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版商名单

全球出版商名单

一、本刊各地发行商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兰[1](2021)在《数字化与微阅读背景下选刊的当下探索 ——以《微型小说选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冯希[2](2020)在《吕文成年谱长编》文中研究指明吕文成,广东中山人。着名粤乐作曲家、演奏家,有“粤乐宗师”、“省港音乐大家”、“二胡博士”之誉,尤擅奏高胡、扬琴,及粤曲子喉唱腔。其生平艺事涉猎作曲、演出、录音、教学、乐器改革等方面;足迹历及上海、广州、香港、天津、北京等粤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城市;人际关系涉及当时的国乐、粤乐、粤曲、粤剧界,乃至其他领域不同阶层的重要人物。《吕文成年谱长编》以记录吕文成先生生平阅历为主,起迄1898-1981年,凡83年。主要围绕吕文成生平中的艺术活动,酌情添加对其生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事迹,例如家世、婚育情况等。

李斐然[3](2020)在《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文中研究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奖励作家创作、引领文坛风向、规范文学体制的重要手段,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1978年,根据当时的文学情况,《人民文学》应要求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全国上下热情参与,成为新时期各类全国性文学评奖的开端,也是在这次评选中首次出现了读者参与的身影。此后的很多评奖,如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花城文学奖”、“京东文学奖”等,都不乏读者的参与,而《小说月报》“百花奖”更是将评选的权力交到读者手中,完全依赖读者投票评出。但多年来,学界对于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现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读者参与的角度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活动,观照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现象的产生和流变,分析时代发展中读者参与对评奖原则、作家创作和专家审美的渗透,考察有读者参与的文学评奖与官方评奖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界定读者参与在中国当代文学场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机制、读者参与研究提供新的成果。绪论部分,通过回顾读者话语被重视和读者参与到文学评奖中的原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整理了当前学界关于读者参与研究的几种类型,同时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群众与读者”这个主要概念。第一章,简论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缘起。文革结束之后,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政治形势放宽,文学环境“回暖”,这些都为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活动奠定了基础。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文学活动“最权威的评定者”,“群众”的声音得到更大范围的传达。第二章,以官方文学评奖、期刊文学评奖和新世纪以来的网络票选为主要关注点,分析同一评奖活动中呈现出的读者趣味与专家审美的异同及其深层原因。第三章,分析读者趣味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比同时期完全由专家主导的文学评奖和读者选择的差异,认为读者趣味既会给予专家评选压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官方的诱导;从对作家的影响来看,读者参与评奖既成为作家的创作激励,扶植和培育新人,同时也给作家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第四章,探究读者参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作为文学场内部占据一定位置的行动者,不论在何种文学活动中,读者参与都是文学生产和消费中的重要一部分,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进程。但目前仍存在轻视甚至屏蔽读者声音的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和引导读者参与文学评奖,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结语部分,分析了读者参与文学评奖对于包括作家、读者本身和整个文坛在内的深远意义,认为当下名目繁多的文学评奖活动在冲击原有评奖秩序的同时也给了读者更多参与的可能。

王子藤[4](2019)在《民国上海电影产业经济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民国电影是中华民族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映射出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的景象。自晚清以来,电影传入中国经历了若干个发展时期,其拉动需求、带动消费的特点在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产业相关史料的初步分析后,本文将民国元年1912年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1937年作为主要研究阶段。主要将电影产业划分为“制作——发行——消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侧重研究三个方面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异同,以期探讨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得失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本文共计三章,其中绪论部分对研究缘由、研究目的进行了说明,同时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回顾与思考,并说明了论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民国时期的各影片制作公司发展历程进行描述,通过对上海影片公司创办和发展的回顾,了解民国时期的“国产影片运动”。