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东北三省招商引资对比

长三角与东北三省招商引资对比

一、长三角与东三省引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焦英俊[2](2020)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经济增长规模令世人瞩目,基本成绩不容否定。但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传统增长红利空间日趋紧缩,后发优势逐渐消退,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旧明显,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历史和现实表明,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源动力,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高地不仅能够直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而且具备很强的外部性,对于提高经济技术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已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产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载体,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产出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高新技术产业是否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验证。鉴于此,本文基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层面和国家高新区层面的双重研究视角,剖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外部市场绩效,这种外部市场绩效在本文集中体现为区域技术效率的提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从理论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进行阐释;其次,从中国省级、地级市视角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协同分布特征;再次,利用中国省级、地级市和国家城市群数据实证剖析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在不同环境变量约束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第一,通过理论论证,本文阐释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与特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能够带来显着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于本地区而言,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通常能够产生直接技术效率溢出,提高本地区技术效率;另一方面,长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也有可能带来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效应,阻碍本地技术效率进步。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集聚倾向性,因此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带来规模效应,但是若其集聚程度过高,则可能会引发拥塞效应,导致负向技术效率溢出。对于邻近地区而言,一方面,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带来回波或极化效应,导致邻近地区发展环境恶化,不利于技术效率提升;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也可能带来扩散或涓滴效应,使得邻近地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促进技术效率提升。第二,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利用传统数理统计模型、随机前沿模型以及地统计模型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两者的空间相关关系。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以及陕西、四川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以及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较高;除河北以外,广大东部沿海省份的技术效率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另外,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重心整体上均向南移动,且近十年以来,技术效率空间分布重心整体上朝东南方向移动,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两者空间分布重心相向而动,呈空间收敛态势。此外,技术效率与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商、多样化集聚指数显着正相关,与专业化集聚指数显着负相关。第三,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应用地统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不同集聚形式下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各省级地区的技术效率呈显着空间正相关关系;技术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商的“热点-冷点”区域重叠范围较大,且近年来两者的“热点”区域大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而“冷点”区域位于青海及其周边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集聚和多样化聚集均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的提升,且技术效率溢出呈“倒U型”特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化聚集未能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的提升。第四,基于中国地级市和国家高新区层面数据,采用传统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模型刻画了国家高新区和城市技术效率的空间协同演进和空间耦合状况。研究发现,样本城市的技术效率整体上不断提高,同时,设有国家高新区的城市技术效率明显高于未设国家高新区城市,且2007年后差距更大。从整体上看,地级城市技术效率和国家高新区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皆是以南-北方向为主,东-西方向较弱,空间分布平均中心均位于浙江省境内,二者地理距离较近。近年来,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主趋势明显地向国家高新区产值的空间分布主趋势方向偏移,同时,二者在空间发展上呈现出高度耦合状态,而且在2017年两者的空间耦合系数更是高达93.58%,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第五,基于中国地级市和国家高新区层面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异质性特征及其空间衰减边界。研究发现,2000-2017年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技术效率提升,但不利于邻地技术效率提升。然而,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提升。就不同阶段而言,2000-2010年国家高新区未能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提升。但在2010-2017年,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和邻地技术效率提升,同时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溢出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衰减,且衰减区域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一是160公里以内,此范围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密集区域,且溢出系数未明显下降;二是160-260公里以内,此范围内溢出系数仍显着为正,但其数值快速下降,同时260公里也是技术效率外溢的半衰距离;三是大于260公里地区,此时空间溢出系数不再显着,且当地理距离达到440公里时下降为0。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省份而言,以省份中心为圆心,以260公里为半径的圆弧基本上能够辐射一省绝大部分区域,大于260公里的区域极有可能超出了省界。因此,可以认为,省界对于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国家高新区更倾向于提供“本地化服务”,尤其在省级层面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第六,基于中国城市群和国家高新区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剖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2000-2017年全部10个样本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都能够显着促进本地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在京津冀内部的本地国家高新区不利于邻地技术效率提升,而海峡西岸、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内部的本地国家高新区却能够促进邻地技术效率提升。从整体上看,山东半岛、中原、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等7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的提升,而东三省、京津冀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未能对整个地区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从不同时段来看,2000-2010年,除了关中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内部的本地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技术效率提升,同时在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内部,本地国家高新区能够积极促进邻地技术效率的提升。从整体上看,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和和成渝等4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的提升。然而,东三省、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珠三角、中原和关中平原等6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未能对整个地区的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2010-2017年,全部样本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都能够显着地促进本地技术效率提升。但是,京津冀城市群内的本地国家高新区不利于邻地技术效率提升,而海峡西岸、珠三角和关中平原等3个城市群的本地国家高新区却能够显着地促进邻地技术效率提升。此外,东三省、山东半岛、中原、海峡西岸、珠三角、关中平原和和成渝等7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能够显着地促进区域整体技术效率提升。但是,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中游等3个城市群的国家高新区未能对整个地区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第七,利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不仅取决于内部创新效率,而且与地区间“发展距离”有关。研究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的创新效率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低;拥有较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地区不仅具有更高的创新效率,而且创新效率波动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对其创新效率水平和波动都没有显着影响;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虽然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创新效率波动较小;政府干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水平的提升,同时对创新效率的波动没有显着影响;开放程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和波动均无显着影响;地区间的“工资距离”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高度相关,工资水平差异越小,技术效率空间溢出越大。本文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基于空间视角实证剖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本研究预期能够为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城市群战略规划等提供科学的理论和经验依据。

