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指纹印记方式的探讨

改变传统指纹印记方式的探讨

一、关于改变传统指纹捺印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雨涵[1](2021)在《可见指印阶段性特征研究 ——基于脱皮指印特征鉴定视角》文中提出

胡裕岭[2](2020)在《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中美贸易战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科学技术不仅事关经济利益、政治变革,而且事关民族兴亡、文化存续。反观中国近代法律大变革的历史,是时,既有国体衰败,列强侵扰,传统频遭质疑,政改瞬息万变,又有实业兴邦,人权浪潮,租界法权失落,西学持续涌入。1904年香港警察开始使用英国亨利制指纹分析法押印指纹,1905年,青岛巡捕局开始使用德国汉堡式指纹分析法查证犯罪嫌疑人,1918年夏全印赴上海公共租界学习亨利制指纹分析法……然而对这一时期指纹证据技术的系统性梳理尚处空白。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考证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技术分歧、本土探索等,不仅可丰富近代法律的研究,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本文以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1904年至1949年为研究时间段,通过一系列史料考据和问题探讨,试图厘清中国指纹证据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考证指纹证据技术的早期实践和应用情况,阐释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路径和发展动因,分析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争议与分歧,反思指纹证据技术引入发展与分歧视角下的检警关系、科学技术与司法关系等问题,以求补正指纹证据技术学术史上的部分漏误,探索证据科学发展规律以及为当下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司法改革尤其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中国为何要引入指纹证据技术这门“西学”?法制的冲突首先是文化的冲突。指纹证据技术这门西学在清末时期引入中国并非易事。帝制中国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天朝大国之说,已让士大夫阶层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他们视传统制度和经验为正统,稍有抵触者即视为异端。但随着西学东渐,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传统经验已暴露出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科学性问题。直至康熙三年“历法狱案”爆发,表面上是历法较量,实则是中学与西学的话语权之争。然而如何看待和引入较为科学的西学,同时扞卫传统政体,统治者必须为其寻得合理的文化解释。“西法中源”,西方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源自中华传统文明的学说首先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拾得文化自信,但很快就在逻辑上不攻自破,既没有看到科学发展的普遍性,也未能解释为何西学在当时更先进于中学。直到鸦片战争再一次将“中弱夷强”的现实问题随着炮火摆在统治者面前。“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固有政治文化传统“体”不变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用”的学说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存在洋务派的“补救”论和维新派的“会通”论等多种解释,但它一样没有回答“西学”何以领先“中学”何以落后的原因,甚至掩盖了体制上的弊病。1898年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号召“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主张“博采西学”。“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警察制度、检察官侦查机制等一系列近代刑事司法制度开始引入并建立起来,指纹证据技术自此被“名正言顺”地引入中国。在当时西方指纹证据技术何以领先于中国?中华文明或是世界上最早将手印或指纹印痕应用于证据领域的文明地区之一。从现有的中西方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是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的国家。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大量民间契约中以按捺手印为凭证的方法,这些凭证往往成为案件诉讼过程中的关键证据。按捺手印为凭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又称“下手书”“画指券”“画指节”“手摩”等。据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而且在指纹纹线特征的识别与鉴定领域十分发达,曾被应用于司法个案。这种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领先地位,辐射影响极其深远。但中国古代对指纹的认识经验判断大于科学分析,始终未能成为一种科学,甚至存在经久失传的现象。如在清代曾有文献认为“画十字”与按捺指纹同义。直至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对指纹的科学认知。指纹证据技术便在近代皮纹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高尔顿——亨利、武塞蒂赫等不同的指纹分类系统。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的特性,使之得以应用到证据科学领域。阿根廷、印度、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将指纹正式纳入到证据体系中。受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实践几乎与世界同步。据史料记载,至迟自1904年始,指纹证据技术在青岛、上海、香港等地区的侦查活动中得以实践。而且随着《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等近代报刊报道,指纹证据技术为国人所知并逐渐在中国萌芽兴起。中国是通过何种方式引入和推广指纹证据技术的?没有证据科学支撑的法律制度难以实现其司法价值。清末民初政府虽然先后效仿日本等国家建立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但当拷讯技术逐步废除,一时间失去证据科学的支撑,司法效能极其低下,司法官员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派员学习西方催眠术以资审案的闹剧。从中可见当时对西学证据科学的渴望。世界指纹证据技术应用的第一人、武塞蒂赫指纹分类系统的发明者胡安·武塞蒂赫访华传学,留学生归国以及租界地区的早期实践为统治者提供了指纹证据技术这门科学。民初司法部与内务部掀起在全国范围内学习传授指纹证据技术的热潮。政府通过开办指纹传习所、讲习所,在警校办设指纹专科、开设指纹课程,派遣惠洪、夏全印等赴租界学习,派遣留学生先后赴日本、奥地利、德国、美国学习指纹证据技术等方式引入和推广指纹证据技术。同时,夏勤、伍冰壶、张元枚等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凭借一己之力为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和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经过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指纹证据技术短短几年在中国得以实践,并几乎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先进国家保持相当水平,且涌现出一大批指纹专家。司法部先后颁布《办理指纹须知》《试办指纹法令》作为指导手册以将其固定、统一下来,全面推广。上海、南京、天津、汉口、北平、重庆、青岛、汉口等城市警察部门先后建立起指纹专门机构。指纹证据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大成效,在各地破获多起案件。何种指纹证据技术最为适合中国国情?民国政府尤为重视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在司法领域三令五申鼓励和支持该技术的推广,而且还曾将指纹证据技术应用于身份证件识别等领域。教育部甚至通令全国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省教育厅酌设指纹学科。指纹证据技术的知识甚至还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然而,中央政令不行、国家内政不一的政治环境在给了各地得以分别实践世界不同指纹证据技术的同时,也给发挥指纹证据技术功能、实现跨区域犯罪侦查协作带来重大障碍。指纹证据技术不仅在各省市存在地域之差,而且同一省市的监狱部门与警察部门所应用的技术标准也是五花八门。根据1935年的史料统计,在全国19个提供指纹办理情况的警察部门中,所采用的指纹技术标准有英国亨利制、德国汉堡式、法国爱蒙培尔制、阿根廷武塞蒂赫制以及中华式等多种,而且其中亨利制也有英式和夏全印式之分;汉堡式还有德式、日式之分。通过分析不同种指纹分析的初步(基本)、二步(附属)和三步(次附属)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武塞蒂赫制最为简单,基本分析仅有四大类,但难以应对较大的指纹样本量,因而有附属分析又分十六种,难免前者过于简单,后者又过于复杂。汉堡式与亨利制指纹分类基本相同,在斗形纹的区分上有所差别。在编码技术上,武塞蒂赫制依然最为简单,但查找起来每次至少要找出五个号码,而亨利制第一步仅需确定计数或不计数即可。如果到第二步继续查找,武塞蒂赫制恐怕要找出二十五个号码,而亨利制仅四个号左右即可查出。相比之下汉堡式则也非常简单,仅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即可,但本质上与亨利制并无较大差异。分析发现,中华式并没有根据中国人的指纹特点加以本土化,而是将亨利制和爱蒙培尔制加以综合,甚至存在许多错误。1933年民国政府开启了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统一之路,发现并决定以中国人指纹之特性定立指纹技术标准。然而技术的分歧与争议远远超过了技术探讨本身。分歧的背后却是师承关系、学源背景等力量的交织角逐。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政部通令警察部门采用亨利制标准,但并未与司法部达成一致意见。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标准未能实现实质统一。透过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和分歧我们可以反思哪些问题和经验教训?回顾与反思1905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可以看出其盲目性、重复性、世界性和依赖性的发展特征。从本文第一章西学引入文化解释的局限性中亦可以分析出其对指纹证据技术引之不谓来由、发展不问现实和争议流于人事的问题影响。同时,政治需求、学科教育、职业团体以及个人作用都对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和分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民国指纹证据技术诸多未竟之路也给我们当下带来些许启示。如指纹鉴定标准的统一应尽早确立,且应以国人指纹特征为依据;指纹鉴定标准的确立应有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展。除此之外,在指纹证据技术推广中,如何看待学历制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利弊对当今警察教育乃至其他职业教育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历史镜鉴意义。短期的在职培训能够顺应技术与知识拿来主义之需,不仅见效快成本低,而且能够快速顺应社会的发展变革,但从根不上不能解决技术与知识的研发问题。然而学历教育完成了这一问题吗?似乎还值得更多地反思。透视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分歧纷争,不仅可以窥见民国时期检警关系之变化以及侦查权力的扩张与异化,而且更可以从中探析科学和司法的关系,可以为指纹鉴定标准和采信规则的确立、证据科学与证据法学的发展以及司法改革中中国特色法治路径话语权的探索提供些思路。