对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影片公司巨头内部机构管理、销售模式及收入情况的分析,总结归纳各时期影片公司发展的特点。第二章将关注点放在民国时期电影产业的中间环节,即影片的发行与流通。通过对洋人与国人创办的影片发行公司的介绍,分析20-30年代上海电影发行业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国人在影片发行上的特点与不足。其次,对电影发行的宣传渠道进行分析,总结电影宣传的特点。第三章研究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产业的最终环节,即影院消费。稳定的院线是电影产业成熟的标志,通过对上海的电影院所属权及区域位置进行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上海电影产业的发达面貌。其次,对影院票价及轮放制度的研究,横向对比当时上海民众的消费水平,则能认识到电影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本文认为民国时期的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曲折艰辛,但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电影产业发展蓬勃向上,在院线控制与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商业运作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今后的电影业学习与借鉴。

王馨莹[5](2019)在《“百花时代”大陆电影及其文化生产(1954-1958)》文中研究表明从海内外电影史研究现状来看,如何评判新中国电影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文化生产仍是一大挑战。其中,文艺政策波动频繁的“十七年”阶段是“人民电影”生发、“进步电影”蜕变的时期,它横跨于当代中国史开端和“文革”激进主义文艺实验的进程之间。而在“十七年”电影自身的波浪式迂回中,电影业历经《武训传》批判、社会主义改造等“一元化”调整后,在1956年迎来“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对此不仅需要向后看,追溯其深层动因,也需要向前看,思考其长远影响。同时,由于冷战气候的影响,“双百”方针等诸多政策转向下的电影事件不仅构成中国(大陆)电影的断代史,也是联结各类冷战国际史、文化冷战议题的桥梁,例如抗美援朝运动、中苏意识形态论争、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生成均在“百花时代”大陆电影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印记。综上所述,本文聚焦1954—1958年间的电影政策、电影事件与电影思潮,以新中国从“一边倒”重返“中间地带”,以及随后到来的“百花时代”为思考的起幅;以“大跃进”运动伊始,“百花时代”落幕为思考的落幅,意在重绘这一时期大陆电影的文化生产图景。文中论题以“双百”方针系列改革、亚非会议后“万隆精神”的主导性为轴心,依次讨论1956年10月舍饭寺会议后短暂的独立制片浪潮;1957年8月“亚洲电影周”对亚非文化合作决议的实施;自1957年底“反右派”运动至1958年“大跃进”伊始,大陆官方对三十年代电影的历史书写。“百花时代”究竟是新中国“革命”历史的“断裂”,抑或是冷战气候下应运而生的文化景观?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冷战国际史与文化冷战议题介入“十七年”电影,认为“百花时代”大陆电影游弋于不同的政治分野,并试图探寻此阶段电影政治背后的域外影响。

江新军,陈文静,王振亚,吴秀娟,李健均,唐义[6](2018)在《清风拂沅澧——常德市师德师风建设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常德历来是崇德尚礼之地,上古时代的善卷先生用善德施教化、开民智,因而有了名扬天下的"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其实,"德山有德"源于人有德。这无疑为常德市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近些年来,常德着力完善德能并重、纠建并举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教育行风走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前列。

王玉良[7](2017)在《跨境·体认·交互 ——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1945-1950)》文中认为抗战结束后,随着《中美商约》的签订,好莱坞电影再次垄断了上海市场。但由于时局的突变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好莱坞电影伴着中国政权的更迭,很快又结束了这种短暂的辉煌。从1945年8月至1950年11月,这五年是好莱坞电影在上海风云突变的关键时期,它大起大落的戏剧性的变化,不仅受当时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各种政治话语掣肘。鉴于此,本论文抛开了传统的线性述史方式,而是通过对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以块状模式建构基本的论述框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审查和发行方面的问题,详细分析它在上海市场中的准入环节;第二章则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放映出发,分析了战后好莱坞电影的跨地景观,并以《中华万岁》和《天国之路》为例,诠释这种“流动”的影像所隐含的政治娱乐属性;第三章主要围绕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接受这一主题展开,不仅分析了上海观众的观影心理和影迷文化,同时也探讨了战后中国社会对好莱坞的批评模式;第四章以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宣传与市场竞争为核心,并通过“义映”这一个案分析,说明好莱坞电影在竞争中的妥协策略。论文第五章论述战后中美电影的交互态势,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回应,并详述了好莱坞摄影师黄宗沾来华拍摄《骆驼祥子》的始末。本论文把战后的上海电影市场,视为一个开放的话语体系,不再以中国电影为关照核心,而是把好莱坞电影推到了前景舞台。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考察,来比较和反观中国的本土电影。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研究,以历时性为经、共时性为维,从发行、放映、接受、竞争和交互等方面,综合考察它在上海市场的具体样态。通过比较的方法重写电影史,既是当下中国电影史书写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探究中美电影交流的一个重要切口。建构早期中国电影史,有必要把好莱坞的影响纳入其中。在一种比较电影史观的引领下,探析战后中美电影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具体问题,对考察当下的中美电影关系,不无裨益。

