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现代绘画市场持续走高,香港精品瓷器珍品仍受追捧

内地现代绘画市场持续走高,香港精品瓷器珍品仍受追捧

一、内地近现代绘画行情持续攀高香港精品瓷器珍玩依然走俏(论文文献综述)

赵跃[1](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王宇[2](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认为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林朝霞,陈乐磊[3](2017)在《2016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文中指出2016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复苏年,虽然拍卖总成交额未见明显上浮,但全年过亿元拍品数量大幅增加,提振了市场信心指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历数年深度调整之后出现精品至上、文物艺术品走俏、价格两极分化、政府加强监管、行业快速洗牌等诸多现象。全年艺术品拍卖业低开高走,书画板块市场份额最大,其中古代书画成为救市黑马,近现代书画较为平稳,当代书画持续"去泡沫",西画雕塑板块成交率最高,瓷杂板块略显平淡。

张玉梅[4](2016)在《中国艺术的西方当代媒体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艺术新一轮勃兴滥觞于以1978年为元年的改革开放,这与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当代观察同步。中国艺术与世界的对话和融入,须深刻了解当前世界尤其西方的观察立场和视角。研究中针对的“中国艺术”相对窄义,近于并略大于“中国美术”概念。研究力求达到以下目的:以西方主流媒体为切入点,观察西方的“外观”和中国的“内观”有哪些相同、相近,存在哪些错位、摩擦甚至歧义,“知彼知己”既是战略也是融策,世界希望认识中国艺术,中国艺术也要认识世界。研究主要通过采样方式,选取对象是1978年以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的报道内容,报道素材的获取力求系统、连续、完整,但客观上受制于部分网站和媒体或者其历史资料库的受限。为力求调研结论的精准,特别选取《纽约时报》2006年-2015年的全部英文原文报道内容,并专门设置“中国艺术家观察”专题,力图通过对《纽约时报》的报道解析,以量、性结合方式对西方媒体观察进行精准研究,从而使论文的总体客观性、平衡性以及立论的准确性、论述的逻辑性趋向完善。从中国改革开放为起始点对国外媒体观察中国艺术进行编年式量化、性化专项研究并撰写博士论文,这在国内外都是首次,苦无先例可循,对中国艺术对外交流方式有较强的参考性,比如西方媒体对中国当代传统书画的“弱观察”与对中国古代艺术精品的“强观察”形成反差,对“官方”对外艺术交流的“弱观察”与对市场化艺术行为和活动的“强观察”形成反差,这种反差促使我们从政策、机制和市场方面反思中国艺术的对外交流;再如西方媒体报道的“跟随性”,是同艺术活动的新闻性、市场性密切相关,这既反映出西方媒体的“非建制性”以及客观性原则,也凸显了媒体的“资本性”和“受众性”。中国艺术的世界化,既基于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实力、影响力,也取决于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艺术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显示出巨大的文化能量。我们同时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首先不能仅局限于过去的文化遗产,不能将传统成功地延伸到当代文化,其生命力和感召力不强。作为文明古国,我们既要挖掘灿烂的文化遗产,又要打造生机勃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文化艺术,中华文明才会复兴并融汇成为世界文明的先进力量。

孟瑶[5](2014)在《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人们富裕后更关注精神生活的享受。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开始从投资工业向投资艺术转变,因此,艺术品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关心文化、关注艺术,可以说,中国艺术资本化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艺术品市场进入转型期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是经济带动文艺复兴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资本化将社会更多的资金、资源有效地带入到艺术品市场中来,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投资者、艺术品收藏者已经不是单纯的收藏爱好,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运作策略上的研究。目前,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中,如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投融资和文交所的出现,实现了艺术与金融的对接。艺术资本具有运动性、世界性、独特的精神消费资本等特征和原则,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的路径以及在具体的艺术品市场中的运作策略的进一步完善,对建立更加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有很大的帮助。在艺术文化品牌策划、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定价机制和评估体系等运作策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均是分析与研究的重点。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与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对接为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因此,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的研究意义是十分长远的。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及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概述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艺术品市场现状与问题,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运作原则。