王勇,张宇宽[3](2020)在《光敏指模指印鉴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光敏指模指印与捺印指印的比较研究,总结两种指印的成印特点差异,为准确鉴别指印形成方式提供依据,进而为识别指印真伪和准确判明案件事实提供证据。方法利用光敏印章制造原理和方法制作指纹印模,将复制出的指模指印与手指指纹捺印的指印进行比较,发现指模指印不同于捺印指印的纹线特征,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的成因及鉴定价值。结果光敏指模指印由于制作工艺、印面结构、取油方式、盖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其独有的不同于捺印指印的印文特征。结论光敏指纹印模所形成指印特征有别于正常指印,通过仔细检验能够准确鉴别。

艾乐[4](2020)在《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基于百万级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指纹鉴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犯罪现场提取的指纹与自动识别系统中存储的已知来源指纹进行特征比对,再通过专家检视复核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方法。由于指纹具备“人各不同、终身基本不变”的特性,长期以来被视为证据之首,成为认定嫌疑人身份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现场指纹受到接触方式、接触客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指印往往残缺不全,增加了指纹比对认定的难度,导致出现错误的鉴定意见。另一方面,个体接触物体的动作导致指纹三角区域更容易遗留在客体上,因此,犯罪现场勘察人员在现场提取到的指纹大多包括了三角区域。但三角区域的指纹纹线流向复杂,特征点出现频率高,导致异源指纹在该区域容易出现高度相似,极易给鉴定人员造成干扰。本文重点研究在百万级指纹数据库中,斗型纹三角区域特征点数量和质量对同源指纹在AFIS系统中排前率的影响;发现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现象的出现及分布规律;分析总结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出现的概率以及在质量变化的情况下,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对系统排名、专家鉴定造成的影响;改进传统指纹比对算法,提升同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的排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斗型纹捺印指纹三角区域,在特征点数量不同、标注特征点方法不同的情况下,自动识别系统比对列表中同源和相似异源指纹的排位,并总结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出现的规律;2、研究现场指纹三角区域,在特征点数量不同、标注特征点方法不同的情况下,出现同源指纹的几率,提升鉴定人员对三角区域特征的理解能力,给出人工标注特征的方法建议,以提升同源指纹排位;3、重点研究现场指纹质量的变化,对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在识别系统候选队列中排名的影响,提升算法研究人员重视程度,研究改进算法;4、重点研究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对专家鉴定结果的影响,分析造成鉴定错误的主客观原因,警示高度相似异源指纹的存在及其对鉴定人员的影响;5、通过将相似三角形算法和SFIT特征融合匹配,形成STSF算法,提升识别算法对残缺指纹上特征的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同源指纹排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特征标注数量能影响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的出现率及排位,整体趋势为随着特征数量增加,同源指纹排前率提升,相似异源指纹下降;2、现场指纹清晰、特征数量较多时,应采取系统自动标注特征的方法有利于查询同源指纹,指纹不清晰、特征数量较少时,应采取人工标注、改变特征组合的方式多次查询。3、高度相似异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出现率为1.5‰,指纹质量降低会影响同源、相似异源指纹的出现率;4、鉴定人员应严格遵守鉴定流程,不能过度自信,同时建议定期开展指纹鉴定实验,提升对相似异源指纹的认识;5、提出的STSF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能提升残缺指纹的识别能力,提升同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的排位,降低高度相似异源指纹排位,减少相似异源的干扰。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斗型纹三角区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给同源指纹查询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提升鉴定人员对相似异源的认知能力,降低鉴定出错的风险。同时,通过对传统指纹识别算法的改进,提高自动识别系统对残缺指纹上三角区域指纹特征点的辨识能力,提升同源指纹在候选列表中的排名。

周欢[5](2019)在《形态学特征在有色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证明文书真实性的重要形式,指印形成时间检验结论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而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中关于形成时间问题的检验鉴定要求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对指印形成时间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指印形成时间检验中,主要运用理化方法对指印色料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除了耗时长、会破坏检材,对检材本身以及技术设备也有较高要求。一次性连续捺印形成的多枚指印的形态学特征有时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和很好的连贯性,通过对指印印面非纹线特征进行分析,如能判定检材指印与某一特定时间的样本指印为一次性捺印形成,就能明确确定检材指印的实际捺印时间,这种通过指印形态学特征帮助判定其形成时间的方法更为经济便捷。本文通对指印印面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指印阶段性特征在形成时间检验中的运用价值,以期为指印形成时间检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指印形成时间检验概述。明确文书形成时间检验和指印形成时间检验的定位以及分类问题,有助于分析指印形成时间在诉讼程序中的法律价值。第二部分是对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的理化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各种理化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其次,分别对显微拉曼光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光谱学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法、气相-质谱联用法、文检仪检验法对指印捺印检验应用过程中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的形态学方法进行概述。首先,从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这三方面对指纹生理结构特征进行阐述,明确指印形成时间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从指印形态学特征的变化性、客观反映性和相对稳定性,分析指印捺印时间形态学检验方法的依据。最后,阐述捺印时间检验的形态学方法,对第四部分的检验运用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形态学态学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对印油分布形态学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应用进行统计学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指印边缘状态特征、指印“积墨”及“漏白”形态特征、指甲印痕迹特征、指印花纹中心偏正角度特征等指印印油分布形态学特征种类及其与指印捺印时间的关系及其稳定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次,对脱皮、伤疤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最后,对毛发、502胶水等附着物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对形态学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期望。