王腾飞[8](2016)在《争议的遗产—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文中认为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黑洞。从1941年12月8日至1945年8月15日,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长里,电影逐渐成为日伪统治的“国策”机构,与此相关的所有的话题均处于民族、道德、经济等多重话语的交锋中,因而它也成为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复杂难解的一段景观之一。本论文将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看作是一份至今仍充满争议的历史遗产,学术界对这份遗产的关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且,掣肘于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研究资料匮乏,对其价值评判仍处于巨大且简单化的话语阴影中。也因此,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研究亟待新鲜的历史态度和价值判断予以介入。笔者将借助档案、报刊杂志、影像等资料尝试拨开历史的迷雾,从中探寻沦陷电影发生发展的脉络以及其内部肌肤,探究的目的既致力于廓清历史疑点,同时也借由此项研究以反思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概念方法和积习陈念。论文将通过五个章节的内容完成上述设想。第一章主要以“中联”和“华影”两大制片主体的概况来呈现上海电影逐步走向“全体主义”的过程,论述战时电影体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第二章的将厘清沦陷电影的生产和流通状况,剖析其在政治与商业之间的博弈关系。第三章将进入个案分析,主要对该时期的三类电影做文本分析和文化解读,找寻它们独特的创作趋向。第四章将涉及沦陷影人群体,他们之中既有中日影人,又有沦陷电影的管理者和创作者,理解他们的心灵,将是读解这段复杂历史最好的切入口。随着战争的结束,“华影”轰然坍塌,沦陷电影亦宣告终结,第五章将关注战后的遗产接收以及影人离散,同时涉及战后华语电影跨地创作的话题。

朱庆[9](2014)在《论汕头商会对潮商网络的影响(1904—1949)》文中认为商会组织的出现,对近代社会影响深远。为探讨商会与其他商人团体的关系,商会在近代商人交际中的作用,商会在商业贸易网中的地位,本文借鉴网络理论的研究视角,并选取汕头商会与潮商网络进行个案研究。本文将潮商网络分为社团组织网、人际关系网、商业贸易网三个层面,并逐层论述汕头商会对潮商网络的影响。清前期,潮商经营红头船贸易,足迹遍布中国沿海各口岸以及南洋地区,并在各地组建商人会馆组织,传统潮商网络初步形成。近代潮商继续发展,贸易量和贸易范围不断拓展,形成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和中国沿海各口岸相连的国内贸易圈。汕头开埠后,商业日盛,又是海内外潮商的故乡,成为潮商贸易圈中重要一环。汕头商会是近代汕头最重要的商人组织,因而担负起海内外潮商联系的枢纽与桥梁。汕头商会与海内外商会、会馆及政府都建立了频繁的往来,构建起既跨界又跨域的组织网络。潮商商会与潮州会馆是近代潮商最普遍的商人组织,而汕头商会则使潮商社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组织网络,并在社团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汕头商会既是汕头商人交际活动的场所,又为海内外潮商提供制度化的人际交往途径。建立在商会联系基础上的业缘关系,与血缘宗亲、地缘同乡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潮商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为潮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本。汕头商会凭借其组织及人际网络,维系并拓展潮商的商业贸易网。汕头商会维护侨汇流通、信用赊账、资金筹集,促进潮汕商人的资本流通;并通过减轻税费、运输成本及政策性阻碍,促进潮汕贸易圈的商品流通;还积极传播商业知识、从事工商调查、交流商业信息,加强商业信息的流通。潮商跨域、跨国贸易频繁,潮商社团在联络商人重作用重大。当代潮商仍在努力构建全球潮商网络,甚至是全球华商网络,历史的经验应有重要借鉴价值。

王博[10](2013)在《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处于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大汇合、大变革的交错点。新式学堂产生以前,教学主要是在各类官学、私塾和书院里进行。在广大民间私塾,课程内容主要是初等程度的读书和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而在官学和书院里,所教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讲究的是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这些学校名目不同,教育对象也各有所别,但实际上都不过是科举的附庸;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新式学堂产生以后,特别是清末推行新政后,普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班级授课制建立起来了,近代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了,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了,作为中国第一本专业教育期刊《教育世界》,是如何记录、探讨、推动这些开创性变革举措的出台和完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主、自由、个性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不断涌现的教育期刊《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等,又在整个教学变革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产生了什么作用?它们凭借什么样的策略来推动教学变革不断往纵深方向发展?这些,就是本研究所要探究和回答的核心问题。