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实践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实践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强[1](2021)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却诸多困难和挑战,难以完全发挥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系统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中国自已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中小企业问题面临的一个普遍且常见的问题。从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来看,既有世界性难题的通病,又带有机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因素,又有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本文着眼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在明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具体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途径、面临问题的具体表现与现行手段,在完成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而从“动产融资”的角度探寻了一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总体分析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性。第二,从宏观层面上探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体系,辨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成因。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是否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机制的完善,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在改善?第四,“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举措到底能对缓解融资约束和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第五,深刻理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明确提出并且论证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重要措施的意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一个主要因素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物,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抵押物范围来缓解借贷约束具有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公共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有效资产作为抵押物融资已成为现实。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却还没有严格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评估。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一个含有借贷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动产资产,讨论当借贷约束中的抵押资产的规模和种类放松后宏观总体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变化。研究分析了动产融资缓解融资约束在宏观经济上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在实证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在数据和指标上有所扩充。系统性地整理1997-2015的全国和分省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标,使用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均值组(xtmg和xtcce)估计等多种计量经济学工具来研究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了从更微观层面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搜集整理了两组微观企业数据,并使用多类测算融资约束的指标来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具体而言,两个数据集为:第一组数据为2005—2007年中国15066家高科技中小企业数据,共计45198个样本观测值;第二组数据为777家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据,共计2813个样本观测值。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法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第三,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方面有一定进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很多,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和相关政策的整理和分析,系统总结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制度不完善、模式不成熟。成因分析中重点突出了融资模式问题。金融实践中,融资模式是能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模式都有一定风险,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周期,当适用条件和环境变化后,原来有效的融资模式不但不能缓解融资约束,还会使中小企业陷入更加严重的融资困境。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是研究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印证研究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历史变革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本文使用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其次,由于数据限制,尽可能整理了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15年间的中小企业的多项发展指标,分地区和省份对20年间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地区间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最后使用面板估计模型,利用本章节的上述分析对中国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状况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相对系统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融资模式和融资环境,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进而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能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匹配,最后论述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第二部分是是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融资约束下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以进一步说明融资约束问题。从第4章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虽然外部存在较多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和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出现融资约束的成因众多,这些措施是否促使中小企业从外部进行融资,缓解自身面临的融资约束,依然需要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本章以现金流敏感度为研究切入点,使用尽可能多的可得数据,首先选用的是国泰安中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中小企业数据,虽然不是全部中小企业,但是能够进入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属于发展较好且已能够获得较多外部融资的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也存在显着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那么其它外部融资较为有限的中小企业在该方面将面临更为显着的问题。其次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式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最后通过研究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发现在融资约束以及现有情况下,融资约束造成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内部融资,且持有更多现金资产,这也说明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结合国内现有融资特点,寻求新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第三部分是提供了一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融资方式——动产融资。受制于中小企业固有的特点以及自身内部融资额度和规模的有限性,既有的外部融资体系和环境无法全面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那么就需要根据原有不足,探寻新的有效融资方式。根据我们的分析,“动产融资”将是补充和扩展现有融资方式的有效方式。本章构造了多个DSGE模型综合说明了“动产融资”对企业发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动产融资”的推动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动产融资”实施的政策建议。虽然本文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但是依然可能存在两点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部分。第一是实证数据上存在一定不足。囿于数据可获得性,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标的测算尽管有改善,但是依然不尽如人意,且仅涵盖了 2016年以前的相关数据,因此实证估计出来的结果所对应的政策含义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研究不同资产充当抵押物的异质性资本的DSGE模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计融资约束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和引入动产后宏观效率的改善程度。但是该模型未包含更多的DSGE文献中常采用的实际与名义摩擦(real and nominal frictions),这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扩展,以此来更精确地定量研究中国异质性资本和借贷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武宏波[2](2013)在《信息不对称、制度边界与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发展历来是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投融资问题是决定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投融资困境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复苏、创新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改进投融资困境为研究目标,综合运用数理推导、计量分析、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合理安排论文结构,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论文结构安排和观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言,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的逻辑路径、框架安排,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确立了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部分是选题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公共财政、金融发展和制度变迁等理论对论文研究的指导意义,构建了论文研究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是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和借鉴。通过国内外实践的比较,发现了中小企业体系构建中的相同特征和趋势;而且为我国在政府与市场所确定的制度可能性边界中,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五部分对经济转型时期,山西中小企业发展特征与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和集群发展特征强化了其内生性的投融资缺陷,导致了他们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调查也发现投融资出现新的动向,投融资需求的变化客观上也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第六部分是对竞争型金融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研究。本部分主要研究了金融投融资体系的现状、特征,以及高效运行的机制设计框架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特征的中小企业金融性投融资体系;金融机构的异质性对投融资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发现提出了在框架中,通过差别化机制设计、贷款技术改进和建立互联机制,有助于增进中小企业信贷能力,改善投融资体系的政策效力。第七部分是对区域性财政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分析。研究发现财政融资体系在中小企业信用增进、投融资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支持效率不高,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研究发现政府投融资体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是对自发性的社会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共生关系,而且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因素。同时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在企业家甄别机制、创业风险分散机制和企业创新扩散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协会可以对企业需求进行重组,拓展其融资中介功能。第九部分对论文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说明。