张杨洋[3](2020)在《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吸引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聚集。临空经济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现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型机场地区,人员和物流密集使得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与影响更为显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临空经济开始萌芽,国内各省市也开始规划临空经济,政府在临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正确的政策导向可以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市场秩序,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相关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临空经济区和地区的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大庆市已将临空经济纳入发展规划,将建设临空经济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庆临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正在有计划地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庆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其发展现状,论文选取影响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机场建设水平、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通过定性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逐步对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促进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相关建议。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临空经济为背景,正确识别影响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临空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庆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状态,从而找到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优势,为大庆临空经济区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框架。

张旭[4](2019)在《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区域合作的全面展开与不断深入,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由地方型经济到区域协调型经济的转变。而地方保护主义、立法冲突、协调机制缺位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产生了在立法层面开展协同的客观要求。成渝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统一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加以保障,然而成渝经济区现行的法律制度相对落后,区域立法协同机制尚未建立,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加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渝经济区有必要推动区域立法协同实践的开展。文章在分析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困境成因的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力求在国家法制统一和区域内行政区划不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区域立法协同经验,建构较为完备的区域立法协同理论,从而为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除引言和结论外,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存在的现实问题、困境成因与可行性。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面临着区域立法缺乏整体性、区域立法节奏不协调、区域立法协同主体层级低、区域立法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立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立法部门利益倾向等方面。成渝经济区开展区域立法协同具备合法性基础,同时既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区域法治统一的内在要求。此外,川渝两地相似的地缘因素以及域内丰富的法学人才资源也为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提供了可行性基础。第二部分,梳理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区域立法协同实践的发展概况。论证协同理论与立法协同之间的关系,阐释区域立法协同的内涵,进而探究国内外区域立法协同实践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区域立法协同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总结其对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所带来的启示。第三部分,探讨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制度化构建。一方面,提出推动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开展的对策建议,包括确立立法协同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以及在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立法协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在总结国内区域立法协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开展的方式,并结合未来立法协同实践的发展要求,提出落实具体立法协同项目,争取中央立法支持等举措。

任惠[5](2019)在《沈阳经济区城市发展格局与空间联系研究》文中提出沈阳经济区自从2008年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就已经成为辽宁省的重要区域。它对于引导和决定东北经济区在国家中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作为空间的承载面,在其上进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了整个城市空间,同样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日趋严重、社会经济活动日渐频繁。这对区域城市能否健康协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合理生态的利用城市空间、认知区域空间格局及各城市间联系成为城市发展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区空间发展现状入手。从城市布局、城市规模等方面把沈阳经济区和中国的其他城市群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沈阳经济区个别城市的空间位置分布相对不集中,城市规模体系不合理。第二部分以经济、人口、物资、信息构成的城市流要素为基础,探讨社会经济活动下整个经济区的内部城市的联系特征,发现沈阳经济区城市空间是由一个中心、两条发展轴、一个核心区和一个辐射影响区组成的圈层结构,对沈阳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了有价值的认知。第三部分利用自主体模拟系统重点模拟了各城市资本组织的生产、销售获利、生产要素转移的行为。动态地刻画了劳动力和资金作用下的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区内部城市的相互联系趋势做了定量的分析,从中发现各城市生产要素的差距在逐渐扩大,为区域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

