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潜伏性乳腺炎的防治

奶牛潜伏性乳腺炎的防治

一、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严重的疾病。奶牛乳房炎包括临床乳房炎和亚临床乳房炎(即隐性乳房炎)。乳中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是用来评价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较好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奶牛乳中体细胞数大于50万个/mL时患隐性乳房炎。由于SCC呈偏态分布,一般将其转化为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进行分析。奶牛体细胞评分通过计算公式SCS=log2(SCC/100 000)+3获得。影响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因素很多,包括牛场管理、胎次、泌乳阶段、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本研究首先对江苏省12个奶牛场可能涉及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收集牛场2010年以来101万条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数据,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牛床垫料、挤奶机类型、胎次、场龄、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18个因素对乳中SCC和SCS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新的DHI数据进行验证,以期为降低江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得出主要结果如下:结果1:不同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牛床垫料、挤奶机类型、胎次、场龄、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18个因素对乳中SCC和SCS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规模在5001-10000头、散栏饲养、发酵牛粪、场龄和挤奶机使用年龄为3-4年、采用进口转盘式挤奶机、采用毛巾擦拭乳房、配备化验室、每月进行2次隐性乳房炎检测、做临床乳房炎药敏实验、使用铲车、1胎、秋冬产犊、前次SCS为0较低,则乳中SCC和SCS相对较小;规模在1001-2000头、栓系饲养、锯末垫料、管道式挤奶机、国产挤奶机、挤奶机使用年龄为1-2年、擦拭材料为一次性纸巾、更换奶衬和原厂一致、牛场无化验室、隐性乳房炎检测次数为每月1次、不做临床乳房炎药敏实验、人工自动吸粪车、场龄大于10年、5胎及以上、秋季测定、春季产犊、泌乳末期、前体细胞分为9分,乳中SCC和SCS相对较大。结果2: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牛床垫料、挤奶机类型、胎次、场龄、测定季节、产犊季节等18个因素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规模1001-2000头、栓系饲养、牛床垫料为锯末、国产挤奶机、管道式挤奶机、挤奶机使用年龄1-2年、牛场无化验室、擦拭材料为一次性纸巾、隐性乳房炎检测1次/月、奶衬更换与原厂一致、不做临床乳房炎药敏实验、使用人工自动吸粪车、5胎及以上、场龄10年以上、秋季测定、泌乳末期、春季产犊、前体细胞分为9的奶牛发病率高于其它水平;各因素不同水平的OR值与隐性乳房炎实际患病率基本一致;基于18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Logistic模型为:Logit(P)=-6.848-0.201 ×X1+0.411 × X2-0.016 × X3-0.032 × X4+1.042 ×5-0.125 ×6-0.269 ×X7-0.277 ×X8+1.265 × X9+0.55 × X10+0.211 ×X11+0.369 × X12+0.293 ×X13+0.047×X14+0.03 ×X15-0.045 × X16+0.101 × X17+0.451×X18。用该模型对新的DHI数据进行验证,结果预测准确率达到87.51%。结论:不同牧场、规模、饲养方式等18个因素均对SCC和SCS和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均有极显着影响;基于18个影响因素,构建了江苏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7.51%,可应用于实际荷斯坦牛群隐性乳房炎的发病风险预测。

姜现垒[2](2021)在《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对青海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业中易发生、危害大、防控难的一种疾病,会造成奶牛乳品质下降、产奶量降低和过早淘汰等问题,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发达国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在30%-70%之间。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较晚,饲养管理条件相对较差,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更高。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复杂,并存在抗生素耐药问题,这使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成为奶牛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草药联合治疗的方法,探究中草药和抗生素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以青海地区某规模化养殖的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对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分别用抗生素和中药进行对比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病奶牛在第1 d、3 d、6 d、12 d的治疗效果、产奶量、体细胞数、乳品质、乳酶活性和血清理化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青海地区养殖场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乳房炎对产奶量和受胎率等繁殖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补饲、规范采乳过程和寻找替代抗生素的药物是该地区防治乳房炎的措施。(2)本研究对20头无临床乳房炎症状的奶牛进行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为45%;经过中药和抗生素的治疗,发现抗生素组的治愈率为81.33%,有效率87.5%,无效率12.5%;中药组的治愈率为90%,有效率95%,无效率5%;中药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抗生素组,且抗生素组的无效率更高。对产奶量进行分析发现,在抗生素治疗前,日产奶量为14.37 kg;经过抗生素治疗后,日产奶量增加到了18.23 kg,日产奶量净增了3.86 kg;在中药治疗前,日产奶量为15.07 kg,经过中药治疗后,日产奶量增加到了23.53 kg,日产奶量净增了8.46 kg;经中药治疗12 d后的奶牛乳汁中的体细胞数基本趋于正常,显着低于抗生素组(p<0.05)。(3)对奶牛血清理化性质进行检测,患病奶牛的丙谷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移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健康组,并且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患病奶牛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和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健康奶牛,并且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第12 d时,抗生素组的总胆红素浓度显着低于中药组(p<0.05);在第3 d时,抗生素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中药组(p<0.05)。综上,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清理化性质和肝代谢的影响总体无明显差异。(4)对牛奶的乳品质进行检测,患病奶牛的乳脂、乳糖和非脂固体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奶牛,并且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升高;而患病奶牛的乳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奶牛,并且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第12 d时,抗生素组的乳脂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组(p<0.05);在第6 d和12 d时,抗生素组的乳糖含量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5)对乳汁中的乳酶活性进行检测,患病奶牛的N-乙酰基-β-葡萄糖苷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健康组,并且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第3 d和6 d时,抗生素组的N-乙酰基-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在第3 d时,抗生素组的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在第12 d时,抗生素组的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在第3 d和6 d时,抗生素组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在治疗效果、产奶量、体细胞、乳品质和乳酶活性均优于抗生素,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更好的治疗价值。