贺晨鸽[6](2018)在《指纹三级特征在指印鉴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指纹学的研究基本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当今的研究重点包括寻找新型显现材料、疑难指印的鉴定问题等。民事案件中押名指印捺印人可能因脱皮、手指受伤等原因,或因不诚信、抱有非法目的等原因故意改变正常的指印捺印动作,使得捺印的面积小、纹线清晰度低;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的指印遗留均与其犯罪动作相关而非有意识地遗留,因此所发现的指印不像民事案件中的指印具有清晰的指向性,这些都给现有的依据一级、二级特征进行的指印鉴定提出了挑战。在经典的指纹学教材中,指纹三级特征包括了乳突纹线边缘形态、纹线宽度、小犁沟宽度、细点线、汗孔等微观形态上的特征,比指纹的二级特征即起点、终点、结合、分歧等特征更难以被反映和被人认知,更鲜少运用于指印的鉴定中,且因其过于微观、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而导致特征体现的不稳定性,使得利用其进行指印鉴定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三级特征是比指纹二级特征更微观的,具体到某一根纹线的特征,这些特征根本来源是真皮层乳头的生长差异。一般认为指纹三级特征是有关汗孔、纹线边缘特征、细点线及疤痕、皱纹的特征。纹线本身是由一个个形态互不相同的乳头排列起来的,而并不是同一条纹线上的乳头一齐生长,一条纹线中有的是一个乳头突起,有的有两个乳头共同突起,甚至三、四个乳头;从本质与现象的角度来看,真皮层乳头是本质,表皮乳突纹线是其外部表现,因此真皮层乳头的数量差异、排列形态将在乳突纹线的外观特征上有所体现。在指纹三级特征的概念下,鉴定的对象变成了一条嵴线、一条犁沟等等,只要有纹线就有可能找到高价值的三级特征,指印的面积大小、残缺与否等可以不再是鉴定条件的必要前提。这对解决目前的指纹鉴定检材利用率低、无法得出确切鉴定意见的当前困境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指纹三级特征中的汗孔、乳突纹线边缘、疤痕、皱纹等特征被学界认可度较高;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的细点线特征、纹线中空特征等。汗孔是汗腺导管在乳突线上的开口,全称汗腺口,其一律分布在乳突纹线上,而不会出现在小犁沟内,每个人、每根手指、手指上每个部位的汗孔其形状与大小、分布具有独特性,可用以人身识别。乳突纹线边缘形态是指每条乳突纹线上的边沿部位并非平滑不变,而是具有凹凸、宽窄等形态变化,反映出真皮层乳头的生长差异。纹线边缘形态特征分布非常广泛,因凡具有乳突纹线之处均可能观察到。真皮乳头的差异以及汗孔位置偏移导致的差异均会对乳突纹线的边缘形态产生影响,虽然边缘细节特征非常细微,并易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力量等因素影响,但其位置相对稳定,可以作为鉴定中的参考。细点线也称乳突细线和乳突点线、沟底细线,它是出现于乳突细线之间沟纹中的连续分布的细线,间断分布的细点状的组织结构,其形态是类似乳突纹线似的线状结构,但在本质上与乳突纹线并不同。疤痕是手指局部皮肤受伤后组织新生形成的伤疤,其大小、形态、部位、长度、与周围皱纹和乳突纹线的关系等特征具有很高的鉴定价值。因皮肤张弛、堆积活动所形成的细小而浅表的沟纹称为皱纹,手上皱纹的形成机理与指纹完全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会变深、变多,并非终身不变,但也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无论是指纹一级、二级还是三级特征,其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指印鉴定实践,帮助鉴定人得出同一或非同一的结论。对于指纹三级特征的应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指纹三级特征的应用原则应当确定为在指印鉴定条件不够好的情况下,检验一级、二级特征后仍不能得出确定结论时再加入对三级特征的检验。单独的某个指纹三级特征其实难以定位,必须依靠其他指纹二级特征得以发现并比较。在利用指纹三级特征进行指印鉴定时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检材与样本指印在纹型、整体纹线流向、三角特征等一级特征上一致,或至少无明显冲突;被鉴定人须在检材指印相同条件下反复、多次进行捺印,以获取足够多的用以对比的样本指印;检验、鉴定过程需更加详细、谨慎。加入三级特征后,对指纹细节特征的数量要求可以少于之前。在引入有价值的、准确的三级特征时候,“6个细节特征+2个指纹三级特征>8个细节特征”,以及“5个细节特征+2个指纹三级特征≈8个细节特征”,而其中的“细节特征”、“三级特征”的数量并非固定不可调整的,二级特征层面的细节特征中小眼、小桥、小勾的价值必然是大于起终点、分歧点以及结合点的,同理三级特征亦如此。在已经有若干细节特征的情况下,如果找到有价值的三级特征,可以很大程度上佐证已确定的细节特征,使指印鉴定的意见完成从“很可能同一”到“同一”的转变。但单纯利用三级特征不能作出认定同一意见,亦不能得出否定同一意见。若要对指纹三级特征加以最大程度的运用,必须在各个环节加以更多注意,尤其是样本采集的要求更高,这对基层刑事侦查人员、法院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进行鉴定的实质阶段则对鉴定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沉淀,亦要求鉴定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此外还要具备超乎平常的耐心与细心。