在这些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三点:一是根据当前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的制度供给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中小企业的金融、财政和社会的三维投融资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不同维度之下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体系的宏观架构和微观机制,提出了改善现有体系的机制设计框架、建立金融互联机制等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是理清山西省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民间资本在综改区建设和经济转型中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方向。在资源型经济的特殊结构下,政府投资短期内对民间投资具有引导作用,长期来看,挤出效应较为明显;未来的民间资本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同时民间金融将更多发挥了创投体系的功能,在培育企业家资源方面发挥作用。三是研究发现山西省山西省中小企业具有“小、散、低、粗”的特性,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同质化、初级化和资源化的特征,从而导致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强化了其内生性的投融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证明了发展中小企业协会(商业、行会)等中介机构对重组金融需求和拓展融资中介功能的可能性,从而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钱和祥[3](2012)在《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策略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稳步提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但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对中小企业信用以及认同程度不高,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融资难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阻碍力量,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末期,开始尝试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了一批信用担保机构,但还存在放大倍数低、资金补偿不足、风险分担与控制不完善等许多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迫切需要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策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再次的腾飞。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然后以绍兴2008年担保链危机为案例分析了现行金融市场机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接着通过对浙江省11市担保机构业务规模、放大倍数及利润数据的对比,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模型,证明了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与利润的关系及提高放大倍数对机构自身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再对苏皖地区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构成、中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上海市信用担保机构的试点发展等实践活动做了分析,通过信用担保机构试点发展的实践证明了我国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必要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性。最后介绍了国外的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状况,分析了持续健康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启示与经验借鉴。通过对绍兴、浙江、苏皖、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案例或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国外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银担合作机制、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散机制、健全外部监管体系、吸引民间资本、培育专业人才、提高放大倍数等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对策与建议。

蒋平[4](2011)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科技进步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往往表明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基于此,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逐步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为标志,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管理缺失、财务不规范、抵押担保不足等先天缺陷,造成与资金提供者的要求对接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为资金提供者和中小企业对接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出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实践证明,担保机构介入后银行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产品范围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呈下降趋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逐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做出了贡献,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随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不断发展,逐渐暴露出运作模式不符合客观规律、风险控制不到位、损失分担不合理、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无序发展,担保体系酝酿了较大的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形成了一定影响。有人甚至从根本上对融资担保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因此,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展开研究,论证担保对中小企业融资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该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使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融资担保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对我国担保行业的改革发展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国际比较,探求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出发,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方略和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监管的方向。政策建议集中于构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与银行平等合作风险共担的银担关系以及有效的监管等方面,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关注我国转型期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期找到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路径。导论之外,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基本理论,由第二章完成,解决要不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问题。第二部分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现实问题研究,主要体现在第三章、第四章,包括国际状况的比较及经验借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历史演进和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状况的基本判断。第三部分讨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理论框架、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由第五章到第七章完成。第四部分第八章是论文的小结。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背景,文献概览,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制度背景和基础理论。在对中小企业界定范围和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产生和发展的制度背景。接着引入融资担保概念,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均衡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阐明了融资担保机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作用,并引出了对融资担保机构介入后带来的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章展开了国际比较。介绍了世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概况及美国、日本、加拿大和韩国等有代表性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情况,总结了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特点,找出值得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设计和改进当中借鉴的内容。比较和借鉴让我们看到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完善不存在现成或统一的模式,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具体行事。第四章是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首先回顾了制’度历程,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着重指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与银行合作及对融资担保监管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从而引申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五章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理论依据和框架。该章以资源配置主体为标准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划分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种,两者虽然有诸多不同,但都需要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政策性融资担保既要坚持非竞争性原则又要追求有效性,把握盈利的度,两者按照各自的目标服务于安全度和政策契合度不同的中小企业,不论哪类担保机构只要从事政策性担保业务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政策补贴。同时,从规模经济理论出发讨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当前的市场结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指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市场结构需要顺应行业发展客观规律,提高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第六章着重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机制进行讨论。该章首先剖析了当前担保机构与银行间的不平等关系及其成因。继而阐释了担保放大倍数、担保分担比例与担保规模的关系,特别指出现实中担保放大倍数、担保分担比例的决定因素,与最优情况之间的差异。结论是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过程中既要有银行对担保机构的监控机制,也不能忽视担保机构对银行风险的审查,尤其要在制度设计中考虑银行对贷款的尽职审核与监督。从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监管缺位一直是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掣肘,融资担保机构几乎符合所有需要外部监管机构的特征,担保机构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博弈模型也说明两者最优的策略组合为(监管,合格),国际担保行业监管经验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基于以上分析,第七章规划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的设计原则:即风险为本、功能监管、统一监管、防火墙监管、透明度监管,并提出了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可以使用的手段。作为结语,第八章从构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规律的行业体系、建立既相互平等又相互制约的担保与银行间合作关系、设计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监管框架三个方面,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措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与国内同类领域的研究相比,论文尽可能在研究视角、分析方法、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上挖掘一些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以资源配置主体为依据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划分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种加以研究,并按照安全度和政策契合度两个维度将小企业分为四类,提出了两种担保模式分别支持的小企业类型。国内现有研究受规范性文件的影响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分为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三种,对划分的理由涉及不多,或未见成体系的阐述。而国外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一般只以政策性方式提供。论文首先论证了两种担保模式在我国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继而阐述了政策性融资担保经营的原则,分析了两种担保模式分别适合服务的中小企业,最后得出不论哪类担保机构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并提出只要从事政策性担保业务都应该得到相应补贴的政策建议。