其次,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的相关理论,从政治、经济和艺术本原方面为艺术资本化运作提供理论基石。论文前两章为后面具体的策略研究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运作策略。设计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的运作路径,从艺术文化品牌建设、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以及定价机制和评估体系这三大运作策略中具体分析。最后,梳理和归纳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实践中的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参考意见,以确保运作策略的有效实施,以此来研究其在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所产生的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赵梦莹[6](2013)在《当下艺术品市场瓷杂部分价格走势分析 ——以2012年秋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和2011年相比,2012年的秋拍的成交率和成交量都有明显的下降。数据研究显示,市场资金对明清官窑精品瓷依然青睐有加,但是市场在这一年中愈加理性,“天价”频现的情况有所改观。市场在不断调整的同时,一些新的投资点也在悄然兴起,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民国瓷和清中晚期官窑瓷器的成交价逐年走高。总体而言,瓷器市场在回归理性的调整中进一步走向成熟,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规范的必然之路。

刘翔宇[7](2012)在《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由导言、正文和结束语构成。正文共六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导言中主要涉及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概念的界定、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等。结束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并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正文的四个部分内容大致归纳如下: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本章第一节首先梳理了交易机制中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理论的源起和发展脉络,然后介绍了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并对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理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应用以及可能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第二节追溯了交易费用的理论发展历史,介绍了交易的维度、影响交易费用的人的因素和交易因素、交易费用的度量和研究意义。第三节简要阐述了艺术品交易机制的构成要素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论文的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其中第一节沿着皇家艺术赞助、私人艺术赞助和公共艺术赞助三条线索,梳理了中国艺术品交易机制的历史演进轨迹。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艺术赞助自秦汉开始,到唐宋时期,赞助的力度和艺术家的地位达到鼎盛,然后到明清逐渐衰落。皇家艺术赞助下,艺术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创造了宫廷艺术,追求唯美,但也往往因避免政治迫害而粉饰太平并表现出脱离实际生活等局限。皇室也动用经济手段从民间购求书画,但这种购求,是建立在君臣礼制关系下的一种赏赐关系。中国传统社会艺术赞助的另一条主线是以贵族、官僚、地主和商人为主体的私人艺术赞助,私人艺术赞助到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和扬州盐商时期达到顶峰。与皇家赞助相类似,私人艺术赞助实质上也是一种劳务性的艺术交易与艺术赞助;相比之下,艺术家有着更多的人身自由和较小的精神迫害的压力,虽然有着寄人篱下的阴影而有时不得不讨好主家,但赞助人一般不会对艺术创作横加干涉,艺术家的创作还是相对自由的。通过公共赞助的民间艺术家,由于他们需要直接通过出售自己的作品来获得经济来源,往往也不得不迎合世俗审美趣味,缺少艺术创新,但他们面向市场,接触社会生活,因而可以从民间生活中获取艺术给养。本章的第二节对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整体分析。首先,对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其次,以艺术拍卖为例,介绍了我国目前艺术品市场的地区发展情况,分析了艺术品各个门类板块的市场行情以及相关背景。本节的最后一部分是梳理艺术品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艺术品市场处于古玩跳蚤市场、寄售店、代理制画廊和拍卖行等传统市场形态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拍卖与交易、艺术品投资基金和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等各种形态并存,形态与发展水平不一,异彩纷呈;而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中,一二级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和严重错位,这种一、二级市场关系颠倒的状况使得市场行情主要由拍卖行来推动,从而资本的力量取代了学术的话语权,甚至反过来还影响了学术的判断;三是艺术品市场处于从个人收藏向机构性金融投资的转变。