除引言、结语外,本文共分六章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章,分析了清末教育期刊产生的历史条件,阐述了中国第一本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创刊的动因、由来以及罗振玉、王国维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办刊数量、主体、种类三个方面对清末民初教育期刊群的形成及态势做了一个大致扫描。第二章,集中探讨了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学变革的思想蕴育。教学变革的发生发展总有它的思想动因和理论指导,而且这种观念上的引领又是多种思想元素碰撞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特点,在新旧教育理论交汇冲突、各种教育思潮风云际会的清末民初,显得尤为突出。本章主要在教育期刊助推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思潮的勃兴、教学目的的变革等方面作出深入分析,并兼以个案研究,描述了教育期刊在教学变革的思想蕴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第三章,集中探讨了教育期刊与现代课程制度的逐步确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本章从课程制度演变的视角,探讨清末民初教育期刊是如何关注、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造的,它们在现代课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中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第四章,集中探讨了教育期刊与教科书的现代转型。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本章主要从教科书的价值选择、编撰创新、营销推介三个方面,再现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科书的现代转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第五章,集中探讨了教育期刊与教学实验的蓬勃开展。教学实验的渐次展开,是清末民初时期一道独特的文化教育景观。教学实验既探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推陈出新,又促进了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近代教育期刊以其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的传播平台,深度介入了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实验的起步、推广以及成果运用的每一个阶段,成为各种教学实验在中国试行的舆论先声和推进加速器。第六章,在前文基础上,尝试对教育期刊在教学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采取的策略进行提炼概括,并试图对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作出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评判。

二、本刊各地发行商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各地发行商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2)吕文成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吕文成年谱长编》的编撰缘由
    二、《吕文成年谱长编》的编撰特色与价值
    三、相同范式与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凡例
        (二)材料来源说明
吕文成年谱长编
    谱前
    1898 年(出生)
    1901 年(三岁)
    1909-1912 年(十一至十四岁)
    1919 年(二十一岁)
    1920 年(二十二岁)
    1922 年(二十四岁)
    1923 年(二十五岁)
    1924 年(二十六岁)
    1925 年(二十七岁)
    1926 年(二十八岁)
    1927 年(二十九岁)
    1928 年(三十岁)
    1929 年(三十一岁)
    1930 年(三十二岁)
    1931 年(三十三岁)
    1932 年(三十四岁)
    1933 年(三十五岁)
    1934 年(三十六岁)
    1935 年(三十七岁)
    1936 年(三十八岁)
    1937 年(三十九岁)
    1938 年(四十岁)
    1939 年(四十一岁)
    20世纪四十年代
    1942 年(四十四岁)
    1944 年(四十六岁)
    1946 年(四十八岁)
    1947 年(四十九岁)
    1948 年(五十岁)
    20世纪五十年代
    1950 年(五十二岁)
    1951 年(五十三岁)
    1952 年(五十四岁)
    1953 年(五十五岁)
    1954 年(五十六岁)
    1955 年(五十七岁)
    1956 年(五十八岁)
    1959 年(六十一岁)
    20世纪六十年代
    1960 年(六十二岁)
    1961 年(六十三岁)
    1963 年(六十五岁)
    1964 年(六十六岁)
    1967 年(六十九岁)
    1969 年(七十一岁)
    1973 年(七十五岁)
    1974 年(七十六岁)
    1975 年(七十七岁)
    1981 年(八十三岁)
    谱后
结语
    一、《吕文成年谱长编》初析
        (一)年谱所含数据的统计与分类
        (二)谱主人物述评
    二、《吕文成年谱长编》编撰的得与失
        (一)《吕文成年谱长编》的史料考证
        (二)《吕文成年谱长编》的缺失
    三、将来可进行的研究方向
        (一)吕文成被指曾为日本人献艺
        (二)新月唱片公司
        (三)吕文成在海外的音乐活动
    四、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吕文成创作的粤乐作品(部分)
附录二 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
附录三 文中涉及的机构、社团
附录四 吕文成纪念活动相关论文
附录五 吕文成先生墨宝、手稿(部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概念的界定:群众与读者
第一章 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缘起
    第一节 文学环境的“回暖”
    第二节 何种“群众”在发挥何种作用?