2、论文应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市场结构与行业发展客观规律不符,是导致行业低效率运行的原因,要改善担保行业的市场结构,需要从产业政策入手提高担保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发展能够发挥规模效益与专业特长的担保机构。3、论文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的制度框架。从公共利益监管理论、担保机构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博弈角度论证担保行业需要监管,系统地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的五大原则,即风险为本、功能监管、统一监管、防火墙监管、透明度监管的原则,是论文最具创新价值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意义。当然,囿于作者的学识浅薄,论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于继续努力,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融入到高度垄断的、利率尚未市场化的中国金融体系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把提出的思路和对策从探讨层面提升到实践检验的层面。这些不足为接下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李晓雪[5](2010)在《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素质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就其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资金供应难以满足资金需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融资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当前的“融资难”首先表现为间接融资难,其实质为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因此,解决“融资难”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营造社会的信用环境,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当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日本、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分别于1937年、1951年、1953年和1960年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成为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其理论与实践的积累还不够充实,仅就现有的经验和资料来完成相关研究仍有很大难度。本文在对以日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模式,结合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对该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具体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动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结构。第二部分讨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信贷配给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信号传递与资信评价理论及关系贷款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对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论文该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日美及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为下文的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研究做了铺垫。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第五部分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改进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信用担保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苑小磊[6](2010)在《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但融资渠道不畅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株洲市作为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实验区的重要一极,中小企业是繁荣株洲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税收,提供就业岗位,促进高新技术项目转化的重要力量。但融资担保难却成为制约株洲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株洲市虽早在2000年就已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担保机构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使其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对株洲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现状的详实的实地调研。研究表明,缺乏优质担保是株洲市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结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关理论的探讨以及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总体框架,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及建议。本研究对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贾同颖[7](2010)在《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各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用做法。我国大陆也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但是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不足。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我国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就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委员会设立“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1974年开始实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这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而且成效显着,很值得借鉴。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研究意义及目的、理论研究综述等;其次,简要介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概念、产生的必然性,并运用逆向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等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对策提供理论支持;第三,对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两岸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政策法规、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等,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发展环境相对比较成熟;第四,简要介绍了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包括发展历程、体系架构和管理制度、发展特点等,从中可以看出两岸信用担保在发展上的差距;第五,借鉴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体制,着重从政府应在信用担保中发挥的作用出发,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若政府能建立基础财政支撑、财政补偿及增资机制以及通过相关的规定建立银保风险分担机制,那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将发挥更大的杠杆效应,带来更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第六,通过对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借鉴,主要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中小企业金融环境及加快基础信用建设等角度,对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进行对策研究;第七,结论及展望。

黄庆安[8](2010)在《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村信贷市场上,担保约束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农村信贷业务难以拓展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为缓解这种困境,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构建以服务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参与金融交易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引入一个传递信号的第三方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担保约束问题,从而缓解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运作的微观主体,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持续健康的运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发挥杠杆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有力保障。因此,深入考察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及当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已有的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构建适合农村经济及金融发展形势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仅有理论意义,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福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正规的信贷融资受担保约束的状况,明确了我国和福建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状况,利用调查数据深入地分析了福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状况,介绍了四个中东欧转型经济体国家的农村信用担保计划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对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度量方法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和判断分析,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因素,随后提出提高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经系统研究而形成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事前金融合约的达成既受客观自然风险的影响,还受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的制约。为了防范违约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普遍采用担保贷款的形式向农村经济主体发放贷款。但是,担保贷款却受农村经济主体从事产业的弱质性、实际财产状况不佳及其产权不明晰、抵押担保品产权交易市场缺乏和抵押担保贷款交易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难问题。通过模型分析表明,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能有效的解除担保的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第二,通过对福建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深入调查分析表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压力。然而,由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的时间不长,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担保资金有限、规模小、信用面狭窄和难以满足众多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担保放大倍数过小,信用扩张能力弱;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不畅,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政府监管缺位,行业有待规范等许多问题。第三,通过对福建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深入调查分析还表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受地方政府的政策影响较大,并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使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商业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过多、过滥及不规范经营问题。同时,由于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目标、对象、机构性质、社会定位,以及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其运行结果也有所不同,其中互助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总体运行状况良好,而商业性和政策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总体运行状况较差。第四,如何度量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和投入产出法等,由于受基础数据的来源与准确性、替代问题及贡献模糊等因素的约束,导致对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度量远比对其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判断要困难得多。