王剑锋[3](2020)在《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情况的调查与综合防治》文中认为奶牛乳房炎是由于病原菌侵入奶牛乳腺引起的炎症反应,不仅影响奶牛的身体健康,还降低生奶的产量与品质,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耐药菌株接踵而来,又给奶牛养殖者和研究学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中国尤为严重。一些小型个体养殖场,由于管理与防治方式不合理或贯彻不彻底,使奶牛乳房炎高度流行,因此研究该病在个体奶牛场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对辽宁地区8个城市的27个个体奶牛场进行流行病学统计,采用资料统计的方式发现该地区临床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4.27%和1.46%,采用CMT试剂检测及体细胞计数的方法,确定隐性型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53.77%和25.10%。在这些个体奶牛场中,设置卧床的奶牛场的乳房炎发病率较没有卧床的低,采用手工挤奶的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率比机器挤奶的要低,采用全混合日粮的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率比未全混合的要低。本试验采集辽宁地区8个城市的27个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258个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管鉴定后,分离出病原菌274株,其中大肠杆菌共计74株(占27.00%),沙门氏菌共计13株(占4.74%),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计82株(占29.93%),链球菌共计88株(占31.13%),其他未鉴定菌为17株(占6.20%),混合感染比例高达73.64%。这8个城市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比例有所差异。本试验选择5个个体奶牛场共计348头奶牛开展为期一年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化饮水与饮食、改善挤奶环节、重视环境卫生、提高奶牛舒适度、合接种疫苗防疫、定期普查与针对性治疗等。综合防治后,结果显示无论是临床型乳房炎还是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均明显下降。本试验研究表明,辽宁各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高度流行,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且呈现严重的混合感染情况,针对此结果实行基础综合防治工作可有效缓解该病的发生。此研究结果为该地区个体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意义。

甘卫泽[4](2020)在《规模化牧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规模化牧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发性、复杂性且难防控的主要疾病,其综合防控成本高,不仅会导致奶牛的淘汰率增加、影响牧场经济效益,而且会影响牛奶品质和食品安全。新疆冬季寒冷(最低可达-35℃)、夏季炎热(最高可达+35℃),热冷应激大,乳房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原较为复杂,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比例较高,为了查明本地区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现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本实验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选择石河子、昌吉、沙湾、奎屯周边等四个地区9个规模化牧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牧场管理软件查询的方式,对乳房炎发病的原因及现状进行评估;其次无菌采集牛奶样品,采用常规微生物学和PCR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对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药物的使用现状、不同药物对比治疗的试验结果,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综合防控方案。结果如下:1.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石河子等地区9个规模化牧场1200头奶牛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牧场管理软件的跟踪查询结果表明:受调查规模化牧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42.35%;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显着关联着泌乳阶段,泌乳后期的发生率高于泌乳前期;随着奶牛年龄增长,感染几率也在逐步增长;发病乳区方面,后乳区的发病率高于前乳区;胎次与发病率呈正相关,三胎以上的奶牛患病率大幅增长。2.病原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乳样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26.70%(216/812),其中105株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表象基本一致,对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卡那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吩、强力霉素、苯唑青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的耐药率分别为13.3%、33.3%、46.67%、53.33%、60.00%、60.00%、60.00%、60.00%、66.67%、80.00%、86.67%、93.33%;其耐药基因blaZ、norA、rpoB、adeB、sepA、tetK、Smr-1和aacA-aphD的携带率分别为94.3%、95.2%、63.8%、56.2%、60.0%、65.7%、40.95%和46.67%;结果表明,分离株的耐药现状比较严重,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了50%。3.44头患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奶牛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乳畅(盐酸头孢噻呋)的治愈率最高为75%,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强力霉素和苯唑青霉素的治愈率分别为62.5%、62.5%、50%和37.5%;为了彻底从根源上杜绝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和传播,建议牧场淘汰发病严重的阳性牛,再结合综合防治推广实验结果,干奶时逐个检测隐性乳房炎,同时采用“乳畅+安倍宁+封闭宁”的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进行综合防治。

李海强[5](2020)在《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乳品质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奶牛隐性乳房炎因其发病率高、危害大、防治难、治疗费用高等特点,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具大的经济损失。博落回提取物(Macleaya cordata extract,MCE)因其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在畜禽生产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为探究MCE对缓解或防控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潜在可能及其机理,本研究评价了MCE对隐性乳房炎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乳品质、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24头胎次(2胎)、产犊日期、产奶量相近,处于泌乳中期患有隐性乳房炎(体细胞数大于200×103个/m L)的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作为试验动物。研究MCE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乳品质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动物分成两组(乳中体细胞数差异不显着),每组12头(荷斯坦牛3头,娟姗牛9头)。预饲期10 d,正式试验期60d。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组TMR加8 g/头/d MCE。本研究包括三个内容:1)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组与对照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瘤胃液中氨氮浓度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异戊酸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2)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品质的影响乳中p H值、乳成分指标、乳中氨基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奶牛乳中体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乳中血清淀粉蛋白A和内毒素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脂肪酸单体C15:0和C17:0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组奶牛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红素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总抗氧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甘油三脂、直接胆红素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血红蛋白、平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蛋白系数、肌酐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博落回提取物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功能以及瘤胃发酵模式;能够降低乳中体细胞数、血清样淀粉蛋白A及内毒素,改善乳品质;还能够降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血清中的炎症因子、肌酐、总胆红素,提高血液抗氧化能力、血红蛋白等,缓解奶牛隐性乳房炎,有利于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组织急性损伤的恢复和奶牛机体健康。