    第三节 “群众+专家+领导”的“三结合”
第二章 读者趣味与专家审美的差异与调和
    第一节 官方文学奖: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标准动作”
    第二节 期刊文学奖:坚守中逐步向读者靠拢
    第三节 网络票选:出版机构与大众传媒的助推
第三章 读者趣味的影响效应
    第一节 读者与专家的博弈
        一、读者意见的“压力传导”
        二、读者选择的“可诱导性”
    第二节 读者参与对作家的影响
        一、获奖对于作家的激励
        二、重视与焦虑
第四章 读者参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场
    第一节 读者参与文学评奖的象征资本转化
    第二节 读者参与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
    第三节 对待读者的矛盾与尴尬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民国上海电影产业经济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一)中国电影通史研究
        (二)民国电影专题史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理论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经济
        (二)电影产业经济
第一章 影片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一、影片公司的初步尝试
    二、国产电影运动中的翘楚
        (一)明星影片公司
        (二)天一影片公司
        (三)联华影片公司
    三、民国影片公司的产业特点
        (一)产业规模
        (二)资金与运营
第二章 影片的发行与流通
    一、民国影片发行业状况及特点
        (一)外资影片发行公司
        (二)国人影片发行公司
        (三)20、30 年代国片发行的状况
        (四)国片发行的特点
    二、影片的宣传途径与特点
        (一)报刊、杂志宣传
        (二)影片宣传特点
第三章 影院与消费
    一、电影放映业
        (一)影院的创办与院线的建立
        (二)放映业的发展状况
        (三)影院的发展特点
    二、影院消费
        (一)轮放票价
        (二)消费人群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报刊文献
    二、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 A 1912-1937 年上海影片公司统计
附录 B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5)“百花时代”大陆电影及其文化生产(1954-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缘政治转向谱写“百花时代”序曲
    第一节 同盟与分歧:后斯大林时代
        一、冷战气候下“人民电影”的形构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错位
    第二节 转向:日内瓦会议之后
        一、重启新中国电影外事工作
        二、世界“民族电影”联合一致
第二章 大陆电影“百花齐放”的讯号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联欢”
        一、《春节大联欢》喜迎1956
        二、写天南地北,写新人新事
    第二节 “双百”方针引领电影变革
        一、《文汇报》带动电影界“百家争鸣”
        二、舍饭寺会议借势改革电影体制
第三章 长春和上海两地国营制片新气象
    第一节 突破体制的独立制片探索
        一、“春天喜剧社”与曲艺界联动
        二、上影厂创作组筹拍计划外故事片
    第二节 美术片实现“中国制造”
第四章 影像中的国家形象变迁
    第一节 借“五四”文化祭推进香港统战
        一、夏衍执笔,桑弧执导《祝福》
        二、既失南洋,又别戛纳
    第二节 “万隆精神”重塑“人民电影”范式
        一、“亚洲电影周”接力亚非会议外交使命
        二、《女篮5号》重构新中国“国家形象”
    第三节 电影“大跃进”中的纪录性艺术片
第五章 “百花时代”的落幕及其历史遗产
    第一节 “电影传统”问题的提出与回应
        一、“国产片”大讨论:反对割裂“电影传统”
        二、“电影传统”座谈会:明确党领导“进步电影”
    第二节 “传统”/“原罪”:三十年代电影评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跨境·体认·交互 ——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跨国“通行证”:从审查到发行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概观
        一、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历史追溯(1897-1945)
        二、《中美商约》与好莱坞电影的涌入
    第二节 电检制度与好莱坞电影的审查
        一、国民政府对好莱坞影片的检查
        二、新政府对好莱坞影片的审查
        三、电影审查与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碰撞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发行
        一、“中央电影服务处”的发行垄断
        二、好莱坞电影的独立发行
        三、个案分析:战后米高梅公司的影片发行
第二章“流动”的影像:跨境的娱乐与政治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跨地”景观
        一、“流动”的影像:好莱坞电影的“跨地”属性