论文的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到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主要以信息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艺术品本身认知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探讨了艺术品的供给与需求特点、艺术品的价值、价格决定因素以及在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方面表现出的相互背离而又趋同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家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危害;收藏者和投资者在收藏和投资活动中表现出一些非经济动机和有限理性,同时,鉴定专家的主观性、专家知识的局限性和泛化倾向、职业操守和人情世故方面的考虑,评论家的非独立立场和独立精神的缺失等因素,都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品的认知,增加了市场的不透明和信息的不对称,给市场的顺畅交易增添了障碍和困难;最后本章归纳了古玩跳蚤市场、画廊、拍卖行、网络拍卖与交易、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等交易平台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机理并由此引发的种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第四章阐述了艺术品市场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其中既涉及艺术品市场的行为人对于艺术品本身以及市场信息了解的不完全、也包括艺术品市场参与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动机以及机会主义动机和诚信的缺失,同时交易中艺术品变现和流通的能力、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动、微观角度的画廊和拍卖行经营策略的变化、交易频率的高低以及竞争对手数目多少等都明显地对于交易费用的产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章稍后就艺术品各类交易平台的交易费用的表现以及特定差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五章探讨了政策(P)、经济(E)、社会(S)和技术(T)对于艺术品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政策方面,本文总结了中国在艺术品政策方面的反面教训和正面经验,介绍了国外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在艺术转售税以及进口税等方面的政策及其对本地艺术品市场的影响;经济方面,论文从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艺术品收藏高潮、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与经济、国际视野下的艺术品收藏与经济以及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性等方面对经济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式论述;最后本章尝试分析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社会审美时尚和网络技术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通过第三到五章的论述,作者认为,正是由于艺术品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市场交易中出现很多噪音,产生了很高的交易费用,导致市场的运行不畅、交易不透明以及市场运行效率不高。而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条件下,通过限制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保证现实经济活动能够有效率地运行。为此,本文认为,构建一套严密的艺术品市场市场交易制度体系是完全必要的,由此引出第六章的内容。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第六章,也是本文的结论和落脚点。作者认为,要完善我国艺术品交易制度,首先要从观念和意识的更新入手。这一部分论及艺术品经营者要有分工协作的理念、现代商业运营理念、品牌和信誉意识,经营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要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责任意识,要正确认识资本对于艺术品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其次,在艺术品市场交易中,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不可缺少,为此要完善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本文建议制定和通过《全民信用法》、《艺术品代理和经纪人法》、《艺术品鉴定评估法》;其中《全民信用法》是超乎艺术品市场本身的一个法律构架,通过提高人们的信用意识和普及信用文化,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减少投机行为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艺术品代理和经纪人法》和《艺术品鉴定评估法》能有效规范艺术鉴定和经纪行为和增强艺术品鉴定专家和经纪人的法律责任意识;同时要修订《拍卖法》的相关条款,增加其对艺术品拍卖的针对性和效力。再次,要在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方面为艺术品市场提供优惠政策,增强我们的艺术品市场主体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市场运营主体和中介机构;同时,要完善和建立包括艺术品信用体系、鉴定机构、经纪人制度和评论家制度在内的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最后,要加强行业自律,增强行业的自我管理和声誉维护机制;普及全民艺术素养,提倡健康理性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文化,培养出懂艺术、爱好艺术的健康理性的艺术消费者和收藏者是艺术品市场规模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首次尝试运用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理论,对艺术品本身、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就各种交易平台的信息的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剖析。(2)首次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对艺术品传统和现代市场形态中影响交易费用的一些差异化特征进行剖析。(3)首次结合国内外相关论述,对艺术品的金融特征和属性进行了尝试性的归纳和概括,并将其应用于市场分析中。