屈怿超[6](2019)在《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乳房炎不仅危害奶牛的健康,降低奶牛产乳量和乳制品质量,还是目前造成全球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奶牛乳房炎主要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容易诊断;然而隐性乳房炎,除了会出现奶牛泌乳量减少,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实际生产中,产生较大危害的是隐性乳房炎,所以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解决以上问题,提高乳房炎诊断与防治效率,进行了以下研究。研究内容一:乳房炎感染情况以及致病菌分离与鉴定。使用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系统,对从太仓市某奶牛场送检的79份奶样快速分离和鉴定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79份乳样均检测出病原菌,检出率为100%。共检出病原菌12种,其中葡萄球菌属感染率最高,达到81.01%,其次为无乳链球菌,感染率为67.09%。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是该牧场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感染以交叉混合为主,2种细菌交叉感染率为27.85%,3种以上细菌感染比例为63.29%。在PCR检测过程中发现该牧场的大部分病原菌中都检出了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研究内容二: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检测。采用OptiRead药敏检测系统,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常规抗菌药的药敏实验。实验中发现葡萄球菌对头孢噻呋、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比较敏感,其中以头孢噻呋为最优;无乳链球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青霉素、红霉素等比较敏感,其中以氨苄西林为最优;由于大部分病原菌携带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建议牧场结合药敏结果谨慎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内容三:PCR诊断和药敏检测技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根据以上两个研究检测结果,对奶牛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治愈率、治疗周期、发病率、大缸乳样DHI指标等数据,探讨PCR及药敏检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验的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奶牛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03%,比2015年同期3.28%下降了 0.25%;79头患有乳腺炎奶牛的平均质量周期为5.14天,治愈率为96.20%,比2015年的平均治疗周期6.11天缩短了 0.97天,平均治愈率92.75%提高了 3.45%,乳房炎平均复发率降低了 1.7%;牛奶的体细胞数在实验的四个月期间也有明显的下降。通过对以上对两项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但减少了抗生素使用,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节约了治疗成本,还提升了奶质,保障奶产品质量安全。综上所述,表明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技术及OptiRead药敏检测技术通过对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检测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分析,可以给奶牛场在实际生产中提供指导意见,为指导临床合理、针对性用药并改善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郝景锋[7](2018)在《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敏感中药筛选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组织受到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致病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症状以乳腺潮红、肿胀、乳腺局部温度升高、触诊敏感性增强以及奶牛乳汁、乳房均出现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为特征,而奶牛隐性乳房炎由于临床上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其造成的危害越来越突出,是制约奶牛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奶牛养殖基地,2014、2015及2016年奶牛存栏量分别为24.5、26.2及25.0万头,每年因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快速、准确诊断该病,采取中药疗法治疗该病对于有效防控奶牛乳房炎意义重大。为快速、特异性诊疗奶牛乳房炎,尽量降低该病引起的危害,本研究首先对吉林省各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从各地区发病率、胎次、季节性以及泌乳阶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分析以上因素与奶牛乳房炎发病的关系;其次,采用细菌分离、培养以及生化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进行鉴定,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检验所分离菌是否具有致病性;再次,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致病菌MIC测定及致病菌MBC测定,并通过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炎性因子HP及SAA的测定,筛选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治疗效果好的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最后,通过临床疗效试验、患病奶牛乳汁体细胞数测定以及奶牛隐性乳房炎产奶量影响的测试等方法对筛选的中药进行验证,用以考察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制约,胎次、季节、泌乳阶段、饲养管理、免疫状态是该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5胎以后、7-9月份、泌乳高峰期均为奶牛乳房炎高发阶段;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调查结果显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无乳链球菌为引发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致病性因素,其中大肠杆菌导致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率37.45%,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病率占总发病率36.70%,无乳链球菌引发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占总发病率24.34%;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敏感中药筛选结果显示蒲公英、鱼腥草、益母草、红花和金银花等中药水提物对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无乳链球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杀菌效果,在临床上以上几味中草药可以作为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备选药物,由益母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丝瓜络、通草以及浙贝母组成的中药复方中药水提物效果更佳,可以作为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无乳链球菌治疗的较好的备选方案;中药复方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应用结果显示由益母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丝瓜络、通草以及浙贝母等组成的中药复方中药水提物在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时效果良好,能显着提高奶牛产奶量,亦能提高奶牛隐性乳房炎治愈率,降低奶牛乳汁体细胞数,本中药复方可以应用于临床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本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一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但能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减少该病对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提高个体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改善我省目前经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为人们提供“放心奶”以及“放心肉”,对保证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绿色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岳碧娥,孙飞飞[8](2018)在《中草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文章概述了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作用机理,并介绍了中草药组方、中草药添加剂、中草药提取物、中草药超微粉、中草药透皮剂、中草药乳头药浴在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分析了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存在的问题。