第五,通过运用DEA方法,评价了福建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2008年的运行效率,实证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总体运行效率偏低,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同时,不同地区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其运行效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其运行效率也存在着差异,其中互助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明显高于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而且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纯技术效率层面上,即对现有资源利用能力的差异上,也就是互助性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在运用担保资金进行贷款担保的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第六,通过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担保机构的模式、保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担保机构成立的年数、担保费率、协议担保放大倍数、金融机构存贷比、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等因素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影响是显着的。第七,通过分析四个中东欧转型经济体国家在农村信用担保计划方面十几年的发展经验可知,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特别是在农村信用担保计划的定位明确、政府支持方式得当及其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第八,通过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应发展以互助性农村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性和政策性农村信用担保为辅助的,能够有效地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化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应充分地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构建积极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文学舟[9](2009)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研究 ——基于理论比较及江苏省担保机构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可以弱化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不全等造成了融资障碍,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分担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正因为如此,国外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业务操作上,信用担保都被认为是众多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中较为有效的工具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政策性、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构建,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当前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受到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面临一个担保主导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在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三类担保模式中,应以哪一种模式为主导,选取了一个主导模式后,是否需要发展其他担保模式,如何发展其他担保模式。此外,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经营的外部环境有何缺陷,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会阻碍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抑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因此,对不同模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现状、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国内外比较和研究,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主导模式,并对担保机构的发展提供对策和措施,对于疏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理清担保机构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我国信用担保发展实践及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两条路径,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导模式框架并对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为目标,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绪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在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与评价,设计了技术路线和结构框架,提出了所运用的研究方法。(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相关理论研究。担保机构参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中小企业提供足额的担保品;同时,应对担保各方参与者进行信息甄别和行为选择。本章首先界定了信用担保及其基本范畴的内涵,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内涵和分类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合理性理论;最后,根据博弈论的原理,分别构建了政策性、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类博弈模型。(3)境外不同模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对我国的启示。在担保主导模式、框架的确立及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担保业发展的实践也尤为重要。本章主要归纳和总结了日本、美国等国的政策性担保、意大利等国的互助性担保、美国等国商业性担保的运行状况及特点。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各国担保机构发展较快的经验和做法,得出了有利于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担保模式框架及发展经验的有益启示。(4)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分析。信用担保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对归纳和提出不同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首先介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担保机构发展的总体特点;接着,对我国不同模式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最后,对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归纳了各种模式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5)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对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地位的理论比较分析是构建我国信用担保主导模式及框架的直接依据。本章首先以准公共产品担保理论、企业融资理论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在我国担保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次,通过假设和建立模型,对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融资贡献及效率进行了比较;再次,对商业性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三种模式担保机构从服务范围、基金来源、机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实证研究。理论分析的结论应能经受实际情况的检验和验证。本章首先主要介绍了调查的背景及实施情况;其次,对江苏省担保机构的总体概况、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三种模式担保机构在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最后,从被调查担保机构中,选取了20家样本,进行了主成分分析。(7)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导模式的选择及对策建议。担保主导模式的确立及担保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我国担保机构的发展、担保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本章在对我国不同模式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理论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主导模式及框架,即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互助性担保机构的补充作用,大力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的相关建议,并对三类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8)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得出了相关结论,同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及该领域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了相关结论:(1)利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进行数理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基本路径。(2)通过对三种模式担保机构建立博弈信息模型及进行信息分析可知,对于担保方和贷款方来说,关键在于了解企业的风险分布和不同风险对应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偿还意愿和对担保方式的选择。(3)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担保体系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政策性担保机构应成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主体。(4)制约不同担保模式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与担保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信用担保监管体系有效性不够,担保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金融机构对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认同度较低,信用再担保体系不完善。(5)通过理论分析可知,我国应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占主要地位,同时积极扶持互助性、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发展。(6)通过对江苏省20家担保机构的实证分析可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着。(7)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持续性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互助性担保机构的补充作用,大力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8)应通过建立健全担保相关法律制度、增强担保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完善担保的社会信用环境等措施来完善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发展提供有差别的对策建议。

张满红[10](2009)在《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在中国,基本有两种思路,一是建立外部信用担保体系,增加中小企业信用;二是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评级授信体系,降低准入门槛,减轻融资压力。本文针对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比较落后,体系架构不完善,担保基金补偿困难,担保风险管理粗放,配套的信用和法律环境欠佳,无法完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等问题,认为有的放矢地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本文较系统地对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成部分进行了论述,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完整性和影响力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出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尽快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拓展业务品种、加强人员储备和培训,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金补偿方式,实现有效的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从法律、信用、监管等多方面,加强信用担保外部环境建设。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有效性;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信用担保代偿率、担保费率和再担保代偿率的推导,初步探讨了构建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和资金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与内部因素
    2.3 度量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与进展
    2.4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思路和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1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与指标选取
    3.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3 中小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简析
    3.4 实证模型和结果分析
    3.5 稳健性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的均值组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4.1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4.2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4.3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4.4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
    4.5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与中小企业发展匹配?