由于指纹三级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性,因而鉴定实践中会受到一定的鉴定条件的制约,但这并不能否定它在指纹鉴定中特别是疑难指纹鉴定中的重要价值,只要正确认识把握指纹三级特征的变化规律和应用条件,它必将在指纹鉴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魏千惠[7](2018)在《潜指纹的显现及电化学成像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指纹鉴定是进行个人识别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在法庭科学、涉密系统、户籍、社保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肉眼不可见的指纹称为潜指纹,是最常见也是刑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指纹。潜指纹检验技术分为四个步骤,潜指纹的显现、指纹图像采集、指纹比对鉴定和数据库查询。虽然诸多方法被用于潜指纹显现检测中,但是在获取指纹信息时,简单、快速、易操作、高分辨率和适用客体范围广的显现技术在许多情况下仍然存在挑战。另外,该领域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方向是对指纹残留物中化学成分的检测。除了物理形貌的细节特征以外,指纹残留物的化学成分还提供了其他极具价值的信息,例如通过对指纹化学成分的检测判断指纹遗留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和可能的药物习惯等。指纹图像采集最为常用的技术是拍照法,但是拍照对指纹样品、照相设备要求较高,提取的指纹图像质量与拍照人员、现场光线等关系较大。本论文的研究是围绕解决潜指纹显现中的难题和发展新的指纹图像采集方法开展的创新性研究。首先,针对目前指纹显现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利用潜指纹残留物和高分子纤维素膜表面亲水性的差异,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基底性质和指纹类型的潜指纹显现新方法。通过简单地将亲水性纤维素膜与染料水溶液相结合的方式,在3~5 s内高分辨率地显现位于多种客体表面的潜指纹。应用该方法可以观察到在纤维素膜表面的潜指纹的二级和三级水平特征,清晰度非常高,可以用于个人身份识别目的。对从多种常见客体(如玻璃,彩色纸盒,陶瓷杯)和疑难客体(如纸币,人体皮肤和皮革)表面使用指纹胶带提取的潜指纹显现效果也非常的高效。此外,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长达16天的陈旧潜指纹和自然潜指纹。该潜指纹显现方法灵敏度非常高,在醋酸纤维素膜表面连续捺印8次的潜指纹使用这种方法显现仍能获得清晰的细节特征。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指纹显现方法简单、快速、通用、安全、无损、成本低、分辨率高,因此在个人身份验证相关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潜力。针对不能直接在现场显现的客体表面潜指纹,目前一般采取警用胶带进行提取,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不适合某些脆弱材料,而且对某些指纹破坏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可以用于同时转移和显现多种客体表面的潜指纹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将硝酸纤维素(NC)膜或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与亚甲基蓝(MB)溶液/银染溶液结合,可以用于同时转移和高分辨率显现多种客体表面的潜指纹。转移、显现步骤简单,在几分钟内可以清晰显现从客体表面转移来的潜指纹。对从各种常见客体(如玻璃,广告纸,陶瓷杯)和疑难客体(人体皮肤和皮革)表面转移的潜指纹进行显现非常有效。此外,该方法能够在转移指纹之后,通过使用相应抗体修饰的金纳米颗粒和银染处理特异性地显现指纹,在身份识别之外还能获取指纹成分中额外的化学信息。这种转移显现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成本低,适用客体广泛,分辨率高,对客体没有破坏性,并对转移之后的分析无影响,因此该方法在个人身份验证领域和代谢物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最后,针对目前缺乏对指纹先进行无标记显现,再进一步进行指纹化学图像采集的研究现状,首次开发了使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对无标记的潜指纹进行高分辨率化学图像采集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光学图像采集方法受客体背景颜色影响的问题,分辨率高。SECM探针在表面询问模式下工作,通过可逆的氧化还原媒介体甲基紫精(MV2+)对NC膜表面的指纹残留物(如角鲨烯等)进行化学成分成像。甲基紫精(MV2+)在探针尖端被还原为MV’+ MV·+扩散到NC膜表面与指纹成分发生反应。MV’+被氧化为MV2+,产生的MV2+扩散到电极附近。当探针位于脊线区上方时,由于甲基紫精与指纹成分发生反应,MV2+浓度升高,使氧化还原反应加快,探针电流相比稳态电流增大;当探针位于谷线区上方时,由于MV2+扩散被阻碍,探针电流减小。当探针对基底表面进行扫描时,探针尖端电流的变化反映了基底表面指纹化学成分的分配情况从而反映出其形貌状况。通过这种方法,无标记油潜指纹、亚甲基蓝增强的油潜指纹、自然潜指纹、血指纹、陈旧指纹和从客体表面转移的油潜指纹等多种指纹类型都能得到高分辨率的指纹成分化学成像。应用SECM对指纹成分进行化学成像的图像可以提供常规光学方法无法获得的指纹残留物化学成分的宝贵信息。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指纹成分化学图像采集方式,可以提供除指纹形貌以外指纹遗留者更丰富的化学信息,解决了目前指纹鉴定领域化学信息和物理形貌同时收集的技术缺乏难题。

