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中词类的技巧

英译中词类的技巧

一、英译汉中词类转译的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丁泉秀[1](2021)在《Lessons from the Virtual Classroom(Chapter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实践报告以教育学着作《虚拟课堂教学之鉴》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翻译文本。该文本分析了21世纪线上教学的现状,并总结了线上教学中教师将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为未来线上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建设性意见。笔者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经典和前沿文献,并制定了合理的实施计划。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总结了词语、句子和语篇衔接三个方面的翻译策略。从词语层面探讨了词义引申法、词类转译法和增词法;句子层面,分析了内嵌法、切分法和重组法;语篇衔接层面,主要采用指称重构法、替代法和词汇衔接法三种方法。本次翻译实践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积累了素材和经验,有助于为后续此类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余平[2](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沈庆新[3](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教育类文本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发出的自由教育和美国承诺倡议。原文本意在改革新世纪美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原文本为学术类教育文本,文本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中多使用被动语态,文中句子较长且复杂。译者结合所选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报告中针对词义问题,结合文本语境,具体研究了词的语境意义翻译、逻辑隐喻意义翻译和词的增补与转换译法。报告从语序调整角度对定语从句、长句、难句的翻译进行分析。针对文本中较多的被动语态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实践报告和分析,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建议。

张春兰[4](2020)在《浅析英译汉中的词类转换 ——以《校园欺凌心理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校园欺凌事件逐渐被曝光,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其严重性和残忍性都令人发指,欺凌问题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决定选取《校园欺凌心理学》一书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功能上实现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地进行直译,而是应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转换调整一些英语词性,从而使得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出现翻译腔。因此,译者决定在本次英译汉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出现的词类转换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主要包括:总结了相关学者关于词类转换方法的研究成果;汇总了本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词类转换现象并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运用到的词类转换方法主要有英语名词转换为汉语动词,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名词,英语介词转换为汉语动词,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动词,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副词等。

高燕伟[5](2019)在《英译汉中的动词化策略 ——以《生命的意义》翻译实践为例》文中认为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有浅层的,有深层的。所谓浅层是指日常的或者一些礼节性的交往;所谓深层则是一些实质的交流,即内容的交流。其中,翻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形式。英汉语言对比注重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而翻译更注重实际的双语能力。语言对比是语际翻译的基础,要做好翻译,就要有比较丰富的对比语言学的实际知识。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英语的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优势是两种语言的一大差异,因此,为了让译语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都不能忽略两种语言之间静态与动态的转换。英译汉时,为了让译文读起来充满动感,毫无拖沓冗余,笔者运用了动词化策略。即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词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因此,动词化主要涉及到词类的转换,笔者运用转译、增译、合译等翻译技巧来实现动词化处理,本文以《生命的意义:自然与精神的和谐》翻译实践为例,介绍了笔者关于动词化策略的运用。动词化策略不拘泥于语法的限制,让翻译实践更加灵活,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但它仅仅是一种策略的选择,而非必须手段。译者要秉着尊重原文和作者的原则,以最大效度地传递原文精神为标准,适度运用动词化。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徐莉娜[7](2016)在《词类转译与句子结构的关系——对翻译技巧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词类是语言单位的语法分类,它体现了特定语言系统的句法特点。本文以汉语词类历史、英汉语界定标准以及词类和句法结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对英汉语翻译中词类转译问题的思考,分析对比了英汉语词类对句子结构方式影响的差异,说明了形合语法和意合语法对词类的依赖性强弱有别,指出在形合语言向意合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谨防出现词类绑架翻译思维的现象。同时,本文也澄清了在词类转译问题上的一些模糊概念。

田伟琦[8](2016)在《《油污手册—打捞》中词性转译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完成对《油污手册》中第三部分"打捞"章节翻译实践工作,其目的在于探讨词类转换翻译技巧在海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主要研究词类转换法,即在将原文文本译为目的语文本的过程中,采取形式上的偏离,实现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以及效力上的对等。本文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视角出发,总结了《油污手册》中"打捞"章节翻译实践中词类转换的常见类型,并着重探讨了词类转换的技巧与方法。利用归纳分析、举例说明等研究方法,完成海事文本从英文原文到汉语目的语的较精准转译的实践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1)转译为名词;(2)转译为动词;(3)其他词类转译。通过对海洋污染相关文本进行的翻译实践及进行翻译方法研究,为以后相关海事文本翻译工作奠定基础,对提升海事文本翻译能力与日常翻译实践工作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陈于全,朱胜超[9](2014)在《浅谈英汉翻译中词类转译现象》文中指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构成和使用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翻译时要防止照搬英语的词类去照译成汉语的相应词类。相反,为确切表达并忠实原文内容,又使译文通顺流畅,英汉翻译时可以把英语的某一词类转译成,有时甚至必须转译成汉语的另一词类。