    4.6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约束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
    5.1 研究假说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引入动产融资的政策评估分析
    6.1 政策背景
    6.2 基本模型
    6.3 模型稳态、参数校准与估计
    6.4 模型动态与政策分析
    6.5 拓展分析: 不含借贷约束的RBC模型和改进的借贷约束模型
    6.6 政策启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信息不对称、制度边界与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2.1.1 资本结构与投融资选择的文献
        2.1.2 政府行为与投融资关系的文献
        2.1.3 制度环境与投融资关系的文献
        2.1.4 信贷配给与投融资的文献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2.2.1 微观视角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的文献
        2.2.2 宏观视角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的文献
    2.3 相关文献的述评
3. 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3.1.2 投融资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信息不对称:投融资体系运行的微观基础
    3.3 政府、市场与制度边界: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宏观基础
4. 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的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
    4.1 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历史变迁分析
    4.2 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的现实考察
        4.2.1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4.2.2 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的现状分析
        4.2.3 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4.2.4 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4.3 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的国际比较:结构与绩效
        4.3.1 美国市场化投融资体系与绩效分析
        4.3.2 日本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绩效分析
        4.3.3 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分析
        4.3.4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分析
    4.4 国际实践的特点与对中国的启示
        4.4.1 国际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特征分析
        4.4.2 国际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 经济转型、区域特征与投融资体系:企业视角
    5.1 山西中小企业特征与投融资分析
        5.1.1 企业规模、产权特征与投融资分析
        5.1.2 集群发展、信息不对称与投融资分析
    5.2 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变化与体系建设
        5.2.1 中小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一项调查
        5.2.2 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5.2.3 中小企业投融资困境与体系建设的评述
    5.3 企业集群发展与投融资体系构建的建议
6. 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构建:异质性和互联性
    6.1 中小企业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分析
        6.1.1 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雏形
        6.1.2 机构异质性、竞争性与信贷约束分析
        6.1.3 金融投融资体系的差异化机制分析
    6.2 构建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机制设计
        6.2.1 金融体系机制设计的模型与分析
        6.2.2 金融投融资体系机制设计的框架
    6.3 金融投融资体系机制设计的实践与分析
        6.3.1 金融投融资体系的功能延伸:互联机制分析
        6.3.2 金融投融资体系的信贷增进:贷款技术再造
    6.4 构建竞争性金融投融资体系的路径选择
        6.4.1 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供给体系
        6.4.2 改进传统组织结构,建立互联机制
        6.4.3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监管体系
7. 区域性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构建:信用支持与制度边界
    7.1 中小企业财政融资支持体系的现实分析
        7.1.1 山西省财政融资支持体系的构成
        7.1.2 中小企业财政融资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 区域化财政投资体系的发展与效应分析
        7.2.1 山西省投资体系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7.2.2 地方投融资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7.2.3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7.3 健全区域化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制度安排
        7.3.1 深化投资体系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7.3.2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改进支持方式
        7.3.3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7.3.4 发展投融资服务体系,增进企业投融资能力
        7.3.5 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保障体系
8. 自发性社会投融资体系构建研究:创新与规范
    8.1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分析
        8.1.1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关系的经济分析
        8.1.2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8.1.3 民间金融的创新发展与投融资体系构建
        8.1.4 民间金融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8.2 投融资中介体系的需求重组与功能拓展
        8.2.1 个体到中小企业协会:融资需求的重组
        8.2.2 中小企业中介体系的功能拓展
        8.2.3 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中介体系的政策建议
9. 结论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3)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策略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
        1.3.2 国内文献
        1.3.3 相关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的结构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结构框架
    1.5 本文的技术论线图
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
    2.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背景
    2.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
    2.4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2.4.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问题
        2.4.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缺陷
        2.4.3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问题原因
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1 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的理论分析
        3.1.1 信用担保机构对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
        3.1.2 信用担保机构自身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理论分析
    3.2 基于绍兴中小企业的案例分析
        3.2.1 案例分析的背景
        3.2.2 绍兴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链危机——以华联三鑫为例
        3.2.3 绍兴2008年的担保链风险问题中得到的启示
    3.3 浙江省地区担保机构的的数学模型与实证分析
        3.3.1 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3.3.2 样本数据的选择
        3.3.3 数学建模和实证检验
        3.3.4 数学模型分析对经济学的意义
    3.4 长三角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3.4.1 苏皖地区民间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3.4.2 上海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4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模式
    4.2 日本模式
    4.3 韩国模式
    4.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环境分析
        4.4.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环境分析
        4.4.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
    4.5 国外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5 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完善信银风险共担的"双赢"合作体系
    5.2 建立资金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
    5.3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
    5.4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5.5 规范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
    5.6 促进信用担保模式创新,发挥民间担保机构的作用
    5.7 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信用担保人才
    5.8 资金放大倍率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增强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概览
        1.2.1 融资担保对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
        1.2.2 提高融资担保运行效率的研究
        1.2.3 对融资担保的质疑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主要创新点
2.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背景及理论分析
    2.1 中小企业界定
        2.1.1 界定中小企业的原则
        2.1.2 世界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2.1.3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2.2.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2.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形式
        2.2.3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3 融资担保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理论分析
        2.3.1 融资担保制度模型的基本假设
        2.3.2 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作用分析
        2.3.3 贷前风险审查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分析
        2.3.4 贷后风险监督中的道德危害问题分析
        2.3.5 假设的局限及理论分析的内涵
    2.4 本章小结
3.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3.1 各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3.1.1 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概况
        3.1.2 美国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3.1.3 日本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3.1.4 加拿大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3.1.5 韩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3.2 较为成功的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特点
    3.3 对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经验借鉴
    3.4 本章小结
4.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状况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制度历程及阶段性标志
        4.1.1 起步探索阶段:《担保法》(1992年—1997年)
        4.1.2 基础构建阶段:《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2003年)
        4.1.3 实践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3年-2009年)
