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

一、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古爽,孙玉荣,崔颖颖[1](2021)在《17例不同ABO血型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17例ABO血型不同但相容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强化血液管理、预防观察排斥反应、精细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护理、负平衡的容量管理、积极的心理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护理方法的实施。结果 17例ABO血型不同但相容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经过全面的护理,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ABO血型不同但相容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经过术后精密的治疗及护理、预防观察排斥反应、精细的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护理、积极的心理及营养支持,可以预防并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

陈亮[2](2020)在《Treg细胞外泌体诱导移植肝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优化提取方法,分离活化高质量、高增殖率的Treg细胞。证实Treg细胞除了通过直接接触抑制CD8+T细胞增殖外,也可以通过非接触方式抑制CD8+T细胞增殖。证实Treg细胞对CD8+T的抑制是可以通过exosomes实现的。Treg及其 exosomes 可通过 microRNA-194-1-3p 靶向 LAT1(Slc7a5)调控 mTOR 信号传导通路,影响氨基酸的转运,从而抑制CD8+T细胞增殖。建立SD大鼠供体,Wistar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证实Treg-exosomes对同种异体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方法]1、Treg细胞对CD8+T细胞功能和增殖影响:取BALB/C小鼠脾脏,分别采用磁珠吸附分选和流式分选Treg细胞。分离得到的Treg细胞通过CD3、CD28、IL-2单克隆抗体以及Rapamycin共同活化并扩增。CD8+T细胞采用磁珠吸附分选,通过CD3、IL-2单克隆抗体活化CD8+T细胞。采用Transwell系统及直接共培养Treg细胞和CD8+T细胞。采用CCK-8检测不同时间点CD8+T细胞增殖情况,以及通过PI染色分析CD8+T细胞细胞周期变化情况。2、Treg-exosomes对CD8+T细胞功能和增殖影响:收集Treg细胞上清液,分别采用exosomes提取试剂盒和超高速差速离心法两种方法提取exosomes,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D63表达,确定不同培养时间Treg细胞上清液不同提取方法中exosomes的含量。通过电镜分析以及粒径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CD63、LAPMP-1蛋白表达三方法,共同鉴定提取的exosomes。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CD63慢病毒,感染Treg细胞,并在荧光显微镜检测感染效率,提取带荧光的Treg-exosomes感染活化的CD8+T细胞,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感染效率。按照下面分组进行干预细胞:a对照组:正常培养的CD8+T细胞;b共培养组:Treg细胞和CD8+T细胞组;c高剂量exosomes组:在CD8+T细胞中加入40ug Treg细胞来源的exosomes;d低剂量exosomes组:在CD8+T细胞中加入10ug Treg细胞来源的exosomes;e抑制剂Treg组:活化Treg细胞加入GW48692小时后与CD8+T细胞共培养;f抑制剂exosomes组:在CD8+T细胞中加入40ug Treg细胞来源的exosomes的同时加入GW4869。采用CCK-8检测不同时间点上面6组CD8+T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同时通过QPCR、Western blotting、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λ和Perforin的表达情况。3、Treg 细胞及其 exosomes 可通过 microRNA-194-1-3p靶向LAT1(Slc7a5)调控mTOR信号通路:收集Treg细胞和exosomes干预后CD8+T细胞,使用microRNA芯片检测筛选差异microRNA,并进行QPCR验证、靶基因预测、靶基因GO和KEGG分析。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预测microRNA-194-1-3p与LAT1(Slc7a5)的靶向关系,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umics和inhibitor转染CD8+T细胞,QPCR检测mmu-miR-194-1-3p和Slc7a5基因的变化情况,mmu-miR-194-1-3p mimics 和 inhibitor 干预 CD8+T 细胞检测 CD8+T 细胞增殖情况。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mmu-miR-194-1-3p的mimics 和 inhibitor 干预 CD8+T细胞后靶基因Slc7a5和p-mTOR蛋白表达情况。4、Treg-exosomes对同种异体肝移植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A、B两组,术后第4天开始均给予雷帕霉素,A组在第1、3、5天注射Treg细胞中提取的exosomes。术后3day、11day、18day尾静脉取血浆检查ALT、TBIL水平,同时观察存活时间。[结果]1、Treg细胞对CD8+T细胞功能和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流式分选和磁珠吸附分选Treg细胞CD4+CD25+Treg阳性比率分别为93.2%和87%,CD8+T细胞磁珠吸附分选阳性比率为91.44%。Treg细胞与CD8+T细胞共培养后CCK-8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Transwell系统共培养还是直接共培养,CD8+T细胞增殖都显着下降(均P<0.05)。共培养后增殖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O/G1期的CD8+T细比例显着增加,S期和G2/M期都表现出更少的富集细胞。2、Treg-exosomes对CD8+T细胞功能和增殖抑制作用:(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聚合沉淀法提取的exosomes CD63表达明显高于超速离心法。透射电镜下观察exosomes是圆形或类圆形的,直径分布在30-150nm的范围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xosomes中CD63、LAPMP-1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感染Treg细胞,48h后显示荧光表达含量达到70%以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到Treg-exosomes感染了 CD8+T细胞。(2)Treg-exosomes与CD8+T细胞共培养后,CCK-8检测CD8+T细胞增殖情况显示:Treg-exosomes与活化CD8+T细胞共培养后,CD8+T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而且在高剂量exosomes组中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预先在Treg中加入了 GW4869抑制exosomes的分泌,结果显示Treg细胞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了。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周期情况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QPCR、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erforin、IFN-γ。结果显示,Treg细胞以及高剂量exosomes干预CD8+T细胞后IFN-γ和Perfo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相比之下,Treg细胞加入GW4869后IFN-y和Perforin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3、Treg 细胞及其 exosomes 通过 microRNA-194-1-3p靶向LAT1(S1c7a5)调控mTOR信号通路:基因芯片及QPCR验证Treg细胞及exosomes一致变化的有13个micro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mu-miR-194-1-3p与S1c7a5基因3’-UTR靶向结合。细胞转染构建高表达miR-194-1-3p和低表达miR-194-1-3p的细胞株检测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提示miR-194-1-3p与Slc7a5、p-mTOR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呈直接负相关。高表达miR-194-1-3p可以显着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G0/G1、G2/M期表现细胞显着增加而S期表现细胞显着减少。4、Treg-exosomes对同种异体肝移植保护作用:术后第3天时A组的ALT、TBIL水平较B组的低,但差别不大,第11天时两组的ALT、TBIL水平均有降低,但A组更为明显,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到第18天时两组的ALT、TBIL水平继续有降低,但仍然是A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注射Treg-exosomes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B组)在移植后有28天的中位存活时间,而Treg-exosomes治疗组(A组)的存活时间明显更长,达到90天。