张虹[9](2017)在《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苦豆草是在荒漠、草原农田等处生长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槐属。我国属于苦豆草生长大国,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都是由我国出产。在我国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北方荒漠地区分布广泛,约有12种类型的苦豆草。苦豆草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其含有的生物碱。其含有的生物碱有槐定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等20多种[1]。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利湿、退黄利尿、解毒、消除炎症等[2]。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苦豆草中含量较多、药用价值较大、研究较多的碱类之——苦参碱类具有清热、除湿、抗炎、抗病毒、利尿、抗溃疡、抗腹泻、镇痛降温、抗心率失常、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药用价值[3]。有研究报道苦豆草提取物对于治疗奶牛乳房炎有一定的功效[4,5]。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苦豆草生物碱的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针对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首先,我们进行了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毒性试验研究。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用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灌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通过预实验判断大鼠的最大致死剂量和最小致死剂量。然后配制四个浓度梯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灌服后观察记录实验大鼠的行为变化和临诊表现,连续观察10天,其间详细记录死亡大鼠的数量。然后对死亡大鼠进行解剖,检查器官包括皮下、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脑和肠系膜等。并依据简化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其数值为121.42 mg/kg,其90%可信度区间为105.4120.5 mg/kg,说明苦豆草总碱具有急性毒性。2.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为了检测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毒性,对药物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进行了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设高、中、低3个药物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每天以金属胃管经口给Wistar大鼠灌服1次苦豆草总碱灌注液,连续给药28天,空白组大鼠用纯净水灌胃注射。通过对大鼠一般状况及剖检后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变化以及对其体重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的生理活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主要脏器均无不良影响。试验过程中,各给药剂量组的大鼠未出现中毒反应,无死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没有慢性毒副作用。3.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引起乳房炎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大约90%的奶牛乳房炎都是由这三种致病菌过量增殖导致的。因此我们进行了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这三种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我们选择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倾入琼脂中,然后接种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细菌,测定苦豆草总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及PH、血清浓度和细菌接种量对MIC的影响。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6、6、3 mg/ml,平均MBC分别为100、100、100、50 mg/ml。PH值的改变只对大肠杆菌MIC影响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影响不明显。三种菌接种量增大,MIC值也随之增大。培养基中血清浓度对三种细菌的MIC影响不明显。说明无乳链球菌对苦豆草总碱灌注液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4.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了探究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加入大鼠脾脏细胞培养基中,通过MTT比色法测定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苦豆草总碱在70280 ug/ml范围内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但是却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了苦豆草总碱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苦豆草总碱均抑制TNF-α的生成。然后用3H-TdR掺入法检测了苦豆草总碱对大鼠白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草总碱在70280 ug/ml范围内可以增强IL-2的活性。综合以上实验,说明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可以影响大鼠的免疫功能,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TNF-α的生成,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IL-2活性。

刘明春[10](2012)在《柳州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及中药治疗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柳州地区奶牛养殖规模发展迅猛,由于饲养管理、疾病防治技术等不科学,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柳州地区奶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了奶牛产奶量下降,牛奶品质差,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为临床型乳房炎,甚至引起瞎奶头,导致奶牛淘汰,严重危害奶牛业的发展。为了减少隐性乳房炎对奶牛业的危害,提高奶牛的泌乳量及品质,寻找有效防治措施,采用LMT(兰州乳房炎检验)法,对柳州地区奶牛场泌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对患牛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试验1.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调查本研究以柳州市沙塘地区奶牛场眼观泌乳期健康的132头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LMT诊断液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分析其流行情况,被检牛年龄为2~11岁,胎次为1~8胎。结果表明,柳州市部分奶牛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6.21%,乳区阳性率为20.82%;奶牛第1胎的发病率较低,前三胎的平均发病率为36.48%,四胎后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上升,平均为69.23%,差异极显着(P<0.01);第一、四季度发病率略低,平均为29.69%,而第二、三季度发病率较高,平均为60.30%,差异极显着(P<0.01);2-4岁的平均发病率为27.27%,5~8岁的平均发病率为77.55%,差异极显着(P<0.01);前面两个乳头发病率较低,平均为19.70%,后面乳头发病率平均为20.45%,差异不显着(P>0.05);泌乳量在10kg以下时,阳性率为60.87%,在10kg~15kg时,阳性率为47.37%,泌乳量在15kg~20kg时,阳性率为38.24%,在20kg以上时,阳性率为28.57%,差异显着(P<0.05)。试验2.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本试验通过采集经LMT诊断液检测为阳性的50份奶样,经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确定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选择从三批不同乳样中分离出的典型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均匀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皿,以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对50份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样进行细菌的分离,共分离出10种共计81株细菌。葡萄球菌检出45次,占55.56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26次,占23.46%;链球菌检出19次,占23.46%;大肠杆菌检出11次,占12.30%;克雷伯氏菌等2种病原菌6个,占7.41%。表明引起柳州部分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占92.59%,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是单纯由某一种病原菌引起的病例较少,多数是由2~3种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率为70.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柳州部分奶牛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对临床使用较多的青霉素和链霉素有很大耐药性,而对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头孢氨苄、诺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和中药组方较为敏感。