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之《中秋》

王宪之《中秋》

一、王献之的《中秋帖》(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凤[1](2021)在《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卷的保护性复制》文中提出《中秋帖》传为王献之书,清高宗弘历热忱于对《中秋帖》的喜爱,以此作为对临且令诸臣和诗绘画,被誉为稀世珍宝。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举办"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故将此件进行展陈。由于文物在民国时期流散民间,保存不够妥善,画心部分通体发生龟裂起壳,无法承受多次舒卷,为延长及保护文物的寿命,以复制品替代文物原件展示。本文研究重点探讨分析画卷复制技法后,提出适宜本件文物的复制方案。通过信息采集、图像信息处理、文件输出、复制品评估等现代技术再现其文物原帖。装裱完成后的复制品同样起到了对文物保护的意义,并且原作的涉笔成趣欣然展现。

李子筠[2](2021)在《三希萃法珍 ——一个乾隆个人主题艺术空间的形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清乾隆朝三希堂内书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乾隆与各类书画家之交往为背景,把握三希堂之形成这一条时间线索,解析三希堂内书画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图式来源和内容等因素,从而对乾隆的艺术趣味与当时的宫廷艺术做出新观察。乾隆自1746年收齐《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及《伯远帖》后,便把养心殿西暖阁改名作“三希堂”用以存放这三件书法作品。不仅如此,乾隆还陆续创作多幅书法作品张贴于三希堂内,并且让宫廷画家以及善画的大臣为三希堂作画。因此,“三希堂”这一空间集合了许多彼此相关联的艺术珍品。然而目前已有的学术成果之中,对三希堂的研究多来自建筑领域,也尚未有把三希堂与其内的作品群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的研究。三希堂内的一些作品尚未得到关注,亦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分为三大章节,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之上,对三希堂内大量的书画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与阐释。第一章的论述证明三希堂乃是乾隆自主设计的个人艺术空间;第二章的论述围绕三希堂内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展开,把它们视作是有主题性联系的“三希堂作品群”,并且分析了“梅”这一物象在作品群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第三章的论述讨论了此作品群作者与观者的问题,解答不同身份的人士在三希堂的形塑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填补有关三希堂研究的空白之处,丰富对乾隆朝清宫艺术的理解。

祝勇[3](2021)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边境》文中指出一苏东坡书法,代表了宋AI写作意书法的最高峰,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但在当时,很多人对苏东坡的书法是不以为然的,很多人认为苏东坡压根儿就不会写字,尤其他书法中的"偃笔",更为当时书家诟病。所谓"偃笔",也叫"单钩",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把手腕放在案上,而不是"悬手腕转"的书写方式。"双钩"是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实指虚掌进行书写,今天学生学写毛笔字,"双钩"是标准的执笔方法。"偃笔"("单钩")写字时,"以手抵案,使腕不动"[1],这样就不能中锋用笔,而只能笔走"偏锋",也就是侧锋用笔,说白了,就是像我们今天拿钢笔那样拿毛笔,以类似写钢笔字的方法写毛笔字。

简义珍[4](2020)在《三希堂传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何为"三希堂"?"三希"有两层含意,一是室内珍藏有珍宝,海内独存,即三幅字帖。第二层意思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乾隆自勉之语。故宫有九千余间房屋,其中最小的一间称"三希堂",面积只有九平方米,进屋就上炕,却布置得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琳琅满目。

白立献[5](2020)在《魏晋风度 清雅飘逸——王献之《中秋帖》书法赏评》文中研究指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内乱时起,外患相逼。王公士族朝不保夕,下层民众更是生灵涂炭,难以聊生。由此产生了士大夫阶层崇尚黄老(黄帝、老子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好清议谈玄,注重性情解放与回归自然的"魏晋风流"局面。这表现在文化心理上,就是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门阀阶层新的观念体系——虚诞玄谈的兴起,人们面

徐佳[6](2018)在《纸上东晋》文中提出雪浓,月冷,风正劲。紫禁城的宫门却突然打开。几个影影绰绰的身影快步鱼贯而出。借着月光细看,原是背着行囊的一行小太监,梳着长辫,而宫门之外站岗的官兵却是身着西式军装,没有辫子,手握步枪。这一幕似是处在两个时空的场景误撞在了一起。那为首的军官腰间别着一把闪着寒光的精制西洋军刀,正挥着手示意小太监们速速停下,过来接受检查。那些小太监们一见之下,脸色倏忽白了。几个行囊豁然全部被打开,杂物散落一

王延智[7](2017)在《神骏独绝 超逸悠游——以《中秋帖》与《十二月割帖》为例谈王献之行草书法欣赏》文中研究说明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大令"。王献之在琅琊王氏一门中颇有声名,为人高标自持,风流清立,属于当时的高门名士,同时也是王门书法派系的

石怀佐[8](2017)在《王献之与“一笔书”》文中研究说明小五说:"爸爸,上次来故宫,你就盯着石头看个没完,这次又有什么好看的啊?""今天带你去看看三希堂。"爸爸说。小五疑惑地问:"什么是三希堂啊?""三希堂是清代乾隆皇帝的书房,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据说乾隆皇帝把书房起名为三希堂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乾隆皇帝希望自己成