李康,许惠芬,吴浩[8](2017)在《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指纹查询比对效率的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指纹自动识别技术作为人身识别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公安实战,通过指纹系统查明犯罪嫌疑人真实身份、深挖犯罪嫌疑人余罪、发现破案线索等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科学、高效、便捷、规范的基本侦查手段。但是,随着十指库容的逐年增加,各地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应用普遍出现了比对速度和比对精度下降的问题,导致部分案件漏查,也造成大量系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提升指纹查询比对的效率,对各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指纹查询比对效率的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提高捺印指纹的质量,从源头上保证指纹系统破案的效率;第二,认真对待捺印指纹的特征标记,从根本上提高捺印指纹的利用效率;第三,注重现场指纹的搜集和研判,从质量上提高现场指纹的利用效率;第四,进一步扩大查询范围和协同作战,从时空上突破指纹系统破案的瓶颈;第五,重视指纹特征标记和人工认定,从技巧上提高查询比对的速度和准确度;第六,加强对指纹系统本身的深度运用,多方面挖掘指纹系统破案的潜力。以期对公安实战部门利用指纹系统破案提供参考,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指纹系统破案能力的目的。

冯永平,满勤,陈妍,赵新颖[9](2015)在《扭转变形指纹中疑似稳定差异特征的成因研究与评断》文中研究说明指纹检验鉴定中对特征符合点和差异点的综合评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左右着鉴定意见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鉴定意见能否经得起推敲。因捺印指纹或现场指纹形成过程中的轻微移动或扭转而形成的重叠变形指纹最容易出现不明原因的差异点特征,在充分调研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研究了捺印指纹和现场指纹形成的虚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阐述了伪特征识别与评断的方法。