试验3.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试验本试验将61头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A组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为25头奶牛;B组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为25头奶牛;C组为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11头奶牛。分别于治疗后第4天和第8天,采用LMT法进行疗效判定,并观察泌乳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组使用中草药共治愈19头,治愈率高达76%,有效头数为22头,有效率高达88%,差异极显着(P<0.01);B组使用抗生素药物8d后共治愈10头,治愈率为40%,有效头数为13头,有效率为52%,差异显着(P<0.05);C组不使用任何药物,1头自愈;A组在治疗前,平均每头奶牛产奶量为18.8kg,经过8d用药后,产奶量增加到25.3kg,净增加6.5kg,差异极显着(P<0.01);B组在治疗前,平均每头奶牛产奶量为19.2kg,经过8d治疗后,产奶量为21.8kg,增加2.6kg,差异显着(P<0.05);C组由于不使用任何治疗措施,由于病情的加重,产奶量由原来的18.7kg,降到了14.5kg,下降了4.2kg,损失较严重。由结果可知,中草药治疗隐性乳房炎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念
    1.2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特征及危害
    1.3 隐性乳房炎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1.3.1 隐性乳房炎的概念
        1.3.2 隐性乳房炎的判断标准
    1.4 其他类型乳房炎的概念
        1.4.1 传染性乳房炎
        1.4.2 环境性乳房炎
    1.5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1.5.1 接触病原微生物感染
        1.5.1.1 无乳链球菌
        1.5.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1.5.2 环境性病原菌
        1.5.2.1 肠杆菌
        1.5.2.2 沙雷氏菌
        1.5.3 其他因素
    1.6 二元LOGISTIC回归概念
        1.6.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概念及特征
        1.6.2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的参数估计
    1.7 ROC曲线的概念
        1.7.1 ROC曲线的概念及绘制
        1.7.2 ROC曲线的主要作用
        1.7.3 ROC曲线分析的主要步骤
        1.7.4 ROC曲线的优点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数据整理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牛场规模对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2 饲养方式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3 牛床垫料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4 挤奶机类型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5 挤奶机国产或进口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6 挤奶机使用年龄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7 擦拭材料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8 更换奶衬是否和原厂一致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9 牛场是否有化验室对奶牛SCC和SCS的影响
        2.3.10 每月隐性乳房炎检测次数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1 乳房炎药敏实验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2 清粪工艺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3 胎次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4 场龄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5 采样月份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6 产犊季节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7 泌乳阶段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3.18 前体细胞评分对奶牛乳中SCC和SCS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与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数据整理
        3.2.2 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3.2.3 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验证
    3.3 结果
        3.3.1 不同牛场规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tic分析
        3.3.2 不同饲养方式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3 不同牛床垫料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4 不同挤奶机类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5 挤奶机国产或进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6 挤奶机使用年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7 擦拭材料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8 更换奶衬是否和原厂一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9 牛场是否有化验室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0 隐形乳房炎检测次数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1 乳房炎药敏实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2 不同清粪工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3 不同场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4 不同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5 不同采样月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6 不同产犊季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7 不同泌乳阶段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8 不同前体细胞评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Logisitc分析
        3.3.19 奶牛隐性乳房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3.3.20 ROC曲线的绘制
        3.3.21 奶牛隐性乳房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江苏省奶牛场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调研表
攻读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对青海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述
        1.1.1 现状
        1.1.2 分类
        1.1.3 发病原因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1.2.1 加州乳房炎检测法
        1.2.2 体细胞计数法
        1.2.3 乳汁电导率法
        1.2.4 乳汁pH检测法
        1.2.5 乳酶检测法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
        1.3.1 抗生素疗法
        1.3.2 中草药疗法
        1.3.3 生物疗法
    1.4 抗生素替代物
        1.4.1 益生菌
        1.4.2 细菌素
        1.4.3 噬菌体
        1.4.4 溶菌酶
        1.4.5 酸化剂
        1.4.6 植物提取物
第二章 青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生产情况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牛场中乳房炎的发病种类
        2.2.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2.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情况
        2.2.4 牛场中饲养管理情况
        2.2.5 牛场中的生产繁殖效益情况
        2.2.6 牛场中的产奶量情况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3.1 材料
        3.1.1 材料来源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耗材
    3.2 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隐性乳房炎诊断液检测
        3.2.3 体细胞数
        3.2.4 治疗效果
        3.2.5 产奶量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