        二、好莱坞电影的中国想象
        三、跨境的娱乐与政治
    第二节 《中华万岁》的政治文化隐喻
        一、主题阐释的政治性导向
        二、叙事表达的类型性杂糅
        三、演员选取的文化性趋同
    第三节 交互的“场域”:《天国之路》的跨文化想象
        一、时空建构中的交互想象
        二、认同焦虑与身份政治
        三、文化博弈与“现代性”启蒙
第三章 视觉权利:影像的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与上海观众
        一、好莱坞电影的“上海情结”
        二、上海观众的审美心理
        三、摩登风情与“在地心理”的缝合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与影迷文化
        一、好莱坞影迷的生成
        二、影迷的凝视与“镜像”明星
        三、《影迷传》:好莱坞影迷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战后中国社会对好莱坞的批评模式
        一、“个体式”批评
        二、“集体式”限制
        三、“全国性”审判
第四章 市场博弈:好莱坞电影的宣传与竞争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宣传
        一、跨国语境中的电影宣传
        二、杂志宣传的“在地化”策略
        三、好莱坞电影的影院宣传
    第二节 竞争格局中的好莱坞电影
        一、战后上海市场中的影院格局
        二、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
        三、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
    第三节 竞争与妥协:好莱坞电影的冬赈“义映”
        一、冬赈“义映”:官方话语的市场介入
        二、中美电影“义映”之比较
        三、“义映”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章 镜像认知: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回应
    第一节 战后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回应
        一、交流与互动:战后中国影人的跨国之旅
        二、《假凤虚凰》:从国内纠纷到美国之行
        三、借鉴好莱坞:从故事改编到类型模仿
    第二节 战后中国电影中的“黑色”元素
        一、战后好莱坞“黑色电影”在中国
        二、中国电影对好莱坞“黑色电影”的模仿
        三、中国电影对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变异
    第三节 眷念与反哺:黄宗沾与早期中国电影
        一、折戟 1948:黄宗沾与电影《骆驼祥子》的创作始末
        二、黄宗沾与变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三、离散与怀乡:跨国影人的身份转喻
结语
附录一:战后上海电影大事记(1945-1950)
附录二:1946-1948 年间的《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
附录三:战后放映好莱坞影片的上海电影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争议的遗产—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华语学界之沦陷史述
    二、海外视角及观念启示
    三、史料拓展与方法调用
    四、边界厘定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走向“全体主义”
    引子:1941年的圣诞节
    第一节 机构创立:政治背景与现实困境
        一、转折与序曲
        二、一元化之形成
    第二节 资本之手:股份公司的财务报告
        一、“中联”的招股书
        二、“华影”的资本构成
    第三节 公司结构的建立与调整
        一、治理结构之初成
        二、治理结构之巩固与调整
第二章 沦陷电影的生产与流通
    第一节 分而治之的制片策略
        一、生产概况
        二、制片策略
    第二节 沦陷电影发行地图
        一、发行概况
        二、发行模式与宣传营销
    第三节 电影的放映与巡回
        一、影院放映
        二、巡回放映
第三章 沦陷影片的多义性
    第一节“国策电影”:文本变色龙
        一、捡拾遗落的背景
        二、叙事缝隙内的弦外之音
    第二节“疯狂”与“新生”:从娱乐电影到沦陷社会
        一、这疯狂的世界
        二、创造新生的机运
    第三节 补遗:作为武器的文化电影和新闻片
第四章 影人众生相
    第一节 东瀛来客:世界主义者的神话
        一、同文同种与世界主义:川喜多之谜
        二、身体跨境与异国情调:李香兰的死亡秘语
    第二节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假想”张善琨
        一、上海还是重庆:关于空间的选择题
        二、通敌抑或爱国:二元论之间的维度
        三、大厦将倾:胜利前的逃亡
    第三节 本位努力与地下工作
        一、底线与超越:努力于本位工作
        二、幕后身份:所谓地下工作者
        三、银幕内外:面孔的多义性
第五章 沦陷的遗产
    第一节 资产接收:产权归属与影片处置
        一、“华影”固定资产的接收
        二、沦陷影片的查禁与争议
    第二节 检举“附逆影人”:由严春堂汉奸案说起
        一、检举与逮捕:沦陷影人的罪责
        二、审判与围观:法庭内外的景观
        三、判决与逃离:此后命途归何处
    第三节 影人离散:影像自况与政治光谱
        一、南下香江:必也正名乎
        二、海上旧梦:悬置的历史污点
    余音:沙扬娜拉!