冉婷[9](2017)在《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所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技法丰富多变、风格包容兼备,在汉末魏晋书体演变的关键时期对书法的变革与创新,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各异,即使是其中一人的书法,在书法创作的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书法面貌也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同一个人的不同书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美学风格。故此,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不同书体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探析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美学特征,深入挖掘书法作品深层的审美内涵,有益于启发当代书法创造向多种风格方向发展,有益于提高书法创作的质量,促进书法美学的发展。本文以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书论及相关史料为基础,以汉末魏晋的书法史为背景,对形成王羲之、王献之不同书法风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审美的角度重点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所呈现的艺术特征、审美旨趣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概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艺术成就,和在前人基础上分别呈现出的不同创新成果,以及形成各自不同书法风格的原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生活的东晋时期,正是新书体的变革和发展阶段。王羲之在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变汉魏朴质书风为研美劲健之风,创楷书、行书和草书之典范,框定了此后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则是“执行草之权”,为魏晋风韵开拓出新的书法样式和境界,对草书连绵书写做出了新的发展。第二章则从行书、草书、楷书三种不同的书体对王羲之和王献之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他们书法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在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时,具体又从书法作品的本体语言入手,包括用笔、用墨、结构和章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书体和书法作品的本体语言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书法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更能突出王羲之、王献之个人书法的审美特征。第三章在承接第二章对王羲之和王献之代表书法的技法审美分析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旨趣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他们的书作中所蕴涵的审美内涵和不同的书法美学价值。书法和人的精神气质相通,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从分析王羲之和王献之代表性书法作品的审美特征,体会他们书法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风度、性情志趣,品味他们书法作品中的表达意境;进而挖掘出书法所负载的丰蕴的文化心理、艺术审美的信息,从而才能理解中国书法精神所具有的哲学和美学内涵。结论部分,主要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所体现的不同的美学价值进行总结,探讨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对当代书法美学建构的启示。

敏之[10](2016)在《创新中国文化符号——瓷林书法艺术欣赏(二)》文中研究说明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中国墨宝的新形式——瓷林墨宝。这些惟妙惟肖书写在中国瓷片上的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以来的160余幅作品真迹,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等,囊括了89位书法大家!瓷林墨宝,把很多我们是无缘"亲近"的书法真迹,"搬"到了我们眼前,有年代感,有宣纸气,其笔触,其纹理,传达了"真迹"的温

二、王献之的《中秋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献之的《中秋帖》(论文提纲范文)

(2)三希萃法珍 ——一个乾隆个人主题艺术空间的形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三希堂:乾隆设计的个人主题艺术空间
    第一节 乾隆参与设计的其他清宫场所
    第二节 三希堂独特的“个人”使用权限
    第三节 三希堂的布局及形成过程
    第四节 三希堂的营造意图
第二章 三希萃法珍:解读个人空间内的主题作品群
    第一节 “三希堂”匾额、对联与《三希堂记》
    第二节 被“二次包装”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
    第三节 《三希堂图》与《掣笔图》
    第四节 视错觉通景画《平安春信贴落》
    第五节 其他作品
    第六节 主题性的联系
第三章 作者与观者:主题性作品群的有机构成
    第一节 董邦达、张若霭等词臣画家
    第二节 金廷标、丁观鹏等宫廷画家
    第三节 主导者乾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快雪时晴帖》中御题时间及内容列表
附录二:乾隆御制诗集中有关三希的内容
致谢

(3)他的世界里没有边境(论文提纲范文)

(4)三希堂传奇(论文提纲范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珣《伯远帖》
王献之《中秋帖》

(6)纸上东晋(论文提纲范文)

一、快雪时晴
二、顿首伯远
三、中秋不复
四、尾声

(9)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第一节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概述
        一、王羲之书法——守正创新
        二、王献之书法——开拓创新
    第二节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形成原因
        一、王羲之、王献之书法风格形成的外部原因
        二、王羲之、王献之书法风格形成的内部原因
第二章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体比较
    第一节 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比较
        一、王羲之:研美清奇、风神舒朗
        二、王献之:婉转妍媚、气脉贯通
    第二节 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比较
        一、王羲之:平和洒脱、典雅飘逸
        二、王献之:俊逸流畅、气势豪迈
    第三节 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比较
        一、王羲之:笔画轻俏、笔势流利
        二、王献之:萧散淡远、骨朗气清
第三章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作品的审美旨趣比较
    第一节 以形传神生命意义的传达
        一、“形”、“神”与书法
        二、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中的“形”、“神”
    第二节 张势味长创造回荡不已的空间
        一、“势”与书法
        二、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中的“势”
    第三节 气韵为尚生命律动的呈现
        一、“气”、“韵”与书法
        二、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中的“气”、“韵”
    第四节 意境深远展现灵动的世界
        一、“意境”与书法
        二、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中的“意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王献之的《中秋帖》(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卷的保护性复制[J]. 王天凤.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1(03)
  • [2]三希萃法珍 ——一个乾隆个人主题艺术空间的形塑[D]. 李子筠.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3]他的世界里没有边境[J]. 祝勇. 当代, 2021(03)
  • [4]三希堂传奇[J]. 简义珍.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20(09)
  • [5]魏晋风度 清雅飘逸——王献之《中秋帖》书法赏评[J]. 白立献. 青少年书法, 2020(16)
  • [6]纸上东晋[J]. 徐佳. 满族文学, 2018(06)
  • [7]神骏独绝 超逸悠游——以《中秋帖》与《十二月割帖》为例谈王献之行草书法欣赏[J]. 王延智. 江苏教育, 2017(93)
  • [8]王献之与“一笔书”[J]. 石怀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7(05)
  • [9]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比较研究[D]. 冉婷. 西南民族大学, 2017(02)
  • [10]创新中国文化符号——瓷林书法艺术欣赏(二)[J]. 敏之. 上海质量, 2016(11)

标签:;  ;  ;  ;  ;  

王宪之《中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