宁势强[10](2014)在《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分析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不断出现利用捺印的尸体指印伪造死者生前押名指印的实例,由此给指纹鉴定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判断押名指印是死者生前主动形成还是死后被动形成。根据现有的指纹鉴定方法只能解决被检指印是否为某人某手某指所留,并不能判断其指纹的状态属性,即是生前主动还是死后被动形成。在指纹鉴定中,如果指印是在死者死后被动状态下形成的,并且伪造手段高超,我们不能根据经验判断其有被动捺印痕迹,那么在现有的鉴定条件下,是不是只能印证那句俗话——“死无对证”呢?目前,国内外关于尸体指纹的研究,仅限于其捺印方法的研究,对于是否为尸体指印判断问题,主要是根据经验或简单运用被动捺印出现的痕迹进行判断。而如何利用指纹的微观细节特征进行判定无人研究。对此,本文通过对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的分析比较找到两者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得到利用微观细节特征鉴别尸体指纹的基本办法。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指纹微观细节特征提出的必要性、其应用所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及微观细节特征用于判别尸体与活体指印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实验观察的方法进行探究,寻找不同尸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所存在的共性,以及同一人生前活体指纹与死后尸体指纹中微观细节特征的变化,比较得出尸体指纹与活体指纹乳突纹线边缘形态、宽窄以及汗孔等微观细节特征的差异,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判别尸体指纹提供科学可靠的方法。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在判别尸体与活体指印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阐释,总结得出了判别尸体指印的基本方法,力求为实际的鉴定工作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最后一部分为全文总结,并对本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关于改变传统指纹捺印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变传统指纹捺印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价值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识: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解释与基础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引入的文化解释
        一、西法中源
        二、中体西用
        三、博采西学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引入的制度准备
        一、警察制度建立
        二、检察官侦查权的创设
        三、刑事证据制度的法律探索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传播的教育基础
        一、留学制度
        二、警察学校与司法传习所
        三、翻译学术着作、创办警务杂志
第二章 萌芽:指纹证据技术的滥觞与早期实践
    第一节 中华文明或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
        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纹印痕的文明地区之一
        二、中华文明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
        三、中国古代手印证据应用的特征与局限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科学发展起源于西方
        一、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二、指纹证据技术的诞生与应用
    第三节 西方指纹证据技术的传入与实践
        一、近代报刊的报道
        二、租界等地的实践
第三章 发展:指纹证据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考据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曲折前页
        一、拷讯技术的存废之争
        二、学习催眠术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传播途径
        一、发明者亲授
        二、官方办学
        三、遣员学租界
        四、派遣留学生
        五、国内与国际交流
        六、个人研究传播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实践情况
        一、司法行政部门
        二、警察部门
        三、刑事案例考察
        四、指纹证据技术实践的问题
第四章 分歧:指纹证据技术的标准之争
    第一节 争议基础——各地实践差异
        一、标准不同实践受阻
        二、各地实践统计情况
    第二节 争议焦点——技术标准之差
        一、亨利制指纹分析法
        二、武塞蒂赫制指纹分析法
        三、汉堡式指纹分析法
        四、爱蒙培尔制指纹分析法
        五、中华式指纹分析法
        六、几种分析方法的评述
    第三节 争议背后——学说派系之争
        一、师承关系与学源背景
        二、人事关系
        三、着说情况
        四、地域差异
    第四节 指纹证据技术统一之努力
        一、技术标准的选择
        二、技术统一计划
        三、形式上的仓促统一
第五章 反思: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镜鉴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一、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特点
        二、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问题与文化因素
        三、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其它因素
        四、民国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传承与培育方式
        一、学术研究规范对技术传承的影响
        二、技术培育方式的问题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视野下的检警关系
        一、检警指纹证据技术的并行发展
        二、技术分歧下侦查权的扩张与异化
    第四节 指纹证据技术视野下的科学与司法关系
        一、证据科学于司法的价值
        二、证据科学于司法的局限性
        三、司法于证据科学的采信
参考文献
译名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光敏指模指印鉴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光敏印模的制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2 实验用光敏指纹印模的制作方法
3 光敏指纹印模所盖指印的特征
    3.1 光敏指模指印的一般特征
        3.1.1 墨迹分布特征
        3.1.2 纹线质量特征
    3.2 光敏指模指印的细节特征及识别
        3.2.1 露白特征
        3.2.2 纹线粘连特征
        3.2.3 微孔特征
        3.2.4 局部纹线细微形态变异特征
4 检验方法
    4.1 对检材进行全面的初步审查
    4.2 针对可能的伪造方法全面、综合分析特征
    4.3 收集同期和历时性指印样本,配合实验印证指印性质
补充材料