结语
附录:沦陷时期上海影业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论汕头商会对潮商网络的影响(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史料来源
    四、篇章安排
第一章 传统潮商及潮商网络
    第一节 海商贸易的传统
    第二节 清朝红头船贸易
    第三节 传统潮商网络的形态及特征
        一、传统潮商社团组织网
        二、传统潮商人际关系网
        三、传统潮商商业贸易网
    第四节 传统潮商网络的功能及局限
        一、传统潮商网络的功能
        二、传统潮商网络的局限
第二章 汕头商会与潮商社团组织网
    第一节 汕头商会的成立及演变
        一、汕头商业的兴盛
        二、万年丰会馆
        三、汕头商会的成立
        四、汕头商会的组织演变
    第二节 汕头商会的组织网络
        一、整合汕头各行档
        二、商会系统内的组织网络
        三、商会与会馆的联系网络
        四、商会与政府的组织联系
    第三节 近代潮商社团组织网
        一、商会—会馆二元组织结构
        二、汕头商会的网络地位
第三章 汕头商会与潮商人际关系网
    第一节 汕头商会内部人际关系
        一、汕头商会的人员构成
        二、汕头商会内的帮派
        三、汕头商会的选举
        四、汕头商会的会务
    第二节 汕头商会与商人的对外交际
        一、交际基础: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二、交际途径:组织活动上的人际拓展
    第三节 近代潮商人际交往的多重因素
        一、黉利家族的故事
        二、黉利家族的人际关系网
第四章 汕头商会与潮商商业贸易网
    第一节 汕头商会与资本流通
        一、维护侨汇的流通
        二、维持信用赊账经营
        三、参与资金的筹募
    第二节 汕头商会与商品流通
        一、减少税费成本
        二、降低运输成本
        三、减轻政策阻力
    第三节 汕头商会与信息流通
        一、传播商业知识
        二、从事工商调查
        三、交流商业信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发展概览
    第一节 教育期刊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教育图强”的时代诉求
        二、教育变革的必然产物
        三、早期中文报刊的实践示范
    第二节 《教育世界》:中国教育期刊的嚆矢
        一、罗振玉和王国维的教育情怀
        二、《教育世界》的办刊实践及反响
    第三节 教育期刊群的态势及成型
        一、办刊数量渐增
        二、办刊主体多元
        三、刊物种类多样
第二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学变革的思想蕴育
    第一节 教育期刊对教育理论的传播情有独钟
        一、系统输入西方教育理论和学说
        二、热情追踪20世纪初国外新兴教育理论
        三、鼎力推介国内最新教育研究成果
    第二节 教育期刊为教育思潮的勃兴推波助澜
        一、助推国民教育思潮
        二、助推军国民教育思潮
        三、助推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四、助推职业教育思潮
        五、助推科学教育思潮
    第三节 教育理论传播和教育思潮勃兴蕴育教学目的之变
        一、从读书做官到“五育并举”
        二、从培养“顺民”到倡导“自动”、“自主”、“自由”
        三、从“明人伦”到注重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
        四、从倚重知识的记诵到突出生活技能的培养
    第四节 案例:《新教育》聚焦杜威、孟禄来华前后的教育言说
        一、《新教育》与杜威热
        二、《新教育》与孟禄的“实际教育调查”
第三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现代课程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小学课程制度的嬗变
        一、现代中小学课程制度的孕育
        二、清末中小学课程制度的现代转向
        三、民初中小学课程制度的蜕变
        四、现代中小学课程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教育期刊为新课程的引入和改造摇旗呐喊
        一、对“读经讲经”的质疑
        二、对“格物数理之学”的关切
        三、对“养成健全人格”的诉求
        四、对“言文不一”的批判
    第三节 教育期刊为“分科”、“选科”出谋划策
        一、传递政府意图和民间声音
        二、成为“分科”、“选科”改革论坛
        三、热心“分科”、“选科”个案研究
    第四节 案例:《教育杂志》助推壬戌学制课程方案出台
        一、前期探讨:设置改革议题
        二、策划专号:掀起改革热潮
        三、资讯服务:推动改革进程
第四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科书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清末民初教科书发展梳理