(4)首次在对艺术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等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包括全民信用体系在内的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体系的构建,以减少市场交易中的噪音、增加市场透明度、达到公平竞争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目标。以上四点,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学术上的尝试。由于艺术品市场交易机制问题涉及知识面广,情况较为复杂,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掌握资料不够完备,也由于作者学识和精力的不足,本论文的研究还有一些遗憾之处:1.由于初次尝试,本论文在运用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行的艺术品交易现状的分析梳理和制度构建方面还略显生硬,二者还不能非常有机地融合起来;对一些新的问题还未涉及或浅尝辄止,除了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外,还需要尝试用新的理论和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2.对于艺术品交易制度体系的各个子系统还缺乏系统和细化的研究。如信用体系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艺术品市场交易产生的综合影响,还有待于深化研究。3.对艺术品价格指数和相关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不够。目前还没有一个综合的指数能够反映艺术品价格的变化,而只有开发出这样一个指数,才能比较客观地对艺术品价格进行财务分析。4.本论文中缺乏国内和国外艺术品市场法律法规政策的相互对照比较和借鉴,未来还要加强对国外艺术品法规政策的研究。最后,由于自己学识和思路的局限,以及缺乏理论指导和资料的支持,有些观点表述不够透彻,还没有能够充分地展开。这些漏洞和遗憾,也是未来研究中应努力的方向。

陆霄虹[8](2009)在《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特征价格研究》文中指出艺术品市场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参与人数众多,总成交额连年攀升。尤其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多年来,从零开始发展成当前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绘画作品市场占据我国艺术品市场中最主要的份额,作品价格变动历来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关注。所以对绘画作品市场价格构成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常用的研究绘画作品价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市场经验出发,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市场比较法,由专家估算市场价格;二是使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描绘较为简单的画家作品价格变动曲线,推算作品价格走向。艺术品是一种典型的异质产品,国外在艺术品价格研究方面较多引入特征价格模型,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为艺术流派或单个画家作品分析价格的特征因素构成,计算这些特征的指数。目前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属欠缺。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梳理了特征价格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接着分析了国内当代绘画作品市场的基本特点和作品的价值组成;第三,利用普通特征价格模型,结合我国画坛和拍卖市场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我国当代绘画作品的特征价格变量,并进行整合和量化,最终建立我国当代绘画作品的特征价格模型。通过该模型和收集的数据,计算得到这些特征的价格指数。本文最后的结论主要有:(1)在绘画艺术市场研究中,特征价格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用于分析艺术市场的整体问题,90年代后开始用于分析个别艺术家的市场价格,并且研究者对分析方法提出各种改进;(2)通过理论和实证检验,证明我国绘画作品特征价格的研究必须区分中国画和油画两个部分;(3)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画作的尺寸面积对价格的影响最大,尺寸增加,价格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4)拍卖公司中,上海的两家公司对中国画作品价格影响最小,但是对油画作品价格影响最大;(5)不同的作品题材对中国画和油画作品价格的影响各不相同;(6)不同的创作时期对画作价格的影响不同;(7)最后本文还选择了能够较全面代表中国当代画家艺术成就和声望的特征因素“辈分”,以及能够反映应拍者参加拍卖场次的便捷程度的特征因素“拍卖场次”作为新变量,以此为新的权重对油画作品特征价格模型进行调整。通过检验证明“辈分”变量的影响作用是显着的。通过上述文献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学术创新价值:(1)尝试性地将特征价格法引入我国绘画作品市场研究;(2)构建了绘画作品特征价格理论模型,并对中国当代绘画拍卖价格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了中国绘画拍卖市场的特征价格系数;(3)通过实证研究测算了中国绘画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