(4)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基于百万级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鉴定人认知能力研究
        1.2.2 指纹鉴定准确性及可靠性研究
        1.2.3 鉴定意见表述研究
        1.2.4 基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特征人工标注研究
        1.2.5 指纹相似异源研究
        1.2.6 指纹自动识别算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捺印斗型纹中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3 实验样本的制作、选取与录入
        2.2.4 现场指纹特征标注方法
        2.2.5 现场指纹特征标注数量
        2.2.6 候选列表中同源指纹排位记录
        2.2.7 候选列表中相似异源指纹的查询及记录
    2.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2.3.1 同源指纹排位结果分析及讨论
        2.3.2 相似异源指纹查询结果分析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场指纹质量不同对检索结果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3 现场指纹的制作
        3.2.4 现场指纹质量评估
        3.2.5 现场指纹的录入
        3.2.6 现场指纹特征标注方法
        3.2.7 同源指纹及相似异源指纹的查询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3.3.1 同源指纹与相似异源指纹均未出现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3.2 仅出现同源指纹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3.3 仅出现相似异源指纹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3.4 同源指纹与相似异源指纹同时出现的情况分析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相似异源指纹对鉴定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3 参加实验人员
        4.2.4 现场和档案指纹的选取
        4.2.5 PIANOS指纹能力验证系统
        4.2.6 实验操作
        4.2.7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工作年限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4.3.2 对指纹检验鉴定价值的判断
        4.3.3 鉴定人员自信程度对结果的影响
        4.3.4 3015 指纹错误鉴定的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指纹三角区域特征融合匹配STSF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算法介绍
        5.2.1 相似三角形算法改进
        5.2.2 SIFT特征点匹配算法
        5.2.3 改进的相似三角形匹配算法
        5.2.4 STSF融合算法
    5.3 STSF特征匹配算法验证实验
        5.3.1 实验环境及数据集选取
        5.3.2 评价指标
        5.3.3 特征提取
    5.4 实验结果
        5.4.1 公开数据集和真实指纹集实验结果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总结
    6.2 对实战部门的建议
    6.3 论文创新点
    6.4 后续研究方向
在学研究成果
附录
    附A:检索得到的高度相似异源指纹照片
    附B: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均未出现的查询结果
    附C:仅出现同源指纹的查询结果
    附D:20组样本指纹查询结果
参考文献

(5)形态学特征在有色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指印形成时间检验概述
    (一)指印种类
    (二)指印形成时间检验
二、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的理化方法
    (一)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理化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的理化方法
    (三)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理化方法的局限性
三、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的形态学方法
    (一)指纹生理结构特征
    (二)指印捺印时间检验形态学方法的检验依据
四、形态学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
    (一)印油分布形态学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应用的统计学研究
    (二)脱皮、伤疤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
    (三)附着物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
五、指印捺印时间检验的展望
    (一)形态学特征在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运用优势
    (二)形态学特征运用于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指纹三级特征在指印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指纹三级特征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对指纹三级特征的基本阐释
    第一节 研究指纹三级特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研究指纹三级特征的必要性
        二、研究指纹三级特征的可能性
    第二节 简述指纹的一级特征与二级特征
        一、指纹一级特征
        二、指纹二级特征
    第三节 指纹三级特征的定义、种类及特点
        一、指纹三级特征的定义
        二、指纹三级特征的种类
        三、指纹三级特征的特点
第二章 对指纹三级特征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指纹三级特征的实践应用问题初探
        一、指纹三级特征的适用情景与条件
        二、运用指纹三级特征进行指印鉴定的要点
        三、通过指纹三级特征进行指印鉴定的意见
    第二节 应用指纹三级特征对当前鉴定体系的影响
        一、鉴定规范的空白
        二、对同一认定数量标准的影响
    第三节 利用指纹三级特征进行指印鉴定实务
        一、利用纹线宽窄变化特征辅助进行指印鉴定一例
        二、利用细点线特征辅助认定同一指印鉴定一例
第三章 指纹三级特征应用的挑战与展望
    一、目前对指纹三级特征的研究较少
    二、目前很少将指纹三级特征应用于司法实践
    三、促进手印显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指纹工作者、鉴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现有指纹自动识别系统需要更高分辨率及更高级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潜指纹的显现及电化学成像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潜指纹的显现
        2.1.1 潜指纹概述
        2.1.2 传统的潜指纹显现方法
        2.1.3 潜指纹显现的最新进展
    2.2 指纹图像采集
    2.3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简介
        2.3.1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2.3.2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实验装置
        2.3.3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3 一种简单、快速、分辨率高的多种客体表面潜指纹的显现新方法
    3.1 绪论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3 实验准备
        3.2.4 捺印在亲水性纤维膜表面的新鲜油潜指纹的显现
        3.2.5 从其他客体转移到CA膜表面的油潜指纹显现
        3.2.6 玻璃表面和CA膜表面的陈旧油潜指纹显现
        3.2.7 玻璃表面和CA膜表面的自然潜指纹显现
        3.2.8 捺印在CA膜表面油潜指纹的灵敏度测试
        3.2.9 不同膜的浸润性对膜表面指纹显现效果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捺印在亲水性纤维膜表面的新鲜油潜指纹的显现
        3.3.2 从其他客体转移到CA膜表面的油潜指纹显现
        3.3.3 玻璃表面和CA膜表面的陈旧油潜指纹显现
        3.3.4 玻璃表面和CA膜表面的自然潜指纹显现
        3.3.5 捺印在CA膜表面油潜指纹的灵敏度测试
        3.3.6 不同膜的浸润性对膜表面指纹显现效果的影响
    3.4 小结
4 一种同时转移和显现潜指纹的新方法
    4.1 绪论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3 指纹/掌纹收集
        4.2.4 指纹/掌纹转移
        4.2.5 指纹/掌纹显现
        4.2.6 免疫标记显现指纹
        4.2.7 光学成像分析
        4.2.8 SEM成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利用膜材料同时转移显现潜指纹机理
        4.3.2 NC膜同时转移显现玻璃表面的潜指纹
        4.3.3 PVDF膜同时转移显现玻璃表面的潜指纹
        4.3.4 SEM表征
        4.3.5 NC膜转移显现位于不同表面的潜指纹
        4.3.6 NC膜转移显现玻璃表面的掌纹
        4.3.7 PVDF膜转移玻璃表面的潜指纹并使用免疫标记法对特定成分进行显现
    4.4 小结
5 一种同时对无标记的潜指纹进行物理形貌和化学成分成像的新方法
    5.1 绪论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5.2.3 微电极的制备
        5.2.4 微电极的磨制和抛光
        5.2.5 溶液配制
        5.2.6 指纹收集
        5.2.7 潜指纹显现
        5.2.8 应用SECM对NC膜表面的潜指纹进行成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应用SECM对NC膜表面无标记潜指纹成像的原理
        5.3.2 微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5.3.3 应用SECM对亚甲基蓝(MB)增强的NC膜表面油潜指纹进行成像
        5.3.4 应用SECM对NC膜表面无标记的油潜指纹进行成像
        5.3.5 应用SECM对NC膜表面无标记的自然潜指纹进行成像
        5.3.6 应用SECM对NC膜表面无标记的汗潜指纹进行成像
        5.3.7 应用SECM对从玻璃表面转移到NC膜的陈旧潜指纹进行成像
        5.3.8 应用SECM对NC膜表面成分修饰指纹进行成像
        5.3.9 应用SECM对捺印在PVDF膜表面的血指纹进行成像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指纹查询比对效率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捺印指纹的质量, 从源头上保证指纹系统破案的效率
    1.1 指纹活体采集的质量要求[4]
    1.2 非活体采集指纹的质量要求
2 认真对待捺印指纹的特征标记, 从根本上提高捺印指纹的利用效率
3 注重现场指纹的搜集和研判, 从质量上提高现场指纹的利用效率
4 进一步扩大查询范围和协同作战, 从时空上突破指纹系统破案的瓶颈
5 重视指纹特征标记和人工认定, 从技巧上提高查询比对的速度和准确度
    5.1 指纹特征标记的一致性
    5.2 争议条件要扩大
    5.3 多人标记, 多次比对
    5.4 利用多重查询手段[5-7]
        5.4.1 注重及时倒查
        5.4.2 多角度检索
        5.4.3 反复检索
    5.5 重要特征及区域的运用
        5.5.1 重要特征的使用
        5.5.2 重要区域的使用
    5.6 注重比例尺的使用
    5.7 注重中心和三角的范围划定
    5.8 纹型的限定
        5.8.1 纹型的容错
        5.8.2 现场指纹纹型的限定
        5.8.3 查重中纹型的容错
    5.9 细节特征的标注[6-8]
        5.9.1 细节特征的数量
        5.9.2 细节特征的位置
        5.9.3 特殊的细节特征
    5.10 中心的方向和旋转
    5.11 无歧义原则
6 加强对指纹系统本身的深度运用, 多方面挖掘指纹系统破案的潜力