[结论]1、通过磁珠吸附分选得到的Treg细胞,在CD3/CD28单抗、雷帕霉素、IL-2刺激培养下,可以良好增殖。Treg细胞对CD8+T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Treg细胞对CD8+T细胞既可以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也可以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CD8+T细胞增殖。2、通过ExoQuick precipitation法可以提取到更多的Treg细胞exosomes,同时显示Treg细胞培养72h收集上清得到的exosomes量更多。Treg细胞可以被pCT-CD63-GFP慢病毒转染且标记其分泌的exosomes,并可以直观地观察到Treg分泌的exosomes转移并整合到CD8+T细胞内。Treg细胞可以通过分泌exosomes影响CD8+T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抑制CD8+T细胞增殖,以及抑制其分泌穿孔素以及IFN-γ。3、Treg细胞及其分泌的exosomes可以通过miR-194-1-3p发挥其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miR-194-1-3p可能通过靶向下调LAT1(Slc7a5)抑制mTOR信号传导通路,影响氨基酸的转运,从而抑制CD8+T细胞增殖。4、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注射Treg细胞来源的exosomes后同,移植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Treg-exosomes在大鼠体内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景启明,王睿,陈鑫[3](2019)在《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3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实施的36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23~65(46.2±8.8)岁。受体患者原发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33例,终末期冠心病2例及终末期瓣膜性心脏病1例。心脏移植手术术式均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术中免疫诱导均采用巴利昔单抗与甲强龙联合治疗。术后均采用新三联免疫抑制方案:FK506+骁悉+泼尼松。结果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感染死亡。心力衰竭8例,经调整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后心功能均好转。肾功能衰竭5例,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49(16±4)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因移植物功能衰竭死亡,1年生存率为97.1%(34/35)。其中10例为边缘供体,与常规供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终末期心脏病,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近中期疗效满意。合理应用IABP、CRRT等辅助治疗手段和新三联抗排异方案,可显着提高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减少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边缘供体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供体短缺的现状。

李琪[4](2019)在《成人、婴儿和狒狒Gal,Neu5Gc和Sda抗原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别检测成人、婴儿和低龄狒狒RBCs和PBMCs表面Gal,Neu5Gc和Sda抗原及其血清中相关抗体的表达,以及心脏手术对婴儿体内相关抗体的影响,探讨低龄狒狒作为TKO猪-婴儿异种心脏移植实验模型的可能性,并为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给婴儿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材料:40份健康成人血清来自美国自愿捐献者;84份术前先心病患儿(非暴露组)及25份术后先心病患儿(暴露组)血清由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儿科医院提供;40份狒狒的血清及不同基因型猪全血由美国Revivicor公司提供。方法:(1)FCM检测Gal、Neu5Gc、Sda抗原在人类、狒狒及不同基因型猪RBCs、PBMCs上的表达;(2)FCM检测成人、非暴露组婴儿及低龄狒狒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RBCs的结合;(3)FCM检测成人、非暴露组婴儿血清IgM和IgG与TKO猪CD3+T细胞(来自血PBMC)结合:(4)FCM检测非暴露组和暴露组婴儿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RBCs以及CD3+T细胞的结合;(5)FCM检测WT、TKO PBMC与成人和婴儿(包括非暴露组和暴露组)CDC。结果:(1)FCM检测Gal、Neu5Gc、Sda抗原在人类、狒狒及转基因猪RBCs、PBMCs上的表达:(1)人类在RBCs和PBMCs上不表达Gal,Neu5Gc和Sda抗原;(2)狒狒在RBCs和PBMCs上表达Neu5Gc,不表达Gal和Sda抗原;(3)WT猪表达Gal、Neu5Gc和Sda三种抗原;敲除Gal、Neu5Gc和Sda三基因的TKO猪相应抗原不表达。(2)FCM检测成人、非暴露组婴儿及低龄狒狒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RBCs结合:(1)非暴露组婴儿:IgM与WT RBCs53%呈阳性,IgG78%呈阳性;IgM与TKO RBCs呈阴性,IgG与TKO RBCs 1%呈弱阳性;(2)成人组:IgM/IgG与WT RBCs100%阳性;IgM与TKO RBCs 5%阳性、IgG呈阴性;(3)低龄狒狒组:IgM和IgG与WT RBCs100%呈阳性;IgM与TKO RBCs 95%呈阳性,IgG 45%呈阳性;(3)FCM检测成人、非暴露组婴儿IgM和IgG与TKO猪CD3+T细胞结合:成人组(IgM:1.031±0.06;IgG:0.89±0.12)和婴儿组(IgM:1.096±0.05;IgG:1.096±0.05)IgM和IgG的结合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与阴性对照组(IgM:1.094±0.07;IgG:0.89±0.03)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除了成人血清IgM稍低于阴性对照(p<0.05))。(4)FCM检测非暴露组婴儿及暴露组婴儿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RBCs和CD3+T细胞结合:(1)与WT RBCs,非暴露组:50%IgM阳性,76%IgG阳性。暴露组:100%IgM阳性,96%IgG阳性。暴露组IgM和IgG的结合显着性高于非暴露组(p<0.05);(2)TKO RBCs:非暴露组:0%IgM阳性,2%IgG阳性。暴露组:4%IgM阳性,4%IgG阳性。尽管暴露组IgM结合显着高于非暴露组(p<0.05),但仅有一份暴露组血清呈弱阳性;IgG结合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与TKO CD3+T细胞结合,非暴露组:22%IgM阳性,58%IgG阳性。暴露组:11%IgM阳性,8%IgG阳性。暴露组和非暴露组IgM和IgG没有显着差别(p>0.05)。(5)WT和TKO PBMCs与成人及婴儿血清共孵育,加入兔补体,分别测量成人、婴儿血清CDC:(1)WT猪PBMC中,成人血清细胞毒反应(100%阳性)显着高于非暴露组婴儿(50%阳性)(p<0.05)及阴性对照组(p<0.05)。然而在TKO猪PBMC中,成人血清细胞毒反应(15%阳性)明显降低,稍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婴儿非暴露组血清的细胞毒反应(40%阳性)与成人及阴性对照组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与WT猪PBMC结合,暴露组血清的细胞毒反应(100%阳性)显着高于非暴露组(67%阳性)(p<0.05),然而在TKO PBMC中,暴露组血清(64%阳性)与非暴露组血清的细胞毒反应(40%阳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人类不表达Gal,Neu5Gc和Sda抗原,但存在相应抗体,婴儿抗体水平较低;低龄狒狒表达Neu5Gc,不表达Gal和Sda抗原,存在Gal和Sda抗体,水平较高;WT猪表达Gal、Neu5Gc和Sda三种抗原;敲除Gal、Neu5Gc和Sda三基因的TKO猪不表达相应抗原。(2)移植前的心脏手术不会升高婴儿体内的抗Gal/Neu5Gc/Sda(抗TKO)抗体水平;由于预先形成的抗TKO抗体水平低,TKO猪器官/组织/细胞移植给婴儿可能是可行的。(3)低龄狒狒体内抗Gal/Neu5Gc/Sda(抗TKO)抗体的水平显着高于婴儿,因此,不适合作为猪-婴儿异种心脏移植模型受体。