陈燕[9](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国珍[10](2007)在《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巨大的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趋于多样化,喜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民间收藏再次兴盛,艺术市场日趋繁荣。鉴于当代收藏热及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促使大众媒体积极关注鉴藏活动,纷纷开辟各种鉴藏类专刊和专栏。电视媒体也顺应潮流,并且开办了鉴藏类节目。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关注点是当代鉴藏,所以,节目制作遵循当代鉴藏的状况,栏目定位上以再现艺术品收藏的乐趣、传递艺术品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和提高鉴赏能力为基准;内容的设置上涉及的藏品丰富多样,关注民间收藏力量。当然,当代鉴藏的变化也决定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向。中国当代鉴藏,经历了一个民间收藏热从复兴到兴盛、艺术市场由形成到繁荣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这种变化,鉴藏类电视节目也从无到有,节目宗旨由鉴赏型转向市场型的变迁。同时电视较之其他媒体具有独特性,其拥有量多、覆盖率广,传播具有特性和优势,因而,在众多媒体中显得更为人所知,并对鉴藏活动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具体体现为: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传播信息、引导大众、提供娱乐和文物保护作用;在节目经营中,沟通藏品和企业文化,培育了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藏品的多元业务开发;在与观众交流上,观众灵活的参与方式及众多的受众层,使鉴藏活动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促进了藏品的社会认知,促成了藏品的市场流通。因此,本文主要从当代鉴藏活动对电视节目的影响以及鉴藏类电视节目如何影响当代鉴藏入手,探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透过电视节目来揭示当代鉴藏状况。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鉴藏活动发展如火如荼及鉴藏类电视节目红火之际,并不能掩盖一些内部的矛盾与发展中的弊端,文章对鉴藏类电视节目以及当代鉴藏活动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反思,以期能够使电视媒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收藏与艺术品市场能够规范、健康发展。

二、内地近现代绘画行情持续攀高香港精品瓷器珍玩依然走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近现代绘画行情持续攀高香港精品瓷器珍玩依然走俏(论文提纲范文)

(1)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结语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国艺术的西方当代媒体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1.2 研究文献与理论
    1.3 研究采样与统计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
    1.5 研究目的与效验
        1.5.1 西方媒体当代观察的艺术导向
        1.5.2 西方媒体当代观察的市场导向
        1.5.3 西方媒体当代观察的“西方”基调
        1.5.4 西方媒体当代观察的客观与自性
第二章:外媒对中国艺术报道之量化分析
    2.1 样本总目介绍和分析
    2.2 类目样本逐年内容分析:展览
        2.2.1 实物赏析,中国艺术向外开启窗口(1980年代)
        2.2.2 交往放缓,对外展览沉寂的十年(1990年代)
        2.2.3 新生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家与作品(2000年至2009年)
        2.2.4 危机效应,缺少市场支撑的展会(2010至今)
    2.3 类目样本逐年内容分析:设计
        2.3.1 渐进的嬗变,从式样到理念(1980-1999年)
        2.3.2 崛起的产业从模仿到创造(2000年至今)
    2.4 类目样本逐年内容分析:艺术市场
        2.4.1 价格洼地,发现东方新大陆(1980-1999年)
        2.4.2 市场融通,跨越国界的交易(2000年至今)
    2.5 类目样本逐年内容分析:文物保护
        2.5.1 中国文物的回收
        2.5.2 中国文物的保护
    2.6 类目样本逐年内容分析:综合
        2.6.1 艺术现象与艺术事件
        2.6.2 中国博物馆,传统与未来
    2.7 类目样本逐年内容分析: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
第三章《纽约时报》2006-2015年专题分析:艺术家
    3.1 类目总样本选取及分析
    3.2 蔡国强,烟火的想象力
    3.3 徐冰,灵感来自遥远家园
    3.4 岳敏君,艺术家着名笑容的背后
    3.5 张晓刚,艺术迎接资本
    3.6 齐白石,一副手卷没有展开的历史
    3.7 艾未未,拥抱政治的艺术标签
第四章:结论:中国艺术定位与软实力发展
    4.1 中国艺术的世界观察与定位
        4.1.1 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
        4.1.2 中国艺术的内生力量
        4.1.3 中国艺术对外交流的错位
    4.2 中国艺术发展与软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后记

(5)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述
    1.1 现状与挑战
    1.2 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
    1.3 基本特征
    1.4 运作原则
第二章 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的政治、经济方面理论
    2.2 相关的艺术本原理论
第三章 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运作策略
    3.1 运作路径与设计
        3.1.1 艺术运营机构的市场化推进
        3.1.2 艺术产业的资源金融化配置
        3.1.3 艺术资本的平台化交易拓展
    3.2 艺术品市场中的运作策略分析
        3.2.1 艺术文化品牌意识
        3.2.2 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3.2.3 定价机制和评估体系
第四章 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实践中的障碍及分析
    4.1 运作策略实践中的环境问题
        4.1.1 相关法律的完善与执行
        4.1.2 征信体系建设
    4.2 运作策略实践中的支撑问题
        4.2.1 发展人才、专业领域的能力任务