        3.3.2 体细胞的变化
        3.3.3 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3.3.4 对产奶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对血清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耗材
    4.2 方法
        4.2.1 血液样品的采集
        4.2.2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对血清酶的影响
        4.3.2 对血清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对牛奶乳品质和乳酶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来源
        5.1.2 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耗材
    5.2 方法
        5.2.1 乳汁样品的采集
        5.2.2 乳品质的测定
        5.2.3 乳清的提取
        5.2.4 乳酶的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对乳脂的影响
        5.3.2 对乳糖的影响
        5.3.3 对乳蛋白的影响
        5.3.4 对非脂固体的影响
        5.3.5 对NAG的影响
        5.3.6 对MPO的影响
        5.3.7 对LDH的影响
        5.3.8 对ALP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情况的调查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况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展历史
    1.3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类型及相应特点
    1.4 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流行情况
    1.5 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常见致病因素
    1.6 临床上奶牛乳房炎常见的综合防治措施及效果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1.2.3 样本的检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辽宁地区部分个体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1.3.2 辽宁地区部分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1.3.3 挤奶方式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1.3.4 卧床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1.3.5 全混合日粮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1 材料
        2.1.1 试验样本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的采集方法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隐性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样本收集情况
        2.3.2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中病原菌携带情况
        2.3.3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3.4 辽宁各地区隐性型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3.1 综合防治
        3.1.1 试验对象
        3.1.2 试验时间
        3.1.3 综合防治措施
    3.2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3.2.1 样本检测的前期准备
        3.2.2 样本的CMT检测
        3.2.3 样本体细胞计数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综合防治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影响
        3.3.2 综合防治对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规模化牧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1 奶牛乳房炎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及诊断
        1.3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2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2.1 抗菌药物治疗
        2.2 中草药治疗
        2.3 生物制剂治疗
    3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
        3.1 改善环境与增强营养物质调控
        3.2 细化泌乳期与干奶期治疗方案
        3.3 增强养殖人员操作规范意识
    4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4.1 金黄色葡萄球菌
        4.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宿主的致病机理
        4.3 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染性乳房炎特点
        4.4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发病特征
    5 金黄色葡萄球菌奶牛乳房炎治疗
        5.1 控制金葡菌的传播
        5.2 调整奶牛皮肤状态
        5.3 控制奶牛之间的交叉感染
        5.4 奶牛乳头的药浴浸泡
    6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北疆地区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炎发病规律的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收集
        2 结果与分析
        2.1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见表1-2)
        2.2 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及挤奶方式的关系
        3 讨论
        3.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挤奶方式的关系
        3.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现状分布
        4.小结
    试验二 致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耐药基因的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株的初步鉴定及形态学特征
        2.2 PCR鉴定结果
        2.3 药敏表型检测结果
        2.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讨论
        4.小结
    试验三 金黄色葡萄球菌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患牛的临床效果
        2.2 临床推广实验结果
        3 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乳品质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隐性乳房炎概述
        1.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致病因素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致病机理
        1.4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1.5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2 博落回提取物研究进展
        2.1 博落回概述
        2.2 博落回的药理作用
        2.3 博落回提取物在生产中的应用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
        1.4 样品检测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 讨论
        3.1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检测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中pH、体细胞数、SAA及内毒素的影响
        2.2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常规成分的影响
        2.3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中氨基酸的影响
        2.4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中脂肪酸的影响
        3 讨论
        3.1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中pH、体细胞数、SAA及内毒素的影响
        3.2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常规成分的影响
        3.3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中氨基酸的影响
        3.4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乳中脂肪酸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检测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常规指标的影响