易丽明[5](2019)在《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新西兰兔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采用经肾动脉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经肾静脉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的两种方法保存兔移植肾并行肾移植手术,观察两组术后血清肌酐、尿量、移植肾组织病理、移植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对供肾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扩大使用边缘供肾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方法1.建立热缺血损伤后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动物模型:供体新西兰兔左侧肾动脉阻断45min形成供肾热缺血损伤,采用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逆行持续低温灌注两种不同方法灌注2小时后,将其原位移植到受体,移植完成后切除受体右肾,术后使用环孢素A抗排斥,以此来完成实验模型的制作。2.健康成年新西兰雄性兔60只,购买于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体重2-3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两组,顺行持续低温灌注组(A组)与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组(B组)每组30只,再于A、B两组组内随机分为供体和受体两组,每组各15只。比较顺行灌注与逆行灌注两种不同灌注组受体新西兰兔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的血清肌酐水平及尿量情况;观察术后第五天移植肾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MDA含量、SOD活力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肌酐变化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398.36±37.28)umol/L、(318.97±18.34)umol/L、(178.01±9.44)umol/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417.51±34.28)umol/L、(330.54±20.72)umol/L、(186.21±13.81)umol/L。逆行灌注组术后血清肌酐值与顺行灌注组术后血清肌酐值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尿量变化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尿量分别为(74.60±5.55)ml、(93.72±8.89)ml、(137.58±9.79)m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尿量分别为(71.18±5.79)ml、(88.16±6.84)ml、(130.99±12.11)ml。逆行灌注组术后尿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尿量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移植肾组织HE染色病理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均可见肾小球及周围毛细血管内有少量微血栓物质形成;肾小管管腔轻度扩大;间质有少许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分布;肾脏组织结构基本清晰。4.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MDA含量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与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MDA含量分别为(6.65±0.60)nmol/mgprot和(7.02±0.55)nmol/mgprot。逆行灌注组术后MDA含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MDA含量进行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SOD活力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与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SOD活力分别为(369.35±35.37)U/mgprot和(349.13±31.96)U/mgprot。逆行灌注组术后SOD活力与顺行灌注组术后SOD活力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灌注法不仅同顺行灌注法一样可以保护移植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肾动脉畸形、损伤的移植肾灌注不良时的一种补救灌洗措施。

曾巧煌[6](2019)在《紫草素抑制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几乎所有的移植患者都需要持续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防止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所以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肾毒性、肿瘤和感染等。因此,对于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患者来说,迫切需要开发一些具有更好的免疫抑制效果和最小副作用的新型免疫抑制分子。紫草素是一种从紫草根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萘醌类色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抗炎、抗癌和抗菌的作用。尤其是,紫草素被证明在动物模型中可以抑制关节炎的发展,在体外实验中还能抑制人类T淋巴细胞的活化。但目前紫草素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考察紫草素对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的作用,明确紫草素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1.紫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研究采用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将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到C57BL/6小鼠身上,造模成功后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环孢素A组(CsA)、紫草素低剂量组(Shikonin-20mg/kg)、紫草素高剂量组(Shikonin-40mg/kg),考察紫草素对移植物生存时间的影响;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别测定移植皮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及Foxp3和IDO的表达,细胞流式术检测受体小鼠外周引流淋巴结和脾脏细胞中CD4+Foxp3+Treg、效应CD8+CD44high CD62LlowT细胞、CD11c+CD80+和CD11c+CD86+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比例,荧光定量PCR 法测定移植皮片中细胞因子 IFN-γ、TNF-α、IL-17、IL-6、IL-10、TGF-p1、FoxP3和IDO基因表达的水平。2.紫草素联合Anti-CD25抗体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研究采用小鼠皮肤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环孢素A组(CsA)、环孢素A联合Anti-CD25抗体组(CsA+anti-CD25)、紫草素组(Shikonin)、紫草素联合Anti-CD25抗体组(Shikonin+anti-CD25),每天给予紫草素或环孢素,在移植后第0、4和8天分别按0.2mg/只的剂量腹腔注射Anti-CD25抗体;每天观察移植皮片有无炎症、水肿、坏死、结痂及脱落等情况,并记录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用中位生存时间(mediansurvival time,MST)表示。3.紫草素体外实验的研究用流式细胞仪分离纯化C57BL/6小鼠的CD3+T淋巴细胞,采用CCK-8测定紫草素对T细胞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测定CFSE标记的CD3+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10、IL-17和TGF-β1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分离纯化的CD4+CD25-T细胞在抗CD3e和CD28抗体(2.5μg/mL)以及rmIL-2(10ng/mL)共刺激后,分别给予TGF-β1(5ng/mL)和不同浓度的紫草素(0.25μM或0.5μM),四天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Foxp3+Treg的比例。分离纯化C57BL/6小鼠骨髓中的树突状细胞,在rmGM-CSF(20ng/mL)和rmIL-4(1Ong/mL)的共刺激下,分别给予环孢素(0.1μM)和不同浓度的紫草素(0.25μM或0.5μM),两天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中IDO的蛋白表达。结果:1.紫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紫草素低剂量(20mg/kg)和高剂量(40mg/kg)组均能显着延长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MST分别是16.00±1.37和22.00±2.98天(P<0.05或P<0.01),甚至紫草素高剂量的治疗效果接近于CsA(MST为26.00±1.49天)(PP>0.05);紫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后小鼠移植皮片中CD3+T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或P<0.01),同时可上调移植皮片中Foxp3和DC来源的IDO的表达(P<0.01)。在受体小鼠次级淋巴器官中,紫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加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P<0.05或P<0.01),同时可显着降低脾脏和淋巴结细胞中CD11c+CD86+成熟树突状细胞和CD8+CD44highCD62Llow效应T细胞的比例(P<0.05 或P<0.01)。