        4.2.2 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4.3 运作策略实践中的管理问题
        4.3.1 行业运作管理与服务标准规范
        4.3.2 网络数据库的更新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00 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大事记
附录二 内地顶级画廊总汇
附录三 近年拍卖排行榜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当下艺术品市场瓷杂部分价格走势分析 ——以2012年秋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二. 2012年海外市场(包括香港)秋拍瓷杂部分的市场变化
    2.1. 明清精品瓷取代宋元高古瓷成为海外瓷杂拍场的焦点
    2.2 高古瓷的“黯然失色”及其原因
        2.2.1 高古瓷的概念
        2.2.2 高古瓷的市场走势
三. 2012年中国市场秋拍瓷杂部分的总体情况
    3.1 北京保利2012年秋拍瓷杂部分整体情况
    3.2 中国嘉德2012秋拍瓷杂部分整体情况
    3.3. 北京瀚海2012秋拍瓷杂部分的整体情况
    3.4 北京匡时2012年秋拍瓷杂部分整体情况
    3.5 中国市场2012年秋拍瓷杂部分的共性
四. 中国市场2012年秋拍瓷杂部分市场分析
    4.1. 中国市场2012年秋拍瓷杂部分成交量同比下降明显
    4.2. 中国市场2012年秋拍瓷杂部分成交量环比下降明显
    4.3 高价瓷市场回归理性
        4.3.1 2011、2012年瓷杂成交价前十位对比
        4.3.2 个案分析之贲巴瓶
        4.3.3 个案分析之永乐青花
    4.4. 市场进一步分化,价格分布趋向合理
        4.4.1 个案分析之乾隆青花
        4.4.2 悄然兴起的民国瓷
        4.4.3 清中晚期官窑瓷整体属于上升趋势
        (一) 清中晚期官窑瓷市场价格上升的背景
        (二) 清中晚期官窑瓷的概念
        (三) 清中晚期官窑的市场走势
五. 影响艺术品价格波动的几个要素
    (一) 影响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内在因素
    (二) 影响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外在因素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7)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交易机制相关理论
    第一节 不完全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理论
        一、不完全信息的理论溯源
        二、完全信息和对称信息的内涵
        三、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内涵
        四、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与委托代理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
        一、交易与交易费用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二、交易的维度
        三、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
        四、交易费用的度量
        五、交易费用理论的意义
    第三节 艺术品交易机制的要素构成
        一、艺术品交易机制的要素构成
        二、艺术品市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我国艺术交易机制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艺术品交易机制的演进轨迹
        一、早期懵懂的艺术赞助
        二、皇家艺术赞助的兴衰
        三、私人艺术赞助的沉浮
        四、公共艺术赞助(艺术品市场)的源远流长
    第二节 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
        一、市场规模与市场结构
        二、地区和门类市场分析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 艺术品交易机制的信息不对称
    第一节 艺术品本身的信息不对称特点
        一、艺术品本身的不确定性及风险
        二、艺术品供给与需求特性
        三、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特点
        四、艺术品的金融属性
    第二节 艺术品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
        一、艺术家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道德风险
        二、收藏与投资者的非理性与机会主义动机
        三、鉴定专家行为的不确定性
        四、艺术品价值与价格评估的难度
        五、艺术评论家的学术倾向与职业操守
    第三节 艺术品交易机制的信息不对称
        一、古玩跳蚤市场
        二、画廊
        三、拍卖
        四、网络拍卖与交易
        五、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第四章 艺术品市场的交易费用
    第一节 艺术品市场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
        一、人的因素
        二、交易的因素
    第二节 艺术品市场交易费用的表现
        一、古玩跳蚤市场
        二、画廊
        三、拍卖行
        四、网络交易与拍卖
        五、艺术投资基金
        六、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第五章 我国艺术品市场的PEST分析
    第一节 政策(P)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中国在艺术品政策方面的教训与经验
        二、国外的艺术品市场政策及影响
    第二节 经济(E)与艺术品市场
        一、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品收藏高潮与经济
        二、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与经济
        三、国际视野下的艺术品收藏与经济