冯娟[10](2013)在《从动态对等的视角看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 ——以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的汉译为例》文中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各有其特点,在表达习惯,句法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而是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达到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及风格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了解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文化背景。本文拟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进行初步的总结研究,以帮助译者更好的处理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本文分析了英语词汇的形态特征,认为正是由于词缀变化才使得英语句子比汉语句子灵活多变,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本文还指出,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同一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可能要用不同的词类表达,所以翻译时也要进行词类转换。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以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中的译例为例分析了英译汉中常见的词类转译现象,包括名词转译为动词、介词转译为动词、形容词转译为名词等等。翻译实例证明,在英译汉中使用词类转译策略,有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最大程度的对等。

二、英译汉中词类转译的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译汉中词类转译的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Lessons from the Virtual Classroom(Chapter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语的翻译策略
        一、词义引申法
        二、词类转译法
        三、增词法
    第二节 句子的翻译策略
        一、内嵌法
        二、切分法
        三、重组法
    第三节 语篇衔接的翻译策略
        一、指称重构法
        二、替代法
        三、词汇衔接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实践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就文献综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语境意译法
        二、逻辑隐喻意译法
        三、增译法
        (一)结构性增词法
        (二)语义性增词法
        四、转换法
        (一)名词转译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动词
    第二节 定语的翻译
        一、移位法
        二、短语类定语成分位置分析法
    第三节 被动语态的翻译
        一、被字替换法
        二、被字省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一、翻译结论
    二、翻译心得
        (一)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二)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文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4)浅析英译汉中的词类转换 ——以《校园欺凌心理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介绍
    1.1 任务背景
    1.2 文体特点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词类转换定义及研究成果
    3.1 词类转换的定义
    3.2 词类转换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词类转换案例分析
    4.1 名词转换为动词
    4.2 名词转换为形容词
    4.3 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4.4 形容词转换为名词
    4.5 形容词转换为副词
    4.6 介词转换为动词
    4.7 副词转换为名词
    4.8 副词转换为动词
    4.9 副词转译为形容词
    4.10 结语
第五章 不足与反思
    5.1 不足之处
    5.2 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专业术语表
附录二 词类转换现象汇总
附录三 原文
附录四 译文
致谢

(5)英译汉中的动词化策略 ——以《生命的意义》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实践
    2.1 翻译任务简介
    2.2 翻译过程描述
第三章 理论依据
    3.1 动词化的概念
    3.2 动词化的理据
        3.2.1 英语的静态倾向
        3.2.2 汉语的动态倾向
第四章 动词化策略的应用
    4.1 名词的动词化
    4.2 介词的动词化
    4.3 形容词的动词化
    4.4 副词的动词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油污手册—打捞》中词性转译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作品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海事文本语言特点
    3.2 海事文本的翻译原则
    3.3 词类转换在海事文献中的具体应用
        3.3.1 转译成动词
        3.3.2 转译成名词
        3.3.3 其他词类的转译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实践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翻译术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浅谈英汉翻译中词类转译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英语名词可转译成汉语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二、 英语形容词可转译成汉语的副词、动词或名词
三、 英语副词可转译成汉语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四、 英语动词可转译成汉语的名词或副词
五、 英语介词可转译成汉语动词

(10)从动态对等的视角看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 ——以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1 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2.2 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3. 英汉词类的形态和语义特征对比
    3.1 英汉词类的形态特征对比
    3.2 英汉词类的语义特征对比
4. 英译汉词类转译动态对等的方法
    4.1 名词,介词,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4.1.1 名词转译为动词
        4.1.2 介词转译为动词
        4.1.3 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4.2 动词、形容词转译为名词
        4.2.1 动词转译为名词
        4.2.2 形容词转译为名词
    4.3 名词转译为形容词
    4.4 名词、形容词转译为副词
        4.4.1 名词转译为副词
        4.4.2 形容词转译为副词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翻译资料
致谢辞

四、英译汉中词类转译的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Lessons from the Virtual Classroom(Chapter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丁泉秀.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3]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沈庆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浅析英译汉中的词类转换 ——以《校园欺凌心理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为例[D]. 张春兰. 青岛大学, 2020(02)
  • [5]英译汉中的动词化策略 ——以《生命的意义》翻译实践为例[D]. 高燕伟. 山西大学, 2019(02)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词类转译与句子结构的关系——对翻译技巧教学的思考[J]. 徐莉娜. 翻译论坛, 2016(02)
  • [8]《油污手册—打捞》中词性转译汉译实践报告[D]. 田伟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9]浅谈英汉翻译中词类转译现象[J]. 陈于全,朱胜超. 校园英语, 2014(31)
  • [10]从动态对等的视角看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 ——以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的汉译为例[D]. 冯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英译中词类的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