在移植皮片中,紫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促炎因子TNF-α和IL-17的mRNA表达(P<0.05或P<0.01),以及显着升高FoxP3和IDO mRNA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紫草素高剂量还能抑制IFN-γ和IL-6的mRNA表达(P<0.05 或P<0.01),同时上调 IL-10和 TGF-β1 mRNA 的表达(P<0.05)。2.紫草素联合Anti-CD25抗体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hikonin+anti-CD25 组的 MST 是 16.00±0.75 天,与 Shikonin 单独给药组(MST=25.00±2.83天)相比,明显减少了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而CsA+anti-CD25组与CsA单独给药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3.紫草素体外实验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紫草素(0.1、0.25、0.5、1.0、2.0 μM)给药24h、48h和96h后,紫草素的给药浓度至1.OμM时,对T细胞并没有细胞毒性作用。在T细胞增殖实验中,紫草素(0.25μM)组和紫草素(0.5μM)组均能显着抑制T细胞的增殖(P<0.01),尤其是高剂量组的抑制效果与CsA组接近(P>0.05);此外,紫草素(0.25μM)组和紫草素(0.5μM)组均能显着降低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P<0.01),仅紫草素(0.5μM)组可下调IL-17的浓度(P<0.05),同时还能上调了抑制型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在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P<0.05或P<0.01);而CsA可以提高细胞上清液中TGF-β1的浓度(P<0.01)但对IL-10无影响(P>0.05);在体外分离纯化的CD4+CD25-T细胞中,紫草素(0.25μM)组和紫草素(0.5μM)组均能显着提高CD4+Foxp3+Treg 的比例(P<0.05 或P<0.01)。对于T细胞上mTOR信号通路,紫草素(0.25μM)组和紫草素(0.5μM)组均能显着抑制P-p70S6K和P-mTOR的活化(P<0.01),而作为阳性对照雷帕霉素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 P-p70S6K和P-mTOR的激活(P<0.01)。在体外诱导的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中,紫草素(0.25μM)组和紫草素(0.5μM)组均能在体外增强树突状细胞IDO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而环孢素却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我们实验结果揭示了紫草素在诱导Tregs/IDO和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新作用,表明紫草素可显着延长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小鼠的存活时间,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诱导CD4+Foxp3+Treg的分化,促进DC来源IDO的表达以及抑制了 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紫草素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在未来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药物用于临床器官移植手术。

张岩[7](2019)在《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诱导成功的移植耐受可以使人类跨过免疫系统的天然障碍,真正的完成器官“置换”的终极目标;成功的免疫耐受不仅可以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而且可以缓解器官移植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患者身心压力和器官短期的医疗局面。现阶段治疗方案虽然能减少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却无法达到耐受。肾移植术后随访4至5年,大约30%病人会呈现慢性排斥的病理表现。因此,当前移植学界的首要目标就是探求新的免疫抑制方案。大鼠肾脏移植模型具有通过可适用于人类情况的手段研究耐受性诱导的潜力,研究者可以通过操控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理解其发病机制。泌尿道的重建技术是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大鼠输尿管的口径极窄,易导致尿漏、输尿管坏死和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可致移植肾积水或移植肾功能恶化。不同的泌尿道重建术式也会导致肾移植的不同结局。我们在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时采用包含输尿管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技术重建泌尿道,同时与供体膀胱瓣-受体膀胱吻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期改良泌尿道重建方法,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可以显着减轻大鼠血管移植物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移植物血管病。其机制为改善炎症反应,减轻淋巴细胞的浸润,减少VEGF、PDGF、ICAM、TNF-α及PCNA的表达,延缓移植血管的硬化进程以及减轻内膜增生。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建立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尿路重建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观察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急、慢性排斥的作用,并阐明其免疫学机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沙利度胺在体外对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等情况的影响,阐明其对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调控机制。第一部分: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目的:应用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泌尿道重建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与供体膀胱瓣-受体膀胱吻合的方法进行比较,明确改良的大鼠肾移植泌尿道重建方式的效果。方法:分别以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泌尿道重建及供体膀觥瓣-受体膀胱吻合泌尿道重建的方式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A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粘膜层浆肌层双层缝合(n=12):B组,供体膀胱瓣-受体膀胱单层缝合(n=11)。对比泌尿道重建时间及并发症。结果:A组尿路重建时间为14.12±1.73min、B组尿路重建时间为10.16±1.1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泌尿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5%,B组泌尿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供体小膀胱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的泌尿道重建方式能减少大鼠肾移植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尽管尿路重建时间时间较传统的单层缝合时间长,但可以显着减少尿漏的可能性,为可靠性高的重建术式。第二部分: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目的:阐明沙利度胺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Fischer到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使用同系LEW-LEW移植物作为对照。将受体大鼠分为同系移植组(Isograft,Iso)、异系移植组(Allograft,Allo)、环孢素组(CsA)和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Tha)。动态监测术后肌酐(Scr)的变化,观察至术后5天,留取血液标本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6、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移植肾行病理检查。结果:急性排斥模型中Allo组及Tha组大鼠肌酐均进行性升高,Tha组肌酐水平与Allo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Iso组及CsA组。Tha组移植肾病理学改变与Allo组相似,均可见急性肾小管损伤表现,弥漫性重度炎症浸润伴严重肾小球病,内膜动脉炎和小动脉透明变性。Allo组IL-2、IL-6、IL-17和TNF-α的浓度显着升高,Tha组血清中IL-6、IL-17和TNF-α的浓度显着低于Allo组,但IL-2的浓度显着高于Allo组。