赵杰[6](2018)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作为开放式创新方式的一种,是推动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我国东部14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Eviews 9.0回归分析,发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正向影响最大,海归研发人员的影响较弱;最后从引进外资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翔[7](2017)在《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象,并且国家、区域内制定了诸多发展规划、进行各领域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这种一体化趋势。区域发展要坚持立法先行,我国区域协作立法作为我国地方立法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区域协作立法的合法性、必要性,对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国外及国内其他区域协作立法的经验,对健全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区域协作立法的界说,从区域协作立法内涵角度简单介绍了区域立法,着重从区域立法必要性上阐明区域立法的价值,并根据《宪法》、《立法法》等法律分析了区域立法的合法性支撑。第二章是本文的重心内容,以法律角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展开实证分析,首先对目前长三角协作立法内容及立法形式进行介绍,然后从区域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内容提出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是介绍国外区域协作立法大致特点及我国其他区域协作立法的基本情况,并阐述国内外区域协作立法的经验中值得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借鉴的地方。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完善长三角立法协作机制提出一些意见和若干思考。长三角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法治一体化进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与引导作用。目前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阻碍与矛盾,本文更深层次的研究意义在于为长三角区域地方立法差异的协调提供解决方案,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促进长三角区域法治一体化的发展。

钱明辉,陈丹,刘倩,郎玲玉[8](2015)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管理现状与趋势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迅速,产业园区品牌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805家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首先,从国家政策、体量态势、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等整体特征展开分析,全面总结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概貌;其次,参考区域营销理论,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自身属性,简要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Pc+"品牌要素,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制定、执行营销策略;再次,借鉴品牌竞争力、价值评价理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我国50家优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然后,从品牌视角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构建的测评体系,并对中关村软件园门户网站开展案例分析;最后,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和建议,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李辉[9](2011)在《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评析》文中提出采用2000-2009年的统计资料,通过构建经济开放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和评价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度普遍有了提高,但三省的开放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应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调整产品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产业集群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李辉,刘会巧[10](2011)在《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评析》文中指出采用2000—2009年的统计资料,通过构建经济开放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和评价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度普遍有了提高,但三省的开放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应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调整产品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产业集群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二、长三角与东三省引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三角与东三省引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技术效率测度相关研究
        1.2.2 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相关研究
        1.2.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相关研究
        1.2.4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2 技术效率及其空间溢出概述
        2.2.1 技术效率内涵
        2.2.2 技术效率测度
        2.2.3 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内涵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3.4 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机理分析
    3.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正向溢出机理分析
        3.1.1 技术效率正向溢出机制理论分析
        3.1.2 技术效率正向溢出具体路径
    3.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负向溢出机理分析
        3.2.1 累积因果过程机制
        3.2.2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机制
        3.2.3 双边贸易机制
    3.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溢出不确定性机理分析
        3.3.1 技术效率溢出不确定性现实分析
        3.3.2 技术效率溢出不确定性理论分析
    3.4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理论模型构建
        3.4.1 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相关理论模型
        3.4.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理论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省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演进分析
    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述
        4.1.1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统计分析
        4.1.2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水平空间收敛性分析
        4.1.3 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空间收敛性分析
    4.2 省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状况
        4.2.1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整体集聚
        4.2.2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多样化集聚
        4.2.3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专业化集聚
    4.3 省级地区技术效率测度
        4.3.1 随机前沿模型设定
        4.3.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4.3.3 技术效率估计与结果分析
    4.4 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统计分析
        4.4.1 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效率空间分布重心演变轨迹
        4.4.2 整体集聚水平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4.4.3 多样化集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4.4.4 专业化集聚与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4.4.5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效率空间相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省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5.1 空间计量经济学概述
        5.1.1 空间计量经济学简述
        5.1.2 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
        5.1.3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5.2 变量空间相关性实证检验
        5.2.1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5.2.2 莫兰指数空间相关检验
        5.2.3 空间冷点—热点分析
    5.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5.3.1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
        5.3.2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
        5.3.3 高新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
        5.3.4 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技术效率空间溢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技术效率空间耦合分析——基于国家高新区层面
    6.1 国家高新区发展统计分析
        6.1.1 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概述
        6.1.2 国家高新区基础性统计分析
        6.1.3 国家高新区空间地统计分析
    6.2 地级城市技术效率测度与统计分析
        6.2.1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2.2 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2.3 地级市技术效率空间地统计分析
    6.3 国家高新区与地级城市技术效率空间耦合分析
        6.3.1 基础性统计对比分析
        6.3.2 空间耦合分析统计模型原理
        6.3.3 国家高新区与地级市技术效率空间协同分布特征
        6.3.4 国家高新区与地级市技术效率空间耦合系数测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国家高新区层面实证分析
    7.1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理论分析
        7.1.1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性分析
        7.1.2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确定性分析
        7.1.3 相关理论对比分析
    7.2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基于地级市层面
        7.2.1 变量空间相关性检验
        7.2.2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与估计
        7.2.3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结果分析
        7.2.4 分时段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
        7.2.5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溢出空间衰减边界实证分析
    7.3 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基于城市群层面
        7.3.1 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概况
        7.3.2 各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发展和技术效率统计
        7.3.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7.3.4 各城市群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
        7.3.5 分时段各城市群国家高新区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8.1.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界定
        8.1.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8.1.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技术效率实证模型设定
        8.1.4 模型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8.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区际溢出影响因素分析
        8.2.1 技术效率区际溢出影响因素实证案例介绍
        8.2.2 技术效率区际溢出影响因素经验分析
        8.2.3 研究结论与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
    2.1 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临空经济的内涵
        2.1.2 临空经济区的内涵
        2.1.3 临空经济区发展质量的内涵
    2.2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
        2.2.1 大庆临空经济区整体发展概况
        2.2.2 大庆临空经济区机场建设水平
        2.2.3 大庆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2.2.4 大庆临空经济区政策环境现状
        2.2.5 大庆临空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2.3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存在问题
        2.3.1 航线航班资源有限
        2.3.2 临空指向性企业少
        2.3.3 核心项目推进缓慢
        2.3.4 经济发展一油独大
    2.4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问题分析
        2.4.1 航空枢纽能力较弱
        2.4.2 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2.4.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2.4.4 经济发展追求短期成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空经济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机场建设水平
        3.1.1 机场建筑面积
        3.1.2 航线数量
        3.1.3 航班密度
        3.1.4 跑道数量
        3.1.5 乘客吞吐量
        3.1.6 机场交通运输情况
    3.2 产业发展
        3.2.1 产业集聚度
        3.2.2 现代服务企业数量
        3.2.3 产业关联度
        3.2.4 研发机构数量
        3.2.5 产业贡献率
    3.3 政策支持
        3.3.1 财政性基本建设经费投入
        3.3.2 招商引资的临空项目数量
        3.3.3 临空经济区引进人才人数
    3.4 经济支持
        3.4.1 地区生产总值
        3.4.2 人均生产总值
        3.4.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4 居民可支配收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
    4.1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的筛选
    4.3 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方法
        4.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4.3.2 实证分析过程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综合评价
        4.4.2 实证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相关建议
    5.1 完善航空枢纽建设
        5.1.1 大力提升航空枢纽功能
        5.1.2 扩大航线辐射范围
        5.1.3 改善机场交通环境
    5.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5.2.1 形成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
        5.2.2 建立企业遴选机制
        5.2.3 发展航空运输等相关产业
    5.3 加强政策倾斜引导
        5.3.1 加强临空经济区政策宏观调控
        5.3.2 增加临空经济区重点项目投入
    5.4 持续加强经济支持
        5.4.1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
        5.4.2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录