        4.1.4 规范整顿阶段:《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至今)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现状
        4.2.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框架基础
        4.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模式
        4.2.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本特点及成因分析
    4.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4.3.2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4.3.3 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3.4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4.3.5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4.4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4.1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4.4.2 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需要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改良设计研究:理论基础及现实选择
    5.1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模式研究——政策性或商业性
        5.1.1 文献回顾
        5.1.2 担保模式划分依据及两种担保模式存在的必要性
        5.1.3 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的比较
        5.1.4 政策性担保商业化和商业性担保政策化
        5.1.5 对政策性担保的几个争议性问题
        5.1.6 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服务范围
    5.2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市场结构研究----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
        5.2.1 担保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5.2.2 我国担保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判断
        5.2.3 我国担保行业的市场结构成因
        5.2.4 改善我国担保行业市场结构的几个路径
    5.3 本章小结
6.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合作机制研究
    6.1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不平等关系
        6.1.1 银行与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
        6.1.2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保证金要求
        6.1.3 银行指定担保问题
        6.1.4 银行制式合同条款
    6.2 担保放大倍数、担保分担比例与担保规模的关系
    6.3 担保放大倍数
        6.3.1 最优担保放大倍数
        6.3.2 监管要求的担保放大倍数
        6.3.3 实际担保放大倍数
    6.4 担保分担比例
        6.4.1 最优担保分担比例
        6.4.2 监管要求的担保分担比例
        6.4.3 实际担保分担比例
    6.5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监控
        6.5.1 银行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评价要点
        6.5.2 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方式与担保限额
        6.5.3 对担保公司授信后的管理
    6.6 担保机构对银行的监控
        6.6.1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方式
        6.6.2 担保公司对银行监控要点
    6.7 本章小结
7.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研究
    7.1 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7.1.1.外部效应
        7.1.2.自然垄断
        7.1.3.信息不对称
    7.2 担保机构与监管当局之间的博弈分析
        7.2.1 文献回顾
        7.2.2 监管当局与担保机构的博弈策略组合:(监管,合格)
    7.3 担保行业监管的国际实践
        7.3.1 世界各国担保监管概况
        7.3.2 国际担保监管经验借鉴
    7.4 我国担保行业监管制度的设计原则
        7.4.1 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
        7.4.2 功能监管原则
        7.4.3 统一监管原则
        7.4.4 防火墙监管原则
        7.4.5 透明度监管原则
    7.5 监管手段的选择
    7.6 本章小结
8.结语
    8.1 构建符合行业规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
        8.1.1 建立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互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8.1.2 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的市场集中和产品创新
    8.2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健康的合作关系
        8.2.1 根据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状况确定担保放大倍数
        8.2.2 以法规形式明确担保分担比例
    8.3 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
        8.3.1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法制建设
        8.3.2 改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监管架构
        8.3.3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与其他金融部门的监管协调
    8.4 稳步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信息环境建设
        8.4.1 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效益与风险监测
        8.4.2 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
        8.4.3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8.5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担保行业市场集中案例—吉林省整合担保资源
附录二:担保行业差异化经营案例—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信用担保
        1.3.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配给理论
    2.2 交易成本理论
    2.3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
    2.4 信号传递与资信评价理论
    2.5 关系贷款理论
3 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及经验启示
    3.1 日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分析及评价
        3.1.1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1.2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2.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式
    3.3 日美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3.1 加强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3.2 完善风险规避与分散机制
        3.3.3 广泛开展中小企业综合化信息服务
        3.3.4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建设
4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分析
        4.1.1 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4.1.2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概况
    4.2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信用担保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
        4.2.2 信用担保体系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5 改善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担保体系内部建设
        5.1.1 加速担保机构资本扩张
        5.1.2 加强区域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5.1.3 实现补偿资金来源多样化
        5.1.4 发展多种业务种类,拓宽业务范围
        5.1.5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5.2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5.2.1 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网络体系
        5.2.2 健全以信用担保为核心的配套法律体系
    5.3 加强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
        5.3.1 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抵抗能力
        5.3.2 增强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承受能力
        5.3.3 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5.3.4 降低来自协助金融机构的风险
    5.4 改革配套机构,完善辅助体系建设
        5.4.1 建立专门协作机构
        5.4.2 鼓励担保机构广泛开展配套服务
        5.4.3 推进行业协会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相关理论
    2.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2.1.2 信用与信用担保的基本内涵
        2.1.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内涵
    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担保机构存在必要性的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分析
        2.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产品的提供方式-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2.2.3 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三方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第三章 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3.1.1 探索阶段(1998年10月—1999年5月)
        3.1.2 规范阶段(1999年6月—2000年6月)
        3.1.3 完善阶段(2000年8月至今)
    3.2 镇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经验
        3.2.1 基本概况
        3.2.2 组织性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运作特点
        3.2.3 担保基金的来源
        3.2.4 担保服务对象和担保收费标准
        3.2.5 稳健的风险防范机制
        3.2.6 镇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3.3 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经验
        3.3.1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出资,规范化、专业化运作
        3.3.2 互助担保模式:互助基金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担保
第四章 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株洲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4.1.1 中小企业的数量及分布
        4.1.2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
        4.1.3 中小企业是税收和城乡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4.1.4 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4.1.5 中小企业是促进高新技术项目转化的主战场
    4.2 株洲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原因
        4.2.1 株洲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株洲市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原因分析
    4.3 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
    4.4 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4.4.1 注册资本低,投资规模小,分布严重不均
        4.4.2 协作银行少,业务少
        4.4.3 监管机构缺位
        4.4.4 在与协作银行的合作过程中,风险分担比例过高
        4.4.5 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
第五章 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5.1 建立完善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思路
        5.1.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原则
        5.1.2 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框架设计
    5.2 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5.2.1 政府积极引导,拓宽担保业投资渠道