结论:这些结果表明,沙利度胺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对急性排斥反应效果较差。第三部分: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明确其确切的机制。方法:建立Fischer到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使用同系LEW-LEW移植物作为对照。将受体大鼠分为同系移植组(Isograft,Iso)、异系移植组(Allograft,Allo)和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Tha)。术后8周取血液测定受者血清中肌酐,IL-2、IL-6、IL-17和TNF-α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分布。取移植肾行病理检查;免疫荧光、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各组肾组织中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l)、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肾移植后8周,移植肾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厚等病理学改变。Tha组大鼠移植肾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Allo组。Tha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及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显着低于Allo组,Tha组外周血中CD4+CD25+、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CD4+Th17+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GF-β1,α-SMA和VEGF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结论:沙利度胺可以显着减轻慢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为沙利度胺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改变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降低相关致纤维化蛋白表达有关。第四部分:沙利度胺对异体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在体外对体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影响,阐明其对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建立Fischer-Lewis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MLC)体系,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及沙利度胺组(Thalidomide,Tha),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及凋亡率,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IL-2,IL-6,IL-17和TNF-α的浓度。结果:Tha组中Th17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a组培养液中IL-2浓度显着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P<0.05);Tha组中T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的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IL-17和TNF-α浓度显着低于同时间点的Con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在体外可以促进异体反应性T细胞中Treg细胞增殖,抑制Th17细胞增殖,改变T细胞亚群分布,增加异体反应性T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因子IL-6,IL-17和TNF-α的浓度。

唐波[8](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魏嘉[9](2018)在《猪心脏移植供心冷保存的研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心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心脏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和供心冷保存时限较短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心脏移植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心脏移植过程中,供心必然经历缺血缺氧-再灌注重新获氧这一过程,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IRI是供心术后急、慢性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致使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通常使用冷保存液灌注和保存离体供心,然而,在此低温条件下的心肌代谢并未停止,有害代谢产物的积聚最终会在再灌注阶段引起供心损伤。目前该法的心肌有效保存时限仅有46 h,进一步加剧了待移植患者与供心不足的矛盾。由此可见,研制可减轻IRI和延长供心冷保存时限的冷保存液,是心脏移植的重要技术关键和研究热点。IRI诱导多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并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坏死最终引起器官损伤,业已证明:细胞凋亡、补体激活和炎症皆为参与IRI的经典关键通路。研究发现将针对上述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化学合成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加入器官保存液,可有效抑制IRI所致的器官损伤,然而,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小动物模型,很难客观模拟人类疾患过程。猪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与人类极为相似,是学术界公认的最适合模拟人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模型动物。有鉴于此,我们以小型猪为实验动物,根据RNA干扰理论,研制可减轻IRI和延长有效保存时限的含siRNA心肌保存液。在siRNA体内给药中,转染效率一直是个技术难点。小动物实验证明,大剂量裸siRNA分子加入保存液可有效减少IRI,但大剂量siRNA给药策略不适用于大动物或人医临床。而转染试剂(Transfection reagent,TR)广泛应用于siRNA的体内和体外转染中,可减少siRNA使用剂量,较适合临床给药。为此,我们选取IRI相关的4个基因:Complement component 3(C3)(补体激活)、Nuclear Factor kappa B-p65(p65)(炎症)、Caspase 8和Caspase 3(细胞凋亡),设计并合成siRNA,用猪肾细胞(PK15)和猪睾丸细胞(ST)筛选出抑制效率最强的4对siRNA。再将不同剂量化学修饰的siRNA-TR混合物或单纯siRNA加入常规心脏保存液Celsior液中,灌注并冷保存离体猪心。研究发现含低剂量siRNA-TR的保存液(4 OD siRNA-TR)在抑制4个目的基因表达和减少细胞凋亡作用上均优于只含有高剂量单纯siRNA的保存液(16 OD siRNA)。为减少和降低供心离体冷保存和再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我们研究发现含siRNA-TR的保存液可减少冷保存供心的凋亡细胞,但其对再灌注复跳心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设计和构建了大动物供心保存评价体系,在国内率先建立大动物离体心灌流系统,通过灌注温血灌流液可使各类大动物供心在离体情况下跳动,再与心脏原位移植模型结合,构成供心体内外各项主要生物学参数综合评价平台。保存后供心在连接于离体心灌流系统或原位移植到受体时,经监测复跳过程中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肌生存率、组织结构改变、心肌坏死、氧化应激、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生物学参数,可全面客观评判不同保存方式保存后的供心质量,为大动物心功能监测和人医心血管疾病临床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平台。为检验含siRNA-TR的保存液对再灌注猪心的保护效果,使用500 ml含2、4、6 OD siRNA(siRNA组)或4 OD scramble siRNA(阴性对照组,Ctrl)与TR混合物的Celsior液,以及500 ml单纯Celsior液(常规保存组,CEL),灌注并冷保存离体猪心12 h后再将供心连接于体外灌流系统,温血灌注供心以左心做功模式跳动3 h。结果发现:siRNA组供心做功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好于对照组CEL和Ctrl;做功结束后,其组织细胞凋亡水平低;组织结构改变轻微;血浆中的心肌酶学标志物和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低;心肌组织中促炎因子和4个靶蛋白表达下调;组织中TLR-7及其配体MyD88水平未见升高。3个siRNA组之间相比,4 OD组综合效果最好,与冷保存未复跳猪心试验结果一致。从而提示siRNA保存液具有保护心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心肌正常组织结构、减轻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控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且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基于离体心试验结果,为证实4 OD-TR的siRNA保存液在原位移植中同样具有较好心肌保护效力,我们将6只成年雄性小型猪供心分为2组,常规保存组供心冷保存6 h,而灌注siRNA-TR保存液的供心冷保存时间延长到12 h。冷保存结束后全部原位移植到受体胸腔并开放主动脉使其复跳做功3 h,期间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所有供心冷停跳后、检测与离体心复跳心相同的指标。结果发现,与常规冷保存6 h的供心相比,延长保存时间到12 h的供心在凋亡水平、组织结构变化、心肌坏死、炎症反应和先天免疫激活等方面都有所减轻,心功能参数良好。在延长一倍时间的基础上,仍具有比常规临床保存供心更好的质量参数。本研究证明:通过含抑制炎症和凋亡途径的siRNA心肌保存液冷保存猪供心,能有效提高供心质量和延长保存时限,为深入研发临床新型供心保存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开发价值。