        2.2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2.3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4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2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6)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 奶牛乳房炎定义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3 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
        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1.5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6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与研究进展
        1.7 奶牛乳房炎的防控与治疗
    2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2.1 立题背景
        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某奶牛场乳房炎致病菌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奶样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隐性乳房炎的筛选检测
        2.2 奶样的采集
        2.3 致病菌检测
    3 结果
        3.1 病原菌检出情况
        3.2 主要致病菌类型及感染率
        3.3 致病菌交叉感染情况
        3.4 耐药性检测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4.1 主要致病菌类型分析及原因
        4.2 致病菌交叉感染情况分析
        4.3 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系统与其他致病菌检测方法比较
        4.4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OptiRead药敏检测
    1 材料
        1.1 致病菌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药敏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情况与推荐用药
        4.2 与传统扩散药敏检测方法比较
        4.3 小结
第四章 PCR诊断与药敏检测技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仪器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患病奶牛治疗情况
        3.2 牧场乳房炎发病情况
        3.3 牧场大缸奶样DHI检测数据
    4 讨论与小结
        4.1 对用乳房炎防治的影响
        4.2 对牧场奶质的影响
        4.3 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对流行病学调查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敏感中药筛选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1.1 乳房炎的分类
        1.1.1 国际奶牛乳房炎分类方法
        1.1.2 国内乳房炎分类方法
        1.2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2.1 微生物因素
        1.2.2 饲养管理
        1.2.3 营养因素
        1.2.4 环境因素
        1.2.5 疾病继发
        1.2.6 温度因素
        1.2.7 其它因素
        1.3 发病机理
        1.3.1 微生物入侵
        1.3.2 乳腺内建立感染
        1.3.3 乳房炎症
        1.4 奶牛乳房炎诊断研究进展
        1.4.1 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
        1.4.2 乳汁细胞学检查
        1.4.3 化学检查
        1.4.4 物理学方法
        1.4.5 PCR检测法
        1.5 奶牛乳房炎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抗菌药治疗法
        1.5.2 基因治疗法
        1.5.3 生物制剂治疗法
        1.5.4 细胞因子治疗法
        1.5.5 物理治疗法
    第2章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2.1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机理
        2.1.1 中草药具有抑菌、杀菌作用
        2.1.2 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及消炎作用
        2.1.3 中草药具有消肿散结、活血化痕作用
        2.1.4 中草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作用
        2.2 中草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
        2.2.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2.2.2 复方中草药制剂
        2.2.3 中草药提取物
        2.2.4 中西药结合
        2.3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优势
        2.3.1 辨证施治
        2.3.2 标本兼治
        2.3.3 毒副作用小
        2.3.4 不易产生耐药性
        2.4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前景及展望
        2.4.1 科学组方,加强有效成分提取
        2.4.2 强化中药配伍,促进疗效最大化
        2.4.3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要常态化、均衡化
        2.4.4 加强中药制剂质量管理
        2.4.5 优化中药生产加工工艺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吉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与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试验结果
        1.2.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1.2.2 不同地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发病数以及发病率
        1.2.3 胎次与发病的关系
        1.2.4 月份与发病关系
        1.2.5 泌乳阶段与发病关系
        1.3 讨论与分析
        1.3.1 奶牛乳房炎与地区之间有相关性
        1.3.2 奶牛的胎次、季节因素与乳房炎发病率关系密切
        1.3.3 泌乳阶段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相关
        1.4 小结
    第2章 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三种主要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细菌涂片、染色及镜检结果
        2.2.2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2.2.3 细菌分离纯化结果
        2.3 分析与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敏感中药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2 MIC测定的结果
        3.2.3 MBC测定的结果
        3.2.4 中药复方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影响
        3.3 讨论与分析
        3.3.1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分离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3.3.2 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
        3.3.3 中药复方对急性期反应蛋白HP、SAA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中药复方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初步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中药复方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疗效结果
        4.2.2 中药复方对奶牛隐性乳房炎乳汁体细胞数的影响
        4.2.3 中药复方对奶牛隐性乳房炎产奶量的影响
        4.3 讨论与分析
        4.3.1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4.3.2 中药复方对奶牛隐性乳房炎乳汁体细胞数及产奶量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草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机理
    1.1 抗菌抑菌
    1.2 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1.3 抗炎作用
2 中草药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应用
    2.1 中草药组方
    2.2 中草药添加剂
    2.3 中草药提取物
    2.4 中草药超微粉
    2.5 中草药乳头药浴液
3 小结

(9)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3 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1.4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诊断
        1.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1.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7 乳房炎防治研究方向
    2 苦豆子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2.1 苦豆子的地理分布