        5.2.2 建立担保机构和各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
        5.2.3 建立健全担保业的外部监管体系
        5.2.4 建立与协作银行的风险共担机制
        5.2.5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境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
2.1 信用担保相关概念
    2.1.1 信用的含义
    2.1.2 担保的含义
    2.1.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
2.2 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
    2.2.1 逆向选择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准公共产品理论
    2.2.5 中小企业服务论
2.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产生的必然性
    2.3.1 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3.2 体现政府的政策效应
    2.3.3 有利于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环境分析
3.1 两岸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3.1.1 台湾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3.1.2 大陆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3.2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3.2.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3.2.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3.3 两岸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概况
    3.3.1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概况
    3.3.2 大陆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概况 第四章 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及特点
4.1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历程及现状
    4.1.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发展历程
    4.1.2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发展现状
    4.1.3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历程
    4.1.4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
4.2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体系架构
    4.2.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体系架构
    4.2.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体系架构
4.3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特点
    4.3.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发展特点
    4.3.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政府的角色及效率分析
5.1 担保资本来源
    5.1.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资本来源
    5.1.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本来源
    5.1.3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乘数效应的比较研究
5.2 财政增资及风险补偿机制
    5.2.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财政增资及风险补偿机制
    5.2.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增资及风险补偿机制
    5.2.3 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持续稳定运营条件的比较研究
5.3 银保风险分担机制
    5.3.1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风险分担机制
    5.3.2 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
    5.3.3 两岸银保风险分担的演化博弈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对大陆地区的借鉴
6.1 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主导作用
    6.1.1 建立资金注入及资本金补充机制
    6.1.2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6.1.3 建立健全银保风险分担机制
6.2 健全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6.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基础环境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项目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2 参与研究项目

(8)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信用、担保和信用担保
        1.2.2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1.3 研究目标
    1.4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案
        1.4.1 数据来源说明
        1.4.2 调查方案设计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6.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2 本文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2 信贷融资担保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信贷融资担保理论的发展
        2.1.2 国外有关信用担保运行绩效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研究
        2.2.2 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2.3 信用再担保制度研究
        2.2.4 信用担保的效率问题研究
    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3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理分析
    3.1 农村信贷融资的担保约束与融资难问题
    3.2 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约束的原因分析
        3.2.1 农村经济主体从事产业的弱质性约束
        3.2.2 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财产状况及其产权约束
        3.2.3 抵押担保品产权交易市场缺乏的约束
        3.2.4 抵押担保贷款交易成本高昂的约束
    3.3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缓解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约束的机理分析
4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4.1 海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概况
    4.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概述
        4.2.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制度变迁
        4.2.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现状分析
    4.3 福建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4 福建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4.4.1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模式
        4.4.2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出资人构成及资本金状况
        4.4.3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人力资源状况
        4.4.4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年限
        4.4.5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状况
        4.4.6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状况
        4.4.7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政府政策支持状况
        4.4.8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9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成功案例
5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度量
    5.1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涵义
        5.1.1 效率的经济内涵
        5.1.2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涵义
    5.2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度量方法
        5.2.1 财务比率分析法
        5.2.2 成本收益法
        5.2.3 投入产出法
    5.3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度量的现实约束
        5.3.1 基础数据来源与准确性方面的约束
        5.3.2 替代问题的约束
        5.3.3 贡献模糊的约束
6 基于DEA模型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评价
    6.1 DEA模型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
        6.1.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模型简介
        6.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优缺点
        6.1.3 DEA模型所测定的效率及其经济涵义
    6.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6.3 研究样本的确定和数据来源
    6.4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测算
    6.5 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测算结果的分析
        6.5.1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总体分析
        6.5.2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6.5.3 不同模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
7 基于Tobit模型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 影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因素的理论分析
        7.1.2 影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外部因素分析
        7.1.3 影响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内部因素分析
    7.2 模型的设立:Tobit回归模型的构建
    7.3 变量的选取、解释和数据来源
    7.4 实证研究结果
    7.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8 中东欧四个转型经济体国家的农村信用担保计划及其经验借鉴
    8.1 中东欧四个转型经济体国家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概况
    8.2 中东欧四国农村信用担保计划的组织框架、运行及成效
        8.2.1 匈牙利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8.2.2 罗马尼亚的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8.2.3 立陶宛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8.2.4 爱沙尼亚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8.3 中东欧四国农村信用担保经验借鉴
        8.3.1 如何确定政府在农村信用担保计划中的作用
        8.3.2 农村信用担保计划的定位问题
        8.3.3 如何协调农村信用担保计划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9 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9.1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良性发展
        9.1.1 明确政府扶持政策,促进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9.1.2 强化政府监督职能,规范农村信用担保市场秩序
    9.2 构建积极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9.3 完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的运行机制
10 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研究 ——基于理论比较及江苏省担保机构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在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信用担保及其基本范畴
        2.1.1 信用的涵义
        2.1.2 担保的涵义与种类
        2.1.3 信用担保的概念与性质
    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涵义和分类
        2.2.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涵义
        2.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分类
    2.3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信用担保机构存在合理性理论
        2.3.1 信息经济学理论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
        2.3.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数理分析