(4)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现状与可行性
    (一)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困境分析
    (三)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可行性
二、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一)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区域立法协同实践及经验借鉴
三、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的制度化构建
    (一)搭建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保障机制
    (二)确立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方式
    (三)落实具体立法协同项目
    (四)争取中央专门立法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沈阳经济区城市发展格局与空间联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发展格局研究进展
        1.2.2 城市空间联系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经济区
        2.1.2 城市发展格局
    2.2 要素流理论
    2.3 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
3 沈阳经济区城市空间现状分析
    3.1 沈阳经济区概况
    3.2 城市布局
        3.2.1 空间位置
        3.2.2 城市密度
        3.2.3 城间距离
    3.3 城市规模
        3.3.1 地级以上城市
        3.3.2 县级城市
    3.4 城市规模体系结构
        3.4.1 位序分析
        3.4.2 城市首位度分析
    3.5 小结
4 沈阳经济区城市发展格局分析
    4.1 经济流分析
        4.1.1 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4.1.2 经济流方向分析
    4.2 人口流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人口流动倾向目标城市位序分析
        4.2.3 沈阳经济区人口流动倾向相对强度分析
    4.3 物资流分析
        4.3.1 节点城市等级的判定
        4.3.2 物流辐射引力确定
        4.3.3 区域物流联系特征
    4.4 信息流分析
        4.4.1 目标城市分析
        4.4.2 信息流强度分析
    4.5 沈阳经济区城市发展格局
        4.5.1 空间层级划分
        4.5.2 城市发展格局
5 沈阳经济区城市空间联系模拟
    5.1 自主体行为分析
        5.1.1 自主体模型构建思想
        5.1.2 生产行为设计
        5.1.3 要素转移过程
    5.2 自主体模型平台的实现
        5.2.1 模拟平台Netlogo介绍
        5.2.2 仿真设计思路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基准情景模拟
        5.3.2 优惠政策情景模拟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NETLOGO编程代码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综述
    1.1 开放式创新
    1.2 创新效率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
    1.3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4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效率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2.2 指标设计
    2.3 数据来源
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3.1 DEA-Malmquist实证结果分析
    3.2“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7)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区域协作立法的界说
    一、区域协作立法的内涵
    二、区域协作立法的必要性
        (一) 推进国家法治战略的途径
        (二) 区域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三) 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区域协作立法的合法性支撑
        (一) 区域协作立法主体合法性
        (二) 区域协作立法内容合法性
        (三) 区域协作立法程序合法性
第二章 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的实证分析
    一、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的主要内容
        (一) 区域经济发展
        (二) 区域环境保护
        (三) 区域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一体化
    二、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的主要形式
        (一) 政府主体协作立法及立法形式
        (二) 人大主体协作立法及立法形式
    三、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区域立法协作主体问题
        (二) 区域立法协作程序问题
        (三) 区域立法协作内容问题
        (四) 协作立法中的地方利益协调问题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协作立法及其启示
    一、国外典型区域协作立法的主要特点
        (一) 协作立法领域与深度的渐进性
        (二) 区域内部高度开放性
        (三) 规范的组织机制与程序机制
    二、我国其他区域协作立法的基本情况
        (一) 区域立法的东三省模式
        (二) 区域立法的珠三角模式
        (三) 区域立法的京津冀模式
    三、国内外区域协作立法经验借鉴
        (一) 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 打破边界寻求紧密合作
第四章 完善长三角区域立法协作机制的若干思考
    一、构建长三角区域立法机制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二) 利益兼顾原则
        (三) 合作原则
    二、健全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机制整体运行机制
        (一) 长三角区域协作的主体机制
        (二) 长三角区域协作的辅助机制
    三、加强长三角区域立法协作主体分工与合作
        (一) 厘清立法主体权责
        (二) 立法事项的分工合作
    四、长三角区域立法合理配置立法资源,加强重点立法
    五、由中央设立协作机构,确立区域协作地位
    六、长三角区域立法冲突解决机制
        (一) 效力阶位原则
        (二) 协作中充分沟通研究
    七、立法备案制度及评估机制
        (一) 立法交叉备案制度
        (二) 建立区域立法评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管理现状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一) 国家政策“积极引导”
     (二) 体量态势“急升转平”
     (三) 区域分布“东多西少”
     (四) 行业分布“全面开花、重点突出”
     (五) 产权结构“半分天下”
     (六) 基础配套“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优势明显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要素分析
     (一)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营销概述
     (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要素模型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评价
     (一) 品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2. 有效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4. 可操作性原则
        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评价指标体系
        1. 产业园区品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2. 主要产业园区品牌评价指标的选取 (1) 指标选取方法
     (三) 产业园区品牌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四) 产业园区品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1. 充分性检验
        2. 因子提取
        3. 因子命名
     (五)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评价的实证研究
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品牌化测评
     (一)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测评说明
        1. 研究视角是基于品牌化视角展开的研究
        2. 本研究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测评
     (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测评的主要指标及其测量维度
     (三)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品牌化测评体系
     (四)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网站品牌化测评结果
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品牌管理对策与展望
     (一) 发展高附加值行业,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二) 以差异化属性为本, 塑造集群品牌
     (三) 推进运行模式改革, 提升园区投资环境
     (四) 利用带动效应, 实现区域、行业协同发展