        四、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性
    第三节 社会审美风尚(S)和网络技术(T)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一、社会审美风尚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二、网络技术(T)与艺术品市场
第六章 完善我国现行艺术品交易制度体系构建
    第一节 制度的作用与口标
        一、制度的作用
        二、艺术品市场制度安排的作用与目标
    第二节 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观念与意识的更新
        二、艺术品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艺术品市场相关政策配套
        四、流通与运营体系
        五、市场服务体系
        六、行业自律与全民艺术素养
结束语
参考文献资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特征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和意义
        1.2.2 特征价格、特征价格模型、价格特征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畴:中国画与油画
        1.4.3 文章的创新点
    1.5 特征价格模型发展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在艺术品市场的运用
第二章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市场与拍卖
    2.1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市场概况及特点
        2.1.1 市场概况
        2.1.2 市场的结构
        2.1.3 市场销售者
    2.2 绘画艺术作品的价值与价格
        2.2.1 价值构成
        2.2.2 价格分析
    2.3 中国绘画艺术作品拍卖的发展状况
        2.3.1 近代我国的拍卖情况
        2.3.2 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发展历程
        2.3.3 样本艺术品拍卖公司
    2.4 拍卖对绘画艺术作品价格的影响
        2.4.1 绘画艺术作品的价格类型
        2.4.2 拍卖价格的形成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征价格模型的变量选择
    3.1 特征价格理论基础
    3.2 两个假设条件和两个函数概念
    3.3 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均衡
    3.4 特征价格模型的变量选择
        3.4.1 特征价格方程的形式及估计
        3.4.2 多重共线性问题
        3.4.3 中国绘画作品特征模型变量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特征价格模型建构
    4.1 数据分类
        4.1.1 样本艺术家的选择
        4.1.2 作品题材的分类
    4.2 数据来源
    4.3 数据的整合与量化
    4.4 模型建立及模型检验
        4.4.1 价格模型的估计
        4.4.2 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4.4.3 价格模型分析
        4.4.4 价格变化走势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画和油画作品的特征价格
    5.1 当代中国画的特征价格
        5.1.1 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价格模型分析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当代油画的特征价格
        5.2.1 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5.2.2 价格模型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中国画和油画的特征价格比较
        5.3.1 特征价格差异比较
        5.3.2 价格变化走势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特征价格调整
    6.1 研究数据的分类依据
        6.1.1 中国油画发展的几个阶段
        6.1.2 中国当代油画家的辈分划分
        6.1.3 拍卖场次的等级分析
    6.2 油画作品特征价格调整
        6.2.1 新的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6.2.2 新的价格模型分析
        6.2.3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之处
    7.3 主要实践意义
    7.4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 1. 样本拍卖公司简介
    附录 2. 关于“影响绘画作品拍卖成交价格的因素”之问卷调查
    附录 3. 当代中国画家样本数据一览表
    附录 4. 拍卖场次便捷程度分析
    附录 5. 当代中国油画家样本数据一览表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基础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3.1 演出产业
    3.2 音像产业
    3.3 影视产业
    3.4 艺术品业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4.1 文艺体制改革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当代鉴藏活动与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兴起
    第一节 当代收藏热的兴起
        一、美术鉴藏活动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当代收藏热潮的掀起
    第二节 民间收藏热及艺术品市场初步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二、中国第四次收藏高潮的来临
        1、民间收藏热的再次兴起
        2、民间收藏活动的深入发展
        3、公共收藏发展迅速
        (1) 国有博物馆
