业就业为抓手,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贷款发放
        3.以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为抓手,开展“智志双扶”
    (三)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持续加快推进金融扶贫
        2.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3.发挥村级精准扶贫理事会作用
    (四)打造优质高效大产业,创建产业扶贫新模式
        1.鼓励小型实体经济,带动脱贫致富
        2.发展高质生态产业,助推增产增收
        3.健全产业利益共享机制,加大链接贫困户的力度
        4.培优做强农业品牌,助力脱贫致富
        5.农旅融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五)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1.主动作为,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
        2.对重点区域基础设施提级改造,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六)充分发挥保障制度在扶贫工作中的兜底作用
        1.强化扶贫开发与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2.强化医疗卫生政策保障覆盖面
        3.强化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强化生活保障的兜底作用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6)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三权分置
        2.1.2 土地流转
        2.1.3 土地托管
    2.2 农村土地托管的主体构成
        2.2.1 需求主体
        2.2.2 供给主体
        2.2.3 中介协调组织
    2.3 农村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的联系与区别
        2.3.1 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的联系
        2.3.2 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的区别
    2.4 农村土地托管相关的理论基础
        2.4.1 地租理论
        2.4.2 规模经济理论
        2.4.3 土地产权理论
        2.4.4 土地托管效益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现状分析
    3.1 潍坊市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潍坊市农村和农业情况
    3.2 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现状
        3.2.1 需求主体现状
        3.2.2 供给主体现状
        3.2.3 托管中介现状
    3.3 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模式分析
        3.3.1 按照土地托管的服务形式不同划分
        3.3.2 按照土地托管的服务内容不同划分
    3.4 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取得的成效
        3.4.1 拓宽了村集体与农民增收渠道
        3.4.2 推动了“三产”融合发展
        3.4.3 提高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程度
        3.4.4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科学化与现代化
        3.4.5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自然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问题分析
    4.1 需求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1 农户积极性普遍不高,持观望态度居多
        4.1.2 农户对土地托管政策的认知不够,风险意识较弱
    4.2 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2.1 资金瓶颈严重,农村金融支持不够
        4.2.2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收益回报率较低
        4.2.3 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人才,社会服务支持较少
    4.3 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3.1 政治激励不足,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4.3.2 服务角色缺位,信息推广意识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土地托管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5.1 农村土地托管的典型案例分析
        5.1.1 沧州市农村土地托管情况
        5.1.2 宿州市农村土地托管情况
        5.1.3 随州市农村土地托管情况
    5.2 对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的启示
        5.2.1 电子科技为依托,支撑体系建设完善
        5.2.2 农业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5.2.3 多种合作方式,服务触角延伸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针对需求主体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6.1.1 开展培训和宣传,提高参与积极性
        6.1.2 强化农户认知,增强风险意识
    6.2 针对供给主体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6.2.1 加大金融政策力度,提供资金支持
        6.2.2 因地制宜,提高资源整合力度
        6.2.3 补给专业管理人才,强化技术支撑
    6.3 针对中介组织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6.3.1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6.3.2 明确角色定位,提高服务水平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一体化模式研究 ——以嘉鱼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物流的现状分析
    2.1 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2.1.1 农村电子商务含义
        2.1.2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2.1.3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
    2.2 农村物流现状分析
        2.2.1 农村物流含义
        2.2.2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2.2.3 我国农村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2.3 农村电商和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
        2.3.1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
        2.3.2 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农村电商与物流运输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1 电子商务与物流一体化
        3.1.1 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的含义
        3.1.2 介绍电商和物流的关系
    3.2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模式
        3.2.1 农村物流发展模式介绍
        3.2.2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业的特点
        3.2.3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3.3 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一体化发展模式
        3.3.1 城乡物流运输组织一体化模式
        3.3.2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体化模式
        3.3.3 电商平台信息共享一体化模式
第4章 实证研究——以嘉鱼县为例
    4.1 嘉鱼县概况
        4.1.1 经济发展概况
        4.1.2 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现状
    4.2 构建嘉鱼县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一体化模式
        4.2.1 发展目标
        4.2.2 模式方案
        4.2.3 发展重点
        4.2.4 发展预测