(9)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二、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比较
三、对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分析
    1. 东北三省的贸易依存度较低与三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关。
    2. 从外资依存度来看, 辽宁和吉林两省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国2005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下, 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
    3. 东北三省的经济开放度较低, 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见表2) 。
四、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对策建议
    1.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
    2. 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产品结构调整
    3. 改善投资环境,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4. 加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
    5.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10)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二、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比较
三、对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分析
四、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
    (二) 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产品结构调整
    (三) 改善投资环境,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四) 加强区域内部合作, 打造产业集群
    (五)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四、长三角与东三省引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焦英俊. 吉林大学, 2020(03)
  • [3]大庆临空经济区发展评价研究[D]. 张杨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成渝经济区立法协同研究[D]. 张旭.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9)
  • [5]沈阳经济区城市发展格局与空间联系研究[D]. 任惠.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研究[J]. 赵杰. 科技和产业, 2018(09)
  • [7]长三角区域协作立法研究[D]. 张翔.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管理现状与趋势研究[J]. 钱明辉,陈丹,刘倩,郎玲玉. 现代职业教育, 2015(07)
  • [9]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的评析[J]. 李辉.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1(05)
  • [10]东北三省经济开放度评析[J]. 李辉,刘会巧.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标签:;  ;  ;  ;  ;  

长三角与东北三省招商引资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