        2.2 苦豆子的生物学特性
        2.3 苦豆子的化学成分
        2.4 苦豆子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病理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培养基
        1.2 试验菌株
        1.3 试验仪器
        1.4 三种菌液的制备
        1.5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1.6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1.7 PH值、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MIC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低抑菌浓度MIC浓度结果
        2.2 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2.3 PH值、细菌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MIC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苦豆草总碱灌注液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1.4.1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4.2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4.3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1.4.4 苦豆草总碱对大鼠白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10)柳州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及中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
    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和危害
        1.1 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
    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因
        2.1 主要病原微生物
        2.1.1 葡萄球菌
        2.1.2 链球菌
        2.1.3 大肠杆菌
        2.2 其他因素
        2.2.1 遗传因素
        2.2.2 饲养管理因素
        2.2.3 环境与其他因素
    3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
        3.1 不同季节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3.2 不同胎次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3.3 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3.4 不同年龄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3.5 不同泌乳阶段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差异
        3.6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产奶量之间的关系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及检测方法
        4.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4.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方法
        4.2.1 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
        4.2.1.1 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的判定标准
        4.2.2 乳汁体细胞计数法(SCC)
        4.2.3 乳汁pH值检测法
        4.2.4 乳汁电导率测定法
        4.2.5 苛性钠凝乳试验法
        4.2.6 PCR检测法
        4.2.7 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法
        4.2.8 其它检测方法
        4.3 乳房炎的中兽医辩证
    5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
        5.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
        5.1.1 加强饲养和环境卫生管理
        5.1.2 注意挤奶卫生及方式
        5.1.3 干乳期乳房保健
        5.1.4 开展隐性乳房炎检测
        5.1.5 疫苗预防和抗病育种
        5.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
        5.2.1 西药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5.2.2 中草药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5.2.3 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
        5.2.4 其它治疗方法
    6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牛及检测时间
        1.2 试剂及器械
        1.3 奶样采集
        1.4 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2.2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乳区的关系
        2.3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年龄的关系
        2.4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2.5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季节的关系
        2.6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日产奶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及与不同乳区之间的关系
        3.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年龄、胎次、季节、日产奶量之间的关系
        3.3 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建议
        3.3.1 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与加强检测
        3.3.2 加强饲养管理
        3.3.3 规范挤奶操作
第三章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培养基
        1.1.2 试剂
        1.1.3 药敏试纸纸片
        1.2 中药准备
        1.3 培养基的制备
        1.4 乳房炎的检查和采样
        1.5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1.5.1 培养特性鉴定
        1.5.2 生化鉴定
        1.6 药敏试验
        1.6.1 西药药敏试验
        1.6.2 中药抑菌试验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
        3.2 中西药的抑菌效果
第四章 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准备
        1.2 西药
        1.3 试剂
        1.4 病例选择
        1.5 试验方法
        1.5.1 试验设计
        1.5.2 奶样采集
        1.5.3 检测方法
        1.5.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各组的治疗效果
        2.2 各组泌乳量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四、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D]. 张强. 扬州大学, 2021
  • [2]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对青海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效果的研究[D]. 姜现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辽宁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情况的调查与综合防治[D]. 王剑锋.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4]规模化牧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D]. 甘卫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博落回提取物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乳品质及血液指标的影响[D]. 李海强. 贵州大学, 2020(02)
  • [6]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屈怿超. 扬州大学, 2019(06)
  • [7]吉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敏感中药筛选与初步应用[D]. 郝景锋. 吉林大学, 2018(04)
  • [8]中草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J]. 岳碧娥,孙飞飞. 饲料博览, 2018(08)
  • [9]苦豆草总碱灌注液的生物活性研究[D]. 张虹.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0)
  • [10]柳州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及中药治疗研究[D]. 刘明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奶牛潜伏性乳腺炎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