        4.2.5 实施保障
    4.3 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需求分析
        4.3.1 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4.3.2 农村经济发展预测
        4.3.3 农村电子商务需求预测
        4.3.4 农村物流需求预测
        4.3.5 预测分析与评价
第5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革开放40年西藏农牧区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
    (一) 施行农牧区休养生息政策
    (二) 落实“两个长期不变”政策
    (三) 深化农牧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四) 实施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五) 构建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
二、西藏农牧业农村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 农牧业生产得到根本性提高
    (二) 农牧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 农牧区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
三、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光荣使命
    (一) 以创新发展激发农牧业农村发展活力
        1. 创新农村产权制度。
        2. 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4. 促进农牧业科技创新。
    (二) 以协调发展补齐农牧业农村发展短板
        1. 促进农牧业内部协调发展。
        2.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 以绿色发展提升农牧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服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 促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3. 实施农畜产品安全战略。
    (四) 以开放发展拓宽农牧业农村发展空间
        1. 积极“引进来”。
        2. 大胆“走出去”。
        3. 充分挖掘潜力。
    (五) 以共享发展推动农牧区民生不断改善
        1. 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
        2.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10)基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淄博市供销社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三农问题亟需解决
        1.1.2 供销合作社改革路在何方
        1.1.3 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正当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SWOT模型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供销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2.1 供销合作社基本理论
        2.1.1 供销合作社的定义
        2.1.2 供销社的性质
        2.1.3 供销社的职能定位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
    2.3 供销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2.3.1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2.3.2 推进农村政治进步的得力抓手
        2.3.3 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组织载体
        2.3.4 推进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3章 淄博市供销社发展概况及工作成效
    3.1 淄博市概况
    3.2 淄博市供销社历史沿革
    3.3 淄博市供销社基本情况
    3.4 淄博市供销社发展现状
第4章 淄博市供销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4.1 淄博市供销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合作思想没有群众基础,农民缺乏联合意识
        4.1.2 组织定位模糊,社会地位尴尬
        4.1.3 行政约束不强,组织效能难以保证
        4.1.4 基层社数量锐减,为农服务能力降低
        4.1.5 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
    4.2 淄博市供销社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4.2.1 多方面历史原因导致农民合作意识不强
        4.2.2 产权制度的弊端造成供销社定位模糊和位置尴尬
        4.2.3 治理机制上的缺陷造成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4.2.4 简单粗暴的基层社改制导致为农服务能力降低
        4.2.5 历史、体制、经济等因素影响队伍建设滞后
第5章 淄博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思路和目标
    5.1 淄博市供销社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定位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遇
        5.1.4 威胁
    5.2 淄博市供销社发展思路和目标设计
        5.2.1 新时期淄博市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5.2.2 新时期淄博市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
        5.2.3 淄博供销社改革发展目标
第6章 淄博市供销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
        6.1.1 改造提升基层供销社
        6.1.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6.1.3 强化社有企业服务功能
    6.2 着力提升城乡现代流通水平
        6.2.1 培育壮大流通龙头企业
        6.2.2 健全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6.2.3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6.3 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6.3.1 着力培育服务载体
        6.3.2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
        6.3.3 大力拓展服务领域
    6.4 积极拓展城乡社区服务
        6.4.1 打造社区服务平台
        6.4.2 开展社区综合服务
        6.4.3 全面推进社村共建
        6.4.4 全面参与精准扶贫脱贫工作
        6.4.5 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
    6.5 创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治理机制
        6.5.1 深化联合社机关改革
        6.5.2 实施人才兴社战略
        6.5.3 理顺联合社与社有企业关系
        6.5.4 密切联合社层级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易门县供销社发展蔬菜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D]. 焦惠惠.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9)
  • [2]城市触媒理论下历史城镇大庄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研究[D]. 黄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以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S村为例[D]. 刘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潍坊市农村土地托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燕林.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一体化模式研究 ——以嘉鱼县为例[D]. 何俊鹏.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9]改革开放40年西藏农牧区发展回顾与展望[J]. 多庆,徐伍达,邓亚净,方晓玲. 西藏研究, 2018(05)
  • [10]基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淄博市供销社发展策略研究[D]. 黄莹莹. 天津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易门县供销社蔬菜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