叶东明[10](2014)在《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前期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预警标记物的筛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肾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强有效的移植免疫研究及新型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持续开发,使移植物的短期存活时间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移植物长期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移植前、后两方面因素。移植前的因素主要包括脑死亡及器官缺血时间;移植后的因素中主要包括再灌注损伤、感染、排斥反应、肾毒性等。而导致上述相矛盾性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导致供体肾脏总体质量下降;2.免疫抑制剂药物的肾毒性;3.急性排斥反应或者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亚临床症状的隐匿性增加等。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移植肾功能的丧失意味着受者需要再次接受移植治疗,这无疑会加重器官极度短缺的现状及浪费更多的卫生资源。所以如果移植前肾损伤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移植后肾损伤应该降低到最低。因此,移植术后的实时监测特别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前期、及时监测与发现对改善移植肾脏功能、延长患者的长期存活以及降低医疗费用等能提供重要意义。目前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监测方法主要是1.通过常规检查血清肌酐值,但是血清肌酐值的变化已经晚于移植肾功能相关蛋白的前期变化;2.细针穿刺活检仍然是移植肾脏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移植肾脏前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不明显,因此病理诊断落后于移植肾脏本身前期已经发生的分子变化,这无疑会延误患者的病情诊断及对受者术后有效性的干扰治疗同时细针穿刺存在很多局限性,包括1.在短期内不能反复进行;2.可能导致移植肾脏急性损伤的发生;3.穿刺部位不准确导致的误诊及损伤邻近器官;4.同时不利于受者的动态随访观察。所以临床医生急需寻找一种无创、前期、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替代目前的检查方法从而更准确的判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指导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治疗。针对这一需求,通过检测受者血清及尿中相关标记物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无创性标记物的发现可能弥补上述不足,提供对移植术后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免疫药用治疗等实现实时监测。以往报道中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效应蛋白及相关免疫分子上。然而,参与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因素的共同参与,比如炎症、肾小管急性损伤、氧化应激等等。本课题主要通过监测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模型中血清的NGAL, KIM-1, CRP, MDA以及sHLA-DR的变化,并试图找出它们在肾移植大鼠中血清的表达与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发生的相关性,从而对大鼠早期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进行预警作用。而针对初学者而言如何快速、简单、有效的建立大鼠肾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对于今后整个实验的研究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实验过程中首要的。此外,选择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有许多优点:它容易获取,研究费用低,便于管理,且可以进行同源基因移植研究等。但是选择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也有不足,它表现为大鼠个体小,血管吻合难度大,一般需经过至少3个月的显微外科训练,限制了其研究应用,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面临着更大挑战。我们通过文献的学习以及多次反复的训练改进,本课题还同时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方法进行了改进与评估,特别是供受体之间结合硬膜外导管内支架技术进行肾静脉端端吻合,并与目前推荐的肾静脉吻合方法进行比较。我们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简单、有效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尤其是初学者容易掌握学习。目的:1、寻找一种稳定的、简单、有效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尤其适合初学者掌握学习,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开展提供首要的条件。2、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模型中血清的NGAL、KIM-1、CRP、MDA以及sHLA-DR的变化,从而寻找出它们与大鼠早期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预警作用的关系。为大鼠早期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正常SD雄性大鼠为供体,Wistar雄性大鼠为受体,建立稳定的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模型。。肾动脉采用端、侧连续缝合,肾静脉采用端端连续与间断缝合,输尿管采用膀胱瓣连续缝合,进行供、受体左侧同种异体大鼠原位肾移植。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第3、4个月连续进行45次手术进行评估。2.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进行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我们采用肾静脉内置入硬膜外导管作为内支架进行端端吻合的方法,并进行方法改进,同时记录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移植后的生存率、热缺血时间、肾静脉吻合时间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目前多数文献报道的大鼠供、受体之间肾静脉吻合方法进行比较。并由两个初学者参与实验,每个初学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连续进行30台实验。3.分别采用Brown-Norway (BN)原位肾移植到Lewis大鼠中作为实验组以及Lewis大鼠原位肾移植到Lewis大鼠中作为对照组。并分别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第3、5、7天处死大鼠,每个亚组共重复五只,同时留取各组大鼠的血清标本用于检测血清NGAL、KIM-1、CRP、MDA以及sHLA-DR的表达水平以及肌酐值,同时对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染色。此外,我们还对移植物的NGAL蛋白进行评估分析。结果:1.按照文献报道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存活3天以上认为肾移植造模成功。统计第3、4个月造模练习结果,两个月总共连续移植45次供受体手术。其中存活超过3天以上的受体为52只,成功率达86.7%;术后3天内死亡的受体数量为6只,分别为麻醉意外1只、低血容量1只、血栓2只、低体温2只。受体肾动脉吻合时间(15±1.5min),肾静脉吻合时间(15±1min),总时间(30±2min)。2.与目前推荐的大鼠肾静脉吻合术相比较,初学者采用硬膜外导管的改良技术进行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建模可以获得较短的学习曲线。同时,两种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静脉吻合术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也进行评估分析。采用目前推荐的大鼠肾移植方法中,两名初学者出现的并发症分别为静脉狭窄6例,血栓形成9例,吻合口渗漏7例,血管痉挛4例,肾静脉损伤3例。