(9)扭转变形指纹中疑似稳定差异特征的成因研究与评断(论文提纲范文)

1活体采集指纹样本中形成的虚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1活体采集指纹样本中形成的虚假特征若干典型案例
    1.2活体采集指纹样本中形成的虚假特征成因分析
2现场指纹形成的虚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科学评断重叠变形指纹的伪特征
    3.1活体指纹采集图像拼接形成的伪特征识别与评断
    3.2现场指纹伪特征识别与评断

(10)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分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分析的基础
    (一) 指纹微观细节特征与指纹的特定性
    (二) 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应用的必要性及应用要点
        1. 汗孔特征
        2. 纹线宽窄与边缘形态特征
        3. 细点线
        4. 疤痕、皱纹与屈肌褶纹
    (三) 再谈指纹终身不变
        1. 关于终身不变的确立
        2. 指纹微观细节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二、 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比较
    (一) 指纹微观细节特征观察条件的确定
        1. 观察仪器的选择及观察步骤的确定
        2. 观察效果记录及分析
        3. 结论
    (二) 捺印油墨量与捺印压力对微观细节特征反映性的影响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样本制作
        3. 实验观察及记录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三) 尸体与活体指纹在选定条件下的观察与分析
        1. 观察方案的设计
        2. 观察及记录
        3. 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四) 探究温度与湿度对指纹微观细节特征的影响
        1. 探究温度对指纹微观细节特征的影响
        2. 探究湿度对指纹微观细节特征的影响
三、 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在判别尸体与活体指印中的应用
    (一) 关于判别尸体指印传统方法的总结与分析
    (二) 利用微观细节特征判别尸体与活体指印的方法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改变传统指纹捺印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见指印阶段性特征研究 ——基于脱皮指印特征鉴定视角[D]. 赵雨涵.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D]. 胡裕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光敏指模指印鉴别方法研究[J]. 王勇,张宇宽. 刑事技术, 2020(03)
  • [4]斗型纹三角区域相似异源研究 ——基于百万级数据库[D]. 艾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形态学特征在有色指印捺印时间检验中的应用研究[D]. 周欢.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指纹三级特征在指印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 贺晨鸽.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7]潜指纹的显现及电化学成像新方法研究[D]. 魏千惠.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3)
  • [8]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指纹查询比对效率的方法[J]. 李康,许惠芬,吴浩. 中国司法鉴定, 2017(04)
  • [9]扭转变形指纹中疑似稳定差异特征的成因研究与评断[J]. 冯永平,满勤,陈妍,赵新颖. 中国司法鉴定, 2015(01)
  • [10]尸体与活体指纹微观细节特征分析及其应用[D]. 宁势强.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标签:;  ;  ;  

改变传统指纹印记方式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