        (2) 民营私立博物馆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收藏品、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出现
        2、艺术品拍卖行重新落户国内
        (1) 一九九二年国内艺术品拍卖的萌芽
        (2) 一九九三年国内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上海首拍
        (3) 一九九四年按春秋两季划分的专场艺术品拍卖会首次出现于北京
        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收藏热兴盛及艺术品市场繁荣期
        一、艺术品市场兴旺原因
        二、艺术品投资成为主要投资渠道
        三、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投资收藏
        四、艺术拍卖火爆,拍卖业屡创新高
    第四节 大众媒体积极关注鉴藏活动
第二章 当代鉴藏活动对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影响
    第一节 鉴藏活动是电视节目的栏目定位基石
        一、体现艺术品收藏的乐趣
        1、收藏的功能
        2、收藏带来的乐趣
        二、传递艺术品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
        1、传递投资知识
        2、明晰市场行情
        三、提高鉴赏能力
        1、传播鉴定知识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二节 鉴藏活动影响电视节目的内容设置
        一、涉及的藏品丰富多样
        二、关注民间收藏
    第三节 鉴藏活动影响电视节目制作宗旨
第三章 鉴藏类电视节目对鉴藏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电视媒介的独特性
        一、电视的普及率高、覆盖面广
        二、电视传播的特性
        1、电视画面的意义
        (1) 电视画面的特性
        (2) 电视画面的传播功能
        2、电视传播的优势
        (1) 大众传播性
        (2) 视听兼容性
        (3) "诠释拉力"与"知性空间"性
        (4) 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
    第二节 电视媒介在鉴藏活动中的作用
        一、传播信息
        二、引导大众
        三、提供娱乐
        四、文物保护
    第三节 节目经营对鉴藏的影响
        一、节目沟通藏品和企业文化的关联
        二、节目培育了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三、节目促进了藏品的多元业务开发
    第四节 与观众交流对鉴藏的影响
        一、观众参与方式灵活
        1、现场互动参与
        2、与专家面对面
        3、图片鉴定
        4、信件或手机短信互动
        二、受众层次扩大
        1、圈内人士
        2、收藏爱好者
        3、普通观众
        三、观众交流的意义
        1、使鉴藏活动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
        2、促进了藏品的社会认知
        3、促成了藏品的市场流通
第四章 对当代鉴藏活动的反思
    第一节 对鉴藏类电视节目的思考
    第二节 民间收藏与法的思考
    第三节 对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思考
        一、拍卖市场的泡沫成分
        二、拍卖市场的无序交易
        三、拍卖会中的赝品问题
        四、拍卖市场的玷污
    第四节 艺术品投资的"股市风险"
    第五节 对藏品鉴定业的思考
        一、藏品鉴定的可靠性
        二、藏品鉴定与产业发展
        三、藏品鉴定有待立法保护
结论
    一、鉴藏类电视节目与民间收藏队伍壮大
        (1) 民间收藏群体扩大
        (2) 民间收藏机构增多
        (3) 民间收藏品种增多
        (4) 鉴藏类电视节目大量呈现
    二、鉴藏类电视节目与收藏发生变革
        (1) 收藏领域的改变:从文化领域扩充到经济领域
        (2) 收藏兴趣的变化:由欣赏型转向投资型
        (3) 海外的中国文物回流
        (4) 鉴藏类电视节目制作宗旨转向市场
    三、藏品流通功能拓宽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四、内地近现代绘画行情持续攀高香港精品瓷器珍玩依然走俏(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2]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3]2016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A]. 林朝霞,陈乐磊. 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7), 2017
  • [4]中国艺术的西方当代媒体观察[D]. 张玉梅.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5]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研究[D]. 孟瑶.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8)
  • [6]当下艺术品市场瓷杂部分价格走势分析 ——以2012年秋拍为例[D]. 赵梦莹. 复旦大学, 2013(04)
  • [7]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机制研究[D]. 刘翔宇. 山东大学, 2012(12)
  • [8]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特征价格研究[D]. 陆霄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1)
  • [9]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10]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D]. 张国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标签:;  ;  ;  ;  ;  

内地现代绘画市场持续走高,香港精品瓷器珍品仍受追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