而采用改良后的技术可以很好的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两名初学者采用改良后的技术进行大鼠肾移植是发生的并发症概率分别为肾静脉狭窄0例,血栓形成3例,吻合口渗漏0,血管痉挛3例和肾静脉血管1例。初学者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的大鼠肾移植中肾静脉吻合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3.在对照组中肾移植术后血清中NGAL、KIM-1水平第5、7天的值与第3天相比较,有所降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实验组中,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血清中第3、5、7天NGAL和KIM-1水平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实验组第3、5、7天中它们的血清水平组内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对照组中血清CRP及MDA表达水平在肾移植术后第3、5、7天之间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组中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血清中第3、5、7天CRP及MD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在本研究中,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血清HLA-DR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它的血清表达有一定的波动性。结论:1.我们推荐初学者进行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的建立组合是:肾动脉采用腹主动脉套囊端、侧连续缝合,肾静脉结合硬膜外导管以及端、端连续及间断缝合,输尿管采用膀胱瓣连续缝合,进行供、受体左侧原位大鼠肾移植。它是一种稳定的、简单的、有效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初学者容易掌握学习。2.通过供受体之间的肾静脉管腔内插入3mm长度硬膜外导管充当肾静脉内支架管这一技术是一种简单的、可靠的、有效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它可以有效的缩短初学者对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的学习曲线。此外,肾静脉管腔内插入3mm长度硬膜外导管充当静脉支架管的技术还可能应用到其他动物器官移植模型的肾静脉吻合。3.通过检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血清中NGAL、KIM-1、CRP和MDA含量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前期肾急性排斥反应进行提前预警。它们在血清中的异常表达要早于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上的变化及其肌酐的变化。从而可以让我们在早期就可以对大鼠同种异体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行提前干预,进一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带给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物的损害,从而增加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肾的存活率及其早期预防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17例不同ABO血型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1.1 一般资料
    1.2 结果
2 术后护理
    2.1 血液管理
        2.1.1 血液保护
        2.1.1.1 减少血液丢失
        2.1.2 血制品选择
        2.1.3 预防并观察输血并发症
    2.2 预防排斥反应及抗排斥药物护理
        2.2.1 排斥反应的预防及观察
        2.2.2 抗排斥药物护理
        2.2.2.1 正确给药
        2.2.2.2 血药浓度监测
        2.2.2.3 药物副作用观察及护理
    2.3 容量管理
    2.4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5 饮食护理
    2.6 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
3 小结

(2)Treg细胞外泌体诱导移植肝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reg细胞对CD8~+T细胞功能和增殖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Treg细胞来源的exosomes对CD8~+T细胞功能和增殖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Treg及其exosomes可通过microRNA-194-1-3p靶向LAT1 (Slc7a5)调控mTOR信号传导通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Treg细胞对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reg细胞及其来源的exsomes与移植免疫耐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成人、婴儿和狒狒Gal,Neu5Gc和Sda抗原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
第1章 引言
    1.1 器官移植现状
    1.2 猪抗原和抗猪抗体
    1.3 天然抗猪抗体参与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1.4 TKO基因工程供体猪的使用
    1.5 成人、婴儿及低龄狒狒免疫系统
    1.6 先天性心脏病(CHD)
    1.7 手术或输血对异种移植的影响
    1.8 本研究的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Gal,Neu5Gc和Sda在人、狒狒和猪RBC和PBMC表面上的表达…
    3.2 非暴露组婴儿、健康成人及低龄狒狒群体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RBC的结合
    3.3 非暴露组婴儿、健康成人及低龄狒狒群体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CD3+T细胞的结合
    3.4 非暴露组和暴露组婴儿血清IgM和IgG与WT、TKO猪RBCs以及CD3+T细胞的结合
    3.5 WT、TKO PBMC与成人及婴儿(非暴露组和暴露组)血清CDC…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术后血清肌酐的变化
    3.2 术后尿量的变化
    3.3 移植肾组织病理(HE染色)
    3.4 移植肾组织MDA含量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
    3.5 移植肾组织SOD活力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
第四章 讨论
    4.1 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4.2 逆行灌注法对热缺血移植肾术后的影响
    4.3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紫草素抑制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
        一、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二、树突状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三、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中药在抗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一、祛风湿类中药
        二、补益类中药
        三、活血化瘀类中药
        四、清热类中药
    第三节 紫草素的研究进展
        一、紫草素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概况
        二、紫草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紫草素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紫草素联合Anti-CD25抗体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紫草素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改良的供体小膀耽瓣-受体膀胱双层缝合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沙利度胺对异体反应性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猪心脏移植供心冷保存的研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
    1.2 供心保存方法
        1.2.1 单纯低温保存
        1.2.2 连续灌注保存
        1.2.3 间断灌注保存
        1.2.4 高压混合气体干燥保存
    1.3 RNA干扰与器官IRI
        1.3.1 RNAi的机理
        1.3.2 介导基因沉默效应的其他手段
        1.3.3 介导RNAi的方法
        1.3.4 RNAi疗法面临的挑战
        1.3.5 RNAi在不同器官抗IRI的应用
        1.3.6 siRNA疗法在IRI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中的难点
    1.4 哺乳动物心脏模型
        1.4.1 离体心脏模型