        2.3.3 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信息不对称的基本路径
    2.4 担保各方参与者信息甄别、行为选择和收益分析
        2.4.1 担保机构博弈信息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4.2 对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相关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国外不同模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国外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状况及特点
        3.1.1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
        3.1.2 美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3.1.3 韩国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特点
    3.2 国外互助性担保组织的运行状况及特点
        3.2.1 意大利互助担保体系
        3.2.2 日本神户的社区性信托基金(JTF)
    3.3 国外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状况及特点
        3.3.1 国外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概况
        3.3.2 美国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运行状况及特点
        3.3.3 意大利担保公司(SIC)的担保品种及风险控制
    3.4 国外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运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4.1 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3.4.2 担保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较好
        3.4.3 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较大
        3.4.4 互助性担保机构具有多层次性
        3.4.5 商业性担保机构主要从事非融资担保且风控机制健全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
        4.1.1 探索起步阶段
        4.1.2 积极推动与规范试点阶段
        4.1.3 快速发展阶段
    4.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4.2.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现状
        4.2.2 不同模式担保机构在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中定位不明确
    4.3 我国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外部环境分析
        4.3.1 担保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4.3.2 担保监管体系有效性不够
        4.3.3 担保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
        4.3.4 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的认同度较低
        4.3.5 信用再担保体系不完善
    4.4 不同模式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4.4.1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4.4.2 互助性担保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4.4.3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5.1 政策性担保机构在融资担保体系中主导作用的理论分析
        5.1.1 市场失灵理论视角
        5.1.2 准公共产品担保理论视角
        5.1.3 企业融资理论视角
    5.2 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融资贡献及效率比较分析
        5.2.1 政策性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融资贡献比较
        5.2.2 政策性与互助性担保机构的融资贡献及效率比较
        5.2.3 商业性与互助性担保机构的融资贡献及效率比较
        5.2.4 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比较总结
    5.3 商业性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大量商业性担保机构存在的原因分析
        5.3.3 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有限性分析
        5.3.4 商业性担保机构的积极作用
    5.4 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基本特征比较
        5.4.1 服务范围的比较
        5.4.2 担保基金来源比较
        5.4.3 担保机构功能比较
        5.4.4 担保费用比较
    5.5 三种模式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
        5.5.1 政策性担保机构应在融资担保业务中起持续性主导作用
        5.5.2 互助性担保机构在企业集群内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5.5.3 商业性担保机构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实证研究
    6.1 调查的背景和组织实施情况
        6.1.1 调查的背景
        6.1.2 调查的组织实施
    6.2 江苏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现状统计分析
        6.2.1 江苏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总体概况
        6.2.2 政策性担保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6.2.3 互助性担保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6.2.4 商业性担保机构基本情况分析
        6.2.5 不同模式担保机构比较分析
    6.3 江苏不同模式担保机构主成分分析
        6.3.1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6.3.2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6.3.3 研究样本和研究指标的选取
        6.3.4 担保机构的主成分分析
        6.3.5 主成分分析结果讨论
    6.4 对江苏省担保机构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
        6.4.1 江苏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好
        6.4.2 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提高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
        6.4.3 互助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偏低发展较慢
        6.4.4 商业性担保机构业务品种较丰富但风险较大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导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7.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导模式的选择
        7.1.1 坚持政策性担保机构在融资担保体系中的持续性主导地位
        7.1.2 充分发挥互助性担保机构的补充作用
        7.1.3 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7.2 进一步优化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
        7.2.1 建立健全担保相关法律制度
        7.2.2 增强担保监管体系的有效性
        7.2.3 完善担保的社会信用环境
        7.2.4 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间的良性互动合作
        7.2.5 发展和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
    7.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政策性担保机构快速发展
        7.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
        7.3.2 切实解决政策性担保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7.4 选择互助性担保机构的适宜模式及对策建议
        7.4.1 互助性担保机构适宜模式的选择
        7.4.2 促进互助性担保机构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7.4.3 构建多层次的互助担保体系
    7.5 增强商业性担保机构实力并开发多样化的担保品种
        7.5.1 积极拓宽资本金来源并建立健全资金补偿机制
        7.5.2 规范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运作
        7.5.3 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担保品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对本文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2. 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 基本概念
        1. 信用
        2. 信用担保
        3. 信用担保体系
    (二) 基本理论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 市场失灵理论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中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中国信用担保体系的构成
        1. 信用担保机构
        2. 信用担保需求
        3. 信用担保基金来源
        4.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
        5. 外部环境
三、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信用担保品种与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信用担保基金来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信用担保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内容
        1. 信用担保机构
        2. 信用担保基金来源
        3.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
        4. 信用担保的外部环境
    (三) 对中国的启示
        1. 中国信用担保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
        2. 合理确定信用担保对象
        3. 积极拓展自营业务
        4. 中国信用担保基金来源努力实现多元化
        5. 实行风险公担的风险管理模式
        6. 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对策建议
        1. 担保机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2. 明确再担保机构的担保方式和运行原则
    (二) 增加信用担保品种与加强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 拓展信用担保业务品种
        2. 加强人员储备与培训
    (三) 拓展信用担保基金来源的对策建议
        1. 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的资金筹集体系
        2. 鼓励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3. 努力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扩大和发展
        4. 建立资金补偿机制
    (四) 完善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 风险补偿
        2. 风险分散
        3. 风险控制
    (五) 优化信用担保外部环境的对策建议
        1. 明确担保公司法律地位
        2. 加强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建设
        3. 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 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5. 切实扶持担保机构,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六、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D]. 刘志强. 山东大学, 2021(11)
  • [2]信息不对称、制度边界与山西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D]. 武宏波.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1)
  • [3]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策略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钱和祥. 浙江大学, 2012(07)
  • [4]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 蒋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5]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D]. 李晓雪.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3)
  • [6]完善株洲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D]. 苑小磊. 湖南工业大学, 2010(02)
  • [7]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比较研究[D]. 贾同颖. 江苏大学, 2010(08)
  • [8]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黄庆安.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3)
  • [9]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研究 ——基于理论比较及江苏省担保机构的实证分析[D]. 文学舟. 江苏大学, 2009(05)
  • [10]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研究[D]. 张满红. 内蒙古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