        一、国人自编教科书之肇始
        二、中国第一套现代意义的教科书
        三、教科书编撰的百花齐放
        四、教科书的现代转型驶入快车道
    第二节 教育期刊热议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一、探讨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播教科书的现代理念
        三、关注教科书的制度选择
        四、重视教科书的选择与使用
    第三节 教育期刊助推教科书的编撰创新
        一、启发编撰思路
        二、建言编撰队伍
        三、商榷选材及体例
        四、开阔编撰视野
    第四节 教育期刊配合教科书的营销推介
        一、刊发“编辑要点”或“编辑大意”,以特色促销售
        二、悬赏征集“教授案”,以服务促销售
        三、援引外界各方好评,以信誉促销售
        四、推出系列教科书广告
    第五节 案例:《中华教育界》教科书广告之创意
        一、内容表述:突显核心竞争力
        二、引题制作:增强阅读吸引力
        三、刊布节奏:形成整体冲击力
第五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与教学实验的蓬勃开展
    第一节 教育期刊助推教学实验的引入和勃兴
        一、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的引入与风靡
        二、单级教授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三、自学辅导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四、分团教学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五、设计教学法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六、道尔顿制的引入与实验推介
    第二节 教育期刊推进教学实验之特点
        一、全面展开与重点关注相结合
        二、理论推介与实践追踪相结合
        三、宣传倡导与总结反思相结合
    第三节 教育期刊促进教学研究的科学化追求
        一、大力倡导“实验主义”
        二、热情引介西方心理科学
        三、积极策应教育测验运动
第六章 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审思
    第一节 教育期刊在教学变革中扮演的角色
        一、理论前沿
        二、思想空间
        三、了望窗口
        四、中间地带
    第二节 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策略
        一、集聚名流,推出“意见领袖”
        二、深度观察,开掘时代主题
        三、精心策划,谋求“集聚效应”
        四、媒介呼应,形成“舆论共振”
    第三节 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评价
        一、影响的独特性而非决定性
        二、影响的深广性而非局部性
        三、影响的互动性而非单向性
结语
    一、教学变革需主动争取专业化的媒介支撑
    二、教育期刊须牢固树立“服务教育”的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本刊各地发行商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与微阅读背景下选刊的当下探索 ——以《微型小说选刊》为例[D]. 陈亚兰. 南昌大学, 2021
  • [2]吕文成年谱长编[D]. 冯希.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3]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中的读者参与[D]. 李斐然. 山东大学, 2020(12)
  • [4]民国上海电影产业经济研究(1912-1937)[D]. 王子藤.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百花时代”大陆电影及其文化生产(1954-1958)[D]. 王馨莹. 上海大学, 2019(02)
  • [6]清风拂沅澧——常德市师德师风建设纪实[J]. 江新军,陈文静,王振亚,吴秀娟,李健均,唐义. 湖南教育(A版), 2018(05)
  • [7]跨境·体认·交互 ——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1945-1950)[D]. 王玉良. 上海大学, 2017(02)
  • [8]争议的遗产—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D]. 王腾飞. 上海大学, 2016(02)
  • [9]论汕头商会对潮商网络的影响(1904—1949)[D]. 朱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5)
  • [10]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D]. 王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全球出版商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