        1.4.2 心脏移植模型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靶基因SIRNA序列的设计及效果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软件
        2.2.4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2.2.5 溶液配制
        2.2.6 细胞培养
        2.2.7 细胞转染
        2.2.8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2.2.9 Real Time qPCR
        2.2.10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Real Time qPCR结果
        2.3.2 siRNA序列筛选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RNA心肌保存液的研制及其对冷保存猪心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耗材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软件
        3.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3.2.5 溶液配制
        3.2.6 动物麻醉及手术
        3.2.7 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3.2.8 Western Blot
        3.2.9 石蜡切片制作
        3.2.10 TUNEL
        3.2.11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含TR的 siRNA保存液对冷保存供心靶基因的抑制效率
        3.3.2 含TR的 siRNA保存液对冷保存供心细胞凋亡的作用
        3.3.3 含TR保存液中siRNA最佳剂量的探索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动物供心保存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耗材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软件
        4.2.4 评价平台—大动物离体心灌流系统
        4.2.5 评价平台—心脏原位移植模型
        4.2.6 评价指标—左心室血流动力学
        4.2.7 评价指标—心肌生存率
        4.2.8 评价指标—心肌组织结构改变
        4.2.9 评价指标—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
        4.2.10 评价指标—先天免疫激活和炎症水平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评价平台—大动物离体心灌流系统
        4.3.2 评价平台—心脏原位移植模型
        4.3.3 评价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RNA心肌保存液对离体复跳猪心的作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耗材
        5.2.2 主要仪器
        5.2.3 主要软件
        5.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5.2.5 溶液配制
        5.2.6 动物麻醉及供心获取
        5.2.7 离体供心的再灌注复跳
        5.2.8 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5.2.9 蛋白提取
        5.2.10 Western Blot
        5.2.11 石蜡切片制作
        5.2.12 TUNEL
        5.2.13 HE染色
        5.2.14 血流动力学监测
        5.2.15 统计学方法
    5.3 结果
        5.3.1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5.3.2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组织生存率的作用
        5.3.3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心肌组织结构改变的影响
        5.3.4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生化指标的影响
        5.3.5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先天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5.3.6 siRNA保存液对离体复跳心靶基因的抑制效果
    5.4 讨论
        5.4.1 siRNA保存液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5.4.2 siRNA保存液抗凋亡效果显着
        5.4.3 siRNA保存液减轻了心肌结构改变
        5.4.4 siRNA保存液减少了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
        5.4.5 siRNA保存液的安全性和抗炎作用
        5.4.6 离体灌流猪工作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RNA心肌保存液对原位移植猪心的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耗材
        6.2.2 主要仪器
        6.2.3 主要软件
        6.2.4 试验动物及分组
        6.2.5 溶液配制
        6.2.6 动物麻醉及供心获取
        6.2.7 原位心脏移植
        6.2.8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样品采集
        6.2.9 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生化指标检测
        6.2.10 蛋白提取
        6.2.11 Western Blot
        6.2.12 石蜡切片制作及HE染色
        6.2.13 TUNEL
        6.2.14 统计学方法
    6.3 结果
        6.3.1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6.3.2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组织生存率的作用
        6.3.3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心肌组织结构改变的作用
        6.3.4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心肌坏死和氧化应激生化指标的影响
        6.3.5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先天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6.3.6 siRNA保存液对移植心靶基因的抑制效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前期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预警标记物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并发症的预防
    引言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改进与方法评估
    引言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标记物的筛选
    引言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 [1]17例不同ABO血型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护理[J]. 古爽,孙玉荣,崔颖颖.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10)
  • [2]Treg细胞外泌体诱导移植肝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D]. 陈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36例临床分析[J]. 景启明,王睿,陈鑫.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10)
  • [4]成人、婴儿和狒狒Gal,Neu5Gc和Sda抗原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李琪. 南华大学, 2019(01)
  • [5]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易丽明. 南华大学, 2019(01)
  • [6]紫草素抑制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曾巧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沙利度胺对大鼠肾移植模型慢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岩. 山东大学, 2019(02)
  • [8]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9]猪心脏移植供心冷保存的研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D]. 魏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前期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预警标记物的筛选[D]. 叶东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